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五卷
2025-04-18 11:08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五卷

○筠州大愚(守)芝和尚语录

师太原王氏子。升座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一言已出驷马难追。问:如何是城里佛?师云:十字街头石幢子。问:如何是为人一句?师云:四角六张。进云:意旨如何?师云:八凹九凸。问:不落三寸时如何?师云:乾三长坤六短。进云:意旨如何?师云:切忌地盈虚。

问:昔日灵山分半座。二师相见事如何?师云:记得么?僧良久。师打禅床一下云:多年忘却也。师云:且住且住。若向言中取则句里明机。也似迷头认影。若也举唱宗乘。大似一场寐语。虽然如是。官不容针。私通车马。放一线道。有个葛藤处。师遂打禅床一下云:三世诸佛尽皆头痛。且道大众还有免得底么?若一人免得。无有是处。若免不得。海印发光。师乃竖起拂子云:者个是印。那个是光。者个是光。那个是印。掣电之机。徒劳伫思。会么?老僧说梦。且道梦见个什么?南柯十更。若不会。听取一颂。北斗挂须弥。杖头挑日月。林泉好商量。夏末秋风切。

开堂升座。僧正宣疏白槌罢。有僧问:大用现前不存轨则。请师挥剑。师云:点眼知人意。看取令行时。进云:脑后穿。师云:斋后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推天磕地。问:心法无形。如何雕琢?师云:一丁两丁。进云:未晓者如何领会?师云:透七透八。问:如何是大愚境?师云:四面峰峦秀。沿江一带清。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满城公子贵。林下道人栖。问:拈槌竖拂即不问,当机一句事如何?师云:抓头燎面。进云:雷音已彻青云外。向上极则又如何?师云:且领前话。乃云:问话且住。净名杜口犹涉繁词。达磨西来平欺汉地。放一线道去。也放个葛藤处。所以李长者云:有情之本。同智海以还源。抱识含流。总法身而为体。诸仁者。既是总法身而为体。还知道须弥吞却法身法身吞却须弥么?诸仁者。朝夕与古佛同参。与诸方老和尚同参山僧今日与大众同参。且道参个什么?如是定当得。且认得个着衣吃饭。犹去衲僧半月程在。若定当不得。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上堂,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八斛四斗。进云:如何是道中人?师云:煮粥煠饭。

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云:切忌道着。进云:出匣后如何?师云:天魔脑裂。乃云:举一步。须弥岌胡海水腾波。不举一步。放微尘国土。助一切诸佛。出兴于世转大法轮。还言得么?若信得。西瞿耶尼吃饭去。

上堂,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白日烧地眠。夜间炙地卧。问:既是清净法身。为什么却澡浴?师云:头出头没。进云:为什么如此?师云:只为如此。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云:照破天下人髑髅。进云:磨后如何?师云:黑似漆。

上堂,僧问:洪钟才击大众云臻。祖意西来乞师垂示。师云:六丁六甲。进云:未晓者如何领会?师云:会即错。马问:师未见让师时如何?师云:紧。进云:见后如何?师云:切。问:如何是佛?师云:锯解秤锤。师云: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一棒一喝若双峰而互出。宾主未辨换换而万里乡关。照用双行拟议而千差塞路。诸上座。到者里如何话会。乃云:棒喝齐施早已赊。古今皆赞出周遮。二途不涉凭何说。南海波斯进象牙。

上堂,僧问:特特上来伸三拜。乞师分付拄杖子。师云:科。进云:恁么则功不虚施也。师云:重。

因请首座开堂。僧问:承和尚有言。一人悟道三界平沉。首座悟道三界还沉也无?师云:不淹不抑。进云:一言才出大地全收。师云:落三落四。师乃云:为众竭力。葢为袈娑同肩。一处吃饭。莫是人各披一条同锅吃饭么?此是分见。还知道三世诸佛共披一条。所以释迦身长丈六。留下袈娑与弥勒。弥勒身长千尺。披得恰好。何故如此。葢为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要得易会么?古佛与露柱相交。佛殿与天王斗额。若也不会。单重交拆。

上堂云:有时一喝只作一喝用。有时一喝作探竿影草。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若是金刚王宝剑。不敢正眼觑着。觑着即丧身失命。乃有颂云:不是干将铸。那关四气吹。匣内青蛇吼。逢妖任便挥。若得全提者。当机岂失时。毗卢惊得走。大众尽攒眉。

上堂云:大愚相接大雄孙。五湖云水竞头奔。竞头奔。有何门。击箭宁知枯木存。枯木存。一年还曾两度春。两度春。帐里真珠撒与人。撒与人。思量也是慕西秦。

举:僧问汾州和尚:如何是接初机句?州云:汝是行脚僧。如何是辨衲僧句?西方日出卯。如何是正令行句?千里特来呈旧面。如何是立乾坤句?北俱卢州长粳米。食者无贪亦无瞋。师云:将此四句语。以验天下衲僧。子细思量将此四句语。被天下衲僧一时勘破。

筠州府主李密谏。请就上蓝开堂。乃拈香云:恭为今上皇帝万岁太后千秋。又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府主密谏洎阖郡官僚常居禄位。此一瓣香。奉为施主檀那在筵龙象。师乃云:还有人委得落处么?若委得。随机利物应化无方。天上人间出没卷舒纵横自在。若也未委落处。释迦老子三世诸佛二十八祖天下老和尚。一时抛在炉中。従听老僧葛藤。时有僧问:如何是佛?师云:还记得么?僧云:若不请益争知如是。师击禅床一下云:早是忘却了。僧云:放和尚一线道。师云:一任孛跳。

问:如何是洪州境?答云:滕王阁下千峰秀。孺子亭前薄雾生。僧云:如何是境中人?答云:出入敲金觳。朱衣对锦屏。问:如何是翠岩境?师云:洪井滔滔急。山高势近人。问:如何是境中人?师云:朝去暮归。师复云:问话且止。山僧道薄人微。素无德行。叨承密谏诸官僚同伸坚请。升于此座。上答皇恩国祚永安法轮常转。且道法轮作么生转。欲得会么?须弥山上倒翻身。却来堂中叠足坐。呵呵呵。是什么?饭箩里坐却受饿。和泥合水与么过。上士闻之?熙々。下士闻之肯可。子细思量却成口过。要会么?一六三四二。直言曲七一。桃李火中开。黄昏候日出。久立尊官。伏惟珍重。

上堂云:翠岩路滑徒劳伫思。又云:翠岩路险橘。举步涉千溪。更有洪源水。滔滔在岭西。击禅床下座。

上堂云:樵妇檐柴。医王辨价。药多病甚。便下座。

上堂,举雪窦和尚云:一问一答总未有事在。假饶尽大地乾坤草木丛林。尽为衲僧。异口同音致百千问难。不消老僧弹指一下。并乃高低普应前后无差。师云:翠岩即不然。尽乾坤大地微尘。化为衲僧。各致一问,问问各别。却向伊道。你许多衲僧。皮下还有血么?

上堂云:为众竭力。祸出私门。便下座。

上堂云:槌钟击鼓聚集。诸上座上来下去。子承父业。赚杀多少人。

上堂,举盘山颂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师乃竖起拂子云:微尘诸佛光明。总在这里照破你诸人心肝五脏脾胃肝胆。衲僧面前不得道着。切宜忌口。击禅床下座。

小参示众云:一击响玲珑。喧轰宇宙通。知音才侧耳。项羽过江东。与么会。恰认得驴鞍桥。作阿爷下颔。

小参示众云:僧中有奇人。俗士中亦有奇人。圣朝杨亿侍郎有颂云: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师子变作狗。拟欲藏身北斗中。应须合掌南辰后。师云:要会么?一偈播诸方。塞断衲僧口。下座。

上堂云: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树倒藤枯。恰认得个倒根处。

上堂云:雾卷云收。江山迥秀。不伤物义。波斯去帽。

上堂云: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诸上座。每日上来。老僧说梦诳吓诸人。虽然如是。子承父业。赚杀多少人。下座。

上堂云:十地惊心。二乘罔测。铜头铁额。击禅床下座。

上堂云:端然据坐。度脚买靴。左视右顾。不准一钱。

上堂,举先翠岩云:我一夏与师僧东说西话。你看我眉毛在么?保福云:作贼人心虚?师云:何故如是。得人一牛还人一马。下座。

上堂云:大洋海底排班位。従头第二鬓毛斑。为什么不道第一鬓毛斑。要会么?金蕊银丝成玉露。高僧不坐凤凰台。下座。

上堂云: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拈起也帝释心惊。放下也地神胆战。不拈不放唤作什么?自云:虾蟆。下座。

上堂云:若有仙陀者。更不待毫光。下座。

上堂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乃拈起拂子云:狸奴白牯总在这里放光动地。何谓如此。两段不同。下座。

上堂云: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翠岩这里即不然。三门前好与三十棒。何谓如此。棒喝齐施早已赊。古今皆赞绝周遮。二途不涉凭何说。南海波斯献象牙。下座。

上堂云:大众集定。现成公案。也是打揲不办。下座。

上堂,拈起香匣云:明头暗合。道得。天下横行。若道不得。且合却。下座。

上堂云:砂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他时好恶知端的。始觉従前满面灰。击禅床下座。

因筠州张一郎到。上堂云:久思张处士。相别十余月。今日上山来。铁钵煮山蕨。归去到筠阳。但请与么说。

上堂,僧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实事请师举。师云:两段不同。向下文长。

问:满身是眼。口在什么处?师云:三跳。僧云:学人不会。特伸请益。师云:章底词秋罢。歌韵向春生。师乃云:云收雾卷江山白。皎日凝波又多途。下座。

△拈古

举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坐。外道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师云:大小世尊。被外道当面涂糊。只如外道云令我得入。要且不曾梦见。既不曾梦见。为什么悟去。

阿难问迦叶:佛传金辂外。别传个什么?迦叶召阿难。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师云:千年无影树。今时没底靴。

五通仙人问佛云:佛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仙人应诺。佛云:那一通你问我?师云:五通仙人如是问,佛如是答。要且不会那一通。

祖师问童子云:汝従何来?子云:我心非往。祖云:你住何所?子云:我心非止。祖云:汝无定也。子云:诸佛亦然。祖云:你非诸佛。子云:诸佛亦非。师云:祖师一问童子一答。总欠会在。如今诸人作么生会?

罽宾国王仗剑问师子尊者云:师得蕴空否?者云:已得蕴空。王云:还离生死否?者云:已离生死。王云:既离生死。当施我头。者云:身非我有。岂况于头?王斩之。白乳高数尺。王臂自落。师云:当时尊者引颈。王便举刃。当恁么时。有人出来。谏得住么?至今无人断此公案。如今衲僧作么生断?

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玄沙云:大小傅大士。只认得个昭昭灵灵。师云:认与不认。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宝公令人传语思大和尚云:何不下山来教化众生。一向自视云汉作什么?思云: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度?师云:思大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

临济见僧来。竖起拂子。僧便礼拜。济便打。师云:这僧有理不伸。死而不吊。如今且作么生与这僧出气。

思和尚问神会:従什么处来?会云:曹溪来。思云:你在曹溪得何意旨?会振身而立。思云:犹带瓦砾在。会云:和尚这里莫有真金与人么?思云:设有向什么处着?师云:真金瓦砾错下名言。如今唤作什么?

思和尚令石头送书与让和尚:回来与你一个钝斧子住山。石头才到,便问:不求诸圣,不重已灵时如何?让云: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头云:宁可永劫受沉沦,不従诸圣求解脱。便归去。思云:书达否?头云:书亦不达。信亦不通。去日蒙和尚许个钝斧子。便请。思垂下一足。头便礼拜。师云:思和尚垂足。石头礼拜出去。要且不得他钝斧子。且道后来石头用个什么?

五泄到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一言不契即去。石头据坐。泄云:与么则不相契也。便出。石头召云:庠梨。泄回首。头云:従生至老只是这个。回头作么?泄忽然大悟。便拗折拄杖。洞山云:当时若不是五泄先师。也大难承当。虽然如是。犹涉途在。师云:石头据坐。五泄便去。石头召他。却成多事。

有尼参临济。要开堂。谈空勘云:你有五障。不得开堂。尼云:龙女成佛有几障?空云:龙女现十八变。你试变看。尼云:不是野狐精。变个什么?空便打数下。师云:且道尼具眼么?只担得个断贯索。且作么生会?

僧问药山:学人有疑。请师决。山云:晚间上来为庠梨决疑。至晚上堂,大众集定。山云:今日决疑僧在么?其僧便出来。山下座把住云:大众。这僧有疑。与一推便归方丈。师云:药山决疑土上加泥。然虽如是。这僧也不得孤负药山。

药山寻常不为师僧说话。院主白云:堂中师僧久思和尚示诲。山云:槌钟着。大众集定。便归方丈。院主随后问云:和尚许为大众说话。为什么一言不措?山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师云:药山归方丈。当初院主怪药山不为他说话。可谓误他三军。

药山示众云: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道吾便出去。云岩问药山:智师兄为什么不洽对和尚?山云:却是智头陀会得。你去问取。云岩却去问:师兄适来为什么不洽对和尚?吾云:我今日头痛。你问取和尚。云岩迁化了。吾云:云岩不知有。悔不当初向伊道。虽然如是。要且不违药山之子。师云:云岩不知有。悔不当初向伊道。只如道吾与么道。还有也无?

大慈和尚云:老僧一生不会答话。只解识病。时有僧出来。大慈便归方丈。师云:这僧出来。大慈便归方丈。并无个道理。什么处是识病处。如今也须子细。

僧参汝州南院。才到面前。僧云:败也。院引拄杖向僧面前。僧无语。院便打。师云:这僧只知顶上生光。不知脚下有剌。

观和尚见新到来。作阛引次。以引示之。其僧便去。观至晚间问首座:新到在什么处?座云:当时便去。观云:是即是。败得一橛。师云:观和尚道他得一橛。大似压良为贱。何故。为他彼此是出家儿?

南泉拈起蕨菜问杉山:这个大好供养。山云:非但者个。百味珍羞他亦不顾。泉云:虽然如是。总须尝过。师云:杉山与么道。还免得么?若免得去。未具眼在。若免不得。又违前言。

鲁祖见僧来便面壁。师云:鲁祖何劳如此。不用面壁。若有僧来。云见什么知时好。

邓隐峰在襄州破威仪堂。只着衬衣拈静槌云:道得即不打。道不得即打。众皆默然。峰便打。师云:此语有勘破处。且道勘破阿谁?

临济上堂,有僧出立。济便喝。僧礼拜。济便打。师云:临济也大正。如今作么生会?

僧问洞山: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庆埃。为什么不得他衣钵?山云:直道本来无一物。也未得他衣钵在。师云:总不得他衣钵。与佛同参。且道参得阿谁?

同光帝问兴化:朕收得中原之宝。只是无人酬价?化云:如何是升下中原之宝?帝引手展扑头脚。化云:君王之宝谁敢酬价?师云:兴化下一着语。可谓酩酊。如今作么生断?

灵云悟桃花颂: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従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遂举似沩山。山云:従缘得入。永无退失。汝善护持。又举似玄沙。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师云:有人如今问玄沙意作么生,且道这个人还彻也未?

临济上堂,有僧出来。济便喝。僧亦喝。便礼拜。济便打。僧无语。师云:临济也太心粗好彩是这僧。若是今时衲僧。且作么生出气?

地藏问僧:什么处来?僧云:南方来。藏云:南方有何言教示徒。僧云:彼中金屑虽贵。眼里着不得。藏云:我道须弥山在你眼里。师云:且道地藏还免得这僧眼么?

僧问赵州:大耳三藏第三度。觅国师不见。未审在什么处?州云:在大耳三藏鼻孔里。师云:只如三藏还免得国师鼻孔么?

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应。国师云:将为吾辜负汝。谁知汝辜负吾?师云:国师与侍者总欠会在。如今作么生会?

钦山问德山云:天皇也与么道。龙潭也与么道。未审德山如何道?德山云:你试举天皇龙潭底。钦山拟议。德山便打。师云:钦山只顾其前。不顾其后。如今作么生与钦山出气?

石巩为猎人。趁一鹿従马祖庵前过。问云:还见我鹿么?祖云:你是甚人?巩云:我是猎人。祖云:你会射么?巩云:解射。祖云:一箭射几个?巩云:一箭射一个。祖云:你不解射。巩云:和尚莫解射否?祖云:我解射。巩云:一箭射几个?祖云:一箭射一群。巩云:彼此生命何用射他。祖云:你既如是,何不自射。巩云:若教某甲自射。直是无下手处。祖云:这汉无明烦恼顿歇。巩于是以刀断发。在庵中执侍。师云:马祖一箭射一群。犹未会射。山僧一箭射蠢动含灵无不中者。虽然如是。只道一半。留一半与后人道。

大禅佛参仰山。翘一足云:释迦老子亦如是。西天二十八祖亦如是。和尚亦如是。某甲亦如是。仰山打四藤条。师云:此不得作赏。不得作罚。如今作么生会?

香严示众云: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踏树。手不攀枝。忽有个人问西来意。拟欲他。又丧身失命。不对他又违他所问。师云:问者答者俱不免丧身失命。如今衲僧作么生会?

玄沙示众云: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种病人。作么生接。患盲者拈椎竖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哑者教伊说。又说不得。且道作么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师云:早知灯是火。饭熟也多时。

玄沙上堂,众集定。以拄杖一时趁下。向侍者道:我今日险入地狱若箭射。者云:且喜和尚再复人身。师云:大小玄沙。前不至村后不至店。且作么生道得出身路?

龙牙问翠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微云:与我过禅板来。牙取禅板。微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又问临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济云:与我过蒲团来。牙取蒲团。济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后住龙牙。僧问:和尚那时问二尊宿祖师意。此二尊宿道明也未?牙云:明即明矣。只是无祖师意。师云:当初如是。如今衲僧皮下还有血么?

南泉归宗麻谷礼拜国师。到半路。南泉于地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入内坐。麻谷作女人拜。泉云:与么则不去也。宗云:是什么心行?师云:当初若见每人打一棒。且得天下太平。

法灯和尚示众云:某甲本欲居山藏拙养道过时。柰缘先师有不了底公案。出来了却。时有僧问:如何是先师不了公案?灯打一拄杖云:祖祢不了殃及儿孙。僧云:某甲有什么过?灯云:过在我殃及你。师云:为众竭力祸出私门?

龙牙问德山:学人收得镆鎁剑。拟取师头时如何?山云:你向什么处下手?牙指地。后到洞山。才人事了。便举前话。洞山拽拄杖云:还我德山头来。牙无语。洞山便打。师云:当断不断。如今作么生断?

云居齐和尚问僧:従什么处来?僧云:堂中来。居云:何得白谩?师云:若不如是争知如是。

丰干欲游五台。谓寒山拾得云:你若共我游台。便是我同流。你若不共我游台。不是我同流。寒山云:你去游台作什么?干云:礼拜文殊。山云:你不是我同流。师云:丰干大似辨才遇萧翼。

沩山问仰山:甚处来?仰山云:田中来。沩山云:田中多少人?仰山插锹叉手而立。沩山云:南山大有人刈茅。仰山拔锹便行。师云:只得一橛。诸人别有会处么?

南泉一日两堂争猫儿。泉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斩。众无语。泉便斩。后举似赵州。州将草鞋戴头上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猫儿。师云:大小赵州。只可自救。

僧问六祖:黄梅意旨什么人得。祖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祖云:不得。僧云:和尚为什么不得。祖云:我不会佛法。师云:会得二头不会三首。作么生道得出身路?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州云:他有业识性在。师云:说有说无。也好两彩一赛。如今作么生道?

云葢问石霜: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霜云:堂中事作么生?葢云:无人接得渠。霜云:道也煞道。只道得八九成。葢云:却请师道。霜云:无人识得渠。师云:先行不到末后太过。

叫。紫湖和尚夜于僧堂前叫捉贼。大众皆惊。有一僧堂中出。紫湖拦胸把住云:捉得也捉得也。僧云:某甲不是。湖云:是即是。只是你不肯承当。师云:紫湖买帽相头。

赵州一日雪里卧叫云:相救相救。有一僧亦来边卧。州便起去。师云:这僧在赵州圈里。还有人出得么?

洞山普请次。巡寮见一僧不出。山云:你何不出普请。僧云:某甲不安。山云:你寻常安时又几曾去?师云:且道此僧几曾不去?

庞居士问大梅和尚:久响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梅云:你向什么处下口?士云:百杂碎。梅云:还我核来。师云:此二人前不至村后不至店?

鲁祖见僧来便面壁。南泉云:我寻常不欲向师僧道。未具胞胎已前会取。尚不得一个半个。鲁祖与么,驴年去。师云:大愚这里即不然。未具胞胎已前会得。打折你腰。

中邑和尚见僧来。乃拍口作和和声。仰山来。邑亦拍口。山従东过西。邑又拍口。山従西过东。邑又拍口。山当面而立。邑云:你従何得?山云:従沩山得。山却问邑:师従何得?邑云:我従章敬得。师云:看两个老和尚。可煞漏逗对面相谩。琊云:愁人莫向愁人说。

达磨临顺世时谓二祖云:你在吾身边得个什么?祖礼拜依位立。磨云:汝得吾髓。师云:二祖被达磨涂糊。道得髓皮。也未梦见。因什么绍嗣祖师位?

秘魔岩常持一叉。见僧来乃云: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后大禅佛来。跳向秘岩怀里。岩便抚大禅背三下。大禅起来斫手云:三千里外赚我来。师云:还有赚处也无?非但赚他大禅佛。大愚今日也赚大众上来。琊云:雷声浩大雨点全无。

仰山有僧来辞。山以手划一划。其僧不去。山又划一划。其僧乃去。师云:前为什么不去。后为什么却去。要会么?特为注破。前一划与后一划都成两划。

佛在日有一女子。旋绕世尊三匝乃入定。世尊敕文殊。出此女子定。文殊尽其神力。不能出得女子定。世尊云:下方去四十二恒河沙国。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子定。于时罔明至女前弹指三下。女子従定而出。师云:文殊是七佛之师。为什么出女子定不得。罔明具什么神力却出得。要会么?僧投寺里宿。贼入不良家。

文殊问无着:近离什么处?着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着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着云:或三百或五百。着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殊云:龙蛇混杂凡圣同居。着云:多少众?殊云:前三三与后三三。师云:文殊道前三三后三三。作么生会。要会么?千年无影树。今时没底靴。

古人道:我有一句子。待犊牛生儿即向汝道。师云:我即不然。犊牛生儿也不向你道。何故如是。若向你道。何处更有王老师。

道吾闻赵州来。吾取豹皮渝着。将吉嘹杖。于三门下翘一足。州才到。吾便唱诺。州云:小心伏事着。吾又唱诺。师云:有人见得此二人落处。不妨具眼。若不知落处。未具眼在。乃击禅床一下云:若也不会。打与三百。

德山小参示众云:今夜不答话。有问话者三十棒。有僧出礼拜。德山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和尚为什么打某甲?德山云:你是甚处人。僧云:新罗人。山云:未踏船舷好与三十棒。师云:时人尽道。德山作家用得好。若与么还曾梦见么?大愚道。德山被这僧一推。直得瓦解冰消。虽然如是。今日觅一个尊宿。也大难得。

普眼菩萨入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菩萨不见。未审普贤在什么处?佛言: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必见普贤在空中乘六牙白象。师云:诸人者且作么会。普眼推倒世尊。世尊推倒普眼。你且道普贤在什么处?

剑颂。辉日流光势。还曾结众疑。吹毛横宇宙。拟把却施为。瞥起和根去。抬眸早已迟。投机须得妙。何处觅牟尼。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四寅六、善友性3 卯一、征云何名善友性?卯二、释2 辰一、广分别2 巳一、释2 午一、由八因缘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