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五卷
2025-04-21 06:58

禅林僧宝传 第十五卷

衡岳泉禅师

禅师名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别。南归放浪湘中。闻慈明住道吾、往省觐。慈明问曰、白云横谷口、道人何处来。泉左右顾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声。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绳床上。慈明亦作虎声、泉大笑。山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泉、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於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振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咄。後登衡岳之顶灵峰寺。[或云、云峰寺。]住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移居保真、大书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庵、盖衡湘至险绝处。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中夜不见。明日杖策、遍山寻之。衣带缠枯松上、盖松妖也。又自後洞、负一石像、至南台。像无虑数百斤。众僧惊骇、莫知其来。後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传为飞来罗汉。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钵中。泉喜出望外、发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来山中。人问瓢中何物。曰大道浆也。自作偈曰、我又谁管你天、谁管你地。著个破纸袄、一味工打睡。一任金乌东上、玉兔西坠。荣辱何预我、兴亡不相关。一条拄杖一胡芦。闲走南山与北山。醉卧山路间、大雪起。作偈曰、今朝甚好雪、纷纷如秋月。文殊不出头、普贤呈丑拙。畜一奴名调古、日令拾薪汲涧。或呼对坐岩石间。赠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调古。不诵经、不礼祖。解般榾柮御冬寒。随分衣裳破不补。会栽蔬、能种芋。千山万山去无惧。阿呵呵、有甚讨处。慈明迁住福严。泉又往省之、少留而还。作偈寄之曰。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谒泉。泉与语惊曰。五州管内、乃有此匾头道人耶。南公夏於法轮。泉因写偈、招之曰。一自与师论大道。别来罕有同人到。如今抛却老狂僧。却去?勾嵝峰头坐。大雪漫漫、猿声寂寂。独吟咏、自歌曲。奇哉大道、知音难得。孤云何日却归山。共坐庵前盘陀石。南公讥其坦率。戏酬以偈曰。饮光论劫坐禅。布袋经年落魄。疥狗不愿生天。却笑云中白鹤。云峰悦公访之。泉以偈赠之曰。高才悦禅者、心如孩儿貌山野。特特扶筇远谒予。三年见之如初也。不参禅不问道。寻常只倡渔家傲。禅人见渠冷如灰。渠见禅人淡如卑。有结伴诣常宁。拜阿育王所藏舍利塔者。以偈赠之曰。诸禅结伴游玉塔。灵踪胜境将心扎。归来举似看如何。何似狂僧无缝塔。无缝塔、最难邈。岂同白玉受人踏。五湖四海尽云奔。踏破几多鞋共靸。无缝塔、甚匼匝。若遇同人方始答。忽然展手借样看。便与拦腮鼓一搭。嘉佑中、男子冷清妖言诛。泉坐清曾经由庵中。决杖配郴州牢城。盛暑负土经通衢。弛担说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气塞。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言讫微笑、泊然如蝉蜕。维舍利不可胜数。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法华举禅师

禅师名全举、汾阳昭公之嗣也。初住龙舒之法华寺。後移居白云之海会寺。为人精严、谅直饱参。汾阳特称之。自出并汾、遍诣名山。初谒荆南福昌善禅师。善问曰、回互不回互。对曰总不与么。曰为什么巳吃福昌棒。对曰、一家有事百家忙。曰脱空漫语。对曰调琴澄太古、琢句体全真。又谒公安远禅师。远问作么生是伽蓝。对曰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对曰青松盖不匝、黄叶岂能遮。曰道什么。对曰、少年曾决龙蛇阵。老倒还听稚子歌。曰一句两句、云开月露作么生。对曰、照破祖师关。又谒延寿贤禅师。贤问、海竭人亡作么生。对曰毒蛇不咬人。曰为何如此。对曰风引谿云断、泉冲石径斜。又谒夹山真首座。真曰还见么。对曰万事全无。曰还不见么。对曰千般皆在手。举曰、首座未见澄散圣时如何。曰湖南江西。又问见後如何。曰江西湖南。举曰、却共首座一般耶。曰打草蛇惊。对曰终不捏怪。又谒福严承禅师。承问、作么生是圆融之相。对曰、木人岭上休相觑。石女谿边更不迷。举却问、如何是福严圆融之相。曰老病寻常事、龙锺没好时。又问、融即不问、如何是圆。曰法界广无边。承曰、不圆不融时如何。对曰、虚空无对面、鸟道绝东西。又问、狸奴白牯却知有。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如何是三世诸佛不知有。曰、只为太惺惺。进曰、如何是狸奴白牯却知有。曰争怪得伊。又谒石霜慈明禅师。慈明问、作么生是向上一窍。对曰二窍俱明。曰还见七十二峰么。对曰有甚掩处。曰道什么。对曰、今日触忤和尚。慈明便打。举曰、作什么。曰将谓是收番猛将。元来是行间小卒。对曰、雅淡呈秋色、馨香喷月华。又谒大愚芝禅师。芝问、古人见桃花、意作么生。对曰、曲不藏直。曰那个且从、这个作么生。对曰、市中拾得宝、比邻那得知。曰上座还知么。对曰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曰作家诗客。对曰一条红线两人牵。曰玄沙道谛当、又作么生。对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曰恰是。对曰、楼阁凌云势、峰峦叠翠层。又谒玉涧林禅师。林曰、北斗藏身事已彰。法身从此露堂堂。云门赚杀他家子。直至而今乱度量。曰我作此偈、天下人不肯、上座肯么。对曰、争敢。曰作么生。对曰、清晨升宝座、应不让南能。又谒栖贤諟禅师。问如何是佛。曰张三李四。进曰意旨如何。曰胡饼有甚汁。又谒五祖戒禅师。戒问、作么生是绝羁绊底人。对曰反手把笼头。曰却是作家。对曰背鞭打不著。曰为什么上来下去。对曰甚处见上来下去、戒便打。举曰、一言无别路、千里不逢人。又谒翠峰素禅师。素曰、风穴道、嘶风木马缘无绊。背角泥牛痛下鞭、如何。对曰、翻身师子生狞甚。谁敢当头露爪牙。曰放汝一线道。对曰七颠八倒。曰收、对曰了。又谒雪窦显禅师。显问、牛吃草、草吃牛。对曰、回头欲就尾、巳隔万重关。曰应知无背面、要须常现前。对曰、验在目前。曰自领出去。又谒西湖西峰庵主。主曰、绝顶西峰路、峻机谁敢攀。超然凡圣外、瞥隔两重关。举便问、如何是两重关。曰月从东出、日向西没。对曰、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曰满盏油难尽。进曰见後如何。曰多心易得乾。举机辩、如电砰雷射、不可把玩。诸方畏服、号举道者。自住持多夜参曰。诸上座、吾门之事、多少奇特。拥之不聚、推之不散。可谓活??地、只欠承当在。虽然如此、有一人不肯在。且道不肯底人、具什么眼目。若於遮里甄别得出。山僧让禅床与上座。若也甄别不出。掷拄杖云、看取。又曰、僧家以寂住为本。岂可观州猎县、看山门境致过时。盖为生死事大。所以古人到一处所。见个村院主也须问过。如今兄弟、往往蹉过。不肯递相博问。昔龙牙问德山鉴公。仗剑取师头时如何。鉴便引颈。龙牙曰、头落也。鉴便休去。莫是德山无机锋么。为当别有道理。良久曰、德山引颈、龙牙献剑。举殁时七十馀、塔於海会。

赞曰无为子曰。生者人之所贵死者人之所畏。耻者人之所避。而泉不贵其贵。不畏其畏、不避其避。此其所以如是。吾不知其真、吾不知其伪。将质之於天地。方是时、丛林以肃严相尚。沙门以修洁相高。一有指目、重为愧耻。故泉有以矫之耳、其号泉大道。若非苟然、举公名著丛林。如薛仁贵著白袍、西平王著锦帽。真勇於道者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内容提要: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