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2025-04-18 07:19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

湖南长沙景岑禅师。

荆南白马昙照禅师。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

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

赵州东院従谂禅师。

池州灵鹫闲禅师。

鄂州茱萸山和尚。

衢州子湖利踪禅师。

洛京嵩山和尚。

日子和尚。

苏州西禅和尚。

池州行者甘贽。

资山存制禅师。江陵道弘禅师。宣州玄极禅师。新罗国道均禅师。宣州刺史陆亘。已上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古

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八人三人见录。

襄州关南道常禅师。

洪州双岭玄真禅师。

杭州径山鉴宗禅师。唐宣宗皇帝。白云昙靖禅师。潞府渌水文举禅师。新罗品日禅师。寿州建宗禅师。已上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斋

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法嗣四人一人见录。

福州龟山正原禅师。甘泉寺晓方禅师。甘泉寺元遂禅师。

明州栖心寺藏奂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古

洛京佛光寺如满禅师法嗣一人见录。斋

杭州刺史白居易。主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法嗣三人二人见录。知

新罗国迦智禅师。古

杭州天龙和尚。新罗国忠彦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斋

荆州永泰寺灵湍禅师法嗣五人三人见录。主

湖南上林戒灵禅师。知

五台山秘魔岩和尚。古

湖南败林和尚。吕后山文质禅师。苏州法河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主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法嗣二人一人见录。

镇府普化和尚。镇州上方和尚。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古

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法嗣。京兆法智禅师。京兆慧建禅师。京兆无表禅师。京兆元净禅师。京兆光禅师。京兆义宗禅师。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主

云水靖宗禅师法嗣。华州小马神照禅师。华州道圆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古

潭州龙牙山圆畅禅师法嗣二人。斋

嘉禾藏廙禅师?一人见录?。羊肠藏枢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主

汾州无业国师法嗣。镇州常贞禅师。镇州奉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知

庐山归宗寺法常禅师法嗣六人。古

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斋

汉南谷城县高亭和尚。主

新罗大茅和尚。知

五台山智通禅师?已上四人见录?。洪州高安大愚禅师。江州刺史李勃。?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鲁祖山宝云禅师法嗣。云水和尚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主

紫玉山道通禅师法嗣。唐襄州节度使于頔。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知

华严寺智岩禅师法嗣一人见录。

黄州齐安和尚。

怀让第三世。

前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

○卷十长沙景岑

湖南长沙景岑号招贤大师。初住鹿苑,为第一世。其后居无定所。但徇缘接物,随请说法。故时众谓之长沙和尚。

上堂曰: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须草深一丈。我事不获已。所以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共尽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什么处委。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

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师云:长长出不得。又云: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僧云:未审出个什么不得。师云:昼见日夜见星。僧云:学人不会。师云:妙高山色青又青。

僧问:教中云:而常处此菩提坐,如何是坐。师云:老僧正坐,大德正立。僧问:如何是大道。师云:没却汝。僧问:诸佛师是谁。师云:従无始劫来承谁覆荫。僧云:未有诸佛已前作么生。师云:鲁祖开堂,亦与师僧东道西说。

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僧云:却据地时如何。师云:拖出死尸著。僧问:如何是异类。师云:尺短寸长。僧问:如何是诸佛师。师云:不可更拗直作曲邪。僧云:请和尚向上说。师云:阇梨眼瞎耳聋作么。

师遣一僧去问同参会和尚云:和尚见南泉后如何。会默然。僧云:和尚未见南泉已前作么生。会云:不可更别有也。僧回举似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僧问:只如百丈竿头如何进步。师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请师道。师云:四海五湖皇化里。

有客来谒。师召曰:尚书。其人应诺。师曰:不是尚书本命。对曰:不可离却即今。只对别有第二主人。师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彼云:恁么总不只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师曰:非但只对与不只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従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身。

有秀才看佛名经,问曰:百千诸佛但见其名。未审居何国土,还化物也无。师曰:黄鹤楼崔颢题后。秀才还曾题未?曰:未曾。师曰:得闲题一篇何妨。

僧问:南泉还化向什么处去。师云:东家作驴,西家作马。僧云:此意如何。师云:要骑即骑,要下即下。

僧皓月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未。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问果上涅槃。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什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曰: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师有偈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又曰:果上三德涅槃已蒙开示。如何是因中涅槃。师曰:大德是。

又问:教中说幻意是有邪。师曰:大德是何言与。云:恁么,幻意是无邪。师曰:大德是何言与。云:恁么即幻意是不有不无邪。师又曰:大德是何言与。云:如某三明尽不契于幻意。未审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师曰:大德信一切法不思议否。云:佛之诚言,那敢不信。师曰:大德言信,二信之中是何信。云:如某所明,二信之中是名缘信。师曰:依何教门得生缘信。大德云:据华严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信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又华严云: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又华严云: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师曰:大德所举缘信教门,甚有来处。听老僧与大德明教中幻意。若人见幻本来真。是则名为见佛人。圆通法法无生灭。无灭无生是佛身。

又问:蚯蚓斩为两断,两头俱动,佛性在阿那头。师云:动与不动,是何境界。云:言不干典,非智者所谈。只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何境界。出自何经。师曰:酌然言不干典非智者所谈。大德岂不见首楞严经云:当知十方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师有偈云: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刹境是真心。身界二尘无实相。分明达此号知音。

又问:如何是陀罗尼。师指禅床右边曰:这个师僧却诵得。又问:别有人诵得否。又指禅床左边曰:这个师僧亦诵得。云:某甲为什么不闻。师曰:大德岂不知道。真诵无响真听无闻。云:恁么则音声不入法界性也。师曰: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云:如何不离色是正见。不离声是真闻。师乃有偈曰: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僧问南泉云:狸奴白牯却知有。三世诸佛不知有。为什么三世诸佛不知有。师曰:未入鹿苑时犹较些子。僧曰:狸奴白牯为什么却知有。师曰:汝争怪得伊。

僧问:和尚继嗣何人。师曰:我无人得继嗣。僧曰:还参学也无。师曰:我自参学。僧曰:师意如何。师有偈曰:虚空问万象。万象答虚空。谁人亲得闻。木叉凹去上下留中间角童。

僧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云:学人不会。师云: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僧问:向上一路请师道。师云:一口针三尺线。僧云:如何领会。师云:益州布扬州绢。僧问:动是法王苗,寂是法王根。如何是法王。师指露柱曰:何不问大士。

因庭前向日。仰山云:人人尽有这个事。只是用不得。师云:恰是请汝用。仰山云:作么生用。师乃踏倒仰山。仰山云:直下似个大虫。长庆云:前彼此作家。后彼此不作家。乃别云:邪法难扶。自此诸方谓为岑大虫。

僧问:本来人还成佛也无。师云:汝见大唐天子还自种田割稻否。僧云:未审是何人成佛。师云:是汝成佛。僧无语。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如人因地而倒依地而起,地道什么。

三圣令秀上座问云: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师云: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秀云:不问石头见六祖。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师云:教伊寻思去。秀云:和尚虽有千尺寒松。且无抽条石笋。师默然。秀云:谢和尚答话。师亦默然。秀上座举似三圣。三圣云:若实恁么,犹胜临济七步。然虽如此,待我更验看。至明日三圣上问云:承闻和尚昨日答南泉迁化一则语。可谓光前绝后,今古罕闻。师亦默然。

僧问:如何是文殊。师云:墙壁瓦砾是。又问:如何是观音。师云:音声语言是。又问:如何是普贤。师云:众生心是。又问:如何是佛。师云:众生色身是。僧曰:河沙诸佛体皆同。何故有种种名字。师云:従眼根返源名为文殊。耳根返源名为观音。従心返源名为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慈。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揔名一薄伽梵。

僧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师偈曰:碍处非墙壁,通处勿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又偈曰: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殊佛面。

僧问:第六第七识及第八识毕竟无体。云何得名转第八为大圆镜智。师有偈曰:七生依一灭,一灭持七生。一灭灭亦灭,六七永无迁。又有僧问:蚯蚓斩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云:妄想作么。僧云:争奈动何。师云:汝岂不知火风未散。

僧问:如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己去。师云:如何转得自己成山河国土去。僧云:不会。师云:湖南城下好养民。米贱柴多足四邻。其僧无语。师有偈曰: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

讲华严大德问:虚空为是定有为是定无。师曰:言有亦得,言无亦得。虚空有时但有假有。虚空无时但无假无。云:如和尚所说,有何教文。师曰:大德岂不闻首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片云点太清里。岂不是虚空生时但生假名。又云:汝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皆悉消殒。岂不是虚空灭时但灭假名。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无是假无。

又问:经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此意如何。师曰:以净琉璃为法界体。以真金像为无漏智体。体能生智,智能达体。故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问:如何是上上人行处。师曰:如死人眼。云:上上人相见时如何。师曰:如死人手。

问:善财为什么无量劫游普贤身中世界不遍。师曰:你従无量劫来还游得遍否。云:如何是普贤身。师曰:含元殿里更觅长安。问:如何是学人心。师曰:尽十方世界是你心。云:恁么则学人无著身处也。师曰:是你著身处。云:如何是著身处。师曰:大海水深又深。云:学人不会。师曰:鱼龙出入任升沈。

问:有人问。和尚即随因缘答。揔无人问和尚如何。师曰:困即睡健即起。云:教学人向什么处会。师曰:夏天赤,冬寒须得被。

问:亡僧什么处去也。师有偈云: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南泉有真赞云:堂堂南泉,三世之源。金刚常住。十方无边。生佛无尽。现已却还。

南泉久住投机偈。今日还乡入大门。南泉亲道遍乾坤。法法分明皆祖父。回头惭愧好儿孙。师答曰:今日投机事莫论。南泉不道遍乾坤。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従来不入门。

师又有劝学偈云:万丈竿头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禅师愿达南泉去。满目青山万万秋。

因临济和尚云:肉团上有无位真人。师乃有偈云:万法一如不用拣。一如谁拣谁不拣。即今生死本菩提。三世如来同个眼。

师诫人斫松竹偈云: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卷十白马昙照

荆南白马昙照禅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法眼代云:此时但掩耳出去。古

○卷十云际师祖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初在南泉时问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南泉云:与汝来往者是藏。师云:不来往者如何。南泉云:亦是藏。又问:如何是珠。南泉召云:师祖。师应诺。南泉云:去汝不会我语。师従此信入。

○卷十香严义端

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示众云:兄弟,彼此未了。有什么事相共商量。我三五日即发去也。如今学者须了却今时。莫爱他向上人无事。兄弟,纵学得种种差别义路。终不代得自己见解。毕竟著力始得。空记持他巧妙章句。即转加烦乱去。汝若欲相应。但恭恭尽莫停留纤亳。直似虚空,方有少分。以虚空无锁无壁落无形无心眼。

有僧问:古人相见时如何。师云:老僧不曾见他古人。僧云:今时血脉不断处如何仰羡。师云:有什么仰羡处。僧问云:某甲不问闲事,请和尚答话。师云:更従我觅什么。僧云:不为闲事。师云:汝教我道。师又云:兄弟,佛是尘法亦是尘。终日驰求有什么休歇。但时中不用挂情,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莫教被他笼罩著,始是学处。

有僧云:曾辞一老宿,示某甲云:去则亲良朋附道友。未审老宿意旨如何。才礼拜次,师云:礼拜一任,不得认奴作郎。僧问:如何是直截根源。师乃掷下拄杖入方丈。一日师谓众曰:语是谤寂是诳。寂语向上有路在。老僧口门窄,不能与汝说得。便下堂。

僧问:一句子如何。师云:此间一句亦无。僧问:正因为什么无事。师云:我不曾停留。又云:假饶重重剥得净尽无停留。权时施设亦是方便接人。若是那边事,无有是处。

○卷十赵州従谂

赵州观音院亦曰东院。従谂禅师曹州郝乡人也。姓郝氏。童稚于本州扈通院従师披剃。未纳戒,便抵池阳参南泉。偃息而问曰:近离什么处。师曰:近离瑞像。曰:还见立瑞像么。师曰:不见立瑞像,只见卧如来。曰: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沙弥。曰:主在什么处。师曰: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南泉器之而许入室。

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师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纳戒。却返南泉。

异日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休歇。南泉云:山下作牛去。师云:谢指示。南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师作火头。一日闭却门烧满屋烟。叫云:救火救火。时大众俱到。师云:道得即开门。众皆无对。南泉将锁于窗间过与师。师便开门。又到黄檗。黄檗见来,便闭方丈门。师乃把火于法堂内叫云:救火救火。黄檗开门捉住云:道道。师云:贼过后张弓。

又到宝寿。宝寿见来,即于禅床上背面坐。师展坐具礼拜。宝寿下禅床。师便出。又到盐官,云:看箭。盐官云:过也。师云:中也。又到夹山,将拄杖入法堂。夹山曰:作么。曰:沁水。夹山曰:一滴也无,沁什么。师倚杖而出。

师将游五台山次,有大德作偈留云: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师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无对。法眼代云:请上座领某甲卑情。同安显代云:是上座眼。师自此道化被于北地。众请住赵州观音。

上堂示众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时有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师云:与一切人烦恼。僧云:如何免得。师云:用免作么。

师扫地,有人问云:和尚是善知识,为什么有尘。师曰:外来。又僧问:清净伽蓝为什么有尘。师曰:又一点也。

又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兔子见惊。师云:为老僧好杀。

僧问:觉华未发时,如何辨贞实。师云:开也。僧云:是贞是实。师云:贞是实,实是贞。僧云:什么人分上事。师云:老僧有分,阇梨有分。僧云:某甲不招纳是如何。师佯不闻。僧无语。师云:去。

师院有石幢子被风吹折。僧问: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师云:也不作凡,亦不作圣。僧云:毕竟作什么。师云:落地去也。

师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对云:讲涅槃经。师云:问一段义得否。云:得。师以脚踢空吹一吹云:是什么义。座主云:经中无此义。师云:五百力士揭石义,便道无。

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保寿云:射虎不真,徒劳没羽。长庆问觉上座云:那僧才出礼拜。为甚么便收伊为墼子。觉云:适来那边亦有人恁么问。庆云:向伊道什么。云:也向伊恁么道。玄觉云:什么处却成墼子去。丛林中道才出来便成墼子。只如每日出入行住坐卧。不可总成墼子也。且道,这僧出来具眼不具眼。古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云: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子云:蓦直去。僧便去。婆子云:又恁么去也。其僧举似师。师云:待我去勘破这婆子。师至明日便去问: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子云:蓦直去。师便去。婆子云:又恁么去也。师归院谓僧云:我为汝勘破这婆子了也。玄觉云:前来僧也恁么道。赵州去也恁么道。什么处是勘破婆子。又云:非唯被赵州勘破,亦被这僧勘破。主

僧问: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师云:接。僧云:不恁么来底师还接否。师云:接。僧云:恁么来者従师接。不恁么来者如何接。师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师出院路逢一婆子。问:和尚住什么处。师云:赵州东院西。婆子无语。师归院,问众僧。合使那个西字。或言东西字,或言栖泊字。师曰:汝等总作得盐铁判官。僧曰:和尚为什么恁么道。师曰:为汝总识字。法灯别众僧云:已知去处。斋

僧问:如何是囊中宝。师云:合取口。法灯别云:莫说似人。主

有新到僧谓师曰:某甲従长安来。横担一条拄杖,不曾拨著一人。师曰:自是大德拄杖短。同安显别云:老僧这里不曾见恁么人。僧无对。法眼代云:呵呵。同安显代云:也不短。斋

有僧写得师真呈师。师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却打杀老僧。不似我即烧却真。僧无对。玄觉代云:留取供养。知

师敲火问僧云:老僧唤作火,汝唤作什么。僧无语。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法灯别云:我不如汝。斋

新到僧参。师问:什么处来。僧云:南方来。师云:佛法尽在南方。汝来这里作什么。僧云:佛法岂有南北门。师云:饶汝従雪峰云居来。只是个担板汉。崇寿稠别云:和尚是据客置主人。古

僧问:如何是佛。师云:殿里底。僧云:殿里者岂不是泥龛塑像。师云:是。僧云:如何是佛。师云:殿里底。僧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也。师云:洗钵去。其僧忽然省悟。

师上堂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还有答话分也无。乐普在众扣齿。云居云:何必。师云:今日大有人丧身失命。僧云:请和尚举。师便举前语。僧指傍僧云:这僧作恁么语话。师乃休。

僧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掠彴。师云:汝只见掠彴,不见赵州桥。僧云:如何是赵州桥。师云:过来过来。又有僧同前问。师亦如前答。僧云:如何是赵州桥。师云:度驴度马。僧云:如何是掠彴。师云:个个度人。云居锡云:赵州为当扶石桥扶掠彴。知

师闻沙弥喝参。向侍者云:教伊去。侍者乃教去。沙弥便珍重去。师云:沙弥得入门,侍者在门外。云居锡云:什么处是沙弥入门,侍者在门外。这里若会得,便见赵州。主

师问新到僧,什么处来。僧云:従南来。师云:还知有赵州关否。僧云:须知有不涉关者。师云:这贩私盐汉。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下禅床立。僧云:莫即这个便是否。师云:老僧未有语在。

师问菜头:今日吃生菜熟菜。菜头拈起菜呈之。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

僧问:空劫中还有人修行也无。师云:汝唤什么作空劫。僧云:无一物是。师云:这个始称得修行。唤什么作空劫。僧无语。僧问:如何是玄中玄。师云:汝玄来多少时耶。僧云:玄之久矣。师云:阇梨若不遇老僧,几被玄杀。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僧问:夜生兜率,昼降阎浮。于其中间摩尼为什么不现。师云:道什么。其僧再问。师云: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师问院主,什么处来。对云:送生来。师云:鸦为什么飞去。院主云:怕某甲。师云:是什么语话。院主却问:鸦子为什么却飞去。师代云:某甲有杀心在。师托起钵云:三十年后若见老僧,留取供养。若不见,即扑破。一僧出云:三十年后敢道见和尚。师乃扑破。

有僧辞。师问:什么处去。僧云:雪峰去。师云:雪峰忽若问汝云和尚有何言句,汝作么生只对。僧云:某甲道不得,请和尚道。师云:冬即言寒,夏即道热。又云:雪峰更问汝,毕竟事作么生。其僧又云:道不得。师云:但道亲従赵州来,不是传语人。

其僧到雪峰,一依前语举似雪峰。雪峰云:也须是赵州始得。玄沙闻云:大小赵州败阙也不知。云居锡云:什么处是赵州败阙。若检得出是上座眼。主

僧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师云:老僧半句也无。僧云:岂无和尚在。师云:老僧不是一句。僧问:如何是出家。师云:不履高名,不求苟得。僧问:澄澄绝点时如何。师云:这里不著客作汉。僧问:如何是祖师意。师乃敲床脚。僧云:只这莫便是否。师云:是即脱取去。

僧问:如何是毗卢圆相。师云:老僧自幼出家,不曾眼花。僧云:岂不为人。师云:愿汝常见毗卢圆相。

问:和尚还入地狱否。师云: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

一日,真定帅王公携诸子入院。师坐而问曰:大王会么。王云:不会。师云: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王公尤加礼重。翌日令客将传语,师下禅床受之。少间侍者问:和尚见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什么却下禅床。师云:非汝所知。第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

师寄拂子与王公曰:若问何处得来。但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师之玄言布于天下。时谓赵州门风。皆悚然信伏矣。唐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有人问:师年多少。师云:一串念珠数不尽。后谥真际大师。

○卷十灵鹫闲

池州灵鹫闲禅师。谓众曰:是汝诸人本分事。若教老僧道,即与蛇画足。此是顿教诸上座。有僧便问:与蛇画足即不问。如何是本分事。师云:阇梨试道看。其僧拟再问。师曰:画足作么。

明水和尚问:如何是顿获法身。师云:一透龙门云外望。莫作黄河点额鱼。仰山问:寂寂无言,如何视听。师云:无缝塔前多雨水。僧问:二彼无言时如何。师云:是常。僧云:还有过常者无。师云:有。僧云:请师唱起。师云:玄珠自朗耀,何须壁外光。

僧问:今日供养西川无染大师。未审大师还来否。师云:本自无所至,今岂随风转。僧云:恁么即供养何用。师云:功力有为互不换义相涉。

○卷十鄂州茱萸山

鄂州茱萸山和尚。初住随州护国院,为第一世。金轮可观和尚问:如何是道。师云:莫向虚空里钉橛。观云:虚空是橛。师乃打之。观捉住云:莫打某甲。已后错打人在。师便休。云居锡云:此人具眼不具眼,因什么著打。知

赵州谂和尚先到云居。云居问曰:老老大大汉,何不觅个住处。谂曰:什么处住得。云居曰:山前有古寺基。谂曰:和尚自住取。后到师处。师曰:老老大大汉,何不住去。谂曰:什么处住得。师曰:老老大大汉,住处也不知。谂曰:三十年弄马伎,今日却被驴扑。云居锡云:什么处是赵州被驴扑处。古

众僧侍立。师曰:只恁么白立,无个说处,一场气闷。有僧拟出问。师乃打之曰:为众竭力。便入方丈。有行者参。师曰:曾去看赵州么。曰:和尚敢道否。师云:非但茱萸,一切人道不得。曰:和尚放某甲过。师曰:这里従前不通人情。曰:要且慈悲心在。师便打曰:醒后来为汝。

○卷十子湖利踪

衢州子湖岩利踪禅师。澶州人也。姓周氏。幽州开元寺出家,依年受具。后入南泉之室。乃抵于衢州之马蹄山。结茅宴居。唐开成二年。邑人翁迁贵施山下子湖创院。咸通二年。敕赐额曰安国禅院。一日上堂示众曰:子湖有一只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拟议即丧身失命。僧问:如何是子湖一只狗。师曰:嗥嗥。

临济下二僧到参,方揭帘。师曰:看狗。二僧回顾。师归方丈。师与胜光和尚锄园。师蓦按镬回视胜光云:事即不无,拟心即差。光乃礼拜。拟问:师与一踏。便归院。

有一尼到参。师曰:汝莫是刘铁磨否。尼曰:不敢。师曰:左转右转。尼云:和尚莫颠倒。师便打。

师中夜于僧堂前叫,贼贼。大众皆惊。有一僧従僧堂内出。师把住云:捉得也捉得也。僧云:不是某甲。师曰:是即是,即是不肯承当。

师有偈示众曰:三十年来住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问汝时人会也无。

师居子湖说法四十五稔。广明中无疾归寂。寿八十有一腊六十一。今本山有塔。

○卷十洛京嵩山

洛京嵩山和尚。僧问:古路坦然时如何。师曰:不前。僧曰:为什么不前。师曰:无遮障处。僧问:如何是嵩山境。师曰:日従东出,月向西颓。曰:学人不会。师曰:东西也不会。僧问:六识俱生时如何。师曰:异。僧曰:为什么如此。师曰:同。

○卷十日子和尚

日子和尚。亚溪来参,师作起势。亚溪曰:这老山鬼犹见某甲在。师曰:罪过罪过,适来失只对。亚溪欲进语,师乃叱之。亚溪曰:大阵前不妨难御。师曰:是是。亚溪曰:不是不是。赵州云:可怜两个汉。不识转身句。古

○卷十苏州西山

苏州西山和尚。僧问:三乘十二分教则不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师举拂子示之。其僧不礼拜,去参雪峰。雪峰问:什么处来。僧云:浙中来。雪峰曰:今夏在什么处。曰:苏州西禅。雪峰曰:和尚安不。曰:来时万福。雪峰曰:何不且従容。曰:佛法不明。雪峰曰:有什么事。僧举前话。雪峰曰:汝作么不肯。僧曰:是境。雪峰曰:汝见苏州城里人家男女否。曰:见。雪峰曰:汝见路上林木否。曰:见。雪峰曰:凡睹人家男女大地林沼总是境,汝还肯否。曰:肯。雪峰曰:只如拈起拂子,汝作么生不肯。僧乃礼拜曰:学人取次发言,乞师慈悲。雪峰曰:尽乾坤是个眼。汝向什么处蹲坐。僧无语。

○卷十陆亘

宣州陆亘大夫初问南泉曰: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南泉召曰大夫。陆应诺。南泉曰:出也。陆従此开解。暨南泉圆寂。院主问曰:大夫何不哭先师。陆曰:院主道得即哭。院主无对。长庆代云:合哭不合哭。知

○卷十甘贽

池州甘贽行者。将钱三贯文入僧堂。于第一坐面前云:请上座施财。上座云:财施无尽,法施无穷。甘云:恁么道,争得某甲钱。却将出去。上座无语。又于南泉设粥云:请和尚念诵。南泉云:甘贽行者设粥。请大众为狸奴白牯,念摩诃般若波罗密。甘乃礼拜便出去。南泉却到厨内打破锅子。雪峰和尚来。甘闭门召云:请和尚入。雪峰隔篱掉过纳衣。甘便开门礼拜。

有住庵僧缘化什物。甘曰:若道得即施。乃书心字问:是什么字。僧云:心字。又自问其妻,什么字。妻云:心字。甘云:某甲山妻亦合住庵。其僧无语。甘亦无施。

又问一僧,什么处来。僧云:沩山来。甘云:曾有僧问沩山,如何是西来意。沩山举起拂子。上座作么生会沩山意。僧云:借事明心,附物显理。甘云:且归沩山去好。保福闻之,乃仰手覆手。知

前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

○卷十关南道常

襄州关南道常禅师。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举拄杖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乃喝出。僧问:如何是大道之源。师与一拳。

师每见僧来参礼,多以拄杖打趁。或云:迟一克。或云:打动关南鼓。而时辈鲜有唱和者。

○卷十双岭玄真

洪州双岭玄真禅师。初问道吾:无神通菩萨为什么足迹难寻。道吾曰:同道者方知。师曰:和尚还知否。曰:不知。师曰:何故不知。曰:去,不识我语。师后于盐官契会。

○卷十径山鉴宗

杭州径山鉴宗禅师。湖州长城人也。姓钱氏。依本州开元寺大德高闲出家。学通净名思益经。后往盐官。谒悟空大师决择疑滞。唐咸通三年。止径山,宣扬禅教。有小师洪徕以讲论自矜。徕即径山第三世法济大师。师谓之曰:佛祖正法,直截亡诠。汝算海沙,于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见。泯绝外缘,离一切心,即汝真性。徕闻茫然礼辞。游方至沩山,方悟玄旨。乃师沩山。宗禅师咸通七年丙戍闰三月五日示灭。后谥曰无上大师。即径山第二世也。

前五泄山灵默禅师法嗣

○卷十龟山正原

福州长溪龟山正原禅师。宣州南陵人也。姓蔡氏。幼厌俗出家,于本州籍山落发。唐元和十二年丁酉。建州乾元寺受具。寻造五泄山默师之室,决择玄微。后住龟山为第二世也。师尝述二偈。其一曰:沧溟几度变桑田。唯有虚空独湛然。已到岸人休恋筏。未曾度者要须舡。其二曰: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更忘缘。师咸通十年终于本山。寿七十八腊五十四。敕谥性空大师慧观之塔也。

前洛京佛光寺如满禅师法嗣

○卷十白居易

唐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语见兴善章。十五年,牧杭州。访鸟窠和尚,有问答偈颂。鸟窠章叙讫。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安有徇机高下应病不同。与平等一味之说相反。援引维摩及金刚三昧等六经。辟二义而难之。又以五蕴十二缘说。名色前后不类,立理而征之。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然未睹法师酬对。后来亦鲜有代答者。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各广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后为宾客,分司东都。罄己俸修龙门香山寺。寺成自撰记。凡为文,动关教化。无不赞美佛乘,见于本集。其历官次第,归全代祀。即史传存焉耳。

前大梅山法常禅师法嗣

○卷十新罗迦智

新罗国迦智禅师。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待汝里头来即与汝道。僧问:如何是大梅的旨。师云:酪本一时抛。

○卷十杭州天龙

杭州天龙和尚。上堂云:大众莫待老僧。上来便上来,下去便下去。各有华藏性海具足功德无碍光明。各各参取珍重。僧问:如何是祖师意。师竖起拂子。僧问:如何得出三界去。师云:汝即今在什么处。

前永泰寺灵湍禅师法嗣

○卷十上林戒灵

湖南上林戒灵禅师。初沩山曰:大德作什么来。师曰:介胄全具。沩山曰:尽卸了来与大德相见。师曰:卸了也。沩山咄曰:贼尚未打,卸作什么。师无对。仰山代云:请和尚屏左右。沩山以手揖云:诺诺。师后参永泰,方喻其旨。

○卷十五台秘魔岩

五台山秘魔岩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见僧来礼拜,即叉却颈云:那个魔魅教汝出家。那个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学僧鲜有对者。法眼代云:乞命。法灯代云:但引颈示之。玄觉代云:老儿家放却叉子得也。主

○卷十湖南祗林

湖南祗林和尚。每叱文殊普贤皆为精魅。手持木剑,自谓降魔。才有僧参礼便云:魔来也魔来也。以剑乱挥,潜入方丈。如是十二年,后置剑无言。僧问:十二年前为什么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曰:十二年后为什么不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

前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法嗣

○卷十镇州普化

镇州普化和尚者。不知何许人也。师事盘山,密受真诀。而佯狂出言无度。暨盘山顺世,乃于北地行化。或城市或冢间,振一铎云:明头来也打,暗头来也打。一日临济令僧捉住云:不明不暗时如何。答云:来日大悲院里有斋。凡见人无高下,皆振铎一声。时号普化和尚。或将铎就人耳边振之,或拊其背。有回顾者,即展手云:乞我一钱。非时遇食亦吃。

尝暮入临济院,吃生菜饭。临济曰:这汉大似一头驴。师便作驴鸣。临济乃休。僧问法眼:未审临济当时下得什么语。法眼云:临济留与后人。斋

师见马步使出喝道。师亦喝道,及作相扑势。马步使令人打五棒。师曰:似即似,是即不是。

师尝于鹧铗间摇铎唱曰:觅个去处不可得。时道吾遇之,把住问曰:汝拟去什么处。师曰:汝従什么处来。道吾无语。师掣手便去。

临济一日与河阳木塔长老。同在僧堂内坐。因说普化每日在街市中掣风掣颠。知他是凡是圣。言犹未了师入来。济便问:汝是凡是圣。师云:汝且道,我是凡是圣。济便喝。师以手指云: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厮儿,却具一只眼。济云:这贼。师云:贼贼。便出去。

师唐咸通初将示灭。乃入市谓人曰:乞一个直敠。人或与披袄,或与布裘。皆不受振铎而去。时临济令人送与一棺。师笑曰:临济厮儿饶舌。便受之。乃告辞曰:普化明日去东门迁化。郡人相率送出城。师厉声曰:今日葬不合青乌。乃曰:第二日南门迁化。人亦随之。又曰:明日出西门方吉。人出渐稀。出已还返,人意稍怠。第四日,自擎棺出北门外。振铎入棺而逝。郡人奔走出城。揭棺视之,已不见。唯闻铎声渐远,莫测其由。

○卷十嘉禾藏廙

嘉禾藏廙禅师衢州信安人也。姓程氏。唐元和中。辞亲往长沙岳麓寺。礼灵智律师出家。长庆三年。于武陵开元寺受戒。因听律部,语同学曰:教门繁广,宜扣总门。遂缘会龙牙山畅禅师。龙牙告之曰:蕴界不真佛生非我。子之正本,当复何名,而従谁得。师一言领悟。回柯山,避会昌沙汰。后于龙兴广扬道化。乾符六年三月中长往。寿八十二腊五十六。

前归宗寺法常禅师法嗣

○卷十芙蓉灵训

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师曰:和尚发言,何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师曰: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眼,空华乱坠。法眼云:归宗若无后语,有什么归宗也。知

师辞归宗。宗问:子什么处去。师曰:归岭中去。宗曰:子在此多年,装束了却来。为子说一上佛法。师结束了上堂。宗曰:近前来。师乃近前。宗曰:时寒途中善为。师聆此一言,顿忘前解。后归寂。谥弘照大师,塔曰圆相。

○卷十谷城高亭

汉南谷城县高亭和尚。有僧自夹山来礼拜。师便打。僧云:特来礼拜,师何打。其僧再礼拜。师又打趁。僧回举似夹山。夹山云:汝会也无。僧云:不会。夹山云:赖汝不会。若会即夹山口哑。

○卷十新罗大茅

新罗大茅和尚。上堂云:欲识诸佛师,向无明心内识取。欲识常住不雕性。向万木迁变处识取。僧问:如何是大茅境。师云:不露锋。僧云:为什么不露锋。师云:无当者。

○卷十五台智通

五台山智通禅师。自称大禅佛。初在归宗会下时。忽一夜巡堂叫云:我已大悟也。众骇之。明日归宗上堂集众问:昨夜大悟底僧出来。师出云:智通。归宗云:汝见什么道理言大悟。试说似吾看。师对云:师姑天然是女人作。归宗默而异之。师便辞。归宗门送与拈笠子。师接得笠子,戴头上便行。更不回顾。后居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见。谁是我般人。

前华严寺智藏禅师法嗣

○卷十黄州齐安

黄州齐安和尚。示学众曰:言不落句,佛祖徒施。玄韵不坠,谁人知得。僧问:如何识得自己佛。师曰:一叶明时消不尽。松风韵罢怨无人。僧曰:如何是自己佛。师曰:草前骏马实难穷。妙尽还须畜生行。人问:大师年多少。师曰:五六四三不得类。岂同一二实难穷。师有颂曰:猛炽焰中人有路。施风顶上屹然栖。镇常历劫谁差互。杲日无言运照齐。师后居凤翔。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