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一卷
2025-04-18 08:30

五灯会元 第一卷

○七佛

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后。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下。

△毗婆尸佛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従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槃头,母槃头婆提。居般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

△尸弃佛

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

△毗舍浮佛

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长阿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

△拘留孙佛

拘留孙佛。〔见在贤劫,第一尊。〕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长阿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

△拘那含牟尼佛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般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

△迦叶佛

迦叶佛。〔贤劫,第三尊。〕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従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奈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姓刹利,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普曜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

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维,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窗牖中叉手合掌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

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故《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道,号天人师,时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岁也。

既而于鹿野苑中为僮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而证道果。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

尔时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诸大众:吾今背痛,欲入涅魂。即往熙连河侧,娑罗双树下,右股累足,泊然宴寂。复従棺起,为母说法。特示双足化婆耆,并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时诸弟子即以香薪竞荼毗之,烬后金棺如故。

尔时大众即于佛前,以偈赞曰:凡俗诸猛炽,何能致火毽,请尊三昧火,阇维金色身。尔时金棺従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自世尊灭后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即后汉永平十年戊辰岁也。

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世尊一日胞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一日胞座,默然而坐。阿难白椎曰:请世尊说法。世尊云:会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说法。阿难以他心通观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还复默然。阿难又曰:适来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说法?世尊曰: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便下座。

世尊一日胞座,大众集定。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世尊便下座。

世尊九十日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及辞天界而下,时四众八部,俱往空界奉迎。有莲花色比丘尼作念云: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后见佛。不如用神力变作转轮圣王,千子围绕,最初见佛。果满其愿。世尊才见,乃诃云:莲花色比丘尼,汝何得越大僧见吾?汝虽见吾色身,且不见吾法身。须菩提岩中宴坐,却见吾法身。

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従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万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经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従地涌出,作礼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下,女子于是従定而出。

世尊因波斯匿王问:胜义谛中有世俗谛否?若言无,智不应二。若言有,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义云何?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佛法中曾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名为一义二义。

世尊一日见文殊在门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

世尊一日坐次,见二人舁猪过,乃问:这个是甚么?曰:佛具一切智,猪子也不识!世尊曰:也须问过。

世尊因有异学问:诸法是常邪?世尊不对。又问:诸法是无常邪?亦不对。异学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世尊曰:汝之所问,皆为戏论。

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复藏珠入袖,却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叹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各叉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皆悟通。

世尊因乾闼婆王献乐,其时山河大地尽作琴声。迦叶起作舞,王问:迦叶岂不是阿罗汉,诸漏已尽,何更有余习?佛曰:实无余习,莫谤法也。王又抚琴三遍,迦叶亦三度作舞。王曰:迦叶作舞,岂不是?佛曰:实不曾作舞!王曰:世尊何得妄语?佛曰:不妄语。汝抚琴,山河大地木石尽作琴声,岂不是?王曰:是。佛曰:迦叶亦复如是。所以实不曾作舞。王乃信受。

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世尊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个文殊?迦叶无对。

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去,斩首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首,不于无智人前得胜。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证阿罗汉。

世尊昔欲将诸圣众,往第六天说《大集经》,敕他方此土、人间天上、一切狞恶鬼神,悉皆辑会,受佛付嘱,拥护正法。设有不赴者,四天门王飞热铁轮追之令集。既集会已,无有不顺佛敕者,各发弘誓,拥护正法。唯有一魔王谓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众生成佛尽,众生界空,无有众生名字,我乃发菩提心。

世尊尝与阿难行次,见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礼。阿难曰:此是甚么人塔?世尊曰:此是过去诸佛塔。阿难曰:过去诸佛是甚么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难曰:应当如是。

世尊因有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世尊一日敕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世尊因有比丘问:我于世尊法中见处即有,证处未是。世尊当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当何所示,是汝此问?

世尊成道后,在逝多林中一树下跏趺而坐。有二商人以五百乘车经过林畔,有二车牛不肯前进。商人乃讶,见之山神。报言:林中有圣人成道,经逾四十九日未食,汝当供养。商人入林,果见一人端然不动。乃问曰:为是梵王邪?帝释邪?山神邪?河神邪?世尊微笑,举袈裟角示之。商人顶礼,遂陈供养。

世尊因耆婆善别音响,至一辨间,见五髑髅,乃敲一髑髅问耆婆:此生何处?曰:此生人道。世尊又敲一曰:此生何处?曰:此生天道。世尊又别敲一问:此生何处?耆婆罔知生处。

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于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于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世尊因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従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世尊因地布发掩泥,献花于然灯。然灯见布发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持标于指处插曰:建梵刹竟。时诸天散花,赞曰:庶子有大智矣!

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僮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

世尊因调达谤佛,生身入地狱,遂令阿难问:你在地狱中安否?曰:我虽在地狱,如三禅天乐。佛又令问:你还求出否?曰:我待世尊来便出。阿难曰:佛是三界大师,岂有入地狱分?曰:佛既无入地狱分,我岂有出地狱分?

世尊因文殊忽起佛见、法见,被世尊威神摄向二铁围山,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总是佛。

殃崛摩罗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难?殃崛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报,言我自従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免。

世尊尝在尼俱律树下坐次,因二商人问:世尊还见车过否?曰:不见。商人曰:还闻否?曰:不闻。商人曰:莫禅定否?曰:不禅定。曰: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人乃叹曰:善哉!善哉!世尊觉而不见。遂厌白两段。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

世尊于涅槃会上,以手摩胸,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时百万亿众,悉皆契悟。

○西天祖师

△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也。姓婆罗门,父饮泽,母香志。昔为锻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传》云:尝于久远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众起塔,塔中像面金色有坏。时有贫女,将金珠往金师所,请饰佛面。既而因共发愿:愿我二人为无姻夫妻。由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后生梵天。天寿尽,生中天摩竭陀国婆罗门家,名曰迦叶波,此云饮光胜尊,葢以金色为号也。繇是志求出家,冀度诸有。

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除,袈裟著体,常于众中称叹第一。复言:吾以清净法眼,将付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涅槃经》云:尔时世尊欲涅槃时,迦叶不在众会,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尔时迦叶在耆阇崛山毕钵罗窟睹胜光明,即入三昧,以净天眼,观见世尊于熙连河侧,入般涅槃。乃告其徒曰:如来涅槃也,何其驶哉!即至双树间,悲恋号泣。佛于金棺出示双足。

尔时迦叶告诸比丘:佛已荼毗,金刚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当结集法眼,无令断绝。乃说偈曰:如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于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阇崛山毕钵罗窟。时阿难为漏未尽,不得入会,后证阿罗汉果,由是得人。

迦叶乃白众言:此阿难比丘多闻总持,有大智慧,常随如来,梵行清净。所闻佛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佛所赞叹,聪敏第一。宜可请彼集修多罗藏。大众默然。

迦叶告阿难曰:汝今宜宣法眼。阿难闻语信受,观察众心而宣偈言:比丘诸眷属,离佛不庄严。犹如虚空中,众星之无月。说是偈已,礼众僧足,升法座而宣是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时迦叶问诸比丘:阿难所言,不错谬乎?皆曰:不异世尊所说。迦叶乃告阿难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善守护,听吾偈言: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说偈已,乃持僧伽梨衣入鸡足山,俟慈氏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岁也。

尊者因外道问:如何是我我?者曰:觅我者是汝我。外道曰:这个是我我,师我何在?者曰:汝问我觅。

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弥见,乃问尊者:何得自为?者曰:我若不为,谁为我为?

△二祖阿难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饭王,实佛之従弟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如来成道夜生,因为之名。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

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见一奇特事。佛曰:见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时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总见无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见一奇特事。者曰:未审见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时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时亦见乐人作舞。

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蝠袈裟外,别传个甚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著!

后阿阇世王白言:仁者!如来、迦叶尊胜二师,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尊者般涅槃时,愿垂告别。尊者许之。后自念言:我身危脆,犹如聚沫,况复衰老,岂堪久长?阿阇世王与吾有约。乃诣王宫,告之曰:吾欲入涅槃,来辞耳。门者曰:王寝,不可以闻。者曰:俟王觉时,当为我说。时阿阇世王梦中见一宝葢,七宝严饰,千万亿众围绕瞻仰;俄而风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宝璎珞,悉坠于地,心甚惊异。既寤,门者具白上事。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即至毗舍离城,见尊者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礼,而说偈曰:稽首三界尊,弃我而至此,暂凭悲愿力,且莫般涅槃。时毗舍离王亦在河侧,说偈言:尊者一何速,而归寂灭场;愿住须臾间,而受于供养。尊者见二国王咸来劝请,乃说偈言: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涅槃当我静,而无诸有故。尊者复念:我若偏向一国,诸国争竞,无有是处,应以平等度诸有情。遂于恒河中流,将入寂灭。是时山河大地,六种震动,雪山有五百仙人,睹磅瑞应,飞空而至,礼尊者足,胡跪白言:我于长老,当证佛法,愿垂大慈,度脱我等。尊者默然受请,即变嫩伽河悉为金地,为其仙众说诸大法。尊者复念:先所度脱弟子应当来集。须臾,五百罗汉従?而下,为诸仙人出家授具。

其仙众中有二罗汉: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来以大法眼付大迦叶,迦叶入定而付于我;我今将灭,用传于汝。汝受吾教,当听偈言: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尊者付法眼藏竟,踊身虚空,现十八变入风奋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罗龙宫,一分奉毗舍离王,一分奉阿阇世王。各造宝塔而供养之。乃厉王十二年癸巳岁也。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摩突罗国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胜,母僮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语商诺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圣人降生,则此草生于净洁之地。

和修生时,瑞草斯应。昔如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荼,吾灭度后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于此转妙法轮。后百岁,果诞和修,出家证道,受庆喜尊者法眼,化导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龙,归顺佛教。龙因施其地,以建梵宫。

尊者化缘既久,思付正法。寻于吒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鞠多曰:汝年几邪?答曰:我年十七。者曰:汝身十七,性十七邪?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邪?心白邪?者曰:我但发白,非心白耳。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尊者知是法器。后三载,遂为落发授具。乃告曰:昔如来以无上法眼付嘱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言: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说偈已,即隐于罽宾国南象白山中。后于三昧中,见弟子鞠多有五百徒众,常多懈慢。尊者乃往彼,现龙奋迅三昧以调伏之。而说偈曰: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五百比丘闻偈已,依教奉行,皆获无漏。尊者乃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五百比丘各持一幡,迎导至彼,建塔供养。乃宣王二十二年乙未岁也。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吒利国人也。亦名优波崛多。又名邬波鞠多。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证果。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得度者甚众。

由是魔宫震动,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观其所由。波旬复伺便,密持璎珞縻之于颈。及尊者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尸,化为华痄,耎言慰谕波旬曰:汝与我璎珞,甚是珍妙。吾有华痄,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变为三种臭尸,虫蛆坏烂。波旬厌恶,大生忧恼。尽己神力,不能移动。乃升六欲天,告诸天主。又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我辈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则奈何?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即能除断。乃为说偈,令其回向曰: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宫,礼尊者足,哀露忏悔。尊者告曰:汝自今去,于如来正法,更不作娆害否?波旬曰:我誓回向佛道,永断不善。尊者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皈依三宝。魔王合掌三唱,华痄悉除。乃欢喜踊跃,作礼尊者而说偈曰:稽首三昧尊,十力圣弟子。我今愿回向,勿令有劣弱。尊者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

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尊者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即为剃度,授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尝梦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复谓曰:如来以大法眼藏,次第传授,以至于我。今复付汝,听吾偈言: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已,乃踊身虚空,呈十八变,却复本座,跏趺而逝。提多迦以室内筹用焚师躯,收舍利,建塔供养。即平王三十年庚子岁也。

△五祖提多迦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人也。梵语提多迦,此云通真量。初生之时,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者,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従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尊者闻师说已,欢喜踊跃,而唱偈言:巍巍七宝山,常出智慧泉。回为真法味,能度诸有缘。鞠多尊者亦说偈曰:我法传于汝,当现大智慧。金日従屋出,照耀于天地。提多迦闻师妙偈,设礼奉持。

后至中印度,彼国有八千大仙,弥遮迦为首。闻尊者至,率众瞻礼。谓尊者曰:昔与师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我仙法,师逢十力弟子,修习禅那,自此报分殊涂,已经六劫。者曰:支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弥遮迦曰:昔阿私陀仙人授我记云:汝却后六劫,当遇同学,获无漏果。今也相遇,非宿缘邪?愿师慈悲,令我解脱。者即度出家,命诸圣授戒。其余仙众,始生我慢。尊者示大神通,于是俱发菩提心,一时出家。者乃告弥遮迦曰:昔如来以大法眼藏密付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当护念之。乃说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说偈已,踊身虚空作十八变,火光三昧,自焚其躯。弥遮迦与八千比丘同收舍利,于班荼山中起塔供养。即庄王五年己丑岁也。

△六祖弥遮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中印度人也。既传法已,游化至北天竺国,见雉堞之上有金色祥云,叹曰:斯道人气也,必有大士为吾嗣。乃入城,于鹧铗间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问曰:师何方来?欲往何所?祖曰:従自心来,欲往无处。曰:识我手中物否?祖曰:此是触器而负净者。曰:师识我否?祖曰:我即不识,识即非我。复谓之曰:汝试自称名氏,吾当后示本因。彼说偈答曰:我従无量劫,至于生此国,本姓颇罗堕,名字婆须蜜。祖曰:我师提多迦说,世尊昔游北印度,语阿难言:此国中吾灭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蜜,而于禅祖,当获第七。世尊记汝,汝应出家。彼乃置器礼师。侧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尝作檀那,献一如来宝座,彼佛记我曰:汝于贤劫释迦法中,宣传至教。今符师说,愿加度脱。

祖即与披剃,复圆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于汝,勿令断绝。乃说偈曰: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祖说偈已,入师子奋迅三昧,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却复本座,化火自焚。婆须蜜收灵骨,贮七宝函,建浮图于上级。即襄王十五年甲申岁也。

△七祖婆须蜜尊者

七祖婆须蜜者,北天竺国人也。姓颇罗堕,常服净衣,执酒器,游行里勤,或吟或啸,人谓之狂。及遇弥遮迦尊者,宣如来往志,自省前缘,投器出家,受法行化。至迦摩罗国,广与佛事。

于法座前,忽有智者自称:我名佛陀难提,今与师论义。祖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知师义胜,心即钦服。曰:我愿求道,沾甘露味。祖遂与剃度,而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当护持。乃说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即入慈心三昧。

时梵王帝释及诸天众俱来作礼,而说偈言:贤劫众圣祖,而当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请为宣佛地。尊者従三昧起,示众曰: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识佛地,离有无故。语已,还入三昧,示涅槃相。难提即于本座起七宝塔,以葬全身。即定王十七年辛未岁也。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迦摩罗国人也。姓瞿昙氏,顶有肉髻,辩捷无碍。初遇婆须蜜,出家受教。既而领徒行化,至提伽国毗舍罗家,见舍上有白光上胜,谓其徒曰:此家有圣人,口无言说,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触秽耳。言讫,长者出致礼,问:何所须?祖曰:我求侍者。长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驮蜜多,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祖曰:如汝所说,真吾弟子。伏驮闻之,遽起礼拜,而说偈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伏驮闻偈已,便行七步。祖曰:此子昔曾值佛,悲愿广大,虑父母受情难舍,故不言不履耳。长者遂舍令出家。

祖寻授具戒,复告之曰:我今以如来正法眼藏付嘱于汝,勿令断绝。乃说偈曰: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伏驮承师付嘱,以偈赞曰:我师禅祖中,当得为第八。法化众无量,悉获阿罗汉。尔时佛陀难提即现神变,却复本座,俨然寂灭。众与宝塔,葬其全身。即景王十年寅岁也。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提伽国人也。姓毗舍罗。既受八祖付嘱,后至中印度行化。时有长者香葢,携一子而来,瞻礼祖曰:此子处胎六十岁,因号难生。尝会一仙者,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与落发授戒,羯磨之际,祥光烛座,仍感舍利三七粒现前,自此精进忘疲。既而祖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付于汝。汝护念之。乃说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祖付法已,即入尽三昧而般涅槃。众以香油旃檀阇维,收舍利,建塔于那烂陀寺。即敬王三十三年甲寅岁也。

△十祖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也。本名难生。初将诞时,父梦一白象,背有宝座,座上安一明珠,従门而入,光照四众,既觉遂生。従值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尊者焉。初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即变金色。

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问曰:汝従何来?淋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淋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邪?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祖因说偈曰:此地变金色,预知有圣至。当坐菩提树,觉华而成已。夜奢复说偈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祖知其意,即度出家,复具戒品,乃告之曰:如来大法藏,今付于汝,汝护念之。乃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祖付法已,即现神变而入涅槃,化火自焚。四众各以衣巳盛舍利,随处与塔而供养之。即贞王二十七年己亥岁也。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华氏国人也。姓瞿昙氏,父宝身。既得法于胁尊者,寻诣波罗奈国,有马鸣大士迎而作礼。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锯义。祖曰:彼是木义。祖问:锯义者何?曰:与师平出。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

祖谓众曰:此大士者,昔为毗舍利国王。其国,有一类人如马裸露,王运神力分身为蚕,彼乃得衣。王后复生中印度,马人感恋悲鸣,因号马鸣焉。如来记云:吾灭度后六百年,当有贤者马鸣于博罗奈国,摧伏异道,度人无量,继吾传化。今正是时。即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付于汝。即说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尊者付法已,即现神变,湛然圆寂。众兴宝塔,以拥全身。即安王十九年戊戌岁也。

△十二祖马鸣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者,波罗奈国人也。亦名功胜,以有作无作诸功德最为殊胜,故名焉。既受法于夜奢尊者,后于华氏国转妙法轮。忽有老人,座前搢地,祖谓众曰: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俄従地涌出一金色人,复化为女子,右手指祖而说偈曰:稽首长老尊,当受如来记。今于此地上,宣通第一义。说偈已,瞥然不见。祖曰:将有魔来,与吾较〔音角〕力。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祖曰:魔之来信矣,吾当除之。即指空中,现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祖俨然于座,魔事随灭。经七日,有一小虫,大若桀螟,潜形座下。祖以手取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动。祖告之曰:汝但归依三宝,即得神通。遂复本形,作礼忏悔。

祖问曰:汝名谁邪?眷属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罗,有三千眷属。祖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极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海,我未尝知。祖即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磅发现。迦毗摩罗闻言,遂发信心,与徒众三千,俱求剃度。

祖乃召五百罗汉,与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听偈言: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付嘱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示灭。四众以真体藏之龙铠。即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岁也。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后于马鸣尊者得法,领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请于宫中供养。祖曰:如来有教,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权势之家。太子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有一石窟,可禅寂于此否?祖曰:诺。即入彼山。行数里,逢一大蟒,祖直前不顾,盘绕祖身,祖因与授三皈依,蟒听讫而去。

祖将至石窟,复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问讯。祖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尝为比丘,多乐寂静,有初学比丘数来请益,而我烦于应答,起嗔恨想,命终堕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载。适遇尊者,获闻戒法,故来谢尔。祖问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我亦听受耳。祖遂与徒众诣彼,龙树出迎曰:深山孤寂,龙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吾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祖曰:汝虽心语,我已意知。但办出家,何虑吾之不圣?龙树闻已,悔谢。祖即与度脱,及五百龙众俱授具戒。复告之曰:今以如来大法眼藏,付嘱于汝。谛听偈言: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现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五色舍利,建塔焉。即赧王四十六年壬辰岁也。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西天竺国人也,亦名龙胜。始于摩罗尊者得法,后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祖为说法,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睹之?祖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悉回初心。祖复于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众唯闻法音,不睹祖相。

彼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辨识?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葢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言讫,轮相即隐,复居本座,而说偈言: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无生,咸愿出家,以求解脱。祖即为剃发,命诸圣授具。

其国先有外道五千余众,作大幻术,众皆宗仰。祖悉为化之,令归三宝。复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垂之于世。后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听吾偈言: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付法讫,入月轮三昧,广现神变,复就本座,凝然禅寂。迦那提婆与诸四众,共建宝塔以葬焉。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己丑岁也。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龙树即为说法,不起于座,现月轮相,唯闻其声,不见其形。祖语众曰:今此瑞者,师现佛性。表说法非声色也。

祖既得法,后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长,尽而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问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偈已,弥加叹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祖曰:昔如来记此子,当第二五百年为大教主。今之相遇,葢符宿因。即与剃发执侍。

至巴连弗城,闻诸外道欲障佛法。计之既久,祖乃执长幡入彼众中。彼问祖曰:汝何不前?祖曰:汝何不后?彼曰:汝似贱人。祖曰:汝似良人。彼曰:汝解何法?祖曰:汝百不解。彼曰:我欲得佛。祖曰:我灼然得佛。彼曰:汝不合得。祖曰:元道我得,汝实不得。彼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祖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无我我,故自当得。彼辞既屈,乃问祖曰:汝名何等?祖曰我名迦那提婆。彼既夙闻祖名,乃悔过致谢。时众中犹互兴问难,祖折以无碍之辩,由是归伏。乃告上足罗睺罗多而付法眼。偈曰: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祖说偈已,入奋迅定,身放八光,而归寂灭。学众兴塔而供养之。即前汉文帝十九年庚辰岁也。

△十六祖罗侯罗多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现五佛影。祖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者僧伽难提居于彼处。佛志:一千年后,当绍圣位。语已,领诸学众,恭流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祖与众伺之。经三七日,方従定起。

祖问曰:汝身定邪,心定邪?提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提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体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入?提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动静。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祖曰:此义不然。提曰:彼义非著。祖曰:此义当堕。提曰:彼义不成。祖曰:彼义不成,我义成矣。提曰:我义虽成,法非我故。祖曰:我义已成,我无我故。提曰:我无我故,复成何义?祖曰:我无我故,故成汝义。

提曰:仁者师谁,得是无我?祖曰:我师迦那提婆,证是无我。难提以偈赞曰:稽首提婆师,而出于仁者。仁者无我故,我欲师仁者。祖以偈答曰:我已无我故,汝须见我我。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难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脱。祖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系。语已,即以右手擎金钵,举至梵宫,取彼香饭,将斋大众,而大众忽生厌恶之心。祖曰:非我之咎,汝等自业。即命难提分座同食,众复讶之。祖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当知与吾分座者,即过去娑罗树王如来也。愍物降迹,汝辈亦庄严劫中已至三果而未证无漏者也。众曰:我师神力,斯可信矣。彼云过去佛者,即窃疑焉。

难提知众生慢,乃曰:世尊在日,世界平正,无有丘陵,江河沟洫,水悉甘美,草木滋茂,国土丰盈。无八苦、行十善,自双树示灭八百余年,世界丘墟,树木枯悴,人无至信,正念轻微,不信真如,唯爱神力。言讫,以右手渐展入地,至金刚轮际,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会所。大众见之,即时钦慕,悔过作礼。于是,祖命僧伽难提而付法眼。偈曰: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祖付法已,安坐归寂。四众建塔。当前汉武帝二十八年戊辰岁也。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末尝退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宫,胡为出家?

一夕,天光下属,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摈禅利多出国,访寻其子,不知所在。经十年,祖得法受记已,行化至摩提国,忽有凉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

言讫,以神力摄诸大众,游历山谷。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顶有紫云如葢,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邪?曰:百岁。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童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祖曰:汝善机邪?童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授具戒讫,名伽耶舍多。

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邪?风鸣邪?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従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祖付法已,右手攀树而化。大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身于高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就树下起塔。当前汉昭帝十三年丁未岁也。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葢,母方圣。尝梦大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度后,领徒至大月氏国。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祖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

祖良久扣其门,罗多曰:此舍无人。祖曰:答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祖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现于月氏国,绍隆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于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投诚出家。授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祖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起塔。当前汉成帝二十年戊申岁也。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昔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利。〔欲界第二天。〕闻僮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胜故,升于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以继祖时至,遂降月氏。后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

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祖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従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

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灭时至,汝当绍行化迹。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后学。言讫,即于座上,以指爪王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阇夜多起塔。当新室十四年壬午岁也。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遍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

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

时遍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遍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遍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邪?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

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言不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祖付法已,不起于座,奄然归寂。阇维,收舍利建塔,当后汉明帝十七年甲戌岁也。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罗阅城人也。姓毗舍导,父光葢,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葢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避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葢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试其真伪。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葢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避之。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灯慧日,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

贤众又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棒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棒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棒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导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

后一月,果产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蝗罗。王问祖日:罗阅城土风,与此何异?祖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王曰:二师者谁?祖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喀罗,是其一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祖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授具,付法。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祖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仰瞻虔请,复坐跏趺而逝。荼毗得舍利,建塔。当后汉殇帝十二年丁巳岁也。

△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

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祖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辨。祖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塔,阿育王造者,此不繁录。〕今之出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证四果。祖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往化。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邪?祖曰: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教导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

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土传佛心印祖师摩蝗罗将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师神力何如?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宣玄化。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祖知已,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

后鹤勒那问祖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度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祖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锺,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祖曰:汝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従,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弟子曰: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众相随。鹤勒那问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祖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时鹤众闻偈,飞鸣而去。祖跏趺,寂然奄化。鹤勒那与宝印王起塔。当后汉桓帝十九年乙巳岁也。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勒那梵语,鹤即华言,以常感群鹤恋慕故名耳。〕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无子故,祷于七佛金幢。即梦须弥山顶一神童,持金环云:我来也。觉而有孕。

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皃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蝗罗尊者,付法眼藏。

行化至中印度。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佛道。祖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拜祖。王问曰:此何人也?祖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拜。良久不见,唯闻异香。王曰:日月国土,总有多少?祖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亿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

时祖演无上道,度有缘众,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厥师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已,即入佛慧。

时祖忽指东北问曰: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法眼付嘱于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丘闻偈欣惬,然未晓将罹何难,祖乃密示之。言讫,现十八变,面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祖复现空中而说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大众闻偈,遂不复分,就驮都场而建塔焉。即后汉献帝二十年己丑岁也。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也。姓婆罗门。得法游方,至堞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祖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

祖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彼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祖开悟,心地朗然。

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祖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祖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祖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祖即与授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转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祖说偈已,以僧伽梨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祖谓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

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气除释众。又自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解其疑网。〔事具《圣胄集》及《宝林传》。〕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当魏齐王二十年己卯岁也。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授心印。后适南天,至中印度。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

时有外道,号无我尊。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以固其事。乃于王前谓祖曰:我解默论,不假言说。祖曰:孰知胜负?彼曰:不争胜负,但取其义。祖曰:汝以何为义?彼曰:无心为义。祖曰:汝既无心,岂得义乎?彼曰:我说无心,当名非义。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义非名。彼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祖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彼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番,外道杜口信伏。于时祖忽面北,合掌长吁曰: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斯可伤焉。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隐山谷。

时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名德胜,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名不如密多,和柔而长婴疾苦。祖乃为陈因果,王即顿释所疑。又有咒术师,忌祖之道,乃潜置毒药于饮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祸,遂投祖出家。祖即与授具。后六十载,德胜即位,复信外道,致难于祖。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王遽问祖曰:予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已千二百载,师従谁得邪?祖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従彼得。王曰:予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

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密多。密多遂求出家。祖问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密多曰:我若出家,不为其事。祖曰:不为何事?密多曰:不为俗事。祖曰:当为何事?密多曰:当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迹。即许出家。

六年侍奉,后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大地震动,颇多灵异。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不如密多闻偈,再启祖曰:法衣宜可传授。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闻语,作礼而退。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创浮图而秘之。当东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岁也。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祖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密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

祖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祖曰:将度众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顶上。祖指之,忽在彼众头上。梵志等怖惧投祖,祖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

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缨络,故人谓之缨络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行何急?即答曰:汝行何缓?或曰:何姓?乃曰:与汝同姓。莫知其故。

后,王与尊者同车而出,见缨络童子稽首于前,祖曰:汝忆往事否?童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葢契昔因。祖又谓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祖付法已,即辞王曰: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即还本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瘗之。当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岁也。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

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祖因东印度国王请,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章次列于东土祖师)

○东土祖师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

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

祖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又问曰:此后更有何事?者曰:従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又问:此后如何?者曰: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复演诸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

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

言已,微现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邪?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

至无相宗所,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祖辩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现。

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