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卷
2025-04-18 11:41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卷

○云峰(文)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 (门人齐晓编)

师在同安。受翠岩请升座。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新长老不答话。进云:恁么则大愚的子,汾阳亲孙?师云:放你二十棒。师乃云:山僧今日平地吃交了也。你等诸人。还知败阙么?然官不容针。私通车马。拍禅床下座。

次夜小参,僧问:昔日灵山分半座。二师今日意如何?师云:天高谁侧首。进云:恁么则昔日灵山。今日翠岩也?师云:地阔少知音。学人喝。师便打。僧问:抱璞投师请师雕琢?师云:不雕琢。进云:为什么不雕琢?师云:云従龙风従虎。僧问:佛不化本国。和尚为什么归乡住持?师云:放过一着。僧拟议。师便打。乃云:莫更有作家禅客本分衲僧。何妨出来共相证据。有么?布袋里盛锥子。不出头来也大好。大凡扶竖宗乘。亦须是个人始得。若未有奔流度刃石火电光底眼。不劳拈出。

临济大师与德山座次。德山云:今日困。济云:老汉[B178]语作么?山拟拈棒。济便掀倒禅床。师云:奇怪诸禅德。看此二员作家。一拶一捺。略露风规。大似把手上高山。然虽如是。未免傍观者哂。且道谁是傍观者?喝一喝。击禅床下座。

离同安。众请上堂。僧问:今离凤岭。将拂龙沙。如何是不动尊?师云:天寒雨至。进云:特地上来伸此问,师为如何不指南?师云:紧捎草鞋。乃云:山僧道惭荒薄。德揣无堪。岂谓使命遐飞。僧徒云请。此葢堂头和尚。友于情深。发挥道广。但厉履冰之志。敢忘报德之诚。而又翠岩一行。专使附近四十余人。数日之间颇多喧聒。其于感愧。并集山怀。兼此者一行。参随高德。既蕴成人之美。更敦克志之心。其如跋涉长途。各希爱护。然出家达士。以利人为已任。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哉。既无心于彼此。亦无系于去来。所以纭纭自彼。于我何为。如是则冀诸上人。高横金锡。轻卷云袍。明日遂行。胡往弗利。

师在上蓝开堂。宣疏罢。遂指法座云:还有不受人谩底么?有即出来。推倒禅床喝散大众。然未是作家也。且救得一半。还有么?良久云:既无人出来。山僧今日不惜眉毛。不免指鹿为马。翻日作月去也。三十年后莫错怪人好。便升座。祝圣毕。又拈香云:大众。此一瓣香。天不能葢,地不能载。尘沙诸佛天下老师。未敢正眼觑着。诸人向什么处摸索。然官不容针私通车马。奉为先翠岩芝禅师。乃跏趺而坐。维那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祖祢不了殃及子孙。事到如斯宁容分雪。所谓出世利生之事。呼为第一义门。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诸人若也委悉。山僧出世事毕。其或未然。有疑请问。僧问:承教有言。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此日朝葢临筵。如何是法?师云:剑过远矣尔方刻舟。进云:大愚山上曾施力。豫章今日正宣扬。师云:临崖看浒眼。特地一场愁。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识法者惧。进云:一言才出驷马难追。师云:放过一着。僧抚掌。师云:自领出去。问:朝葢已伸三请礼。乞师一句露尖新。师云:重言不当吃。进云:恁么则云散家家月。春来处处花。师云:斫额望扶桑。问:师有冲天之略。学人有入地之谋。两阵交锋。如何即是?师云:山僧打退鼓。僧拟议。师便喝。学云: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师云:拖出去。乃云:问话且止。佛法正论。非竞辨而可求。击扬铿锵。以摧异学。诸祖之道。岂其然乎。所以一大藏教不能自诠。十方诸佛不能提唱。辉腾今古。迥绝见知。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是以劳他先圣回首尘劳曲开方便。方便即有。还证明得么?若也证明得。便能随机利物。应化无方。出没卷舒。人间天上。然虽如是。即不得向衲僧门下。何故。笑破他口。

师入山。大众出接。首座问:德山宗乘即不问,作么生是临济大用?师云:你甚处去来?首座拟议。师便掌。首座云:滕王阁又作么生?师喝云:领众归去。

入院升座。僧问:鼓声绝名香毽。临济德山请师决。师云:头戴天脚踏地。进云:学人今日失利去也。师云:钱唐去国三千里。进云:真善知识。师云:放你一顿。问:知师久蕴囊中宝。今日常机事若何?师云:何不高声问。进云:恁么则学人退身去也。师云:还我话头来。学云:诺。师云:杜撰衲僧。乃云:山僧昔年曾到。今日重来。非唯人事增欢。抑亦林泉加秀。且道不伤物义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天高东南地倾西北。下座。

上堂。僧问:师登宝座举唱宗乘。学人上来请师垂示。师云:楚石不当玉。进云: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师云:朽木不可雕。复云:此是普光明殿。华藏师子之座。人天普集凡圣共居。今日曲顺人情。如何剖露。若以宗乖举唱。直须大地荒凉就下平高。未免遭他笑怪。且道不落化门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惜取眉毛好。便下座。

上堂:诸佛出世平地陷人。祖师西来承虚接响。一大藏教诳楱闾阎。明眼衲僧自救不了。诸人到者里凭何话会?良久云:为众竭力祸出私门。击禅床下座。

上堂:宝剑已失虚舟徒刻。买帽相头江南江北。击禅床下座。

上堂。僧问:如何是道?师云:路不拾遗。进云:如何是道中人?师云:草贼大败。僧礼拜。师嘘一声。乃云:临济先锋放过一着。德山后令且在一边。独露无私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翠岩今日失利。以拂子击禅床。便下座。

上堂: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毗婆尸佛在你诸人眉毛眼睫上。放光动地。转大法轮。看看。见诸人不会。却向翠岩拂子头上般涅槃去也。击禅床下座。

上堂。僧问:名喧宇宙知师久。翠岩家风略借看。师云:滑石不打连底冻。僧便喝。师云:作什么?僧拟议。师便打。

问:鸿门未踏时如何?师云:植。进云:踏后如何?师云:裂。进云:恁么则天下归汉去也。师嘘一声。乃云:千人排门。不如一人踏关。一人踏关。千人万人得到无疑安乐之地。岂不快哉。如今还有踏关者么?良久云:见义不为。何勇之有。击禅床下座。

上堂。拈起拄杖云:金鳞不现虚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掷拄杖下座。

上堂:过去诸佛已灭。未来诸佛未生。正当今日。佛法委在翠岩。放行则随机利物。把住则瓦解冰销。且道把住好放行好?良久云:咄这野狐精。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髑髅常干世界。鼻孔摩触家风。蓦拈起拄杖云:玄沙老子。穿过了也。会么?复云:无人过价。打与三百。击禅床下座。

上堂。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云:在匣里。进云:出匣后如何?师云:京三汴四。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大木大皮裹。进云:忽遇客来将何败待?师云:小木小皮缠。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解缆放船。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天长地久。进云:恁么则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师云:释迦老子为什么失却鼻孔?僧无语。师云:脱空谩语汉。复云:真不掩伪曲不藏直。现在可验。固是谩人眼不得。且作么生是诸人眼。还验得么?若也验得。翠岩瓦解冰消。若验不得。分付德山和尚。便下座。

四月八日上堂:僧问:如何是佛?师云:寸钉入木。进云:意旨如何?师云:三生六十劫。复云:教中道。四月八是佛生之日。放大光明照耀十方。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后来云门大师举了云: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且图天下太平。师曰:奇怪诸禅德。云门虽有定乱之谋。且无出身之路。若也辩得。许你顶门具一只眼。便下座。

上堂:翠严今日不惜眉毛。向你诸人道。一大藏教祖师西来天下老和尚横说竖说。并不是衲僧分上事。且作么生是衲僧分上事?蓦拈起拄杖云:这一队漆桶。便下座。

上堂: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然虽如是。一手不独拍。众中莫有作家禅客本分衲僧。何妨出来共相唱和。有么?时有僧出礼拜。师云: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下座。

上堂:僧问:灵山拈花意旨如何?师云:一言才出驷马难追。进云:迦叶微笑意旨如何?师云:口是祸门。问:国师三唤侍者。意旨如何?师云:有年有德。复云:不用爱圣。圣是空名。不用厌凡。凡是妄立。若得圣凡情尽。唤作体露真常。所以古者道。但尽妄缘即如如佛。诸人还信得及么?若信得及。止宿草庵且居门外。三十年后鼻孔撩天。莫错怪人好。击禅床下座。

上堂: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今日不惜身命。与大众举个古人话。良久云: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便下座。

上堂:汝等诸人与么上来。大似剌头入胶盆。与么下去。也是平地吃交。直饶不来不去。朝打三千暮打八百。便下座。

上堂:一刀两段未称宗师。就下平高固非作者。翠岩到这里口似?匾檐。你等诸人。作么生商量?良久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便下座。

上堂:看风使帆诸方共用。斩钉截铁翠岩不然。光吞万象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龙头蛇尾汉。下座。

上堂: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诸禅德。只如大地山河明暗色空法法现前。作么生说个舍底道理。于此明得正在半途。须知向上更有一窍在。便下座。

上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出身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大忙生。下座。

上堂:若见诸相非相。即山河大地并无过咎。诸上座。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破一粒米。未曾挂着一条丝。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然虽如是。着衣吃饭即不无。衲僧门下汗臭气也未梦见在。下座。

解夏上堂。僧问:西天以蜡人为验。和尚此间以何为验?师云:铁弹子。进云:学人无用功处也?师云:学语之流。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云:十字街头。进云:岂无方便?师云:千重百匝。复云:日月易流光阴倏忽。始见安居又当自恣。此夏喜得大众各各道体康安。然出家之流旷达无碍。初秋夏末或东去或西去。出一丛林入一丛林。忽有人问上座。翠岩和尚今夏如何为人。被他一问。如何只对。莫道九九八十一。莫道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莫道日出东方夜落西。莫道合取狗口。莫是下一喝抚一掌坐具蓦口枣拂袖便行。诸禅德。如斯布露深屈翠岩。既不然者。别作么生披露。试对众道看。还有道得底么?众无语。师云:若到诸方。莫道我従翠岩来。便下座。

上堂。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黄河九曲。进云:恁么则今古无间断也。师云:可怜沙塞雁。呜咽与春期。

问:如何是第一句?师云:垂手过膝。问:如何是第二句?师云:万里崖州。问:如何是第三句?师云:粪箕扫帚。

问:巅山岩崖。还有佛法也无?师云:有。进云:如何是巅山岩崖佛法?师云:猢狲倒上树。复云:老儒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是故君子之道鲜矣。肇法师亦谓。在天而天。处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诸禅德。故知先圣垂范。理契必同。你等诸人。如何委悉?良久云:穿僧堂入佛殿。北斗里藏身。三门头合掌。阿呵呵。是什么?击禅床下座。

上堂。僧问:学人心眼未通。乞师方便。师云:十字街头石幢子。僧无语。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你岂不是洪州人?

问:达磨未来时如何?师云:流沙浪阔。进云:来后如何?师云:熊耳山高。问:如何是禅?师云:军期急速。进云:有什么交涉?师曰:日驰五百。复云:云従龙风従虎。水流湿火就燥。且道衲僧就个什么?竖起拂子云:总在这里。裂开也在我。捏聚也在我。良久喝一喝云:王令稍严。下座。

寒食日。上堂:诸上座。还会么?冬至寒食一百五。家家辨上添新土。翻思拾得与寒山。南北东西太莽卤。南泉不打盐官鼓。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天明平旦万事成办。北俱卢州长粳米饭。下座。

因入城。众请上堂。僧问:如何是豫章境?师云:树色远分仙尉宅。湖光寒浸昔贤亭。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朝看东南暮看西北。问:如何是名无翼而长飞?师云:天上星。进云:如何是道无根而永固?师云:地下木。

有俗弟子问:如何是佛?师云:着衣吃饭量家道。进云:恁么则退身三步。叉手当胸去也。师云:醉后添佰不如无。复云:语不投机。承言者丧。直饶你说得。天雨四花地摇六震。衲僧门下总是吃棒数。然事无一向理出多门。曲顺机缘岂无方便。所以古者道。闹市里识取天子。百草头上荐取老僧。拘留孙佛在你诸人脚跟下。放光动地转大法轮。乃竖起拂子云:看看。见你诸人不会。却向翠岩拂子头上。入火光三昧去也。击禅床。下座。

上堂: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众生毕。古人与么道。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下座。

上堂。僧问:承教有言。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如何是此一事?师云:鼻孔大头向下。进云:与么则晨朝有粥。斋时有饭也。师云:惜取眉毛好。问:如何是无缝塔?师云:四冰着地。如何是塔中人?师云:香风吹萎花。更雨新好者。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云:皮里骨。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庵内人不知庵外事。见后如何?师云:水流涧下任纵横。

问:丹霞烧木佛。意旨如何?师云:横三竖四。进云:院主为什么眉须堕落?师云:七通八达。复云:始従鹿野苑。终至跋提河。四十九年间。都来说一梦。你等诸人。还曾梦见么?所以道。眼若不睡诸梦自除。且作么生是不睡底眼。还验得么?若也验得。尘沙诸佛天下祖师。总向上座眼里百杂碎。若验不得。翠岩今日死中得活。

上堂:道是常道。法是常法。汝等诸人。切莫枉用身心驰求语句。所以道。但有纤毫即是尘。举意便遭魔境挠。且道不涉廉纤一句。作么生道?蓦拈起拄杖云:放过一着。便下座。

上堂:看窟笼着楔。罕遇当人通。褒贬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以拄杖卓一卓。下座。

上堂。僧问:学人解问肴讹句。请师不答讶人机。师云:发长僧貌丑。进云:恁么则日日香烟夜夜灯?师云:脑后合掌。

问:承教有言。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如何是真月?师云:瞎驴趁大队。进云:恁么则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师云:脚头脚尾。乃拈拄杖示众云:我唤这个作拄杖子。你诸人唤作什么?若唤作拄杖子。虾跳不出斗。若不唤作拄杖子。平地上吃交。还有道得底么?良久云:翠岩今日失利。掷拄杖。下座。

上堂: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你等诸人横檐拄杖。向什么处行脚?良久云:东胜身洲持钵。西瞿耶尼吃饭。下座。

上堂: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且道今日事作么生?良久云:乌龟钻破壁。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诸禅德。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口里有舌面上有鼻。宝在什么处?良久喝一喝。下座。

上堂: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衲僧道会也。山是山水是水。饥来吃饭困来打睡。忽然须弥山?孛跳入鼻孔里。摩竭鱼穿你眼睛中。作么生商量?良久云:参堂去。

上堂:北郁正中宵。阎浮即当昼。轮回如未惺。芘亶何曾嗅。诸上座。还会么?有智不假年高。无智徒劳百岁。

冬至上堂:晷运推移。日南长至。大家知有。何劳特地。日落三更。骑驴入市。参。

上堂:触目不会道。犹较些子。运足焉知路。错下名言。诸上座。翠岩今日将错就错。你等诸人。见色有眼闻声有耳。嗅香有鼻了味有舌。因什么却不会去。良久云:武帝求仙不得仙。王乔端坐却升天。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门里出身易。身里出门难。冬行春令即且置。不涉程途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浑家送上钓鱼船。便下座。

上堂:普贤行文殊智。补陀岩上清风起。瞎驴趁队过新罗。吉獠舌头三千里。

上堂: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诸禅德。还会么?东胜身州走马。西瞿耶尼着扑。看看。不审维摩老子。喝一喝击禅床。下座。

上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衲僧得一。旱地遭钉。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师云:古人与么放开了也。还跳得出么?直饶你跳得出。鼻孔也在翠岩手里。且道翠岩鼻孔在什么人处?良久云:得人一牛还人一马。下座。

上堂:僧问:不涉廉纤。请师速道。师云:须弥山。僧拟议。师便打。

问:如何是第一要?师云:蛇穿鼠穴。如何是第二要?师云:猢狲上树。如何是第三要?师云:村里草鞋。

问:如何是般若体?师云:箭穿杨叶。进云:如何是般若用?师云:李广陷番。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云:紫枝荻树。云:向上更有事也无?师云:有。进云:如何是向上事?师云:风吹日炙。复顾视左右云:放憨作什么?便下座。

上堂:谨白参玄人。是何言欤。光阴莫虚度。雪上更加霜。下座。

上堂: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所以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香积世界以香饭为佛事。翠岩这里。败于出入息内。供养承事过去未来尘沙诸佛。无一空过者。过现未来尘沙诸佛。是翠岩侍者。无一不到。如一不到。三十拄杖。诸上座。还会么?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击禅床。下座。

岁旦上堂。僧问:大众云集合谈何事?师云:花须连夜发。进云:与么则草偃风行也?师云:万里望云关。进云:入水见长人。师云:速礼三拜。复云:三十六旬竟。今朝还复起。刹那不相知。诸法何曾尔。尊卑叙礼仪。欢戚同居止。廓哉总持门。而人不能启。玉兔金乌。藏头露尾。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看这两个老汉。一场败阙。然则事不孤起。起必有因。翠岩不着便。葢是为众竭力。你等诸人。平地吃交。过在阿谁?良久云:当断不断反遭其乱。蓦拈拄杖一时趁下。

上堂:摩竭掩室已不及初。毗耶杜词至今话欛。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是什么热。要当衲僧门下壁立千仞。也是贼过后张弓。是你诸人。心愤愤口悱悱。皮下还有血么?总在这里。递相埋没。有什么了期。以拄杖趁下。

上堂: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此事若向言语上作解会。意根下卜度。天地悬殊。大丈夫。一刀两段犹未相应。岂况被人唤。去方丈里。涂糊指注。

举《楞严》《肇论》:根尘色法。向上向下。有无得失。他时后日死不得其地。近世更有一般宗匠。二三十年驰声走誉。只管教人。但莫上他言句。唤作透声色。便问东答西。以为格外之句。将此狂解递相沿袭。従此混伤宗教。诳惑后生。苦哉苦哉。我王库中无如是刀。总若似与么行脚。清风月下守株人。凉兔渐遥芳草绿。下座。

上堂:汝等诸人与么上来。大似抛却甜桃树。寻山摘醋梨。大凡行脚人。十二时中也须管带些子始得。岂可只与么随行逐队虚生浪死。看他先圣百般不柰何。了向人道。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你等诸人。还信么?直饶向这里信得及。也是听事不真。唤钟作瓮。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到南岳承天升座。僧问:二师相见时如何?师云:石桥通大路。进云:恁么则千里同风。师云:一字两头垂。进云:大众证明。学人礼谢。师云:钝置杀人。问:宝座既登于此日。翠岭家风略借看。师云:雨来山色暗。进云:莫便是和尚家风也无?师云:铁山南面三千里。师乃云:承天师兄。早是瞒你诸人了也。翠岩乍到。不可雪上更加霜。然则一言才出。驷马难追。事到如斯。不免涂灰抹土。葢为祖祢不了。殃及儿孙。三十年后鼻孔辽天。莫错怪人好。下座。

○次住法轮语录

初入寺升座。僧问:法席久虚师子吼。乞师方便震雷音。师云:好生听取。进云:与么则一音才剖大众沾恩。师云:云绽不须藏九尾。恕君残寿速归丘。僧便礼拜。师乃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然通方之士。举必知归。游涉之徒。何妨进步。有么?良久云: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上堂:一道直如弦。家家当户前。有人争共进。至竟总论先。喝一喝。击禅床。下座。

上堂:观色即空。成大智故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故不证涅槃。蓦拈拄杖云: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尘沙诸佛天下祖师。尽在拄杖头上。纵横十字转大法轮。见么见么?见你诸人不会。走入新罗国里去也。卓拄杖下座。

上堂:春日雨滋沾溥。逐根苗得门户。甜者甜兮苦者苦。便下座。

上堂:相逢不擎出。举意便知有。也是万里望乡关。所以保福有言。击石火?炎电光。透得透不得。未免丧身失命。而今还有透得底么?良久云:为众竭力。祸出私门。下座。

上堂: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然于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所以云従龙风従虎。水流湿火就燥。且道衲僧就个什么?良久云:千个作团。万个作队。困则一处睡。梦则各自做。便下座。

上堂:僧问:久战沙场。为什么功名不就?师云:谁遣你。进云: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师云:谁遣你。复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风以时雨以时。五铡熟万民安。有什么事。但能随顺世缘。自然合于正理。不见祖师道。入得世间出世无余。诸禅德。还会么?良久云:三边若得浑无事。四海何愁不太平。下座。

开堂升座。僧问:善法堂开于此日。第一义谛请师宣。师云:何不早问:进云:学人未晓师深旨。乞师方便再垂慈。师云:去去西天路。迢迢十万余。问:如何是法轮境?师云:岣嵝峰高云半出。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五湖来往任纵横。问:如何是和尚为人一句?师曰:雨来山色暗。进云: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师云:你眼在什么处?僧拟议。师便打。乃云:且住且住。大象既消。希音杳绝。旁通实化。开拓权门。于是三藏五乘。对机设教。犹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尔后达磨西来单传心印。一花五叶分布寰中。大似持聋作哑。何故。况你诸人。各有一段事。耀古腾今。通廓等于太虚。明净同乎皎镜。现在可验。固是瞒人眼不得。且何者是诸人眼。还验得么?若也验得。尘沙诸佛三乘十二分教。六代祖师天下老和尚。尽向诸人眼里百杂碎。若验不得。前是案山后是主山。良久复拈香云:此日一会。固非小缘。匝地普天。孰不欣庆。更不敢祝赞皇风回同诸僚。何故。古人道。吾祷久矣。岂况当今圣主贤臣者哉。久立大众。伏惟珍重。

上堂:直得地摇六震天雨四花。祖师门下白云千里万里。下座。

上堂:叮咛损君德。无言最有功。任従沧海变。终不为君通。诸禅德。还会么?口是祸门。击绳床下座。

上堂。拈起拄杖云:掌钵盂向香积世界。为什么出身无路。挑日月于拄杖头上。为什么有眼如盲。直得风行草偃。响顺声和。无纤芥可留。犹是交争底法。作么是不交争底法?以拄杖卓一卓。下座。

上堂。举:教中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道: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奇怪诸禅德。古圣与么说话。唤作回首尘劳曲开方便。所以道: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会么?拂子且将挥世界。拄杖权为答话人。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僧问:浩浩之中如何辨主?师云:波斯入闹市。进云:与么则不假披沙也?师云:学语之流。僧便礼拜。师云:语不离巢道。焉能出葢缠。片云横谷口。迷却几人源。下座。

上堂: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诸禅德。会么?古佛与露柱相交。佛殿与天王斗额。若也不会。单重交拆。击禅床下座。

上堂:拂子吞却须弥山。寻常言论。德山卓牌。闹市里作么生商量?良久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下座。

上堂。僧问:金乌未必常当午。玉兔半夜不曾昏时如何?师云:点即不到。僧无语。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到即不点。

问:如何是心地法门?师云:莫従人觅。进云:不従人觅如何得?师云:此去衡阳不远。乃云:诸禅德既入丛林。善参知识。知识非他。非他谩觅。法性遍圆。心源湛寂。避尚无门。求之何益。君不见。黄檗掩耳百丈卷席。直下分明无别消息。得失是非一时冰释。喝一喝下座。

上堂:玄沙不出岭。保寿不渡河。善财参知识五十三员。慧远结黑白一十八士。雪峰三度上投子。智者九旬谈法华。且道这个汉。是野干鸣师子吼。喝一喝击禅床。下座。

上堂: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众生毕。法轮到这里有口无用处。你等诸人。还相委悉么?若相委悉。天下老和尚鼻孔。总在你手里。若也不会。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下座。

上堂: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乃竖起拂子云:如今举了也。你作么生顾?良久云:拟思量何劫悟。击禅床。下座。

上堂:举教中道。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师便喝云:当时若有人出来。下得这一喝。塞却老胡咽喉。岂不天下肃静四夷荡荡。而今放开了也。是你诸人。还皮下有血么?良久云:为众竭力祸出私门。拍禅床下座。

上堂:古镜照精。其精自形。古教照心。其心自明。诸禅德。会么?心明诸法朗。性昧众缘昏。日月不到处。特地好乾坤。喝一喝下座。

上堂: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古人一期与么道。衲僧家。还甘也无。若甘去。行脚眼在什么处?若不甘。转身一句作么生道?良久。喝一喝。拍禅床下座。

上堂:声色不到处。病在见闻。言诠不及处。过在唇吻。离却咽喉。一句作么生道。还有人道得么?若道得。坐却天下人舌头。若道不得。法轮门下有粥有饭。下座。

上堂:便与么会。也是雪上加霜。更待鼓两片皮。白云千里万里。击禅床下座。

上堂:语不离窠臼。焉能出葢缠。白云横谷口。迷却几人源。所以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你等诸人。到这里凭何话会?良久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珍重。

上堂:举教中道。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又道。钟鸣鼓响宣真实。水绿山青为举扬。诸禅德。还会么?忽若有个衲僧出来道。话堕也。且作么驱遣?良久云: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上堂举古者道: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肯休。古人与么道。大似贪观白浪失却手桡。众中还有检点得出底么?若检点得出。救取古人。若检点不出。法轮今日失利去也。击禅床下座。

○后住云峰语录

上堂:古者道。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暗却本来人。今日事且置。作么生是本来人?良久云:鹤有九皋难委翼。马无千里谩追风。珍重。

冬日上堂:节令拂书云。山家何所论。一轮才出海。万类尽沾恩。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举明教大师示众云:初秋夏末。莫道我不向你诸人道。大家看火烛。师云:明教老人。怜儿不觉丑。葢由土旷人稀。是你诸人今夏在这里。老僧深不欲向你道。惜取眉毛好。便下座。

上堂:古者道。古路若为登。金道仙可凭。不劳平有物。不物未全称。且道全称一句作么生道?云峰打退鼓。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临济先锋放过一着。德山后令且在一边。独露无私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堪嗟楚下钟离末。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古人道。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还会么?古人与么和底翻了也。有般汉。闻之如风过树。有什么救处。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举兴化问克宾维那:汝不久为唱道之师。克宾云:我不入这保社。化云:你会了不入。不会了不入?克宾云:我总不恁么。化便打。遂罚钱五贯。设歙饭了趁出院。后来却法嗣兴化。师云:还会么?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古人道。言多去道转远。败如未言。道在什么处?乃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教中道。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你等诸人。到这里且作么生解圆觉?良久云: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举僧问法眼云:秋风才动。贫者何依?法眼云:若能知恩即解报恩。师乃云:还会么?一叶飘空便见秋。法身须透闹啾啾。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僧房阒寂夏修持。闭户疏人怪亦知。侬家自有同风事。千里无来却肯伊。且作么生是同风事。还会么?胡饼蒸作家常茶饭。一言半句古人葛藤。云峰与你两无交涉。下座。

上堂:举:教中道。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还会么?所以道不浪阶随功涉位。经有经师。论有论主。你道。衲僧门下还有这个消息么?良久云:一言才出。驷马难追。下座。

上堂:声色不到处。病在见闻。言诠不及处。过在唇吻。离却咽喉唇吻,一句作么生道。还有人道得么?若也道得。坐却天下老师三世诸佛舌头。若道不得。但知随例餐ボ子。也得三文买草鞋。下座。

上堂:举:教中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大众。还会么?须弥孛跳入你鼻孔里即且従。你道。娑竭龙王年多少。肉重千斤智无铢两。下座。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