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林间录 卷上(一)
2025-04-20 06:46

林间录 卷上(一)

杭州兴教小寿禅师初随天台韶国师普请,闻堕薪而悟,作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国师颔之而已。及开法,衲子争师尊之。御史中丞王公随出镇钱塘,往候寿,至河上,却驺从,独步登寝室。寿方负暄毳衣自若,忽见之,问曰:官人何姓?王公曰:随姓王。即拜之。寿推蒲团,藉地而坐,语笑终日而去。门人见寿,让之曰:彼王臣来,奈何不为礼?此一众所系,非细事也。寿唯唯。他日,王公复至,寺众横撞大钟,万指出迎,而寿前趋,立于松下。王公望见,出舆握其手曰:何不如前日相见,而遽为此礼数耶?寿顾左右,且行且言曰:中丞即得,奈知事嗔何。其天资粹美如此,真本色住山人也。

白云端禅师有逸气,少游湘中,时会禅师新自杨岐来,居云葢,一见,心奇之,与语每终夕。会忽问曰:上人落发师为谁?对曰:茶陵郁和尚。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记之否?端即诵曰: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会大笑而去,端愕然左右视,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询其事,时方岁旦。会曰:汝见昨日作野狐者乎?对曰:见之。会曰:汝一筹不及渠。端又大骇,曰:何谓也?会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端因大悟于言下。

魏府老洞华严示众曰:佛法在日用处,在行往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言语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又曰:时当缺减人寿,少有登六七十者。汝辈入我法中,整顿手脚未稳,早是三四十年,须臾衰病至;衰病至,则老至;老至,则死至。前去几何,尚复恣意。何不初中后夜纯静去?文潞公镇北京,洞老来谒别。潞公曰:法师老矣,复何往?对曰:入灭去。潞公笑谓其戏语。自送之归,与子弟言其道韵深稳,谈笑有味,非常僧也。使人候之,果入灭矣,大惊,叹异久之。及庠维,亲往临观,以琉璃瓶置坐前,祝曰:佛法果灵,愿舍利填吾瓶。言卒,烟自空而降,布入瓶中,烟灭,舍利如所愿。潞公自是竭诚内典,恨知之暮也。

栖贤諟禅师,建阳人,嗣百丈常和尚,性高简,律身精严,动不违法度。暮年三终藏经,以坐阅为未敬,则立诵行披之。黄龙南禅师初游方,年少,从之屡年,故其平生所为多取法焉。尝曰:栖贤和尚定从天人中来,丛林标表也。雪窦显禅师尝自淮山来,依之不合,乃作师子峰诗而去,曰: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

李肇《国史补》曰:崔赵公问径山道人法钦:弟子出家得否?钦曰: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赵公叹赏其言。赞宁作钦传,无虑千言,虽一报晓鸡死且书之,乃不及此,何也?大觉禅师琏公,以道德为仁庙所敬,天下想望风采,其居处服玩可以化宝坊也,而皆不为,独于都城之西为精舍,容百许人而已。栖贤舜老夫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走依琏。琏馆于正寝,而自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皆怪之。琏具以实对,且曰:吾少尝问道于舜,今不当以像服之殊而二吾心也。闻者叹服。仁庙知之,赐舜再落发,仍居栖贤。

唐宣宗微时,武宗疾其贤,数欲杀之。宦者仇公武保佑之,事迫,公武为骞发作比丘,使逸游,故天下名山多所登赏。至杭州盐官,禅师安公者,江西马祖之高弟,一见异之,待遇特厚,故宣宗留盐官最久。及即们,思见之,而安公化去久矣。先是,武宗尽毁吾教,至是复兴之。虽法之隆替系于时,然庸讵知其力非安公致之耶?仇公武之德不愧汉邴吉,而《新书》略之,独班班见于《安禅师传》,为可叹也!尝有赞其像者曰: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华梦里身。勿谓龙颜便分别,故应天眼识天人。

赞宁作《大宋高僧传》,用十科为品流,以义学冠之,已可笑。又列岩头奯禅师为苦行,智觉寿禅师为兴福,而云门大师乃僧中王也,与之同时,竟不载,何也?长沙岑禅师因僧亡,以手摩之,曰:大众,此僧却真实,为诸人提纲商量,会么?乃有偈曰:目前无一法,当处亦无人。荡荡金刚体,非妄亦非真。又曰: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雪峰和尚亦因见亡僧,作偈曰:低头不见地,仰面不见天。欲识金刚体,但看骷髅前。玄沙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后相。有僧问法眼:如何是亡僧面前触目菩提?法眼答曰:是汝面前。又问:迁化向甚么处去?答曰:亡僧几曾迁化。进曰:争奈即今何?答曰:汝不识亡僧。近代尊宿不复以此旨晓人,独晦堂老师时一提起,作《南禅师圆寂日》偈曰:去年三月十有七,一夜春风撼筹室。三角麒麟入海中,空余片月波心出。真不掩伪,曲不藏直。谁人为和雪中吟,万古知音是今日。又曰: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悠哉。谁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谁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

南禅师居积翠时,以佛手、驴脚、生缘语问学者,答者甚众,南公瞑目如入定,未尝可否之。学者趋出,竟莫知其是非,故天下谓之三关语。晚年自作偈三首,今只记其二,曰:我手佛手,齐举禅流。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处自然,超佛越祖。我脚驴脚,并行步步。皆契无生,直待云开。日现此道,方得纵横。云葢智禅师尝为予言曰:昔吾再入黄檗,至坊塘,见一僧自山中来,因问:三关兄弟近日如何商量?僧曰:有语甚妙,可以见意。我手何以佛手?曰:月下弄琵琶。或曰:远道擎空钵。我脚何以驴脚?曰:鹭鸶立雪非同色。或曰:空山踏落花。如何是汝生缘处?曰:某甲某处人。时戏之曰:前涂有人问上座:如何是佛手、驴脚、生缘意旨?汝将远道擎空钵对之耶,鹭鸶立雪非同色对之耶?若俱将对,则佛法混滥;若拣择对,则几事偏枯。其僧直视无所言。吾谓曰:雪峰道底。

夹山会禅师,初住京口竹林寺,升座,僧问:如何是法身?答曰: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答曰:法眼无瑕。时道吾笑于众中,会遥见,因下座问曰:上座适笑,笑何事耶?道吾曰:笑和尚一等行脚放复子,不着所在。会曰:能为我说否?对曰:我不会说。秀州华亭有船子和尚,可往见之。会因散众而往。船子问曰:大德近住何寺?对曰:寺则不住,住则不寺。船子曰:不寺又不住。似个什么?对曰:不是目前法。船子曰:何处学得来?对曰:非耳目之所到。船子笑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嗟乎!于今丛林,师授弟子,例皆禁绝悟解,推去玄妙,唯要直问直答,无则始终无言,有则始终言有,毫末差误,谓之狂解。使船子闻知,岂止万劫驴橛而已哉!由此观之,非特不善悟,要亦不善疑也。善疑者,必思三十三祖授法之际,悟道之缘,其语言具在,皆可以理究,以智知。独江西、石头而下,诸大宗师以机用应物,观其问答,溟涬然令人坐睡其道。异诸祖耶,则嗣其法;其不异耶,则所言乃尔不同。故知临济大师曰大凡举论宗乘,须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者,葢明此也。不知者指为门庭建立权时语言,可悲也!

天衣怀禅师说法于淮山,三易法席,学者追崇,道显著矣,然犹未敢通名字于雪窦。雪窦已奇之。僧有诵其语汇,至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窦拊髀叹息,即遣人慰之。怀乃敢一通状,问起居而已。沩山真如禅师从真点胸游最久,丛林户知之,然对客未尝一言及其平昔见闻之事。至圆寂日,展画像,但荐茶果而已。二大老识度高远,退托凉薄,以讽后学,可谓善推尊其师者也。

云庵和尚居洞山时,僧问:《华严论》云:以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会缘方了。且无明住地烦恼,如何是成诸佛不动智?理极深玄,绝难晓达。云庵曰:此最分明,易可了解。时有童子方扫除,呼之,回首。云庵指曰:不是不动智,却问如何是汝佛性?童子左右视,惘然而去。云庵曰:不是住地烦恼,若能了之,即今成佛。又尝问讲师曰:火灾起时,山河大地皆被焚尽,世间空虚,是否?对曰:教有明文,安有不是之理。云庵曰:如许多灰烬,将置何处?讲师舌大而干笑曰:不知。云庵亦大笑曰;汝所讲者,纸上语耳。其乐说无碍之辩,答则出人意表,问则学者丧气。葢无师自然之智,非世智可当。真一代法施主也。

二祖大师服勤累年,至于立雪断臂,而达摩仅以一言语之。牛头懒融,枯禅穷山,初无意于有闻,而四祖自往说法。祖师之于师弟子之际,其必有旨耶?杨文公《谈苑》记沙门宝志铜牌记谶未来事云: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中主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焖诸子皆连弘字,期以应之,而宣祖之讳正当之也。又记周世宗悉毁铜像铸钱,谓宰相曰:佛教以为头目髓脑有利于众生,尚无所惜,宁复以铜像爱乎?镇州大悲甚灵,应当击毁。斧击其胸,镵破之。太祖亲见其事。后世宗北征,疽发胸间,咸谓其报应。太祖因信重释教。欧阳文忠公《归田录》首记太祖初幸相国寺,问僧录赞宁可拜佛否,宁奏曰:不拜。问其故,宁答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因以为定制。二公所记,皆有深意,决非苟然者。予闻君子乐与人为善,虽善不善,谓之矜。文忠公每恨平心为难,岂真然耶?

唐僧元晓者,海东人。初航海而至,将访道于名山。独行荒陂,夜宿冢间,渴甚,引手掬于穴中,得泉甘凉。称明观之,骷髅也。大恶之,尽欲呕去。忽猛省,大叹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骷髅不二如来。大师曰:三界唯心。岂欺我哉!遂不复求师,即日还海东,疏《华严经》,大弘圆顿之教。予读其传至此,追念晋乐广酒杯蛇影之事,作偈曰:夜冢骷髅元是水,客杯弓影竟非蛇。个中无地容生威,笑把遗编篆缕斜。

枣柏大士、清凉国师皆弘大经,造疏论,宗于天下。然二公制行皆不同:枣柏则跣行不带,超放自如,以事事无碍行心;清凉则精严玉立,畏五色粪,以十愿律身。评者多喜枣柏坦宕,笑清凉缚束,意非华严宗所宜尔也。予曰:是大不然。使枣柏骞发作比丘,未必不为清凉之行。葢此经以遇缘即宗合法,非如余经有局量也。

晋鸠摩罗什儿时随母至沙勒顶戴佛钵,私念钵形甚大,何其轻耶?即重,失声下之。母问其故,对曰:我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予以是知一切诸法随念而至,念未生时,量同太虚。然则即今见行分别者,万类纷然,何故灵验不等?曰:是皆乱想虚妄,如因梦中事,心力昧略微劣故也。嗟乎!人莫不有忠孝之心也,而王祥卧冰则鱼跃,耿恭拜井则泉冽,何也?葢其养之专,故灵验之应速如影响。

菩提达摩初自梁之魏,经行于嵩山之下,倚杖于少林,面壁燕坐而已,非习禅也。久之,人莫测其故,因以达摩为习禅。夫禅,诸行之一耳,何足以尽圣人?而当时之人以之。为史者又从而传于习禅之列,使与枯木死灰之徒为伍。虽然圣人非止于禅那,而亦不违于禅那,如《易》出乎阴阳,而亦不违乎阴阳。旧说四祖大师居破头山,山中有无名老僧,唯植松人呼为栽松道者。尝请于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傥能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见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老僧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庸纺里中,夕于众馆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弃水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邑人呼为无姓儿。四祖见于黄梅道中,戏问之曰:汝何姓?曰:姓固有,但非常姓。祖曰:何姓?曰:是佛性。祖曰:汝乃无姓耶?曰:姓空故无。祖化其母,使出家,时七岁。众馆今为寺,号佛母,而周氏尤盛。去破头山停望问道者,肉身尚在。黄梅东禅有佛母冢,民塔其上。《传灯录》、《定祖图》记忍大师姓周氏者,从母姓也。《大宋高僧传》乃曰:释弘忍,姓周氏。其母始娠,移月光照庭室,终夕若画,异香袭人,举家欣骇。安知众馆本社屋,生时置水中乎?又曰:其父偏爱,因令诵书。不知何从得此语。其叙事妄诞,大率类此。开元中,文学闾丘均为塔碑,徒文而已。会昌毁废,唐末烽火,更遭蹂践,愈不可考。知其书谬者,母氏周而曰有父故也。无为子尝赞其像曰:人孰无父,祖独有母。其母为谁,周氏季女。浊港滔滔入大江,门前依旧长安路。

断际禅师初行乞于雒京,吟添钵声,一妪出棘扉间,曰:太无厌足生。断际曰:汝犹未施,反责无厌,何耶?妪笑掩扉。断际异之,与语,多所发药。辞去,妪曰:可往南昌见马大师。断际至江西,而大在师已化去,闻塔在石门,遂往礼塔。时大智禅师方结庐塔旁,因叙其远来之意,愿闻平昔得力言句。大智举一喝三日耳聋之语示之,断际吐舌大惊。相从甚久,暮年始移居新吴百丈山。考其时,妪死久矣。而《大宋高僧传》曰:妪祝断见百丈。非也。云居佛印禅师曰:云门和尚说法如云,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我语,他时定贩卖我去。今对机室中录,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随所闻,随即书之。后世学者,渔猎文字语言中,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可叹也。

玄沙备禅师薪于山中,旁僧呼曰:和尚看虎。玄沙见虎,顾僧曰:是你。灵润法师山行,野烧迅飞,而来同游者皆避之,润安步如常,曰: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无由免火。火至而灭。严阳尊者单丁住山,蛇虎就手而食。归宗常公芟草,见蛇,芟之。旁僧曰:久闻归宗,今日乃见一粗行沙门。常曰:你粗我粗耶?吾闻亲近般若,有四种验心,谓就事、就理、入就、出就。事理之外,宗门又有四藏锋之用,亲近以自治,藏锋之用以治物。荆州天王寺道悟禅师,如《传灯录》所载,则曰:道悟得法于石头,所居寺曰天皇。婺州东阳人,姓张氏。年十四岁出家,依明州大德披剃,年二十五,杭州竹林寺受具。首谒径山国一禅师,服勤五年。大历中,抵钟陵,谒马大师。经二夏,乃造石头。元和丁亥四月示寂,寿六十,腊三十五。及观达观禅师所集《五家宗派》,则曰:道悟,嗣马祖。引唐丘玄素所撰碑文几千言,其略曰:师号道悟,渚宫人,姓崔氏,即子玉后胤也。年十五于长沙寺礼昙翥律师出家。二十三诣嵩山律德,得尸罗。谒石头,扣寂二年,无所契悟。乃入长安亲忠国师。三十四与侍者应真南还,谒马大师,大悟于言下,祝曰:他日莫离旧处。故复还渚宫。元和十三年戊戌岁四月初示疾,十三日归寂,寿八十二,腊六十三。考其传,正如两人。然玄素所载曰:有传法一人崇信,住澧州龙潭。《南岳让禅师碑》,唐闻人归登撰,列法孙数人,于后有道悟,名圭峰。《答裴相国宗趣状》列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禀径山。今妄以云门、临济二宗竞者,可发一笑。

《草堂禅师笺要》曰:心体灵知不昧,如一摩尼珠,圆照空净,都无差别之相。以体明,故对物时能现一切色相,色自差而珠无变易。如珠现黑时,人以珠为黑者,非见珠也;离黑觅珠者,亦非见珠也;以明黑都无为珠者,亦非见珠也。马祖说法,即妄明真,正如以黑为珠。神秀方法,令妄尽方见觉性者离妄求真,正如离黑觅珠。牛头说法,一切如梦,本来无事,真妄俱无,正如明黑都无为珠。独荷津于空相处指示知见,了了常知,正如正见珠体不顾众色也。密以马祖之道如珠之黑,是大不然。即妄明真,方便语耳,略知教乘者皆了之,岂马祖应圣,师远识为震旦法主,出其门下者,如南泉、百丈、大达、归宗之徒,皆博综三藏,熟烂真妄之论,争服膺师尊之,而其道乃止于珠之黑而已哉?又以牛头之道,一切如梦,真妄俱无者,是大不然。观其作《心王铭》曰: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镜,随照冥蒙。纵横无照,最微最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一一皆治知见之病。而荷泽公然立知见,优劣可见,而谓其道如明黑都无为珠者,岂不重欺吾人哉?至如北秀之道,顿渐之理,三尺童子知之,所论当论其用心。秀公为黄梅上首,顿宗直指,纵曰机器不逮,然亦饫闻饱参矣,岂自甘为渐宗徒耶?葢祖道于时疑信半天下,不有渐,何以显顿哉?至于纷争者,皆两宗之徒,非秀心也。便谓其道止如是,恐非通论。吾闻大圣应世,成就法道,其权非一,有显权,有冥权。冥权即为异道、为非道;显权则为亲友、为知识。庸讵知秀公非冥权也哉?

唐僧复礼有法辩,当时流辈推尊之。作《真妄》偈问天下学者曰: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清凉国师答曰: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即止。能迷非所迷,安得长相似。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妙理。分别心未忘,何由出生死?圭峰禅师答曰: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此是众生源,穷之出生死。又曰:人多谓真能生妄,故妄不穷尽,为决此理,重答前偈曰: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迷悟性皆空,皆空无终始。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予味二老所答之辞,皆未副复礼问意,彼问真法本净,妄念何由而起,但曰:真法本无性,随缘染净起。不了号无明,了之即佛智。无明全妄情,知觉全真理。当念绝古今,底处寻终始。本自离言诠,分别即生死。

云庵和尚尝曰: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如《起信》曰: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含著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者为弘法大峻者言之也。《圆觉》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者。为求道不精进者言之也。虽然为弟子者能不忘精进,则为师者不害于太峻。方今学者未能尽致敬之礼,而责以慳法,则过矣。侍者进曰:然则三世如来法施之式可得闻乎?曰:《法华》曰: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此佛之遗意也。

达观颖禅师初出东吴,年才十六七。泊舟秦淮,宿奉先寺时,寺皆讲人,见其禅者,又少之,不为礼。颖让曰:佛记比丘恶客,比丘至者,法将灭。尔辈安为之耶?有答者曰:上人即主此,敬客未晚。颖笑曰:我顾未暇居此,然能易道行者,使饭十方僧报佛恩耳。时内翰叶公清臣守金陵,颖袖书谒之。叶公曰:昨晚至此,何以知建寺始末之详如此乎?对曰:夜阅旧碑知之。因极言律居之弊败伤风化,叶公大奇之,奉先缘是乃为禅林。吴中讲师多讥诸祖传法偈无译人,者与之辩,失其真,适足以重其谤。颖论之曰:此达摩为二祖言者也,何须译人耶?如梁武初见之,即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进曰:对联者谁?又曰:不识。使达摩不通方言。则何于是时便能尔耶?讲师不敢复有辞。其挫服魔外之气,师自然之智,发自妙龄,而遇事则应,无所疑畏,天性则然。后为石门聪之嗣,首山嫡孙也。

《涅槃经》: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何以故?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秘密藏。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云何当言佛世尊有秘密藏?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实无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观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又曰:又无语者,犹如婴孩,言语未了,虽复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语未了者,即秘密之言,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故石头曰:乘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药山曰:更须自看,不得绝却言语。我今为汝说者个语,显无语底。长庆曰:二十八代祖师,皆说传心,且不说传语。且道心作么生传?若也无言,启蒙何名达者。云门曰:此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说,因甚么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诃见性如隔罗噻。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着口耶?予每曰:衲子于此撤去,方知诸佛无法可说,而证言说法身。如何是言说法身?自答曰:断头船子下扬州。

王文公曰:佛与比丘辰巳间应供名为斋者,与众生接,不可不斋。又以佛性故,等视众生而以交神之道见之。故《首楞严》曰: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又曰: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正定中所受境界谓之正受,异于无明所缘受。故《圆觉》曰:三昧正受,释者谓梵语三昧,此云正受。而《宝积》云三味及正受,则此释非也。

曹溪大师将入涅槃,门人行瑫、法海等问:和尚法何所付?曹溪曰:付嘱者二十年外于此地弘扬。又问:谁人?答曰:若欲知者,大庾岭上以网取之。圭峰欲立荷泽为正传的付,乃文释之曰:岭者,高也。荷泽姓高,故密示之耳。欲抑让公为旁出,则曰:让则曹溪门下旁出之泛徒,此类数可千余。呜呼!逐鹿者不见山,攫金者不见人,殆非虚言。方密公所见唯荷泽,故诸师不问是非,例皆毁之。如大庚岭上以网取之之语,是大师末后全提妙旨,而辄以意求。让公,僧中之王,而谓之泛徒,详味密公之意,可以发千载一笑。

老安国师有言曰:《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不住色,不住声,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显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现,若住恶生心即恶现,本心即隐没,若无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知曹溪大师云风幡不动是心动。修山主有偈曰: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暗却本来人。

有僧问晦堂老人曰:五祖前身栽松道者尝托周氏女而生,彼三缘不和合,何从而生耶?老人笑曰:汝闻树提伽生于火中,伊尹生于空桑乎?对曰:闻之。汝于彼二人乃不疑其生不由三缘,而独疑五祖耶?方今士大夫之留意宗乘者,皆以此为疑,及闻此语,莫不释然。予以谓老人所示未欲极教乘之本意,第就其机息狂情耳。马大师曰: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机宜,能破一切众生疑网,出离有无等缚。其斯之谓欤!

《宗镜录》曰:虽然心即是业,业即是心,既从心生,还从心受。如何现今消其妄业,报答曰但了无作,自然业空?所以云若了无作恶业,一生成佛。又曰:虽有作业,而无作者,即是如来秘密之教。又凡作业,悉是自心横计外法,还自对治,妄取成业。若了心不取境,境自不生,无法牵情,云何成业?予尝作偈释其旨曰: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举手操刀,恣行杀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狱。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何业报,罪福不同?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沈生死。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维摩经》曰:入不思议境,如借座灯王取饭香土,促演其日劫,大小之相容,可以神会妙旨。至曰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极难解通。《首楞严》曰: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见道者妄尽觉明,自见空殒可也。而下文乃又曰:一切魔王,见其宫殿无故坼裂,为难和会。故诸法师俱有注释,校其所论,未容无说。临济大师建立四宾主,今徒阅其语,竟莫能分辩之。知之者未必真,不知者以为苟然。又有四偈,一偈如金刚王宝剑;一偈如踞地狮子;一偈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喝用。如踞地狮子、探竿影草,后学往往不省其何等语,安能识其意耶?不过曰:此古人一期建立之辞耳,何足问哉?然则临济之言遂为虚语也。今系其偈于此曰:金刚王剑,觌露堂堂。才涉唇吻,即犯锋芒。踞地师子,本无窠臼。顾伫之间,即成渗漏。控竿影草,莫入阴界。一点不来,贼身自败。有时一喝,不作喝用。佛法大有,只是牙痛。

予游长沙,至鹿苑,见岑禅师画像,想见其为人,作《岑大虫赞》并序曰:如来世尊语阿难曰:汝元不知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龙胜菩萨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以佛祖之辩谈心法之妙,其清净显露,如掌中见物,无可疑者。而末世众生,卒不明了者,葢其迷妄之极,非其所闻习故也。禅师悯之,故于所习之境譬之曰:若心是生,则梦幻空华,亦应是生;若身是生,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亦应是生。大哉言乎!与《首楞严》、《中观论》相终始也。禅师大寂之孙,南泉之子,赵州之兄,开法于长沙之鹿苑。当时衲子倔强如仰山者犹下之,而呼以为岑大虫云。为之赞曰:长沙大虫,声威甚重。独眠空林,百兽震恐。寂子儿痴,见不知畏。引手捋须,几缺其耳。大空小空,你虎亦尔。如备与觉,可撩其尾。嗟今衲子,眼如裴缸。但见其彪,安识虎真。我拜公像,非存非没。百尺竿头,行尘勃勃。

白云端禅师曰:天下丛林之兴,大智禅师力也。祖堂当设达摩初祖之像于其中,大智禅师像西向,开山尊宿像东向,得其宜也。不当止设开山尊宿而略其祖宗耳。云居绑禅师曰:吾观诸方长老示灭,必塔其骸。山川有限,而死本无穷。百千年之下,塔将何所容?于是于宏觉塔之东作卵塔,曰:凡住持者,自非生身不坏。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石填于此。其西又作卵塔,曰:凡众僧化,皆藏骨石于此。谓之三塔。二大老识度高远,可为后世法。然孤论难持,犯众难成。卒必有赏音,吾将观焉。

东京觉严寺有诚法师,讲《华严经》,历席最久,学者依以扬声。其为人纯至,少缘饰,高行远识,近世讲人莫有居其右者。元绑初,高丽僧统航海至,上表乞传持贤首宗教归本国流通。奉圣旨下两街举可以授法者,有司以师为宜。上表辞免曰:臣虽刻意讲学,识趣浅陋。特以年运已往,妄为学者所推。今异国名僧航海问道,宜得高识博闻者为之师。窃见杭州慧因院僧净源精练教乘,旁通外学。举以自代,实允公议。奉圣旨依所乞,敕差朝奉郎杨杰馆伴,至钱塘受法。

予建中靖国之初故人处获洞山初禅师语一编,福严良雅所集。其语言宏妙,真法窟爪牙。大略曰: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未达其源者,落在第八魔界中。又曰:言无展事,语不投机,乘言者丧,滞句者迷。于此四句语中,见得分明,也作个脱洒衲僧。根椽片瓦,粥饭因缘,堪与人天为善知识。于此不明,终成莽卤。云庵平生说法,多称初悟门、度越格量。偶阅旧记,见其寄道友偈并序,曰:昔洞山参云门,悟旨于言下,人佛正知见,所有炙脂帽子、鹘臭布衫皆脱去,以四句偈明其悟。葢得展事自在之用,投机善巧之风。故其应机接物,不乘言,不滞句,如师子王得大自在,于哮吼时,百兽震骇。葢法王法如是故也。又世所传见云门者皆坐脱立亡,何哉?以无佛法知见故也。因随句释以奉寄,曰:大用现前能展事,春来何处不开花。放伊三顿参堂去,四海当知共一家。又曰:千差万别解投机,明眼宗师自在时。北斗藏身虽有语,出群消息少人知。又曰:游山玩水便乘言,自己商量总不偏。鹘臭布衫脱未得,且随风俗度流年。又曰:滞句乘言是瞽聋,参禅学道自无功。悟来不费纤毫力,火里蝍々吞大虫。

宗道者,不知何许人也。往来舒蕲间,多留于投子。性嗜酒,无日不醉。村民爱敬之,每饷以醇醪。居一日,方入浴,闻有寻宗者,度其必送榼至,裸而出,得酒径去。人皆大笑,而宗傲然不怍。尝散衣下山,有逆而问者,曰:如何是道者家风?对曰:袈裟裹草鞋。意旨如何?曰:赤脚下桐城。陈退夫初赴省闱,过宗,戏问曰:衿此行欲作状元,得否?宗熟视曰:无时即得。莫测其言也。而退夫果以第三名上第。时彦作魁,方悟无时之语。宗见雪窦,而超放自如,言法华之流也。

雪窦初在大阳玄禅师会中典客。与僧夜语,雌黄古今。至赵州柏树子因缘,争辩不己。有一行者立其旁,失笑而去。客退,雪窦呼行者至,数之曰:对宾客敢尔耶?对曰:知客有定古今之辩,无定古今之眼,故敢笑。曰:且赵州意汝作么生会?因以偈对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雪窦大惊,乃与结友。或云即承天宗禅师也。予谓闻此可以想见当时法席之盛也。

晦堂老人尝以小疾医寓漳江。转运判官夏倚公立往见之,因剧谈妙道,至会万物为自己,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犬卧香案下,以压尺击犬,又击香案,曰:犬有情即去,香案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去?夏不能答。晦堂曰:才人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物为己耶?老黄龙入灭,道俗请继主道场。法席之盛,初不减平时。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而道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州,虚大沩以致之,三辞,弗往。又嘱江西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应长沙之意,晦堂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求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己。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人天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籍之民,直遣伍伯追呼耳。岂可复为也!器资以斯言反命,师直由是致书,愿得一见,不敢以住持相屈。遂往长沙。葢于四方公卿意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亦不往也。开法黄龙十二年,退居庵头二十余年,天下指晦堂为道之所在,葢末世宗师之典刑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二十五有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梵王在初禅天。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人我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经说的“我”,与今人说的“我”,意思大不相同。在佛经中“人我”的“我”,有常不变、能主宰的含义。“人”也不是实体的人,而指人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