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2025-04-20 10:35

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卷二僧伽难提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子年几耶?于曰:我当百岁。师曰:汝当无智,看汝幼少。答曰:我年百岁,非其理也。子曰:我不会理,正当百岁。师曰:子善机也。子曰:佛偈云: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时尊者敬之,深知是圣。

问曰:汝执此镜,其意云何?子曰:诸佛大圆镜,内好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其舍父母,见子言异,则令出家。师为度脱,领诣古寺而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于彼殿角,有一铜铃被风摇响。师曰:彼风鸣耶,铜铃鸣耶?子曰:我心鸣耶,非风铜铃。师曰:非风铜铃,我心谁耶也?子曰:俱寂静故,岂非三昧?师曰:善哉,真比丘!善会诸佛理,善说真法要,善识诸佛义。乃命付法,以偈告曰:

心地本无生,因种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花果亦复然。

伽耶舍多闻师说揭,及受法藏,心生敬重,顶戴受持。师付法已,即离本座。至树下立。而举左手攀其树枝,寻则灭度。焚其舍利,则在树侧,不可移动。则就本处竖塔供养,诸天散花而雨宝衣,用散塔处。时当此土前汉第七主昭帝十年辛酉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僧伽难提,庄严王子。

逾城九重,入山千里。

定俞井金,义班始终。

理屈于师,忽案自己。

祖堂卷二伽耶舍多

第十八祖伽耶合多尊者,摩竭国人。姓郁头蓝,父名天盖,母名方圣。年至十二,得僧伽难提法。行化至月氏国,大作佛事。有一波罗门,名曰鸠摩罗多,心信外道,不爱佛法。师至波罗门家,为说大因缘,又为说父病因缘。于时波罗门闻师所说而生欢喜,欲求出家。师与出家,受具足戒,令证道果。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时鸠摩罗多闻师说偈,心生欢喜,当自安乐。师付法已,即从座起,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化火三昧,自焚其身。众拾舍利,起塔供养。时当此土前汉第十五主成帝十四年戊申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伽耶舍多,幼会佛机。

手执宝镜,面难提师。

内外绝翳,眉目无亏。

风飘铎韵,非我是谁?

祖堂卷二鸠摩罗多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月氏国人也。初遇伽耶舍多,得法行化,时至北天。有一大士名阇夜多,而用油涂足。巡游诸国,遥见伽耶含多,作礼问:我家父母心常供养,亦求佛道,未省是何因缘,长萦疾苦。又观邻舍常行凶杀,不乐修行,而无所患。此二事实未晓之,唯愿慈悲,为我解说!尊者云:业通三世,如影随形。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闻说欢喜,志愿出家,乞师纳受。既摄受已,便获道果。师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师付法已,于座上以爪蛱面,各分两向。当此处分,有大光明。照大众已,寂然灭度。时当此土王莽则位十八年壬午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鸠摩罗多,大常止檐。

蒙师为诀,委父无厌。

本非锻练,肯藉槌钳。

一榻孤坐,人天礼瞻。

祖堂卷二庠夜多

第二十祖庠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得鸠摩罗多法已,行化至罗阅城,遇一头陀,名婆修盘头。六时礼佛,少欲知足;长坐不卧,一食而已。

尔时尊者问大众曰:此头陀者,汝见如何?众曰:不可思议。常修梵行。长坐不卧,一食而已。师曰:此是道耶?众曰:诚如尊说。师曰:今此头陀不久当堕,与道悬远;心有所求,不名为道。众曰:师如何?师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六礼,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

尔时头陀闻师所说,心生欢喜。说偈赞曰:

稽首三昧尊,不求于佛道。

不礼亦不慢,心不生颠倒。

不坐不懈怠,但食无所好。

虽慢而不迟,虽急而不燥。

我今遇宝尊,和南依师教。

师见说偈已,师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汝善护持,勿令断绝。听吾偈曰:

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师入灭时,当此土后汉第二主明帝十六年甲申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阇夜多祖,格高貌古。

锡有六环,田无半亩。

言下不生,何处不普。

垂手入廛,他方此土。

祖堂卷二婆修盘头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罗阅城人。姓毗舍导,父名光盖,母名严一。师得庠夜多法,行化至那提国。而共常自在王言论次,有一使者乃奏王曰:百万象兵至于南面。王曰:此事非少,如何抵敌?师曰:大王莫愁,令第二太子摩喀罗轻喝一声。大王则命太子喝。太子奉王教诏,即至城南。便举左手拍其腹上而喝一声,象兵倒地,不复更起。王见此事,深自叹许。愿师摄受,度脱出家,命圣受戒。尔时太子偈赞曰:

为摧百万象,鼓腹作神通。

一切诸宫殿,无不震动者。

遇师方便力,而得度脱我。

稽首父母辞,而出于爱火。

尔时尊者则须太子游行化导,建胜法幢。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

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师入定时,当此土后汉第五主炀帝九年丁已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婆修盘头,修行不卧。

虽历辛勤,翻成懒惰。

因指见月,逢歌指和。

泡幻无真,虑情无过。

祖堂卷二摩喀罗

第二十二祖摩喀罗尊者,那提国人。姓刹利帝,名大力尊。父名多满,亦名常自在。〔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摩喀罗告鹤勒曰:我令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汝受吾教。而说偈言: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此师入灭时,当此土后汉第九主桓帝十八年乙已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辩塔降象,自在王子。

雷震蛰门,邪师失齿。

神运六通,道风千里。

声色恆真,何须馈耳。

祖堂卷二鹤勒

第二十祖鹤勒尊者,月氏国人。姓婆罗门,父名千胜,母号金光。〔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鹤勒告师子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善护持,外方行化。当国有难,刑在汝身。汝受吾教而听偈曰: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此师灭度时,当后汉第十一主献帝十九年巳五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尊者鹤勒,上德不德。

任性纵横,发言奇特。

功高三仪,名喧万国。

稽首归依,祖林搴卜。

祖堂卷二师子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中印土人。姓婆罗门。〔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师子告婆余斯多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持此法并僧伽梨衣嘱付于汝,汝当护持,无令断绝。而听偈言: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此师还债时,当此土前魏第三主少帝已丑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师子尊者,人天仰誉。

雪里松青,云间鹤翥。

论鼓才击,法轮高驭。

挫拉邪徒,悟真来去。

祖堂卷二婆舍斯多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潲宾国人。姓婆罗门,父名寂行,母号常安乐。夜梦神人手执宝剑付常安乐,因此有孕。满月产下,其子左手常拳似执物。从此出家,证果得法。行化至中天竺国,度化群迷。次第游行至南印土。有一国王,名曰得胜,常崇咒师,不信佛法。咒师奏王:婆舍斯多不会佛法,请王试之。此人云圣,问其异事。若答不得,则非师子继承弟子。大王有一太子,名不如密多,则向王曰:今此尊者,先王供养,有大威德,不用试之。王切齿呵责,则囚太子。王乃命师,师则赴命。王不令坐,当殿试语。问曰:我国之中,无诸邪法。师所学者,当是何宗?师曰:此国之内,无诸邪法。我所学者,当是佛宗。王曰:佛灭度已千二百年,师今七十,当何得之?师曰:自释迦传教,历于二十四人。我今所学,当继师子尊者法。亦有信衣,名僧伽梨衣,现在囊中,取呈大王。王虽见传法袈裟,心不敬信。则命左右以火验之,其火炽然,光明贯天,祥云覆地,而雨四花,异香气馥,火烬衣存。王睹斯瑞,方乃发心,求哀忏悔。〔此衣在于王宫起塔供养。〕

时太子被囚深宫,并不得食。乃云:我为法故,今此饥渴,如何存济?其时天降白乳入口,味如甘露,食了轻健。乃作是言:我若出宫,则便出家。王诏出宫,投师出家。师云:汝欲出家,当为何事?太子曰:我所出家,不为其事。师曰:汝言不为,不为何事?太子曰:我所不为,不为俗事。师云:不为俗事,当为何事?太子曰:不为俗事,当为佛事。师自念言:如来以大悲力令此太子助作佛事。在师左右出家具戒,便证道果。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

我今悟真性,无道亦非理。

此师入灭时,当此土东晋第一主元帝八年乙酉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婆舍斯多,久离攀缘。

未逢作者,终不开拳。

传师衣钵,度物桥船。

当心妙见,岂假言宣。

祖堂卷二不如密多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南印土国王太子,正名得胜。〔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不如密多告般若多罗曰:我持此法用付于汝,汝善护持,勿令断绝,而听吾偈言: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此师入灭时,当此土东晋第九主孝武帝戊子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不如密多,胜王诞庆。

高远宫嫔,迥惇道行。

佛法栋梁,王臣瞻敬。

洞鉴媸妍,祖堂金镜。

祖堂卷二般若多罗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土人。姓婆罗门。父母俱丧,示化菩萨而作佛事。得不如密多法,行化至南天竺国。国王刹帝利,名香至。师因赴王斋次,诸圣尽转经,唯有师不转经。大王问师:为什摩不转经?师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尔时大王赐师一珠,光明耀然。〔具如《宝林传》也。〕是化般苦多罗告达摩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而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因理。

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

般若多罗化火焚身,时当此土宋第五王武帝孝建四年丁酉岁矣。净修禅师偈曰:

般若多罗,幼名璎珞。

父母沦亡,东西盘泊。

一晓龟毛,恆嗟水涸。

果满菩提,道源辽廓。

祖堂卷二达摩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南天竺国香至大王第三太子也。得般若多罗法,般若多罗乃告曰:汝今得法,亦莫远化,待吾灭后六十七年,当往震旦大施法药。汝勿速去,当有难起,衰于日下。达摩问曰:我去彼国行化,有菩萨不?师云:彼国获道者如稻麻竹苇,不可称计。吾灭度后六十七年,各别著人,此国留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彼国,南方勿住,彼国天人不见佛理,好作有缘而爱功德。汝至彼国,则出不住。听吾谶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路行者,来也。跨水者,过海也。复逢羊者,洛阳也。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过海而来。初到广州,次普通八年丁末岁入梁国。

独自换换暗渡江。〔独自者,无伴侣也。换换者,若换也。暗渡江者,梁武帝不悟大理,变容不言,师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向北魏也。〕

日下可怜双象马,〔日下者,京都也。可怜者,好。双象马者,志公傅大士也。〕

两株嫩桂久昌昌。〔两株者,二木也。二木是林字也。嫩桂老,少也,则是少林寺也。久昌昌者,几年面壁而出大行佛法也。〕

达摩又问师:此后更有难不?师云:吾灭度后一百五年而有小难,听吾谶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心中者,周字也。外头凶者,周王无道灭佛法也。〕

川下僧房名不中。〔川下僧房者,俗号僧房为邑,川下邑为邕字也。后周文帝姓宇文,名秦邕。不中者,后周沙汰灭佛法。〕

为遇毒龙生武子,〔毒龙者,武帝父王也,生武子者,生武帝也。〕

忽逢小鼠寂无穷。〔小鼠者,庚子也,周武帝庚子崩寂。无穷者,尽灭无也。〕

又问:此后更有难不?师云:吾灭度后一百六年有小难,父子相连,亦当不久,作一二三五岁。当此事过,以有人见其意,吾不能明。略与谶曰:

路上忽逢深处水,〔路上者,李字也。深水者,渊字也。唐高祖神尧皇帝,姓李名渊也。〕

等闲见虎又逢猪。〔等闲见虎者,寅也。唐高祖戊寅年登位也。又逢猪者,亥也。高祖丁亥年崩。〕

小小牛兒虽有角,〔小小牛兒者,高祖武德四年九月日,有前道士太史今博奕,先是黄巾党,其所习遂上表底佛法,事十有一条,大略而云:释经是损国破家,未开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国家昌泰,李孔教行矣。高祖纳奕奏书,乃下诏问诸沙门曰:弃父母鬓发。去君臣花服,利在何间?益在何情?损益二宜,请动妙释。时有琳法师上表得延五年。高祖崩,太宗即位,再兴佛法矣。具如别传。言半角者,正当扌 至触而无害即是。〕

清溪龙出总须输。〔清溪者,山名也。龙者,琳法师护法之龙,能令博奕竽邪见之徒总须伏也。〕

又问师:于此后有圣人出不?师云:林下见有一人,当得于道,亦契菩提。听吾谶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震旦者,唐国也。无别路者,唯有一心之法,让大师化等如此也。〕

要假侄孙脚下行。〔侄孙者,今时传法弟子也。〕

金鸡解衔一颗米,〔金鸡者,金州也。让师是金州人也。一颗米者,意取道一,江西马祖名道一。〕

供养十方罗汉僧。〔让和尚付法与道一,故言供养。十方者,马和尚是汉州十方县罗汉寺出家也。〕

达摩大师同学兄名佛大先,此佛大先是佛驮跋陀罗三藏之弟子。佛驮跋陀罗复有弟子名那连耶舍,于南天大化,后来此土东魏高欢鄴都,与五戒优婆塞万天懿译出《梵本尊胜经》一部。万天懿问:彼天有菩萨传教不?那连耶舍答曰:西天诸祖二十七师悉说此法,名般若多罗。亦有弟子,名菩提达摩。至此土后魏第八帝讳言 羽大和十年,至于洛阳少林寺化导,至九年示灭,经于一十五年矣。又问:此师后有人能继不?三藏谶曰:

尊胜今藏古,〔尊胜者,妙智也。古者,可大师。本有妙高之性,性被恼覆云,未现了,故言藏也。〕

无肱亦有肱。〔肱者,手也。可大师求法断臂也。〕

龙来方受宝,〔龙来者。初祖西来也。方受实者,二祖传法。〕

捧物复嫌名。〔棒者,惠也。本名神光,复居达摩,嫌之改名,言为写〕

又问:此后谁当继此耶?三藏谶曰:

初首不称名,〔后周第三主已卯之岁,有一居士不说年岁,不称姓名,故言不称名。〕

风狂又有声。〔风狂者,三相有风病。有声者,远近皆知有病,故言有声也。〕

人来不喜见,〔人来不喜见患风之形状。〕

白宝初平平。〔白宝者,玉也。玉边作祭,璨也。三祖名璨大师。〕

又问:此师后更有人断不?又谶曰:

起自求无碍,〔有一沙弥年十四,名道信。来礼拜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故言求无碍。〕

师传我没绳。〔师者,三祖也。我没绳者,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

路上逢僧礼,〔路上者,道也。礼者,信也。四祖大师名道信。〕

脚下六枝分。〔脚下者,门下也。四祖下横出一宗。六枝者,牛头、融禅师等六祖。〕

又问:此师后更有人继不?三藏又谶曰:

三四全无我,〔三四者,七也。五祖七岁遇道信大师。无人我出家也。〕

隔水受心灯。〔隔水者,五祖于新州蕲水郡得传四祖心印,故言受心灯。〕

尊号过诸量,〔过量者,弘字也。〕

逢嗔不起憎。〔不起者,忍字也。〕

又问:此师后谁能继之?三藏又谶曰:

捧物何曾捧,〔捧者,惠字。〕

言阖又不阖。〔阖者,能也。六祖名能。〕

唯书四句偈。〔唯书四句偈者,神秀和尚呈四句偈,惠能和尚亦呈四句个,故言四句偈。〕

将对瑞田人。〔瑞田人者,神秀和尚东阳嘉禾县瑞田人。〕

又问:此师后明其法者能继之不?三藏又谶曰:

心里能藏事,〔能藏者,怀;则怀让也。〕

说向汉江滨。〔说向者,说法也。汉江滨者,马大师汉州人也。马大师求佛心印,让和尚说向道一也。〕

湖波探水月,〔湖波者,曹溪也。探水月者,得也。让大师于六祖身边得传心印。〕

将照二三人。〔二三者,六。让大师传法弟子六人。言六人者,一道一得心,二智达得眼,三常浩得眉,四神照得鼻,五坦然得耳,六严峻得舌。是为六人也。〕

三藏又谶曰:

领得殷勤语,〔领得者,马大师于让大师处领悟也。〕

离乡日日敷。〔离乡者,南方也。日日者,昌字也。敷者,演也。马大师归至洪州南昌寺敷演大教是也。〕

移梁来近路,〔移梁者,梁都也。近路者,洪州观察使姓路,送请大师自虔州南庚县移入洪州开元寺,故言来近路。〕

余算脚天徒。〔余者,我字也。从马大师二十年外,有契道者千万,遍行天下。故言脚天徒。〕

三藏又谶曰:

艮地生玄旨,〔艮地者,车北也。神秀和尚从五祖下,傅一枝法在北,自为立宗旨也。〕

通尊媚亦尊。〔通尊者,谥号大通禅师也。媚者,秀也。亦尊者,三帝所尊敬,故亦尊也。〕

比肩三九族,〔比后者,同学也。三九族者,十二人也。秀大师同学十二人。〕

足下一有分。〔从秀和尚足下各分宗旨,南北有异。〕

三藏又谶曰:

灵集愧天恩,〔灵者,神;集者,会也;愧者,荷也;天恩者,泽也。神会大师住洛京荷泽寺。〕

生互二六人。〔生互者,师资也。二六者,会大师弟子十二人也。〕

法中无气味。〔法中者,佛法也。会大师传佛知见甚深法也。无气味者,缘北宗秀大师弟子普寂于京盛行,通其经教;当此之时,曹溪宗旨于彼未盛行,故言无气味也。〕

石上有功勋。〔石上者,秀大节弟子磨却南宗碑,神秀欲为六代,何其天之不从,乃得会大师再立实录,故有功勋。〕

三藏又谶曰:

本是大虫男,〔印宗法师本是小乘,喻如大虫不是师子。〕

回成师子谈。〔回者传也,回小作大。印宗法师礼六祖便悟上乘,是成师子吼。〕

官家封马岭,〔封者印也,马岭者宗也。印宗曾为讲经法师也。〕

同详三十三。〔同详者同学也。六祖弟子祥岑等三十三人,祥禅师位于峡山。〕

三藏又谶曰:

八女出人伦,〔八女者,安字也,出人伦者,为国师也。〕

八个绝婚姻。〔八个者,安字。绝婚姻者,安徒难为绍继之。〕

朽床添六脚,〔朽床者,老字也。六脚者,则天中宗,腾腾坦然圆寂百五十五年住世。破灶堕和尚六住嵩山,是为六脚也。〕

心祖众中尊。〔心祖者,姓也。安和尚颖悟为国师,故众中尊也。〕

三藏又谶曰:

走戊与朝邻,〔走戊者,越字。忠国师是越州人也。与朝邻者,为国师。〕

鹅鸟子出身。〔鹅者鹉州也。今越州是。鸟者鸣鹤县也,今诸暨县是。国师生此县也。〕

二天虽有感,〔二天者,肃宗、代宗二帝也。有感者,帝礼为师也。〕

三化寂无尘。〔三化寂无尘者,二帝与国师俱寂也。〕

三藏又谶曰:

说小何曾小,〔希字是也。〕

言流又不流。〔迁字是也。〕

草若除其首,〔石头无草。〕

三四继门修。〔传法弟子人数。准其传法人数,应云:十七继门修也。〕

尔时那连耶舍说此谶已,告万天懿云:今此国吾灭后二百八十年中,有大国王善敬三宝,此前诸贤悉出于世,化道群品约有千百亿,后所得法,只因一师,兴大饶益,开甘露门,能为首者当菩提达摩焉。

尔时达摩和尚泛海东来,经于三载。梁普通八年丁末之岁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广州上舶。刺史萧昂出迎,奏闻梁帝。十月一日而至上元,武帝亲驾车辇,迎请大师升殿供善。是时志公和尚监修高座寺,彼请寺主灵观曰:汝名灵观,实灵观不?灵观曰:唯愿和尚指示。志公曰:从西天有大乘菩萨而入此国。汝若不信,听吾谶曰:

仰观两扇,〔仰视者,霄也。两扇者,梁也。萧梁帝是。〕

低腰捻钩。〔低腰捻者,十字也;钩者,月字也。十月到也。〕

九鸟射尽,〔九鸟者,日也;射尽者,二十九;卜月尽。〕

唯有一头。〔一头者,十月初一日。总言初祖十月一日到也。〕

至则不久,〔在梁国十九日,便过江北。故言不久。〕

要假须刀。〔断仁义也。〕

逢龙不住,〔初祖见武帝,故言逢龙。祖师所答不称帝意,便过江,故言不住。〕

过水则逃。〔过江入魏。〕

尔时灵观则以纸笔录于记之。

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曰: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实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志公特至帝所问曰:我闻西天僧至,今在何方?梁武帝曰:昨日逃过江向魏。志公云:陛下见之不见,逢之不逢。梁武帝问曰:此是何人?志公对曰:此是传佛心印观音大士。武帝乃恨之曰:见之不见,逢之不逢。即发中使赵光文往彼取之。志公曰:非但赵光文一人,阖国取亦不回。

大师自到东京。有一僧名神光,昔在洛中久传庄老。年逾四十,得遇大师,礼事为师。从至少林寺。每问于师,师并不言说。又自难曰: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剌血图像,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何惜焉?时大和十年十二月九日,为求法故,立经干[子]夜,雪乃齐腰。天明师见问曰:汝在雪中立,有如何所求耶?神光悲啼泣泪而言:唯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云:诸佛无上菩提,远劫修行。汝以小意而求大法,终不能得。神光闻是语已,则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为惠可。又问:请和尚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日: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盘岸。师曰如是,如是。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大师语诸人言: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我髓者惠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总持。我法至六代,陵迟传法之人。惠可进曰:何故第六代陵迟传法之人?达摩云:为邪法竞兴,乱于正法。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与汝。惠可白和尚:法既以心传心,复无文字,用此袈裟何为?大师云: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虽则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于中三世请佛递相授记。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后代传法者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断众生疑故。

惠可便顶礼,亲事九年,昼夜不离左右。达摩大师乃而告曰:如来以净法眼并袈裟付嘱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嘱汝,女听吾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付法已,又告惠可曰:吾自到此土,六度被人下药,我皆拈出。今此一度,更不拈出,吾已得人付法。

尔时达摩领众云往禹阿千圣寺,止得三日。时有期城太守杨衍问师曰:西国五天,师承为祖,未晓此意,其义云何?师曰:明佛心宗,寸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唯此一等,更有别耶?师答曰:须明他心,知其古今;不厌有无,亦非取故;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亦名为祖。杨衍又问曰:弟子久在恶业。不近知识,勤生恭敬,被小智慧而生缠缚,却成愚惑,不得悟道而致于此。伏愿师指示大道,通达佛心,修行用心。何名法祖?师以偈答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

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愚而近贤,

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几圣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杨衍作礼:唯愿和尚久住世间,化导群品!师曰:吾则去矣,不宜久停。人多致患,常疾于我。杨衍而问:是何人也?愿师指示,当为知之。师曰:吾宁往矣,终不明焉,恐损此人。汝若要委,听吾谶曰:

江槎分玉浪,〔江者流也,槎者支也。玉浪者三藏。总言流支三藏也〕

管炬开金锁。〔管炬者光也。开者统也,金锁者者毒药。〕

五口相共行,〔五口者吾字也,相共行者与吾争行佛法,生嫉法心。〕

九十无彼我。〔九十者九/十字也,无彼我者无彼此之我也。〕

杨衍而作礼曰:旦辞尊长,愿善保庆!

时后魏第八主孝明帝大和十九年入涅盘,寿龄一百五十,葬在熊耳吴坂也,武帝敕昭明太子而述祭文。

灭度后三年,魏使时有宋云西岭为使,却回逢见达摩手携只履,语宋云曰:汝国天子已崩。宋云到魏,果王已崩。遂闻奏后魏第九主孝庄帝,及开塔唯见一只履,却取归少林寺供养。因武帝自制师碑文。代宗皇帝谥呈圆觉大师,敕空观之塔。自魏丙辰之岁迁化,迄今壬子岁,得四百一十三年矣。净修禅师赞曰:

菩提达摩,化道无为。

九年少室,六叶宗师。

示灭熊耳,只履西归。

梁天不荐,惠可传衣。

慧可

第二十九祖师慧可禅师者,是武牢人也,姬氏。父寂,初无其子,共室念言:我今至善家而无慧子,深自叹羡,何圣加卫!时后魏第六主孝文帝永宜十五年正月一日,夜现光明,遍于一宅。因兹有孕,产子,名曰光光。年十五,九经通诵。至年三十,往龙门香山寺,事宝静禅师,常修定慧。既出家已,至东京永和寺具戒。年三十二,却步香山,侍省尊长。又经八载,忽于夜静见一神人而谓光曰:当欲受果,何于此住,不南往乎而近于道?本名曰光光,因见神现故,号为神光。至于第二夜,忽然头痛如裂。其师欲与灸之,空中有声报云:且莫,且莫!此是换骨,非常痛焉。师即便止;遂说前事见神之由,以白宝静。宝静曰:必是吉祥也。汝顶变矣,非昔首焉。五峰垂坠玉轸,其相异矣。遂辞师南行,得遇达摩,豁悟上乘。师乃云:一真之法,尽可有矣,汝善守护,勿令断绝。汝传信衣,各有所表。慧可曰:有何所表?达摩曰:内传心印,以契证心;外受袈裟,而定宗旨,不错谬故。吾灭度后二百年中,此袈裟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于后得道,还近千万。汝所行道,勿轻末学。此人回志,便获菩提,初心菩萨,与佛功等。

尔时可大师得付法已,广宣流布,度诸有情。于天平年中,后周第二主孝闵已卯之岁,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候有十四[四十],及至礼师,不称姓名,云: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侮。居士曰:觅罪不可见。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宝。居士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师知是法器而与剃发,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亦受具戒,师告曰: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将此法眼付嘱于汝,并赐袈裟以为法信。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花亦不能生。

说此偈已,告璨曰:吾往鄴都还债。便去彼所,化导群生,得三十四年。或在城市,随处任缘;或为人所使,事毕却还。彼所有智者,每劝之曰:和尚是高人,莫与他所使。师云:我自调心,非关他事。时有辩和法师,于鄴都管城安县匡救寺讲《涅盘经》。是时大师至彼寺门说法,集众颇多。法师讲下人少。辩和怪于师,送往县令瞿仲亻 品说之:彼邪见道人,打破讲席。瞿令不委事由,非理损害而终。葬在磁州涂阳东北七十余里。寿龄一百七岁,示于时灭,当隋第一主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之岁。唐内供奉沙门法琳撰碑文,德宗皇帝镇号大弘禅师大和之塔。自隋癸丑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三百五十九年矣。净修禅师赞曰:

二祖硕学,操为坚石 霍。

心贯三乘,顶奇五岳。

天上麒麟,人间当狱 鸟族 鸟。

断臂立雪,混而不独。

祖堂卷二僧璨

第三十祖僧璨者,即是大隋三祖。不知何许人,不得姓字。遇可大师,得付心法。大集群品,普雨正法,会中有一沙弥,年始十四,名道信,来礼师而问师曰:如何是佛心?师答曰:汝今是什摩心?对曰:我今无心。师曰:汝既无心,佛岂有心耶?又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师云:谁人缚汝?对曰:无人缚。师云: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道信言下大悟,在师左右八九年间。后于吉州具戒,却归省觐于师。师命付法而说偈曰: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花种尽无生。

师自隋第二主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三百四十年矣。大明孝皇帝谥号智镜禅师觉寂之塔矣。净修禅师赞曰:

三祖大师,法王真子。

语出幽微,心无彼此。

或处山林,或居廛市。

因地花生,啃檀旖旎。

祖堂卷二道信

第三十一祖道信和尚者,即唐土四祖。姓司马氏,本居河内,迈止蕲州,广济之所育也。得璨大师心印之后,忽于黄梅路上见一小兒,年七岁,所出言异。师乃问子何姓,子答曰:姓非常姓。师曰:是何姓?子答:是佛性。师曰:汝勿姓也。子答曰:其姓空故。师顾左右曰:此子非凡,吾灭度二十年中,大作佛事。子问曰:诸圣从何而证?师云:廓然,廓然。子曰:与摩则无圣去也。师曰:犹有这个纹彩在。师乃付法偈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性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不生生。

师付法已,时当高宗永徽二年庚戍之岁,闰九月四日,掩然而灭。寿年七十二,葬后二年四月八日,塔门无故自开。容貌端然,无异常日。自兹已后,门人更不取[敢]闭。至大历年中,代宗谥号大医禅师慈云之塔。中书令太子宾客襄阳公杜正伦撰碑文。净修禅师赞曰:

四祖十四,因师解脱。

处世道流,兴慈量阔。

永绝雕荣,迥祛始末。

果少花多,忍传衣钵。

祖堂卷二弘忍

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即唐土五祖也。姓周氏,本居汝南,迁止蕲州。黄梅诞生,七岁出家,事信大师。幼而聪敏,事不再问。母怀之时,发光通宵,每闻异香,身体安泰,后乃生育。形貌端严,哲者观之,云:此子阙七种大人之相,不及佛也。时有卢行者,年三十二,从岭南来,礼觐大师。大师问:汝从何方而来。有何所求?行者对曰:从新州来,来求作佛。师云:汝岭南人,无佛性也。行者云:人则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师云:汝作何功德?行者对曰:愿竭力抱石,舂米供养师僧。师便许之。于一日一夜舂得一十二石米,首末亲事。经八个余月,行者又问曰:如何是大道之源?师曰:汝是俗人,问我此事作什摩?对曰:世谛即有僧俗,道岂碍人耶?师曰:汝若如此,莫从人觅。进曰:与摩即不从外得。师曰:内亦非。

大师临迁化时,告众云:正法难闻,盛会希逢。是你请人如许多时在我身边,若有见处各呈所见,莫记吾语,我与你证明。时众中有神秀,闻师频训告,遂挥毫于壁。书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师见此偈,乃告众曰:是你诸人,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众僧总念此偈。

有一童子碓坊里念此偈,行者曰:念什摩?童子曰:行者未知,第一座造偈呈师,大师曰: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行者曰:某甲不识文字,请兄与吾念看,我闻愿生佛会。有一江州别驾张日用,为行者高声诵偈。行者却请张日用:与我书偈,某甲有一个拙见。其张日用与他书偈曰:

身非菩提树,心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时大师复往亲观之,挥却了,举头微笑,亦不赞赏,心自诠胜。

师又去碓坊,便问行者:不易行者,米还熟也未?对曰:米熟久矣,只是未有人簸。师云:三更则至。行者便唱喏。

至三更,行者来大师处。大师与他改名,号为慧能。当时便传袈裟以为法信,如释迦牟尼授弥勒记矣。

大师便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行者闻偈欢喜,受教奉行。师又告云:吾三年方入灭度,汝且莫行化,当损于汝。行者云:当往何处而堪避难?师云:逢怀则止,遇会且藏。〔怀则州,会则县。〕又问:此衣传不?师云:后代之人,得道者恆河沙。今此信衣,至汝则住。何以故?达摩大师付嘱此衣,恐人不信而表闻。法岂在衣乎?若传此衣,恐损于物。受此衣者,命若悬丝。况达摩云: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印此土与汝五人。般若多罗云:果满善提圆,花开世界起。此两句亦印今时法衣至汝不合付与人。行者奉教,便辞大师。大师遂到江边,升小船子。师自把橹,行者曰:某甲把橹。师云:你莫闹!我若称断,是你嘱我;你若称断,我则嘱你。过江了,向行者云:你好去。其行者迤逦取向南方矣。

师经于三日都不说法。至第四日,众人问曰:师法嗣何人?师云:吾法已往岭南。神秀便问:何人得之?师云:能者则得。众人良久思惟,不见行者数日,恐是将法去也。当时七百余人,一齐趁卢行者。众中有一僧,号为慧明,趁得大庾岭上,见衣钵不见行者。其上座便近前,以手提之,衣钵不动,便委得自力薄。则入山觅行者,高处望见行者在石上坐。行者遥见明上座,便知来夺我衣钵,则云:和尚分付衣钵,某甲苦辞不受。再三请传持,不可不受。虽则将来,现在岭头。上座若要,便请将去。明上座云:不为衣钵,特为佛法来。不知行者辞五祖时有何密语密意,愿为我说!行者见上座心意苦切,便向他说:静思静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摩思不生时,还我本来明上座面目来。上座又问:上来密语密意,只有这个,为当更有意旨?行者云:我今明明与汝说,则是不密。汝若自得自己面目,密却在汝。上座问:行者在黄梅和尚处意旨如何?行者曰:和尚看我对秀上座偈,则知我入门意,则印惠能:秀在门外,汝得入门,得坐被衣。向后自看,此衣钵从上来分付,切须得人。我今分付汝,汝须努力将去。十有余年勿弘吾教,当有难起。过此已后,善诱迷人。又问:当往何处而堪避难?师云:逢怀则止,遇会且藏。慧明云:某甲虽在黄梅剃发,实不得宗乘面目。今蒙行者指授,也有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今向后,行者即是慧明师,今便改名,号为道明。行者便云:汝若如是,我亦如是,与汝同在黄梅不异,自当护持。道明云:行者好与速向岭南,在后大有僧来趁行者。道明又问:宜往何处?行者云:遇蒙则住,逢袁即止。

道明敬仰之心辞行者,便回向北去。至于虔州,果然见五十余僧来寻卢行者。道明向众云:大庾岭头怀化镇五六日寻候,兼问诸门津并向北寻觅行者,言不见此色。诸人却回。道明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年后,归蒙山修行。凡徒弟尽教过岭南六祖处,只今蒙山灵塔现在。

大师付法后,高宗在位二十四年壬申之岁,二月十六日灭度,春秋七十四。代宗谥号大满禅师法雨之塔。自上元壬申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二百八十年矣。净修禅师赞曰:

五祖七岁,洞达言前。

石牛吐雾,木马含烟。

身心恆寂,理事俱玄。

无情无种,千年万年。

祖堂卷二惠能

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即唐土六祖。俗姓卢,新州人也。父名行王 舀,本贯范阳,移居新州。父早亡,母亲在孤。艰辛贫乏,能市卖柴供给。

偶一日卖柴次,有客姓安名道诚,欲买能柴,其价相当。送将至店,道诚与他柴价钱。惠能得钱,却出门前,忽闻道诚念《金刚经》。惠能亦闻,心开便悟。惠能遂问:郎官此是何经?道诚云:此是《金刚经》。惠能云:从何而来,读此经典?道诚云: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母山礼拜弟五祖弘忍大师,今现在彼山说法,门人一千余众,我于此处听受。大师劝道俗,受持此经,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业有缘。其时道诚劝惠能往黄梅山礼拜五祖,惠能报云:缘有老母家乏欠阙,如何抛母无人供给?其道诚遂与惠能银一百两,以充老母衣粮,便令惠能往去礼拜五祖大师。惠能领得其银分付安排老母讫,便辞母亲。

不经一月余日,则到黄梅县东冯母山。礼拜五祖,五祖问:汝从何方而来?有何所求?惠能云:从新州来,来求作佛。师云:汝岭南人,无佛性也。对云: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师曰:新州乃猎獠,宁有佛性耶?对曰:如来藏性遍于蝼蚁,岂独于獦獠而无哉?师云:汝既有佛性,何求我意旨?深奇其言,不复更问。自此得之心印。既承在法,遂辞慈容。后隐四会怀集之间,首尾四年。至仪夙元年正月八日,南海县制旨寺遇印宗。印宗出寺迎接归寺里安下。

印宗是讲经论僧也。有一日正讲经,风雨猛动。见其幡动,法师问众:风动也,幡动也?一个云风动。一个云幡动。各自相争,就讲主证明。讲主断不得,却请行者断,行者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讲主云:是什摩物动?行者云:仁者自心动。从此印宗回席座位。正月十五日剃头,二月八日于法性寺请智光律师受戒。戒坛是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置也。尝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梁末有真谛三藏于坛边种菩提树,云:一百二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说法。师果然于此树下演无上乘。

至明年二月三日便辞,去曹溪宝林寺说法化道,度无量众。师以一味法雨普润学徒,信衣不传,心珠洞付。得道之者若恆河沙,遍满诸方,落落星布。

时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则王孝和皇帝诏大师云: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诏诸山禅师集内道场,安秀二德最为僧首。朕每谘求法,再三辞推,云:南方有能和尚,受弘忍大师记,传达摩衣为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今居韶州曹溪山,示悟众生即心是佛。朕闻:如来以心之法付嘱摩诃迦叶,如是相传,至如达摩。教被东土,代代相承,至今不绝。师既禀受,并有信衣,可赴京师设化。缁俗归衣,天人瞻仰。故发遣中使薛简迎师,愿早降至。大师表曰:沙门惠能生自边方,长而慕道。叨承忍大师付如来心印,传西国衣钵,受东山佛心。伏奉天恩,发中使薛简诏惠能入内。惠能久处山林,年迈风疾。陛下德包物外,道贯百邦,育养苍生,仁慈黎庶,恩旨弥天,钦仰释门。恕惠能居山养疾,修持道业。上答皇恩及诸王太子。谨奉表陈谢以闻。释沙门惠能顿首顿首谨言。时中使薛简启师云:京师禅师大德教人要假坐禅,然方得道。师云:由心悟道,岂在坐也?故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行邪道,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诸法空故即是如来,毕竟无得无证,岂况坐耶?薛简曰:弟子至天庭,圣人必问。伏愿和尚指授心要,传奏圣人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照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薛简曰:明譬智慧,暗喻烦恼。学道之人若不用智慧照生死烦恼,何得出离?师云: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故。以智慧照烦恼者,是二乘人见解;有智之人终不如此。薛个曰:何者是大乘人见解?师云:《涅般经》云: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别。无别之性即是实性。处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常住,恆而不变,名之曰道。简曰:师也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说不生不灭?师云:外道说不生不灭,将生止灭,灭犹不灭。我说不生不灭,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中使欲得心要,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时薛简闻师所说,豁然便悟。礼师数拜曰:弟子今日始知佛性本自有之。昔日将谓太远,今日始知至道不遥,行之即是。今日始知涅盘不远,触目菩提。今日始知佛性不念善恶,无思无虑,无造无作,无住无为。今日始知佛性常而不变易,不被诸境所迁。

中使礼辞大师,进持表至京,时当神龙元年五月八日。

后至九月三日,回诏曰:师辞老病。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金粟阐弘大教,传诸佛心,谈不二之法,杜口毗耶,声闻被呵,菩萨辞退,师若如此。薛简传师指教,受如来知见,一切善恶都莫思惟,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恆沙。朕积善余庆,宿种福因。值师之出世,顿悟上乘佛心第一。朕感荷师恩,顶戴修行。永永不朽。奉磨纳袈裟一领,金钵一口,供养大师。其后敕下赐寺额重兴寺及新州古宅造国恩寺。

师每告诸善知识曰: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孤[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汝等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者,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僧爱,不取不舍,不念利益,不念散坏,自然安乐,故因此名为一相三味。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皆一直心,即是道场,即是净土。此之名为一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故,心相三昧亦复如是。我说法时犹如普雨,汝有佛性如地中种,若遇法雨,各得滋长。取吾语者,决证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圣果。吾今不传此衣者,以为众信心不疑惑,普付心要,各随所化。昔吾师有言,从吾后若受此衣,命如悬丝。吾以道化,不可损汝。汝受吾法,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此偈已,乃告众曰:其性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莫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亦无可取。汝各努力,随缘好去。

有人问曰:黄梅意旨何人得?师云:会佛法者得。僧曰:和尚还得也无?师云:我不得。僧曰:和尚为什摩不得?师云:我不会佛法。云大师拈问龙花:佛法有何过,祖师不肯会?花云:向上人分上合作摩生?进曰:向上人事如何?花云:天反地覆。龙花却问云大师,大师云:一翳不除,出身无路。进曰:除得一翳底人还称得向上人也无?云大师云:横眠直卧有何妨?

六祖见僧,竖起拂子云:还见摩?对云:见。祖师抛向背后云:见摩?对云:见。师云:身前见,身后见?对云:见时不说前后。师云:如是,如是。此是妙空三昧。有人拈问招庆:曹溪竖起拂子意旨如何?庆云:忽有人回把柄到汝作摩生?学人掩耳云:和尚。庆便打之。

尔时大师住世说法四十年。先天元年七月六日,忽然命弟子于新州故宅建塔一所。二年七月一日,别诸门人:吾当进途归新州矣。大众缁俗啼泣留连大师,大师不纳曰:诸佛出世现般涅盘,尚不能还其宿命,况吾未能变易,分段之报必然之至,当有所在耳。门人问师:师归新州,早晚却回?师云:叶落归根,来时无口。问:其法付谁?师云:有道者得,无心者得。又曰:吾灭度后七十年末,有二菩萨从东而来,一在家菩萨,同出兴化,重修我伽蓝,再建我宗旨。师言讫,便往新州国恩寺。饭食讫,敷坐披衣,俄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奄而迁化,八月三日矣。春秋七十六。

当先天二年,达摩大师传袈裟一领,是七条屈目 旬布,青黑色碧绢为里,并钵一口。

中宗敕谥大鉴禅师元和灵照之塔。癸丑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二百三十九年矣。净修禅师赞曰:

师造黄梅,得旨南来。

奚因幡义,大震法雷。

道明遭遇,神秀迟回。

衣虽不付,天下花开。表页]

End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 方广锠《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从《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祖堂集》的记载看,西来意这一公案出现得甚早。《祖堂集》卷三老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方广锠:《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方广锠《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欣赏《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