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
2025-04-18 07:04

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

怀让禅师第二世下五十六人四十三人见录。

汾州无业禅师。

澧州大同广澄禅师。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五台邓隐峰禅师。

温州佛?奥和尚。

乌臼和尚。

潭州石霜山大善和尚。

石臼和尚。

本溪和尚。

石林和尚。

洪州西山亮坐主。

黑眼和尚。

米岭和尚。

齐峰和尚。

大阳和尚。

红螺山和尚。

泉州龟洋无了禅师。

利山和尚。

韶州乳源和尚。

松山和尚。

则川和尚。

南岳西园昙藏禅师。

百灵和尚。

镇州金牛和尚。

洞安和尚。

忻州打地和尚。

潭州秀溪和尚。

磁州马头峰神藏禅师。

潭州林华善觉禅师。

汀州水塘和尚。

古寺和尚。

江西椑树和尚。

京兆草堂和尚。

袁州阳歧山甄叔禅师。

闬溪和尚。

洛京黑涧和尚。

京兆兴平和尚。

逍遥和尚。

福溪和尚。

洪州水老和尚。

浮杯和尚。

潭州龙山和尚。

襄州居士庞蕴。天目山明觉禅师。王屋山行明禅师。京兆智藏禅师。大阳山希顶禅师。苏州昆山定觉禅师。随州洪山大师。连州元提禅师。泉州无了禅师。泉州慧忠禅师。安丰山怀空禅师。罗浮山道行禅师。庐山法藏禅师。吕后山宁贲禅师。已上一十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怀让禅师第二世法嗣

○卷八汾州无业

汾州无业禅师者。商州上洛人也。姓杜氏。初母李氏闻空中言:寄居得否。乃觉有娠。诞生之夕,神光满室。俯及凹去上下留中间岁。行必直视,坐即跏趺。九岁依开元寺志本禅师受大乘经。五行俱下,讽诵无遗。十二落发。二十受具戒于襄州幽律师。习四分律疏。才终便能敷演。每为众僧讲涅槃大部。冬夏无废。

后闻马大师禅门鼎盛,特往瞻礼。马祖睹其状貌瑰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师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马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师才出,祖召曰:大德。师回首。祖云:是什么。师便领悟,礼拜。祖云:这钝汉,礼拜作么。云居锡拈云:什么处是汾州正闹。知

自得旨,寻诣曹溪礼祖塔。及庐岳天台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举请充两街大德。师曰:非吾本志也。后至上党。节度使李抱真。重师名行,旦夕瞻奉。师常有倦色,谓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今复烦接君侯,岂吾心哉。乃之绵上抱腹山。未久,又往清凉金阁寺。重阅大藏,周八稔而毕。复南下至于西河。刺史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师曰:吾缘在此矣。由是雨大法雨,垂二十载。广语具别录。并汾缁白,无不向化。

凡学者致问。师多答之云:莫妄想。唐宪宗屡遗使征召。师皆辞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阜等。赍诏迎请。至彼作礼曰: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时。愿和尚且顺天心。不可言疾也。师微笑曰:贫道何德,累烦世主。且请前行,吾従别道去矣。乃沐身剃发。至中夜,告弟子惠嗓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逝。茶毗日,祥云五色异香四彻。所获舍利,璨若玉珠。弟子等贮以金棺。当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于石塔。寿六十二腊四十二。敕谥大达国师,塔曰澄源。

○卷八大同广澄

澧州大同广澄禅师。僧问:如何是六根灭。师云:轮剑掷云,无伤于物。问:如何是本来人。师云:共坐不相识。僧云:恁么即学人礼谢下去。师云:暗写愁肠寄与谁。

○卷八南泉普愿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者。郑州新郑人也。姓王氏。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禅师受业。三十诣嵩岳受戒。初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次游诸讲肆。历听楞伽华严。入中百门观,精练玄义。后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一日为僧行粥次。马大师问:桶里是什么。师云:这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话。自余同参之流,无敢征诘。贞元十一年。憩锡于池阳自构禅斋。不下南泉,三十余载。大和初。宣城廉使陆公亘向师道风。遂与监军同请下山。申弟子之礼。大振玄纲。自此学徒不下数百。言满诸方,目为郢匠。

一日师示众云:道个如如,早是变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归宗云:虽行蓄生行,不得蓄生报。师云:孟八郎又恁么去也。

师有时云:文殊普贤。昨夜三更每人与二十棒,趁出院也。赵州云:和尚棒教谁吃。师云:且道,王老师过在什么处。赵州礼拜而出。玄觉云:且道,赵州休去。是肯南泉不肯南泉。师拟取明日游庄舍。其夜土地神先报庄主。庄主乃预为备。师到问庄主:争知老僧来,排办如此。庄主云:昨夜土地报道和尚今日来。师云: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见。有僧便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什么被鬼神觑见。师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饭。玄觉云:什么处是土地前更下一分饭。云居锡云:是赏伊罚伊。只如土地前见。是南泉,不是南泉。主

师有时云: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恁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还有过么。赵州礼拜而出。时有一僧随问赵州云:上座礼拜了便出,意作么生。赵州云:汝却问取和尚。僧上问曰: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师云:他却领得老僧意旨。

师一日捧钵上堂。黄檗和尚居第一坐,见师不起。师问云:长老什么年中行道。黄檗云:空王佛时。师云:犹是王老师孙在。下去。

师一日问黄檗: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什么人居处。黄檗云:是圣人居处。师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黄檗乃叉手立。师云:道不得,何不问王老师。黄檗却问:更有一人居何国土。师云:可惜许。

师又别时问黄檗:定慧等觉此理如何。黄檗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师云:莫是长老见处么。黄檗云:不敢。师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师见僧斫木,师乃击木三下。僧放下斧子归僧堂。师归法堂,良久,却入僧堂。见前僧在衣钵下坐。师云:赚杀人。僧问:师归丈室,将何指南。师云: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失却火。

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师在方丈,与杉山向火次。师云:不用指东指西。直下本分事道来。杉山插火箸,叉手立。师云:虽然如是。犹较王老师一线道。

有僧问讯,叉手而立。师云: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师云:太僧生。僧无对。

一僧洗钵次,师乃夺却钵。其僧即空手而立。师云:钵在我手里。汝口喃喃作么。僧无对。

师因入菜园。见一僧,师乃将瓦子打之。其僧回顾,师乃翘足。僧无语。师便归方丈。僧随后入问讯云:和尚适来掷瓦子打某甲。岂不是警觉某甲。师云:翘足又作么生。僧无对。后有僧问石霜云:南泉翘足意作么生。石霜举手云:还恁么无。主

师示众云:王老师要卖身,阿谁要买。一僧出云:某甲买。师云:他不作贵价,不作贱价。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卧龙代云:属某去也。禾山代云:是何道理。赵州代云:明年来与和尚缝个布衫。斋

师与归宗麻谷同去。参礼南阳国师。师先于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便于圆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师云:恁么即不去也。归宗云:是什么心行。师乃相唤回,不去礼国师。玄觉云:只如南泉恁么道。是肯底语不肯语。云居锡云:比来去礼拜国师。南泉为什么却相唤回。且道,古人意作么生。主

师问神山:作什么。对云:打罗。师云:手打脚打。神山云:请和尚道。师云:分明记取,举似作家。洞山别云:无脚手者,始解打罗。斋

有一座主辞师。师问:什么处去。对云:山下去。师云:第一不得谤王老师。对云:争敢谤和尚。师乃喷水云:多少。座主便出去。先云居云:非师本意。先曹山云:赖也。石霜云:不为人斟酌。长庆云:请领语。云居锡云:座主当时出去,是会不会。斋

师一日掩方丈门。将灰围却门外云:若有人道得,即开。或有只对,多未惬师意。赵州云:苍天。师便开门。

师因玩月次,有僧便问:几时得似这个去。师云:王老师二十年前亦恁么来。僧云:即今作么生。师便归方丈。陆亘大夫问云:弟子従六合来。彼中还更有身否。师云:分明记取,举似作家。陆又谓师曰:和尚大不可思议。到处世界皆成就。师云:适来总是大夫分上事。

陆异日又谓师曰:弟子亦薄会佛法。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师云:犹是阶下汉。师又云:不见道,有道君王不纳有智之臣。

师上堂次,陆大夫云:请和尚为众说法。师云:教老僧作么生说。陆云:和尚岂无方便。师云:道也欠少什么。陆云:为什么有六道四生。师云:老僧不教他。

陆大夫与师见人双陆。拈起骰子云:恁么不恁么只恁么信彩去时如何。师拈起骰子云:臭骨头十八。又问云: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时坐或时卧。如今拟镌作佛,还得否。师云:得。大夫云:莫不得否。师云:不得不得。云岩云:坐即佛不坐即非佛。洞山云:不坐即佛坐即非佛。斋

赵州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师便打。赵州捉住棒云:已后莫错打人去。师云:龙蛇易辨衲子难谩。

师唤院主。院主应诺。师云:佛九十日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优填王思佛。请目连运神通三转。摄匠人往彼雕佛像。只雕得三十一相。为什么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如何是梵音相。师云:赚杀人。

师问维那,今日普请作什么。对云:拽磨。师云:磨従你拽。不得动著磨中心树子。维那无语。保福代云:比来拽磨如今却不成。法眼代云:恁么即不拽也。斋

一日有大德问师曰: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师云: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只如大德吃饭了。従东廊上西廊下。不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

师住庵时,有一僧到庵。师向其僧道。某甲上山,待到斋时。做饭先自吃了,送一分来山上。少时,其僧自吃了。却一时打破家事就床卧。师待不见来。便归庵见僧卧。师亦去一边而卧。僧便起去。师后住云:我往前住庵时。有个灵利道者。直至如今不见。

师拈起球子问僧云:那个何似这个。对云:不似。师云:什么处见那个,便道不似。僧云:若问某甲见处。和尚放下手中物。师云:许你具一只眼。

陆亘大夫向师道:肇法师甚奇怪。道万物同根是非一体。师指庭前牡丹花云: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陆罔测。陆又问:天王居何地位。师云:若是天王,即非地位。陆云:弟子闻说天王是居初地。师云:应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现天王身而为说法。陆辞归宣城治所。师问:大夫去彼,将何治民。陆云:以智慧治民。师云:恁么即彼处生灵。尽遭涂炭去也。

师入宣州,陆大夫出迎接。指城门云:人人尽唤作雍门。未审和尚唤作什么门。师云:老僧若道,恐辱大夫风化。陆云:忽然贼来时作么生。师云:王老师罪过。陆又问:大悲菩萨用如许多手眼作什么。师云:只如国家又用大夫作什么。

师为马大师设斋。问众云:马大师来否。众无对。洞山云:待有伴即来。师云:子虽后生,甚堪雕琢。洞山云:和尚莫压良为贱。

师洗衣次有僧问:和尚犹有这个在。师拈起衣云:争奈这个何。玄觉云:且道是一个是两个。斋

师问僧良钦。空劫中还有佛否。对云:有。师云:是阿谁。对云:良钦。师云:居何国土。无语。僧问:祖祖相传合传何事。师云:一二三四五。问:如何是古人底。师云:待有即道。僧云:和尚为什么妄语。师云:我不妄语,卢行者却妄语。

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云:何不问王老师。僧云:问了也。师云:还曾与汝为境么。僧问:青莲不随风火散时是什么。师云:无风火不随是什么。僧无对。师却问:不思善,不思恶。思总不生时,还我本来面目来。僧云:无容止可露。洞山云:还曾将示人么。斋

师问座主云:你与我讲经得么。对云:某甲与和尚讲经。和尚须与某甲说禅始得。师云:不可将金弹子博银弹子去。座主云:某甲不会。师云:汝道,空中一片云,为复钉钉住,为复藤缆著。

问:空中有一珠,如何取得。师云:斫竹布梯空中取。僧云:空中如何布梯。师云:汝拟作么生取。

僧辞,问云:学人到诸方。有人问和尚近日作么生。未审如何只对。师云:但向道,近日解相扑。僧云:作么生。师云:一拍双泯。问:父母未生时鼻孔在什么处。师云:父母已生了,鼻孔在什么处。

师将顺世,第一坐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僧云:某甲随和尚去还得也无。师云:汝若随我。即须衔取一茎草来。师乃示疾。大和八年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告门人曰: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言讫而谢。寿八十七腊五十八。明年春入塔。

○卷八五台隐峰

五台山隐峰禅师者。福建邵武人也。姓邓氏。时称邓隐峰。幼若不慧父母听其出家。初游马祖之门而未能睹奥。复来往石头,虽两番不捷。语见马祖章。而后于马大师言下契会。

师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石头云:我亦不合道。师云:毕竟如何。石头云:汝被这个得多少时耶。

一日石头和尚铲草次。师在左侧叉手而立。石头飞铲子。向师面前铲一株草。师云:和尚只铲得这个。不铲得那个。石头提起铲子。师接得铲子,乃作铲势。石头云:汝只铲得那个。不解铲得这个。师无对。洞山代云:还有堆阜么。知

师一日推土车次。马大师展脚在路上坐。师云:请师收足。大师云:已展不收。师云:已进不退。乃推车碾过大师脚损。归法堂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师便出于大师前引颈。大师乃置斧。

师到南泉睹众僧参次。南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水来。师便拈净瓶向南泉面前泻。南泉便休。师后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师叔到。先具威仪下堂内。师见来,便倒作睡势。沩山便归方丈师乃发去。少间,沩山问侍者,师叔在否。对云:已去也。沩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对云:无言语。沩山云:莫道无言语,其声如雷。

师以冬居衡岳,夏止清凉。唐元和中。荐登五台,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师曰:吾当去解其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事符预梦。斗心顿息。

师既显神异,虑成惑众。遂入五台,于金刚窟前将示灭。先问众云: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众云:有也。师云:还有倒立者否。众云: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顺体。时众议舁就茶毗,屹然不动。远近瞻视,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在彼。乃俯近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愤然而踣。遂就阇维,收舍利入塔。

○卷八温州佛山奥

温州佛?奥和尚。寻常见人来,以拄杖卓地云:前佛也恁么后佛也恁么。僧问:正恁么时作么生。师画一圆相僧作女人拜。师乃打之。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贼也贼也。僧问:如何是异类。师敲碗云:花奴花奴,吃饭来。

○卷八乌臼和尚

乌臼和尚。有玄绍二上座。従江西来参师。师乃问云:二禅伯发足什么处。僧云:江西。师以拄杖打之。玄云:久知和尚有此机要。师云:你既不会。后面个僧只对看。后面僧拟近前,师便打云:信知同窠无异土,参堂去。

○卷八潭州石霜

潭州石霜一作泷大善和尚。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春日鸡鸣。僧云:学人不会。师云:中秋犬吠。

师上堂云:大众出来出来。老汉有个法要。百年后不累你。众云:便请和尚说。师云:不消一堆火。洞山问:几前一童子甚是了事。如今不见,向甚处去也。师云:火焰上泊不得。却归清凉世界去也。

○卷八石臼和尚

石臼和尚。初参马祖,问:什么处来。师云:乌臼来。祖云:乌臼近日有何言句。师云:几人于此茫然在。祖云:茫然且置。悄然一句作么生。师乃近前三步。祖云:我有七棒。寄打乌臼,你还甘否。师云:和尚先吃,某甲后甘。却回乌臼。

○卷八本溪和尚

本溪和尚。庞居士问云:丹霞打侍者,意在何所。师云:大老翁见人长短在。居士云:为我与师同参了。方敢借问。师云:若恁么従头举来。共你商量。居士云:大老翁。不可共你说人是非。师云:念翁老年。居士云:罪过罪过。

○卷八石林和尚

石林和尚。一日庞居士来。师乃竖起拂子云:不落丹霞机,试道一句。居士夺却拂子了,却自竖起拳。师云:正是丹霞机。居士云:与我不落看。师云:丹霞患哑,庞翁患聋。居士云:恰是也恰是也。师无语。居士云:向道偶你恁么。师亦无语。

又一日,师问居士云:某甲有个借问。居士莫惜言句。居士云:便请举来。师云:元来惜言句。居士云:这个问讯,不觉落他便宜。师乃掩耳而已。居士云:作家作家。

○卷八亮座主

亮座主。隐洪州西山。本蜀人也。颇讲经论。因参马祖,祖问曰: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亮云:不敢。祖云:将什么讲。亮云:将心讲。祖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经。亮抗声云: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祖云:却是虚空讲得。亮不肯,便出。将下阶,祖召云:座主。亮回首。祖云:是什么。亮豁然大悟,礼拜。祖云:这钝根阿师,礼拜作么。亮归寺,告听众云:某甲所讲经论,谓无人及得。今日被马大师一问。平生功夫冰释而已。乃隐西山,更无消息。

○卷八黑眼和尚

黑眼和尚。僧问:如何是不出世师。师云:善财拄杖子。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

○卷八米岭和尚

米岭和尚。僧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云:丑陋任君嫌,不挂云霞色。师将示灭,乃遗一偈云:祖祖不思议,不许常住世。大众审思惟,毕竟只这是。

○卷八齐峰和尚

齐峰和尚。一日庞居士入院。师云:俗人频频入僧院讨个什么。居士回顾两边云:谁恁道,谁恁道。师乃咄之。居士云:在这里。师云:莫是当阳道么。居士云:背后底。师回首云:看看。居士云:草贼败草贼败。师无语。居士又问:此去峰顶有几里。师云:什么处去来。居士云:可畏峻硬,不得问著。师云:是多少。居士云:一二三。师云:四五六。居士云:何不道七。师云:才道七,便有八。居士云:得也得也。师云:一任添取。居士乃咄之而去。师随后咄之。

○卷八大阳和尚

大阳和尚。伊禅师参次。师云:伊禅近日一般禅师。向目前指教人了取目前事。作这个为人。还会文彩未兆时也无。伊云:拟向这里致一问。问:和尚不知可否。师云:答汝已了,莫道可否。伊云:还识得目前也未。师云:是目前作么生识。伊云:要且遭人点检。师云:谁?伊云:某甲。师便咄之。伊退步而立。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师云:彼此无便宜。

○卷八红螺和尚

红螺和尚。在幽州。有颂示门人曰:红螺山子近边夷。度得之流半是奚。共语问酬全不会。可怜只解那斯祈。

○卷八龟洋无了

泉州龟洋山无了禅师者。莆田县壶公宏塘人也。姓沈氏。年七岁,父携入白重院。视之如家,因而舍爱。至十八,剃度受具灵岩寺。后参大寂禅师。了达祖乘,即还本院。院之北,樵采路绝。师一日策杖披榛而行。遇六眸巨龟,斯须而失。乃庵于此峰,因号龟洋和尚。一日有虎逐鹿入庵。师以杖格虎,遂存鹿命。洎将示化,乃述偈曰:八十年来辨西东。如今不要白头翁。非长非短非大小。还与诸人性相同。无来无去兼无住。了却本来自性空。偈毕,俨然告寂。瘗于正堂。垂二十载,为山泉淹没。门人发塔,见全身水中而浮。闽王闻之,遣使舁入府庭供养。忽臭气远闻。王焚香祝之曰:可迁龟洋旧址建塔。言讫,异香普薰,倾城瞻礼。本道奏谥真寂大师,塔曰灵觉。后弟子慧忠遇澄汰。终于白衣。就塔之东二百步而葬,谓之东塔。今龟洋二真身,士民依怙。若僧伽之遗化焉。慧忠得法于草庵和尚,如本章述之。

○卷八利山和尚

利山和尚。僧问:众色归空,空归何所。师云:舌头不出口。僧云:为什么不出口。师云:内外一如故。僧问:不历僧祗获法身。请师直指。师云:子承父业。僧云:如何领会。师云:贬剥不施。僧云:恁么即大众有赖去。师云:大众且置。作么生是法身。僧无对。师云:汝问,我向你道。僧却问:如何是法身。师云:空华阳焰。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不见如何。僧云:为什么如此。师云:只为如此。

○卷八韶州乳源

韶州乳源和尚。上堂云:西来的的意不妨难道。大众莫有道得者,出来试道看。有一僧出,才礼拜,师便打云:是什么时节出头来。后人举似长庆。长庆云:不妨不妨。资福代云:为和尚不惜身命。主

师见仰山,作沙弥时念经。师咄云:这沙弥念经恰似哭声。仰山云:慧寂念经似哭。未审和尚如何。师乃顾视而已。

○卷八松山和尚

松山和尚。一日命庞居士吃茶。居士举起托子云:人人尽有分,因什么道不得。师云:只为人人尽有。所以道不得。居士云:阿兄为什么却道得。师云:不可无言也。居士云:灼然灼然。师便吃茶。居士云:阿兄吃茶何不揖客。师云:谁。居士云:庞翁。师云:何须更揖。后丹霞闻举,乃云:若不是松山,几被个老翁作乱一上。居士闻之乃令人传语丹霞云:何不会取未举起托子时。

○卷八则川和尚

则川和尚。庞居士看师。师云:还记得初见石头时道理否。居士云:犹得阿师重举在。师云:情知久参事慢。居士云:阿师老耄,不啻庞翁。师云:二彼同时,又争几许。居士云:庞翁鲜健,且胜阿师。师云:不是胜我。只是欠你一个幞头。居士云:恰与师相似。师大笑而已。

师入茶园内摘茶次。庞居士云:法界不容身。师还见我否。师云:不是老师泊答公话。居士云:有问有答,盖是寻常。师乃摘茶不听。居士云:莫怪适来容易借问。师亦不顾。居士喝云:这无礼仪老汉。待我一一举向明眼人在。师乃抛却茶篮子,便入方丈。

○卷八西园昙藏

南岳西园兰若昙藏禅师者。本受心印于大寂禅师。后谒石头迁和尚,莹然明彻。唐贞元二年。遁衡岳之绝顶,人罕参访。寻以脚疾,移止西园。禅侣繁盛。师一日自开浴次。僧问:何不使沙弥。师乃拊掌三下。洞山云:一种是时节因缘。就中西园精妙。僧问曹山:古人拊掌岂不明沙弥边事。曹山云:如何是向上事。曹山云:这沙弥。主

师养一灵犬,尝夜经行次。其犬衔师衣,师即归房。又于门侧伏守而吠。频奋身作猛噬之势。诘旦,东厨有一大蟒长数丈。张口呀气,毒焰炽然。侍者请避之。师曰:死可逃乎。彼以毒来,我以慈受。毒无实性,激发则强。慈苟无缘,冤亲一揆。言讫,其蟒按首徐行。倏然不见。复一夕有群盗,犬亦衔师衣。师语盗曰:茅舍有可意物,一任取去。终无所吝。盗感其言,皆稽首而散。

○卷八百灵和尚

百灵和尚。一日与庞居士路次相逢。师问云:昔日居士南岳得意句。还曾举向人未。居士云:曾举来。师云:举向什么人。居士以手自指云:庞翁。师云:直是妙德空生,也叹居士不及。居士却问:师得力句是谁知。师便戴笠子而去。居士云:善为道路。师一去更不回首。

○卷八镇州金牛

镇州金牛和尚。师自作饭供养众僧。每至斋时,舁饭桶到堂前作舞曰:菩萨子吃饭来。乃抚掌大笑日日如是。僧问长庆:古人抚掌唤僧吃饭。意旨如何。长庆云:大似因斋庆赞。僧问大光:未审庆赞个什么。大光便作舞。僧乃礼拜。大光云:这野狐精。东禅齐云:古人自出手作饭。舞了唤人来吃。意作么生,还会么。只如长庆与大光。是明古人意,别为他分析。今问上座。每日持盂掌钵时。迎来送去时。为当与古人一般别有道理。若道别,且作么生得别来。若一般恰到他舞。又被唤作野狐精,有会处么。若未会,行脚眼在什么处。僧问曹山:古人恁么是奴儿婢子否。曹山云:是。僧云:向上事请师道。曹山咄云:这奴儿嫂子。主

○卷八洞安和尚

洞安和尚。有僧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僧云:本无所去。师云:善为阇梨。僧云:不敢不敢。师云:到诸方分明举。

僧侍立次,师问:今日是几。僧云:不知。师云:我却记得。僧云:今日是几。师云:今日昏晦。

○卷八忻州打地

忻州打地和尚。自江西领旨,自晦其名。凡学者致问。惟以棒打地而示之。时谓之打地和尚。一日被僧藏却棒,然后问。师但张其口。

僧问门人曰:只如和尚每有人问便打地。意旨如何。门人即于灶底取柴一片。掷在釜中。

○卷八潭州秀溪

潭州秀溪和尚。一日谷山问:声色纯真,如何是道。师云:乱道作么。谷山却従东边过西边立。师云:若不恁么即祸事也。谷山却过东边。师乃下禅床,方行两步。被谷山捉住云:声色纯真事作么生。师便掌谷山。谷山云:十年后要个人下茶也无在。师云:要谷山老汉作么。谷山呵呵大笑三声。

○卷八马头神藏

磁州马头峰神藏禅师。上堂谓众云: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无知。南泉云:恁么依师道,始道得一半。黄檗云:不是南泉驳他,要圆前话。斋

○卷八华林善觉

潭州华林善觉禅师。常持锡夜出林麓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名号。夹山善会造庵问曰:远闻和尚念观音是否。师曰:然。夹山曰:骑却头如何。师曰:出头従汝骑。不出头骑什么。僧参方展坐具,师曰:缓缓。僧曰:和尚见什么。师曰:可惜许,磕破锺楼。其僧従此悟入。

一日观察使裴休访之。问曰:师还有侍者否。师曰:有一两个。裴曰:在什么处。师乃唤大空小空。时二虎自庵后而出。裴睹之惊悸。师语二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裴问曰: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师乃良久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山僧常念观音。

○卷八汀州水塘

汀州水塘和尚。师勘归宗:甚么处人。归宗云:陈州人。师云:多少年几。归宗云:二十二。师云:阇梨未生时,老僧去来。归宗云:和尚几时生。师竖起拂子。归宗云:这个岂有生耶。师云:会得即无生。归宗云:未会在。师无语。

○卷八古寺和尚

古寺和尚。丹霞参师,经宿至明旦煮粥熟。行者只盛一钵与师。又盛一碗自吃,殊不顾丹霞。丹霞即自盛粥吃。行者云: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丹霞问师:何不教训行者得恁么无礼。师云:净地上不要点污人家男女。丹霞云:几不问过这老汉。

○卷八江西木卑树

江西椑树和尚。因卧次,道吾近前牵被覆之。师云:作么。道吾云:盖覆。师云:卧底是坐底是。道吾云:不在这两处。师云:争奈盖覆何。道吾云:莫乱道。

师向火次,道吾问:作什么。师云:和合。道吾云:恁么即当头脱去也。师云:隔阔来多少时耶。道吾便拂袖而去。

道吾一日従外归。师问:什么处去来。道吾云:亲近来。师云:用簸这两片皮作什么。道吾云:借。师云:他有従汝借,无作么生。道吾云:只为有所以借。

○卷八京兆草堂

京兆草堂和尚。自罢参大寂,游至海昌。海昌和尚问:什么处来。师云:道场来。昌云:这里什么处。师云:贼不打贫人家。

问:未有一法时,此身在什么处。师乃作一圆相,于中书身字。

○卷八阳歧甄叔

袁州阳歧山甄叔禅师。上堂示众曰:群灵一源,假名为佛。体竭形消而不灭。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无风,金波自涌。心灵绝兆,万象齐照。体斯理者,不言而遍历沙界。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觉,反合尘劳。于阴界中妄自囚执。师始登此山宴处,以至成院。聚徒演法,四十余年。唐元和十五年。正月十三日归寂。茶毗获舍利七百粒。于东峰下建塔。

○卷八蒙溪和尚

蒙溪和尚。僧问:一念不生时如何。师良久僧便礼拜。师云:汝且作么生会。僧云:某甲终不无惭愧。师云:汝却信得及。

问:本分事如何体悉。师云:你何不问。僧云:请师答话。师云:你却问得好。其僧大笑而出。师云:只有这师僧灵利。

有僧従外来,师便喝。僧云:好个来由。师云:犹要棒在。僧云:珍重。便出。师云:得能自在。

○卷八洛京黑涧

洛京黑涧和尚。僧问:如何是密室。师云:截耳卧街。僧云:如何是密室中人。师乃换手捶胸。

○卷八京兆兴平

京兆兴平和尚。洞山来礼拜。师云:莫礼老朽。洞山云:礼非老朽。师云:非老朽者不受礼。洞山云:他亦不止。洞山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即汝心是。洞山云:虽然如此犹是某甲疑处。师云:若恁么,即问取木人去。洞山云:某甲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师云:汝试道看。洞山云:不是某甲。

洞山辞。师云:什么处去。洞山云:沿流无定止。师云:法身沿流,报身沿流。洞山云:总不作此解。师乃抚掌。保福云:洞山自是一家。乃别云:觅得几人。主

○卷八逍遥和尚

逍遥和尚。一日师在禅床上坐。有僧鹿西问云:念念攀缘,心心永寂。师云:昨日晚间也有人恁么道。西云:道个什么。师云:不知。西云:请师说。师以拂子蓦口打。西便出。师告大众云:顶门上著一只眼。

○卷八福溪和尚

福溪和尚。僧问:古镜无瑕时如何。师良久。僧云:师意如何。师云:山僧耳背。僧又举前问。师云:犹较些子。

僧问:如何是自己。师云:你问什么。僧云:岂无方便去也。师云:你适来问什么。僧云:得恁么颠倒。师云:今日合吃山僧手里棒。僧问:缘散归空,空归何所。师云:某甲。僧云:喏。师云:空在何处。僧云:却请师道。师云:波斯吃胡椒。

○卷八洪州水老

洪州水老和尚。初参马祖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祖云:礼拜著。师才礼拜祖便与一踏师大悟。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便礼拜而退。师住后告众云:自従一吃马师踏。直至如今笑不休。有僧作一圆相。以手撮向师身上。师乃三拨,亦作一圆相。却指其僧僧便礼拜。师打云:这虚头汉。

问:如何是沙门行。师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乃拊掌呵呵大笑。凡接机大约如此。

○卷八浮杯和尚

浮杯和尚。有凌行婆来礼拜师。师与坐吃茶。行姿乃问云:尽力道不得底句还分付阿谁。师云:浮杯无剩语。婆云:某甲不恁么道。师遂举前语问婆。婆敛手哭云:苍天中间更添冤苦。师无语。婆云: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也。后有僧举似南泉。南泉云:苦哉浮杯。被老婆摧折。婆后闻南泉恁道,笑云:王老师犹少机关在。有幽州澄一禅客。逢见行婆,乃问云:怎生南泉恁道由少机关在。婆乃哭云:可悲可痛。禅客罔措。婆乃问云:会么。禅客合掌而退。婆云:伎死禅和如麻似粟。后澄一禅客举似赵州。赵州云:我若见这臭老婆。问教口哑却。澄一问赵州云:未审和尚怎生问他。赵州以棒打云:似这个伎死汉,不打待几时。连打数棒。

婆又闻赵州恁道云:赵州自合吃婆手里棒。后僧举似赵州。赵州哭云:可悲可痛。婆闻赵州此语,合掌叹云:赵州眼放光明照破四天下也。后赵州教僧去问婆云:怎生是赵州眼?婆乃竖起拳头。赵州闻,乃作一颂,送凌行婆云:当机直面提。直面当机疾。报你凌行婆,哭声何得失。婆以颂答赵州云:哭声师已晓。已晓复谁知。当时摩竭国,几丧目前机。

○卷八潭州龙山

潭州龙山和尚亦云隐山。问僧:什么处来。僧云:老宿处来。师云:老宿有何言句。僧云:说即千句万句。不说即一字也无。师云:恁么即蝇子放卵。其僧礼拜,师便打之。洞山价和尚行脚时。迷路到山,因参礼次。师问:此山无路。阇梨向什么处来。洞山云:无路且置。和尚従何而入。师云:我不曾云水。洞山云:和尚住此山多少时。师云:春秋不涉。洞山云:此山先住,和尚先住。师云:不知。洞山云:为什么不知。师云:我不为人天来。

洞山却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长年不出户。洞山云:如何是主中宾。师云:青天覆白云。洞山云:宾主相去几何。师云:长江水上波。洞山云:宾主相见有何言说。师云:青风拂白月。洞山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师因有颂云:三间茅屋従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卷八襄州庞蕴

襄州居士庞蕴者。衡州衡阳县人也。字道玄。世以儒为业。而居士少悟尘劳,志求真缔。唐贞元初。谒石头和尚,忘言会旨。复与丹霞禅师为友。一日,石头问曰:子自见老僧已来。日用事作么生。对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复呈一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

石头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居士曰:愿従所慕逐不剃染。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侍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乃留驻参承,经涉二载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自尔机辩迅捷,诸方向之。

尝游讲肆随喜《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座主无对。居士曰:某甲虽是俗人,粗知信向。座主曰:只如居士意作么生。居士乃示一偈云: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坐。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座主闻偈,欣然仰叹。

居士所至之处。老宿多往复问酬皆随机应响。非格量轨辙之可拘也。元和中,北游襄汉随处而居。或凤岭鹿门,或廛肆闾巷。初住东岩,后居郭西小舍。一女名灵照。常随制竹漉篱令鬻之,以供朝夕。有偈曰: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居。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堤。不知何方有佛地。

居士将入灭。令女灵照出视日早晚及午以报。女遽报曰: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居士出户观次,灵照即登父坐合掌坐亡。居士笑曰:我女锋捷矣。于是更延七日。州牧于公问疾次,居士谓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枕公膝而化。遗命焚弃江湖。缁白伤悼。谓禅门庞居士即毗耶净名矣。有诗偈三百余篇传于世。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