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卷
2025-04-20 10:58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卷

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

示无相居士(邓直殿子立)

欲学此道。须是具决定信。逢逆顺境。心不动摇。方有趣向分。佛言。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又云。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如上所说教有明文。佛岂欺人耶。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则触境遇缘。心生疑惑。乃是于境界心有所著。不能于此道决定无疑。灭烦恼本远离诸难。诸难者为无决定信。被自己阴魔所挠。若能一念缘起无生则不越此念。即时超出魔路。所谓魔路亦非他物。乃是昧却此心。于此心外妄生差别诸见。而此心即随差别妄念流转。故成就魔境。若能直下信。此心决定本来成佛顿亡诸见。即此魔路。便是当人出生死菩提路也

参禅人。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但虚却心。不用向声名句义上求玄妙求悟入。若起此心。即障却自己正知见。永劫无有入头处。盘山云。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不可忽。净名云。法过眼耳鼻舌身意。欲彻此法。先须屏除六根门头。使无少过患。何为过患。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而不能远离。于经教及古德言句上。求知见觅解会者是。苟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德山见僧入门便棒。临济见僧入门便喝。诸方尊宿。唤作劈面提持直截分付。妙喜唤作第一等拖泥带水。直饶向一棒一喝下。全身担荷得已。不是丈夫汉。被他蓦头浇一杓恶水了也。况于一棒一喝下。求奇特觅妙会。乃是不唧[口*留]中。又不唧[口*留]者

上士闻道。如印印空。中士闻道。如印印水。下士闻道。如印印泥。此印与空水泥无差别。因上中下之士故。有差别耳。如今欲径入此道。和印子击碎。然后来与妙喜相见

示真如道人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安乐得一日。便是千万日样子也。于一日中。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便与三世诸佛诸大菩萨相契。不着和会。自然成一片矣。世尊说火宅喻。正为此也。经云。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具在经中。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谓信根狭劣在火宅中。无智慧而恋着尘劳之事为乐。不信有出火宅露地而坐清净妙乐故也。若在其中。信得及识得破。不恋着幼稚戏处。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之处。何以故。佛不云乎。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故远行地菩萨。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此乃火宅尘劳中真方便也。学般若人。舍此方便。而随顺尘劳。定为魔所摄持。又于随顺境中。强说道理。谓烦恼即菩提。无明即大智。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言。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如此之流。邪魔恶毒入其心腑。都不觉知。欲出尘劳。如泼油救火可不悲哉。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教有明文。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在火宅尘劳中。头出头没。受无量苦。忽于苦中而生厌离。始发无上菩提之心。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正谓此也。俗人学道。与出家儿。迥然不同。出家儿自小远离尘劳。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身居清净伽蓝。目睹绀容圣相。念念在道。心心无间。所观底书。无非佛书。所行底事。无非佛事。不见可欲。受佛禁戒。佛所赞者。方敢依而行之。佛所诃者。不敢违犯。有明眼宗师。可以寻访。有良朋善友。可以咨决。纵有习漏未除者。暂时破佛律仪。已为众所摈斥。以俗人较之。万不及一。俗人在火宅中。四威仪内与贪欲嗔恚痴为伴侣。所作所为。所闻所见。无非恶业。然若能于此中。打得彻。其力却胜我出家儿。百千万亿倍。打得彻了。方可说烦恼即菩提无明即大智。本来广大寂灭。妙心中清净圆明。荡然无一物可作障碍。如太虚空一般。佛之一字亦是外物。况更有尘劳烦恼恩爱作对待耶。在火宅中打得彻了。不须求出家。造妖掜怪。毁形坏服。灭天性绝祭祀。作名教中罪人。佛不教人如此。只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又云。治生产业。皆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但只依本分。随其所证。化其同类。同入此门。便是报佛深恩也。但念念不要间断。莫管得不得便是夙与般若无缘。今生未打得彻。临命终时亦不被恶业所牵。于日用二六时中。亦不被尘劳所困。后世出头来亦得现成受用。学道无他术。以悟为则。今生若不悟尽崖。到尽未来际常存此心。今生虽未悟。亦种得般若种子。在性地上。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不生邪见家。不入魔军类。况忽然心华发明耶。当此之时。三世诸佛证明有分。诸大祖师无处安着。非是强为。法如是故。真如道人欲学此道。但只依此做工夫。久久自然撞着矣。如上所说。乃一期应病与药耳。若作实法会。又却不是也。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写至此兴虽未已而纸已尽。且截断葛藤更数日。真如道人。又连黏此轴来致谢曰。闻前日老师兴尚未已。更望铺华锦上。不识可否。予应之曰。已展不缩。复为续此葛藤云。归到家了。自然不问程途。见真月了。自然不看指头矣。佛说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顿渐偏圆。权实半满。无不是这个道理。净名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只说因语入义。不说因义入语。禅家千差万别。种种言句亦如是。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苦哉。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去得此二种大病。始有参学分。经云。不着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又云。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所以云。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语默二病不能除。决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了始有进修趣向分。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网中。为我相所使。于未足中生满足想。此病尤重。于语默二病。良医拱手。此病不除。谓之增上慢邪见人。除夙有灵骨。方能到这里。得转身一路。既能转身。即能转物。既能转物。方谓之了义人。既了其义。即了此心。既了此心。试于了处微细揣摩。元无可了。于无可了处。剔起便行。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种种变化。成就一切法。毁坏一切法。七颠八倒。皆不出此无所了心。正当恁么时。不是如来禅。不是祖师禅。不是心性禅。不是默照禅。不是棒喝禅。不是寂灭禅。不是过头禅。不是教外别传底禅。不是五家宗派禅。不是妙喜老汉杜撰底禅。既非如上所说底禅。毕竟是个甚么。到这里莫道别人理会不得。妙喜老汉亦自理会不得。真如道人请自看取

示空慧道人

担荷此事。直是具决定志。一棒打不回头底。若半进半退。似信不信。纵得个入头处。亦禁大炉鞴烹锻不得。况欲向千差万别处作主宰耶。妙喜这般说话。如在闹市里扬石头。著者方知。空慧道人。不须疑着

乍得心身宁静。切须努力。不得便向宁静处挆根。教中谓之解脱深坑可畏之处。须教转辘辘如水上葫芦。自由自在。不受拘牵。入净入秽。不碍不没。方于衲僧门下。有少亲近分。若只抱得不哭孩儿。有甚用处。空慧思之

大珠和尚云。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虽一期应病与药。未免垛生招箭。而今未了底闻此语而不疑。则大珠空费老婆心。已了底闻此语而不疑。则心与物俱是剩法。毕竟如何。不许夜行。投明要到

既有个趣向。狗子无佛性话。冷地里谩提撕则个。若道知是般事便休。我说此人智眼未明在。妙喜虽似平地起风雷。然亦不出雪峰道底

五通仙人问佛。佛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遂召五通仙人。五通仙人应诺。佛云。那一通汝问。我今时有一种弄泥团汉。往往多在那一通处。错认定盘星

国师三唤侍者话。瑞岩唤主人公话。睦州担板汉话。投子漆桶话。雪峰辊毬话。风穴佛话。这六个老古锥。各欠悟在。妙喜恁么道。大似掉棒打月。旁观看之不为分外

示廓然居士(谢机宜)

学世间法。全仗口议心思。学出世间法。用口议心思则远矣。佛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盖心意识乃思量分别之窟宅也。决欲荷担此段大事因缘。请猛着精彩。把这个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生死魔根一刀斫断。便是彻头时节。正当恁么时。方用得口议心思着。何以故。第八识既除。则生死魔无处栖泊。生死魔无栖泊处。则思量分别底。浑是般若妙智。更无毫发许为我作障。所以道。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得到这个田地了。尽作聪明。尽说道理。皆是大寂灭。大究竟。大解脱境界。更非他物。故盘山云。全心即佛。全佛即人。是也。未得如是。直须行住坐卧勿令心意识得其便。久久纯熟。自然不着用力排遣矣。思之

庞居士一日在草庵中独坐。蓦地云。难难十硕油麻树上摊。庞婆闻得接声云。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女子灵照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妙喜曰。此三人同行不同步。同得不同失。若以心意识。搏量卜度。非独不见三人落着处。十二时中亦自昧却自己本地风光。不见本来面目。未免被难易不难易牵挽。不得自在。欲得自在。请将此三人道底。作一句看。妙喜已是他泥带水。下注脚了也。古德有言。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只恐当人信不及。于日用应缘处。被外境所夺。不能纯一做工夫。则成间断。当间断时。未免方寸扰扰。正扰扰时。却是个好底时节。佛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便是这个道理也这个道理。说似人不得。唯证悟者举起便知落处

梁武帝问达磨。朕造寺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磨曰。无功德。帝曰。云何无功德。达磨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之随形。虽有而非实。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始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帝不契。达磨遂渡江之魏。如今要见真功德。不用别求。只向不识处荐取。若透得此二字。一生参学事毕

祖师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真实契此心者。内不见有能证之人。外不见有所证之法。祖师说个转处与随流皆为迷。此心向外取证之者。赴个程限耳。佛说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只是说程限底文字而已。若谓如来实有恁么事。则是谤佛法僧

心火炽然。熠熠不息。贪欲嗔恚痴。继之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若无猛烈志气。日月浸久。不觉被五阴魔所摄持。若能一念缘起无生。不离贪欲嗔恚痴。倒用魔王印。驱诸魔侣。以为护法善神。且非强为。法如是故。故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增上慢谓大阐提败善根非器众生。不信有佛乘。生死岸头可凭可仗者。如此辈人虽不信。然亦于平等法无所欠少

庞居士问马大师云。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时如何。祖云。我这里无水亦无舟。更说甚么筋骨。居士于言下顿息诸缘。遂回南岳。见石头和尚。一日石头问居士。自见老僧后。日用事作么生。居士云。若问某甲日用事。直是无开口处。头云。知子恁么方始问子。居士遂述一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这个是俗士中参禅样子。决欲究竟此事。请依此老法式。彼既丈夫。我宁不尔。不可忽。勉之勉之

示觉空居士(唐通判)

以斯道觉斯民。儒者之事也。吾佛亦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又佛者觉也。既已自觉。而以此觉觉诸群迷。故曰大觉。又德山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觉亦非觉。彦举道友。儒释俱学。而不偏故。取是义而名其所居。曰觉轩。以此轴来求法语。仍书尾嘱之曰。觉轩之义。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彦举既知是义。大神大明无上无等等矣。又何必妙喜再下注脚。然彦举之意。非独欲发明是义。以自觉而已。盖因是义以觉诸未觉者。法施之普亦佛菩萨之用心也。予嘉其志。故直书以示之。凡登是轩者。当见其义而亡轩可也。苟执轩以为义。则非独不了其义。而亦未睹其轩也。轩义俱亡。觉心独朗。始可与言觉也矣。觉义深远。言不能尽。继之以偈曰。觉空空觉空空。觉觉觉空空空亦空。欲识无穷好消息。都卢只在此轩中。信笔信意。一挥以塞来命而已

示新喻黄县尉

妙喜与如是老人。素昧平昔。绍兴丙子暮春。邂逅渝川江亭。一见便得之。词色之间虽未相酬酢。而心已许之。既而来驿舍。吐露若合符契。自庆验人之眼不让古人。又喜般若社中得一个英灵汉。可以扶此大法幢。然此大法炬。为吾家内外护。次日同赴任宰饭。饭罢复坐兀斋。如是老人尽发所蕴字字句句。皆有落着。不似今时士大夫说。世之所谓口鼓子禅。因说梦一巡。到这里方信三世诸佛说梦。六代祖师说梦。天下老和尚说梦。即今妙喜与如是老人。又在梦中说梦。忽然有个没量大汉。梦里觉来。方信三世诸佛所说者。不是梦。六代祖师所说者。不是梦。天下老和尚所说者。不是梦。何以故。梦与觉一。语与默一。说与无说一。所以云。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如是之法。说亦如是。默亦如是。三世诸佛亦如是。六代祖师亦如是。天下老和尚亦如是。妙喜即今与老如是人。所说者亦如是。所证者亦如是。如是老人。当如是受用。如是修行。与如是人。说如是事。令未得者得入如是境界。同报佛恩。使如是之法。众生界中相续不断。则如是老人。不虚说梦。妙喜老汉不虚证明矣。且道。如何是不虚证明底道理。还委悉么。如是如是(咄)且截断葛藤

示罗知县(孟弼)

聪明利智之士。往往多于脚根下蹉过此事。盖聪明利智者。理路通。才闻人举着个中事。便将心意识领览了。及乎根着实头处。黑漫漫地不知下落。却将平昔心意识学得底引证。要口头说得。到心里思量计较得底。强差排。要教分晓。殊不知。家亲作祟。决定不从外来。故永嘉有言。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以是观之。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与之相酬酢。日久月深。不知不觉。与之打作一块。亦不是要作一块。为无始时来行得这一路子熟。虽乍识得破欲相远离。亦不可得。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真是无尔回避处。除是夙有灵骨。于日用现行处。把得住作得主识得破。直下一刀两段。便从脚跟下做将去。不必将心等悟。亦不须计较得在何时。但将先圣所诃者。如避毒蛇猛虎。如经蛊毒之乡。滴水莫教入口。然后却以三教圣人所赞者。茶里饭里。喜时怒时。与朋友相酬酢时。侍奉尊长时。与妻儿聚会时。行时住时坐时卧时。触境遇缘。或好或恶时。独居暗室时。不得须臾间断。若如此做工夫。道业不成办。三教圣人皆是妄语人矣。士大夫平昔在九经十七史内。娱嬉兴亡治乱。或逆或顺。或正或邪。无有一事不知。无有一事不会。或古或今。知尽会尽。有一事一知。一事不会。便被人唤作寡闻无见识汉。他人屋里事。尽知得尽。见得尽识得。下笔做文章时。如瓶注水。引古牵今。不妨锦心绣口。心里也思量得到。口头亦说得分晓。他人行履处。他人逆顺处。他人邪正处。一一知得下落。一一指摘得。无纤毫透漏。及乎缓缓地问他。尔未托生张黄李邓家作儿子时。在甚么处安身立命。即今作聪明说道理。争人争我。纵无明使业识。检点他人。不是能分别邪正好恶底。百年后却向甚么处去。既不知来处。即是生大。既不知去处。即是死大。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便是这些道理也。儒者亦云。死生亦大矣。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腊月三十日。无常杀鬼到来。不取尔口头办。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独称颜回。谓圣人无怒无怒。则不为血气所迁。谓圣人无过。无过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成一片。成一片则不二矣。邪非之念才干正。则打作两橛。作两撅则其过岂止二而已。不迁怒不贰过之义。如是而已。不必作玄妙奇特商量。士大夫学先王之道。止是正心术而已。心术既正。则邪非自不相干。邪非既不相干。则日用应缘处。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心术是本。文章学问是末。近代学者。多弃本逐末。寻章摘句。学华言巧语以相胜。而以圣人经术。为无用之言。可不悲夫。孟子所谓不揣其本。而欲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是也。孟弼正是春秋鼎盛之时。瞥地得早能回作尘劳恶业底心。要学出生死法。非夙植德本。则不能如是信得及把得住作得主宰。时时以生死在念。真火中莲华也。既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如此时。心意识不须按捺。自然怗怗地矣。虽然如是。切忌堕在无言无说处。此病不除。与心意识未宁时无异。所以黄面老子云。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才住在无言说处。则被默照邪禅幻惑矣。前所云毒蛇猛虎尚可回避。心意识难防。便是这个道理也。日用随缘时。拨置了得静处便静。杂念起时但举话头。盖话头如大火聚。不容蚊蚋蝼蚁所泊。举来举去。日月浸久。忽然心无所之。不觉喷地一发。当恁么时。生也不着问人。死也不着问人。不生不死底也不着问人。作如是说者也不着问人。受如是说者也不着问人。如人吃饭吃到饱足处自不生思食想矣。千说万说。曲说直说。只为罗孟弼。疑情不破。他时后日蓦然失脚蹋着鼻孔。妙喜忉忉怛怛。写许多恶口。却向甚处安着。妙喜自云。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倒在人。毕竟不干这一片田地事。写至此。一轴纸已尽。且截断葛藤

End

一行禅师的一生

◎ 果 祈出生名门 天赋异禀农历十月初八是一行禅师圆寂纪念日。释一行(公元683-727年),俗姓张,巨鹿人氏。本名张遂,唐初将军张公谨的曾孙,郯国公张公瑾曾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战功,位列凌烟阁二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龙潭崇信禅师

◎普 济【原文】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

大颠宝通禅师

◎ 普 济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普 济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

南岳慧思禅师

◎ 瞿汝稷姓李氏。顶有肉髻。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于闾里。常梦梵僧劝出俗。乃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诵法华等经。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时慧闻法师。有徒数百。(闻阅中观

慧南禅师

◎ 肖 来2023年农历三月十一至三月十七,黄龙宗祖庭江西九江修水黄龙禅寺举行黄龙宗初祖慧南禅师圆寂954周年纪念活动,并于5月6日晚在黄龙祖师舍利塔院,供七天七夜不灭常明灯954盏以示纪念,惟愿正法

唐代灵佑禅师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原文】如下:《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题秀禅师房---韩 愈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渔竿下钓沙。 摘自《全唐诗》卷344

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 王 维 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嵋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禅师幼孤,在诸儿,其神独不偶。家颇苦乏绝,去诣乡校,见周孔书,

雪窦禅师的师承

雪窦禅学思想的形成有其广学经论、积淀深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云游参拜,求师证道的践行。宋代僧俗交往广泛,雪窦禅师交游禅门内外,以下就师承方面加以论述。雪窦禅师嗣法于云门宗智门光祚,而其思想可远溯于青原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苏东坡与道潜禅师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普化禅师

日里与友闲谈自在,想到普化禅师的自在无着,心生欢喜。普化禅师是盘山宝积的法嗣,马祖道一的法孙。被日本普化禅宗奉为鼻祖。他是一个居无定所的人,没有自己的寺庙。有时候会到临济寺去,等大家都吃完了饭,他才去

大错禅师

◎ 袁 源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

密云圆悟禅师

◎ 明 尧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

无准师范禅师

◎ 佚 名无准师范禅师(1177-1249),四川剑州梓潼县人,俗姓雍。九岁时投同乡阴平山昭庆院道钦法师出家,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熙五年(1194)冬受具足戒。翌年往成都正法寺圆悟克勤禅师法孙先首座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荷泽神会禅师

荷 泽 神 会 禅 师◎ 明 尧西京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惠能大师之法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学习五经,后读老庄,深受启发。自从读《后汉书》得知有佛教一事,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仕

阐教禅师塔铭

师讳通理,字达天,家直隶新河。族赵氏,父名士公,尝阅大藏;母白氏,敬事三宝。师生相契之年,投本邑妙音铎师薙染。从祖显如珍公受学。年十一,侍显至檀越家,值众僧诵《法华经》,师随诵之,若宿习然,举众称异,

虎丘绍隆禅师

在金兵入侵、国之将倾的北宋末、南宋初年,处于世局动乱的绍隆禅师,有着坚定的意志,默守初心,追随着圆悟克勤禅师。二十年间,尽得法要,开演出临济宗虎丘派。 访师悟道绍隆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愚庵智及禅师诗五首

早出余杭感怀 佛祖宏规有准绳,侯门无事愧频登。苍茫五髻三更月,迢递千岩万壑冰。心迹任教同槁木,姓名何必上传灯。觉天不夜空无际,寂寂行看慧日升。答东皋伯远法师二首东皋尊者隐郊墟,小小屠苏睹史居。切柏代香

云居道齐禅师

◎ 大 德洪州云居山第十一世住持道齐禅师,洪州人也,姓金氏,礼百丈山明照禅师得度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 暨法灯住上蓝院,师乃主经藏。 一日,侍立次,法灯谓师曰:藏主! 我有一转

行端禅师

◎ 法 藏元叟行端禅师在藏叟善珍禅师门下顿悟,他顿悟的具体因缘是什么呢? 行端禅师(1254~1341),俗姓何,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元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径山藏叟善珍禅师法嗣,是大慧宗杲

医师与禅师

◎ 吴礼鑫一个医师信奉佛道,崇拜佛祖。有一天,医师决定到一座名寺去寻访真佛大道。当医师走到一座山的山角,他碰到一个中年男子被蛇咬伤,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马上想方设法抢救了那个男子,又继续赶路而行。当医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刘素云:刘素云老师法语摘录

刘素云老师是学佛人的好榜样,是真正的佛弟子,她“老实、听话、真干,”十年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两死一生”。身患绝症死路一条;死心塌地一心念佛,战胜顽疾十年成就,念佛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普 济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盘山宝积禅师

盘山宝积禅师◎ 禅 悦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

宝彻彦充二禅师

◎ 普 济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曰:作

定光禅师

坊间流传的定光禅师与闽西地区的定光佛文化混淆,乃至被上升到定光佛或燃灯佛的地位。但天台山的定光禅师却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修行成就者。在浙江天台山有不少关于佛教菩萨、罗汉的传说,但将智者大师以梦境招引至此

月泉同新禅师

◎ 明 尧燕京鞍山月泉同新禅师,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之法嗣,俗姓郭,燕都房山人。同新禅师少时为人厚朴,寡言少语,从鞍山坚禅师出家落发,一直以苦役事众。同新禅师白天干各种各样的苦力杂活,晚上则用功读颂经

黄龙法忠禅师

◎ 明 尧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灵祐禅师开山记

◎ 瞿汝稷灵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后,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负责寺院伙食)。一天,司马头陀来到百丈山,告诉百丈禅师: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名高徒的大善知识

伏虎禅师

◎ 古 德相传,过去燃灯佛为广度众生,延续度生悲愿,曾于宋代降生闽南泉州,俗姓郑,法名自严,道行高洁,每多灵异,后人尊其为定光古佛。某一年,自严法师云游到汀州府武平县,在山上一石洞中诵经修行。有一天,

《彻悟禅师遗集》序

讷堂老人一生苦心为法真诚,诲人不倦。住广通时,著作法语、偈颂、题跋甚富。逮辍参后,一意西驰,从前所作,尽令焚之。乾隆五十四年冬,睿始亲炙座下。次岁解制,同学唤醒师欲旋梓里。临行遗余钞本语录一卷,题曰《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汪正球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