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宋僧元净遗事 叁·事迹
2025-04-20 13:49

宋僧元净遗事 叁事迹

苏軾《訥斋记》:钱塘有大法师曰辩才,初住上天竺,以天台法化吴越。吴越人归之如佛出世,事之如养父母。金帛之施,不求而至。居天竺十四年。有利其富者,迫而逐之。师欣然捨去,不以為恨。吴越之人从之者如归市,天竺之眾分散四去。事闻於朝,明年,俾復其旧,师黽俛而还,如不得已。吴越之人争出其力,以成就废闕,眾復大集。无几何,师告其眾曰:『吾虽未尝争也,不幸而立於争地,久居而不使去,人以己是非彼,非沙门也。天竺之南山,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汝捨我,我将老於是。』

言已,策杖以往,以茅竹自覆,声动吴越。人復致其所有,巉岭堙圯,筑室而奉之。不期年,而荒榛岩石之间,臺观飞涌,丹堊炳焕,如天帝释宫。师自是谢事,不復出入。高邮秦观少游名其所居曰訥斋。道潜师参寥属余為记,余闻之,师始以法教人,叩之必鸣,如千石鐘;来不失时,如沧海潮,故人以辩名之。及其居此山,闭门燕坐,寂寞终日。果落根荣,如冬枯木;风止波定,如古涧水,故人以訥名之。虽然,此非师之大全也。彼其全者,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垢不净,不辩不訥,而又何以名之。虽然,乐其出而高其退,喜其辩而贵其訥,此眾人意也,则其以名斋也亦宜。乃作颂曰:以辩见我,既非见我。以訥见我,亦几於妄。有叩而应,时止而止。非辩非訥,如如不动。诸佛既然,我亦如是。

杨杰《延恩衍庆院记》(《咸淳临安誌》七八):天台宗师辩才净老坐道场者四十年,指空假中以接人,其心契於圣智,具戒定慧以行已。其德动於幽潜,真有道之士也。初住钱塘法惠院之宝阁,次住上下二天竺,又住南屏山之兴教。往来学徒,盖逾万人。分传教观,多能演其所闻,开悟学者。师平生未尝輒有求於人,然所至必為四眾依嚮,莫不兴盛,盖其有所致也。余在都下时见清献公与师倡酬偈颂,已知师之所存矣。及观苏子瞻与师诗,言其儿初弱不能行,因祷师加护,即壮而能行,然后知师功行至矣。师一日谓诸徒曰:『吾筋力衰疲,劳於应接,安得幽僻处一菴地,以养余年。』檀越闻之曰:『辩才师有退居之意,吾辈蒙其德不為不久,盍往择可居之地?』乃於龙井山得寿圣院,弊屋数楹,主者不堪其居,愿人為代以捨去。於是请师徒弟怀益主奉香火,汲巾侍瓶,甲乙相承,以严佛事。其院即吴越王所创,国朝赐今额也。檀越為师鼎新栋宇,不日而成。

中建尊殿,严圣像也。前有叁门,示叁解脱也。鐘鼓有阁,警晦明也。堂曰潮音,信群听也。斋曰訥,欲无言也。室曰寂,寂而常照也。阁曰照,照而寂也。泉曰冲,用不穷也。又,堂曰閒。赵公致政访师退居,二閒人也。菴曰方圆,不执一也。桥曰归隐,退以乐也。沼曰涤心,渊清澈也。群居有寮,安其徒也。眾山环绕,景象会合。断崖泓澄,神物攸宅,龙井巖也。势将奋迅,百兽窜慑,狮子峰也。昔人饲虎,以度有情,萨埵石也。

修竹森然,苍翠夹道,风篁岭也。元丰八年秋,余被命陪高丽国王子祐世僧统访道吴粤,尝謁师於山中,乃度风篁岭,窥龙井,过归隐桥,鉴涤心沼,观狮子峰,望萨埵石,升潮音,憩訥斋,酌冲泉,入寂室,登照阁,临閒堂,回方圆菴,从容论议,夕而后还。师异日遣其徒丐文以纪其本末,余既与之记,又系之以诗十叁章云。

释守一《上天竺山誌》:天竺辩才法师以智者教传四十年,学者如归,四方风靡,於是晦者明,窒者通,大小之机无不遂者。不居其功,不宿於名,乃辞其交游去。其弟子而求於寂寞之滨,得龙井之居以隐焉。南山守一往见之,过龙泓,登风篁岭,引目周览,以索其居。岌然群峰密围,淴□□不蔽翳,四顾若失,莫知其乡。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於烟云仿佛之间,遂造而揖之。法师引予并席而坐,相视而笑。徐曰:『子胡来?』

予曰:『愿有观焉。』法师曰:『子固观矣,而又将奚观?』予笑曰:『然。』法师命予入,由照阁经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佛亦如之。使吾党祝髮以圆其顶,坏色以方其袍,乃欲其烦恼尽而理体圆,定慧修而德相显也。盖溺於理而不达於事,迷於事而不明於理者,皆不可谓之沙门。以製礼乐為衣裳,至於舟车器械宫室之為,皆则而象之,故儒者冠圆冠,以知天时,履句屨以知地形。盖蔽於天而不知人,蔽於人而不知天者,皆不可谓之真儒矣。唯能通天、地、人者,真儒矣。唯能理事一如向无异观者,其真沙门歟。噫!人之处乎覆载之内,陶乎教化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於其居也,特不然哉!吾所以為是庵也。然则,吾直以是為蘧庐尔。若夫以法性之圆事相之,方而规矩,一切则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窥其制则圆盖而方址。予謁之曰:『夫释子之寝,或為方丈,或為圆庐,而是庵也,胡為而然哉?』法师曰:『子既得之矣。虽然,试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浑沦週徧,非方非圆,而能成方圆者也。形而下者,或得於方,或得於圆,或兼斯二者而不能无悖者也。大至於天地,近止乎一身,无不然。故天得之,则运而无积;地得之,则静而无变。是以天圆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间,则首足具二者之形矣。盖宇宙虽大,不离其内,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故凡有貌象声色者,无巨细,无古今,皆不能出於方圆之内也,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虽然,此游方之内者也。至於诸法同体而无目,位万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乎不深之度,而游乎无端之纪,则是庵也,為无相之庵,而吾亦将以无所住而住焉。当是时也,子奚往而观乎?』呜呼!理圆也,语方也,吾当忘言与之,以无所观而观之,於是嗒然隐凡。予出以法师之说,授其门弟子,使记焉。

东坡过上天竺,謁辨才。款语间,因言窗前两松,昨為风折一枝,悵悵成一联,竞未得续其后,举以示公云:『龙枝已逐风雷变,减却虚窗半日凉。』坡续云:『天爱禪心圆且洁,故添明月件清光。』

山门桥在上竺山门外、中竺天正殿前,桥有宋时辩才重建雪坡亭。东坡访辩才法师,适雪霽,构亭厓下,以纪其胜。夜讲檯,治平中辩才净法师演说无倦,尝谓鬼神少威德,则不敢随眾昼听,乃為夜分讲经,故名。

莫考厥初,至辩才更建。又李纲《上天竺天台教寺十六观堂碑》曰:辩才净法师於嘉祐、熙寧间两住本山,兼统禪讲二教律,叁宗赐诗褒美,东宫復书归隐之额,听其退居兴福。东坡一日礼大士,见座前《普门品》,袖手展读云:『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与本人。』东坡喟然嘆日:『佛自仁心,岂有免人之一难而害人之一命乎?是亦去彼及此,与夫不爱人者何异也。我体佛之意,而改正之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问辩才曰:『何如?』辩才笑而不答。谨案《东坡集》:东坡居士曰:『观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咒诅念观音之力,而使还着与本人,则岂观音之心哉?今改之。』云云。其文不同,不言与辩才问答。

《咸淳临安誌》:明智寺在县西十八里波亭乡。初,山之西有光亙天,现菩萨像,僧道志立茅庐其下。元祐间,因建佛殿,遂名西菩寺。治平二年,改今额。熙寧七年八月,苏文忠公同毛君宝、方君武访参寥、辩才,遂留西菩山留题。建炎间重修,秦少游之子湛為记。有清凉池、明月池、双峰堂、涤轩、贤秀轩、西资阁、见山亭。又秦湛寺记略云:於潜之西菩有光属天,现菩萨像,其时僧道志茅庐其下,遂聚邑人之钱而庙佛焉,号西菩寺,实唐天祐中也。本朝改曰明智,今谓其山犹曰西菩。辩才既从此山行道,吴越山中之徒思踵其武,踊跃精进云云。明智以有道者之故栖,学佛者望之如仲尼之徒於闕裡,其气象景物,又盖境内。自於潜十有叁里至山之麓,未及之五里,上松旁涧,与道委蛇,仰可以荫,俯可以鉴,循环曲折,乃得平直。两峰屹然,如立长人,如获居迎来。五老、九华、未易伯仲。泉涌西岩之址,盛暑常寒,筒引错落,遍於百室,是以居者忘出,游者忘归云云。自有此寺已数百年,土殞木坏,风雨入室,像设不严,威仪不成,双峰既归,未尝有求。邑之富於力者,相率施所有,寺為之一新云云,余先人与辩才善,余儿时先人对辩才语,必令旁侍,其高世之论,至今能记一。而辩才物故前先人十年,今龙井、天竺间,云容山色或诲人愁,其能念先人乎?余每见来自吴越者,未尝不问辩才门人何如,故闻双峰之名久矣。杜门锡山之下,一旦苍头告余日:『门有道人,吴语而文。』亟出见之,乃常乐性禪师也。谓明智重葺,欲余為记,且曰:『先太史常為辩才记龙井,今记明智,非子可乎?』余不敢辞。虽然鸡凤异调,大方之家岂不笑我。

《咸淳临安誌》:嘉祐末,守沈礼部文通以為天竺起於司马晋时,逾七百载,而观音发跡西峰,甫及百年,遂分為二所。谓上天竺也,大士以声音為佛事,非禪那所居,即谢去住持智月,以辩才法师元净為其主,仍请於朝,以教易禪,赐名灵感观音院。时曾鲁公公亮為相,实奖其事。既而蔡端明襄出守,鲁公以钱十万為扁,委蔡公為书之。盖鲁公庆历间道杭,同行僧元达,至天竺瞻礼,途中见衣素妇人谓达曰:『上座同曾舍人来耶?舍人五十七入中书。』语讫无所见。已而如其言。事具石刻。无净乃益凿山闢地,增广殿宇,鲁公又以经五千二百叁十卷遗元净,西无為藏。

《咸淳临安誌》:龙井延恩衍庆院,在风篁岭。乾祐二年,居民凌霄募缘建造。旧额报国看经院,熙寧中改寿圣院。绍兴叁十一年,改广福院。淳祐六年,改今额,有龙井。元丰二年,辩才大师元净自天竺退休兹山,始鼎新栋宇及游览之所。山川胜概,一时呈露,而二苏、赵、秦诸贤皆与辩才為方外交,名章大篇,照映泉石。龙井古荒剎,由是振显,岂非以其人乎!

《佛祖通载》:元丰叁年,谢去天竺,居龙井。六年,居南屏。明年,復归龙井。时灵山虚席,师以慈云师祖道场俯就眾请。及月餘,定中见金甲神跪前曰:『师於此无缘,不宜久住。』既受冥告,遂还龙井。胡祥翰《西湖新誌过溪亭》:在龙井寺门外。初元净退居於此,名其桥曰『归隐』。寻,以送东坡过桥,左右因举远公过虎溪事,师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改桥名『过溪』,并作亭岭上,曰『过溪亭』,亦称『二老亭』。东坡赋纪之。亭今二额曰『过溪』,曰『二老』。丁立中跋二老亭额,云旧在风篁岭上,后移龙井祠下,即今址也。此额丙辰季夏,金溶熙重修补立。

秦观《龙井记》:龙井旧名龙泓,吴赤乌中,方士葛洪曾炼丹於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水泉也。每岁旱祷雨於他祠不获,则祷於此,有祷輒应,故老相传,以為有龙居之。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靚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于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為所诱,而不克以為泉。浙江介於吴越之间,一昼一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作,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髮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江之山,多為所胁,而不暇以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丽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蓄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於道者,则其為神物之託也,亦奚疑哉。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於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於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自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余是岁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於山中。法师策杖送余於风篁岭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餘以泽於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於此?益為我记之。余曰:唯。叁年八月日,高邮秦观记。秦观《游龙井寺记》:元丰二年秋后一日,余自吴兴道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辩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造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霽,林间月明,可数毫髮。遂弃舟,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於慧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於龙井亭,酌泉投石而饮之。自普寧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傍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矣,始至寿圣院,謁辩才於潮音堂,明日乃还。高邮秦观题。

坡仙至钱塘,特与辩才师為世外交,师归老龙井,坡為作二老亭诗。一时名胜,多与之游,瑰词藻翰,衣被泉石,至今枯槎断壁间,奕奕飞动。独少游记文,得元章书,二妙相辉,宜耀不朽,而寺失其传,好事者閟然不满。绍定己丑,得真跡於户书胡公槻,印以他米书不谬,每念鑱之寺中,以苴放軼。一日语京尹赵公,公敛衽曰:前贤之胜韵不续,实遗吾邦羞,寺於何有。亟访坚珉刻之,且捐钱百万,畀住山宗炳,建楼植钟,新緇宇之弊。於是龙井之胜若前贤之微,如创见然。余每爱少游支筇步月,敲辩才门,夜半清语,殆非人间世。今留题中,写涧谷经行,登危憩寂之境,冲烟破暝之态,溪潺林影,断续隐见,虽善画不能及。题识犹尔,况记乎?虽然,微尹公好古博雅,则斯记未必遇,虽遇,未必遽赫然在人目,余幸记之,遇显之速也,於是借石只书其颠末。纪定辛卯叁月望日,四明郑清之文叔跋。(施諤《淳祐临安誌》)

秦观《淮海集》:熙寧九年,秀州嘉兴县令陶彖有子得疾甚异,形色笑语,非復平人。令患之,乃大出钱财,聘謁巫祝,厌胜百方,终莫能治。是岁,辩才法师元净适以事至秀。法师,高僧也,隐於钱塘之天竺山,传天台教学者数百人,又特善咒水,疾病者饮其所咒水輒愈,吴人尊事之。令素闻其名,即驰诣师,具状告曰:『儿始得疾时,见一女子自外来,相调笑久之,俱去,稍行至水滨,遗诗曰:「生為木卯人,死作幽独鬼。泉门长夜开,衾幃待君至。」自是屡来,且有言曰:」仲冬之月二七之间,月盈之夕,车马来迎。」今去妖期逼矣,未知所处,愿赐哀怜。』师乃许诺,因杖策从至其家,除地為坛,设观音像於中央,取杨枝沾水洒而咒之,叁绕坛而去。是夜,儿寝安然,不復如他时矣。明日復来,结跏跌座,引儿问曰:『汝居何地,而来至此?』答曰:『会稽之东,卞山之阳,是吾之宅,古木苍苍。』师又问:『汝姓谁氏?』答曰:『吴玉山上无人处,几度临风学舞腰。』师曰:『汝柳姓乎?』乃囅然而笑。师良久呵曰:『汝无始已来,迷己逐物,為物所转,溺於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脱,入魔趣中,横生灾害,延及无辜,汝今当知魔耶非魔,魔即法界,我今為汝宣说《首楞严秘密神咒》,汝当諦听,痛自悔恨,讼既往过愆,返本来清净觉性。』於是号泣,不復有云。是夜谓儿曰:『辩才之功,汝父之虔,无以加焉,吾将去矣。』后二日復来,曰:『久与子游,情不能遽捨,愿一举觴為别。』因相对引满,既罢,作诗一章曰:『仲冬二七是良时,江下无缘与子期。今日临歧一杯酒,共君千里远相离。』遂去不復见。余闻其事久矣,元丰二年见辩才於龙井山,问之信然。

释惠洪《林间录》:杭州上天竺法师辩才,悟法华叁昧,有至行,宏天台教称第一,东吴讲者宗尚之。秀州有狂人号回头,左道以鼓俗流,宣言当建窣堵坡為吴人福田,施者云委,然惮入杭境,以辩才不可欺故也。不得已既来,先以钱十万诣上天竺饭僧,且遣使通问曰:『今以修造钱若干,愿供僧一堂。』净答其书曰:『道风远来,山川增胜,诲言先至,喜慰可量。承以营建净坛為饭僧之用,窃闻教有明文,不许互用,圣者已遗明诲,不知白佛当何以辞?佇闻报章,即令譔疏文也。』狂人大惊,惭见其徒,然净之门弟子,亦劝且礼之以化俗。净厉声曰:『出家儿须具眼始得。彼诚圣者,吾敢不恭?如其诞妄,知而同之,是失正念。吾闻圣者具他心通,今夕当与尔曹虔请,於明日就此山与十方诸佛同斋,即法法严,敬跪读疏文焚之。』明日,率眾出迎,而所谓狂人者,竟不至。学者皆服。《东坡集题秦太虚龙井题名记》:览太虚题名,皆余昔时游行处。

闭目想之,瞭然可数。始余与辩才别五年,乃自徐州迁於湖,至高邮见太虚、参寥,遂载与俱。辩才闻余至,欲扁舟相过,以结夏未果。太虚、参寥又相与适越,云秋尽当还。而余仓卒去郡,遂不復见。明年,余謫居黄州,辩才、参寥遣人致问,且以题名相示。时去中秋不十日,秋潦方涨,水面千里,月出房心问,风露浩然。所居去江无十步,独与儿子迈棹小舟至赤壁,西望武昌山谷,乔木苍然,云涛际天,因录以寄参寥,使以示辩才,有便至高邮,亦可录以示太虚也。

《东坡集跋太虚辩才庐山题名》:某与大觉禪师别十九年矣。禪师脱屣当世,云栖海上,谓不復见记,乃尔拳拳耶?抚卷太息,欲一见之,恐不可復得。会与参寥师自庐山之阳并出而东,所至皆禪师旧跡,山中人多能言之者。乃復书太虚与辩才题名之后,以遗参寥。太虚今年叁十六,参寥四十二,某四十九,辩才七十四,禪师七十六矣。此吾五人者,当復相从乎?生者可以一笑,死者可以一嘆也。元丰七年五月十九日,慧日院大雨中书。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餘》

辩才、参寥,皆苏子瞻友也。其赞辩才云:『即之浮云无穷,去之明月皆同。欲知明月所在,在汝吐雾之中。』

辩才元净之住天竺也,善持咒水,饮病者輒癒,杭人尊事之。熙寧九年,秀州嘉兴县令陶彖,有子得疾甚异,形色语笑,非復平人。令患之,乃大出钱财,聘謁巫祝,厌胜百方,终莫能治。辩才适以事至秀州,令素闻其名,即驰诣告曰:『儿始得疾时,见一女子自外来,相调笑,久之,俱去。少行至水滨,遗诗曰:「生為木卯人,死作幽独鬼。泉门长夜开,衾幃待君至。」自是屡来,且有言曰:「仲冬之月,二七之间,月盈之夕,车马来迎。」今去妖期逼矣,未知所处,愿赐哀怜。』辩才许诺,因杖策从至其家,除地為坛,设观音像於中央,取杨枝沾水,洒而咒之,叁绕坛而去。是夜,儿寝安然。明日復来,结跏跌坐,引儿问曰:『汝居何地而来此?』答曰:『会稽之东,下山之阳,是吾之宅,古木苍苍。』师又问:『汝姓谁氏?』答曰:『吴王山上无人处,几度临风学舞腰。』师曰:『汝柳姓乎?』乃囅然而笑。师良久呵曰:『汝无始已来,迷己逐物,為物所转,溺於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脱,入魔趣中,横生灾害,延及无辜。汝今当知魔即非魔,魔即法界,我今為汝宣说《首楞严》秘密神咒,汝当諦听,讼既往过愆,返本来清净觉性。』於是号泣,不復有云。是夜,女子谓儿曰:『辩才之功,汝父之虔,无以加焉,吾将去矣。久与子游,情不能遽捨,愿举一觴為别。』因相对引满。既罢,作诗云:『仲冬二七是良时,江下无缘与子期。今日临歧一杯酒,共君千里远相离。』遂去,不復见。

《天台山方外誌》:《圆事理说》,辩才净师譔。

苏辙《天竺海月法师塔碑》:餘杭天竺有二大士,一曰海月,一日辩才,皆事明智韶法师,以讲说作佛事,而心悟最上乘,不為讲说所缚。吴越多禪眾,闻其言者皆曰:『说教如是,是亦禪也。』故吴越之人归之与佛菩萨无异。熙寧中,余兄子瞻通守餘杭,从二公游,敬之如师友。后余与子瞻皆自岭外得归,而子瞻终於毗陵。餘杭参寥师吊余颖川,既而曰:『辩才以子瞻故,得铭於公。海月独未有铭,公以子瞻,其亦勿辞。』余亦许之。今住天竺德贤师实公之高弟,以铭授之,俾刻之石。铭曰:佛本说一乘,无二亦无叁。空洞无一物,应物无不在。欲以是教人,人或不能信。以其不信故,故示以方便。方便皆是幻,是惠為真实。有方便惠解,无方便惠缚。有惠方便解,无惠方便缚。惟惠惟方便,更相為缚解。缚脱解亦除,然后至佛乘。智者古智人,具惠与方便。示人西方观,其实则是幻。由幻而得佛,於以度眾生。会归於一乘,何者非佛法。海月辩才师,智者之孙曾。由教而得禪,皆僧中第一。我不识其面,知其心中事。作铭书塔石,二公知其然。《东坡集海月辩公真赞,并引》:钱塘佛者之盛,盖甲天下,道德才智之士,与夫妄庸巧偽之八,杂处其间,号為难齐,故於僧职正副之外,别补都僧正一员。薄帐案牒,奔走将迎之劳,专责正副以下,而都司总领要略,实以行解表眾而已。然亦通号為僧官,故高举远引山栖绝俗之士不屑為之,惟清通端雅外陟世而中遗物者,乃任其事。盖亦难矣。余通守钱塘时,海月大师惠辩者,实在此位。神宇澄穆,不见慍喜,而緇素悦服。余固喜从之游。时东南多事,吏治少暇,而余方年壮气盛,不安厥官,每往见师,清座相对,时闻一言,则百懮冰解,形神俱泰。因悟庄周所言,东郭顺子之為人,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盖师之谓也与?一日,师卧疾,使人请余入山,适有所未暇,旬餘乃往,则师之化四日矣。遗言须余至乃闔棺,趺坐如生,顶尚温也。餘在杭州,梦至西湖,上有大殿榜曰『弥勒下生』,而故人辩才、海月之流,皆行道其间。师没后二十一年,余謫居惠州,天竺净惠师属参寥子以书遗余,曰:『檀越许与海月作真赞,久不偿此愿,何也?』余矍然而起,為说赞曰:『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司之式。庶復见之,眾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平生。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上天竺山誌》:辩才法师骨塔在老龙井山中。万历间,村邻父老传為郡绅李某平之。

《苏诗续补遗偶於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诗,冯景註:《砚谱》,玉兔朝元砚,此為细罗纹刷丝歙石,圆径六寸,高寸五分,面有葱色兔月二像,巧若画成,更无凹凸,真正代前物也。旁刻『建中靖国二年改制』,下刻篆书:『一卷石兮呈祥,俾翰林兮增光。出煨烬兮不败,伊苏氏兮其昌。张九成识。』又二行:『子子孙孙,永古用之。』案苏氏其昌,岂即先生辩才处所得砚与?又先生仿毛颖戏作《万石君传》云:『罗纹,歙人也,其上世尝隐龙尾山。』

《上天竺山誌》:辩才法师手植千叶山茶二本,在白云堂下、雪液池上。自宋歷元,柯叶畅茂,若有呵护。谨案:誌又载释道衍《雪液池》诗註云:上有辩才手植山茶,今无。则明初人已不及见矣。《上天竺山誌》:梯子岭,一名苏子岭,在华严坞。岭由东坡与辩才得名。又华严坞,俗呼心安坞,以谷中為心安房也。今深处有华严山居,本名苏子坞,相传东坡、辩才尝优游於此。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河潭和尚念佛成就的不凡事迹,预知时至,念佛往生

河潭和尚念佛成就的不凡事迹,预知时至,念佛往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位在佛教界不太出名的韩国老和尚在釜山法雨寺圆寂了。他俗姓黄,法名河潭,19岁在金刚山长安寺出家,一直念南无阿弥陀佛作为自己的修行。他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一行禅师的生平事迹

释一行禅师(Thích Nhất Hạnh,1926年10月11日-),越南人,是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诗人、学者及和平主义者。左翼佛教主要的提倡者。在汉传佛教传统中,出家众都以“释”(越南文为Th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优波离尊者事迹

优波离在僧团中被公认为持戒第一,他常向佛问戒。如迦毗罗的释迦族,法律规定:凡释迦族女子,不得嫁给别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当时释迦族黑离车女,青年丧夫,有许多异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将她占为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