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九卷
2025-04-20 12:33

祖堂集 第九卷

祖堂卷九落浦

落浦和尚嗣夹山,在澧州。师讳元安,凤翔麟游人也,姓谈。自少歧阳怀恩寺从兄佑律师受业。至于论经,无不该通。先礼翠微,次谒临济,各有所进。后闻夹山直造澧阳。才展座具,时夹山问:这里无残饭,不用展炊巾。对曰:非但无,有亦无著处。夹山曰:只今渐耳?对曰:非今。 文山云:什摩处得这个来?对曰:无这个。夹山云:这个犹被老僧坐却底。云:学人亦不见有和尚。夹山云:与摩则室内无老僧。对曰:画影亦不得。夹山赞曰:道者知音指其掌,锺期能听伯牙琴。师问:久响宗风,请师一言。夹山云:目前无法。师云:莫错?夹山云:缦缦阇梨,山溪各异。任你截断天下人舌头,争奈无舌人解语何?阇梨只知有杀人之刀,且无活人之剑。老僧这里亦有杀人之刀,亦有活人之剑。师进问: 如何是和尚活人之剑?夹山曰:青山不挂剑,挂剑勿人知。师又问: 佛魔不到处,犹未是学人本分事。如何是学人本分事?文山云: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师又问:朝阳已升,夜月未现时如何?夹山曰: 龙含海珠,游鱼不顾。师闻此语,莫知所从,便止夹山。抠衣数载,不惮劳苦,日究精微。至夹山化缘毕,初开落浦,后住苏溪矣。

师有时上堂云:夫学道先须弁得自己宗旨,方可临机免失。只如锋芒未兆已前,都无是个非个。瞥尔暂起见闻,便有张三李四,胡来汉去,四姓杂居,各亲其亲,相参是非互起,致使玄关固闭,识锁难开,疑网笼牢,智刀方剪。若不当扬晓示,迷子何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但可顿亡诸见。见量苦尽,昏雾不生,智照洞然,更无物与非物。今时学人触目有滞,盖为依他数量作解,被他数量该括得定,分寸不能移易。所以见不逾色,听不越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然。假饶并当得门头净洁,自己未得通明,还同不了。若也单明自己,未明目前,此人只具一双眼,所以是非忻厌贯系,不得脱折自由。谓之深可伤愍矣。

问:如何救离生死?师云:执水救延生,不闻天乐妙。问:四大从何而有?师曰:湛水无波,沤因风击。进曰:沤则不问,如何是水? 师云:不浑不澄,鱼龙任跃。问:如何是一藏收不得者?云:雨滋三草秀,片玉本来晖。问:一毫吞尽巨海,于中更复何言?云:家有白择[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后保福云:家无白择之图,亦无如是妖怪。问:凝然时如何?师曰:时雷应时节,震岳惊蛰户。僧云:千般运动,不异个凝然时如何?师云:灵鹤翥空外,钝鸟不离巢。云:如何?师曰:白首拜少颜,举世人难信。师有神剑歌:

异哉神剑实标奇,自古求人得者稀。

在匣谓言无照耀,用来方觉转光辉。

破犹预,除狐疑,壮心胆兮定神姿。

六贼既因斯剪拂,八方尘劳尽乃挥。

斩邪徒,务妒孽,生死荣枯齐了决。

三尺灵蛇覆碧潭,一片晴光莹寒月。

愚人志剑克舟求,奔驰浊浪徒悠悠。

抛弃澄源逐浑沠,岂知神剑不随流。

他人剑兮带血腥。我之剑兮含灵鸣。

他人有剑伤物命,我之有剑救生灵。

君子得时离彼此,小人得处自轻生。

他家不用我家剑,世上高低早晚平。

须知神剑功难纪,慑魔威兮定生死。

未得之者易成难,得剑之人难却易。

展则周遍法界中,收乃还归一尘里。

若将此剑镇乾坤,四塞终无阵云起。

福先拈问:一语中须道得在匣出匣底创,你作摩生道?僧无对。自代云:且出匣,与老兄商量,还会摩?问:诸圣与摩来,将何供养? 师云:土宿虽持锡,不是波罗门。问:西天一人传一人,彼此不垂委曲。谁是知音者?师曰:野老门前不话朝堂之事。进曰:不话朝堂之事,合谈何事?师曰:未逢别者,终不开拳。进曰:有一人不从朝堂门下来,合谈何事?师曰:量外之机,徒劳击目。问:如何是无惭无愧底人?师曰:不出家,不持戒。进曰:不出家、不持戒来多少时也? 师曰:劈破虚空看弁取。进曰:即今如何?师曰:不向你杜排行。 进曰:与摩即该括不得也。师曰:未藉艹/积你与摩道在。问:如何是大人相?师曰:坐端十方不点头。问:廓落世界,为什摩不弁目前法? 师曰:曙色未分人思觉,及乎天晓不当明。云:还留及也无?师曰:莫言及不及,但与我道。云:辩师宗不得。师曰:不辩即亲。问:凡圣不到处即不问,不尽凡圣处如何?师曰:师宗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勿狐踪。问:瞥然便见时如何?师曰:晓星分曙色,争似太阳辉?如何是本来者?师云: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僧云:若一向不耘,莫草埋却去也无?师云:肥骨异艹/刍荛,颂稗终难映。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丛丛当轩竹,经霜不自寒。学人更拟申问,师云:只闻风击响,不知几千竿。问:行到不思议处时如何?师云:青山常远步,白月不移轮。问:大众云集,师意如何?师云:开拳明旧宝,握手谢今时。问:如何是沙门行?师云:逢佛蓦头坐。僧曰:忽遇和尚时如何?师曰:阇梨来时,老僧不在。问:日未出时如何?师云:直木无乱枝,灵羊难挂角。问:如何是云水意?师云:一轮孤月,万像齐耀。僧曰:移轮事如何?师云:潭中无影,户外非珍。问:祖意与教意还同别?师云:出群不戴角,三韵况难同。进曰:投机凭意句,焉得不同轮?师云:迥技测海底,三湘深可酌。问:主人有言:动是法王苗,寂是法王根。苗则不问,如何是法王根?师竖起拂子。僧曰:此犹是苗,如何是法王根?师曰:龙不出洞,谁人奈何?问:量郭无涯,为什摩不容自己?师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任你天下忻忻,老僧独然不顾。却云:庄周胡蝶,二俱是梦。汝道梦从何来? 问:孤灯不自照,室内事如何?师云:飞针走线时人会,两边透过却还希。问:满满龙宫该不得,一尘尘外事如何?师云:三跳出萝笼,不如云外者。僧曰:学人不重朝庭贵,不可条然只摩休。师云:去!你不会我语。进曰:三跳外事如何?师云:射虎不中,徒劳没羽。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击水动波澜,其中难见影。问:牛头未见四祖,百鸟衔花供养。见后为什摩不来?师云:古河泛起雪花浪,无焰孤灯明暗宵。师有浮沤歌:

秋天雨滴庭中水,水中漂漂见沤起。

前者已灭后者生,前后相续何穷已。

本因雨滴水成沤,还缘风激沤归水。

不知沤水性无殊,随他转变将为异。

外明莹,内含虚,内外玲珑若宝珠。

正在澄波看似有,及乎动著又如无。

有无动静事难明,无相之中有相形。

只知沤向水中出,岂知水不从沤生。

权将沤体况余身,五蕴虚攒假立人。

解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

师临迁化时云:老僧有事问诸人,若道这个是,头上更安头,若道这个不是,斫头更觅活。第一座云: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师便喝出: 我这里无人对。众中还有新来达士,出来与老僧掇送!从上座对云:于此二途,请师不问。师云:更道。对云:某甲道不尽。师云:我不管你尽不尽,更道!对云:某甲无侍者,不能只对。师便喝出:诸阿师且归堂!当日初夜后,师教侍者唤从上座,上座便上来侍立。师问:从上座年多少?对云:二十八。师云:太嫩在!甚须保持。生缘什摩处? 对云:信州人。师云:今日事被阇梨道破,称得老僧意。我这里数年出世,并无一个。今日庠梨掇送老僧。某甲先师初见船子时,船子问先师只对因缘,改为颂曰:

目前无法,意在目前。

他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只如四句中阿那个是主句?从上座迟拟。师云:速与!速与!下头橛子冷,不欲得辜负,你莫形迹!从上座云:实不会。师便槌胸哭苍天。从上座一走下,不去僧堂,直至如今更无消息。师前云: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

师光化二年戊午岁十二月二日迁化,春秋六十五,僧夏四十六矣。

祖堂卷九盘龙

盘龙和尚嗣夹山,在洪州。师讳可文。初住盘龙山,后居上蓝。有僧问落浦:一沤未发已前,如何弁其水脉?浦云:移舟谙水势,举棹别波澜。 因此问师:一沤未发已前,如何弁其水脉?师云:移舟不弁水,泭棹则迷源。

祖堂卷九逍遥

逍遥嗣夹山,在高安。未睹行录,不决始终。问:烘炉猛焰,烹锻何物?师曰:烹佛烹祖。云:佛祖作摩生烹?师曰:业在其中。进曰:唤作什摩业?师曰:佛力不如。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摩有佛有众生?师曰:肯即同众异,不肯即异众同。问:古人有言:知有底人直须不知有,不知有底人如何?师曰:识性共同,俱无兼戴。 进曰:不知有底人如何得知有?师曰:语取乃不人。问:如何是祖中祖?师曰:息不肯破,为有明人决。师垂语曰:大家去那里向火? 又云:火即从你向,不得烧著身。对曰:法身具四大,谁是向火者? 更垂语曰:古时传祖法,如今不传祖法。

祖堂卷九先洞安

先洞安和尚嗣夹山。未睹行录,不决化缘终始。有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金鸡抱子皈霄汉,玉兔怀胎入紫微。僧曰:忽遇客来时将何只对?师云: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后凤衔来。

祖堂卷九黄山

黄山和尚嗣夹山,在抚州。师讳月轮,闽中人也。师初参夹山,夹山而问:汝是什摩处人?对曰:闽中人。夹山云:还识老僧不?对曰: 还识学人不?夹山云:不然,子且还老僧草鞋价,然后老僧还子江陵米价。师云:与摩则却不识和尚,未委江陵米作摩价。夹山赞曰:子善能哮吼。

师初开堂示众曰:祖师西来,特唱此事。自是诸人不荐向外驰求,投赤水以寻珠,就荆山而觅玉,所以道从门入者非宝。认影为头,岂非大错?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梁殿不施功,魏邦没心迹。问:如何得见本来面?师云:不劳悬古镜,天晓鸡自鸣。问:宗乘一句,请师商量!师云:黄峰独脱物外秀,年来月往冷秋秋。问:如何是纳衣下事?师云:石牛水上卧,东西得自由。

祖堂卷九韶山

韶山和尚嗣夹山,在北地。师讳寰普,未睹实录,不决始终。有一僧礼拜,起来立地。师云:大才藏拙户。其僧又向一边立,云:丧却练梁哉。 问:实际理地,如何运步?师曰:幽谷白云藏白雀,拟心栖处隔山迷。 问:祖意与教意如何?师曰:日晓昏韶山,不借其中事。进曰:师还借也无?师曰:灯后口无舌。进曰:与摩即句后不传也。师曰:影隔贷明月,不挂指南纵。

充天布纳到韶山,韶山勘曰:闻你有充天之气,是不是?对曰:不敢。师曰:汝有充天之气,我这里有啄地之锥。汝若把旗上来,我则钉柯相对。汝若横吞巨海,我则背挟须弥。向上一路,速道!速道!如是三度嗦后云:明镜当台,请师一照。师便喝云:死水无鱼,徒劳下钩。

祖堂卷九栖贤

栖贤和尚嗣石霜,师讲怀佑,仙游人。受业于九座山。依年具戒,便历遐方,而造普会之门,密契投针之旨。问:如何是五老峰前句?云:万古千秋。进曰:与摩莫成嗣绝也无?师云:踌躇欲与谁?

祖堂卷九大光

大光和尚嗣石霜。师讳居让[诲],俗姓王,长安人也。自摄衣访道,南来而造石霜普会门下一二年间,乃私于北塔栽植果木,麻衣草履,灰心尘面,志存于道。因一日普会垂问以徵浅深云:国家每年放五百人及第,朝堂门下还得好也无?师对云:有一个人不求进。会云:凭何?师云: 且不为名。普会又因疾垂语云:除却今日,别更有时也无?师对云: 渠亦不道今日是。霜云:我也拟道非今日。普会然之。如此往复凡数则,函盖无异,盘泊二十余载。

时有檀越胡公,尽室归依,请住大光山。有学人问:混沌未分时如何? 师云:特教阿谁叙?问:古人有言: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如何是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师云:犹是第二家主。如何是天下事?师云:情。 如何是向上事?师云:不出户。如何是不出户?师云:别。为什摩却别?师云:不齐众。

又每示徒云:一代时教只是收拾一代时人。直饶剥得彻底,也只是成得个了,你不可便将当纳衣下事。所以向你道:四十九年明不尽,四十九年标不起。僧问:只如达摩是祖师不?师云:不是祖。僧曰:既不是祖,又来东土作什摩?师云:为汝不荐祖。僧曰:荐后如何?师云: 方知不是祖。问:保任底人失一念时如何?师云:始得常在。僧曰: 作大魔王时如何?师云:暂时间。僧曰:末后事如何?师云:不在这里。问:绝迹玄去时如何?师云:鸟道不曾闻。问:如何是沙门行?师云:过海不打船。座主问径山:万法归一,一亦不存时如何? 径山云:一亦不留。座主不肯,便去江西问云居。居云:则非万法。亦不肯,便去大光问,师云:除不尽。座主肯之。问:啐啄同时则不问,卵子里鸡鸣时如何?师云:还得音信不?问:如何是密室?师云: 四不睹。如何是密室中人?师云:远无路。自是玄言闻于遐迩。

师天复三年癸亥岁九月三日怡然告寂,年龄六十七,僧夏三十六矣。

祖堂卷九肥田伏

肥田伏禅师嗣石霜,师讳慧光。未睹行录,不决终始。师有颂:

修多妙用勿功夫,返本还源是大愚。

古佛不从修证得,直饶玄妙也崎岖。

有人拈问长庆:如何是修多妙用勿功夫?庆云。用与摩作什摩?如何是返本还源是大愚?庆云:何必?如何是古佛不从修证得?庆云:从来是你,更修作什摩?如何是直饶玄妙也崎岖?庆云:只为你妄外。师又颂曰:

心静愁难入,无忧祸不侵。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祖堂卷九涌泉

涌泉和尚嗣石霜,在台州。师讲景忻,仙游县人也。受业于白云山。才具尸罗,便寻祖道而参见石霜,便问:学人初入丛林,乞师指示个入路。 霜云:我道三只箸子抛不落。师便契玄关,更无他往。

有康、德二僧来到院,在路上遇师看牛次,其僧不识。云:蹄角甚分明,争奈骑牛者不识何。其僧进前煎茶次,师下牛背,近前不审,与二上座一处坐。吃茶次,便问:今日离什摩处?僧云:离那边。师曰:那边事作摩生?僧提起茶盏子,师云:此犹是蹄角甚分明,那边事作摩生? 其僧无对。师云:莫道不识。便去。福先代云:若不与摩,争识得道者? 又代云:且座吃茶。招庆问:从上宗乘中事,和尚此间如何言论?师云:不唱目前。进曰不唱目前则且置,宗乘中事如何言论?师云:待虚空落地则向道者道。招庆不肯,进曰:和尚如何?庆曰:专甲则不当,请兄弟检点!报慈代曰:寒天雪满阶。问:如何是冰中水?师云: 凌霜结不成。如何是水中冰?师云:六月不曾融。僧曰:与摩则千日销不得也。师云:二鼠往来不关他。

祖堂卷九南际

南际和尚嗣石霜,在江西,师讳僧一。初住南际山,次锺陵大王请居末山。后闽王请住西院,奏紫衣谥号本净大师无尘之塔。处世时僧问:千圣位中还有不陪位者也无?师云:有。进曰:如何是不陪位者?师云: 明明是龙不带鳞,明明是牛不戴角,还会摩?对云:不会。师云:步行入水不知深,海底龙宫空摸索。问:学人幸获侍觐,乞师指示。师云: 我若指旨[示],则厄屈著你。僧曰:教学人作摩生则是?师云:切忌是非。问:如何何是纳僧气息?师云:还曾熏著你也无?问:如何是法身主?师云:不过来。如何是毗庐师?云:不超越。

祖堂卷九云盖

云盖和尚嗣石霜,在潭州。师讳源禅,未睹实录,不决化缘终始。

师在石霜时,因一日作礼而问:万户俱开则不问,万户俱闭时如何? 霜云:当中事作摩生?师曰:无位。霜曰:凭何?师当时无对,直得半年方始云:无人接得渠。霜云:道也大杀道,只得八九成。师却请和尚代语,霜云:无人识得渠。

祖堂卷九九峰

九峰和尚嗣石霜,在江西。师讳道虔,俗姓刘,福州侯官县人也。自契石霜密旨,便住九峰,后化缘泐潭宝峰禅院矣。

僧问:无间中人行什摩行?师云:畜生行。僧曰:畜生后行什摩行?师云:无间行。僧曰:此犹是长生路上人。师云:你须知有不共命者。僧云:不共什摩命?师云:长生气不恆。师云:诸兄弟还识得命摩?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涌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从上宗门中事如节度使信旗,且如诸方及先德未建立如许多名目、指陈已前,诸兄弟约什摩体格商量?到这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根,试听声看;不假眼根,试弁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后不藏形。尽乾坤都来是你当人个体,向什摩处安眼耳鼻舌?莫但向意根下图度,作想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拟将心意学玄宗,状似西行却向东。论劫违背兄弟。问:九重无信,恩赦何来?师云:流光虽过,阃内不周。流光与阃内相去多少? 师云:绿水腾波,青山秀色。问人人尽言请益,未审师将何拯济?师云: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也无?僧云:与摩则四海参寻当为何事?师云:演若迷头心自狂。僧云:还有不狂者也无?师曰:有。进曰:如何是不狂者?师云:突晓途中眼不开。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 更是阿谁?僧曰:便与摩承当时如何?师云:须弥还更戴须弥也无?问:祖祖相传,复传何法?师云:释迦悭,迦叶富。僧曰:毕竟传持事如何?师云:同岁老人分夜灯。问:古人有言:诸佛非我道,如何是我道?师云:我道非诸佛。僧云:既非诸佛,为什摩却立我道?师云:适来暂唤来,如今却遣出。僧云:为什摩却遣出?师云:若不遣出,眼里尘生。问:一切处觅不得,岂不是圣?师云:是圣也。牛头未见四祖,岂不是圣?师云:是也圣境未亡。僧曰:二圣相去多少?师云:尘中虽有隐形术,争似全身入帝乡。问:承古人有言:尽乾坤都来是个眼,如何是乾坤眼?师云:乾坤在里许。僧曰: 乾坤眼何在?师云:正是乾坤眼。僧曰:还照烛也无?师云:不借三光势。进曰:既不借三光势,凭何唤作乾坤眼?师云:若不如是,髑髅前见鬼无数。问:一笔丹青为什摩邈志公真不得?师云:僧瑶却许志公。僧曰:未审志公还肯僧瑶也无?师云:志公若肯,僧瑶不许。 僧问:僧瑶得什摩人证旨,却许志公?师云:乌龟稽首须弥柱。问:古人有言真心妄心,此意如何?师云:是立真显妄。如何是真心? 师云:不杂食。如何是妄心?师云:攀缘起倒是。僧曰:离此二途,如何是学人本体?师云:本体不离。僧曰:为什摩不离?师云: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问:对境不动时如何?师云:不是大力人。 进曰:如何是大力人?师云:对境不动。僧曰:前来为什摩道不是大力人?师云:在舍只言为客易,临筌方觉取鱼难。问:古人道道超名外,只如名外之道,谁当建立?师云:假名唱道,道不自名。僧曰:既不自名,庐行者为什摩却会?师云:会处不是庐家境界。如何是卢家境界?师云:明星背后倒骑牛。问:弥勒元是释迦师,释迦有何据验,即玄超九劫?师云:宝所无远近,迟速有殊伦。僧曰:迟速外还分也无?师云:作摩不分?僧曰:如何分?师云:释迦先不达,弥勒后不至。僧曰:任摩则鸡足持衣,更待何人?师云:达信只合通补处。价曰:通后如何?师云:龙华会上无慈氏。僧曰:补处又是何人?师云:却问取慈氏看。师上堂,众集。师云:空中有一人说法,声振梵天,诸人还闻摩?若也不闻,谛听谛听,久立珍重。众才下。师召大众,众僧乃回顾。师云:莫错举。问:日轮正当午时如何?云: 似半夜。僧曰:与摩时日轮何在?师云:正当午。僧曰:既当午,为什摩却似半夜?师云:半夜亦当午。僧对曰:还照烛也无?师云: 白云散光彩,轮中影不舒。师乃再颂曰:当午日轮圆不照,却指三更暂示人,莫将明暗消前事,不是灯边具足身。问:圣迷与凡迷如何弁?师云:圣迷黑似漆,凡迷明如日。僧云:圣迷为什摩黑似漆?师云:不见道立僧面前?僧曰:凡迷为什摩明如日?云:为你结识处多。 僧云:不落凡圣如何弁?师云。千眼不到。问:古人有言世智佛智,名同体别。未审世智与佛智相去多少?师云:你道萤光与日光又作摩生?僧云:与摩则胜劣有殊去也。师云:为你奴郎,所以有殊。僧云: 既有殊,古人因什摩道身心一如,身外无余?师云:事既若全,有何同异?法照和尚问:承师有言:文殊是用。师云:是。又承和尚有言:文殊是方头。师云:去是从今日去,不是方头是什摩?进曰:未审方头还回也无?师云:十人家活,九人作闹,一人不知。进曰:既不知,和尚为什摩道文殊是方头?师云:千江分月彩,何曾下碧天?进曰:与摩时文殊在什摩处?师云:含中失却旧时名。问: 九人与摩来,有何音信?师云:九人不得意。曰:既不得意,又何传语?师云:正是传语。未审传什摩人语?师云:宁当截舌,不犯国讳。问:法雨普润,枯木为什摩无花?师云:不见道高原陆地? 曰:毕竟还有生花时也无?师云:若生花则不名枯木。曰:古人为什摩道枯木上生一朵花?师云:你道一人不言一人刲,,阿那个无舌? 问:被毛戴角底人居何位次?师云:白银为地,黄金为墙。云:未审此人还有师也无?师云:有。如何是此人师?云:不被毛,不戴角。 云:古人因什摩道直得不被毛,不戴角,又勿交涉?师云:古人为明异中异,所以重洗面。间:中下者即假断送。师云:是落在曲劝。 僧云:只如上者,还假断送也无?师云:家夫不吃嚼饭。僧曰:古人为什摩道直得上上者,亦须击发?云:灼然撩著便去,谁有你刁刁? 僧云:与摩即刁刁犹须断送也。师云:是也。僧曰:只如上上者如何击发?师云:鸡子过时,有人不惊。问:大闸提人作何行李?师云: 露刀擎剑。僧曰:拟杀何人?师云:凡圣祖佛总须尽却。僧曰:尽后此人向什摩处合杀?师云:合盘里合杀。僧云:合杀后如何?师云:鹭鸶不入雪林中。问:朝生之子还具年涯也无?师云:凤腾霄汉,青云不知。僧云:入门后事如何?师云:门里忘却白头兒。僧曰:与摩则不知有少年父。师云:鹭鸶已在雪林中。进曰:与摩时还有弁处也无?师云:不无鹭鸶。问:古人道向山下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与狸奴白牯还分也无?师云:作摩不分?僧曰:如何分?师云:狸奴白牯头无角,山下牯牛再生角。僧曰:与摩则主人作一头水牯牛去也。 师云:若作一头水牯牛,则屈著古人也。僧曰:和尚前来为什摩道再生角?师云:再生角则悲不断,头无角则不入流。问:从上宗乘请益即是,不请益即是?师云:三年大旱,东海不知。僧曰:与摩则不从外得。师云:内亦不可得。僧曰:不内不外时如何?师云:不是具足,不是欠少。僧曰:毕竟如何?师云:穷不尽。问:佛法两字如似怨家时如何?师云:兔角从汝打,还我兔子来。僧曰:兔子岂是有角也? 师云:佛法两字从何而立?不立者如何?云:不可无兔子。

祖堂卷九玄泰

南岳玄泰和尚嗣石霜。师所居兰若在山之东,号七宝台。平生高洁,手下不立门徒。其游礼僧或聚或散,故无常准。师来晨迁化,今日并无僧到,自出山口,唤得一人,令备香薪于山所讫,被衣而坐,乃书二偈曰:

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

其道自玄玄,个中无佛祖。

又曰:

不用剃头,不用澡浴。

一堆猛火,千足万足。

偈毕,垂一足而逝。荼毗收灵骨坟于坚固大师塔之左。平生所有歌行偈颂遍于寰海道流耳目,此不尽彰耳。

祖堂卷九宝盖

宝盖和尚嗣石霜。未睹行录,不决化缘终始。僧问。罢卷停书时如何? 师云:书卷不曾展。僧曰:再举者如何?师云:举人不得意,汝早落第二。进曰:不赴朝庭者如何?师云:还及第摩?僧云:争奈金榜名字何?师云:世号不曾通。僧曰:与摩则金箱玉印无分付处。师云: 衔号不曾彰。僧云:直得阃阈不沾时如何?师云:龙床不曾卧,九五不曾登。

祖堂卷九玄泉彦

玄泉和尚嗣岩头。问:如何是声前一句?师:底底。进曰:转后如何?师曰:什摩是太不塞道?问:青山不露顶时如何?师曰:玉兔不知春,不是无分晓。进曰:直得与摩时如何?师曰:恆仙生月宫,不处仙家调。

祖堂卷九乌岩

乌岩和尚嗣岩头。师讳师彦,未睹行录,莫穷始终。问:头上宝盖现,足下有云时如何?师云:披枷带锁汉头上宝盖不见。足下无云生时如何?犹有木丑在。毕竟事如何师云:斋后困。问:天不覆,地不载岂不是?师云:若是则被覆盖。学人云:若不是乌岩,洎遭师称名。 师彦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云:芦花沉海底,劫石过阳春。火焰长流水,佛从此出身。师垂问:尽十方世界唯属一人,或有急疾事如何相告?广利和尚对云:任汝世界烂坏,那人亦不彩[睬]汝。报恩对曰: 若道和尚是龙头蛇尾,也只是个瞎汉。

祖堂卷九灵岩

灵岩和尚嗣岩头,在吉州。师讲慧宗,姓陈,福州长溪县人。受业于龟山。依年具戒,便慕宗师;一见岩头,密契旨要矣。僧问:如何是学人自己本分事?师云:抛却真金,拾得瓦砾作什摩?

祖堂卷九罗山

罗山和尚嗣岩头,在福州。师讳道闲,姓陈,长溪人也。出家于龟山。才具尸罗,便寻祖道,契岩头之密旨。初开堂时,才揽衣升座,乃云珍重。时有学者出来拟申问,师便喝出去云:什摩处去来?

有僧与疏山和尚造延寿塔毕手,白和尚,和尚便问:汝将多少钱与匠人?僧云:一切在和尚。疏山云:汝为复将三钱与匠人?为复将两钱与匠人?为复将一钱与匠人?若道得,与吾亲造塔。僧无对。

师在大岭住庵时,其僧到,师问:什摩处来?对云:疏山来?师云:疏山和尚近日有什摩言句?其僧俱陈前事。师云:还有人道得摩? 对云:未有人道得。师云:汝却回疏山道:大岭和尚闻举有语:若将三钱与匠人,和尚此生决定不得塔;若将两钱与匠人,和尚与匠人同出一手造塔;若将一钱与匠人,带累匠人眉须一时堕落。其僧便回举似疏山,疏山便具威仪,望大岭叹曰:将谓无人,大岭有古佛,光明射到此间。却云: 汝去向大岭道:犹如十二月莲花开也。其僧却回举似师,师云:早已龟毛长数丈也。

师又时上堂云:宗门深奥,合作摩生话会?真心难定,实理何诠?祖代褒扬,曲垂知见。俊士显于大事,次第施行,为破佛魔,撒归深际,灵光密布,撒教现前,举意明宗,光流大海。闻禅与道,削迹吞声,佛与祖师,明明古路。摩腾竺法,黄叶何殊?大藏教文,图书不得。若论宗乘一路,海口难宣。何不见释迦掩室,净名杜口?暂息波澜,接物应机,须通俊士,应时如风,应机如电。一点不来,犹同死汉,当锋一箭,谁肯承当?不是俊流,徒劳措口。上古流今,无过奇特。若也未逢匠伯,低首侧聆,意下寻思,卒搔不著。记举古话,系惑盲侣;送向空劫,未免轮回。将抵敲作家,驴年终无是处。珍重!

因郑十三娘年十二,随一师姑参见西院沩和尚,才礼拜起,大沩问:这个师姑什摩处住?对云:南台江边。沩山便喝出。又问:背后老婆子什摩处住?十三娘放身进前三步,叉手而立。沩山再问:这老婆子什摩处住?十三娘云:早个对和尚了也。沩山云:去!去!才下到法堂外,师姑问十三娘:寻常道我会禅,口如铃相似,今日为什摩大师问著总无语?十三娘云:苦哉!苦哉!具这个眼目也道我行脚,脱取纳衣来,与十三娘著不得。十三娘后举似师,便问:只如十三娘参见大沩,与摩只对还得平稳也无?师云:不得无过。娘云:过在什摩处?师乃叱之。娘云:今日便是锦上更添花。

又时上堂云:理上通明,与佛齐肩;事上通明,咸同诸圣;事理俱通,唤作什摩?天下横行,罗笼自在,须是与摩汉临机隐现,搓搽临时自由,不是你呢呢惹惹底便解会得。若实未会,卒不可奈何三句至于四句罗笼交通。若不会向上事,什摩处得?不见道上士不领关?会摩?若是超伦作者,瞥然便休。如今且有与摩汉摩?出来试弄一转看,作摩生精彩。若也不解纵夺,且须自识取旷劫已来不可思议底,常教现露自由自在。若论师子据地,且作摩生道千般设用未脱野干鸣?透古透今,声前看取。无事珍重。轸上座问:只如岩头和尚道:洞山好个佛,只是无光彩。未审洞山有何亏阙便道无光彩?师唤无轸,无轸应诺。师云:酌然好个佛,只是无光彩。 轸云:大师因什摩拨无轸话?师云:什摩处是陈老师拨汝话?快道,快道。无轸说不得,师便打之。问:如何是宗门中流布?师乃展手。问: 急急来投,请师一接。师云:会摩?对云:不会。师云:箭过也。 又大德参师,师问:大德号个什摩?对云:明教。师云:还会教也无?对云:随分。师竖起拳云:灵山会上与摩唤作什摩教?对云:唤作拳教。师笑云:与摩是拳教。师却展足云:与摩时唤作什摩?大德无对。师却云:莫是脚教摩?

师临迁化时上堂升座,良久展开左手。主事云:东面黑。师僧退后,师又良久展开右手,主事又云:西面黑。师僧退后,师却云:欲报师恩,无过守志;欲报王恩,无过流通大教。归去也!归去也!呵呵珍重!

End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 方广锠《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从《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祖堂集》的记载看,西来意这一公案出现得甚早。《祖堂集》卷三老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圆满成就 第九卷

圆满成就 第九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方广锠:《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方广锠《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欣赏《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观辉居士: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

楞严经白话解 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