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九卷
2025-04-19 12:24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九卷

○智门(光)祚禅师语录 (门人住明州雪窦山资圣寺明觉大师赐紫重显述)

上堂良久。师顾视左右云:莫有作家战将出来。虽然如是。风不来树不动。时有僧问:十地菩萨见性如隔罗噻。败如初地菩萨。又隔什么?师云:须弥山。进云:如何透得?师云:三生六十劫。

僧问:一机未发。如何辨其语脉?师云:大众可验。僧云:学人如何进向?师云:退后三步。

僧问:格外称提请师举唱。师云:你合作么生?进云:与么则承指示也。师云:莫妄想。

问:曹溪路上。还有俗谈也无?师云:六祖是卢行者。

问:一切智智清净。还有地狱也无?师云:阎罗王是鬼做。

问:如何是佛?师云:踏破草鞋赤脚走。进云:如何是佛向上事?师云:拄杖头上挑日月。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云:莲华。进云:出水后如何?师云:荷叶。

师乃云: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夫其境界。正当与么时。文殊向什么处出头。若也出头不得。金毛师子腰折。又云:正好一盘饭。莫待糁椒涢。便下座。

因举僧问香林:云门亲的旨。今夜嘱何人?林云:《涅槃经》。僧云:与么则亲的。林云:末后品。时有僧问师:《涅槃经》意旨如何?师云:大喻八百小喻三千。进云:末后品意旨如何?师云:鸡足三峰头倒卓。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直待弥勒下生来。

问:师子返踯即不问,虎头生角时如何?师云:生得几个。进云:恁么则学人退身三步。师云:龙头蛇尾。

问:如何是大乘修行?师云:担枷带锁。

问:既是龙居。未审龙在什么处?师云:眼下一带青。僧云:学人未晓此意如何?师云:瞎。

上堂云:汝若进一步。即迷其理。若退一步。又失其事。若也寂然地。又同无性。作么生免得此过。所以古人道。明知与么故合不犯。正当与么时。切忌倾倒着。便下座。

问:古人拈起拄杖意旨如何?师云:看楼打楼。进云:放下拄杖意旨如何?师云:百杂碎。

问:圣僧为什么被大虫咬?师云:不错。

问:如何是离却药忌一句?师云:口是祸门。又云:叉手当胸。

问:鱼游陆地时如何?师云:取死不迟。进云:却下碧潭时如何?师云:钻泥剌土。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天宽地窄。进云:见后如何?师云:地窄天宽。

上堂云: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你且道山僧者里用个什么?还有人委悉么?不如归堂向火。珍重。

上堂云:三两日来好春雨。可谓滂沱。凡夫人见水是水。天人见水是琉璃。鱼龙见水是窟宅。饿鬼见水是火。你衲僧家。唤作什么?你若唤作水。又同凡夫见。若唤作琉璃。又同天人见。若唤作窟宅。又同鱼龙见。若唤作火。又同饿鬼见。是你寻常。还作么生?所以道。若是得底人。道火不烧口。道水不溺身。你每日吃饭。还少得一粒么?又古人云: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豹着一缕线。虽然如此。又须实到者里始得。若未到者田地。且莫掠虚。

问: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时如何?师云:好个问头。进云:恁么则匝地普天。师云:更是一堆。

问:如何是无缝塔?师云:四楞着地。进云:如何是塔中人?师云:鼻孔三斤称不起。

问:威音王以前。是什么人先悟?师云:何不问露柱。僧云:便恁么会时如何?师云:二头三手。

问:威音一响妙色已彰时如何?师云:两重公案。

问:既是普眼。为什么不见普贤?师云:弄巧成拙。

问:学人有龟毛拂子。将奉师时如何?师云:老僧有兔角拄杖。与庠黎。进云:与么则进贡得赏也?师云:三十年后此话大行。

上堂云:诸上座。且得秋凉。正好进道决择。还有疑情。出来对众。大家共你商量。理长处就。所以赵州八十尚自行脚。败是要饱丛林。又且不担板。若有作者。但请对众施呈。忽有骑墙察辨。呈中藏锋。忽棒忽喝。或施圆相。忽象王回旋。忽师子返踯。忽作大师子吼。忽拗折拄杖。忽掀倒禅床。但请施设。还有么?众无对。又云:若是宗门中儿孙。须瞻祖师机。方可是祖师苗裔。不可吃却祖师饭。着却祖师衣。趁謴过日便道。我是行脚僧。者个败唤作名字比丘。徒消信施。阎罗王久后征你草鞋钱有日在。莫道我得便宜。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入地狱如箭射。又图个什么?各自着便宜。又不是憨汉也。久立。

因岁朝上堂云:斩新日月特地乾坤。人人尽加一岁。你道。露柱年多少。还有人道得么?对众道看。若道不得。山僧与你注破也。败是甲子会。时有僧问: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师云:你为什么缈破脚指头。

问:日用而不知。常用事如何?师云:两重公案。进云:恁么则更不运步也?师云:草鞋底穿。

问:金刚眼中着得个什么?师云:一把沙。进云:为什么如此?师云:非公境界。

问:如何是学人自已?师云:问底是谁?僧云:学人请益。师云:也是作贼人心虚。

问:绝功勋处如何履践?师云:更买两塍草鞋。进云:恁么则退步也?师云:太少在。

问:如何是如来禅?师云:横担拄杖紧系草鞋。

问:如何是祖师禅?师云:上大人。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不会且顺朱。

上堂云:是你诸人横担拄杖。出一丛林入一丛林。你道丛林有几种。或有啃檀丛林啃檀围绕。或有荆棘丛林荆棘围绕。或有荆棘丛林啃檀围绕。或有啃檀丛林荆棘围绕。败如四种丛林。是你诸人在阿那个丛林里安身立命。若无安身立命处。虚踏破草鞋。阎罗王久后征你钱有日在。

问:众生有难。炭库里藏身。诸佛有难。火焰里藏身。衲僧有难。甚处藏身?师云:你不是衲僧。

问:既是龙居。为什么不降甘雨?师云:疏田不贮水。进云:恁么则众生无赖也。师云:悲龙争柰何。

问:国师三唤侍者。意旨如何?师云:怜儿不觉丑。进云:国师辜负侍者。意旨如何?师云:美食不中饱人餐。进云:侍者辜负国师。意旨如何?师云:粉骨碎身未足酬。

问:三身中那身说法?师云:庠黎鼻孔塌。进云:因什么如此?师云: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问:既是诸法寂灭相。为什么却有真说?师云:话堕也。进云:寂灭相又何在?师云:不在你口里。

问:如何是一大事因缘?师云:问取目连。进云:学人不会。乞师再指。师云:舍利弗当知。进云:未审如何领会?师云:大似不斋来。

问:作么生是和尚歇人一句?师云:待庠黎不恁么来即得。僧云:败如恁么来。还得休歇也未?师云:驴年。

问:尽大地人各置一问,问问各别。未审和尚如何只对?师禅指一下。进云:未审还副得他问也无?师云:隋州纸贵。

问:如何是一合相?师云:明镜当台。进云:如何是贪着底事?师云:胡是胡汉是汉。

问:従上古德。以何酬效于师承?师云:验在目前。进云:恁么则心不负人。面无惭色。师云:你为什么辜负我。僧云:和尚也须领话。师云:放你三十棒。

问:承教中有言。譬如摩尼宝殿。三角常隐。一角常现。如何是常现底一角?师云:险。

上堂云:数日好雨。且道雨従什么处来?若道従天降。那个是天。若道従地出。唤什么作地。若更不会。所以古人道。天地之前径。时人莫强移。个中生解会。眼上更安锥。又云:赫日里我人。云雾里慈悲。霜雪里假褐。雹子里藏身。还藏得身么?若藏不得。却被雹子打破你髑髅。

上堂云: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且道男儿与丈夫。是同是别。所以古人道。佛法无多子。其中难得人。且道难得什么人。败是难得不会佛法底人。众中还有不会佛法人么?若有吐露个消息来看。所以黄梅七百众。却被行者传衣得法去。且道行者还会佛法么?故知筹盈石室。童子悟道。又何关多口衲僧之事。

上堂云:雪峰辊球罗汉书字。归宗斩蛇大随烧畲。且道明什么边事。还有人明得么?试道看。若明不得。所以道。斩蛇须是斩蛇手。烧畲须是烧畲人。瞥起情尘生妄见。眼里无筋一世贫。

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云:言无再响。进云:如何是十劫坐道场?师云:祸不单行。进云:如何是佛法不现前?师云:金屑虽贵。进云:如何是不得成佛道?师云:眼里着不得。

问:久雨不晴时如何?师云:萝亶不生根。进云:既是久雨。为什么不生根?师云:一任叫皇天。

问:如何是形山宝?师云:你有几条袈裟。进云:请师指示。师云:一任乱走。

问:如何是不变异句?师云:变也。进云:毕竟如何?师云:凫脚长鹤脚短。

上堂云:若欲多求。恐妨于道。败如诸上座。还得道业成办也未。若也未办。千般巧说不益其心。万种思量是何道理。所以古人道。你若无心我也休。晴乾不肯去。须待雨霖头。

问:如何是般若体?师云:蚌含明月。进云:如何是般若用?师云:兔子怀胎。

问:三春已去九夏又临。学人未明乞师直指?师云:打你头破作七分。僧云:也知师为迷徒切。争柰学人未晓何?师云:非日月咎。

问:经有方便学人情。学人上来乞师直指。师云:见成公案。进云:未审学人过在什么处?师云:放你三十棒。

问:未有世界时。还有佛法也无?师云:少一时不生。剩一时不死。

问:拈槌竖拂扬眉瞬目即不问,向上一路请师举唱。师云:你为什么担枷过状。进云:与么则谢师方便。师云:罪不重科。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重叠关山路。进云:今日一会又奚为?师云:对牛弹琴。

问:真源无耪兆。如何话祖宗?师云:句里明人。进云:恁么则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师云:杨花得暖风。

问:如何是透法身句?师云:猢狲系露柱。

上堂云:千人排门。不如一人拔关。僧便问:如何是千人排门?师云:守株待兔。进云:如何是一人拔关?师云:你不是者手脚。

问:如何是禅?师云:最苦是黄连。进云:如何是道?师云:甜底是甘草。

上堂云:鼓声才罢罕遇作家。僧出礼拜,师云:打鼓为三军。僧云:长蛇偃月休施展。匹马单衬谩立功。师云:冰消瓦解。僧云:诺。师云:苏噜苏噜。

问:空王殿中以何为侍者?师云:楼至佛。

上堂云:南泉道。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放。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放。不免食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处纳些些。他总不见。所以云门大师道。平地上死人无数。过得荆棘林是好手。只饶你截断凡圣。及尽有无也败是老鼠入饭瓮。未知有向上一窍在。便有僧问:如何是向上一窍?师便打云:我早是将一块屎蓦口抹了。你更来咬我手作么?僧拟议。师便趁。

上堂云:神方秘术子父不传。山僧有个药方。黑豆好合酱。便下座。

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云:满眼是埃尘。

问:如何是色空?师云:芨园里卖糙。

问: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未审是什么人说?师云:露柱口唇缺。

问:如何是无底钵盂?师云:挂向壁上。进云:未审将何斋粥?师云:瓦碗竹箸。问:如何是佛?师云:抱赃叫屈。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山云野雉。

问:如何是然灯前?师云:空劫无闲人。僧云:如何是正然灯?师云:火星入牛斗。进云:如何是然灯后?师云:衲僧天下走。

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云:也败是个铜片。进云:磨后如何?师云:且收取。

问:学人有一问,未审师还答也无?师云:南地鹄北地狐。进云:意旨如何?师云:三月里看。

问:善财入楼阁。是何时节?师云:末后殷勤。进云:毕竟如何折倒?师云:不如退后三步。僧云:恁么则古人不先,今人不后。师云:秦王击缶。

问:终日切切。败为庭前残雪。如何得雪消去?师云:相次春来。进云:恁么则红轮起处底穿荡尽。师云:雪上更加霜。

问:闭门造车时如何?师云:还得成就也未。进云:出门合辙时如何?师云:鲁般门下。

问:承教有言。一人发真归源。十虚方空悉皆销殒。既是虚空。云何销殒?师云:归源者合知。进云:恁么则一沤生处众波同?师云:细看前话。

因李都尉奏师紫衣。到日上堂,僧问:皇恩远降紫服新披。未审师今将何报答?师云:头载天脚踏地。进云:恁么则知恩报恩也。师云:你也是老鼠吃盐。

问:照日丝纶自天而降。皇恩极大师将何报?师云:大好天凉。进云:与么则云龙会合日月重明。师云:闲言语。师乃云:问话且止。斯日皇恩。且道自何而降。老僧本志弊衣遮幻质。纟食补饥疮。无何都尉闻天荣颁紫服。着即又违本志。不着又负天心。挂不挂且致。你道。祖师挂什么衣。若也委悉。许上座终日着衣。未曾挂着一缕丝。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若不委悉看。老僧今日披衣去也。遂乃披衣。

师示众云:智门记得。在母胎中时有一则语。今日举似大众。诸人又不得作道理商量。还有人商量得么?若商量不得。三十年后不得错举。或云登天不假梯。遍地无行路。正当恁么时。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或云千人排门。不如一人拔关。还有人拔得关么?试对众道看。若道不得。且在门外。或云:日来月往疮痍转多。你将什么医得。你若医不得。作么生柰者疮痍何。或云:三十年前即不问你。三十年后不用将来。正当即今还道得么?若道不得。一处不通两处失功。或云:荆棘丛林则不问你。出身一句作么生道。或云:头上霹雳则不问,你云开雨散道将一句来。或云:天下行脚道。我参禅。你道禅。是什么义。或云:日里来往总不疑着。半夜里道将一句来。或云:横担拄杖则不问你。针个鼻孔里道将一句来。或云:钵盂无底。成得个什么?或云:狂象无钩。将何制勒。若制勒不住。莫教犯他苗稼。或云:天降时雨。为什么枯木不生花。或云: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作么生是透脱一句。或云:出身一句则不问你。三家村里道将一句来。或云:衲僧须是透得名身句身。方可具得衲僧一只眼。还有道得底么?或云:满口道不着底句。还道得么?或云:仰面看天。为什么不识月。或云:低头拾芥。为什么不见地。或云:初秋夏末游山玩水且従你。蓦衷一问快道将来。或云:出门一句不问你。万里无云道将一句来。或云:险峻路上则不问你。平田庄里道将一句来。或云:黄卷赤轴则不问你。衲僧分上一句作么生道。或云:直得凡圣情尽。未是衲僧本分事。且作么生是衲僧本分事。试通个洎息来。若也道不得。莫道龙居相埋没好。

△纲宗歌

昆明池里失却剑。曲江池内捞得锯。====硗硗且过时。莽莽卤卤河沙数。纟竭节,拽路布,伶利衲僧通一路。师子不捉麒麟儿。猛兽那堪床下顾。摩斯吒,入水去。者回休吐黑云雾。俊鹰俊鹞抟天飞。钝鸟篱根捱不去。佛祖言,休更举。直饶格外犹未许。见成公案早多端。那堪更涉他门户。夜乌鸡,谁捉去。天明戴雪遭指注。胡蜂不恋旧时窠。猛将那肯家中死。

三巴鼻。

座主巴鼻。休夸不二。维摩一默。文殊失利。

衲僧巴鼻。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岂容香气。

禅师巴鼻。师子游戏。水涨船高。爪牢鸹笪。

示众。

何物苦求而不得。何物不求而自来。何物铁槌打不破。何物夜合而昼开。若人不会山僧意。琉琉宝殿生青苔。

因事二首。

左转复右转。身被摩诃衍。放下彪深泉。不论深与浅。猛焰炉中看月轮。急须着眼莫因循。若未垂得劳生手。如何出得焰光身。

世尊一日升座。大众云集。文殊従座而起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文殊白槌报众知。法王法令合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不待眉间毫相辉。

汾州莫妄想颂。

马祖出得一汾州。妄想如雷播九州。参禅若无衲子眼。多于海上觅浮沤。

雪峰示众云:南山有一条鳖鼻蛇。你等诸人切须好看。

鳖鼻事难提。当阳荐者迷。举头错入草。岭上鹧鸪啼。

雪峰辊球颂。

象骨辊球孰辨机。一千五百几人知。眨起眉毛千万里。须是吾门师子儿。

僧问云门。如何是吹毛剑。门云祖颂。

吹毛宝剑问云门。来者投机岂更存。路逢剑客如何也。叟人携首向南奔。

僧问云门:如何是和尚家风?门云:有读书人来报。

在处丛林有家风。且与云门事不同。门外若有读书者。任是颜回亦不通。

僧问云门。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门云:日里看山。颂。

日里看山也是常。西来祖意谩商量。金毛师子稀逢有。多是狐狸唤作狼。

云门抽顾颂。

云门抽顾笑咦咦。拟议遭他顾鉴咦。任是张良多计策。到头于此亦难施。

僧问大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者个还坏也无?随云:坏。僧云:与么则随他去也。随云:随他去。颂。

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真净性中才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大随和尚。看乌龟在陆地。僧便问:一切众生皮里骨。者个众生为什么骨里皮?随脱一只鞋。葢却乌龟便去。

如龟藏六已彰名。休向人前弄眼睛。一只皮鞋都葢却。直至如今犹未惺。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

麻皮三斤不用秤。秤头那肯坐于蝇。一念才生筋骨露。徒劳更觅定盘星。

僧问云门。如何是沙门行。门云:会不得。僧云:为什么会不得?门云:败守会不得。

君问沙门行。沙门行最高。若教人会得。业性卒难逃。

僧问赵州:久向赵州石桥。到来败见掠豹。不见。你败见掠豹。不见石桥。僧云:如何是石桥?州云:渡驴渡马。

赵州石桥本无星。水急游鱼不易停。桥上败观驴马迹。谁人敢向御街行。

赵州问南泉: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泉便归方丈。州云:者老汉寻常口吧吧地。不消一问。

离却四句绝百非。作者相谙识得伊。跳下禅床便归去。従他鹞子抟天飞。

同光帝。命诸禅师坐次云:朕收得中原之宝。败是无人酬价。兴化云:如何是陛下中原之宝?帝以两手展啜头脚。化云:君王之宝谁敢酬价。

君王之宝实难酬。兴化形言下一筹。两手展开啜头脚。敕书挂在凤皇楼。

南泉斋次。自将生盘去首座前云:出生。杉山时为首座云:无生。泉云:无生犹是未便过。杉山乃召长老长老。泉回首云:作么?杉云:莫道是未?颂。

古老巡堂亲掠生。渡水行舟不易耕。莫道无生犹是未。纤毫不了乱纵横。

僧问长庆:有问有答宾主历然。不问不答时如何?庆云: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颂。

人人尽道我心休。问着何曾有地头。口说心违瞒自已。业河迅速任漂流。

僧问长庆:众手淘金谁是得者?庆云:有伎俩者得。僧云:学人还得也无?庆云:大远在。颂。

众手淘金得者谁。纤尘窒碍岂能为。洪波浩渺黄金远。一事无成空手归。

○智门祚禅师语录序

利生机要。舍悲智无以立言。畅道轨围。存中下无以臻极。苟非旷发群动越绝孤应。则何以焰续千灯芳腾五叶。师韶阳的孙。香林嗣子。辟天人之深域。振今古之洪谟。建化度门高运寰海。既编联而互出。致流落以交参。敢议窥班辄形删定。但贵其简略而已。于戏祖胄之来。星布攸广。或局一方一师之解。玷渎先知。蕴半禅半律之宜。加诸后进。起异端于笔舌。固狂狷于辞锋。讥圆明有三句接人。指净慧列三聚之语。既非摭实颇共传虚。启惑见闻盗求声利。葢丛室之巨蠹也。岂堪忍乎。夫欲抑其宗。必先入其奥。傥未甄别。徒自伤残。鲁语所谓。君子非诗书不言。非礼乐不动。故昔贤人。三缄其口。以诫于心。况吾徒萌一意立一事。得不务于弘济。而恣销金销骨之毁说。宁不畏慎灭身之斧耶。可为龟鉴矣。庶知我者。观斯文而绝其谤。阅于集而味其道。则凛凛慧风。无远不及。时辛未岁。爻宾月之五日。门人住明州雪窦山资圣寺。明觉大师赐紫重显序。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施品第九辰二、广2 巳一、六度四摄2 午一、别广2 未一、六度3 申一、总标复次,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蜜多已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