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六卷
2025-04-19 12:01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六卷

○舒州法华山(全)举和尚语要

师入院上堂示众云:夫第一义谛。非智辩所诠心机所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既到这里复且如何?直须坐断毗卢不存凡圣。还能如是么?若也未能。山僧重说偈言去也。不结毗卢印。那弘古佛心。明月照幽谷。寒涛助夜砧。诸人委悉么?各希发问。问:昔日灵山分半座。师今登陟意如何?师云:你承当得么?问:如何是法华境?师云:后不彪前。如何是境中人?师云:三日后看。问:祖意西来事。请师直指陈。师云:截耳卧街。僧云:见者尽攒眉。师云:非公境界。问:不落今时请师道。师云:落。问:如何是佛?师云:芦芽穿膝。僧云:如何是道?师云:七纵八横。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师云:紧体头。僧云: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广额旃陀罗。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朱唇皓齿。僧云:学人不会。师云:斜坠搔首。问: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师云:果熟猿猱重。僧云:见后为什么不衔花?师云:疏林鸟不过。问:雪覆千山时如何?师云:樵人迷古路。渔父锁孤舟。问:可来白云里。教你紫芝歌。如何是紫芝歌?师云:不是吴音,切须汉语。问:数日不闻师诲语。今朝升座意如何?师云:一年春尽一年春。师乃云:夫参学须具择法眼。不得颟顸。若得正眼精明。一切无滞。不见古人道。一句语中须具三玄。一玄中须具三要。古人恁么道。意在于何。鹅王择乳素非鸭类。

上堂云:即心即佛黄叶止啼。非心非佛验病施方。你道。到这里作么生?

上堂云:拟着即垛生招箭。不拟着即三千里外。

上堂云:白眉不展手。长安路坦然。归堂吃茶去。

上堂云:释迦不出世。达磨不西来。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

上堂云:若开口又成增语。不开口去又成剩语。乃云:金轮天子敕。草店家风别。

上堂云:菩提离言说。従来无得人。虽然如是。不免口过。

上堂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且道是什么?刻舟求剑。胶柱调弦。

上堂云:三乘十二分教。只是个药方。且道治什么病。乃云:父母缘生口。

上堂云:钟鸣鼓响鸦鸣鹊噪。为你诸人说般若讲涅槃了也。诸人还信得及么?观音势至向诸人面前作大神通。若信不及。却往他方救苦利生去也。

上堂云:三世诸佛口豹壁上。天下老和尚作么生措手。你诸人到诸方作么生举。山僧恁么道。也是久日桦来唇。喝一喝。

上堂云:古人有一转不了底因缘。举似大众。分明记取。

上堂云:诸高德。丛林规矩。朝晚二时上来相见一回。即不可。若约佛法事。尘劫来未曾昧。虽然如是。败种且不发芽。

上堂云:大众会么?师子一滴乳。能破八斛驴乳。记得僧问老宿。如何是佛。对云:不封不树。大众会么?若不会。重下注脚去也。不封不树以棘殂。

上堂云:古人道。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里草深一丈。不可为庠黎锁却僧堂门去也。虽然如是。也是乌龟陆地弄尘行。

上堂,举古人道:一尘起大地收。师云:一叶落天下秋。

上堂,举南泉云:道个如如。早是变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始得。且道作么生是异类中行?乃云:石牛长卧三春雾。木马嘶时秋后泉。

上堂,举僧问曹山:如何是一不老?山云:枯木。僧云:如何是一老?山云:不扶持。有僧举似九峰。峰云:三従六义。诸上座会么?爱他年少妇。须是白头儿。

上堂云:语渐也返常合道。论顿也不留朕迹。直饶论其顿返其常。也是抑而为之。

开炉示众云:一二三四五。任君颠倒举。露柱与灯笼。何曾成佛祖。不惜眉毛者。直下便道取。僧问:未审道个什么?师云:洁已轻装外。瓶盂共毳袍。僧云:正当与么时如何?师云:夜禅孤月冷。晨朝片云高。僧拟议。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遂作颂示之云:三十五十,何须更举。方圆变通,去除佛祖。他未彰名,余不能取。

僧问:如何是宾中宾?师云:开口虽无力。吐气却惭惶。僧云:如何是宾中主?师云:一条新竹杖。三事旧麻衣。僧云:如何是主中宾?师云:?突存何人顾。坦然孰可闻。僧云:如何是主中主?师云:万仞齐开睹。千峰露出颜。

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僧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一朝权在手。看取令行时。僧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寰中天子贵。塞外将军雄。僧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一等乾坤日月俱明。

问:如何是佛?师云:手不如脚。僧云:如何是诸佛家风?师云:荒田耕不罢。又被别人争。问:自古及今不従人得。六祖黄梅传个什么?师云:德山棒。僧云:传后如何?师云:那用临济喝。问:如何是佛?师云:紫云常捧足。黑雾拥身行。问:法身无形如何建立?师云:古庙香炉。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新夙鼓子黡黡响。僧云:见后如何?旧鼓皮宽打不鸣。问:生死事大。请师相救。师云:洞庭湖里失却舡。

问:如何是本源?师云:山高峰峻。问:语不投机。请师提唱。师云:山藏海纳。问:久居岩谷。一物全无时如何?师云:脚瘦草鞋宽。问:不犯一切。请师提纲。师云:聋人远听。问:自知当作佛。未审什么人证据?师云:志公剪刀。问:如何是亲切一句?师云:六祖是新州人。问:如何是最初一句?师云:父母未生前。问:如何是不动尊?师云:今日遭逢。问:如何是透法身句?师云:三个猫儿一个狞。僧云:如何是法身?师云:无过于此。问:不动根源如何接物?师云:恶虎不如善猫儿。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云:赤水求珠孙宾打瓦。

僧入室次。师垂语云:重整钓竿横海上。抛钩未必爱鱼吞。僧云:多年枯木今日重生。师自代云:红丝曲里无金磬。碧旗歌外有文官。僧云:垂下绿丝重着饵。必然钓得大金鱼。

僧入室展座具始收,师云:一展一收法法皆周。拟欲更问着甚来由。遂问会么?僧云:不会。师便打。

问:既是善知识。为什么事养生杀生?师云:生者自生死者自死。未雨先惊蛰。只要小蛇知。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藏头白海头黑。僧云:汾阳的子临济儿孙去也。师云:莫乱针锥。

问:法华专使伸三请。祖意西来事若何?师云:天睛道路乾。

问:德山棒临济喝。意旨如何?师云:截舌三分。僧云:四海传扬去也。师云:苦痛深。

僧问:如何是宾中宾?师云:冥然渡晓春。僧云:如何是宾中主?师云:莫谩窥门户。僧云:如何是主中宾?师云:威丧济漂沦。僧云:如何是主中主?师云:光寒星斗稀。

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白菊乍开重日暖。百年公子不逢春。僧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大地绝消息。阉然独任真。问: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草荒人变色。凡圣两齐亡。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清风伴明月。野老笑相亲。

僧问:承古有言。须弥为槌虚空为鼓。还许学人打也无?师云:无你下手处。僧云:更不请锤?师云:我不能打得你。遂颂云:盐官有鼓高低辨。于北南泉便整齐。背面须来唐土击。当头不荐北番提。入番急磨腰下剑。出塞须用自家才。珍重老师不轰破。我在江东君在西。

僧问:学人未遇大机。请师一喝。师云:是什么机。僧云:大机。师云:若是大机。争受一喝。僧便喝。师云:一潭绿水两处洪波。僧有颂云:高提祖印息狂机。坐卧应须鉴者知。却被明师全打破。外求佛祖岂为奇。

问:承师有言。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意旨如何?师云:你是了因放下个什么?僧云:佛法无多子。师云:欠我劈脊棒。你作么生?僧云:元来无许多般。如今却作模样。师以颂示云:汝锡高飞我即休。此生无喜亦无忧。云开任待风吹散。留取碧潭月正秋。

僧问:赵州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意旨如何?师云:有问有答。僧云:不问不答时如何?师云:却被你道着。以颂示之云:四般俱已息。六种岂能分。倚南闲度日。傍北别无门。巧语従教设。玄辞谩共论。迥出威音外。不到是非奔。

僧问:如何是云间一窍?师云:开张闭合。遂以颂示之云:云门一窍坐间心。把断游人更莫寻。任是有谁居壁上。也教无事访知音。

僧问:如何是本来宗?师云:密室不通风。却问:你作么生会?僧云:春日樱桃朵朵红。僧云:如何是本来宗?师云:不问不答。僧云:岂无方便?师云:明明向你道。僧云:谢师方便。师云:汝莫受方便。僧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师云:千山堆皓玉。万木折寒梅。遂以颂示之:今古甚有方便。是物头头露现。坦然万样千般。突兀无过有焰。未悟且须保惜。悟了便生厌贱。中下急急着眼。上士谁能顾践。

因僧参有颂:要接诸人向上坡。左手提携右手过。太阳焰里分八字。南海波斯不较多。僧问:要接诸人即不问,如何是向上坡?师云:窗外月彻晓。室中灯更明。僧云:左手提携即不问,如何是右手过?师云:放开非在手。却闭不従他。僧云:太阳影里即不问,如何是分八字?师云:舶主能藏宝。青巾葢顶门。

僧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师云:与我取拂子来。僧过拂与师。师便打。僧于此有省。遂以颂呈:蒙师一拂太多端。打破従来满肚憨。别处不能求妙解。目前却睹自家颜。

僧问:久在途中。请师一接。师云:虚空扩赫无涯岸。海月圆时别有天。僧云:不会。师云:却是真个。遂以颂示之:学道如行路。途中未得休。直到长安日。方能见圣游。

岭南阖和尚有颂。示本禅人云:林叶始经秋。游云出幽谷。禅人锡乱飞。往复不往复。往复不往复。六六三十六。师因见乃问:作么生是往复不往复?本云:历历乾坤外。的的宇宙中。师云:作么生是六六三十六?本云:今日既然烦道用。得师坦荡至无为。

师游园见千叶莲池。乃问僧云:池在这里莲在甚处?僧云:白浪起时应难见。未睹波澄别却逢。师云:明向上事。僧却问师:池在此莲在甚处?师云:未至日藏青苇外。时来透向碧波心。僧遂以颂呈:四海应难见。五湖易得存。绿波还有月。白浪忽成纹。朵朵分千叶。数株共一根。久在池中长。谁人折上盘。

问:七星光彩天将晓。不犯皇风试道看。师云:将军马蹄红。僧云:错。师便打。僧云:灼然。师云:七棒对十三。僧礼拜。师嘘嘘。

问:法华曾演汾阳旨。白云今日事如何?师云:谁知哺帽下。元是昔愁人。

问:骊珠逐月即不问,龙剑冲星事若何?师云:寒光急急。

问:万里无云即不问,一条霜刃事如何?师云:谁敢动着。僧礼拜。师云:小慈妨大慈。便打。

问:智识不到处时如何?师云:三门不曾开。僧云:谁是知音者?师云:口似鼻孔。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云:住。僧云:出匣后如何?师云:点。僧礼拜。师云:三三。

问:如何是佛?师云:波斯倚夜台。

问:古人道。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学人总不恁么时如何?师云:点检舌头看。僧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师云:伶俐人难得。

问:明月海云遮不得。舒光直透水晶宫时如何?师云:打破了来相见。

问:佛身充满于法界。未审向什么处行履?师云:眉毛重多少。僧云:不离当处常湛然。师云:滞壳迷封。

问:不落言诠。请师端的。师云:铁门路险。

问:骊龙含月即且置。龙剑冲天试用看。师云:山河岌胡日月斗昏。僧礼拜。师嘘嘘。

僧问:如何是佛?师云:老僧当门无齿。僧云:为什么如此?师云:只为老僧谤佛。

小参示众云:诸上座。禅僧家以寂住为本。夫行脚者。不在观州玩府看山门景致过时。为什么事。葢为生死事大。従上古人。凡到所在。见一个村院主。也须问过。如今晚学往往蹉过。不肯递相博问。记得龙牙问德山:学人仗莫耶剑。拟取师头时如何?德山便引颈。牙云:师头落也。德山便休。诸上座。莫是德山无机锋么,为当别有道理?乃云:德山引颈龙牙剑齾。

小参示众云:诸上座。佛法有什么事也。莫见老和尚道无事便无事去。法身无为不堕诸数。古德道。不信佛菩提。是则解空第一。所以道。说佛说祖谈玄谈妙。皆属增减语。既然如是。诸人又向什么处参。须具行脚眼始得。乃拈拄杖云:有人道得么?出来相见。有么有么?众无对。师云:老僧今日失利。

师因入县。看官岑员外问:文殊骑师子普贤骑象王。和尚为什么不乘骑?师云:院中无。外云:达磨乘芦渡龙庆江。和尚打轿又且何妨?师云:山僧不捏怪。

师访郡主。郎中云:舍弟屯田不会祖师道。师云:屯田虽不会。刑部又且标格不同。中云:虽然如是。柰何心中未达?师云:文彩已彰。中云:不敢。师云:争敢埋没?中又云:今时参学人。好教他见德山。师云:见后如何?中大笑。师云:对睹不施。

天使牛太保入寺。举李都尉法身颂。请师指示。师云:天使甚处人事。使云:东京城里人。东京城里说话。西京城里应诺。使云:不会。乞师指示。师云:张公吃酒李公醉。锺馗解舞十拍子。使云:弟子夙生多幸。作礼而去。

戚殿丞入寺游山行次。见粟种遂问:黄底是白底是?师云:粟。戚公令人搓破。师云:今日遭皮剥。戚云:也须点检。师云:今日失利。戚到清泉又问:泉为什么太混?师云:昨日山中大会。戚云:今日事作么生?师云:闹従何处来?

王学士同运使到院。师云:请学士败应运使说话。山僧只知林下事。学云:未审林下事如何?师云:苦益菜羹粟米饭。又云:偏打不防家。

△行录

师至荆南分金善和尚处。问:回互不回互?师云:总不恁么。金云:为什么吃福昌棒?师云:一家有事百家忙。金云:为什么脱空谩语?师云:事不孤起。金云:入水见长人。师云:调琴澄太古。琢句体全真。遂呈颂云:回互不让前。当头户底闲。罕逢临济喝。蹉过老德山。世事従他到。鸟道绝人攀。倜傥天然窍。坐断赵州关。

到公安远和尚处。问:作么生是伽蓝?师云: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远云:作么生是伽蓝中人?师云:青松葢不得。黄叶岂能遮。远云:道什么?师云:少年玩尽天边月。潦倒浮桑勿日头。远云:一句两句云开月露作么生?师云:照破佛祖。

师到荆南延寿贤和尚。问:海竭人亡作么生?师云:毒蛇不咬人。贤云:为什么如此?师云:风引溪云断。泉冲石径斜。

师到夹山入真首座室。真云:还见么?师云:万事全无。真云:还不见么?师云:千般皆在手。师遂问:首座未见澄散圣时如何?座云:湖南江西。师云:见后如何?座云:江西湖南。师云:却共首座一般。座云:打草要蛇惊。师云:某甲终不捏怪。

偶述颂呈。同往韶阳路。行来迥且殊。南台犹不顾。北岳岂能拘。有语深藏却。无言浅露珠。虽然名得免。声已振西瞿。

师到神鼎,鼎问:一朵峰峦上。独树不成林。作么生?师云:水分红树浅。涧绕碧泉深。鼎云:作么生是回互之机?师云:盲人却无眼。颂云:天晓不明海玩珠。情无揬出背擎书。劣形驰步愁长路。绝念还同上太虚。

师到福严承和尚。问:作么生是圆容相?师云:木人岭上休相睹。石女溪边更莫逢。师遂问:如何是和尚圆容相?严云:老病寻常发。辏踵无较时。师云:容即不问,如何是圆?严云:法界广无边。师云:圆即不问,如何是容?严云:消却了也。严遂问:不容不圆时如何?师云:虚空无背面。鸟道绝东西。遂呈颂云:溢月流波灌紫微。交罗红宽海心飞。圆容妙相权施设。倜傥无门说向谁。

师在福严入惠照室问:承古有言。狸奴白牯却知有。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照云:只为太惺惺。师云:狸奴白牯为什么却知有?照云:争怪得伊。师却问:如何是福严境?照云:漱泉秋鹤至。蝉树夜猿过。照却问:作么生是南岳境?师云:风休林自直。云静月弥新。照云:作么生是境中人?师云:草色青随步。蓝光碧照衣。

师到石霜入慈明室。明云:作么生是向上一窍?师云:二窍俱明。霜云:还见七十二峰么?师云:有甚掩处。霜云:道什么?师云:今日触忤和尚。霜便打。师云:作么生?霜云:将谓收番猛将。元来是小小长行。师云:雅淡呈秋色。馨香喷月华。遂呈颂云:收番猛将彼方奇。势劣翻思握剑归。塞外従教夸勇健。寰中争敢斗龙威。放开急着金牙窍。更闭那吒拥节旗。苏武英雄能透出。张良丧却目前机。

到大愚芝和尚处。问:古人见桃花意作么生?师云:曲不藏直。愚云:那个且従。者个作么生?师云:大街拾得金。四邻争得知?愚云:上座还知么?师云: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愚云:作家诗客。师云:一条红线两人牵。愚云:玄沙道。谛当甚谛当。又作么生?师云: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愚云:却是。师云:楼阁凌云势。峰峦叠翠层。遂呈颂云:凤返自腾霄汉去。灵云桃树老鸦。栖古今休颂桃花意。天上人间不可陪。

师到芦山罗汉祖印大师处。即举颂云:北斗藏身事已彰。法身従此露堂堂。云门赚杀他家子。直至如今乱度量。乃云:老僧当时作此颂。直得天下老和尚不肯。上座作么生?师云:争敢。印云:作么生?师云:凌晨升宝座。应不让南能。遂呈颂云:北斗藏身事坦然。法身无状透何边。后人不晓前人意。水底撑船捉月天。

师到栖贤入室问:如何是佛?贤云:张三李四。师云:意旨如何?贤云:胡饼讨甚汁。遂呈颂云:去短求长本不移。他人与汝未为奇。虽然彪得些些饱。终久何曾免得饥。

师到祖峰戒和尚处入室。戒问:作么生是绝羁绊底人?师云:番手把马笼。戒云:却是作家。师云:背边打不着。戒云:为什么却上来下去?师云:和尚向甚处见上来下去?戒便打。师云:一言无别路。千古不来人。遂呈颂云:直上犹难到。回来转更迟。若言禅与理。特地隔须弥。

师到苏州翠峰素和尚处入定。举僧问风穴:如何是佛?穴云:嘶风木马缘无绊。背角泥牛痛下鞭。峰问:背鞭一句作么生道?师云:翻身师子威雄大。争敢当头露爪牙。峰云:放你一线道。师云:七颠八倒。峰云:收。师云:了。

到翠峰显和尚处。问:牛吃草草吃牛?师云:回头一就尾。宛转万重关。峰云:应知不背面。须教在目前。师云:验在目前。峰云:自领出去。

师到杭州兴教入室。举僧问一和尚:如何是佛?一云:陈橘皮。师遂问:意旨如何?教云:猫儿头上雀儿窠。师遂呈颂云:问佛师言答橘皮。更无一法可相违。眉毛翻起应难见。背向终教是与非。复颂云:寸草密藏师子多。猫儿头上雀儿窠。拟欲倾窠不丧命。直随鹞子过新罗。

到杭州西庵。庵主曾见明招。举一颂云:绝顶西峰上。峻机谁敢。当超然凡圣外。瞥起两重光。师问:如何是两重光?主云:月従东出日向西没。师云: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主云:满倾油难尽。见后如何?多心易得乾。

师到琅琊。问:上座近离甚处?师云:两浙。琅云:船来陆来?师云:船来。琅云:船在甚么处?师云:步下。琅云:不涉程途一句作么生道?师云:杜撰长老如麻似粟。便拂袖而去。琅遂问侍者:此是什么人?者云:举上座。琅云:莫是举师叔么?当时先师教我寻见伊。遂亲下旦过堂问:上座莫是举师叔么?莫怪某甲适来相触忤。师叔喝。复问:长老何时到汾阳?琅云:恁么时到。师云:我在浙江早闻你名。元来见解只如此。何得名播寰宇?耶遂作礼。

△偈颂

《颂首山西来意》

风吹日炙少人知。顶仰先贤对此机。饶君旷劫生前会。穿耳胡僧也皱眉。

《透法身二颂》

人问透法身。随宜为指陈。大地如胶漆。长江波蹙颦。

须弥起舞,天帝不?寅。一人之力,不如百人。

《纲宗》

两刃交锋事险湓。沙场六月雪花飞。如今更拟圆真实。白眉应教入素闱。

《十二时歌》

夜半子。伊余静座寒堂里。月圆日满不曾亏。方朔由来误宫征。

鸡鸣丑。森罗万象归元首。一声声后九衢闻。年光任你侵蒲柳。

平旦寅。乌龟穿破髑髅门。山伯不知何处去。扶桑天子笑忻忻。

日出卯。千门万户呈机巧。织成蜀锦与吴绫。到头成坏行相挠。

食时辰。粗细将来不厌忻。寒则着衣饥吃饭。途中往往问疏亲。

禺中已。华藏已开见慈氏。惊起毗卢顶上人。拍手呵呵缭屐里。

正中午。小佛乾城犹未许。金轮天子下阎浮。移却西天作东土。

日烩未。石室老僧禅未起。门前时有问津人。楼至擎拳先指示。

晡时申。柴门不掩去来人。石室丹霞谩费力。历历分明真不真。

日入酉。时击疏钟满林吼。自他爽昧各方圆。刚被时人分好丑。

黄昏戌。才烛银缸昏暗失。晦魄山童速报来。金乌早向西方出。

人定亥。抖擞坏衣线长在。不孙罗纨锦绣袍。迦叶师兄相笑待。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一辛二、品类建立2 壬一、广征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