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2025-04-18 06:28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

第十六祖罗睺罗多。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

第十八祖伽邪舍多。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

第二十祖阇夜多。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

第二十二祖摩蝗罗。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旁出达磨达一祖。一,达磨达出二祖。一,因陀罗。二,瞿罗忌利婆。因陀罗出四祖。一,达磨尸利帝。二,那伽难提。三,破楼求多罗。四,波罗婆提。瞿罗忌利婆出二祖。一,波罗跋摩。二,僧伽罗叉。达摩尸利帝出二祖。一,摩帝隶拔罗。二,诃利跋茂。破楼求多罗出三祖。一,和修盘头。二,达摩诃帝。三,旃陀罗多。波罗跋摩出三祖。一,勒那多罗。二,盘头多罗。三,婆罗婆多。僧伽罗叉出五祖。一,毗舍也多罗。二,毗楼罗多摩。三,毗栗刍多罗。四,优波膻驮。五,婆难提多。共二十二祖无语句不录。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知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古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斋

○卷二迦那提婆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坐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而进之。欣然契会。龙树即为说法。不起于坐,见月轮相。唯闻其声,不见其形。尊者语众曰:今此瑞者,师现佛性。表说法非声色也。

尊者既得法,后至毗罗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大耳如菌,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长,尽而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时尊者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问其故。尊者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惟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尊者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偈,弥加叹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尊者曰:昔如来记此子。当第二五百年为大教主。今之相遇,盖符宿因。即剃发执侍。

至巴连弗城。闻诸外道欲障佛法,计之既久。尊者乃执长幡入彼众中。彼问尊者曰:汝何不前。尊者曰:汝何不后。又曰:汝似贱人。尊者曰:汝似良人。又曰汝解何法。尊者曰:汝百不解。又曰:我欲得佛。尊者曰:我酌然得佛。又曰:汝不合得。尊者曰:元道我得汝实不得。又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尊者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无我故,我自当得。彼词既屈。乃问师曰:汝名何等。尊者曰:我名迦那提婆。彼既夙闻师名。乃悔过致谢。

时众中犹互兴问难。尊者折以无碍之辩。由是归伏。乃告上足罗睺罗多而付法眼。偈曰: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尊者说偈已,入奋迅定。身放八光而归寂灭。学众兴塔而供养之。即前汉文帝十九年庚辰岁也。

○卷二罗侯罗多

第十六祖罗睺罗多者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现五佛影。尊者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者僧伽难提,居于彼处。佛志一千年后当绍圣位。语已,领诸学众溯流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尊者与众伺之。经三七曰,方従定起。尊者问曰:汝身定邪,心定邪。曰:身心俱定。尊者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体常寂。尊者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入。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许金出入,金非动静。尊者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尊者曰:此义不然。曰:彼理非著。尊者曰:此义当堕。曰:彼义不成。尊者曰:彼义不成,我义成矣。曰:我义虽成,法非我故。尊者曰:我义已成,我无我故。曰:我无我故,复成何义。尊者曰:我无我故,故成汝义。曰:仁者师于何圣。得是无我。尊者曰:我师迦那提婆,证是无我。曰:稽首提婆师,而出于仁者。仁者无我故,我欲师仁者。尊者曰:我已无我故,汝须见我我。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

难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脱。尊者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系。语已,即以右手擎金钵举至梵宫。取彼香饭,将斋大众。而大众忽生厌恶之心。尊者曰:非我之咎汝等自业。即命僧伽难提分坐同食。众复讶之。尊者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当知与吾分坐者。即过去娑罗树王如来也。愍物降迹。汝辈亦庄严劫中已至三果。而未证无漏者也。众曰:我师神力斯可信矣。彼云过去佛者,即窃疑焉。僧伽难提知众生慢。乃曰:世尊在日,世界平正。无有丘陵江河沟洫。水悉甘美,草木滋茂。国土丰盈,无八苦行十善。自双树示灭八百余年。世界丘墟,树木枯悴。人无至信,正念轻微。不信真如,唯爱神力。

言讫,以右手渐展入地。至金刚轮际,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会所。大众见之。即时钦慕,悔过作礼。于是尊者命僧伽难提。而付法眼偈曰: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尊者付法已,安坐归寂。四众建塔。此当前汉武帝二十八年戊辰岁也。

○卷二僧伽难提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者。室罗阀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未尝退倦。尊者每自念言:身居王宫胡为出家。一夕,天光下属,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寂于中。

父既失子,即摈禅利多出国。访寻其子不知所在。经十年尊者得法受记已。行化至摩提国。忽有凉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尊者曰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言讫,以神力摄诸大众游历山谷。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顶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尊者前。

尊者问:汝几岁邪。曰:百岁。尊者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尊者曰:汝善机邪。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师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尊者携至本处。受具戒讫,名迦邪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铜铃声。尊者问师曰:铃鸣邪,风鸣邪。师曰:非风非铃,我心鸣耳。尊者曰:心复谁乎。师曰:俱寂静故。尊者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従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尊者付法已。右手攀树而化。大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身于高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就树下起塔。当前汉昭帝十三年丁未岁也。

○卷二伽邪舍多

第十八祖伽邪舍多者。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盖母方圣。尝梦大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度。领徒至大月氏国。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尊者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问曰:是何徒众。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尊者良久自扣其门。罗多曰:此舍无人。尊者曰:答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尊者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现于月氏国,绍隆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于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投诚出家。受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尊者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起塔。当前汉成帝二十年戊申岁也。

○卷二鸠摩罗多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昔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利。欲界第二天。闻僮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胜故,升于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以继祖,时至遂降月氏。后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尝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恒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

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尊者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従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

既受具,尊者告曰:吾今寂灭时至。汝当绍行化迹。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师曰: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后学。言讫,即于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庠夜多起塔。当新室十四年壬午岁也。

○卷二阇夜多

第二十祖阇夜多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偏此行云常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尊者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偏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尊者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蕰何德行而讥我师。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遍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

尊者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偏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已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耶。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

尊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尊者付法已。不起于座,奄然归寂。阇维,收舍利建塔。当后汉明帝十七年甲戌岁也。

○卷二婆修盘头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者。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盖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避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贤众。试其真伪。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盖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避之。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灯慧日。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

贤众又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一月果产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蝗罗。

王尊者曰:罗阅城土风与此何异。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曰:二师者谁。尊者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蝗罗是其一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尊者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受具,付法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尊者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仰瞻,虔请复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塔。当后汉殇帝十二年丁巳岁也。

○卷二摩蝗罗

第二十二祖摩蝗罗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尊者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辩。尊者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阿育王造塔,此不繁录。今之出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证四果。尊者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化令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耶。尊者曰: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教导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传佛心印。祖师摩蝗罗将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师神力何如。答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宣玄化。

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尊者知已,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后鹤勒那问尊者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度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尊者曰:汝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従。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子曰: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众相随。

鹤勒那闻语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尊者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时鹤众闻偈飞鸣而去。尊者跏趺寂然奄化。鹤勒那与宝印王起塔。当后汉桓帝十九年乙巳岁也。

○卷二鹤勒那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者。勒那梵语鹤即华言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鹤恋慕故名。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无子故,祷于七佛金幢。即梦须弥山顶。一神童持金环云:我来也。觉而有孕。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蝗罗尊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佛道。尊者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拜尊者。王问曰:此何人也。师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耳。良久不见唯闻异香。王曰:日月国土总有多少。尊者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亿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

时尊者演无上道,度有缘众。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厥师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于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尊者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尊者曰:汝若有用,既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言已,即入佛慧。

时尊者忽指东北问云: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尊者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尊者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法眼付嘱于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丘闻偈欣惬。然未晓将罗何难。尊者乃密示之。言讫,现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尊者复现空中,而说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大众闻偈,遂不复分。就驮都之场而建塔焉。即后汉献帝二十年己丑岁也。

○卷二师子比丘

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也。姓婆罗门。得法游方至潲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尊者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尊者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尊者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来此,其定常习。尊者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师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师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

达磨达蒙尊者开悟,心地朗然。尊者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据开手奉珠。众皆惊异。尊者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

尊者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传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尊者说偈已,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尊者以难不可以苟免,独留潲宾。

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像,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事既败,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又自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尊者曰:已得蕴空。曰:离生死否。尊者曰:已离生死。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涌白乳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

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解其疑网。事具圣胄集及宝林传。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当魏齐王二十年巳卯岁也。师子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为正嗣。外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师。

○卷二婆舍斯多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潲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受心印。后适南天至中印度。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以固其事。乃于王前谓祖曰:我解默论,不假言说。祖曰:孰知胜负。曰:不争胜负,但取其义。祖曰:汝以何为义。曰:无心为义。祖曰:汝既无心,安得义乎。曰:我说无心,当名非义。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义非名。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祖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翻。外道杜口信伏。于时祖忽然面北合掌长吁。曰: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斯可伤焉。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隐山谷。

时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和柔而长婴疾苦。祖乃为陈因果。王即顿释所疑。又有咒术师忌祖之道。乃潜置毒药于饮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祸。遂投祖出家。祖即与受具。后六十载,太子得胜即位。复信外道,致难于祖。太子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

王遽问祖曰:予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已千二百载。师従谁得耶。祖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従彼得。王曰:予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

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家。祖问太子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曰:我若出家,不为别事。祖曰:不为何事。曰:不为俗事。祖曰:当为何事。曰:当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迹。即许出家六年侍奉。后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大地震动。颇多灵异。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不如密多闻偈,再启祖曰:法衣宜可传授。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闻语,作礼而退。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得胜王创浮图而秘之。当东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岁也。

○卷二不如密多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者。南印度德胜王之太子也。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尊者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密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

尊者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尊者曰:将度众生。曰:以何法度。尊者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尊者顶上。尊者指之,忽在彼众头上。梵志等怖惧,投尊者。尊者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又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

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缨络。故人谓之缨络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何行急。即答云:汝何行慢。或问何姓,乃云:与汝同姓。莫知其故。后王与尊者同车而出。见缨络童子稽首于前。尊者曰:汝忆往事否。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尊者又谓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尊者付法已,即辞王曰: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即还本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收舍利,塔而瘗之。当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戍子岁也。

○卷二般若多罗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月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辩于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

尊者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

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曰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尊者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尊者付法已。即于坐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