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续略(一)
2025-04-18 10:10

五灯会元续略序

余尝读灯元而咄嗟累叶之旷绝也。岂无大川其师起而覃举马者寂寂。至今含光隐曜。伊谁之责。夫慧命[卄/斯]传与世间历服等耳。答。非史氏云兴。其间臧否污隆之数。何以较若列眉。久将湮湮必趋而之敝。稗官以意为春秋。秽史复借为金米市矣。佛祖慧命密相付嘱。何用文为。然而世代缅邈。判三污而序五岳。安所取衷乎。龙门叙三千年。括以五万言。约而能该。班椽综掇西汉。几八万馀言。广而不滥。大川和尚集五灯会元。厥功亦不下班马。何为乎寂寂如今日也。我朝神圣迈往微猷高扇。即十七年忧勤史不胜载。痛闯孽凭陵蔑我图书。闻掖垣充栋荡然瓦砾。后之人将焉依。故余切切与宰执高硜老及之亦与书同忧。以纂史力请兼以操访遗文题属。而它者不之急。中彻报罢。诚千古恨事也。尔时浪迹武夷。适传远门禅师书读灯元之举。余废屐而叹曰。事固相符。其有坠书。举者天也。禅师精神寂莫。能该乎。能无滥乎。能辨湮渭。而旁正丝丝不棼乎。若然是亦选佛场之龙门班椽也。宁止步大川轨躅而已哉。盖上下系四百馀年。心心接续如针投鉢。罔书罅漏。其写炤在语言文字之外。又不答史氏之溢美芜词以炫惑后世也。禅师勉焉哉。余将隐矣。亦重有感乎斯文。是为序。

旹。

弘光元年乙酉春莫佛弟子吏科左给事中马嘉植薰沐拜书于武夷精舍

正法眼藏之布在方策也。自景德传灯始。踵其后者李遵勗之广灯。佛国之续灯。[目*每]翁之联灯。雷菴之普灯。层见迭出。卷帙浩繁。学者不无望洋而叹。绍定间。大川济公承浙翁之传。主握宗印。集诸学侣撮为会元。可谓始终条理一以贯之。宋季迄元代有宗匠说法如云。指不胜屈。入我

明圣祖神宗。道化翔流普天皈命。而应斯嘉运。崭崭出头角。又何似柱生也晚。适丁末造目击先觉遗言仅存洞济二宗散行宇内。未经收聚

神庙间。紫柏大师每念斯举。终未获遂。即迩来明眼宗师徵修有年。未见刊出。(柱)何人。斯而敢与夫述者之列第。恐世愈久而名愈湮。名愈湮而脉愈紊。授受不明。旁正不分。闲之不可不取诸豫也。故缵大川老人之绪略续四册。梓以问世。倘遇少室真孙。以负荷佛祖为心。不以罪而以知得。藉此而扩充之。补见闻之所未逮。裒成大业。则千灯互映。使正法流衍于不匮也。予其拭睫以竢。

崇祯十七年岁舍甲申佛成道日

支提山嗣祖沙门远门净柱拜撰

凡例

会元合五为一。连珠编贝。良工心苦。今犹见之。是书旁蒐博采。去似存真。未敢以千金募诸咸阳。亦将举苦心商之天下。

是书罗辑多年。而载笔从事则始崇祯壬午至甲申冬季。烂然成编。会四方多故。藏之石室。未敢通行。更历四载。遘先师石雨和尚示寂。乃叹曰。是书之出其有待乎。爰是举先师末后数语附入。亦续经而书孔丘卒之意也。

会元所载曹洞终于十四卷。临济终于二十卷。先尽者宜先续。后竟者宜后书。故以洞宗置第一卷。不敢紊绝续之次也。又会元载圜悟法嗣。首大慧。次虎丘。是书亦以大慧法裔居先。虎丘法裔居次。俱循旧典。匪有异闻。至若黄龙忠育王裕护国元等一二传灯。则附于大慧法裔之列。

临济宗自宋季稍盛于江南。阅元而明人宗大匠所在都有。而韬光敛瑞民莫得传。惟是天童磬山车溪三派鼎峙支那。学者依为出世梯航。第诸家语录不翅充栋。是用芟繁选要。使一滴水味全具江河。至于联珠颂古诸师。未详其住持何刹。谨录颂古一则跗入法嗣。使稽灯者易于覧观。

曹洞宗至宋季尤盛于河北。所以元世祖大集沙门。惟雪庭裕祖高贤鳞附。如黄钟为八十四调之首。如车毂为三十六辐所归。洵至盛矣。谁与京焉。独惜明兴以前。金辽以后。河北为战争之所。名刹兵秽。格言燹加。如洛之白马天庆。嵩之少室龙潭。熊耳之空相。磁之大明。泰之灵岩。燕之报恩万寿。灯灯不绝班班可纪。而人罕被其光。至今仅存云门寿昌少室三叶颇称蕃衍。但清凉已上间有一二宗支无从考覈。余登少室探求行实遗言。得抄本语略于敝簏。首尾简蠧不可意推。其可句读者尚存二十馀篇。迹其上下师承。按之道行塔铭。诸刻绿会不爽亦合璧之。最奇者谨备录。以质明鉴。

弁山一花现瑞。所载洞宗一支及崆峒传灯。世谱俱以鹿门觉为石林秀。王山体为玉山体。淳拙文才为拙才淳。中间又少青原下二十九世。俱空契斌禅师误也。所以弁山相传拈香传达磨正宗四十二世瑞老和尚。职此之故耳。其中详辩载在洞宗源流正派图。兹不复举。

云门宗自宋迄元代不乏人。如圆通善王山济。俱明眼宗哲。法席甚盛。但嗣法莫可考。岂深藏其德而不求着耶。抑末流闻见之不广也。阙所不知。冀有后获。

近代同门昆季并以嘱付后先循序编列。先得法者居前。次得法者居后。迩有不遵古训。欲以先开堂者为长。于义未洽矣。以物情譬之人。有二丈夫子者。贵显相等仕籍殊年。弟以丑荣。兄以辰进。而旁观者议欲伯仲。而仲伯非独其弟羞之。厥父亦将操箠而击之矣。观是书者。僭慢之愆。躐等之俑。殆知免夫。

海内名宿各化一方。听采风声未闚全豹。然登堂法语谛观一二。亦足仞积玉于蓝田。量藏金于南国矣。傥遇巨手鸿裁。举所覩闻益加详备。何以酬之。为赋卬须。

南岳下三十四世。青原下三十六世。二枝竞秀承嗣已满天下。其出世有语录者易于纂合。今悉已存之草创矣。其在水边林下潜行密用。无从得其机语。若剞出得无有缺陷乎。或曰止止。将有后师而为续略者。中书君将不惮烦。师何速为。

戊子仲春远门道人漫书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一上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净柱辑

曹洞宗

青原下十五世

净慈晖禅师法嗣

常州华藏寺明极慧祚禅师

颂洞山喫果子话曰。洞山果子谁无分。掇退台盘妙转机。今夜为君轻点破。牡丹花下睡猫儿。

青原下十六世

雪窦鑑禅师法嗣

明州天童长翁如净禅师

生而歧嶷不类常童。长学出世法。参足菴于雪窦。看庭前柏树子话有省。呈颂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纔[跳-兆 孛]跳。松萝亮鬲笑掀腾。菴颔之。出世屡迁名刹。后主净慈。奉勅陞天童。捧勅黄示众曰。云开九天呈起。日看彩凤衔出。且道如何委悉。急急如律令。勅开炉。上堂召众。打圆相曰。个是天童火炉。近前则烧杀。退后则冻杀。忽有个汉出来道。合作么生。[囗@力]。火炉动也。上堂。霜风号肃杀。霜叶堕萧[颱-台 (癸-天 虫)]。举拂子曰。看唯有玲珑。崔嵬望转高。所谓天童滞货。今朝短贩。一遭莫有酬价底么。下座巡堂。上堂。外不放入内不放出。痛下一槌万事了毕。且道如何。太白峰前令斩新。内外纪纲俱委悉。谢新旧两班。上堂。开无间地狱。现阎罗大王。聚夜叉一部。列牛头两行。与其进者。劒树上勐火进用。与其退者。刀山里寒氷退藏。且道理会甚事。尀耐饭饱弄筯。判断屎急尿床。其或未然。花柳春风入戏场。上堂。天童铁臭老拳头。打杀江湖水牯牛。夜深忽然生个卵。天明推出大日头。且道如何晒[眐-止 艮]诸人。烝湿虎免教。行步滑如油。谢造桥。上堂。去那边去。来者里来。中间绝壑断崕。且道如何相接。以拂子作弯桥势曰。看依俙金磴濶。彷彿彩红弯。人从桥上过。又作么生。松萝景里开天巧。污墨光中入画看。上堂。灵云见处桃花开。天童见处桃花落。桃花开春风催。桃花落春风恶。灵云且置。莫有与天童相见底么。春风恶桃花。跃浪生头角。新起妙严庆忏陞座。推倒多年老鼠窠。扫空平地笑呵呵。从空架起生头角。葢覆驴牛不厌多。今朝成就。大绿千古。发挥大事。且道如何。斫额任他门外客。到家还我个中人。复举文殊问无着近离甚么处。着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主持。着云末法此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着云或三百或五百。师云。春风勾引鹧鸪啼。着问文殊此间佛法如何主持。殊云圣凡同居龙蛇溷杂。着云多少众。殊云前三三与后三三。师曰。平地波澜鈎铁船。者两转语要与诸方眉毛撕结。更有两转语要与诸方点眼。或三百或五百。铜钱铁钱省数足陌。前三三与后三三。萝葡芋嬭浅伫满檐。诸方忽然眼开。决定拍手大笑。咲个甚么不咲巴叉便咲杜撰虽然咲者还稀。忽有人问。天童多少众。便向他道。新起妙严夸第一。一齐都在画图中。上堂。陆修静陶渊明。文殊普贤。作圆相曰。咦一欵具呈。且道凭谁批判。若是孔夫子。吾无隐乎尔。师六坐道场未禀承。众有是请。师曰。我待涅槃堂里拈出。果临终拈香曰。如净行脚四十馀年。首到乳峰失脚堕于陷穽。此香今不免拈钝置我住雪窦足庵大和尚。并书辞世颂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跳-兆 孛]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塔全身于本山。

华藏祚禅师法嗣

东谷光禅师

上堂。藏身处没踪迹。无影树头灵鸟宅。没踪迹处莫藏身。不萌枝上春花折。有来繇谁辨的。天晓西风拂吹松。钗一径争抛掷。

青原下十七世

天童净禅师法嗣

襄州鹿门觉禅师

参长翁。值翁上堂曰。一个鸟梅似本形。蛛蜘结网打蜻蜓。蜻蜓落了两片翼。堪笑乌梅齩铁钉。师不觉失笑曰。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后承印记出住鹿门。示众曰。尽大地是学人一卷经。尽乾坤是学人一隻眼。以者个眼读如是经。千万亿劫常无间断(报恩秀云看读不易)。师甞作五位颂曰。正中偏。月黑云笼午夜天。佛祖无踪凡圣尽。个中谁辨往来源。偏中正。金井玉盘秋水冷。海天红日已生东。馀辉不炤毗卢顶。正中来。戴角披毛知几回。应物转身全得妙。云收终不露崔嵬。偏中至。觌面谁能容拟议。手提妙印不当风。大用繁兴岂凝滞。兼中到。无舌童儿方会道。拨尘何处得逢源。撒手迴途还得妙。

雪菴从瑾禅师

僧请益倩女离魂话。师示以颂曰。南枝向煖北枝寒。何事春风有两般。凭仗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阑看。

青原下十八世

鹿门觉禅师法嗣

青州普照寺一辨禅师

精究内典贯通旨趣。及参鹿门得言外旨。出住中都万寿。当是时。北方二百馀年燕秦齐晋之间。入是宗者皆其后学。每向室中设百问勘騐学者。一曰声前荐得落在今时。句后承当迷头认影。作么生是空劫已前自己。又曰。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且道甚么处相见得个端的。又曰。回途转位直须戴角披毛。唤作畜生得么。又曰。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为甚么拟心即错动念即乖。又曰。有口赞不尽。无言心自明。是则裂破虗空。不是则鬼家活计。上人端的处。道将一句来。如是幢幢筹室透斯语者鲜焉。师甞作宾主颂。其宾中宾曰。天涯奔走几经春。负学论功日转贫。行海渊深须遍涉。义天空濶不容尘。宾中主曰。衣穿瘦骨露无馀。独镇寰区晖太初。三尺匣中诛佞劒。百囊箧里荐贤书。主中宾曰。丹墀鞭静九宫开。万里江山绝点埃。脱却襴衫戴席帽。声声只道那边来。主中主曰。重岩幽邃锁烟岑。古洞龙吟雾气深。石女唱归红焰里。木人运步觅知音。又颂浮山示投子十六题。一。识自宗。问答休将句偈酬。到头佛祖一齐收。九年面壁已多事。立雪神光亦强求。二。死中活。今时及尽更何亲。云鏁幽岩冻鎻津。堪羡岭头增意气。雪中独绽一枝春。三。活中死。合头相似喜人情。水月空花镜象荣。荒径客迷芳草渡。拟将石火当天明。四。不落死活。到头採汲不虗施。运水搬柴自合时。燕语未归帘幕静。晓莺啼处绿杨垂。五。背捨。三峰华岳总平治。雪压寒林折冻枝。一念不生全体现。纤毫纔动落阶墀。六。不背捨。路濶岩高碧涧流。山花开遍接云搂。雨馀何处金莺啭。不顾春残语未休。七。活人剑。耳听无妨眼见闻。南山下雨北山云。动容举止方圆异。大赏将军不语勳。八。杀人刀。凛凛霜风刮地生。千山氷雪路难行。未萌已落威音际。纔拟玄微堕穽坑。九。平常。春来幽谷水冷冷。策杖优游傍钓汀。好是太平无事客。泪罗未必独醒醒。十。利道拔生。少室灵山事宛然。不曾谈说不安禅。回光一句超今古。大丈夫儿谁后先。十一。言无过失。默时似说说时无。迷悟刚令与道疎。莫谓人根有利钝。麤言细语不关渠。十二。透脱。雪后风和晓霁天。莺吟花笑柳含烟。凤楼不宿桃源客。半夜穿靴入市鄽。十三。透脱不透脱。噼箭机锋着眼看。当阳趂妙哂傍观。云横谷口迷巢鸟。雪拥柴门去路寒。十四。称扬。寒潭不与月为斯。万古松声韵不移。眼听耳观如会得。方知佛祖密传持。十五。降句。当台明镜影难藏。露柱灯笼自举扬。千圣不曾留半偈。少林已是不相当。十六。方入圆。携琴玉女夜归时。凤转丹霄入紫薇。香雾喷花烟霭重。汀洲渔棹月依稀。又作五位颂曰。正中偏。斗柄初横半夜前。密室不然龙凤烛。广寒宫殿月当天。偏中正。木女手携无字印。失晓嵬崙暗皱眉。自然羞看秦时镜。正中来。剑树刀山也自摧。玉马嘶声离月殿。九重依旧鎻苍苔。偏中至。大用纵横无巧智。渔歌樵唱谒金门。太平不是将军致。兼中到。头角完全无异号。脱珍着獘入廛来。纵横踏破今时道。

直翁举禅师法嗣

明州天童云外岫禅师

郡之昌国卫入逸其氏。依直翁得度。究明曹洞宗旨。尽法源底。初住慈谿之石门。已而继竺西坦。席迁天童。上堂。閙市红尘里有閙市红尘里佛法。深山岩崖中有深山岩崖中佛法。山僧昨日出城门。閙市红尘里佛法一时忘却了也。行到二十里松云。便见深山岩崖中佛法。大众且道。如何是深山岩崖中佛法。良久目。白云澹泞出没太虗之中。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上堂。以拂子打圆相曰。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又打一圆相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又打一圆相曰。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诸人还见么。所见不同互有得失。天童者里毋固毋必。师问无印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作么生救。印曰。请和尚喫饭。师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不要相救。印曰。救他作么。师又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阿谁与我同行。印曰。和尚先行某甲后随。师呵呵大笑。后示寂。塔于本山。

青原下十九世

普照辨禅师法嗣

磁州大明宝禅师

示众。若论此事如人作针线。幸然针针相似。忽见人来。不觉失却针祇见线。者边寻也不见。那边寻也不见。却自曰。近处尚不见。远处那里得来。多时寻不得。心烦不好。昏闷打睡。拽衣就枕。方就枕时。蓦然一札曰。原来祇在者里。师甞作五位颂日。正中偏。月鎻深宫午夜前。烛香人静丹墀冷。一片虗明照碧天。偏中正。晓天不挂秦台镜。金乌纔拟出扶桑。依俙还被轻烟映。正中来。深夜寒梅雪里开。馥馥清香无间断。头头触处绝纤埃。偏中至。大用全彰无忌讳。携手相将贺太平。熈熈风物从来异。兼中到。妙尽功忘非善巧。枯木龙吟大地春。灵根秀出寒岩草。

慈云觉禅师

普照室中垂问曰。声前荐得落在今时。句后承当迷头认影。作么生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曰。半夜石人无影像。纵横谁辨往来源。问。不见一法犹是半提。作么生是全提底道理。师曰。石马骤千山。问。喫饭忘其饥。力充忘其饱。作么生是力充底人。师曰。巨灵抬手无多子。分破华山千万重。问。真得不恁么来者犹是儿孙事。如何是向上人。师曰。半夜乌鸡雪里啼。问。行玄体妙落在今时。究理穷源关山万里。祇如未知有底人如何趣向。师曰。牀窄先卧。问。迷时千卷少。悟后一言多。且道悟了底人如何履践。师曰。出不由户。坐不当堂。问。岸如欲止先停棹。车若不行须打牛。如今打牛也。车行也未。师曰。下载清风付与谁。

天童岫禅师法嗣

明州雪窦无印大证禅师

饶州鄱阳史氏子。幼頴异。依州之昌国寺剃落受具。出游谒荆石琰于圆通。机语不契。时思菴睿居閒房。师曰。亲煅炼闻云外唱道天童师往依之。一日入室机语相契(语见云外章)。至正九年主雪窦。上堂。千说万说不若觌面一见。昨日二十九。今朝七月一。报你参玄人。光阴如箭疾。娘生两隻眼。个个黑如漆。急急急。回头看取天真佛。良久曰。是何面目。下座巡堂。喫茶上堂。妙不妙。衲僧鼻孔多无窍。玄不玄。刹竿头上无青天。志士宁容袖手。良马岂待挥鞭。金超棒喝不落蹄筌。百鸟不来春又去。岩房赢得日高眠。居四年。退居定水之圆明菴。明年示寂。闍维建塔于菴后。

青原下二十世

大明宝禅师法嗣

太原府王山体禅师

侍大明戮力十年。躬为侍者。秘重深严。不见参学。一旦抽单。罔不疑怪。或问大明。侍者何往。明曰。诸方来诸方去。何介意哉。又问。参学何似。明曰。道有参学。栽他头角。道无参学。减他威光。一众方疑。后蒙印记。久隐西山太原府。府运两衙请住王山创建禅席。甞曰。师子有三种。第一超宗异目。第二齐肩共躅。第三影响不真。若超宗异目者。见过于师堪为种草。若齐肩共躅者。减师半德落在今时。若影响不真者。狐犴猥势羊质虎皮。师甞发明洞上宗旨曰。既有尊贵之位。须明尊贵底人。须知尊贵底人不处尊贵之位。方明尊贵不落阶级。五位颂曰。正中偏。夜深古殿鎻轻烟。寂寂苔封臣不立。密密光辉未兆前。偏中正。玉人不覩临台镜。子夜星河雾气浓。依旧青山不雾顶。正中来。木人携杖火中回。趂起泥牛耕练色。放教石马步苍苔。偏中至。转侧相逢全意气。交辉终不犯锋鋩。大用纵横无变异。兼中到。明暗尽时光不照。石女有智妙难穷。解栽绝顶无根草。

仁山恒禅师

久侍大明遂升堂奥。明付以衣法。师曰。某甲不是恁么人。明曰。不是恁么人。自不殃及伊。师以法乳情深俛仰而受。明嘱曰。汝既如是第一。不得容易出世。若躁进轻脱。中间必有坎坷。

青原下二十一世

王山体禅师法嗣

磁州大明雪岩满禅师

初参普照。宝照曰。兄弟年俊正宜叩参。老僧当年念念常以佛法为事。师避席进曰。和尚而今如何也。照曰。如生冤家相似。师曰。若不得此语。几乎枉行千里。照下禅床握师手曰。作家那(报恩秀曰死灰里一粒荳爆)。师与胜默同参。甞跪受呵斥。或问其故。师曰今。诸方或有师资法属。诤讼招讥。师子身中虫。自食肉也。后造王山。发明心印接踵住持。上堂举洞山曰。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祇如万里无寸草处。又作么生去。石霜曰。出门便是草。太阳曰。直饶不出门。亦是草漫漫地。师曰。三个老汉虽然异口同音。未免撞头磕额。何也。一人大开口了。合不得。一人高抬脚了。放不下。一人紧闭门了。出不去。王山即不然。遍十方界非外。全在一微尘。在一微尘非内。遍十方界。祇者一微尘许也须及。尽不可得。向那里安门。甚处入草。还会么。休侵洞岭初秋草。请看疎山腊月莲。僧问高邮定和尚。透网金鳞以何为食。定曰。乾屎橛。师闻之曰。谢供养。五位颂曰。正中偏。邃洞沉沉鎻翠烟。午夜碧空清似镜。一轮明月上层巅。偏中正。欲晓云浓封野景。雪屋灵明梦未惺。冥然又若寒宵永。正中来。木人携锡下崔嵬。纵横不履今时地。石径祥莲衬足开。偏中至。懒提妙印无真伪。碧莎丛里恣情眠。一任岩前花雨坠。兼中到。突兀三光曾未照。梦手敲空听者稀。逈然不堕宫商调。

胜默光禅师

甞颂九峰不肯首座曰。元座徒亡一炷烟。九峰不是抑高贤。若将一色为承绍。辜负先师不借缘。示众举麻谷振锡话。师曰。是无可是。非无真非。是非无主。万善同归。枭鸡昼夜。徒自支离。我无三寸。鳖得唤龟。迦叶不肯。一任攒眉。

仁山恒禅师法嗣

磁州大明诠禅师

徒单二驸马。入堂见僧面壁而坐。驸马曰。一个好澹汉。师曰。澹中有味。

青原下二十二世

雪岩满禅师法嗣

燕京报恩寺万松行秀禅师

河内之解人也。姓蔡氏。出家于邢州净土寺。礼贇公为师。后受具戒挑囊距燕历潭过庆寿参胜默老人。教看长沙转自己归山河大地话。半载全无由入。默曰我。只愿你迟会。一日有省。复看玄沙未彻语请益雪岩于磁之大明纔二十七日不觉伎俩已尽。留入记室。语言相契。径付衣偈。寻归净土搆万松轩以自适。寺内尊宿敦请住持。次住中都万寿寺小参。昔有跨驴人问。众僧何往。僧曰。道场去。人曰。何处不是道场。僧以拳欧之曰。者汉没道理。向道场里跨驴不下。其人无语。师曰。人人尽道者汉有头无尾。能做不能当。殊不知却是者僧前言不副后语。汝既知举足下足皆是道场。何不悟骑驴夸马无非佛事。万松要断者不平公桉。更与花判曰。喫拳没兴汉。茆广杜禅和。早是不尅己。那堪错怪他。道场惟有一。佛法本无多。留与闍黎道。护唵萨哩嚩。金章宗皇帝明昌四年。(即南宋光宗绍熈四年也)诏师于禁庭陞座帝亲迎礼闻未闻法开悟感慨亲奉锦绮大僧伽衣。内宫贵戚罗拜拱跪。各施珍爱建普度会。施利异常。连日祥云联绵天际。从此年丰讴歌满路。承安二年丁巳诏师住大都之抑山栖隐禅寺。上堂。莲宫特作梵宫修。圣境还须圣驾游。雨过水澄禽泛子。霞明山静锦蒙头。成汤也展恢天网。吕望稀垂浸月鈎。试问风光甚时节。黄金世界桂花秋。闰四月旦日上堂。所谓道人者。不知月之大小。不知岁之馀闰。埜僧即不然。今年三百八十四日。前月大尽。此月小尽。即今闰四月一日辰末巳初。忽有个出来道。通疏伶俐知时按节。要且无道人气息。埜僧以手掩鼻道近后近后作什么聻道人气息。珍重。赞湛然居士真曰。大悲千臂俱胝一指。错认湛然手中拂子瞎。全真问。弟子三十馀年打迭。妄心不下。师曰。妄心有来多少时也。又曰。元来有妄心否。又曰。妄心作么生断。又曰。妄心断即是。不断即是。真礼拜而去。师问僧。洞山道龙吟枯木异响难闻。如何是异响。曰。不会。师曰。善解龙吟。问。明与无明其性无二。如何是无二之性。师曰。天晓不露。问。诸佛不出世。为甚么却向王宫生。师曰。青山常举足。曰。亦无有涅槃。为甚么却向双林灭。师曰。白日不移轮。问。撒手那边底人。为甚么不居正位。师曰。大功不宰。曰。回头这畔底人。为甚么不堕偏方。师曰。至化无为。问。向道莫去。归来背父。如何得不背父去。师曰。切忌回头。问。心心放下难。如何是放下底人。师曰。担取去。问。是处是慈氏。无门无善财。为甚么道瑠璃殿上无知识。师曰。折殿了相见。晚住报恩。退居从容菴。示众。机轮转处。智眼犹迷。宝镜开时。纤尘不度。开拳不落地。应物善知时。两刃相逢时。如何回互。示众。去即留住。住即遣去。不去不住。渠无国土。何处逢渠。在在处处。且道是甚么物。得恁么奇特。示众。动则埋身千丈。不动则当处生苗。直须两头撒开。中间放下。更买草鞋行脚始得。示众。踢翻沧海大地尘飞。喝散白云虗空粉碎。严徒立令犹是半提。大用全彰如何施设。示众。向上一机鹤冲霄汉。当阳一路鹞过新罗。直铙眼似流星。未免口如匾担。且道是何宗旨。师于孔老庄周百家之学无不俱通。三阅藏教。恒业华严。得法者一百二十人。寿八十一。

青原下二十三世

报恩秀禅师法嗣

西京少室雪庭福裕禅师

太原文水张氏子。师在孕。母屡获异梦。及诞时。家迭有吉徵。五龄解语。日了千言。九岁入学。十行一目。乡里有圣小儿之称。未几适遭前金贞祐俶扰。失天伦所在。茕然无依。道逢一老比丘诱师去家学佛曰。汝能诵得一卷法华经。则一生事毕。师曰。佛法止此而休。莫亦更有向上消息在否。比丘异之。遂偕谒休林古佛于仙岩曰。此子龙象种也。得奉巾栉于左右。他日必成大器。古佛欣纳之。乃为祝髮受具。遂与双溪广公同执务者七年。时万松住燕之报恩。师不通介绍輙独掉臂以往。松一见便许印可。从此亲炙者又十年。自是道益隆名益着。学者日益广。值壬辰之变。祖刹荒芜。寻承万松。海云重以尺牍见招。遂有少林之命。世祖潜邸。命师作大资戒会。戊申诏住和林兴国。未朞月宪宗召诣帐殿。奏对称旨。俾总领释教。复僧尼得废寺二百三十有六区。庚申世祖即祚。因论辨伪经驰驿以闻。火其书。仍赐光宗正辨之号。命即故里剏建精舍曰报恩。给田若物以饭众。时万寿祖席无可当之者。众请师主之。寻分建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诸刹。至元八年辛未春。诏天下释子大集于京师。师之嗣法者居三之一。其烈哉。师姿頴悟。三阅藏教而成诵。诱掖后学无勌色。通羣书。善翰黑吟咏。其上堂普说。几十万言播在丛林。或者欲刻行于世。师闻而叱之曰。此吾一时游戏所发。安可以形迹为哉。既老勌于接纳。归栖嵩阳。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待乳峰点头即向汝道。问。如何是向上尊贵一路。师曰。渔歌惊起沙汀鹭。飞出芦花不见踪。师问僧。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且道在甚么处。僧不契。师便喝。乙亥秋七月二十日示微疾。书偈告终。俗寿七十三。腊五十二。塔于寺之西隅。

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

初住万寿。上堂禅禅非正非偏。无意路。有玄渊。超今迈古。绝后光先。但能忘影迹。何必守[竺-二 帝]筌。直指人心见性。须凭祖意通玄。九年面壁真消息。端的其中有秘传。元世祖皇帝至元九年诏入内殿对。御及帝师命师讲禅。遂举圭峰禅源诠曰。梵语禅那此云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禅为万德之源。故名法性。华严经说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愣伽经说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经说。然禅者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偏智性本自具足。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达磨以来递代相传者是如来清净禅也。帝曰。在先有问皆言无说。汝今云何却有说耶。师曰。理本无说。今且约事而言。帝曰。何故理无言说。师曰。理与神会。如人食蜜。若问蜜之色相。紫白可言。若论味之形容。实难诉说。帝问帝师曰。此语是耶非耶。帝师曰。此与教中甚深般若了无异也。复问祖师公桉。师举六祖风幡因缘。非风幡动。仁者心动。帝师曰。实风幡动。何名心动。师曰。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岂非心动耶。拆辩抵暮。出内而散。示众。北斗似杓。南斗似瓢。任伊斟酌。暖日凉飇。冬至寒食一百五。须知气节不相饶。到此莫有解吞吐者么。僧问。法眼道我二十年只作境会。既不作境会。合作么生会。师曰。猿抱子归青嶂后。鸟啼花落碧岩前。示众。若论此事。如丹凤冲霄不留其迹。其由性空寥廓。慧日精明。炤五蕴之皆空。使万缘之俱泯。直得星攒碧落。月侵丹墀。翡翠帘垂。烛香人静。当此之际。那容喘息。宁许窥窬。密室不通风。玄门难措足。虽然如是。一点灵明通宇宙。那拘西竺与曹溪。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圣旨就大都悯忠寺焚烧道藏伪经。除道德经外尽行烧燬。命师下火。遂以火炬打一圆相曰。诸仁者。只如三洞灵文。还能证此火光三昧也无。若也于斯会得家有北斗经。枉教人口不安宁。其或未然。从此灰飞烟灭后。任伊到处觅天尊。争着眼看。

从宽禅师

临终问其次兄曰。佛祖父母我今一箭射杀。二哥以为何如。随整襟坐脱。

上都华严寺全一至温禅师

刑州郝氏子。幼聪敏异常儿。六岁祝髮参万松。愽记多闻论辩无碍。松命为侍者。凡松偈颂法语一闻輙了遂得法焉。常以侍者代应对。机锋不可犯。太保刘乘忠荐师大可用。世祖召见与语。大悦。留王庭。多有赞益。居三岁送还。锡号曰佛国普安大禅师。至元丁卯五月示疾。右脇而逝。异香三日。茶毗。舍利无数。

丞相移剌真卿居士

字楚材。本姓耶律。及金灭辽。公归金。改姓移剌。初公在京师禅伯甚多。唯圣安澄和尚公独重之。常访以祖道。屡以古昔尊宿语录中所得者叩之。圣安间有许可。公自以为得。及遭忧患。以求功名之心束之高阁。求祖道愈亟。遂再以前事访诸圣安。圣安翻桉不然所见。公甚惑焉。圣安从容谓曰。昔公居要地。又儒者多不谛信佛书。惟搜摘语缘以资谈柄。故予不敢苦加钳锤耳。今揣公之心果为本分事以问予。予岂得犹袭前愆不为苦口乎。予老矣。有万松老人者。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公可见之。既参万松。杜绝人迹屏斥家务。虽祁寒溽暑无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飡者几三年。乃获印证。号湛然居士。其序评古略曰。佛祖诸师埋根千尺。机缘百则。见世生苗。天童不合抽枝。万松那堪引蔓。湛然向枝蔓上更添芒索。穿过寻香逐气者鼻孔。绊倒行玄体妙的脚跟。向去若要脚跟点地。鼻孔撩天。也须向者葛藤里穿过始得。先是元世主将西征。有司奏。五台等处僧徒有能呪术武略及有膂力者为部兵。扈从西征。公止之曰。释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杀戒。奉慈忍行。故有危身不证鵞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令拳拳奉行。虽死不犯。用之从兵岂其宜哉。其不循法律者必无志行。在彼既违佛旨。在此岂忠王事。故皆不可以从王师也。帝从之。太宗十六年公卒。寿五十五(即南宋淳祐三年也)。

青原下二十四世

少室裕禅师法嗣

西京少室灵隐文泰禅师

里族未详。师頴悟过人。笃好宗乘。遂从少室游。未几即悟心要。故当时称二泰一肃为雪庭之高弟者。师其一也。上堂。尘劫来事只在于今。河沙妙德总在心源。试教伊觌面相呈。便不解当风拈出。且道过在甚么处。卓拄杖曰。祇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太原府报恩寺中林智泰禅师

汾阳鱼城温氏子。剷[髟/米]于华严。喟然叹曰。大丈夫当体究大事。焉能区区于此耶。时雪庭主万寿。师往依数载。契悟超绝。朝廷嚮师之名。宣住报恩。一日示疾集众曰。吾年缘止于此。汝等善自护持。当惜寸阴。勿令虗度。闻者咸相感泣。乃书偈曰。修起忠师无缝塔。推倒自身无相身。无相身。无相身。无相身中绝一尘。书毕怡然而逝。

泰安州灵岩足菴净肃禅师

保定金台永平人。族张氏。礼香山寿圣为师。参请二十馀年。所遇知识十有馀辈。最后参雪庭于万寿。淘汰有年。付以衣偈。初主万寿。次少室灵岩。后退席香山。一日集众告辞。右脇而逝。中林禅师为之铭曰。撩天鼻孔。点地脚跟。心明眼正。行古颜温。其事愈大其志愈敦。诸方老宿偏叩其门。受雪庭嗣。为万松孙。机轮迅速电掣雷奔。高标觉树密固灵根。慧灯朗耀销铄羣昏。全机大用摇荡乾坤。掀翻渤澥踢倒崑崙。三世诸佛一口浑吞。二边不滞中道宁论。三居大刹四众咸尊。去来绝朕动静亡痕。虗空烂坏斯道常存。

青原下二十五世

少室泰禅师法嗣

西京宝应还源福遇禅师

霍州灵石王氏子。依邑之兜率薙落。徧游讲肆雄辩如流。景聆灵隐禅师道眼圆明。投诚参究。一日闻隐上堂。举切忌从他覔迢迢与我踈语。师頴悟。即承印可。初主天庆。次宝应。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大意。师曰。风送泉声来枕畔。月移花影到窓前。皇庆癸丑十月而终。寿六十九。腊四十九。

济南府灵岩秋江洁禅师

雪轩参。师问。何处来。轩曰。青州来。师曰。带得青州布衫来么。轩曰。呈似和尚了也。师默肯之。俾参堂者久之。平昔疑情一旦氷释。径造丈室。师曰。金鎻玄关打开了也。轩曰。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师颔之。嘱曰。是汝本有之事。善自护持。他日能弘吾道者必汝也。

灵岩肃禅师法嗣

西京宝应月嵓永达禅师

汾州刘氏子。下髮于本州天宁寺。每以出生死为激励。南询参扣。闻灵岩法雷远震。遥餐风德。趼足诣往。一见器之。亲炙积久。遂入阃奥。乃曰。发证由师。行之在己。遂之泰安州闭关。道俗坚请。不得已而起。一日示疾。泊然而逝。

封龙山古嵓普就禅师

生滹阳刘氏之族。十五往禅庆出家。参灵岩。岩以本分钳锤。重加煅炼。爆然顿落。大德六年月菴海禅师退席本寺。具疏开堂。赐妙严弘法大禅师。俄封龙坚。请师勉受之。归隐灵栖。世寿七十有七。

青原下二十六世

宝应遇禅师法嗣

邓州香严淳拙文才禅师

平阳临汾姚氏子。生有异质。见僧则合掌作礼。不类常儿。长依绛明福严普公出家。甞读证道歌。至幻化空身即法身之句。欣然契悟。乃谒还源禅师呈所解。源可之。阅藏于龙门山三载。泰定甲子主少室。寻隐香严。诠释般若心经并华严法界观。僧问。如何是理法界。师曰。虗空扑落地。粉碎不成文。曰。如何是事法界。师曰。到来家荡尽。免作屋中愚。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师曰。三冬枯木秀。九夏雪花飞。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师曰。清风伴明月。野老笑相亲。至正壬辰五月十七日。沐浴更衣呼门徒申诫教。且曰。吾死毋事。徒费火已。灰扬可也。翌旦吉祥而逝。葬全身于雪庭塔右。春秋八十。

灵岩洁禅师法嗣

金陵天界寺雪轩道成禅师

云州赵大王之远孙。父徒居保定。遂家焉。年十五出家郡之兴国寺。师广颡平额雄伟气象。有大志。受具已。结三人为侣。在青州土窟中密究单传之旨。忽有老人貌甚奇古谓曰。汝三人忘苦辛甘澹泊。究明向上大事。他日必作法门栋樑去也。师叱之曰。既作栋樑。居土窟之中。老人曰。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言讫而隐。师益励密。闻秋江洁公大弘曹洞宗旨于齐之灵岩。遂往礼谒(语具灵岩洁章)。复回青社。众请住普照。初住东莱大泽山。洪武十五年天下郡县开立僧司统领释教。师应选。道契亲王。殿下睿眷尤隆。三十年秋八月召师至殿。命住天界。师奏。不会佛法。上製诗一首。鎸于金榜。悬诸法堂。曰。不答来辞许默然。西归隻履旧单传。皷钟朔望空王殿。示座从前数岁年。上堂。白云万顷卷舒。露劫外真机。红叶千峰灿烂。显个中妙旨。亘古今而不昧。经尘劫以常存。鸟道虗通。运步玄关。绵密狮絃。错落按指。古韵铿锵。直得石女点头。木人拍手。拈起金钉玉线穿过机先。截来兔角龟毛。发明向上。正偏独露隐显全该。所以物物头头尘尘刹刹。未有一丝毫欠少。大众还会么。夜来木马云中过。惊起南辰北斗藏。是年十月敕就寺建普度大斋三昼夜。上躬率百僚行祭献礼已。幸丈室。从空顾问。赐宝钞若干锭。上堂。阴极阳回化日长。梅花处处喷清香。个中消息无多子。徧界何曾有覆藏。如是明明兼带百草。头边相逢。密密宣扬。万象光中独露。利名场上荐取无位真人。人我山中显示本来面目。影含宗鑑。心生则种种法生。身是道场。心灭则种种法灭。石女高提宝印文彩全彰。木人暗度金梭丝毫不昧。牵动劫外机轮。炟赫寰中岁月。潜通遐迩。直得枯木生花。该括古今。解使寒氷发燄。云笼古路。依依野色还迷。月满寒岩。皎皎神光徧照。六门机息。何须宛转旁参。一色功圆。切忌当头印破。白牛运步。已蒙建化之缘。玉马嘶风。总是利生边事。且道如何是向上事。咄。兔角杖挑潭底月。龟毛拂挂岭头云。上堂。三阳交泰万物咸新。显一真之妙用。总造化之渊源。尘尘合道处处通津。法筵大启觉苑弘开。国运与佛运齐兴。皇风共宗风并扇。只如道旧岁已去新岁到来。未审去从何去。来自何来。如斯评论转见誵讹。敢问大众。衲衣下一着子。还有增添去来也无。于斯会得。便见腊尽阳和无影树。春回花发不萌枝。上堂。五月榴花照眼明。薰风啼鸟徧岩扄。机先一着无玄妙。切忌当人认色声。记得夹山会禅师示众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天童觉曰。夹山老子解开布袋。将差珍异宝撒向诸人面前了也。正当恁么时。又作么生。路不拾遗君子称美。大众且道。夹山天童二老师见处一一检点将来。总成漏逗。凤山分上则不然。若是色见声求即非家珍。了知目前无一法。头头物物总相应。其或未然。更听末后一句。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三十五年七月太宗文皇帝嗣登宝位。奉使日本国。师往宣。圣化二年与同使官僚备奏。皇情大悦。恩宠之隆有加。四年以僚佐赞繫于囹圄百馀日。师坦然无虑。上知其非罪。宥之。六年春奉旨就锺山建普度太斋。命师说法。听者数万人。十一年赴北京朝贺。奉旨于庆寿建斋。赐赉尤加。宣德三年师年七十六。表辞归山。宣宗章皇帝悯其诚。遣内臣护送南还天界寺西菴养老。七年腊月八日示微疾。辞众说偈。趺坐而逝。上遣官致祭有文。春秋八十一。僧腊七十又五。闍维之日。烟焰五色。仙鹤翔空。异香缥缈。官贵四众万馀人咸歎希有。火后收舍利圆红者无筭。建塔于应天府安德门外。勑赐塔所为鹫峰禅寺。

封龙就禅师法嗣

西京天庆寺息菴义让禅师

真定李氏子。丱岁薙落。遍参宗匠。末后往封龙山扣古岩之室。岩一见甚称赏之。至治二年开堂天庆。次迁熊耳之空相。泰山之灵岩。洛之嵩少。庚辰夏遘疾。乃命门人曰。斯疾不可起也。吾往必矣。急须营塔。至五月十二日塔颇毕功。师付后事。遂书偈曰。来时本静。去亦圆周。虗空作舞。任意优游。右脇而逝。

青原下二十七世

少室才禅师法嗣

南阳府万安寺松庭子严禅师

河南之古缑氏县樊姓。幼多疾病。父母怜之。许以从释。礼霁云于少林。十八受具。师聪敏过人。博通内外典。凡诗文之类不学而能。更唱递酬下笔輙就。硕师钜儒无不以法器期之。初参江月炤。次参息菴让。蒙示禅要。有所警发。后参淳拙禅师。拙以宝镜三昧反覆徵辨。大豁疑碍。拙曰。荷担大法尽在子躬。遂付以衣法。有五乳峰头狮子子。光前耀后自超羣之句。时南阳府万安虗席。延师主之。入皇明洪武二年己酉主少林。力田给众。偈曰。乱后归来自耨耘。生涯辛苦与谁论。昼拈块石驱山鸟。夜坐巢菴逐野豚。肠断秋风频击柝。目窥夜月以销魂。近来始识农夫苦。一饭仍思施主恩。十三年冬周王殿下敬为国母慈孝皇后资悼冥福。命师陞座说法。赐僧伽黎以旌异之。后以年登七十。退老闲居云。

天庆让禅师法嗣

陝州熊耳山崧溪子定禅师

偃师马氏子。七岁礼古岩祝髮。迨岩迁化。往参息菴。师主藏因以白事。言下豁然大悟。师之勘辩。凛凛然若秋霜烈日。随机酬应如盘走珠。一日示疾谓门弟子曰。吾世缘已毕。顺化时至。矣汝辈勿以世情眷恋。末后一句听吾分付。言讫就枕。泊然而逝。

青原下二十八世

万安严禅师法嗣

嵩山少室凝然了改禅师

锺秀于嵩阳金店之茂族。自龆齓年。繫念空宗。知有己躬下事。遂依止少林。二十始纳僧服。初参月印于香山。涉历寒暑。鲜克契入。会松庭禅师主天庆。师往依。每以己事咨扣。卒未泯怀。一日松上堂曰。一言逈脱。独拔当时。师当下释然。皈隐二祖菴。洪武二十三年。祖庭虗席。合山敦请。师力辞不获。应缘而起。上堂。莫向言中取则。直须句外明宗。若能如是会。彻古彻今。自繇自在。知么。迤及永乐十九年。无恙忽召众叙别。说偈曰。寿年八十七。出夕复入夕。撒手威音外。绵绵与密密。师平日行止端庄。王侯敬仰。其若周蜀伊三殿下登山供养。厚赠珍贝。师汩如也。

青原下二十九世

少室改禅师法嗣

嵩山少室俱空契斌禅师

平阳垣曲人。参凝然。求示心要。朝夕咨扣。一日覩秦封槐。豁然契悟。径回侍次。然一见谓曰。契斌参得禅也。洞上宗密在尔身矣。景泰四年主少室。僧问。如何是空劫已前底事。师曰。乌龟向火。

青原下三十世

少室斌禅师法嗣

西京定国寺无方可从禅师

洛阳许氏子。礼福先芘峰剃落。初参龙潭顺超化宗。入室请益稍有契入。后到少室参俱空禅师。空以绵密阃奥重加煅炼。偶检灯元。见天衣以行者五人俱召宝上座因缘。师当下密契五位奥旨。遂承印记。隐于郏鄏定国寺。示众。佛祖宗乘本无言说。但此段家风非从外得。须七处徵心。八还辨见。方得到家稳当。不涉程途。汝知九峰不肯首座。百丈堕在狐窝。是见得人为难。而得理为尤难。如上多方切须珍重。成化十九年六月示寂。寿六十四。夏四十载。塔于少室祖坟。

青原下三十一世

定国从禅师法嗣

嵩山少室月舟文载禅师

别号虗白。通州人。世系蔚州广宁王氏族。祖讳才。从太宗文皇帝靖内难。官至武德将军。遂通州居焉。师诞时。父梦僧寄宿其家乃生。长而脱白于州之万安寺。依止白菴空禅师。诣杭纳具。北还掩关。因阅万松拈提占宿机缘。若面墙者久之忽省曰。曹洞宗风大播天下。有织锦迴文之功。非针线细密盘旋回互。不触当头者。不能与伊作主也。既而幡然出关。参无方从禅师发明己见。方抚而印之。正德改元主少林。参徒云集。考钟伐皷而无虗日。示众。达磨西来。以一乘法直指单传。令人见性成佛。至我少室如九鼎繫于单丝。汝等诸人趂色力康徤打辨个事。直须努力莫闲过日。至于伊郑徽三府往来问道。皆师之化风也。嘉靖三年甲申师年七十三。门人于三十六峰烟霞之中为师养老焉。

青原下三十二世

少室载禅师法嗣

北京宗镜菴小山宗书禅师

顺德南和李氏子。其在童幼异于常伦。与羣儿戏。效作佛事。十岁父令入学读习儒业。已通大义即掩卷叹曰。此皆世法。非出世法也。遂往郡之开元薙落。闻月舟禅师法席之盛。入室请益。密践八载。蒙付正宗。嘉靖三十六年少室疏请。师叹曰。先师化后三十馀年。曹洞宗风迨乎湮没。前辈有言。禅林下衰弘法者多。假我偷安不急撑拄之。其崩隤跬可须也。虽慙付嘱其奈付嘱何。遂主之。时值亢旱。河井乾涸。既法席敷开。泉源复涨。丙寅上京师主宗镜菴。隆庆改元。游履西山。至谷集山三学洞。羡其山景幽寂。遂结夏焉。至冬忽染病。腊月十六日索笔书偈曰。宗镜宗镜。心法成行。即日圆觉。镜破宗正。偈毕。俨然坐脱。世寿六十八。僧腊三十六。茶毗身骨分为三分。一分留于宗镜起塔。一分送至顺德祖茔。一分至少室起塔。其于少室谢事之日。法堂中法皷无故堕地。其于得疾之初。少室秦封槐摧一大枝。既入寂之后。其树无故崩倒(师别号大章)。

青原下三十三世

宗镜书禅师法嗣

西京少宗幻休常润禅师

南昌进贤黄氏子。幼倍二亲而从从父游。常目摄羣优洒然若有所创。诸幻皆局也。无常谓何。乃入伏牛山礼坦然平公祝髮。居三岁。初摄心如按浮瓜。起灭相乘。茫无所措。质疑未决。南询万松于径山。松诘之曰。疑是何人。措者何物。师亦未决。退而业白。九华一夕觉。身同虗空就。客而质其状。客以为理障。第由教而入之。乃听讲愣严。至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之句。忽尔有悟。廓然如镜中象。不落幻空乃知前境虗空。直尘劳一息耳。后参大方莲公。问。现镜中象时如何。莲曰。直须打破。师曰。打破后如何。莲曰。亦未离心境。师未决。参小山禅师。始至。举嚮者言。山曰。何必打破。师曰。其奈镜象何。山曰。镜象安在。师有省。一日山问师曰。畴昔之疑决不。师举掌。山曰。毋将以罔象问景耶。师曰。此外更无何有。山曰。试披衣检之。力行二年愈益精进。山举洞山我今不是渠诘之曰。既不是渠。毕竟是何人。师领悟。以偈答曰。若要诚此人有个真消息。无相满虗空。有形没踪迹。曾为佛祖师。甞作乾坤则。龟毛拂子清风生。兔角杖头明月出。山曰。子毋勦说。更须自入悟门。师曰。尚不借缘。从何门入。山曰。既不借缘。何为至此。师曰。因不借缘。所以至此。山曰。就不借缘一语。于意云何。师曰。彩凤翻飞身自在。铁牛奔吼意常閒。山曰。善哉。明日辞行。山付偈曰。定作人天主。当思少室秋。师曰。常润是甚么人。安敢当此。山嘱曰。吾道不振久矣。岂宜袖手耶。师唯唯。逮山示寂。佥议主席非师不可。师就谦退。再请再却。众乃举山付嘱之偈。师遽堕泪。不复言辞。以万历二年甲戌秋主少室。师体貌丰硕。声若鸿钟。与诸学人甘澹泊而襟度夷旷。一力负荷大法。朝夕乾乾无少劵色。告香人室者二百七十人。万曆十三年四月念七日。书偈告寂。载于语录(师别号大千)。

建昌府廪山蕴空常忠禅师

寿昌问法要。师曰。汝能精进不肯自欺。便是彻首彻尾工夫。一日闻弟兄论金刚经义甚快。师笑曰。宗眼不明。非为究竟。昌闻之茫然自失。乃问。如何是宗眼。师拂衣而起。昌后请益。师曰。我实不知。汝自看取。昌后于大好山语后悟。乃入方丈通所悟。师曰。悟则不无。却要受用得着始得。不然恐祇是个汞银禅也。

青原下三十四世

少室润禅师法嗣

北京大觉寺慈舟方念禅师

唐县杨氏子。十岁投金台广德大慈义公落髮受具。闻古道法师讲愣严。至七处徵心稍觉缘生不实。复历诸座遍穷性相宗旨。知非即弃。遂往少室参幻休禅师。休一见便问。甚处来。师曰。北方来。休曰。北方道法与此方如何。师曰。水分千派。流出一源。休见其言辞雅迈。命充维那。一日游初祖面壁处。忽然契悟。乃曰。五乳峰前好个消息。大小石头块块着地。诣室呈似。休嘱曰。从上佛佛祖祖以自己所证递相承袭。欲令一切众生知有。余得之于小山先师。赴十馀年如故。今授于汝。汝当体佛祖之心为心。以续慧命。然虽如是。亦宜晦迹林泉。乘时而出。付以偈曰。无上涅槃心。佛祖相传付。吾今授受时。云净峰头露。时年二十八岁。遂入五台掩关。昼则一食。夜则孤坐。后赴东台请。偶双目忽盲。师曰。幻身非有。病从何来。习定七日双目复明。南谒普陀归次。越之大善寺众请止风涂说法。云门参。师问。止风涂。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沧海遥时如何。门曰。月穿沧海破。波斯不展眉。师复问洞上宗旨。门说偈曰。五位君臣切要知。个中何必待思惟。石女惯弄无针线。木偶能提化外机。井底红尘腾霭霭。山头白浪滚飞飞。诞生本是无功用。不觉天然得帝畿。师曰。语句绵密不落终始。真当家种草也。遂召入室印证。复曰。汝后开两片唇皮。截断天下人舌头有分在。即付偈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至今授受时。大地为甘露。咄。五乳峰头无镞箭。射得南方半个儿。壬辰嘉兴缁素请主东塔。寻赴云居匡庐之请。万曆二十二年甲午秋。五台古清凉请师开法。缁素恳留。后示寂。法嗣云门澄禅师。迎遗骨塔于显圣之南山(师别号清凉)。

嵩山少室无言正道禅师

预章胡氏子。投上蓝寺薙染。十五遇知休老宿指示禅要。遂从休游。憩南岳净缾崖。朝夕参叩。休曰。欲究明此事。须将宗教葛藤穿过始得。指参逊菴昂。菴语休曰。无言足称法器。切不可以一知半解入渠胸臆。第令北游。自参自悟。休拈张拙颂勘其履践。师曰。真如尚不可为。何颂之有。休见其頴利。指往少室参幻休禅师。一日休上堂。师问如何是洞上家风。幻曰。月下三花树。峰前双桂枝。师曰。和尚还别有否。幻曰。惟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师言下大悟。即呈偈曰。灵攒绝顶。月鎻幽崖。石人抚掌。木女舒颜。幻印以偈曰。无言的旨不离言。玄喝玄提妙绝传。今日单传亲印授。他年双桂利人天。万曆十八年庚寅主少室。周籓国主迎师为说保寿之法。王大开悟。汝宁崇籓闻之亦迎师说法。时世子病足倚杖而立。师乃引之。周行七转汗流如注。而足即瘳。僧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意旨如何。师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问。如何是新年头佛法。师竖拂曰。会么。曰。不会。师曰。来年更有新条在。不假重重为指陈。一老宿问。如何是无言。师曰。四时行焉。一宿又问。如何是无言。师曰。百物生焉。师机锋敏捷。襟怀平实。后示寂。塔于祖茔。

廪山忠禅师法嗣

建昌府寿昌无明慧经禅师

抚州崇仁裴氏子。初产难。祖父诵金刚经而娩。生而頴异。形仪苍古。若逸鹤凌空。天性澹然无嗜好。九岁入乡校便问。浩然之气是个甚么[就/土]。师异之。及长阅金刚经。若获故物。依廪山三载。常疑四句偈。一日见傅大士颂曰。若论四句偈。应当不难。身不觉洒然。因述偈曰。金刚四句偈。无影亦无形。本来无一字。逼界放光明。时年二十四。阅大藏。一览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遂辞廪山隐遁峨峰。登绝顶顾盻而作偈曰。踏上云头第一峰。眼中广博小虗空。当时欲见无由面。今日相逢处处同。结庐三年人无知者。阅传灯。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师日夜提撕至忘寝食。一日因搬石坚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因呈廪山。山印为法器。至是始薙髮受具。自此影不出山者二十四年如一日也。万曆三十六年甲午。师年五十一岁。住宝方。有僧问师。住此山曾见何人。师曰。总未行脚。僧激之曰。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师善其言。诣少室礼祖。会无言禅师。见师举扬奇特。因与河南当道熊尚文公请师示众。更入五台参瑞峰(语具瑞峰章)。互相反诘。深器重之。乃返锡。寻受董岩请。大阐玄风。次主寿昌。上堂拈香曰。大众会么。此是三世诸佛用不尽底。一齐撒向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犹用不尽。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亦用不尽。山僧今日信手拈来与众商量。还是教外别传经中玄旨不。函葢乾坤随波逐浪不。截断众流抬荐商量不。大用现前探竿影草不。当阳撒出金刚宝剑不。据实举论。穷劫不尽。要且具智者拣辨得出。白是白黑是黑。即不囫囵打作一块。始可定丛林之是非。验学者之得失。然后应圣应凡自然不被诈明头之所欺。举措应缘无不合吉也。然此道离微疎之久矣。众中有大智者当拌身命尽力匡扶以悟为期。自他兼利。一生不足再拌一生。尽其三生。自然合得。古云。不入生死大海。难得无价宝珠。此犹是钝机。灵利汉一闻便知妙。然虽如是。不得春风花不开。且谩道。及至花开又吹落。上堂。诸佛时常说法。不须疑议猜详是何法。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不论通宗透教。祇贵直下承当。承当个甚么。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蛟龙不宿死水。勐虎岂行路傍。透得者些关棙。何须愿往西方。不问先佛后祖。鼻孔一样放光。作么生放光。化被草木赖及万方。释迦不肯洩破。达磨九年覆藏。峨峰不惜口业。一下为众宣扬。且道作么生宣扬。挥尺一下曰。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上堂。腊八逢辰。丛林设粥。所为何缘。无非顺俗。衲僧门庭不必如斯。岂不闻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若恁么。三世诸佛已立下风。况迦文佛乎。且道狸奴白牯有甚长于诸佛。首座曰。为他金烹大治玉出蓝田。师曰。然虽如是。宝方不免连狸奴白牯一时趂出三门外。何以故。正令行也。秉纲立纪振丛林。海晏河清正令行。好汉尽收归宝所。化城推倒不留人。座曰。和尚道化城推倒不留人。在和尚分上即得。在某甲则不然。师曰。汝作么生。座曰。閒挑布袋浑无事。笑等街头一个人。师曰。也是閒弦子。座大笑。众礼拜下座。上堂。长空无路禅者偏行。白浪滔天智人能攫。万丈玄门过去犹落那边。千尺井中出来终居此岸。伏藏纯金不顾。补囊破鉢何留。行平地惊心。步险崖放胆。本色分上智眼鑑诸。祇如不涉此因缘。又是甚么去就。首座曰。翻翻[打-丁 就][打-丁 就]真奇怪。直胜三千夜不收。师曰珍重。观音圣诞上堂。五分真香预已然。光明云起徧三千。普熏三世真如际。以祝当今万万年。更冀满朝王佐合国军民其乐尧天。观音大士且喜来也。某甲有句请问。大士实是今日圣诞耶。祇如天无葢地无底。一切世界有无惜。身从何而起。道得即共大士七十三八十四。道不得未免拄杖道道。良久曰。先已告过。当仁不让。念大士记正法明王。且放三十棒。珍重。上堂挥尺一下曰。宗乘中事。难以措辞。大道门庭。争容拟议。等閒垂一句。如太阿锋离匣。逢之者则死不移时。似涂毒鼓受槌。闻之者则丧不旋踵。所谓妙峰峻仞野兽难藏。宝树晶光灵禽莫泊。其用也单趂金毛归野窟。直追铁额入深山。扫天下之搀抢。拂世间之孽屑。提堕坑落堑之类。揭迷封滞殻之流。其功也使法界世界虗空界一体同观。俾佛道人道地狱道万法融会。虽然如是。犹未为向上事。须知更有出格限量外一句。作么生道。噫。正令不行先斩首。大机一发圣贤悲。久立珍重。师中兴宝方峨峰寿昌三刹。别建菴院二十馀所。不攀外授。不发化主。常曰。万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缘。老年益壮。迨七旬尚溷劳侣。耕凿不息。丈室翛然。惟作具而已。益王嚮师道德。深加褒美。因叹曰。去圣时遥。幸遗此老。万曆丁巳腊月七日。师自田中归。语大众曰。吾自此不复砌石矣。众愕然。除夕上堂。今年只有兹时在。请问诸人知也无。那事未曾亲磕着。切须绵密作工夫。诚语谆谆。末后曰。此是老僧今日最后分付一着。大众切宜珍重。明春三日示微恙。遂不食。曰。老僧非病。会当行矣。大众环侍欣若平昔。众不安。以偈谕之曰。人生有受非偿。莫谓老病死慌。笑破无生法忍。自然业识消亡。一时云净常光发。佛祖皆安此道场。十四日书辞道俗。十六日作举火偈。令侍者举火。偈曰。无始劫来祇者个。今日依然又者个。复将者个了那个。者个那个同安乐。次晨取水盥潄拭身曰。不必再浴。廼索笔大书曰。今日分明指示。掷笔端坐而逝。茶毗火光五色顶光。诸牙不坏。藏于本寺。方丈建塔。寿七十一。腊四十有奇。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一下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净柱辑

青原下三十五世

大觉念禅师法嗣

绍兴府云门显圣寺湛然圆澄禅师

会稽夏氏子。母梦僧而娠。长而大目昂鼻。哆唇露齿直肠信口。亲没窭甚。充邮卒。因错投公牒被摄。惧辱走投隐峰。峰示念佛是谁。三日夜有省。时年二十矣。及往天荒山妙峰和尚处剃髮。偶闻僧论傅大士法身偈。便能记持经书解一切义理。寻往云楼受具。返即掩关宝林。因忆乾峰举一不得举二话。乃大发明。颂曰。举一举二别端倪。个里元无是与非。雪曲调高人会少。独许韶阳和得斋。二老何曾动舌。诸方浪自攒眉。拟议鹞过新罗。刻舟求剑元迷。诣云栖。栖举高峰海底泥牛话。师推出傍僧曰。大众证明。栖颔之。又火浴僧回。栖问。亡僧迁化后向甚么处去。师出曰。谢和尚挂念。栖休去。慈舟念禅师自北京来说法。止风涂。师以所悟求证。呈偈相印可。遂定师资之礼焉(语具慈舟章)。万曆甲寅开法云门广孝。上堂。云门扇子[跳-兆 孛]跳。今日拈来好笑。云何露柱怀胎。生个儿子高呌。大众且道。是何音响。还有人知消息么。若无人知。山僧代通去也。作哇哇声曰。诸人若还解笑。一切不曾欠少。若欲更问如何。驴年去也未了。众中还有问话的么。若有出来。祇要打艸惊蛇。僧纔出。师曰。真是一场业地。捉拄杖下座。上堂。朔风凛凛正隆冬。叶落园林露本容。凋尽繁柯真实在。何必殷勤问主翁。物理循复。枯必然荣。目下虽然穷彻骨。来年依旧笑春风。上堂。师纔就坐。忽闻鷄鸣。乃曰。呀金鷄上座先为汝等转第一义谛根本法轮了也。更要讨什么消息。若也不会。重新再举。击拂曰。者个是声。有耳皆闻。定非聋汉。举拂曰。者个是色。有眼皆见。定非瞎汉。更无丝毫瞒昧。不见道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上堂。老侬不识元字脚。强出人前要说法。错读曾参作曾参。合堂大众皆笑杀。者一笑。中有玅。若还悟得其中意。点破当头者一窍。大众如何是者一窍。良久目。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乙卯住径山。上堂。香已拈了。佛法则不敢举扬。何也。你诸人一段光明。亘古不昧。不可平地撒屎。虽然如此。既为众兄弟所邀。不可杜口。略举题目以为影响。且道如何是题目。今日岂不为结制上堂耶。然诸方结制皆四月十五日为定规。新径山者里以五月十一日为准的。虽然迟早不同。要且得旨为准。譬如行船早发迟发不同。到岸同也。大众要知到岸消息么。不见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非去非来亦非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若向者里会得。自然超三世。成十力。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既平等已。直以十方微尘刹土总是一个道场。过去无量劫不曾结。未来无量劫不曾解。生死也在里许。涅槃也在里许。乃至是非得失。邪正圣凡。解脱不解脱。轮迴不轮迴。总在里许。于中还有你用心处么。有你计较处么。咄。其间有个汉出来道。新长老。今日请你举扬宗乘。缘何引经据论广布葛藤。是何心耶。山僧到者里无言可对。只得聊借古人行径以图塞口。祇如先径山举竹篦子曰。者个不得唤作竹篦子。不得不唤作竹篦子。唤作竹篦子则触。不唤作竹篦子则背。山僧效颦。举拂子曰。者个不得唤作拂子。不得不唤作拂子。唤作拂子则触。不唤作拂子则背。不得有言。不得无言。不得转机。不得着语。中间有一句是山僧的。有一句是诸人的。有一句山僧的即是诸人的。有一句诸人的即是山僧的。也有主也有宾。也有炤也有用。众中还有分辨得出的么。有一僧拂袖出去。有一僧曰。请和尚下座。师曰。适来自起而今自倒。次住禾之东塔。云门之显圣小参。烟雨盗将山色去。溪风送得水声来。本来法法皆如此。莫教心识强安排。众中若作境会。许你具一隻眼。若作佛法会。打碎你头。何故。我王库内无如是刀。示众。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天下平。只是衲僧分上用不着。何也。不见道。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初师入京。在嘉熈寺同达观大师月川法师。陶石篑黄慎轩两太史。翫月次。慎轩卧问马祖翫月因缘。师曰。汝卧我立。不得为汝说法。慎轩亟起谢过。月川曰。内翰错过了也。达观曰。我下语不及此公。师至杭州。闻谷慧闻等数员知识及诸护法缙绅各命持柬迎师。慧闻柬内曰。今日大众欲与和尚作家相见。和尚若来已堕情识。和尚不来犹缺慈悲。师阅毕。即将众柬一齐扯碎。正色厉声曰。者些客作汉。敢于老僧处纳败关耶。师至即陞堂正立。慧曰。和尚莫要般门弄斧。师与一掌曰。速道速道。慧面赤无语。师曰。死汉。闻谷遂卒。众作礼。师同司成陶石篑无念禅师向火次。陶曰。无念师在阿师得力句乞为举似。师曰。向火背犹寒。巡漕苏云浦问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二十五有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梵王在初禅天。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人我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经说的“我”,与今人说的“我”,意思大不相同。在佛经中“人我”的“我”,有常不变、能主宰的含义。“人”也不是实体的人,而指人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