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2025-04-20 12:55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福州玄沙备禅师

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雪峰呼为头陀。每见之曰、再来人也、何不遍参去。对曰、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备结屋玄沙。众相寻而至、遂成丛林。说法与契经冥合。诸方有未明要义、皆从决之。备曰、佛道闲旷、无有涂程。无门为解脱之门、无见作道人之见。不在三际、岂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属造作。动即涉尘劳之境。静则沉昏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即漫汗佛性。必须对其尘境、如枯木寒灰。但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像、不乱光辉。如鸟飞空、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相。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後。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这里、体寂寂、常皎皎。赤赫焰。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无出入。盖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因修证、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若纤毫不尽、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後、是学人难处。所以云、一句当机。八万法门、生死路绝。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箭既离弦、无反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二乘胆战、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於摩竭。净名杜口於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华。与么、现行无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寻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少欠。时人不悟、妄自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纷、名相不实。更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入。冥冥寞寞、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我这里则不然也。更不隈门旁户。分明句句现前。不属商量、不涉文字。权名出家儿、毕竟无踪迹。真如凡圣、地狱天堂。皆是疗狂子之方、都无实事。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到这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汝。学人若向外驰求。又属魔王眷属。如如不动、没可安排。恰似焰炉、不藏蚊蚋。本来平坦、何用刬除动转。施为是真解脱。纤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头来。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获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苦口相劝、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闻。尽成颠倒知见。将此喉咽唇吻、只成得个野狐精业。谩汝我、还肯么。只如今有过无过。唯我自知、汝又争得会。若是恁么人出头来、甘伏呵责。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须是善知识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犹尚不能觏得。可中浑举宗乘。是汝向什么处措手、还会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祗如灵山会上、有百千众。唯有迦叶一人亲闻、馀皆不闻。汝道、闻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来无说说。迦叶不闻闻、便当得否。不可是汝修因成果。福智庄严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我道犹如话月。曹谿竖拂、还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国内宗乘。未有一人举唱。设有一人举唱。尽大地人失却性命。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汝诸人赖我不惜身命。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与么知闻去。汝向什么处得见我。会么、大难大难。备疾大法难举、罕遇上根。学者依语生解、随照失宗。乃示纲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只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唤作开方便门。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於宗旨、犹是明前、不明後。号为一味平实。分证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堕平怀之见。是谓第一句纲宗也。第二句、回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唤作转位投机。生杀自在、纵夺随宜。出生入死、广利一切。迥脱色欲、爱见之境。方便唤作顿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双明、二义齐照。不被二边之所动、妙用现前。是谓第二句纲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过量之见、明阴洞阳。廓周沙界、一真体性。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唤作慈定之门。是谓第三句纲宗也。因见亡僧、谓众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後相。学者多溟涬其语。梁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阅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备状短小、然精神可掬。与闽帅王审知、为内外护。审知尽礼、延至安国禅院。众盈七百。石头之宗、至是遂中兴之。有得法上首罗汉琛禅师。

潭州罗汉琛禅师

禅师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绝酒胾。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拊其首曰、若从我乎。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馀、即剃发为大僧。无相使习毗尼。一日为众升堂。宣戒本布萨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巳、非真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一众愕然。琛顾笑、为无相。作礼辞去、无相不强。初谒雪峰存公、不大发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奥。与慧球者齐名、号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韬晦。然丛林指目、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十馀年、迁止罗汉。破垣败箦、人不堪其忧。非忘身为法者、不至。僧问、如何是罗汉一句。曰我若向汝道、却成两句。又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琛曰、汝不识此字耶。曰不识。琛曰、看取其下注脚。琛尝垂头、颓然坐折木床。见僧来、即举拂子曰、会么。对曰、谢和尚指示学人。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道指示学人。汝每日见山见水、可不指示汝耶。又见僧来、举拂子。其僧礼拜称赞。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礼拜赞叹。那里扫地、竖起扫帚、为甚不赞叹。有僧来报、保福迁化也。琛曰保福迁化、地藏入塔。琛时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时学者莫测其旨。琛悯之为作明道偈。其词曰、至道渊旷、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云有是。触处皆渠、岂喻真虚。真虚设辨、如镜中现。有无虽彰、在处无伤。无伤无在、何拘何碍。不假功成、将何法尔。法尔不尔、俱为唇舌。若以斯陈、埋没宗旨。宗非意陈、无以见闻。见闻不脱、如水中月。於此不明、翻成剩法。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峥嵘。我宗奇特、当阳显赫。佛及众生、皆承恩力。不在低头、思量难得。拶破面门、盖覆乾坤。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其如不晓、谩说而今。後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琛复至闽城旧止。遍游近城诸刹。乃还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阇维收舍利建塔。有得法上首、清凉益禅师。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

禅师讳文益、馀杭鲁氏子。七龄秀发。依新定全伟律师落发。诣越州开元希觉律师、受具足戒。及觉公盛化四明。益往习比尼、工文章。觉大奇之、俄辞去。初谒长庆棱道者、无所契悟。与善修洪进、自漳州抵湖外。将发而雨、谿壮不可济。顾城隅有古寺。解包休于门下、雨不止。入堂、有老僧坐地炉。见益而曰、此行何之。曰行脚去。又问如何是行脚事。对曰不知。曰不知最亲、益疑之。三人者附火、举肇公语。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老僧又曰、山河大地与自已、是同是别。益曰同、琛竖两指。熟视曰、两个、即起去。益大惊、周行廊庑。读字额曰石山地藏。顾语修辈曰、此老琛禅师也。意欲留止。语未卒、琛又至。雨巳止、业巳成行。琛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乃指庭下石曰。此石在心内、在心外。益曰在心内。琛笑曰、行脚人著甚来由。安块石在心头耶。益无以对之、乃俱求决择。寻皆出世、益住临川崇寿。僧子方者问曰。公久亲长庆、乃嗣地藏、何意哉。益曰、以不解长庆说。万象之中独露身故。子方举拂子示之。益曰、拨万象、不拨万象。子方曰、不拨万象。益曰、独露身?尔。子方曰、拨万象。益云、万象之中?尔。子方於是悟旨。叹曰、我几枉度此生。益谓门弟子曰。赵州曰、莫费力也。大好言语、何不仍旧去。世间法尚有门、佛法岂无门。自是不仍旧故。诸佛诸祖、只於仍旧中得。如初夜钟、不见有丝毫异。得与么恰好、闻时无一声子闹。何以故、为及时节。无心曰死、且不是死。止於一切、只为不仍旧。忽然非次闻时。诸人尽惊愕道、钟子怪鸣也。且如今日道、孟夏渐热、则不可。方隔一日、能校多少。向五月一日、道便成赚。须知校丝发不得。於方便中、向上座道不是时、盖为赚。所以不仍旧。宝公曰、暂时自肯不追寻。历劫何曾异今日。还会么、今曰只是尘劫。但著衣吃饭、行住坐卧。晨参暮请、一切仍旧。便为无事人也。又曰、见道为本、明道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若未得如此。三界可爱底事、直教去尽。才有纤毫、还应未可。只如汝辈睡时、不瞋便喜。此是三界昏乱、习熟境界。不惺惺、便昏乱。盖缘汝辈杂乱所致。古人谓之夹幻金。即是真、其如矿何。若觑得彻骨彻髓、是汝辈力。脱未能如是。观察他什么、楼台殿阁。诸圣未必长把却汝手。汝未必依而行之。古今如此也。又曰、出家儿、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古今方便不少。石头初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则曰、圣人无已、靡所不已。乃作参同契。首言竺土大已心、无过此语也。中间亦只寻常说话。夫欲会万物为自仙去。盖尽大地无一法可见。已而又嘱曰、光阴莫虚度。所以告汝辈、但随时及节、便得。若也移时失候、即虚度光阴。於非色中作色解。於非色作色解。即是移时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还当得否。若与么会、便是没交涉。正是痴狂两头走、有什么用处。但守分过时好。尝指竹问僧曰、还见么。曰见。益曰、竹来眼里、眼到竹边。曰总不与么。益笑曰、死急作么。有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辨。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李国主驾至、慰问甚勤。闰月、剃发沐浴。辞众讫、跏趺而化。颜貌久而如生。阅世七十有四、坐五十有四。夏公卿李建勋已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宁丹阳乡建塔。谥大法眼禅师。

赞曰、玄沙论三句。初无金银铜轮之语。不然、殆与教乘何异哉。琛公精深广大。唯以直下便见、拟成剩法为要。非三句所能管摄也。益以仍旧自处。以绝渗漏句为物、颇事边幅。而永明乃其的孙。岂所谓深山大泽、龙蛇所由生者耶。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