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2025-04-20 13:44

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潭州石霜诸禅师

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乃剃发、诣嵩岳受具。时洛下毗尼之学盛。诸睨视讲席、良久而去。有劝之者、诸不答。闻湘中有南宗法道、往造大沩。时佑禅师、席下万指。诸愿籍名役作、勤劳杵臼间最久。佑见之簸处曰、檀信物不可抛撒。曰不敢。佑俯拾得一粒曰、此非抛撒者耶。诸拟对之。佑曰、勿轻此一粒。百千粒从此粒生。曰即如是、此粒从何生乎。佑为大笑。明日升座曰、大众米里有虫。然诸疑终不决。至道吾智禅师所依止。问曰、和尚百年後。有人问极则事、如何向伊道。智唤沙弥、沙弥至。智曰添净瓶水著。却问诸曰、汝适何所问。诸理前语、智即起去。诸於是悟其旨。时方为二夏僧。去隐於浏阳之陶家坊、人无知者。有僧自洞山来。诸问、价公比有何言句。曰洞山曰、初秋夏末。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然对之者、多不契。诸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洞山旋闻其语、惊曰。浏阳乃有古佛耶。自是僧多往依之。乃住成法席、号霜华山。山去道吾密迩。智公将化、以诸为正传、弃其众从诸。诸迎居正寝。智行必掖、坐必侍。智殁时、众巳辐凑如云。谓众曰、一代时教。整理时人手脚。凡有其由、皆落在今时。直至法身非身、名为极致。而我辈沙门、全无肯路。若分即差、不分即坐著泥水。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僧问、如何是西来意。曰空中一片石。僧礼拜、曰会么。曰不会、诸曰、赖汝不会。汝若会打破汝头。诸坐室中、僧窗外问。咫尺之间、为什么不见师颜。诸曰、我道遍界不曾藏。僧至雪峰、举似存禅师而曰。石霜意旨如何。存公曰、什么处不是石霜。後传此语至诸。诸笑曰、老汉有什么死急。诸不出霜华二十年。学者刻意、师慕至堂中。有不卧、屹然枯株者。天下谓之枯木众。唐僖宗闻其名。遣使赍赐紫伽梨、诸不受。光启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巳亥。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五十有九夏。葬全身於寺之西北隅。谥普会、塔曰无相。有得法上首两人。龙湖闻禅师。九峰虔禅师。

邵武龙湖闻禅师

禅师名普闻。唐僖宗太子。生而吉祥、眉目风骨。清真如画、不茹荤。僖宗锺爱之。然以其无经世意。百计陶写之终不回。闻霜华之风、梦寐想见。中和元年、天下大乱、僖宗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不相保守。闻断发逸游、人无知者。造石霜、诸与语叹异曰。汝乘愿力而来乃生帝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芙蓉也。闻夜入室、恳曰。祖师别传事、肯以相付乎。诸曰、勿谤祖师。曰天下宗旨盛大、岂妄为之耶。诸曰是实事。曰师意如何。诸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说破。闻俯而惟曰、大奇。汗下再拜、即日辞去。至邵武城外、见山郁然深秀。问父老、彼有居者否。曰有一苦行、隐其中。闻拨草、望烟起处独进。苦行见至、欣然让其庐曰。上人当兴此。长揖而去、不知所之。闻饭木实饮谷而住十馀年。一日有老人来拜谒。闻曰、丈夫家何许、至此何求。老人曰、我家此山、有求於师。然我非人龙也。以疲堕行雨不职。上天有罚、当死。赖道力可脱。闻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虽然汝当易形来。俄失老人所在。视座榻旁、有小蛇尺许。延缘入袖中屈蟠。暮夜风雷挟坐榻。电盅砰雨射、山岳为摇振。而闻危坐不倾。达旦晴霁、垂袖蛇堕地而去。顷有老人至、泣泪曰。自非大士之力。为血腥秽此山矣。念何以报厚德。即穴岩下为泉曰。他日众多无水、何以成丛林。此泉所以延师也。泉今为湖、在半山、号龙湖。邦人闻其事、富者施财、贫者施力。翕然而成楼观。游僧至如归。湖之侧有神、极灵祸福。此邦民俗畏敬之。四时以牲飨祭。闻杖策至庙、与之约曰。能食素持不杀、戒乃可为邻。不然、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山不可居乎。是夕邦之父老、梦神告语曰。闻禅师为我受戒、我不复血食。祭我当如比丘饭足矣。自是神显异迹、护持此山。闻将化、令击钟集众、跏趺而坐。说偈、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於是敛目安坐、寂然良久。撼之已化矣。塔于本山、谥圆觉禅师。史不书名、但书僖宗二子。建王宸、益王升。然亦失其母氏位、及薨年月。传不书、闻受业受具所。读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疑石霜亦其落发师与。

筠州九峰虔禅师

禅师名道虔、刘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开豁明济、气压丛林。至霜华、诸禅师见之。谓人曰、此道人从上宗门爪牙也。诸殁时、虔作侍者。众请堂中第一座、嗣诸住持。方议次、虔犯众曰。未可、须明先师意旨、乃可耳。众曰、先师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庙香炉、一条白练如何会。第一座曰、是明一色边事。虔曰、果不会先师意。於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会先师意。香烟灭则我脱去。不然烟灭不能脱。言卒而脱去。虔拊其背曰、坐脱立亡不无。首座会先师意、即未也。庐于普会塔之旁。三年而去。经行於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问无间中人、行什么行。曰、畜生行。曰、畜生复行什么行。曰、无间行。曰、此犹是长生路上人。曰、汝须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曰长生气不常。复曰、大众还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起、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於中事是话月。从上宗门中事、如节度使符信。且如诸先德。未建许多名目、指陈巳前。诸人约什么体格商量。这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根试采听看。不假两眼试辨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後不藏形。尽乾坤都来、是汝当人个目体。向什么处、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图度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先是马大师、殁於豫章开元寺。门弟子怀海智藏辈。葬舍利於海昏石门。海亦庐塔十馀年。乃浴冯川上车轮峰。逢司马头陀劝海留止。因不复还石门。虔自九峰往游焉、遂成法席。为泐潭第一世、继海遗踪也。吴顺义初、告众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号圆寂、谥大觉禅师。得法上首殷禅师。

吉州禾山殷禅师

禅师名无、殷生吴氏、福州人也。七龄雪峰存禅师见之。爱其纯粹、化其亲令出家。年二十、乃剃落受具。辞游方至九峰虔公。问汝远来何所见。当由何路、出生死。对曰重昏廓辟、盲者自盲。虔笑以手挥之曰、佛法不如是。殷不怿、请曰、岂无方便。曰汝问我。殷理前语、问之。曰奴见婢殷勤。殷於是依止十馀年。虔移居石门、亦从之。及虔殁、去游庐陵。至永新、见东南山奇胜。乃寻水而往、有故寺基。盖文德中、异僧达奚道场。遂定居学者云集。唐後主闻其名、诏至金陵。问佛法大意、久之有旨、延居杨州祥光寺。恳辞归西山。诏住翠岩、又住上蓝寺。赐号澄源禅师。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三月二日令侍者开方丈。集大众曰、後来学者、未识禾山、即今识取。於是泊然而化。阅世七十、坐夏五十。谥法性禅师、塔曰妙相。

赞曰、石霜言、遍界不曾藏。而其子闻公、临化曰。今日分明识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九峰言、尽乾坤是汝当人自体。何处安眼耳鼻舌。而其子殷公临化曰。後来学者、未识禾山、即今识取。予观其父子兄弟。语言行履、如形著影出、声呼谷应。而近世禅者、尚伫思、可悲怜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