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林间录 卷上(二)
2025-04-20 06:52

林间录 卷上(二)

圆通祖印讷禅师告老于郡,乞请承天端禅师主法席,郡可其请。端欣然而来,自以少荷大法,前辈让善,丛林责己甚重,故敬严临众,以公灭私,于是宗风大振。未几年,讷公厌阗寂,郡守至,自陈客情。太守恻然,目端,端笑,唯唯而己。明日,登座曰:昔日大法眼禅师有偈曰:难难难是遣情难,情尽圆明一颗寒。方便遣情犹不是,更除方便太无端。大众且道情作么生遣?喝一喝,下座包腰而去。一众大惊,遮留之不可。丛林至今畏敬之。

南禅师住庐山归宗,火一夕而烬,大众哗噪动山谷,而黄龙安坐如平时。桂林僧洪准欲掖之而走,顾见,叱之。准曰:和尚纵厌世间,慈明法道何所赖耶?因徐整衣起,而火已及座榻矣。坐是入狱,郡吏发其私念,考掠百至,绝口不言,唯不食而已。两月而后得释,须发不剪,皮骨仅在。真点胸迎于中涂,见之,不自知泣下,曰:师兄何至是也?黄龙叱曰:遮俗汉。真不觉拜之。葢其不动如山类如此。

曹山耽章禅师初辞洞山悟本,本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授汝。汝善护持,无令断绝,遇真法器方可传委。直须秘密,不得影露,恐属流布,丧灭吾宗。夫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认向去之人真伪,有三种渗漏,当机直须具眼:一、见渗漏者,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者,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者,体妙失宗,机昧始终。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知之。又纲要三偈,初《敲倡俱行》曰:金针双锁备,狭路隐全该。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其次《金锁音路》,曰: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寻进退,金锁网鞔鞔,又其次《理事俱不涉》,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衲子当机能如电火难追,则方透三种渗漏。《圆觉》曰: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故知脱生死于言下,自非上根大智,何以臻此?大愚以黄檗为老婆,良有以也。黄檗每曰: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就中方入我宗门。葢宗乘有旨趣,下流不悟,妄生同异,欲望大法之兴,不亦难乎?

龙牙和尚作半身写照,其子报慈匡化为之赞曰:日出连山,月圆当户。不是无身,不欲全露。二老,洞山悟本儿孙也,故其家风,机贵回互,使不犯正位,语忌十成,使不堕今时。而匡化匠心独妙,语不失宗,为可贵也。余杭政禅师尝自写照,又自为之赞曰: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画出须菩提。解空不许离声色,似听孤猿月下啼。政公,超然奇逸人也,故其高韵如风光霁月,词致清婉,而道味苦严。古今赞偈甚多,予尤爱此二篇。

圭峰《日用》偈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散乱心。散乱随情转,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偶阅《唐史》,李训之败,被绿衣诡言,黜官,走终南,依密。密欲匿之,其徒不可。乃奔凤翔,为淞厔吏所执。训死,仇士良捕密,诘之,怡然曰:与训游久,吾法遇难则救,初无爱憎。死固吾分。予谓比丘于唐交士大夫者,或见于传记,多犯法辱教,而圭峰独超然如此,为史者亦欣然点笔疾书,葢其履践之明也。观其偈,则无不欲透脱情境,譬如香象,摆坏銕锁,自在而去,岂若蝇为唾所涴哉。

云庵住归宗时,方送法眼大师茶毗时,雨新霁,泥方滑,道忽弛倒,大众争掖而起。举火把曰:法眼茶毗,归宗遭达。呈似大众,更无可说。石头大师作《参同契》,其末曰: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法眼禅师注曰:住住恩大难酬。法眼可谓见先德之心矣。众生日用以妄想颠倒自蔽光明,故多违时失候,谓之虚度光阴。有道者无他,能善用其心耳。故赵州曰:一切但仍旧。从上诸圣,无不从仍旧中得。《大智度论》曰:众生心性,犹如利刀。唯用割泥,泥无所成,刀日就损。理体常妙,众生自粗。能善用心,即合本妙。《首楞严》曰:佛谓阿难: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悯,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华严》偈曰:若有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大智禅师曰:夫教语皆是三句相连初、中、后,善初直须教渠发善心,中破、善后始明善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法,非法非非法,总与么也。若即说一句答,令人入地狱;若三句一时说,渠自入地狱,不干教主事。故知古大宗师说法,皆依佛祖法式,不知者以谓苟然语。如无著所释《金刚般若》是此意也。洞山安立五位,道眼明者视其题目十五字排布,则见悟本老人,如曰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是也。汾阳颂曰:五位参寻切要知,纤毫才动则差违。金刚透匣谁能解,唯有寻第一机。举目便令三界净,振铃还使九天归。正中妙挟通回互,拟议锋芒失却威。

《金刚般若》曰: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西天此土圣贤释者,无虑千余人,然莫如无著得佛之意,双林大士又从而申明之。无著于此判为言说法身意,以谓伐者,言说也,虽与人俱然,亦不类,如筏行水中而实不住。非法者,二边也,在筏且不类,岂于二边而止住耶?故曰:何况非法。大士偈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人法俱名执,悟理讵劳诠。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故曹洞宗旨有混不得类不齐之语也。云峰悦禅师再游泐潭,重会南禅师,叙别讲旧,相得甚欢。久之,使一见石霜慈明老人。既至,石霜憩于山前庄。闻其坦率之风,悔来,因不复过门,径造南岳福严。未期月,掌记室。俄长老贤公化去,郡以慈明来居之。初闻夜参,贬剥诸方异解,皆其平生艰难而得者,于是叹服,即投诚问道,三往三被骂而退,不胜忿。业已归之,明日复往,慈明骂如故,因启曰:某唯以不解故来问善知识,宜施方便。不蒙开示,专以骂为,岂从上所以授法之式耶?慈明惊曰:南书记,我谓汝是个人,乃作骂会耶?黄龙闻其语,如桶底脱,拜起,汗下。从容论赵州因缘,呈偈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如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慈明阅之,笑曰:偈甚佳。但易一字,曰:老婆勘破有来由。其机智妙密又如此。黄龙辞去,白曰:大事毕竟如何?慈明诃曰:著衣吃饭,不是毕竟屙屎送尿,不是毕竟。予尝游福严,览其山川之形胜,读思大所记曰:此山增人之志力,居之者多得道。故祖宗授法,莫不因之。虽然,大法之兴,必依之人。然马祖于此受让公记别,其道大振于江西,今慈明黄龙事迹复相类,亦足怪也。

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法眼禅师忽闻斋鱼声,谓侍者曰:还闻么?适来若闻,如今不闻;如今若闻,适来不闻。会么?有僧尝登三生藏,取思大平生所持锡立之,疑虑横生,终不能定。忽自念曰:当一切放下却,即举锡置之,锡卓然不倾。以问予:其故何哉?予曰:非特于锡则然,凡事若有心,即成差误。试观儿辈剪纸,拟心即失,不拟心,径往无难。故道人不可须臾忘照也。

《首楞严经》曰:汝元不知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涅槃》曰:譬如猛火,不能烧薪。火出木尽,名为烧薪。《般若灯论》曰:根境理同然,智者何惊异。衲子于此见彻,方入阿字法门。

康僧会,天竺人,吴赤乌十年初至建业,营立茆茨,设像行道。孙权疑为矫异,召问曰:有何灵验?对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耀无方。昔阿育王起塔,至八万四千,塔寺之兴,表遗化也。权曰:若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共结净室,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至期无应,会求伸至三七,忽闻瓶中锵然有声,果获舍利,以示权。权与群臣聚观五色烛人,权大惊而起,曰:希有之瑞也。释昙谛,父肜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寝,梦一僧呼为母,寄一尘尾并銕镂书镇二枚,即觉,而两物俱存,因而怀娠,生谛。此二物乃谛前身为宏觉法师为姚苌讲《法华》所献。追绎宏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会以真诚之至,能生致舍利;谛以大愿所持,亦能死将长物。呜呼!真诚大愿之力,尚能反易生死,如意自在,况守护心城者耶?

庄子言:藏舟于壑,藏山于泽。释者遣语如流,至曰藏天下于天下,未有不嗒然危坐置笔而思者。晦堂老人尝问学者此义如何,对之甚众,晦堂笑曰:汝善说道理。予作偈记其意曰:天下心知不可藏,纷纷嗅迹但寻香。端能百尺竿头步,始见林梢挂角羊。又问:《列子》载两小儿论日远近,不决,而质于孔子。孔子不答。其意何在?学者皆曰:圣如夫子,亦莫能辨此理,是以无说也。晦堂亦笑之。予作偈释之曰:凉温远近转增疑,不答当渠痛处锥。尚逐小儿争未己。仲尼何独古难知。

欧阳文忠公昔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霜清鸟啼,风物鲜明。文忠休于殿陛旁,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文忠异之,曰:道人住山久如?对曰:甚久也。又问诵何经,对曰:《法华经》。文忠曰:古之高僧临生死之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耶?对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文忠大惊,不自知膝之屈也。谢希深尝作文记其事。

言法华梵相奇古,直视不瞬,时独语笑,多行市里,褰裳而趋,或举指画空,伫立良久。从屠沽游,饮啖无所择,道俗并目为狂僧。怀禅师未出家时,师见之,抚其背曰:德山、临济。丞相吕许公问佛法大意,对曰:本本无一物,一味总成真。僧问:世有佛否?对曰:寺里文殊。有问师为凡耶圣耶,举手曰:我不在此住。将示化,作遗偈,其旨不可晓也。已而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今南归矣。语毕,右胁而寂,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也。

照觉禅师元丰之间革东林律居为丛林,天下衲子望风而集,咸信敬畏仰,以为肉身大士,其被赏识者,必名闻诸方。然未尝轻予人。罗汉小南禅师嗣云居绑公,道眼明白,未为人知。尝至东林,照觉鸣钟集众,出迎于清溪之上,其徒大惊。自是南之名日益显著。佛印禅师再归云居,灵源叟初自龙山来,与众群居,痛自韬晦。佛印升座白众,请以为座元,其礼数特异。灵源受之,丛林学者日亲知晦堂老人法道有在矣。呜呼!先德之成就法器,使增重于世,其法如此。尧非不能诛四凶、举十六也,留以迟舜耳。虽古圣人,所为莫能外是。二老其亦知此者欤?

古塔主去云门之世无虑百年,而称其嗣。青华严未始识大阳,特以浮山远公之语,故嗣之不疑。二老皆以传言行之自若,其于己甚重,于法甚轻。古之人于法重者,永嘉、黄檗是也。永嘉因阅《维摩》悟佛心宗,而往见六祖,曰:吾欲定宗旨也。黄檗悟马祖之意而嗣百丈,故百丈叹以为不及也。地藏琛禅师能大振雪峰、玄沙之道者,其秘重大法、恬退自处之效也欤?予尝想见其为人,城隈古寺,门如死灰,道容清深。戏禅客曰:诸方说禅浩浩地,争如我此间栽田博饭吃有旨哉。

予初居黄龙山时,作《禅和子十二时》偈曰:吾活计,无可观,但日日,长一般。夜半子,困如死,被虱咬,动脚指。鸡鸣丑,粥鱼吼。忙系裙,寻袜纽。平旦演,忽欠伸,两眉棱,重千斤。日出卯,自搅炒,眼诵经,口相拗。食时辰,齿生津,输肚皮,亏口唇,禺中己,眼前事,看见亲,说不似。日南午,衣自补,忽穿针,全体露。日昳未,方破睡,洗开面,摸着鼻。晡时申,最天真,顺便喜,逆便嗔。日入酉,壁挂口,镜中空,日中斗。黄氏戌,作用密,眼开阖,乌崒律。人定亥,说便会,法身眠,无被葢。坐成丛,行作队,活鲅鲅,无障碍。若动着,赤肉艾,本无一事可营为,大家相聚吃茎菜。

云峰悦禅师初至高安大愚见芝和尚,芝问曰:汝来何所求?对曰:拟学佛法。芝曰往人意表,问则学者丧气。葢无师自然之智,非世智可当。真一代法施主也。行乞。既还,而芝移居翠岩。悦又诣芝所,求入室。芝曰:佛法且置之。大众夜寒须炭,更当乞炭一次。学未晚。悦又行乞。岁晏,载炭归,且求示诲。芝曰:佛法不怕烂却。维那方缺人,子当就职,勿辞也。遂鸣楗椎白众,请之。悦有难色,拜起,追悔,欲弃去,业已当之,因中休然。恨不晓芝公之意果如何耳。一日,束破桶,引篾触盆堕地,遂大悟,方见芝公用处。走见芝,芝笑呼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悦未及吐一言,再拜,汗如雨而去。故其门风孤峻,未尝有构之者。南禅师尝语大宁老原曰:渠欲人人悟解,如此岂可得哉?

神鼎徕禅师少年时与数耆宿游南岳,一僧举论宗乘,颇博敏会。野饭山店中,供办而僧论说不已,徕曰:上人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何人之语?僧曰:法眼大师偈也。徕曰:其义如何?对曰:唯心故根境不相到,唯识故声色枞然。徕曰:舌味是根境否?对曰:是。徕以箸夹菜置口,含糊而言曰:何谓相入耶?坐者相顾大惊,莫能加答,徕曰:路途之乐,终未到家。见解入微,不名见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阎罗大王,不怕多语。

《金刚三昧经》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初,元晓造疏,悟其以本、始二觉为宗,故坐牛车,置几案于两角之间,据以草文。《圆觉经》以皆证圆觉、无时无性为宗,故经首叙文不标时处,及考其翻译之代,史复不书。晓公设事表法,《圆觉》冥合佛意,其自觉心灵之影像乎?

曹溪六祖大师,方其韬晦时,杂居止于编民,混劳倡于商农十有六年,蛮儿、海竖、贩夫、灶妇得以追呼尔汝。及其德加于人,道信于天下也,虽屡朝天子不得而师友之。其行圣贤之分,故莫知贵贱之异也。《大宋高僧传》曰:天子累召祖,竟不往,曰:吾貌不扬,北人见之,必轻法。是果祖师之言乎?不仁者之言也。至人何尝以形骸为恤,况其天形道貌,以慈摄物,其肯不自信耶?石头和尚庵于南台有年,偶见负米登山者,问之,曰:送供米也。明日,即移庵下梁端,遂终于梁端,有塔存焉。百丈寺在绝顶,每日力作以偿其供,有劝止之者,则曰:我无德以劳人。众不忍,藏去作具,因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先德率身多如此。故六祖以石坠腰,牛头负米供众,今少年较刍擎钵,颦頞曰:吾臂酸。

雪窦禅师作《祖英颂古》,其首篇颂初祖不契梁武,曰: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者,重叹老萧不遇词也。昧者乃叙其事于前曰:达摩既去,志公问曰:阶下识此人否?葢观音大士之应身耳,传佛心印至此土,奈何不为礼耶?老萧欲追之,志公曰:借使阖国人追,亦不复来矣。雪窦岂不知志公没于天监十三年,而达摩以普通元年至金陵。予以是知叙此者非雪窦意也。今传写又作葢国,益可笑。又颁洞山麻三斤,曰:堪忆长庆陆大夫,解道合哭不合哭。意用长庆语。长庆闻陆大夫此语而哭,乃问众曰:且道合哭不合哭?事见《传灯录》。而昧者易曰合笑不合笑,失其旨甚矣。王文公见禅者多问韩退之见大颠事,往往对公妄谈者,公嗟惜禅者吐辞多臆说,不问义理,故要谤者多以此。有志于宗教者当考证之不可苟也。

僧问予:转八识成四智,从上宗师颇有释其义者乎?予曰:曹溪有偈最详,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其名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以五识、第八亲相分,故曰成所作智同圆镜,是皆果上方转;第六、第七无别体,故但能了知即性平等,是皆因中转也。

英邵武开豁明济之姿,葢从上宗门爪牙也。尝客云居,掩室不与人交。下视四海,莫有可其意者,曰:吾将老死于此山。偶夜读李长者《十明论》,因大悟。久之,夜经行,闻二僧举老黄龙佛手、驴脚因缘,异之,就问:南公今何所寓?对曰:在黄檗。黎明径造南公,一见与语,自以谓之不及。又往见翠崖真点胸,方入室,真问曰:女子出定意旨如何?英引手掐其膝而去,真笑曰:卖匙箸客未在。真自是知其机辩脱略窠臼,大称赏之,于是一时学者宗向。晚首众僧于圆通。南公见僧自庐山来,必问僧依觐英首座否。有不识者,则曰:汝行脚到庐山,不识英首座,是宝山徒手之说也。南公在世,不肯开法,南公化去,师曰:大法舍我其谁能荷之耶?遂出世,住泐潭。有偈语甚多,今止记其三首,或以想见其为人。曰:石门路险銕关牢,举目重重万仞高。无角銕牛冲得破,毗卢海内鼓波涛。又曰:万煆炉中銕蒺藜,直须高价莫饶伊。横来竖去呵呵笑,一任旁人鼓是非。又曰:十方齐现一毫端,华藏重重帝网寒。珍重善财何处去?青霄风撼碧琅堕。

达观禅师尝窃笑禅者不问义理。如宗门有四种藏锋,初日就理,次日就事,至于理事俱藏,则曰入就,俱不涉理事,则曰出就。彼不视字画,辄易就理作袖里,易出就作出袖,易入就作入袖,就事不可易也,则孤令之。今德山四家录所载具存,使晚生末学疑长老袖中必有一物出入往来,大可笑也。晦堂老人见禅者汗漫,则笑曰:彼出家便依诵《八阳经》者为师。其见闻必自有渊源。南院和尚曰: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夹山曰:明中抽横骨,暗中坐舌头。上座玄旨是老僧舌头,老僧玄旨是上座舌头。又曰:坐却舌头,别生见解。参他活意,不参死意。达观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并是死门,故非活路。直饶透脱,犹在沉沦。予尝怪洞山、临济提倡旨归多相同,葢得前圣为物法式之大要。《楞严》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旧说多言达摩乃观音应身,指《楞伽》可以印心,则其旨葢尝曰佛语心为宗故也。又曰南岳让公亦观音应身,味其意,若非苟然者也。

有僧谓予曰:如古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或答曰:不昧。问:如何是大悲千手眼?或答曰:通身是。有闻之者,则曰:我则不然。曰:遍身是。或问:如何是佛?或答曰:臭肉等来蝇。有闻之者曰:我则不然,破驴脊上足苍蝇。或问:权借一问,以为影草时如何?或答曰:何必。有闻之者曰:何不道个不必?如诸老宿所示,何以分其优劣?得达其旨,于法无碍,一切语言无用拣择,信手拈来也耶?则彼皆轻重问答。锱铢而较之,谓临机直须辨别也耶?则彼之理致具在,若无可同异者,此吾所尝疑,不能释也。予曰:我不解子之疑。然闻世尊在日,有比丘根钝,无多闻性,佛令诵笤帚二字。日夕诵之,言笤则已忘帚,言帚则又忘笤,每自克责,系念不休。忽能言曰笤帚,于此大悟,得无碍辩才。子如能诵笤帚者,当见先德大慈悲故为物之心。僧詟应而去。

法昌倚遇禅师,北禅贤公之子。住山三十年,刀耕火种,衲子过门,必勘诘之。英邵武、胜上座皆黄龙高弟,与之友善,多法句,遍丛林。晦堂老人尝过之,问曰:承闻和尚近日造草堂,毕工否?曰:已毕工。又问曰:几工可成?曰:止用数百工,遇恚曰:大好草堂。晦堂拊手笑曰:且要天下人疑着。临终,使人要徐德占。德占偕灵源禅师驰往,至则方坐寝室,以院事什物付监寺,曰:吾自住此至今日,以护惜常住,故每自莅之。今行矣,汝辈着精彩。言毕,举手中杖子曰:且道遮个付与阿谁?众无对者。掷于地,投床枕臂而化。

首山和尚尝作《传法纲要》偈曰:咄咄拙郎君,机妙无人识。打破凤林关,穿靴水上立。咄咄巧女儿,停梭不解织。贪看斗鸡人,水牛也不识。汾阳无德禅师注释之,然学者犹莫晓。则知古人神悟颖脱之资,今人不可企及远甚。予尝嗟诵之。湻化三年十二月五日,谓众曰:老僧今年六十七,老病相依且过日。今年记取明年事,明年记着今年日,至明年时皆无爽。复谓众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无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日午,安坐而化。

《大般若经》曰:诸天子窃作是念:诸药叉等言辞咒句,虽复隐秘,而当可知。尊者善现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虽以种种言辞显示,而我等辈竟不能解。善现知彼心之所念,便告之言:汝等天子,于我所说不能解耶?诸天子言:如是如是。具寿善现复告言: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当何所解?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于此中,说者听者皆能解者,皆不可得。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证无上正等菩提,其相甚深,亦复如是。曹溪大师将入灭,方敢全提此令者,知大乘种性纯熟。故僧问归新州意旨,乃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至江西马祖、南岳石头,则大振耀之,故号石头为真吼,马祖为全提,其机锋如大火聚,拟之则死。学者乃欲以意思,不亦误哉?嵩明教每叹沙门高上,大圣慈荫之力也,而晚世纷纷者自卑贱之。其见天子无称臣礼,臣之为言公卿士大夫之职,不当僭越,取而有之。唐令瑫暗识,首坏其端,历世因之不疑。彼山林野逸之人,天子犹不得臣之,况沙门乎?故其进《正宗记》之表,皆首尾言臣某,以存故事,至其间当自叙,则亦止称名而已。当时公卿阅之,重其高识。予西游湘中,见沙门作道场,至召南岳帝君,则屈躬唱曰:臣僧某。此又何也?

予顷游京淮东吴间,法席至盛,然主法者太谦,以坏先德之式。如前辈升堂,摄衣定,侍者问讯,退,然后大众致敬,侧立肃听,以重法故,于主法者何有哉?今则不然。长老登座,拱立以迟,大众立定,乃敢坐。独江西丛林古格不易。然予以今日事势观之,恐他日有甚于京淮东吴也。

仁宗皇帝与大觉禅师为法喜游,和宸词句甚多,然皆踪迹上语,初不敢出新奇宏妙之言。至观其平日所作,则惊绝之句甚伙。世疑其为瓦注,非也。昔宋文帝以鲍明远为中书舍人,文帝好文章,自谓人莫及。明远识其旨,故为文多鄙言。世谓其才尽,实不然也。大觉身世两忘,非明远委曲事君之比,而仁宗皇帝生知道妙,嚏唾词章,决非宋文所能仿佛。然予知琏公之智深,而应机之法不得不尔。端师子者,东吴人,住西余山。初见弄师子者,遂悟人。因以彩素制为皮色,或升堂见客,则披之。遇雪,朝披以入城,小儿追逐哗之。得钱,悉以施饥寒者。岁以为常。诵《法华经》有功,湖人争迎之。开经诵数句,则携钱去。好歌《渔父词》,月夜歌之彻旦。时有狂僧号回头和尚,鼓动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与润守吕公食肉,师径趋至,指之曰:正当与么时,如何是佛?回头窘无以对。师捶其头,推倒而去。又有狂僧号不托者,于秀州说法,听者倾城。师搊住,问如何是佛,不托拟议,师趯之而去。师初开堂,俞秀老作疏叙其事曰:推倒回头,趯翻不托。七轴之《莲经》未诵,一声之《渔父》先闻。师听僧官宣至此,以手揶揄曰:止。乃登座倡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大众杂然称善,师顾视笑曰:我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径去。章子厚请住坟寺,方对食,子厚言及之,师嗔目说偈曰:章惇章惇,请我看坟。我却吃素,你却吃荤。子厚为大笑。吕延安好坐禅,而子厚喜锻,师作偈示之曰:吕公好坐禅,章公好学仙。徐六喻担板,各自见一边。圆照禅师方乞身慧林,南归姑苏,见师于丹阳,问曰:师非端师子耶?师曰:是。圆照,戏之曰:汝村里师子耳。师应声曰: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肚里直,儱侗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干打哄。其意复戏圆照尝应诏往都城故也。

大觉禅师昔居南岳三生藏有年,丛林号琏三生,文学议论为时名公卿所敬畏。予尝得其与孙莘老书,读之,知其为天下奇才也。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湻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复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然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余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叹也。予读之不忍置。及观王文公非韩子,其词意与此相合。其文曰:人有乐孟子之距杨墨也,而以佛老为已功。呜呼!庄子所谓夏虫者,其斯人之谓乎!道,岁也;圣人,时也。执一时而疑岁者,终不闻道矣。夫圣人之言,应时而设,昔常是者,今葢非也。士知其常是也,因以为不可变。不知所变者言而所同者道也。曰:然则孰正?曰:夫春起于冬,而以冬为终。终天下之道术者,其释氏乎?不至于是者,皆所谓夏虫也。《大般若经》曰:应观欲界、色界、无色界空。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作此观时,不令心乱。若心不乱,则不见法;若不见法,则不作证。又曰:如金翅鸟,飞腾虚空,自在翱翔,久不堕落。虽依于空戏,而不据空,亦不为空之所拘碍。昔洞山悟本禅师立五位偏正以标准大法,约三种渗漏以辨衲子,非意断苟为,皆本佛之遗意。今丛林闻渗漏之语,往往鼻笑。虽悟本复出,安能为哉?《大般若经》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古之宗师,如临济、德山、赵州、云门之徒,皆洞达此意,故于一切时心同太虚,至于为物作则,则要用便用。聊观其一:戏则将搏取大千,如陶家手,未了证者,当以事明。鞭草血流,顽石吼声,则无情非情之异。雪中啼竹,笋为之茁,则无今昔之时。啮指悟子,蔡顺来归,则无间隔之处。自乳犹子,而德秀乳流,则无男女等相。肇公曰: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亦以是而已。山谷禅师每曰:世以相貌观人之福,是大不然。福本无象可以观之,惟视其人量之浅深耳。又曰:观人之寿夭,必视其用心。夫动人欺诳者,岂长世之人乎?寒山子曰:语直无背面,心真无罪福。葢心、语相应,为人之常,然者而前,圣贵之有以见。世道交丧甚矣!大沩真如禅师一生诲门弟子,但曰:作事但实头。云葢智禅师有所示,必曰:但莫瞒心,心自灵圣。

予在湘山云葢,夜坐地炉,以被蒙首。夜久,闻僧相语,曰:今四方皆谤临济儿孙说平实禅,不可随例虚空中抛筋斗也,须令求悟,悟个什么?古人悟即握土成金,今人说悟正是见鬼。彼皆狂解,未歇何日到家去。僧曰:只如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答曰:镇州出大萝卜头。此意如何?其僧笑曰:多少分明!岂独临济下用此接人,赵州亦老婆如是。予戏语之曰:遮僧问端未稳,何不曰:如何是天下第一等生菜?答曰:镇州出大萝卜头。平实更分明。彼问见南泉,而以此对,却成虚空中打筋斗。闻者传以为笑。灵源禅师为予言彭器资每见尊宿必问:道人命终多自由?或云:自有旨决,可闻乎?往往有妄言之者,器资窃笑之。暮年乞守湓江,尽礼致晦堂老人至郡斋,日夕问道。从容问曰:临终果有旨决乎?晦堂曰:有之。器资曰:愿闻其说。答曰:待公死时即说。器资不觉起立,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予叹味其言,作偈曰:马祖有伴则来,彭公死时即道。睡里虱子咬人,信手摸得革蚤。

予夜与僧阅杨大年所作《佛祖同源集序》,至曰昔如来于然灯佛所,亲蒙记别,实无少法可得,是号大觉能仁,置卷长叹。大年,士大夫,其辩慧足以达佛祖无传之旨。今山林衲子反仰首从人求禅道佛法,为可笑也。僧曰:石头大师曰: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岂其妄言之耶?予谓曰:子读其文之误。所谓密付者,非若医巫家以其术背人相尔汝也。直使其自悟,明为密耳。故长庆蜓禅师曰:二十八代祖师皆说传心,且不说传语,但破疑情,终不于佛心体上答出话头。如道明上座见六祖于大庾岭上,既发悟,则曰:此外更有密意也无?六祖曰:我适所说者,非密意也。一切密意尽在汝边。非特然也。如释迦于然灯佛所,但得授记而已,如有法可传,则即付与之矣。阿难亦尝猛省曰:将谓如来,惠我三昧。前圣语训具在,可以镜心。不然,香严闻击竹声,望沩山再拜;保寿隔江见德山,即横趋而去。何以密耳语哉?曹山本寂禅师耽章曰: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时会下有稠布衲问:披毛戴角是什么堕?答曰:是类堕?进曰:不断声色是什么堕?答曰:是随堕。进曰:不受食是什么堕?进曰:是尊贵堕。因又为举其要,曰:食者即是本分事,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贵堕。若执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故曰类堕。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时,摒却声色香味触法,得宁谧,即成功勋。后却不执六尘等事,随分而昧,任之即碍。所以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却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只是不被它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取,岂况其余事耶?曹山凡言堕,谓混不得类不齐耳。凡言初心者,所谓悟了同未悟耳。

唐温尚书造尝问圭峰密禅师:悟理息妄之人,不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密以书答之曰:一切众生无不具觉灵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使,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异。若能悟此意,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寄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习妄,执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身所修便同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真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不受分假之身,自然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曰佛。本朝韩侍朗宗古尝以书问晦堂老师曰:昔闻和尚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以来烦恼习气未能顿尽,为之在奈何?晦堂答曰:敬承中书,谕及昔时开悟,旷然无疑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若起此心,翻成认贼为子也。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是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涂,指拂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邪?伏奉来谕,略叙少答,以为山中之信耳。二老,古今之宗师也。其随宜方便,自有意味,初无优劣。然圭峰所答之词,正韩公所问之意。而语不失宗,开廓正见,以密较之,晦堂所得多矣。

永明和尚曰:夫祖佛正宗,则真唯识性,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证之门,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于众生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所见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境。且如现见青白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时,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曾何增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终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证知。故先德云: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证本理,能诠正宗也。予尝三复此言,叹佛祖所示广大坦夷,明白简易如此,而亦鲜有缔信之者,何也?清凉国师有言曰:行人当勤勇念知显修之仪,以贪等世事、无始恶习离之甚难,过于世间慈父离于孝子,故须精进,方能除遣。勤则欲勤策励,勇猛不息;念则明记不忘;知则决断无悔。予愿守清凉之训,以遵永明之旨,与诸同志入圆寂道场。

嵩明教初自洞山游康山,托迹开先法席。主者以其佳少年,锐于文学,命掌书记,明教笑曰:我岂为汝一杯姜杏汤耶?因去之,居杭之西湖,三十年闭关不妄交。嘉绑中以所撰《辅教编》、《定祖图》、《正宗记》诣阙上之。翰林王公素时权开封,为表荐于朝。仁宗皇帝嘉叹久之,下其书于中书,宰相韩公、参政欧公阅其文,大惊,誉于朝士大夫,书竟赐入藏。明教名遂闻天下。晚移居灵隐之北永安兰若,清旦诵《金刚般若经》不辍音,斋罢,读书。宾客至,则清谈,不及世事。尝曰:客去清谈少,年高白发饶。夜分诵观世音名号,满十万声则就寝。其苦硬清约之风足以追配钟山僧远。予尝见其手书与月禅师曰:数年来欲制纸被一翻,以御苦寒。今幸已成之。想闻之大笑也。临终安坐,微笑索笔,作偈曰:后夜月初明,予将独自行。不学大梅老,犹贪鼯鼠声。师得法于洞山聪禅师,而《宗派图》系于德山远公法嗣之列,误矣。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二十五有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梵王在初禅天。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人我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经说的“我”,与今人说的“我”,意思大不相同。在佛经中“人我”的“我”,有常不变、能主宰的含义。“人”也不是实体的人,而指人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