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楞伽师资记 序言
2025-04-17 13:23

楞伽师资记 序言

《楞枷师资记》全一卷,唐净觉集于景龙二年(708),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记述楞伽经八代相承付持之经过。本书为站在北宗立场所撰述之初期禅宗传承史。由于初期宗师之传法特重楞伽经,故名为楞伽师资记。本书内容次序:(1)译者求那跋陀罗,(2)菩提达磨,(3)慧可,(4)僧粲,(5)道信,(6)弘忍,(7)神秀、玄赜、老安,(8)普寂、敬贤、义福、惠福。本书为初期禅史研究之基础资料。

两目中,各出一五色光舍利,将知大师成道已久也。

大唐中宗孝和皇帝景龙二年,敕召入西京,便于东都广开禅法,净觉当众归依。一心承事,两京来往参觐,向有余年。所呈心地,寻已决了。祖忍大师授记之安州有一个,即我大和上是也。乃刑〔=形〕类凡僧,证同佛地。帝师国宝,宇内归依。

净觉宿世有缘,亲蒙指授,始知方寸之内,具足真如。昔所未闻,今乃知耳。真如无相,知亦无知。无知之知,岂离知也。无相之相,岂离相也。人法皆如,说亦如也。如自无说,说则非如。如本无知,知非如矣。

《起信论》云:心真如是〔=者〕,即是一法界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法,唯因忘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别无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有真〔 如〕自体相者,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有〔=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性自满足,一切功德。自体有大智惠光明义,故自性清净心。

《楞伽经》云:自心现境界,随类普现于五法。云何是五法?名、相、忘想〔=妄相〕、正智、如如。是故众〔 生〕物无名,〔 由〕心作名;诸相无相,由心作相。但自无心,则无名相。故曰正智如如。

《法句经》云:参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余乃潜神玄默,养性幽岩。独守净心,抱一?谷。聊寄一序,托悟在中。同我道流,愿知心耳。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色身清净,寄住烦恼之间。生死性真,权〔=获〕在涅般之处。故知众生与佛性。本来共同。以水况冰,体何有异。冰由质碍,喻众生〔 之〕系缚。水性虚〔=灵〕通,等佛性之圆净。无法可得,无相可求。善法尚遣舍之,生死故应远离。

《维摩经》云:欲得净度,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身虽为之本,识见还有浅深。深见者,是历劫清净,薰修之因。一发道心,乃至成佛,亦不退也;浅识者,是现今新学,初离欢喜,为积生已来,有诽谤邪见之因,无正信习道之力。根则不定,后还退败也。覆寻生死,只为攀缘。返照攀缘之心。心性本来清净之处。〔 实不有心。寂灭之中,本无动念。动处常寂,寂即无求。念处常真,真无〕染著。无染是净,无系是脱。染即生死之因,净即菩提之果。

大分深义,究竟是空。至道无言,言则乖至。虽以性〔 空〕拟本,无本可称。空自无言,非心行处。圣心微隐,绝解绝知。大觉寒寒〔=冥冥〕,无言无说。《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也。无法可说,无心可言。自性空闲,返归于本。本者道也,道性胓恫而无际,放旷清微。坏大千以寂寥,通古今而性净。即上下周圆,〔 广〕遍清净。是净佛国土也。是知一毫之内,具足三千大千。一尘之中,容受无边世界。斯言有实耳。此中坐禅,证者之自知,不由三乘之所说也。

经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苞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也。所以法身清净,犹若虚空。空亦无空,有何得有。有本不有,人自著有。空本不空,人自著空。离有离空,清净解脱。无为无事,无住无著。寂灭之中,一物不作,斯乃菩提之道。

然涅般之道。果不在于有无之内,亦不出于有无之外。若如此者,即入道之人,不坏于有,亦不损于无。像法住持,但假施设耳。是故体空无相,不可为有;用之不废,不可为无。则空而常用,之〔=用〕而常空。空用虽殊,而无心可异。即真如性净,常住不灭也。余叹曰:天下有不解修道者,被有无系然也。有不自有,缘未生时无有;无不自无,缘散之后故无。有若本有,有自常有,不待缘而后有;无若本无,无自常无,岂待缘尽后始无也。缘有非是有,真如之中〔 无自〕有缘;无非是无,清净心中,无彼无也。有无〔 之〕法,妄想之域,岂足以标圣道。

《放光经》云:菩提从有得耶?答曰不也。从无得耶?答曰不也。从有无得耶?答曰不也。离有无得耶?答曰不也。是义云何得?答曰无所得。得无所得者,谓之得菩提也。

◎楞伽师资记一卷

东都沙门释净觉居太行山灵泉.谷集.〔谷集=会〕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简介◎成观《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禅宗初祖印度人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读书 |《爱让我们更有力量》 01 序言

12010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当时心情极其低落的我漫无目的地走在广西南宁的街头。马路中央一流浪汉突然进入我的视野,衣衫程监楼,蓬头垢面,神智恍惚,车辆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没有一个人在意他,而他就这样木木呆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 后记

后记小乘与大乘的分界线是什么?小乘只懂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大乘确立人无我、法无我观,但又不着二种无我相。小乘得人无我观后,以无所有处为涅槃,独善其身。大乘自度度他,以大悲本愿度济群生。不入涅槃。体现了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 前言

楞伽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学子观辉白话解前言序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拈着这金色的波罗花向到会的大众展示却没有说什么,众弟子都不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大迦叶也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