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六卷
2025-04-18 07:14

景德传灯录 第十六卷

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五世七十二人。

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法嗣九人六人见录。

鄂州岩头全豁禅师。

福州雪峰义存禅师。

天台瑞龙院慧恭禅师。

泉州瓦棺和尚。

襄州高亭简禅师。

洪州感潭资国和尚。

德山鹅湖绍■大师。

凤翔府垢和尚。益州双流尉迟和尚。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潭州石霜庆诸禅师法嗣四十一人。二十一人见录。

河中南际山僧一禅师。

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

庐山怀绑禅师。

筠州九峰道虔禅师。

台州涌泉景欣禅师。

潭州云盖山志元禅师。

潭州谷山藏禅师。

福州覆船山洪荐禅师。

朗州德山存德慧空禅师。

吉州崇恩和尚。

石霜第三世辉禅师。

郢州芭蕉和尚。

潭州肥田伏和尚。

潭州鹿苑晖禅师。

潭州宝盖约禅师。

越州云门海晏禅师。

湖南文殊和尚。

凤翔府石柱和尚。

潭州中云盖和尚。

河中栖岩存寿禅师。

南岳玄泰上坐。

杭州龙泉敬禅师。泐府盘亭宗敏禅师。新罗钦忠禅师。新罗行寂禅师。洪州鹿源和尚。郢州大阳山和尚。滑州观音和尚。郓州正觉和尚。商州高明和尚。许州庆寿和尚。镇州万岁和尚。第二世镇州灵寿和尚。镇州洪济禅师。吉州简之禅师。大梁洪方禅师。印州守闲禅师。新罗朗禅师。新罗清虚禅师。汾州爽禅师。余杭通禅师。已上二十人无机绿语句不录。

澧州夹山善会禅师法嗣二十二人一十一人见录。

澧州乐普山元安禅师。

洪州上蓝令超禅师。

郓州四禅和尚。

江西逍遥山怀忠禅师。

袁州盘龙山可文禅师。

抚州黄山月轮禅师。

洛京韶山寰普禅师。

太原海湖和尚。

嘉州白水寺和尚。

凤翔府天盖山幽禅师。

洪州同安和尚。

韶州昙普禅师。

吉州仙居山和尚。太原资福端禅师。洪州卢仙山延庆和尚。越州越峰和尚。朗州祗阇山和尚。益州栖穆和尚。嵩山全禅师。益州夹山院和尚。西京云岩和尚。安福延休和尚。已上一十一人无机绿语句更不录。

前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法嗣

○卷十六岩头全豁

鄂州岩头全豁禅师。泉州人也,姓柯氏。少礼清原谊公落发。往长安宝寿寺禀戒。习经律诸部。优游禅苑。与雪峰义存钦山文邃为友。自余杭大慈山迤逦造于临济。属临济归寂,乃谒仰山。才入门,提起坐具曰:和尚。仰山取拂子拟举之。师曰:不妨好手。后参德山和尚。执坐具上法堂瞻视。德山曰:作么。师咄之。德山曰:老僧过在什么处。师曰:两重公案。乃下参堂。德山曰:这个阿师稍似个行脚人。至来日上问讯。德山曰:阇梨是昨日新到否。曰:是。德山曰:什么处学得这个虚头来。师曰:全豁终不自谩。德山曰: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他日参师,入方丈门侧身问。是凡是圣。德山喝。师礼拜。有人举似洞山。洞山曰:若不是豁上坐,大难承当。师闻之乃曰: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

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雪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锺未鸣鼓未打,老和尚向什么处去。德山却归方丈。师在堂中闻之拊掌曰:大小德山犹未会末后句。德山闻举,令侍者唤岩头去问。你不肯老僧那。岩头密启其意。师来日上堂说话异于寻常。岩头到僧堂,抚掌大笑云:且喜得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何。虽然如是,也祗得三年。三年后果然迁化矣。

一日与雪峰义存钦山文邃三人聚话。存蓦然指一碗水。邃曰:水清月现。存曰:水清月不现。师踢却水碗而去。自此邃师洞山。存豁二士同嗣德山。师与存同辞德山。德山问:什么处去。师曰:暂辞和尚下山去。德山曰:子他后作么生。师曰:不忘。曰:子凭何有此说。师曰:岂不闻智慧过师方传师教。其或智慧齐等。他后恐减师半德。曰:如是如是。当善护持。二士礼拜而退。存返闽川,居象骨山之雪峰。师庵于洞庭卧龙山。徒侣臻萃。

僧问:无师还有出身处也无。师曰:声前古毳烂。问:堂堂来时如何。师曰:刺破眼。

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曰:移取庐山来向汝道。

师一日上堂谓诸徒曰:吾尝究涅槃经七八年。睹三两段文似衲僧说话。又曰:休休。时有一僧出礼拜请师举。师曰:吾教意如伊字三点。第一向东方下一点。点开诸菩萨眼。第二向西方下一点。点诸菩萨命根。第三向上方下一点。点诸菩萨顶。此是第一段义。又曰:吾教意如摩醯首罗。劈开面门,竖亚一只眼。此是第二段义。又曰:吾教意犹如毒涂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亦云俱死。此是第三段义。时小严上坐问:如何是毒涂鼓。师以两手按膝亚身曰:韩信临朝底。严无语。

夹山会下一僧到石霜。入门便道,不审。石霜曰:不必阇梨。僧曰:恁么即珍重。又到岩头如前道,不审。师曰:嘘。僧曰:恁么即珍重。方回步,师曰:虽是后生亦能管带。其僧归举似夹山。夹山曰:大众还会么。众无对。夹山曰:若无人道。老僧不惜两茎眉毛道去也。乃曰:石霜虽有杀人刀,且无活人剑。

师与罗山卜塔基。罗山中路忽曰:和尚。回顾曰:作么。罗山举手曰:这里好片地。师咄曰:瓜州卖瓜汉。又行数里徘徊间。罗山礼拜问曰:和尚岂不是三十年在洞山而不肯洞山。师曰:是。又曰:和尚岂不是法嗣德山又不肯德山。师曰:是。曰:不肯德山即不问。只如洞山有何所阙。师良久曰:洞山好个佛,只是无光。

僧问:利剑斩天下,谁是当头者。师曰:暗。拟再问,师咄曰:这钝汉出去。

问:不历古今时如何。师曰:卓朔地。曰:古今事如何。师曰:任烂。

师问僧:什么处来。曰:西京来。师曰: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曰:收得。师作引颈受刃声。僧曰:师头落也。师大笑。其僧后到雪峰举前语。被拄杖打趁下山。斋

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俱错。僧问雪峰。声闻人见性如夜见月。菩萨人见性如昼见日。未审和尚见性如何。峰以拄杖打三下。其僧后举前语问师。师与三掴。

问:如何是三界主。师曰:汝还解吃铁棒么。瑞岩问:如何是毗卢师。师曰:道什么。瑞岩再问之。师曰:汝年七十八未。

问:尘中如何辨主。师曰:铜钞锣里成油。问:弓折箭尽时如何。师曰:去。问:如何是岩中的的意。师曰:谢指示。僧曰:请和尚答话。僧曰:珍重。问:如何是道。师曰:破草鞋与抛向湖里著。问:万丈井中如何得到底。师曰:吽。僧再问。师曰:脚下过也。

问:古帆不挂时如何。师曰:后园驴吃草。迩后人或问佛问法问道问禅者。师皆作嘘声。而常谓众曰:老汉去时大吼一声了去。唐光启之后,中原盗起。众皆避地。师端居晏如也。一日贼大至责以无供馈。遂倳刃焉。师神色自若,大叫一声而终。声闻数十里。即光启三年丁未四月八日也。门人后焚之。获舍利四十九粒。众为起塔。寿六十。僖宗谥清严大师,塔曰出尘。

○卷十六雪峰义存

福州雪峰义存禅师。泉州南安人也。姓曾氏。家世奉佛。师生恶荤茹。于襁褓中闻锺梵之声,或见幡花像设。必为之动容。年十二,従其父游莆田玉涧寺。见庆玄律师,遽拜曰:我师也。遂留侍焉。十七落发谒芙蓉山常照大师。照抚而器之。后往幽州宝刹寺受具足戒。久历禅会缘契德山。唐咸通中,回闽中。登象骨山雪峰创院,徒侣翕然。懿宗赐号真觉大师。仍赐紫袈裟。

僧问:祖意与教意是同是别。师曰:雷声震地,室内不闻。又曰:阇梨行脚为什么事。问:我眼本正因师故邪时如何。师曰:迷逢达磨。曰:我眼何在。师曰:得不従师。

问:剃发染衣受佛依荫。为什么不许认佛。师曰:好事不如无。

师问坐主。如是两字尽是科文,作么生是本文。坐主无对。五云和尚代云:更分三段著。知

问:有人问三身中那个身不堕诸数。古人云吾常于此切,意旨如何。师曰:老汉九转上洞山。僧拟再问。师曰:拽出此僧著。

问:如何是觌面事。师曰:千里未是远。

问:如何是大人相。师曰:瞻仰即有分。

问:文殊与维摩对谭何事。师曰:义堕也。僧问:寂然无依时如何。师曰:犹是病。曰:转后如何。师曰:船子下扬州。

问:承古有言。师便作卧势。良久起曰:问什么。僧再举。师曰:虚生浪死汉。

问:箭露投锋时如何。师曰:好手不中的。僧曰:尽眼勿标的时如何。师曰:不妨随分好手。

问: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什么对。师曰:吃茶去。

师问僧,什么处来。对曰:神光来。师曰:昼唤作日光,夜唤作火光。作么生是神光。僧无对。师自代曰:日光火光。

栖典座问。古人有言知有佛向上事,方有语话分。如何是语话。师把住曰:道道。栖无对。师踏倒。栖起来汗流。

师问僧:什么处来。僧曰:近离浙中。师曰:船来陆来。曰:二途俱不涉。师曰:争得到这里。曰:有什么隔碍。师便打。

问:古人道,觌面相呈时如何。师曰:是。曰:如何是觌面相呈。师曰:苍天苍天。

师问僧:此水牯牛年多少。僧无对。师自代曰:七十七也。僧曰:和尚为什么作水牯牛。师曰:有什么罪过。

僧辞:师问什么处去。曰:礼拜径山和尚去。师曰:径山若问汝,此间佛法如何。作么生道。曰:待问即道。师以拄杖打。寻举问道宦。宦即镜清顺德大师。这僧过在什么处便吃棒。宦曰:问径山得彻困也。师曰:径山在浙中,因什么问得彻困。宦曰:不见道远问近对。师乃休。东禅齐云:那僧若会雪峰意,为什么被打。若不会,又打伊作什么。且道过在什么处。镜清虽即子父,与他分析。也大似成就其丑拙,还会么。且如雪峰便休,是肯伊不肯伊。古

师一日谓慧冰曰:棱即长庆。吾见沩山问仰山。従上诸圣什么处去。他道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汝道仰山意作么生。棱曰:若问诸圣出没处。恁么道即不可。师曰:汝浑不肯。忽有人问汝,作么生道。棱曰:但道错。师曰:是汝不错。棱曰:何异于错。

师问僧:什么处来。对曰:离江西。师曰:江西与此间,相去多少。曰:不遥。师竖起拂子曰:还隔这个么。曰:若隔这个,即遥去也。师便打。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个入路。师曰:宁自碎身如微尘。终不敢瞎却一僧眼。问:四十九年后事即不问。四十九年前事如何。师以拂子蓦口打。

有僧辞去参灵云问。佛未出世时如何。灵云举拂子。又问出世后如何。灵云亦举拂子。其僧却回。师问:阇梨近去返太速生。僧曰:某甲到彼,问佛法不相当乃回。师曰:汝问什么事。僧举前话。师曰:汝问我为汝道。僧便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举拂子。又问:出世后如何。师放下拂子。僧礼拜,师便打。后僧举似玄沙。玄沙云:汝欲得会么。我与汝说个喻。如人卖一片园。东西南北,一时总结契了也。中心有个树子,犹属我在。崇寿稠云:为当打伊解处,别有道理。斋

因举,六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师曰:大小祖师龙头蛇尾。好与二十拄杖。时太原孚上座侍立,闻之咬齿。师又曰:我适来恁么道。也好与二十拄杖。云居锡云:什么处是祖师龙头蛇尾便好吃棒。只如雪峰自道,我好吃拄杖。且道,佛法意旨作么生。久在众上座无有不知。初机兄弟,且作么生会。东禅齐云:雪峰恁么道。为当检点,别有落处。众中唤作自抽过。抽过且置。祖师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作么生。知

师问慧全,汝得入处作么生。全曰:共和尚商量了。师曰:什么处商量。曰:什么处去来。师曰:汝得入处,又作么生。全无对。师打之。全坦问:平洋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师唤全坦。坦应诺。师曰:吃茶去。

师问僧,近离什么处。僧曰:离沩山。曾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据座。师曰:汝肯他否。僧曰:某甲不肯他。师曰:沩山古佛。子速去礼拜忏悔。玄沙曰:山头老汉,蹉过沩山事也。东禅齐云:什么处蹉过的当蹉过。莫便恁么会也无。若恁么会,即未会沩山意在。只如雪峰云:沩山古佛,子教去忏悔。是证明沩山,是赞叹沩山。古事也难子细,好见去也不难。斋

问:学人道不得处请师道。师曰:我为法惜人。师举拂子示一僧。其僧便去。长庆棱举似泉州王延彬。乃曰:此僧合唤转,与一顿棒。彬曰:和尚是什么心行。棱曰:几放过。古

师问慧冰。古人道,前三三后三三,意作么生。棱便出去。鹅湖别云:诺。主

师问僧:什么处来。对曰:蓝田来。师曰:何不入草。长庆棱云:险。古

问:大事作么生。师执僧手曰:上座将此问谁。

有僧礼拜,师打五棒。僧曰:过在什么处。师又打五棒,喝出。

师问僧:什么处来。僧曰:岭外来。师曰:还逢达磨也无。僧曰:青天白日。师曰:自己作么生。僧曰:更作么生。师便打。

师送僧出行三五步。召曰上座。僧回首。师曰:途中善为。

僧问:拈槌竖拂,不当宗乘,和尚如何。师竖起拂子。其僧自把头出。师乃不顾。法眼代云:大众看比一员战将。知

僧问:三乘十二分教。为凡夫开演,不为凡夫开演。师曰:不消一曲杨柳枝。师谓镜清曰:古来有老宿,引官人巡堂云。此一众尽是学佛法僧。官人云:金屑虽贵,又作么生。老宿无对。镜清代曰:比来抛砖引玉。法眼别云:官人何得贵耳而贱目。知

师上堂举拂子曰:这个为中下人。僧问:上上人来如何。师举拂子。僧曰:这个为中下。师打之。

问:国师三唤侍者,意旨如何。师乃便起入方丈。

师问僧:今夏在什么处。曰:涌泉。师曰:长时涌暂时涌。曰:和尚问不著。师曰:我问不著。曰:是。师乃打之。

因普请往庄中路逢猕猴。师曰:这畜生,一个背一面古镜。

摘山僧稻禾。僧曰:旷劫无名,为什么章为古镜。师曰:瑕生也。僧曰:有什么死急,话头也不识。师曰:老僧罪过。

闽帅施银交床。僧问:和尚受大王如此供养,将何报答。师以手托地曰:少打我。僧问疏山曰:雪峰道少打我意作么生。疏山云:头上插瓜齑,垂尾脚跟齐。主

问吞尽毗卢时如何。师曰:福唐归得平善否。

师谓众曰: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摸。僧问保福。只如雪峰有什么言教便似羚羊挂角。时保福云:莫是与雪峰作小师不得么。主

师住闽川四十余年。学者冬夏不减千五百人。梁开平二年戊辰春三月示疾。闽帅命医诊视。师曰:吾非疾也。竟不服其药。遗偈付法。夏五月二日。朝游蓝田暮归澡身。中夜入灭。寿八十七腊五十九。

○卷十六瑞龙慧恭

天台瑞龙院慧恭禅师。福州人也,姓罗氏。家世为儒。年十七举进士。随计京。师因游终南山奉日寺。睹祖师遗像,遂求出家。二十二受戒。游方谒德山鉴禅师。鉴问曰:会么。恭曰:作么。鉴曰:请相见。恭曰:识么。鉴大笑遂入室焉。暨鉴顺世。与门人之天台瑞龙院。大开法席。唐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二日午时。命众声锺。顾左右曰:去。言讫跏趺而化。寿八十四腊六十二。门人建塔。

○卷十六泉州瓦棺

泉州瓦棺和尚。德山问曰:汝还会么。师曰:不会。德山曰:汝成持取个不会好。师曰:不会又成持个什么。德山曰:汝大似个铁橛。师遂抠衣德山。

○卷十六高亭简

襄州高亭简禅师。初隔江见德山。遥合掌云:不审。德山以手中扇子招之。师忽开悟。乃横趋而去。更不回顾。后于襄州开法嗣德山。

○卷十六大宁资国

洪州大宁感潭资国和尚。白兆问:家内停丧,请师慰问。师曰:苦痛苍天。兆曰:死却爷,死却娘。师打而趁之。师凡遇僧来,亦多以拄杖打趁。

前潭州石霜山庆诸禅师法嗣

○卷十六南际僧一

河中南际山僧一禅师。僧问:幸获亲近,乞师指示。师曰:我若指示即屈著汝。僧曰:教学人作么生即是。师曰:切忌是。僧问:如何是衲僧气息。师曰:还曾薰著汝也无。问:类即不问,如何是异。师曰:要头即一任斫将去。

问:如何是法身主。师曰:不过来。又问:如何是毗卢师。师曰:不超越。师初居末山。后闽帅请开法于长庆禅苑。卒谥本净大师,塔曰无尘。

○卷十六大光居诲

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京兆人也。姓王氏。初造于石霜之室。函丈请益经二载。又令主北塔。麻衣草屦殆忘身意。一日石霜将试其所得。垂问曰:国家每年放举人及第。朝门还得拜也无。师曰:有人不求进。曰:凭何。师曰:且不为名。石霜又因疾问曰:除却今日,别更有时也无。师曰:渠亦不道今日是。石霜甚然之。如是征诘数四。酬对无爽。盘桓二十余祀。浏阳信士胡公。请居大光山,提唱宗致。

有僧问:只如达磨是祖否。师曰:不是祖。僧曰:既不是祖,又来作什么。师曰:为汝不荐祖。僧曰:荐后如何。师曰:方知不是祖。

问:混沌未分时如何。师曰:一代时教阿谁叙。师又曰:一代时教只是收拾一代时人。直饶剥彻底,也只是成得个边事。汝不可便将当却衲衣下事。所以道四十九年明不尽。四十九年标不起。凡示学徒,大要如此。唐天复三年癸亥九月三日归寂。寿六十有七。

○卷十六栖贤怀佑

庐山栖贤怀佑禅师。泉州仙游人也。受业于九座山陈禅师。寻参学预石霜之室。既承奥旨居于谢山。其道未震。复迁止栖贤。徒侣臻萃。僧问:如何是五老峰前句。师曰:万古千秋。僧曰:恁么莫成嗣绝也无。师曰:踌躇欲与谁。僧问:自远而来,请师激发。师曰:他不凭时。曰:请师凭时。师曰:我亦不换。问:如何是法法无差。师曰:雪上更加霜。师后终于庐山。谥玄悟大师,塔曰传灯。

○卷十六九峰道虔

筠州九峰道虔禅师。福州侯官人也,姓刘氏。遍历法会,后受石霜印记。化徒于九峰焉。师上堂,有僧问:无间中人行什么行。师曰:畜生行。曰:畜生复行什么行。师曰:无间行。曰:此犹是长生路上人。师曰:汝须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师曰:长生气不常。

师又曰:诸兄弟还识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涌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従上宗门中事,如节度使信旗。且如诸方先德。未建许多名目指陈已前。诸兄弟约什么体格商量。到这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根,试采听看。不假眼,试辨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后不藏形。尽乾坤都来是汝当人个体。向什么处安眼耳鼻舌。莫但向意根下图度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拟将心意学玄宗。状似西行却向东。

时有僧问:九重无信,恩赦何来。师曰:流光虽遍,阃内不周。曰:流光与阃内相去多少。师曰:渌水腾波,青山秀色。问:人人尽言请益。未审师将何拯济。师曰: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也无。曰:恁么即四海参寻,当为何事。师曰:演若迷头心自狂。曰:还有不狂者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不狂者。师曰:突晓途中眼不开。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更问阿谁。曰:恁么便承当时如何。师曰:须弥还更戴须弥么。

问:祖祖相传复传何法。师曰:释迦悭,迦叶富。曰:毕竟传底事作么生。师曰:同岁老人分夜灯。问:诸佛非我道。如何是我道。师曰:我道非诸佛。曰:既非诸佛,为什么却立我道。师曰:适来暂唤来,如今却遣出。曰:为什么却遣出。师曰:若不遣出,眼里尘生。

问:一切处觅不得,岂不是圣。师曰:是什么圣。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岂不是圣。师曰:是圣境未忘。曰:二圣相去几何。师曰:尘中虽有隐形术。争奈全身入帝乡。

问:承古有言真心妄心是如何。师曰:是立真显妄。曰:如何是真心。师曰:不杂食。曰:如何是妄心。师曰:攀缘起倒是。曰:离此二途,如何是学人本体。师曰:本体不离。曰:为什么不离。师曰: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

问:承古有言尽乾坤都来是个眼。如何是乾坤眼。师曰:乾坤在里许。曰:乾坤眼何在。师曰:正是乾坤眼。曰:还照瞩也无。师曰:不借三光势。曰:既不借三光势。凭何唤作乾坤眼。师曰:若不如是。髑髅前见鬼人无数。

问:一笔丹青为什么邈不得。师曰:僧繇却许志公。曰:未审僧繇得什么人证旨。却许志公。师曰:乌龟稽首须弥柱。

问:动容沈古路,身没乃方知。此意如何。师曰:偷佛钱买佛香。曰:学人不会。师曰:不会即烧香供养本爷娘。师后住泐潭而终。谥大觉禅师,塔曰圆寂。

○卷十六涌泉景欣

台州涌泉景欣禅师。泉州仙游人也。本白云山受业。得石霜开示。而止丹丘涌泉之兰若。一日,师不披袈裟吃饭。有僧问:莫成俗否。师曰:即今岂是僧耶。

有强德二禅客到。于路次见师骑牛,不识师。乃曰:蹄角甚分明。争奈骑者不识。师骤牛而去。二禅客憩于树下煎茶。师回下牛,近前不审,与坐吃茶。师问曰:二禅客近离什么处。曰:离那边。师曰:那边事作么生。彼提起茶盏。师曰:此犹是这边那边事作么生。二人无对。师曰:莫道骑者不识好。

○卷十六云盖志元

潭州云盖山志元。号圆净大师。游方时,问云居曰:志元不奈何时如何。云居曰:阇梨只为功力不到处。师不礼拜而退。遂参石霜,亦如前问。石霜曰:非但阇梨,老僧亦不奈何。师曰:和尚为什么不奈何。石霜曰:老僧若奈何,拈过汝不奈何。别有问答,石霜章出之。

有僧问:如何是佛。师曰:黄面底是。曰:如何是法。师曰:藏里是。问:然灯未出时如何。师曰:昧不得。问:蛇子为什么吞蛇师。师曰:通身色不同。问:如何是衲僧。师曰:参寻访道。

○卷十六谷山藏

潭州谷山藏禅师。僧问:祖意教意是一是二。师曰:青天白日,夜半浓霜。

○卷十六覆船洪荐

福州覆船山洪荐禅师。僧问:如何是本来面目。师闭目吐舌,又开目吐舌。曰:本来有如许多面目。师曰:适来见什么。问: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什么对。师曰:老僧也恁么。师将示灭三日前。令侍者唤第一座来。师卧出气一声。第一座唤侍者曰:和尚渴,要汤水吃。师乃面壁而卧。临终令集众。乃展两手出舌示之。时第三座曰:诸人,和尚舌根硬也。师曰:苦哉苦哉。诚如第三座所言,舌根硬去也。再言之而告寂。谥绍隆大师,塔曰广济。

○卷十六德山存德

朗州德山存德。号慧空大师。第六世住。僧问:如何是一句。师曰:更请问。问:如何是和尚仙陀婆。师曰:昨夜三更见月明。

○卷十六吉州崇恩

吉州崇恩和尚。僧问:祖意教意是一是二。师曰:少林虽有月,葱岭不穿云。

○卷十六石霜辉

石霜辉禅师。第三世住。僧问:佛出世先度五俱轮。和尚出世先度何人。师曰:总不度。曰:为什么不度。师曰:为伊不是五俱轮。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竹筋瓦碗。

○卷十六郢州芭蕉

郢州芭蕉和尚。僧问:従上宗乘如何举唱。师曰:已被冷眼人觑破了。问:不落诸缘,请师直指。师曰:有问有答。问:如何是和尚为人一句。师曰:只恐阇梨不问。

○卷十六肥田伏

潭州肥田伏和尚号慧觉大师。僧问:此地名什么。师曰:肥田。曰:宜什么。师以拄杖打而趁之。

○卷十六鹿苑晖

潭州鹿苑晖禅师。僧问:不假诸缘请师道。师敲火炉。僧曰:亲切处更请一言。师曰:莫睡语。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如月在水。曰:见后如何。师曰:如水在月。问:祖祖相传,未审传个什么。师曰:汝问我我问汝。僧曰:恁么即缁素不分也。师曰:什么处去来。

○卷十六宝盖约

潭州宝盖约禅师。僧问:宝盖高高挂,其中事若何。请师言下旨,一句不消多。师曰:宝盖挂空中,有路不曾通。傥求言下旨,便是有西东。

○卷十六拯迷海晏

越州云门山拯迷寺海晏禅师。僧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如人咬硬石头。问:如何是古寺一炉香。师曰:广大勿人嗅。曰:嗅者如何。师曰:六根俱不到。问:久向拯迷,到来为什么不见拯迷。师曰:阇梨不识拯迷。

○卷十六湖南文殊

湖南文殊和尚。僧问:僧繇为什么邈志公不得。师曰:非但僧繇,志公也邈不成。曰:志公为什么邈不成。师曰:彩缋不将来。曰:和尚还邈得也无。师曰:我亦邈不得。曰:和尚为什么邈不得。师曰:渠不以苟我颜色。教我作么生邈。

问:如何是密室。师曰:紧不就。曰:如何是密室中人。师曰:不坐上牛。

○卷十六凤翔石柱

凤翔府石柱和尚。游方时,遇洞山和尚第三世。垂语曰:有四种人。一人说过佛祖,一步行不得。一人行过祖佛,一句说不得。一人说得行得。一人说不得行不得。阿那个是其人。师出众而对曰:一人说过祖佛行不得者。只是无舌不许行。一人行过祖佛一句说不得者。只是无足不许说。一人说得行得者。即是函盖相称。一人说不得行不得。若断命而求活。此是石女披枷带锁。洞山曰:阇梨自己作么生。师曰:该通会上,卓卓宁彰。洞山曰:只如海上明公秀又作么生。师曰:幻人相逢拊掌呵呵。

○卷十六中云盖

潭州中云盖和尚。僧问:和尚开堂,当为何事。师曰:为汝驴汉。曰:诸佛出世,当为何事。师曰:为汝驴汉。问:祖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像不得。曰:出世后如何。师曰:阇梨也须侧身始得。

问:如何是向上一句。师曰:文殊失却口。曰:如何是门头一句。师曰:头上插花子。问:如何是超百亿。师曰:超人不得肯。

○卷十六大通存寿

河中府栖岩山大通院存寿禅师。不知何许人也。姓梅氏。初讲经论。后入石霜之室。随缘诱化。抵于蒲坂缁素归心。僧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汝莫问出水后莲华事么。僧无语。师平居罕言,叩之则应。度弟子四百人,尼众百数。终寿九十有三。谥真寂大师。

○卷十六南岳玄泰

南岳玄泰上座。不知何许人也。沈静寡言未尝衣帛。众谓之泰布衲。始见德山鉴禅师,升于堂矣。后谒石霜普会禅师,遂入室焉。所居兰若,在衡山之东。号七宝台。誓不立门徒。四方后进依附。皆用交友之礼。尝谓衡山多被山民斩木烧{禾田}。为害滋甚,乃作{禾田}山谣。远迩传播。达于九重,有诏禁止。故岳中兰若无复然燎,师之力也。将示灭,并无僧至。乃自出门召一僧入。付嘱令备薪蒸。又留偈曰: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其道自玄玄。个中无佛祖。不用剃头。不须澡浴。一堆猛火。千足万足。偈终端坐垂一足而逝。阇维收舍利。于坚固禅师塔左营小浮图置之。寿六十有五。

前澧州夹山善会禅师法嗣

○卷十六乐普元安

澧州乐普山元安禅师。凤翔麟游人也,姓淡氏。4805年出家。依本郡怀恩寺佑律师,披削具戒。通经论。首问道于翠微临济。临济常对众美之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师蒙许可,谓自已足。寻之夹山卓庵。后得夹山书。发而览之,不觉竦然。乃弃庵至夹山礼拜,端身而立。夹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师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师曰:错也。夹山曰:住住,阇梨且莫草草匆匆。溪山各异,云月是同。阇梨坐却天下人舌头即不无。争教无舌人解语。师茫然无对。夹山便打。师因兹服膺数载。兴化代云:但知作佛,莫愁众生。古

师一日问夹山。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夹山曰: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又问:朝阳已升,夜月不现时如何。夹山曰: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夹山将示灭,垂语于众曰:石头一枝看看即灭矣。师对曰:不然。夹山曰:何也。师曰:自有青山在。夹山曰:苟如是,即吾道不坠矣。暨夹山顺世,师抵于涔阳。遇故人,因话武陵事。故人问曰:倏忽数年,何处逃难。师曰:只在鹧铗中。曰:何不无人处去。师曰:无人处有何难。曰:鹧铗中如何逃避。师曰:虽在鹧铗中,人且不识。故人罔测。又问曰:承西天有二十八祖。至于此土人传一人。且如彼此不垂曲者如何。师曰:野老门前不话朝堂之事。僧曰:合谭何事。师曰:未逢别者,终不开拳。僧曰:有不従朝堂来,相逢还话否。师曰:量外之机,徒劳目击。僧无对。

师寻之澧阳乐普山,卜于宴处。后迁止朗州苏溪。四方玄侣憧憧奔凑。师示众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欲知上流之士。不将祖佛见解贴在额头。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本。又曰:指南一路,智者知疏。问:瞥然便见时如何。师曰:晓星分曙色,争似太阳辉。问:恁么来不立恁么去不泯时如何。师曰:鬻薪樵子贵,衣锦道人轻。问:经云饭百千诸佛不如饭一无修无证者。未审百千诸佛有何过。无修无证者有何德。师曰: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

问:日未出时如何。师曰:水竭沧溟龙自隐。云腾碧汉凤犹飞。

问:如何是本来事。师曰: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僧曰:若一向不耘,莫草里埋没却也无。师曰:肌骨异刍荛,刍稗终难映。

问:不伤物命者如何。师曰:眼花山影转,迷者谩彷徨。

问:不谭今古时如何。师曰:灵龟无卦兆,空壳不劳钻。问:不挂明暗时如何。师曰:玄中易举,意外难提。

问:不生如来家不坐华王座时如何。师曰:汝道火炉重多少。

问:祖意与教意是一是二。师曰:师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

问:行到不思议处如何。师曰:青山常举足,白日不移轮。

问:枯尽荒田独立事如何。师曰:鹭倚雪巢犹可辨。乌投漆立事难分。

问:如何是宾主双举。师曰:枯树无横枝,鸟来难措足。

问:终日朦胧时如何。师曰:掷宝混沙中,识者天然异。曰:恁么即展手不逢师也。师曰:莫将鹤唳误作莺啼。

问:圆伊三点人皆重。乐普家风事若何。师曰:雷霆一震,布鼓声销。问:停午时如何。师曰:停午犹亏半,乌沈始得圆。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飒飒当轩竹,经霜不自寒。僧拟再问。师曰:只闻风击响,不知几千竿。

师上堂谓众曰:孙宾收铺去也。有卜者出来。时有僧出曰:请和尚一卦。师曰:汝家爷死。僧无语。法眼代拊掌三下。斋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敲禅床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天上忽雷惊宇宙。井底虾蟆不举头。

问:佛魔不到处如何辨得。师曰:演若头非失,镜中认取乖。问:如何是救离生死。师曰:执水苟延生,不闻天乐妙。

问:四大従何而有。师曰:湛水无波,沤因风击。曰:沤灭归水时如何。师曰:不浑不浊鱼龙任跃。问:生死事如何。师曰:一念忘机,太虚无点。

问:如何是道。师曰:存机犹滞迹,去瓦却通途。

问:如何是一藏收不得者。师曰:雨滋三草秀,片玉本来辉。问:一毫吞尽巨海,于中更复何言。师曰:家有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保福别云:家无白泽之图,亦无如是之怪。古

问:凝然时如何。师曰:时雷应节,震岳惊蛰。曰:千般运动不异个凝然时如何。师曰:灵鹤翥空外,钝鸟不离巢。曰:如何。师曰:白首拜少年,举世人难信。

问:诸圣恁么来将何供养。师曰:土宿虽持锡,不是婆罗门。

问:祖意与教意是同是别。师曰:日月并轮空,谁家别有路。曰:恁么即显晦殊途事非一概也。师曰:但自不亡羊,何须泣歧路。

问:学人拟归乡时如何。师曰:家破人亡,子归何处。曰:恁么即不归去也。师曰:庭前残雪日轮消。室内游尘遣谁扫。

问:动是法王苗,寂是法王根。根苗即不问,如何是法王。师举拂子。僧曰:此犹是法王苗。师曰:龙不出洞,谁人奈何。

师二山开法,语播诸方。唐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主事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播种之时,切宜减省。缔构之务,悉従废停。流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体悟。虽激励恳切,众以为常,略不相儆。至冬,师示有微疾,亦不倦参请。十二月一日告众曰: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时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师曰:这里是什么时节,作这个语话。时有彦従上座别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师曰:未在更道。曰:彦従道不尽。师曰:我不管汝尽不尽。曰:彦従无侍者只对和尚。师乃下堂。至夜,令侍者唤彦従入方丈曰:阇梨今日只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句。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曰:彦従不会。师曰:汝合会,但道。曰:彦従实不知。师喝出,乃曰:苦苦。玄觉云:且道,従上座实不会。是怕见钵袋子粘著伊。二日午时,别僧举前语问师。师自代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效木鹅。便告寂。寿六十有五腊四十六。塔于寺西北隅。

○卷十六上蓝令超

洪州上蓝令超禅师。初住筠州上蓝山,说夹山之禅。学侣俱会。后于洪井创禅苑居之。还以上蓝为名。化道益盛。僧问:如何是上蓝本分事。师曰:不従千圣借,岂向万机求。曰:只如不借不求时如何。师曰:不可拈放汝手里得么。

问:锋前如何辨事。师曰:锋前不露影,莫向舌头寻。

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其珠遍地,目睹如泥。

问:善财见文殊却往南方,意如何。师曰:学凭入室,知乃通方。曰:为什么弥勒遣见文殊。师曰:道广无涯,逢人不尽。

至唐大顺庚戍岁正月初。召众僧而告曰:吾本约住此十年。今化事既毕,当欲行矣。十五日斋毕。声锺端坐长往。谥元真大师,塔曰本空。

○卷十六郓州四禅

郓州四禅和尚。僧问:古人有请不背。今请和尚入井还去也无。师曰:深深无别源。饮者消诸患。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会得底人意,须知月色寒。

○卷十六逍遥怀忠

江西逍遥山怀忠禅师。僧问:不似之句,还有人道得否。师曰:或即五日斋前,或即五日斋后。问:剑镜明利,毫毛何惑。师曰:不空穗索。问:洪炉猛焰烹锻何物。师曰:烹佛烹祖。曰:佛祖作么生烹。师曰:业在其中。曰:唤作什么业。师曰:佛力不如。

问:四十九年不说一句。如何是不说底一句。师曰:只履西行,道人不顾。曰:莫便是和尚消停处也无。师曰:马是官马,不用印。

问:如何是一老一不老。师曰:三従六义。曰:如何是奇特一句。师曰:坐佛床斫佛朴。问:祖与佛阿那个最亲。师曰:真金不肯博,谁肯换泥丸。曰:恁么即有不肯也。师曰:汝贵我贱。

问:如何是悬剑万年松。师曰:非言不可及。曰:当为何事。师曰:只汝道话。曰:言外之事,如何明得。师曰:日久年多筋骨成。

问:不敌魔军,如何证道。师曰:海水不劳杓子舀。问:不住有云山常居无底船时如何。师曰:果熟自然。曰:更请师道。师曰:门前真佛子。曰:学人为什么不见。师曰:处处王老师。

○卷十六盘龙可文

袁州盘龙山可文禅师。僧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也。师曰:石牛沿江路,日里夜明灯。问:如何是佛。师曰:痴儿舍父逃。师后居上蓝院。

○卷十六黄山月轮

抚州黄山月轮禅师。福州福唐人也。姓许氏。志学之岁。诣本郡黄檗山寺投观禅师禀教。及圆戒品,遂游方。抵淦水,谒三峰和尚。虽问答有序,而机缘靡契。寻闻夹山盛化,乃往叩之。夹山问师。名什么。师曰:名月轮。夹山作一圆相曰:何似这个。师曰:和尚恁么语话,诸方大有人不肯在。曰:贫道即恁么,阇梨作么生。师曰:还见月轮么。曰:阇梨恁么道,此间大有人不肯诸方。师乃服膺参讯。

一日夹山抗声问曰:子是什么处人。师曰:闽中人。曰:迁识老僧否。师曰:和尚迁识学人否。曰:不然,子且还老僧草鞋价。然后老僧还子江陵米价。师曰:恁么即不识和尚。未委江陵米作么价。夹山曰:子善能哮吼。乃入室受印。依附七年,方辞往抚州。卜龙济山隐居。玄侣云集。师遂演夹山奥旨。名闻诸方。后归临川乐栖黄山。谓诸徒曰:吾居此山,颇谐素志矣。

师上堂谓众曰:祖师西来特唱此事。自是诸人不荐,向外驰求。投赤水以寻珠,就荆山而觅玉。所以道従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曰:梁殿不施功,魏邦绝心迹。问:如何是道。师曰:石牛频吐三春雾。木马嘶声满道途。问:如何得见本来面目。师曰:不劳悬石镜,天晓自鸡鸣。问:宗乘一句,请师商量。师曰:黄峰独脱物外秀。年来月往冷嗖嗖。问:不辨中言,如何指拨。师曰:剑去远矣。尔方刻舟。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石牛水上卧,东西得自由。

问:如何是目前意。师曰:秋风有韵,片月无方。

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曰:觉户不掩,对月莫迷。

问:如何是青霄路。师曰:鹤栖云外树,不倦苦风霜。

问:过去事如何。师曰:龙叫清潭,波澜自肃。师住黄山仅十三载。学者来无虚往。以后唐同光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示有微恙。至二十六日午时,奄然坐化。寿七十二,腊五十三。明年正月二十日塔于院西北隅。

○卷十六韶山寰普

洛京韶山寰普禅师。有僧到参,礼拜起立。师曰:大才藏拙户。僧过一边立。师曰:丧却栋梁材。师问僧:莫是多口白头徕么。徕云:不敢。云:多少口。徕云:通身是。师云:寻常向什么处屙。徕云:向韶山口里屙。师云:有韶山口,向韶山口里。无韶山口,向什么处屙。徕无对。师便打。

遵布衲山下见师乃问:韶山在什么处。师云:青青郁郁处是。遵云:莫只者便是否。师云:是即是,阇梨有什么事。遵云:拟伸一问:未审师还答否。师云:看君不是金牙作。争解弯弓射尉迟。遵云:凤凰直入烟霄去。谁怕林间野鹊儿。师曰:当轩画鼓従君击。试展家风似老僧。遵云:一句迥超今古格。松萝不与月轮齐。师云:饶君直出威音外。犹较韶山半月程。遵云:过在什么处。师云:调荡之辞,时人知有。遵云:与么,则真玉泥中异不拨万机尘。师云:鲁般门下徒施巧妙。遵云:学人即与么,师意又如何。师云:玉女夜抛梭,寄锦于西舍。遵云:莫便是和尚家风也无。师云:耕夫置玉漏,不是行家作。遵云:此是文言,家风又若何。师云:横身当宇宙,谁是出头人。遵不礼拜。

一日又问:阇梨有冲天之计。老僧有入地之谋。阇梨横吞巨海。老僧背负须弥。阇梨横剑上来。老僧亚枪相待。向上一路,速道速道。遵云:明镜当台请一鉴。师云:不鉴。遵云:为什么不鉴。师云:浅水无鱼,徒劳下钓。遵无语。师便打。遵方礼拜。师终后,谥无畏大师。

○卷十六太原海湖

太原海湖和尚。因有人请灌顶三藏供养。敷坐讫,师乃就彼位坐。时有云涉座主问曰:和尚什么年行道。师曰:座主近前来。涉近前。师曰:只如僮陈如是什么年行道。涉茫然。师咄曰:这尿床鬼。僧问:和尚院内人何太少。定水院人何太多。师曰:草深多野鹿,岩高獬豸稀。

○卷十六嘉州白水寺

嘉州白水寺和尚。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四溟无窟宅,一滴润乾坤。问:曹溪一路合谭何事。师曰:涧松千载鹤来聚。月中香桂凤凰归。

○卷十六天盖幽

凤翔天盖山幽禅师。僧问:如何是天盖水。师曰:四海滂沱,不犯涓滴。问:学人拟看经时如何。师曰:既是大商,何求小利。

○卷十六凤栖同安

洪州建昌凤栖山同安和尚。第一世住。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金鸡抱子归霄汉。玉兔怀胎入紫微。僧曰:忽遇客来,将何祗待。师曰:金果早朝猿摘去。玉华晚后凤衔来。问:终日在潭,为什么钓不得。师曰:玄源不隐无生宝。莫谩垂钩向碧潭。

问:澄机一句,晓露不逢时如何。师曰:太阳门下无星月。天子殿前无贫儿。

问:如何是同安转身处。师曰:旷劫不曾沈玉露。目前岂滞太阳机。

问:险恶道中如何进步。师曰:玄身透过千差路。碧海无波往即难。

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一片玉轮今古在。岂同渔父夜沈钩。

问:如何是大勿惭愧底人。师曰:空王不坐无生殿。迦叶堂前不点灯。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黄念祖: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

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黄念祖老居士【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内容提要:贪心俱成鬼道,酬完鬼道宿债生畜生道,酬毕畜生道宿债复归人道。这些人,都是由于他们无始来颠倒妄想,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受尘劳扰乱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内容提要:佛说此经名目。阿难请佛开示微细沈惑。佛告诉阿难,众生临命终时,情分下沉,想分飞升,依情想多寡,分别生于六道。原文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内容提要:任一根所造业报而招的恶果,都能与六根交感,下堕地狱。依众生造业多寡轻重,分别堕入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一百零八地狱。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内容提要:十种仙: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这些都是在人间修炼身心之人,虽不修大乘正觉,但都可以修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