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2025-04-18 11:03

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汾阳(善)昭禅师语录

师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山曰:象王行处绝狐晨。师于言下大悟。拜起而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遭始应知。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师云:正是我放身命处。

后游衡湘及襄沔间。每为郡守以名刹力致。乃曰: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事也。前后八请。坚卧不答。洎首山殁。西河道俗遣僧契聪迎请住持。师闭关高枕。聪排闼而入。让之曰:佛法大事。靖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忧宗旨型灭。幸而有先师。先师已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师矍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趣办严吾行矣。既至燕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道俗同曰汾州。而不敢名。

住后上堂,谓众曰:汾阳门下有西河师子当门踞坐。但有来者即便咬杀。有何方便。入得汾阳门。见得汾阳人。若见汾阳人者。堪与祖佛为师。不见汾阳人。尽是立地死汉。如今还有人入得么?快须入取。免得孤负平生。不是龙门客。切忌遭点额。那个是龙门客,一齐点下。举起拄杖曰:速退速退。珍重。

上堂,先圣云: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阿那个是三玄三要底句。快会取好。各自思量。还得稳当也未古德已前行脚。闻一个因缘。未明中间。直下饮食无味睡卧不安。火急决择莫将为小事。所以大觉老人。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想计他従上来行脚。不为游山玩水看州府奢华。片衣口食。皆为圣心未通。所以驱驰行脚。决择深奥。传唱敷扬。博问先知。亲近高德。葢为续佛心灯绍隆祖代。兴崇圣种接引后机。自利利他不忘先迹。如今还有商量者么?有即出来。大家商量。

僧问:如何是接初机底句。师曰:汝是行脚僧。曰:如何是辨衲僧底句?师曰:西方日出卯。曰:如何是正令行底句?师曰:千里持来呈旧面。曰:如何是立乾坤底句?师曰:北俱卢州长粳米。食者无贪亦无嗔。乃曰:将此四转语。验天下衲僧。才见你出来验得了也。

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师曰:嘉州打大像。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曰:戮府灌铁牛。曰: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曰:西河弄师子。乃曰:若人会得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不是等闲。与大众颂出: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

上堂:汾阳有三诀。衲僧难辨别。更拟问如何。拄杖蓦头楔。时有僧问:如何是三诀?师便打。僧礼拜。师曰:为汝一时颂出。第一诀。接引无时节。巧语不能诠。云绽青天月。第二诀。舒光辨贤哲。问答利生心。拔却眼中楔。第三诀。西国胡人说。济水过新罗。北地用镔铁。复曰:还有人会么?会底出来通个消息。要知远近莫败恁么?记言记语以当平生有甚利益。不用久立。珍重!问:布鼓当轩豹。谁是知音者?师曰:停鉏倾麦饭。卧草不抬头。

问:如何是道场?师曰:下脚不得。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彻骨彻髓。曰:此意如何?师曰:遍天遍地。

问: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未审不见个甚么过?师曰:雪埋夜月深三尺。陆地行舟万里程。曰:和尚是何心行?师曰:却是你心行。

问:大悲千手眼。如何是正眼?师曰:瞎。恁么则一条拄杖两人舁?师曰:三家村里唱巴歌。曰:恁么则和尚同在里头。师曰:谢汝殷勤。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三玄开正道。一句破邪宗。曰:如何是和尚活计?师曰:寻常不掌握。供养五湖僧。曰:未审吃个甚么?师曰:天酥酡饭非珍馔,一味粮羹饱即休。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新神更着师婆赛。曰:见后如何?师曰:古庙重遭措大题。

僧问:如何是大道之源?师曰:掘地觅青天。云:何得如此?师曰:识取幽玄。

师举三玄语曰:汝还会三玄底时节么?直须会取古人意旨。然后自心明去。更得通变自在受用无穷。唤作自受用身佛。不従他教。便识得自家活计。所以南泉云:王老师十八上已解作活计。僧便问:古人十八上已解作活计。未审作个什么活计?答曰:两只水牯牛。双角无栏设。复曰:若要于此明得去。直须得三玄旨趣。始得受用无碍。自求庆快以畅平生。大丈夫汉莫教自辜触事。不通彼此无利济。与汝一切颂出曰:第一玄。法界广无边。森罗及万象。总在镜中圆。第二玄。释尊问阿难。多闻随事答。应器量方圆。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闾氏问丰干。

乃曰:这个是三玄底颂。作么生是三玄底旨趣。直教决择分明。莫只与么妄道。我曾亲近和尚来。与我说了。脱空谩语诳吓他人。吃铁棒有日。莫言不道。

又因采菊谓众曰:金花布地玉蕊承天。杲日当空乾坤朗耀。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不伤物义道将一句来。还有道得底么?若道不得。眼中有屑。直须出却始得。所以风穴云: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曩蹙。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老安贴。于此明去。庠黎无分全是老僧。于此不明。老僧即是庠黎。庠黎与老僧亦能悟却天下人。亦能瞎却天下人。要知庠黎与老僧么?拊其两膝曰:这里是庠黎。这里是老僧。且问诸上座。老僧与庠黎是同是别。若道是同去。上座自上座。老僧自老僧。若道是别去。又道老僧即是庠黎。若能于此明得去。一句中有三玄三要。宾主历然。平生事办。参寻事毕。所以永嘉云: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又曰:临济两堂首座一日相见。齐下喝。僧问临济。还有宾主也无?答云:宾主历然。师作偈曰:两堂首座总作家。其中道理有纷蝗。宾主历然明似镜。宗师为点眼中花。

师举扬宗乘。渠渠惟以三玄三要为事。临济宗真要诀也。汾州在河东。地苦寒。立者往往足指堕。师因此罢夜参。一日宴坐。有异僧仗锡乘云而至。问曰:和尚何故罢夜参?师答以苦寒之故。异僧云:和尚会下有六人成大器。愿勿惜法施。言讫乘云而去。师明日升座。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为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宣扬。自此夜参遂不复罢。时楚圆守芝慧觉智圆谷泉齐举等。俱在座下。丛林知名。

师初开堂。有僧问:灵山一会迦叶亲闻。今日一会什么人得闻?师云:大众侧聆。进云:恁么则群生有赖。师云:不因升宝座。争显六师能。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不历僧败劫。直出古皇前。进云:恁么则郡城有望。师云:五岳峰峦秀。四海尽归潮。

问:虚空权譬喻。随处得彰名。未审是个什么物?师云:居天人不测。入地更深埋。进云:恁么则学人虽不识。历劫尽沾恩。师云:剑良胳膊従他闹。劈腹开心始是明。

师小参,云:莫有人问话么?有即出来。僧问:冰绽鱼散时如何?师云:水清鱼不现。长波自往来。进云:龙王当居何位?师云:在处存金殿。乾坤我独尊。进云:恁么则更无过者。师云:按剑谁得妙。当人不自伤。师乃云:若是按剑手。汾阳不奈何。还识得剑么?与你注破。寰中无当克。海内独横行。珍重。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多年松树饶皴散。心间自有一条明。

问:凡有问答宾主各逞嘉奇。少室无言将何委的?师云:千人丛里罕逢此问。学云:千山万水来于此。已奉慈悲事坦然。师云:坐断日头天地黑。万象森罗在目前。学云:官不容菥私通车马。学人礼拜。师云:不礼拜更待何时。

问:如何是一句前事?师云:不落言诠明的旨。纤毫才动即参差。学云:如何是一句后事?师云:两阵相逢不回避。学云:恁么则透皮彻骨去也?师云:横拖倒拽任尘漫。学云:终不敢辜负和尚。师云:至孝是重华。

问:如何是法眼?师云:已曾翟?瞎。学云:未审向上事如何?师云:捞天摸地。

问:久向汾阳威势全。略展金毛示众看。师云:三日后露。学云:恁么则退身三步。师云:一月后再来。

问:祖师心印绝有言诠。临机一句事如何?师云:三千里外看途程。学云:恁么即退后去也。师云:万仞峰峦不离此处。

问:问问不转时如何?师云:龙马加鞭急。銮铃向洛川。

问:久向西河师子。及乎到来为什么不见?师云:汝识师子。学云:恁么则大众尽得随喜。师云:脑裂始知忙。

问:正法门中如何是和尚得入处?师云:众星攒夜月。不落紫微宫。学云:恁么则朗月独当天也。师云:不昧夜行人。

师上堂云:一切众生本源佛性。譬如明月当空。败为浮云遮障不得显现。便有僧问:明月当天。却被片云遮时如何?师云:老僧有过庠黎须知。学云:恁么则分明辨的。师云:退后莫思量。

问:举步涉千溪。寻源路转迷。个中一句子,请师为提撕?师云:千年无影树。今日见枝柯。学云:若不申此问,争得见师机?师云:瞽人看画壁。

上堂云:夫说法者。须及时节。观根逗机应病用药。不及时节。总唤作非时语。所以冰严会上云: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若明君臣父子邪正触净显然。自分唤作野老喁歌皇道坦然佛法现前。擒纵自在生杀临机。或明宾中主。或明主中宾。或明宾中宾。或明主中主。或兼带。或探竿影草。或一句中有三玄三要。还有问者么?出来对众商量。

时有僧问:智慧门难解难入。学人不会请师指示?师云:真正无私语。句下要分明。学云:恁么则谢师亲开方便门也。师云:千万年后不得忘却。

问:灵龟未兆时如何?师云:海里摇船笑。举棹望程途。

问:甘露水频淋。为什么百草不生芽。师云:田疏不贮水。龙王争奈何。

问:寒暑渐盛贫者何依。师云:不豹无私服。终日乐吩吩。学云:恁么则应不孤露也?师云:深岩隐不得。露地不彰形。

问:不悟祖宗、不信大道时如何?师云:打破琉璃卵。透出凤凰儿。学云:今日亲见和尚也。师云:三千里外筭途程。

问:匹马单衬离群独战时如何?师云:举手不拈弓。低头失却箭。学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如此?师云:败将不斩。

问:学人欲涉云霄去。到彼如何为有情?师云:塞外将军行正令。不展红旗得胜归。

问:面前无障碍。为什么开口不得?师云:尽日无记说。喃喃语更新。学云:恁么则已能师子吼也?师云:不用野干鸣。学人便喝。师云:恰是。学人拟议。师便喝。学人礼拜,师云:败将不斩。

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云:赫赤穷汉。学云:乞师方便指,妙捷句来看?师云:木女穿针山色秀。石人牵线海云生。

问:涅槃无异路。方便有多门。作么生是无异路底句?师云:锺鼓分明在。日月不曾昏。学云:恁么则狗子吠人声。师云:不咬破人衣。

师上堂才升座。便有僧问:従上一人行棒一人行喝。未审成得个什么边事?师云:总不曾用。学云:堪嗟楚下锺离昧。师云:庶子当机失战场。学人便喝。师云:作家。学人礼拜。师云:却不作家。以拄杖点便喝。

问: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师云:灯连挑夜月。度尽几多人。学云:恁么则水精宫里观明月。师云:映辉明宝烛。炎赫烁旌幢。

问:日里不点灯即不问,如何是黑里不扬眉?师云:床底扫不出。学云:恁么则和尚是用心人也?师云:天外岂能知。

师上堂,大众方集。便有僧问:如何是汾阳境?师云:子夏峰高登者少。西河水满问津多。学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坐久看风信。烧香烛圣灯。

师因颂五位才毕。便有僧问:如何是正中来?师云:旱地莲花朵朵开。学云:开后如何?师云:金蕊银丝承玉露。高僧不坐凤凰台。问:如何是正中偏?师云:玉兔就明初夜后。金鸡须报五更前。问:如何是偏中正?师云:毫末成大树。滴水作江河。问:如何是兼中至?师云:意气不従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问:如何是兼中到?师云:玉女抛梭机轧轧。石人打鼓响亠亠。

师因僧请问逐位颂出云:正中来。金刚宝剑拂天开。一片神光横世界。晶辉朗耀绝尘埃。正中偏。霹雳锋机着眼看。石火电光犹是钝。思量拟议隔千山。偏中正。看取轮王行正令。七金千子总随身。途中犹自觅金镜。兼中至。三岁金毛牙爪备。千邪百怪出头来。哮吼一声皆伏地。兼中到。大显无功休作造。木牛步步火中行。真个法王妙中妙。

△六相颂

见是阿那律。分明无一物。大地及山河。演出波罗蜜。

闻是跋难陀。声通总莫过。远近一齐了。更不念摩诃。

香是嫩加女。慈悲心遍普。净秽尽能知。即此我人母。

味是僮梵钵。甜苦寻常说。入口辨辛酸。恰似当天月。

触是瞬若多。善恶总能和。屠割无瞋喜。败个是弥陀。

意是大迦叶。毗卢俱一法。幽室显然分。枝派千花叶。

龙德府尹李侯。与师有旧。虚承天寺致之。使者三反不赴。使者受罚。复至云: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师笑曰:老僧业已不出院。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耶。使者云:师诺则先后惟所择。师乃令设妃具装毕。告众曰:老僧去也。谁人随得?一僧出云:某甲随得。师曰:汝日行几里。僧云:五十里。师云:汝随我不得。又一僧出云:某甲随得。师曰:汝日行几里。僧云:七十里。师云:汝也随我不得。侍者出云:某甲随得。但和尚到处某甲即到。师曰:汝却随得老僧。言讫谓使者曰:吾先行矣。怡然坐逝。侍者即立化。师寿七十八。坐六十五夏。

○并州承天(智)嵩禅师语录

上堂云:文殊仗剑五台横行。唐明一路把断肴讹。三世诸佛未出教乘。网底游鱼龙门难渡。垂钓四海只钓狞龙。格外玄谈为求知识。若也举扬宗旨。须弥直须粉碎。若也说佛说祖。海水便须枯竭。宝剑挥时神光万里。放汝一路通方说话。把断咽喉诸人甚处出气。

师问僧:迦叶门前客。败园会里人。云:特来礼拜。师云:洎不问过。僧便喝。师云:错。僧又喝。师云:放你三十棒。僧云:许和尚具一只眼。师云:吃棒了听款。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地连嵩岳水接伊川。云:与么则风穴一句亲明旨。未审家风事若何?师云:汝原无异路。宝应万群机。

问:万法还従一法生。一法従甚处生?师云:湘州匙箸管陶绵。

问:如何是学人的的用心处?师云:着衣吃饭自家事。云:么则和尚慈悲也。师云:寒温冷暖大家知。

问:如何是承天家风?师云:胡饼日日新鲜。佛法年年依旧。云:只这便是。为别更有?师云:更有则错。云:么则笑杀衲僧口也。师云:不得不笑。云:洎合不问过。师云:苦痛苍天。

问:钝根乐小法,不自信作佛。作佛后如何?师云:水里捉麒麟。云:与么则便登高座也。师云:骑牛上三十三天。

问:古人东山西岭青意旨如何?师云:波斯鼻孔大。云:与么则西天迦叶东土我师。师云:金刚手板阔。

问: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师云:开化石佛拍手笑。晋祠娘子解讴歌。

问:如何是不动尊?师云:镇天涯。云:意旨如何?师云:或在山中或在树下。

问:如何是佛?师云:金榜题名天下传。云:么则承天鼓响天下咸闻?师云:紫罗帐里盛。莫遣外人闻。

问:古人拈槌竖拂意旨如何?师云:骑驴不着靴。

上堂云:全众生之佛性寂寂涅槃。便得心心寂照法法虚融物物是道。佛佛密契祖祖潜通。三世坦然十方不泯。只为众生不了迷已认他。便乃尘劳扰扰妄想攀缘。即相离真迷已逐物。都为一念不觉。便见空里花生。不觉眼中有翳。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觉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所以经云:诸法如是生。诸法如是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谁复释迦、毗卢、文殊、普贤。是有是无。若道是有。作何面目。若道是无。诸上座向什么处行立。诸上座。何不外遗于法界。内脱于身心。心不系身身如虚空。身不系心心同法界。且道唤作虚空即是。唤作法界即是。若唤作虚空。又不与诸人说话。若唤作法界。三界无法何处求心。衲僧分上还怎生得。若于本分犹是葛藤。

问:有相即不问,如何是无相?师云:忻州齐和尚。云:如何会得?师云:代州雁门关。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鱼龙搅不转。云:见后如何?师云:河枯水竭。

问:未具胞胎时。还有语句也无?师云:百尺竿头扬眉瞬目。云:未审意旨如何?师云:路上行人点头程唾。

问:六国未宁时如何?师云:王令不在。云:宁后如何?师云:独坐无忧树。自然见太平。

问:隔阔年深时如何?师云:迷子不归家。云:归后如何?师云:谁肯问孙膑。

问:如何是一色?师云:九月严寒节。云:一色后如何?师云:家家造寒衣。

问:临济推倒黄檗。为什么维那吃棒?师云:正狗不偷油。鸡?卸灯盏走。

问:剑刃磨来久。请师握刃看?师云:昃首叟人携剑去。云:么则唤九作十也。师云:国除三害定无哈。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云:隐隐地。云:出水后如何?师云:不碍众人看。

师豹紫衣。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不拘名利,为什么却着紫衣?师云:世尊黄金相,老僧紫磨身。云:么则前佛后佛同一字也。师云:过去梵王引,现在释迦钦。

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家乡有路无人到。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暗传天子敕,陪行一百程。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无头虾蟆脚指天。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晋祠南畔长柳巷。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云:鸡寒上树,鸭寒下水。云:与么则不假修证不寻佛祖。师云:省得山僧一半力。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梁王城畔赵官家。云:么则四海归依也。师云:当今天子圣,尧舜也不如。

师因开方丈门不得,有僧问:石壁山河无阻碍,此门锁为什么开不得?师云:石壁山河即易,就中此门难开。云:开后如何?师云:是什么?

问:如何是此经?师云:郭家剪子天下人闻。

问:和尚能救世间苦,还救得这个也无?师云:唤什么作这个?云:与么则渐渐地冻,冬后数九。师以手一划云:争奈者个何?云:和尚今日上堂。师云:只有牵船人,不知有梢翁。

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相逢不相识。云:如何是主中宾?师云:家贫未是贫,路贫愁杀人。云:如何是主中主?师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师因贺岁,太保问:今日新岁已临,旧岁何在?师云:今日钉桃符。保无语。师云:会么?云:不会。师云:去年今日事。保罔措。乃有颂:今日钉桃符,摧邪道自如。谁人相委悉。除是碧眼胡。

问:三乘教外别传一句。如何是别传一句?师云:高丽元是新罗国。云:法海之中得其用也?师云:波斯鼻孔长三尺。新罗走马大唐知。

问:到此城几里?师云:五里。云:往还不易。师云:贼打不防家。

问:如何是吹毛剑?师云:好。云:用者如何?师云:棺木里努眼。

问: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在什么处?师云:露地白牛?卸瑞草。云:未审意旨如何?师云:满目溪山一带烟。

上堂云:第一单衬甲马。第二甲马单衬。第三撒星排阵。第四衣锦归乡。有僧问:如何是单衬甲马?师云:不是金牙作。争敢射尉迟。云:如何是甲马单衬?师云:金镞马前落。娄樊丧胆魂。云:如何是撒星排阵?师云:阵云横海上。未辨圣明君。云:如何是衣锦归乡?师云:四海无消息。回奉圣明君。

百法座主问:百法千重锁。因明闭不开?师云:且出千重锁。云:出后如何?师云:处处无障碍。纵横任意游。

郑工部入院。见法座便问:是什么人位次?师云:老僧。云:自家争敢?师云:工部莫压良为贱。部云:真个?师云:不敢。遂把手入方丈。部云:此室常出入。未尝有难得之法。长老还有也无。师以袖拂工部面。云:与么则今日得清凉也。师云:且与后人作鄄样。

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云:光剃头净洗钵。云:如何是学人行履处?师云:僧堂前佛殿后。问:如何是截人之机?师云:要用便用。云:请和尚便用?师云:拖出这死汉。

有尼大德会四众到院设斋。乃脱罗绮服布素问:卸却珍御服着弊垢衣入尘化导。是维摩分上事。是弟子分上事?师云:维摩会上夸天女。今日庠黎决众疑。云:今日不昧于当时也。师云:真师子儿。一拨便转。

女弟子问:金刚经中六波罗密。那个第一?师云:长城齐崩倒。方见本来人。云:学人不会请师直指。师云:白骨如山岳。滴血验真容。

问:如何是佛?师云:拟心即差用心即乖。云:毕竟如何?师云: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

问:祖师西来三藏东被。当明何事?师云:佛殿部署葢。僧堂老僧笨。云:恁么则全明今日事也。师云:今日事作么生?僧便喝,师云:放汝三十棒。

郑工部至茶话次云:汾阳有个昭禅师。爱看读某甲留一偈。师云:略请见示。部举云:黄纸休遮眼。青云自有阴。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师云:工部惯得其便。部云:者贼。师云:更不再勘。工部问:百尺竿头独打球。万丈悬崖丝系腰时如何?师云:幽州着脚,广南厮扑。部无语。师云:勘破这汉。部云:二十年江南界里。这回却见禅师。师云:瞎老婆吹火。

知郡张侍郎与部署到。见方丈割破问:和尚有护法善神。为什么却被恶人窥筭?师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上堂:辞亲割爱。抛离俗网。来入宝所。礼拜金仙为师作释种眷属。既离苦海已达彼岸。长行般若之慈舟。捞漉爱河之溺子。脚踏十方肩担四海。口说一乘之法。眼识不二之门。内无所有外无所依。身如虚空虚空难比。岂不号为无着邪。既到此地。黄河为酥酪。须弥为饭食。大地为卧具。帝释梵王执侍巾瓶。维摩为侍者。文殊普贤扫床摺被。等妙二觉随驴把马。所以经云: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者。诸德。不教你作乡头里正耆长大户。一个个作师子儿去。成佛作祖去。入如来藏去。如来者诸法如义。无所従来亦无所去。故号如来。岂不快哉。诸德。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莫袈裟下多藏毒药自伤其身。乃有颂曰:苦哉苦哉溶苦哉。万劫千生金地来。袈裟底下藏毒药。却教佛自受沉埋。

问:灵草未生芽时如何?师云:切忌动着。云:生芽后如何?师云:昨夜遭霜了。

问:师子未出窟时如何?师云:众兽潜藏。云:出窟后如何?师云:众兽脑裂。

问: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意旨如何?师云:广南出象牙。云:不会请师直指。师云:番国皮球八百价。

问:如何是先照后用?师云:打动汉下鼓。和起楚王歌。云:如何是先用后照?师云:龙沮解布千般计。韩信能施堰水功。云:如何是照用同时?师云:长蛇堰月齐排出。韩信张良唱大歌。云:如何是照用不同时?师云:霸王已归乌江去。竖起金鸡贺太平。

问: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在什么处?师云:西天白毡。东土丝绵。云:未审此语如何?师云:南岳五台。

问:宝所化城相去多少?师云:举足下足。

问:六尘境上施耽染。方便门中为指归。师云:怀州牛膝天下人闻。云:与么则慈音一唱开玄路。顿使归程直到家。师云:镇州萝亶可重三斤。

问:三句之中那句是极则?师云:遍地露形终不见。云:更有安身立命处也无?师云:一生长是镇天涯。

杨大年李驸马。与师问答。问:弥陀演化在西方。达磨传心来东土。胡来汉现水到渠成。五台镇静以峥嵘。百谷朝宗而浩渺。一灵之性托境而现形。三有之中凭何而立命?师云:仙人无妇玉女无夫。杨云:尼剃头不复生子?师云:戮府铁牛能哮吼。嘉州大像念摩诃。李云:侧跳上山巅?师云:骑牛不着靴。李问:玄沙不出岭。保寿不渡河。善财参知识五十三员。惠远结黑白一十八士。雪峰三度上投子。智者九旬讲法华。这六个汉。为复野干鸣。为复师子吼?道道!师云:水急鱼行涩。峰高鸟不栖。杨云:泗州大圣。师云:土上加泥又一重。李云:舌上覆金钱?师云:半夜歌乐动。谁人得知音。

又问:风穴提印南院传衣。昭公演化于西河。嵩师领徒于并垒。南宗之旨北土大兴。且道二师承谁恩力?师云:不入莲池浴。懒向雪山游。杨云:清凉山里万菩萨。师云:维摩会中诸圣集。李云:背负乾薪遭野火。师云:口是祸门。

问:忉利透日月之上。四禅免风火之灾。三交驾大牛之车。临汝握全提之印。弥猴有一面古镜。狸奴有万里神光。直下承当是何人也?师云:朝看东南暮观西北。杨云:狸奴白牯却知有。师云:淹杀辨头蒿。李云:月里煮油铛。师云:石人腰带。

又问:一切诸佛尽在里许。动即丧身失命。觑着两头俱瞎。拟议之时千山万水。直下会得也是炭库里坐地。有不惜眉毛者。通个消息来。师云:百杂碎。杨云:平生不妄语。师云:也要道过。李云:出穴兔遭穗。师云:东西无滞碍。南北得自在。

复有颂曰:一言才出彻龙庭。搅动须弥帝释惊。三世诸佛齐坐了。杖头傀儡弄双睛。杨答云:今年桃李味甘香。一颗千金买得尝。贮药胡卢拖鼠尾。穴门小窄转难藏。

师又答:千年桃核未闻香。几度逢春难得尝。灵龟曳尾除晨迹。沙中抱子更难藏。

杨又答:五台山里有文殊。罗汉天台洞里居。为问紫胡一只狗。何如普化一头驴。

师又答:忽闻师子吼。引出象王威。把定圣凡路。谁人敢扬眉。拟议尘沙劫。动念隔千岐。瞬目他方去。早已着灰泥。

杨再答:蜘蛛网中坐。虫儿不敢过。昨夜三尺雪。百鸟尽遭饿。果熟树低垂。鹅肥叟捕破。借问末山尼。何如刘铁磨?

师再答:山高人难上。海深不见底。樵夫谩踏鞋。渔父休夸水。言却超百亿。收来维摩诘。若觅同道人。旷劫不相识。

师作《宗本颂》:左顾右觑。黄昏莽卤。展手回来。早是彰露。且道作么生是彰露底句?杨云:正杀人时{奴目}出头。师云:两脚梢空手叉胸。李云:左须右发隐文章。师云:名利已彰天下去。丫头女子倒骑牛。

师复云:维摩一默文殊赞善。若遇老僧在彼。各与三十棒。且道这二老汉过在什么处?杨云: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师云:迦叶不擎拳。阿难不合掌。李云:似犊牛儿未用角时。师云:忙屈拳打令。

师复云:教有明文。佛身充满于法界。老僧今日充满于法界。侍郎即今在什么处?杨云:布裙一截泥。努出膝葢子。师云:宽口布裤三尺杖。李云:河水一担直三文。师云:只见鼻头津。不见顶后湿。

郑工部到汾阳昭和尚处茶话次。部云:某甲留一偈赠师。偈曰:黄纸休遮眼。青云自有阴。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复云:只将此偈验天下长老。汾阳云:与么则汾阳也在里头。部云:担枷过状。昭云:更不再勘。部云:两重公案。昭云:知即得。部良久。昭嘘一声。部云:文宝文宝。昭云:在甚所在?部云:不容某甲出气。争得嗔他道。淹滞长老在此。昭云:是何言欤?部云:溶。昭云:也不得放过。部云:请师一偈。昭云:不闲纸墨遂上札:荒草寻幽径。岩松迥布阴。几多玄学客。失却本来心。

师在首山会下。因一日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山云:楚王城畔汝水东流。师于此大悟。乃作《三玄偈》曰:要用直须用。心意莫定动。三岁师子吼。十方没狐种。我有真如性。如同幕里隐。打破六门关。显出毗卢印。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永无遮。廓落世界空为体。体上无为真到家。

时首山闻得。乃请师吃茶。问云:三颂是汝作耶?师云:是。山云:或有人教汝现三十二相时如何?师云:某甲不是野狐精。山云:惜取眉毛。师云:和尚落了多少?山以竹篦向师头上打云:这汉向后乱做去在。师自后辞山。山以拄杖付。师接得。有颂云:和尚拄杖照破龙象。临济家风落在我掌。山云:莫相带累。师以坐具便打。山云:果然带累。师云:今日捉败这老贼。山云:又似得便宜。又似落便宜。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