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八卷
2025-04-20 06:31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

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

上堂八

岁旦上堂。元正启祚打开门户。万物维新天地同春。应时纳祐不落窠臼罄无不宜。万世一时孟春犹寒。伏惟。首座大众。起居万福。乞火和烟得。担泉带月归。复云。新年头有佛法。正是土上加泥。新年头无佛法。又成当面蹉过。到个里佛法世法有无新旧。一时拈向一边。且不落夤缘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乾坤一合地糊饼。日月两轮天气[毛@匊]。

施主舍法衣上堂云。迦叶携坐鸡足峰。老卢持过大庾岭。如今披向宝华座。孤光迥迥高峰顶。且道。是同是别。锦衣公子贵。林下道人高。

上堂云。大众。众手共淘金。人人皆有得。霜风袭四围。天华满衣[衶-中 戒]。大赏不论功。虚空长逼塞。分身千百亿。弥勒真弥勒。复云。入水须斩蛟。入山须擒虎。才方扑帝钟。便击涂毒鼓。一箭落九乌。一捻千钧土。诸圣和不齐。腊月二十五。

舒禅师周祥上堂。大众。去年今日一语翁。泥牛入海无消息。今年今日铁斧老。优昙钵华现筹室。油云出没太虚空。动静去来那有迹。须信雪晴天地春。金乌依旧从东出。

上堂。大众。天上月圆万像历然。地下月半触途成现。见不见。包裹十虚尚余半。闻不闻。透脱圆通彻本根。玉漏铜壶催不得。乾坤大地一枝灯。一处圆融一切处。无边刹海更峻层。

上堂云。透脱祖师关不知物迁变。一念可万年。一条真白练。千差眼底亲。万化镜中现。蓦要入三门。等闲骑佛殿。复云。夜雨渍深春。莓苔色染人。溪边芳草碧。华与柳条新。气味浓于酒。风光软胜絪。灵云觅不得何处悟天真。

上堂云。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若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复云。三世诸佛不知有。一一面南看北斗。狸奴白牯却知有。戴角擎头狮子吼。四棱蹋地又团栾。八角磨盘空里走。拟推寻劈脊搂。拈得鼻孔失却口。为问普化一头驴。何似紫胡一只狗。

上堂云。有句无句超宗越格。如藤倚树银山铁壁。及至树倒藤枯。多少人失却鼻孔。直饶收拾得来。已是千里万里。只如未有与么消息时。还透得么。风暖鸟声碎。日高华影重。

上堂云。大众。久雨不晴今日晴。乾坤大地放光明。墙壁瓦砾说佛法。露柱灯笼著眼听。敢问诸人。作么生听得。乃云亲。复云。释迦老子道。知幻即离。横身万里不作方便十分成现。离幻即觉。须弥倒卓亦无渐次眼中出刺。忽若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且作么生知。扇子勃跳上三十三天。且作么生觉。正恁么时还委悉么。十方刹海金刚座。万煆炉中铁蒺藜。

上堂。僧问。日面佛月面佛。意旨如何。师云。翻来覆去看。进云。金乌急玉兔速又作么生。两重公案。进云。只如道三世诸佛六代祖师同一舌说。未审同那一舌说。师云。便是同也截断了也。进云。未审将什么截。师云。将无舌底。进云。草贼大败。师云点。师乃云。大众。月生一。快鹰俊鹞趁不及。月生二。德山临济失巴鼻。月生三。文殊普贤特地参。忿怒那吒把须弥。一擘百杂碎。折脚铛子撞破无底篮儿。大悲千手一只手中一只眼也提不起。无言童子却解道。前三三后三三。还委悉么。万仞峰头都放却。多年破衲太尴毵。

上堂云。大众。傅大士道。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曾闻傅大士乃弥勒大士化身。看他通个消息。不妨著实。山僧今日土上加泥。亦有个颂子。须弥纳芥不容易。芥纳须弥匹似闲。长河搅著成酥酪。轻轻击透祖师关。

举。丹霞裕长老为人入室上堂云。大众摩醯首罗揭示顶门正眼。摩竭陀国全提向上钳锤。壁立万仞绝承当。孤光烁破四天下。所以道。杀人刀活人剑。将错就错。上古之风规。亦是今时之枢要。和泥合水。若论杀人刀不存毫末。活人剑横尸万里。须知杀中有活擒纵人天。活中有杀权衡佛祖。直饶说得杀活倜傥分明。山僧更问尔。觅剑在。正恁么时见么。万仞悬崖垂只手。高峰共唱太平歌。复云。赵州道。赵州南石桥北。观音院里有弥勒。祖师留下一只履。直至如今觅不得。诸人要知落处么问取丹霞和尚。

结制上堂。二千年前佛制诸方遵行为例。九旬之内安闲共作鬼家活计。且如何是鬼家活计。猢狲入布袋。复云。九旬结袋口。安居解脱道。水乳自和同。万缘无所挠。栗棘蓬快吞。金刚圈猛跳。共透衲僧家。顶[宁 页]上一窍。

上堂。金色头陀衣粪扫。[毛@匊]多尊者运神通。火星迸入新罗国。大象牵藏藕窍中。

五月旦日上堂云。铁树儱松石牛哮吼。火云亘天长万丈。金乌普照大光明。直得东海鲤鱼振鬣扬鳞。南国波斯呈桡舞桌。文殊普贤不敢说理说事。德山临济不敢行棒行喝。正恁么时会么。柱杖拟吞三世佛。灯笼百解泻明珠。复云。释迦老子道。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五祖和尚又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筑著磕著。山僧即不然。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锦上铺华。

上堂云。新月如钩轻云映火。山前麦熟筐里蚕缲。田夫戢戢栽苗。柳岸垂垂之线。风调雨顺盗贼消禳。我辈林下之人。一饷非常庆快。才作此语。蓦地有个符使。出来道。山前诸处五瘟行疫病太甚。欲就和尚觅个神符。往前驱逐。山僧遂以柱杖画一圆相与之。瞥然不见。逡巡却来道。五瘟疫鬼已驱。向他方世界去也。只有一事待请益和尚。此灵验神符从何处得来。山僧劈脊便打。当下灭迹消声。因行掉臂。成个颂子。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毒舌尽消灭。五月五日五时书。放下蛇头捋虎须。

上堂云。迥无依倚超宗越格。非佛非心万仞壁立。桑树上著箭。柳树上汁出。

上堂云。粥足饭足饱柴饱水。庐陵米价高。山前麦熟走。尽乾坤刹海。都卢是个自己。撮向眉毛眼睫间。直得放光动地。不是如来禅。亦非第一义。更说甚衲僧巴鼻。争如撒手悬崖去却药忌。且唱个啰啰哩哩。参。

上堂。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旋风车上定盘星。百尺竿头吹筚栗。咦复举。云门一日示众云。和尚子莫妄想。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时有僧出云。学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时如何。云门以手划一划云。佛殿为什么从这里去。师拈云。似地擎山如石含玉。透得过者尽在无尽藏中。透不过者未免搏量。只如云门以手划一划云。佛殿因什么从这里去。又且如何。一叶落知天下秋。

蒋运使寄云居山三大字。仍请升座云。法法圆融心心虚寂。大包无外文彩已彰。细入无间眼莫能观。所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今日便与么。坐断报化佛头。唤什么作心。唤什么作性恁么说话已是截断诸根了也。且作么生是截断诸根处。放一线道通个消息。还委悉么。大旱得甘雨。大热得清凉。复有颂云。众峰盘屈屋耽耽。天上泓澄雨碧潭。渴骥怒猊三大字。高踪千古振名蓝。

住南康军云居真如禅院。送化主上堂云。火不待日而热性相类。风不待月而凉气相合。独树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建大厦非一木之能。济巨川非一桌之力。所以道众毛成毬。聚铁成斧。要须内外相应宾主知容。自然气类相同羽毛相似。正与么时如何。八万四千非凤毛。三十三人入虎穴。复有颂云。三十余员云水客。诸方分化力行持。出门庶事浑依赖。正是金毛奋迅时。

上堂云。有句无句已绝淆讹。非色非心直超路布。到个里有启口分也无。莫道是勤上座口似匾檐。设使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出来。辩似悬河机如掣电。未免亡锋结舌。何故。只为风头太硬。然虽如此。若向个里直下承当得去。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有丈夫志气。具绝罗笼手段。所以道。杀人刀活人剑。则这边那边向上向下有事无事佛界魔界一时坐断。忽有人问。未审刀剑在什么处。委悉么。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复举。僧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云门云。体露金风。师云。云门眼似流星机如掣电。拈得将来不妨奇特。如今忽有人问山僧。树凋叶落时如何。只向伊道。千山云雾卷。一望见前村。

上堂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丈夫俱决烈志气。慷慨英灵。踏破化城直截承当。外不见有一切境界。内不见有自己。上不见有诸圣。下不见有凡愚。净裸裸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剔脱。岂不是心空。到个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下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岂不是选佛场中擎头戴角。虽然如此。子细检点将来。犹涉阶梯。且不涉阶梯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千圣不留无朕迹。万人丛里夺高标。复有颂云。住山只贵众和谐。表里通明应整齐。折脚滥儿幸无恙。相凭出手共捉携。

上堂云。清秋晴色苗稼丰登。四海晏清万民乐业。林下之士歇意休心。直下当阳坐断报化。饥餐渴饮倦卧闲行。无事无为得大自在。当阳一句不可重宣。回避不行直须漏泄。还委悉么。八月秋何处热。复云。昨夜梦登楼。蓦然得个时节因缘。今朝举似大众。四野迥澄澄。端如坐少林。云笼高岳顶。月在碧波心。

中秋上堂云。只恁么透得。已是涉泥水。何堪更廉纤。没头又没嘴。到个里也须是个似大死底人却活始得。还委悉么。棒头能取证。喝下绝承当。复云。光景急如梭。贤明争柰何。千林凋败叶。一雁度秋河。风急砧声远。山高月色多。谁当此时节。解唱紫芝歌。

退院上堂云。七处住持三十载。今朝方作地行仙。上蒙圣主从卑愿。亭毒之恩远似天。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权柄在手舒放非他。住既无心动亦非我。所以二六时中与他同得同证同出同入。岂有心于彼此。何有象于去来。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正当与么时还委悉么。林间萧散处。世外一闲人。复有颂云。禅月昔年曾有语。山僧师范作良谋。如斯标致虽清拙。大丈夫儿合自由。

小参一

住成都府天宁寺小参。师示众云。正令已行十方坐断。千圣出来亡锋结舌。虽然如是。事无一向。还有同生同死底衲僧么。时有僧问。勿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如何是一重关。师云。十重也有。进云。如何是关中主。师云。放过一著。进云。作何面目。师便喝。师乃云。只恁么早多事也。如今直饶举一则语。尽古今言教一时明得。正是和泥合水。拈一件物。尽大地一时见透。亦是好肉上剜疮。看他从上得底人。口如腊月扇直得醭生。心如枯木纵逢春夏未曾变动。不是强为任运如此。岂要尔举古明今抛沙撒土。今夜事不获已。将错就错。与诸人打葛藤去也。还知此事么。尽十方界穷虚空际。无丝毫透漏。是个金刚眼睛更无外物。所以寻常与兄弟道。尔才观色早塞却眼。才听声早塞却耳。才嗅香早塞却鼻。才吐气早塞咽喉。才动转早塞却身。才起念早塞却意。六根门头净裸裸赤洒洒。只是不肯回光返照。看他古人于先德言下契证通个消息也。不妨亲切。水潦被马祖一踏。起来呵呵大笑云。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岂不快哉。临济在黄檗三度设问。吃六十棒。及至大愚面前不觉道。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似此得处。岂不惊群。诸公还曾消息么。若也翻覆参详。实是得个入处。始知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一一超古越今无间无断。与他从上祖佛把手共行。寻常只守闲闲地。不起毫发凡圣情量。更有什么得失可疑生死可出。似此说话。可谓对诸公面前。无梦说梦无事生事。忽有个忍俊不禁出来。喝散大众拽下绳床。痛打一顿。也怪他不得。然虽如是。也须是实到这个田地始得。如今还有恁么人么。山僧甘吃一顿。且要与此人相见。有么有么。如无。山僧今夜失利。

示众云。祖师心印直截当机。凛若剑锋明如皎日。当台辉赫枞尔现前。还有互相平展底么。僧问。世尊久默斯要。及至末后为什么独召饮光密传法眼。师云。正是龙头蛇尾进云。一点水墨两处成龙。师云。带累山僧进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师云灼然。进云。也是乌龟吃生菜。师云取性。乃云。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苟或时节未至。理地未明。便乃业识茫茫无本可据。敢问诸公。即今是什么时节。莫是黄昏时节么。莫是小参时节么。莫是坐立俨然时节么。莫是说禅说道时节么。莫是万像交参时节么。莫是心境一如时节么。若与么儱侗。且喜没交涉。今夜诸公在此权立片时。山僧不惜眉毛。确实评论这一段时节去也。只如诸人在此听山僧鼓两片皮。用作时节正堕常情须。知山僧不曾说一字。诸人不曾闻一言。诸人与山僧。各各有一段大事。辉腾今古迥绝知见。净裸裸赤洒洒。各不相知各不相到。透声透色超佛越祖。若能退步就已。脱却情尘意想记持分别露布言诠。闻见觉知是非得失。直下豁然。瞥地便与古佛同。一知见同一语言同一手作同一体相。非唯与诸圣同。亦乃与历代宗师天下老和尚同。下至四生六道醯鸡蠛蠓无不皆同。不被前尘所惑知解所挠。不畏生死不爱涅槃。放旷平常随时任运动静施为无非解脱。能转一切境界。能使一切语言。非唯诸人分上如此。至于古人无不皆由此个时节得入。岂不见。赵州初参南泉悟平常心是道后。来有问西来意。便对曰。庭前柏树子。以至镇州出大萝葡头。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非唯赵州。德山得此时节入门便打。临济得此时节入门便喝。睦州得此时节便道现成公案放尔三十棒。俱胝一指头上用此时节。鸟窠吹布毛处见此时节。以要言之。古来宗师无不皆用此个时节。只如法眼曾举参同契云。竺士大仙心。遂云。无过此语也。向下中间也只是应时应节说话。至最后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乃云。住住恩大难酬。设使粉骨碎身亦报此恩不得。岂不是知此时节方恁么说。如今若未有发明处去。只虚度光阴。若参得彻底分明去。二六时中管取。无丝毫许落虚。非唯二六时中。下至百千亿劫尽未来际。悉不落虚。只如山僧说恁么时节。还得谛当也未。复云。梦也未曾梦见在。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若善参详。只这一句亦不虚设。有个山颂举似大众。秋深天气爽。万象共沉沉。月莹池塘静。风清松桧阴。头头非外物。一一本来心。直下便荐取。切莫更沉吟。

示众云。当轩有路直下坦平。惯战作家便请单刀直入。有么有么。良久云。诸人既是藏锋。山僧不免作一场独弄杂剧去也。未恁么前是第二头。正恁么时是第三首。饷间恁么去。只是随波逐浪。如今且向随波逐浪处。与诸人商量。还盖覆得么。还有一法与他为伴侣么。所以道。他能成就一切法。能出生一切法。一切诸佛依之出世。一切有情因他建立。六道四生以他为本。只如诸人即今在此座立。悉皆在他光中显现。还见得他么。若也见得。直下无一丝发隔碍。无一丝发道理。更有什么见闻觉知为缘为对。但恐自家不能返照。所以生疑。寻常不是向诸人道。千言万言但只识取一言。千句万句但只识取一句。千法万法但只识取一法。识得一万事毕。透得一无阻隔。直下脱却情尘意想。放教身心。空劳劳地。于一切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天但唤作天。地但唤作地。露柱但唤作露柱。灯笼但唤作灯笼。一切亦然。二六时中只么。平常无一星事。虽然如是。若有个无事怀在胸中亦未得自在。有个有事亦未得自在。直须有事也无无事也无。无二亦无犹在半途。若是聊闻举著。入骨入髓信得及底人。闻恁么说话。大似热碗鸣声。寻常间说个禅字。便去河边洗耳。等闲地不著。便偶然道著个佛字也。须漱口三日。宁可生身入地狱。永劫受沈轮。向镬汤炉炭里煮炸。终不肯将佛法作解会。亦终不起佛见法见。佛见法见尚自不起。何况更起世间情想分别妄缘诸业。且作么生见得此人。作么生亲近得此人。有具眼底么出来道看。如无。待三二十年后。山僧换却骨头。别与诸公通个消息。

示众云。大道本来无向背。拟心凑泊已差池。吒呀卓朔能哮吼。即是金毛。师子儿。还有恁么底出众相见。僧问。如何是定乾坤句。师云。唯我独尊。进云。横身当宇宙去也。师云。好与三十棒。僧云便请。师云。许尔大胆。进云。是何言欤。师云。直待雨淋头便打。乃云。眹兆未分已成露布。言诠才立特地乖张。虽然第二义门且不是和泥合水。大众。还知此事么。座断千差路。不立一纤尘。巍巍堂堂暐暐晔晔。盖天盖地。应声应色。不与千圣同途。不与万法为侣。卷舒自在无执无拘。若也见得。可以向百草头上纵横。声色堆里坐卧。言诠莫能及。比况莫能得。知不可知识不可识。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不是圣不是凡。不是有不是无。不是是不是非。不是得不是失。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到这里如何称提。如何举唱。山僧直得口似匾檐。无理可伸无词可说。然虽如是。官不容针私通车马。放一线道。有个商量。竖起拳云。还见么。诸佛以之出世。祖师以之西来。历代宗师以之接物利生。天下老师以之钳键衲子。其把定也。乾坤失色日月无光。尽大地人丧身失命。其放行也。岩谷生光森罗显焕。随长随短随有随无。处处皆真头头露现。且道。把住好放行好。三十年后逢人不得错举。

示众云。独桌扁舟泛五湖。钩头时复得嘉鱼。如今四海清如镜。还有金鳞上钓无。负命者出众相见。僧问。过去佛也恁么。见在佛也恁么。未来佛也恁么。未审和尚如何。师云。恁么是个什么。僧云。正是恁么。师云。虾跳不出斗。进云。请和尚道出斗底句。师云。扁舟已过洞庭湖。乃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不动不觉死水里平沈。既动既觉未免伤锋犯手。到这里且作么生举唱。且作么生为人。然虽如是。尽法无民。古者道。这一片田地分付来多时也。我立地待尔构去。还知落处么。威音已前空劫那畔。这一片田地巍然不动。及乎四生浩浩万象腾腾。世界迁流死生变化。这一片田地亦巍然不动。以至三灾劫坏毗岚风起。吹散大地犹如微尘。这一片田地亦巍然不动。诸佛出世祖师西来。正为发明这一片田地。从上宗师天下老宿。千方百计施设方便。无不尽力提持这一片田地。虽然如是。终未有人解当头道著。还构得么。八面坦平四方清肃。万法不能盖覆。千圣不敢当前。若构得去。一了一切了。一成一切成。一见一切见。一得一切得。所以道。一尘才举大地全收。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一时现。但为妄情执著。无透脱期。甘处凡流不能径截。苟或放得下。无一法当情。无一物附心。荡荡无拘自然。如水上按葫芦相似。触著便转捺著便动。拘牵不回惹绊不得。动静语默盖天盖地。明眼汉没窠臼。却物为上逐物为下。若论战也个个力在转处。更有什么高低可疑是非可畏。上门上户咬人火急。岂不是英灵特达底汉。众中还有恁么底么。出来证据。令人长忆李将军。万里天边飞一鹗。

示众云。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若能顿舍从来妄想执著。于一念顷顿悟自心顿明自性。不染诸尘不落有无。自然法法成见。然虽此事不可造次领会。须是发大丈夫慷慨特达之志。不顾危亡不拘得失。存个长久铁石身心。逢境遇缘不变不异。时时著眼体究。不论岁月以悟为期。祖师门下不比教家。只要直截根源。于一言下领取。与诸圣同体同用大解脱。任运施为无不见性。至于杂乱狂慧思量分别。有一丝毫斩不断。则无趣入之期。教中尚道。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又云。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祖师道。但尽凡情别无圣量。凡情尽处圣量见前。直须顿歇妄缘。无念无为放教虚静。千圣万圣未有不从此门而得入者。只在存诚坚固努力向前。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珍重。

End

一行禅师的一生

◎ 果 祈出生名门 天赋异禀农历十月初八是一行禅师圆寂纪念日。释一行(公元683-727年),俗姓张,巨鹿人氏。本名张遂,唐初将军张公谨的曾孙,郯国公张公瑾曾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战功,位列凌烟阁二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龙潭崇信禅师

◎普 济【原文】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

大颠宝通禅师

◎ 普 济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普 济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

南岳慧思禅师

◎ 瞿汝稷姓李氏。顶有肉髻。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于闾里。常梦梵僧劝出俗。乃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诵法华等经。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时慧闻法师。有徒数百。(闻阅中观

慧南禅师

◎ 肖 来2023年农历三月十一至三月十七,黄龙宗祖庭江西九江修水黄龙禅寺举行黄龙宗初祖慧南禅师圆寂954周年纪念活动,并于5月6日晚在黄龙祖师舍利塔院,供七天七夜不灭常明灯954盏以示纪念,惟愿正法

唐代灵佑禅师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原文】如下:《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题秀禅师房---韩 愈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渔竿下钓沙。 摘自《全唐诗》卷344

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 王 维 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嵋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禅师幼孤,在诸儿,其神独不偶。家颇苦乏绝,去诣乡校,见周孔书,

雪窦禅师的师承

雪窦禅学思想的形成有其广学经论、积淀深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云游参拜,求师证道的践行。宋代僧俗交往广泛,雪窦禅师交游禅门内外,以下就师承方面加以论述。雪窦禅师嗣法于云门宗智门光祚,而其思想可远溯于青原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苏东坡与道潜禅师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普化禅师

日里与友闲谈自在,想到普化禅师的自在无着,心生欢喜。普化禅师是盘山宝积的法嗣,马祖道一的法孙。被日本普化禅宗奉为鼻祖。他是一个居无定所的人,没有自己的寺庙。有时候会到临济寺去,等大家都吃完了饭,他才去

大错禅师

◎ 袁 源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

密云圆悟禅师

◎ 明 尧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

无准师范禅师

◎ 佚 名无准师范禅师(1177-1249),四川剑州梓潼县人,俗姓雍。九岁时投同乡阴平山昭庆院道钦法师出家,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熙五年(1194)冬受具足戒。翌年往成都正法寺圆悟克勤禅师法孙先首座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荷泽神会禅师

荷 泽 神 会 禅 师◎ 明 尧西京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惠能大师之法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学习五经,后读老庄,深受启发。自从读《后汉书》得知有佛教一事,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仕

阐教禅师塔铭

师讳通理,字达天,家直隶新河。族赵氏,父名士公,尝阅大藏;母白氏,敬事三宝。师生相契之年,投本邑妙音铎师薙染。从祖显如珍公受学。年十一,侍显至檀越家,值众僧诵《法华经》,师随诵之,若宿习然,举众称异,

虎丘绍隆禅师

在金兵入侵、国之将倾的北宋末、南宋初年,处于世局动乱的绍隆禅师,有着坚定的意志,默守初心,追随着圆悟克勤禅师。二十年间,尽得法要,开演出临济宗虎丘派。 访师悟道绍隆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愚庵智及禅师诗五首

早出余杭感怀 佛祖宏规有准绳,侯门无事愧频登。苍茫五髻三更月,迢递千岩万壑冰。心迹任教同槁木,姓名何必上传灯。觉天不夜空无际,寂寂行看慧日升。答东皋伯远法师二首东皋尊者隐郊墟,小小屠苏睹史居。切柏代香

云居道齐禅师

◎ 大 德洪州云居山第十一世住持道齐禅师,洪州人也,姓金氏,礼百丈山明照禅师得度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 暨法灯住上蓝院,师乃主经藏。 一日,侍立次,法灯谓师曰:藏主! 我有一转

行端禅师

◎ 法 藏元叟行端禅师在藏叟善珍禅师门下顿悟,他顿悟的具体因缘是什么呢? 行端禅师(1254~1341),俗姓何,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元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径山藏叟善珍禅师法嗣,是大慧宗杲

医师与禅师

◎ 吴礼鑫一个医师信奉佛道,崇拜佛祖。有一天,医师决定到一座名寺去寻访真佛大道。当医师走到一座山的山角,他碰到一个中年男子被蛇咬伤,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马上想方设法抢救了那个男子,又继续赶路而行。当医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普 济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盘山宝积禅师

盘山宝积禅师◎ 禅 悦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

宝彻彦充二禅师

◎ 普 济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曰:作

定光禅师

坊间流传的定光禅师与闽西地区的定光佛文化混淆,乃至被上升到定光佛或燃灯佛的地位。但天台山的定光禅师却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修行成就者。在浙江天台山有不少关于佛教菩萨、罗汉的传说,但将智者大师以梦境招引至此

月泉同新禅师

◎ 明 尧燕京鞍山月泉同新禅师,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之法嗣,俗姓郭,燕都房山人。同新禅师少时为人厚朴,寡言少语,从鞍山坚禅师出家落发,一直以苦役事众。同新禅师白天干各种各样的苦力杂活,晚上则用功读颂经

黄龙法忠禅师

◎ 明 尧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灵祐禅师开山记

◎ 瞿汝稷灵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后,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负责寺院伙食)。一天,司马头陀来到百丈山,告诉百丈禅师: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名高徒的大善知识

伏虎禅师

◎ 古 德相传,过去燃灯佛为广度众生,延续度生悲愿,曾于宋代降生闽南泉州,俗姓郑,法名自严,道行高洁,每多灵异,后人尊其为定光古佛。某一年,自严法师云游到汀州府武平县,在山上一石洞中诵经修行。有一天,

《彻悟禅师遗集》序

讷堂老人一生苦心为法真诚,诲人不倦。住广通时,著作法语、偈颂、题跋甚富。逮辍参后,一意西驰,从前所作,尽令焚之。乾隆五十四年冬,睿始亲炙座下。次岁解制,同学唤醒师欲旋梓里。临行遗余钞本语录一卷,题曰《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汪正球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