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九卷
2025-04-18 11:38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九卷

○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

为亡僧下火:几度曾经恁么来。者回又是入天台。一堂道侣同相送。珍重峨嵋下五台。遂下火云:遏辣辣。

上堂:近日亡僧迁化。此一则因缘。有人会得么?大凡参学须见生死根源。生死若有则不明道。生死若无又作么生?无得多见。时流错会。妄作主宰。今日试举先圣两则语。证验今人错处。败如临济和尚示众云:有一无位真人。常在你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如今一气才断。便乃烂坏虫生面门出入。无位真人此时作么生主张。既无可主张。古人因缘又作么生消杀。古人又道。你去父母未生时。明取你本来面目。诸人如今尽是父母生后所有。许多时行住坐卧施为运用。却分付何人。若无分付处。古人语又作么生消杀。莫是不干此身之事。任生任灭直明本性否。莫错会。且如厌身如桎梏。术智如杂毒。出三界了尚败名羊鹿之人。见身心无起灭无内外不住不去不取不舍。平等趣入。故名大乘根机。看来亦败为明生死之道。诸人未了生死疑情。参学有什么?是处要得省心力么?但明取。若身若心若外世界种种变化。悉由何发现。须是一得了始得迷情不现。说法恒沙不了。后并无用处。达磨大师曰:吾本来兹士。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可谓无承当人也。归堂吃茶去。

上堂:僧问德山。如何是宗门奇特事。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师云:漏逗了也。僧问雪峰。和尚见德山。得个什么便归来。峰云:我当时空手去空手回。师云:漏逗了也。睦州唤僧。僧回头。州云:担板汉。师云:漏逗了也。一漏逗二漏逗三漏逗。用意搀前先在后。莫于佛祖结冤亲好。看衣珠常离垢。家中人斗头走。淮南笑杀龙门叟。有人若会笑因由。眼似铜铃大如斗。阿呵呵归堂去。

郭公朝散施宝葢上堂,举:木平和尚行脚时问洛浦。一沤未发时如何?浦云:移舟谙水脉。举棹别波澜。木平不契。遂问盘龙。龙云:移舟不辨水。举棹即迷源。木平遂于言下大悟。后住木平。李王诏至金陵。问道于他。法眼有偈云: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复少。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坏衲线非榴。助歌声有鸟。城郭今日来。一沤曾已晓。诚哉是言也。作么生明他向盘龙言下悟底事。若有人问龙门。一沤未发时如何?龙门实难吐露。良久遂云:一沤未发时。宝葢向空垂。瑞色飘飘起。香风々吹。何劳轻举拂。不假略扬眉。五百曾亲献。如来印可之。昔日毗耶离城五百长者子。各持七宝葢来诣佛所。佛之威神令诸宝葢合成一葢。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诸人还信得及么?非但古人。今诸人皆有此一葢。还曾窥觑得着么?若窥觑得着。步步莫非玄路。言言尽转法轮。其或未然。山僧虽老拙。宝葢助宣扬。久立。

上堂:龙门老自云:作么?复问你:毕竟是谁?对云:是你。复云:你夏中做得个什么事?对云:难说向你。败恐你落在见闻。又云:但说无妨。师乃提出拄戴云:有见有闻是凡夫。无见无闻是二乘。有人识得否?良久云:鸳鸯绣了従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参。

拨田衷子至上堂,谢恩毕。举:百丈和尚谓众云:你等为我开田。我与你说一段大义。众开田了。请师说大义。百丈起来展手舒伸。大众。古人得恁么径截。还会他恁么方便处么?百丈说大义。辛阖事可知。龙门无道理。大众绝狐疑。帝力乾坤重。君恩雨露垂。有人相借问,云外略扬眉。为什么扬眉?良久云:万古长春。

上堂:鼓声才动法义已周。大众上来寻光而至。山野高提祖印。诸人共息狐疑。直须倒岳倾湫。切莫寻枝摘叶。所以道。者里聚集为你僧堂里底。者里聚集为你寮舍里底。会得么?好于处处参知识。休用従前解会禅。

上堂云:南阎浮提人。就中多闹乱。无想四禅天。根性最迟缓。迟速不同伦。染净难回换。两个五伯文。元来是一贯。贯贯。哑子拍手高声唤。聋人听得佯不管。天明日出是夜半。智者大师谭止观。大众。此理如何?良久云:看。

檀越请上堂,举:端师翁住圆通日。杨次公郭功甫每住参问此道。后来往复淮南。常求法要。一日功甫访之。白云师翁遂上堂云:前来蒙次公大儒访及。为上堂,曾举一遍。今日功甫到来不可隐覆。更为举一遍。此语甚是奇特。乃曰:上大人丘乙已。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遂下座。大众。言虽粗浅理实甚深。若不会上大人。如何登孔圣门。通晓六经子史百氏诗书。纵使身名显达。不晓上大人。如何佐国安邦。使功成身退。至于百工伎艺负贩庸人孩稚小童。无上大人。如何成就能事。山林河海日月星辰上圣下凡。无上大人不能安立。大众。好上大人。还会么?孔门弟子如能识。折桂登科第一人。下座。

上堂:三平禅师道。败此见闻非见闻。师云:捻土为香。更无声色可呈君。师云:人思旧念。个中若了无余事。师召大众云:立处孤危。体用无妨分不分。师云:巡堂看取。下座。

众巡堂了。复谓众云:有人会得么?又云:会得么?众无对。师云:痴汉痴汉。

黄龙山死心和尚遗书至上堂:死心心已死。心死死由生。拗折黄龙角。翻身卧地行。者老子従来翻着襕衫。倒携席帽。口头粗慥肚里柔和。点检丛林呵叱学者。虽传晦堂道。爱用云门禅。以骂风骂雨为训徒。以种菜种蔬为作务。兴灾降祸少喜多嗔。愚人见即攒眉。智者点头相许。要去便去果然作家。腾身元是莫徭人。睡中失却死心老。呜呼哀哉。法门不幸。

上堂:虚名虚相谷音鉴像。弃而不修岂明幻妄。少不努力老矣惆怅。静以思之随机称量。古德云譬如百岁老儿作歌舞。岂是小儿戏。大众。会他恁么道么?百岁老儿作歌舞。侧首低眉听节鼓。心中听拍虽了然。手脚来迟转辛苦。乃起身作舞云:会么?老作少难。下座。

上堂:一叶落天下春。无路寻思笑杀人。下是天上是地。此言不入时流意。南作北东作西。动而止喜而悲。蛇头逞尾一试之。猛虎口里活雀儿。是何言。归堂去。

上堂:眉毛眼睫最相亲。鼻孔唇皮作近邻。至近因何不相见。都缘一体是全身。

上堂,提拄杖卓一下,乃顾视曰:拄杖子拄杖子。你无住持干怀。又无病痛苦恼。如此黑瘦何也。拈拄杖呵呵大笑云:是何言也。若色见声求是行邪道。昔临济德山由之发明见谛。后来明眼尊宿由之接物度人。岂不见。黄檗普请次。檗谓临济云:我最得者拄杖气力。临济近前夺下拄杖推倒黄檗。黄檗遂云:扶起我来。扶起我来。时有一僧。近前扶起云:和尚争容得者风颠汉恁地无礼。檗却打其僧数下。临济乃云:苍天苍天。大众。当时拄杖子。如今却在龙门手里。乃提起召大众云:还有临济手段底么?出来出来。龙门却是放得下。遂抛下拄杖,放身便倒云:有扶得者出来。良久云:既无临济之人。又无扶起之者。龙门自起自倒。有甚用处。归堂去。下座。

甘露和尚入山上堂:达磨不来唐土。地久天长。二祖不往西天。山青水绿。龙吟雾起虎啸风生。秋雨垂空浮云蔽日。诸人有眼还见么?有耳还闻么?既具见闻。何者是迷,何者是悟。何物为缘,何物为对。要知迷悟升沉理。毕竟须还本分师。先佛道。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大众。身心既乃如此。现今复是何物。近来参学之人。尽皆奔驰语句。举论古今。于本分事全不明了。所以正宗淡薄。道法浇渤。幸遇和尚到来。伏望震潮音示真旨。抉重瞙显衣珠。四众倾诚不胜虔请。

黄龙灵源和尚遗书至,上堂:昔开正续铭。今示真归告。一路涅槃门。行说皆亲到。明然临济灯。妙唱黄龙道。空海久澄虚。云涛方浩浩。横吞巨海高驾铁船。隐显同源卷舒无际者。其唯灵源乎。禅师居究竟地。住本觉场。虽曰示生。实无生而可示。虽曰示灭。实无灭而可示。明明密密。密密明明。真化不移。何方出没。所以遗言作训。真告普闻。能事始终。一期云毕。而某曩岁游方之始。邂逅龙舒。许以半面之交。气投分感。虽则荆山隐玉。已遇良知。尔后蚌腹剖珠。登舟获剑。欧峰再会素愿尤谐。欢洽妙期有同符节。自初及此三十年间。理契同风至音无间。夫何遽别特示遗书。感存念亡。此情弥切。虽然如是。佛佛不思议。不许长住世。大众审思惟。毕竟败者是。然则子期既没伯牙绝弦。葢伤其无知音尔。况此至道离见超情。莫逆于心夫何言也。昔人问长沙。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沙云: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云不问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沙云:教伊寻思去。师乃呵呵笑云:会么会么?水长船高泥多佛大。共至灵前不劳观听。

蒋山佛鉴和尚遗书至上堂:噁々。师兄师兄。出在我前。去复我先。噁々。师兄师兄。出在我前。许我并驾而齐肩。去复我先。使我只翼而孤骞。岂不念兹苦海。群迷未度。况乃五湖玄学。负笈趋筵。遽辞舟楫孰济长川。然佛法道理自有因缘。此葢众生无绑薄福使然。永违丛社。法炬无传。我闻如来双林示灭。又闻达磨只履西迁。佛佛祖祖其道绵绵。况我钟山佛鉴法兄。妙机无间出没应缘。去来生死吾何预焉。而某于师门最为深契。在雁序手足相连。义交金石气薄云天。听遗音而何忍。念朽质以非坚。同心共照。夫复何言。尚记得如来灭度阿难问迦叶曰:世尊传金襕外。更传何法?迦叶曰:阿难。阿难应喏。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着。大众。若无者个公案。生死炽然。白云师翁道:金襕之外复何传。弟应兄呼岂偶然。倒却门前刹竿着。免教依旧倚墙边。大众会得么?倚墙边倚墙边。寂灭光中礼白莲。

上堂:达磨大师所传心印。看看扫地尽也。如今还有人见达磨大师么?若见得。方解承当。若见未得。切忌认着。所以正宗淡泊异道峥嵘。昔日王常侍参睦州。一日州问曰:今日何故入院迟?侍云:为看马打球。所以来迟。州云:人打球,马打球?侍云:人打球。州云:人困么?侍云:困。马困么?侍云:困。州云:露柱困么?侍惘然无对。归至私第中。夜间忽然省得。明日见州云:某会得昨日事也。州曰:露柱困么?侍曰:困。州遂许之。此是达磨大师宗旨。露柱不解打球。如何却困。还有明得者磨。人困马困未是困。露柱之困始是困。好于言下证无生。莫向言中寻尺寸。百丈若无双耳聋。临济争解领三顿。尽将业识作流传。此道今人弃如粪。久立。

上堂:昔有使头使下二人。一时奉事观音。一日使下偷使头钱走。使头烧香祷告观音。愿我捉得使下。使下亦烧香祷告观音。愿使头不见我。当此之际。观音救谁即是。败救使头又违使下。败救使下又违使头。若一时总救。事甚相违。山南辩和尚道。若要行大道。三步作一跳。大众好语。败恐人粗心。子细究之。又却出疏不出。山僧为你一一分剖看。若人要会。先须识取观音。要识观音么?大慈悲心是。更须知大慈悲心従甚处流出。现今历历听法者。无心而流出万宗。若识得了使头。方解作得使头。非唯作得使头。亦乃识得使下。此使下是使头底使下。离使头外别无使下。若识得观音了。使下方解作得使下。非但作得使下。亦乃识得使头。此使头是使下底使头。离使下外别无使头。若恁么使头使下但是空名。使下使头悉皆无寄。大慈悲心炽然独脱也。既识得使头。又识得使下。更须识得钱帛。使头见之是使头钱帛。使下见之是使下钱帛。离使头使下外别无有钱帛。亦须知使头钱帛。自不干使下事。使下钱帛。亦不干使头事。各不相到。虽不相到。使头钱帛即是使下钱帛。使下钱帛即是使头钱帛。同一物耳。若恁么既同。若恁么既异。皆大慈悲心之作用也。即知得钱帛。又须明取得失。使头失财时是使头失。使下得财时是使下得。得失不在别人分上。如此则使头失时是使下得时。使下得时是使头失时。得失虽殊而不异。得失各异而常同。岂别有一物作同作异也。若使头若使下。若钱帛若得失。一一明了。方名观自在菩萨。古人云:得失是非诸佛智。一人无心眼耳聋。

上堂云:西瞿耶尼打鼓。南赡部洲上堂。大众。十方齐至等闻。野客称扬。此声遍满十方。照破闻见色香。堪笑释迦老子。等闲动地放光。大众归堂。

徐公大夫入山,上堂:何处求通达。疑根自不凡。顿明心即佛。陡觉海非咸。善财楼阁路。日进丹霄步。凡夫云未然。我道常披露。大众。譬如自面岂辨须眉。又如眼根不自见眼面。若有见即非本头。若见眼根眼即同境。所以石巩自射无下手处。乃证全身。庞公问心一口吸尽。遂得真实。此所谓大丈夫之事业也。不见道。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莫不是了见本来面目证得清净法眼。故得称为大丈夫也。此日伏蒙提宫大夫朝旆入山光临泉石。顷者山野辄效先德。开法施场住持此山。数年之间傍资修换。为禅者游心之地。工役既毕。辄以土木之功。干干视听。愿得雄伟之文。以彰不朽。为来者之益。伏蒙惠示。莫大之幸。山僧虽不晓义理。观此嘉作。近世所稀。岂此邦此山之幸。亦天下丛林之幸甚也。昔向居士木食涧饮。以所悟布之文字。求二祖大师印证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当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伸此意。伏望答之。二祖大师答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伸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居士得偈欣然奉侍。诸仁者。古人悟心布之文字。实是希有。还见二祖大师与居士所证所得之事么?良久云:浩劫有穷。斯文不泯。久立。

上堂:虑而解思而知。孤灯难并太阳辉。不是心不是佛。为君扫荡精灵窟。摩天鹞子入云飞。千里万里败一突。阿剌剌。下座。

上堂:不起疏慵不进修。实无言说实无求。夺饥人口中之食。驱耕夫手里之牛。真快活百无忧。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风浪拍天流。

陈与明还《佛顶心经》愿请上堂:络齿临络齿临。络部临络部临。大众。此是甚么言语。义理如何?还有人会得么?若道是言语。又不成言语。若道有道理。又不成道理。可谓言诠不到。分别不及。先圣呼为密语。又曰真言。一切言音従是而生。一切语教従是而出。山僧适来看经中。得七字陀罗尼。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今对诸人举此七字陀罗尼一遍。诸人谛听。遂默然屈第一指至第七指曰:诸人闻得么?恐诸人不闻。更举一遍。又默然屈一指至七指曰:闻得么?大众。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自余群生悉皆罔措。有方便门。名曰重说偈言。今更再三分明说此七字咒曰:佛顶心经斋愿了。大众。晓得其中旨趣么?待山僧奉为解释一字字要知落处。若论佛。败是当人更无物。若论顶。昼夜舒光照前境。若论心。看时无相用时深。若论经。解语能言不是声。若论斋。所为所作尽和谐。若论愿。犹如身在龙门院。若论了。无虑无疑心皎皎。心皎皎。增添福寿灾殃少。论量功德广难思。须弥未大沧溟小。山僧适来说者。是真言。世人败知有言。不知有真。若不知真。所言皆妄。何者名为真言。能出万宗故曰真言。亦名三昧王。亦名万字顶。亦名微妙章句。亦名秘密大总持。至心受持大有灵验。所谓山僧七字咒也。乃屈指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讽诵受持皆秘密。如人亲入宝山中。一切珍奇従此出。久立。

上堂:道可学耶实不可学。心可悟耶实不可悟。不学不悟真机全露。明月娑婆浮生旦暮。眼若不睡诸梦除。古今出入无门户。遂召大众曰:是什么?

上堂:山僧略升此座。大众永息狐疑。各各金毛师子。去来哮吼全威。临济高声连喝。德山拈棒痛槌。纵有一言半句。终不别作路歧。大众。抖擞精神着瞌睡。作么是甚生次第事。你自钝置。山僧恁么道。要人到不要人到。试点捡看。

上堂,举:洞山和向示众曰:兄弟。初秋夏末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又云:败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石霜闻之乃曰:出门便是草。僧举似洞山。洞山曰:大唐国内能有几人?师曰:出门便是草。闲杀龙门老。北去礼文殊。南来登五老。鬓发已苍浪。言归恨不早。独立秋风前。相思望江岛。好好,不用更寻讨。

上堂:什么物恁么来。休将明镜挂高台。什么物恁么去。分明不用当头举。举得分明得更难。澄潭不许苍龙盘。便恁会太无端。遂拍手呵呵大笑云:华藏毗卢世界宽。

上堂:好一队。其中人还见其中事么?若是其中人。必见其中事也。良久呵呵大笑曰:会么?苟不然者。虽有其中事。元来不是其中人。纵是其中人。元来不了其中事。了得其中事。作得其中人。复何忧哉。不见沩山曰: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有人问:树到藤枯时如何?沩山呵呵大笑。又有乾峰示众曰: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一一透得始解稳坐。云门出众而问曰:庵内人何故不见庵外事?乾峰呵呵大笑。大众。有人或问道。此二老宿意旨如何?龙门拍手呵呵而笑。良久曰:你诸人何不与我放下布袋解开肚皮笑一声子?

上堂:释迦世尊已成正觉。弥勒大士当来下生。老卢持过岭南。达磨携来东土。各谓度生已毕。我愿云周。如何六道四生犹在。土石诸山未殒。净妙国土不逢。为是愿力未充。为是业果难尽。为复别有道理。还有人断得么?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归堂吃茶去。

上堂:空生不解岩中坐。春暖桃花树树红。漏泄天机无觅处。都缘露柱挂灯笼。灯笼灯笼却有古风。露柱露柱善解提举。一旦师姑是女儿。大悟堂中吃茶去。

上堂: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根尘既谢镜光现前。心法双亡如何则是。赤身无妄想。眼闻耳见离攀缘。

上堂: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冒月望山归。重露显禅衣。心悄悄步迟迟。无孔笛再三吹。哩哩忄罗,忄罗々哩。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君更听莫狐疑。是何曲归堂去。

上堂:真实到家之士。何暇论家。决定证得之人。宁标所证。论家论证。乃闾阎负贩之徒。无证无家。诚飘露伶俜之子。何不兴决烈之志。启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勿谩随于庸鄙。一一従自己胸中流出。与我葢天葢地去始得。总似你恁么参学。驴年去。

上堂:海门山长安道。茫茫烟水连芳草。楼头客马上郎。一听落梅悲故乡。春风过眼花飞尽。蝴蝶翩翩过短墙。君更听是何章。会不得。参堂去。

政和八年九月。奉敕住和州褒禅。上堂,谢恩毕。僧问:千里远闻音信好。不涉程途事若何?师云:不挂三寸。进云:一轮明月当空照。万里清风宇宙宽。师云:却有商量。进云:路上忽遇禅人问时如何?师云:有甚难答?进云:云离谷口千山秀。月到天心四海明。师云:谁是恁么人?师复云:大众现前。岂不是舒州龙门山。适来敕旨。岂不是和州褒禅寺。令山僧往彼传法住持。且何者是传底法。要知佛法旨趣么?不离龙门山。要见褒禅寺。不离褒禅寺。要见龙门山。龙门山则易见。褒禅寺即难见。有人见得褒禅寺么?若明得。便有佛法旨趣。若也未明,良久云:帝力丘山重。君恩宇宙宽。不才何以报。处处得心安。久立。

到褒禅入方丈。师据座云:昔定明禅师燕坐此峰。住大三昧。悲济弘誓。泽及一方。山僧忝继先晨。续明后焰。十方坐断。祖令当行。鸣鼓升堂。各须谛听。

上堂:圣皇帝赐与名山。贤宰臣宣行睿旨。俾令贫道传法住持。众中还有荷担重任者么?试出众道看。僧问:古人道。权借一问以为影草。未审此理如何?师云:子是何心行?进云:可谓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师云:曾问几人来?进云:到者里多少人错会。师云:庠梨又作么生?进云:三十年后有人会去。师云:犹较些子。僧问:一尘才起大地全收时如何?师云:两尘也。进云:恁么则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师云:含山县里事作么生见得?进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师云:者个庠梨却好商量。师复云:龙蛇易辨衲子难瞒。辨别得否。山僧未来此间时。是山法席久虚。丛林不振。当此之时。还知定明禅师是汝诸人善知识么?山僧既来此间。法席初开。丛林复建。亦定明禅师是汝诸人善知识。所以道。有佛无佛性相常住。若解恁么看得。吾有道光矣。昔日有一员尊宿。众集定。起来作舞曰:诸人会此意否。诸人无对。寂曰:山僧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师乃呵呵笑曰:奇怪。若是褒禅即不然。乃起作舞告众曰:诸人会我意否?良久云:清贫长乐。下座。

上堂:褒禅乍住太乾枯。月白风清入画图。人间纵有千般乐。不及今朝事事无。乃呵呵大笑。好大哥。

上堂:云中石塔摩星斗。定明禅师大张口。是你之言若解参。不必腰包天下走。遂卓拄杖一下曰:鸟对初阳自在啼。犬逢生汉连声吼。又卓拄杖一下曰:归堂。

上堂:败知今日明朝。不觉今朝明日。事事一似安排。箭箭自然中的。甜者甜于黄连。苦者苦过白蜜。吃得者般滋味。乃以手作舞曰:不妨逻逻哩哩。下座。

正月一日上堂,以拄杖划一划云:天得一。斗牛女虚危室毕。地得一。草木山河并土石。君得一。上下四维无等匹。召大众曰: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明光的历。有欢荣有愁戚。或冤亲或顺逆。富且贵贫且乞。万样千般谁运为。空谷之声随应出。鸳鸯绣了任君看。不露金针太绵密。褒禅奉劝各回头。莫待临行却啾唧。识取摩诃般若光。万古悠悠是今日。久立。

上堂:如来无二种语。诸人如何会如来语。作么生是二种语。须明取始得。一离间语。二和合语。无此二者。是名如来语。何名离间语。能听法者虽愿乐听受。而所说法者不为开示。是名离间语。能说法者虽乐开示。而听法者不乐听受。是名离间语。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听无有能听可听。得如此者。方名和合语。当观此离间语和合语一耶二耶。同耶异耶。如此证知舍离间语。当得和合语。而如来无此二语者。不说不听而已。然不说不听亦有二事。一凡夫。二圣智。正如凡夫无所开示无所听受。冥然莫觉故曰无明。亦名为无说无听。二圣智所到。到其无说无听。亡宾主绝行解。自居究竟实地。亦名无说无听。学者当善分别。勿生异见。不可颟顸不分。

上堂,举:赵州和尚一日赵王来不下禅床曰:会么?王曰:不会。州曰: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腾腾和尚朝见则天。仰视则天曰:会么?天曰:不会。腾腾曰:山僧持不语戒。忠国师见肃宗帝。以手指头帽子曰:会么?帝曰不会。国师曰:天寒莫怪不下帽子。大众。明得三人意旨么?譬如宝舟到岸获大富而济有余。玉户抽关升于堂而入乎室。犹在门外。无柰不入之何。困守孤贫。岂是珠宝之咎。还会么?卞和刖足。归堂。

上堂:面前过便知是张三李四。背后过为什么却不见。壁者边便见是条台倚子。壁那边为什么分疏不得。咫尺之间尚尔。况十方世界耶。参学人若不明。当知参学事卒未在。光阴迅速。入寺来早已九十日。诸郡发心化士且宽怀打叠。遂拈拄杖曰:东西南北四方人。地阔天遥最是亲。衡岳天台连魏阙。乃弹指一下曰:轻轻弹指不劳神。复拈拄杖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尽在拄杖头上。还见么?良久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久立。

上堂:赵州有吃粥因缘。好一则因缘。者僧当下悟去。会得么?你拈动钵盂匙箸时。便不会古人意了也。祖师有风幡话。你诸人十二时中。为什么一似大虫看水么相似。国师有无情说法。据你诸人合明得。为什么却不闻。若一一明得。便是有地头底禅和子。归堂。

祈雨上堂:定明妙应禅师。说法如云如雨。不是时人不闻。又非不善其语。如斯一味灵通。过了几多寒暑。纵逢败种焦芽。方便一时救取。

知府曾公舍人入山祈雨上堂,举:刘禹端公问云居。雨従何来?对云:従端公问处来。师云:雨従何来?不须寻讨。遍满虚空拔济枯槁。定明妙应灵通。知府舍人台造。真个是为雨为霖。莫不为忻为好。且问诸人。是定明雨舍人雨百姓雨。定当得么?良久卓拄杖一下云:三。下座。

上堂,卓拄杖一下云:大众。你诸人昨夜为什么一时在露柱里藏身。及乎天既明。吃粥了上来听参。为什么却在栏干上立地。见么?直饶如此通神变。更问起云塔里师。

上堂:抵死要行云水脚。刚然求悟本来心。为蛇画足劳筋骨。辜负青山绿水深。岂不见德山老子向你道。未踏船舷时好与三十棒也。诸人也着些子精彩着。饭袋子也好与三十棒。遂卓拄杖一下。下座。

退褒禅上堂:一去一来松上鹤。半开半合岭头云。矽艘独立千峰外。唯把南山祝圣君。

知府钱公奏请。再住褒禅。上堂:大众。君命重宣降薜萝。不容静处萨婆诃。襕衫席帽寒酸甚。又向人前唱哩冲。哩冲。拍一拍。哩冲。又拍一拍云:去年梅今岁柳。颜色馨香依旧。人渐老水长流。无心道合头。下座。

上堂,举:莲花峰庵主拈拄杖示众云:古人到者里为甚么不肯住。自云:为他途路不得力。如是二十年无人会得此语。后有老宿闻举云:是即是。少进语在。有僧问:如何进语?宿云:但问毕竟如何?僧持此语问庵主。主曰:木栗横担不顾人。却入千峰万峰去。师横按拄杖于肩上高声唤云:和尚和尚。又云: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

上堂,举: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尊者当下大悟。师云:好大众还见得悟处么?尽力放不下。着力担不起。将谓一物无。元是自家底。见得自家底。心中大欢喜。自兹家业兴。一举九万里。

腊月初一上堂,僧问: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尽大地是色。那个是心?师云:不要瞒老僧。进云:尽大地是心。那个是色?师云:庠梨念来多少时。进云:败如色心二字如何透得?师云:败知渡水不觉腰深。进云:彼此没便宜。师云:一任保啄。师复云:一年止有此三十日。二阳发生之月。学般若者。与汝道情相应否。今有二问问诸人。一问问肯者。一问问不肯者。先问肯者曰:你恁么来多少时也。你须道多时也。问你既多时。所对目前声色。与你为恼害否。若与你为恼害。上座未恁么在。若不与你为恼害。是照见了。然后不为恼害。不用照见了。不为恼害。若用照见了。方见不为恼害。即名照见心。未名恁么在。若不用照见心。如何知得无恼害。据作此见了我问头不得。第二问不肯者云:你不恁么来得多少时也。师大笑云:好一问。你出家沙门作佛弟子。含齿戴发巍巍堂堂。如何却不恁么?得何异俗人。直饶你真个不恁么,也则因恁么,然后有不恁么在。据此见亦了我问不得。不见石头大师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尚有人讲不得。被马大师道。我有时扬眉瞬目。有时不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他便会去。师良久曰:还知么?泥多佛大水长船高。下座。

上堂: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分别既不生。便舍外尘相。乃拈拄杖示众云:不可不唤作拄杖子也。且作么生说舍底道理。有人于此云唤什么作拄杖子。便违他古佛道不坏假名而谈实相。又道更有什么拄杖子也。则世间万法不成安立。又道依旧唤作拄杖子。则一切凡夫莫不幸甚也。大众。到者里如何即是。须信道。云中石塔不是人间。槛外云山非由心变。风摩雨扫日照烟蒙。妙用纵横隐显一际。自可以幽栖鸟道开豁胸怀。妙契真规十方洞照。直得如此。更须知有衲僧孔窍始得。如何是衲僧孔窍?咄!卓拄杖下座。

上堂,举:沩山和尚坐次。见仰山従方丈前过。沩山云:若是百丈先师。子须吃痛杖始得。仰山云:今日事作么生?沩云:合取两片皮有分。仰云:此恩难报。沩云:沩山年迈。非子不才。仰云:今日亲见百丈师翁。沩云:子向什么句中见先师?仰云:不道见败是无别。沩云:始终作家。师云:従上来至百丈有不犯之令。沩山深得其旨。能向剑刃上行。仰山饮气扶持。且不犯锋伤手。有般汉。败管行棒下喝。还明他不犯之令么?不见道始终作家。诸人每日来去。什么处得见百丈。

上堂:暂时敛念。是处是慈氏。门门有善财。介尔有心。土石山河瓦砾荆棘。大众。作圣作凡能染能净。有如是威神。具如是妙用。直得恁么,曹溪门下客。见时犹未是少林消息。败如少林消息。你曹溪门下客。合作生么?下座。

上堂:苏武牧羊。辱而不屈。李陵望汉。乐矣忘归。是在外国在本国。佛诸弟子中。有者双足越坑。有者聆筝起舞。有者身埋粪壤。有者呵骂河神。是习气是妙用。至于擎杈,打地,竖拂,敲床,睦州一向闲门,鲁祖终年面壁。是为人是不为人。信知一切凡夫埋没宝藏殊不丈夫。诸人何不摆基张帆抛江过岸。不可钉摇橹。何日到家。既作曹溪人。又是家里汉。还见是家里事么?

上堂:举先师在白云会中作磨头。一日端师翁下来曰:你还知一件事么?先师曰:不知。师翁曰:近有数禅客。自庐山来。问他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向伊亦明得。教下语亦下得。端师翁良久谓先师曰:磨头败是未在。你道如何?先师闻了心下不安。得七日七夜。不成肠肚。正中心下。乃自思惟曰: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忽然中夜方会得。従前宝惜一时放下。遂白端师翁。师翁起来手舞足蹈。某曾侍奉先师。闻先师举此因缘谓某曰:参学须是一时放下方得安乐。大众。还见得否。放得下好脱挤。放不下牛拽杷。堪笑诸方老古锥。打鼓说禅无尾柄。无尾柄。不惊怕。不惊怕。可嗟讶。解踏毗卢顶上行。不言亦自传天下。好大哥。

上堂,举:百丈大智禅师谓众曰:并却咽喉唇吻。道将一句来。沩山云:却请和尚道。五峰云:和尚也须并却。云岩云:和尚有也未?师云:此是丛林中流布底事。雪窦禅师后来品评此三人语。各有浅深。却请和尚道。虎头生角出荒草。和尚也并却。龙蛇阵上看谋略。和尚有也未。金毛师子不踞地。如今众中或去请益或去过话。有人道。此三句语未契得百丈。唤作抑而不扬。却请和尚道。百丈云: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此岂不是抑而不扬。和尚也须并却。百丈云:无人处斫额望汝。何处是有肯他也。则是抑而不扬。和尚有也未。百丈云:丧我儿孙。更是不肯也。败如百丈道并却咽喉唇吻道将一句来。甚生次第事。既并却咽喉唇吻。明个什么边事。也好扶持取。下座。

退院离褒禅辞众上堂,举六祖大师示众云:汝等速理舟楫。吾欲归新州去。弟子曰:和尚去后早晚却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师云:是什么说话。去了却更来做什么?不见东山先师道。大小大祖师。犹欠悟在。师呵呵大笑云:诸人还会得么?听取一颂。归根得旨复何论。洞口秦人半掩门。花落已随流水远。空留幂幂野云屯。

到蒋山上堂:玄沙白纸费封题。一听雷音万仞低。慰释私怀已无量。那堪更唱逻罗哩。乃呵呵大笑曰:古人道。笑须三十年。诚哉此语。某顷在白云时。与堂上佛果师兄道聚。其乐无涯。至今乐犹未已也。又呵呵大笑云:一手不独拍。两手鸣掴掴。举意超情念。相看同路陌。摩云锺阜高。遍界乌轮赫。妙机速雷电。神珠不在额。珍重人天大导师。衲僧一见丧魂魄。何也。谁敢正眼觑着。下座。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四巳二、四正断2 午一、结前显后如是于四念住串习行故,已能除遣粗粗颠倒,已能除遣粗粗颠倒者:此中麤麤,义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九、本经详说沙门法及沙门果。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沙门之法及沙门之果。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