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九卷
2025-04-20 12:03

祖堂集 第十九卷

祖堂卷十九香严

香严和尚嗣沩山,在登州。师讳智闲。未睹实录。时云青州人也。

身方七尺,博闻利辩,才学无当。在沩山众中时,击论玄猷,时称禅匠。前后数数扣击沩山,问难对答如流。沩山深知其浮学,未达根本,而未能制其词辩。

后因一朝,沩山问曰:汝从前所有学,解以眼耳。于他人见闻及经卷册子上,记得来者,吾不问汝。汝初从父母胞胎中出,未识东西时本分事,汝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师从兹无对,低头良久,更进数言,沩山皆不纳之。遂请为道,沩山云:吾道不当,汝自道得,是汝眼目。师送归堂中,遍捡册子,亦无一言可对,遂一时烬之。有学人近前乞取,师云:我一生来被他带累,汝更要之奚为?并不与之,一时烬矣。师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余自生来谓无有当,今日被沩山一扑净尽,且作一个长行粥饭僧过一生。遂礼辞沩山,两泪出门。

因到香严山忠国师遗迹,栖心憩泊,并除草木散闷。因击掷瓦砾次失笑,因而大悟,乃作偈曰:

一扌 至忘所知,更不自修持。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十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便罢归室,焚香具威仪,五体投地,遥礼沩山赞曰:真善知识,具大慈悲,拔济迷品。当时若为我道却,则无今日事也。便上沩山,具陈前事,并发明偈子呈似。和尚便上堂,令堂维那呈似大众,大众总贺。唯有仰山,出外未归。

仰山归后,沩山向仰山说前件因缘,兼把偈子见似仰山。仰山见了,贺一切后,向和尚说:虽则与摩发明,和尚还验得他也无?沩山云:不验他。

仰山便去香严处,贺喜一切后,便问:前头则有如是次第了也。然虽如此,不息众人疑,作摩生疑渐/耳,将谓预造,师兄已是发明了也。别是气道造道将来。香严便造偈对曰:

去年未是贫,今年始是贫。

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亦无。

仰山云:师兄在知有如来禅,且不知有祖师禅。师问僧:如人在高树上,口衔树枝,脚下踏树,手不攀枝,下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又须向伊道,若道又被扑杀,不道违于他问。汝此时作摩生指他,自免丧身失命?虎头招上座返问:上树时则不问,未上树时作摩生?师笑嘘嘘。

问:如何是据现在学?师以扇子旋转示云:见摩见摩?问:如何是无表戒?云:待庠梨还俗则为你说。问:如何是声色外相见一句?云:某甲未住香严时,且道在什摩处?与摩时亦不敢道在。云:如幻人心心所念法。问:如何是声前一句?师云:大德未问时则答。进曰:即今时如何?云:即今时问也。问:如何是直截根原佛所印?师把杖抛下,撮手而去,指古人迹颂曰:

古人语,语中骨,

如云映秋月,光明时出没。

句里隐,不当当。

人玄会,暗商量。

唯自肯,意不伤。

似一物,不相妨。

师与乐普同行,欲得相别时,乐普云:同行什摩处去?师云:去东京。普曰:去作什摩?师云:十字路头卓庵去。普曰:卓庵作什摩?师云:为人。普曰:作摩生为人?师举起拂子。普举拂子:作摩生为人?师便抛下佛。普云:荒处犹过在,净地为什摩却迷人?师云:怪伊作什摩?励学吟:

满口语,无处说,

明明向道人不决。

急著力,勤咬啮,

无常到来救不彻。

日里话,暗嗟切,

快磨古锥净挑揭。

理尽觉,自护持。

此生事,吾不说。

玄旨求他古老吟,

禅学须穷心影绝。

师诫宗教接物颂曰:

三句语,究人玄。

迅面目,示豁然。

开两路,备机缘。

投不遇,说多年。

洞山问僧:离什摩处来?对云:离香严来。山云:有什摩佛法因缘?对云:佛法因缘即多,只是爱说三等照。山云:举看。学人举云:恆照常照本来照。洞山云:有人问此三等照也无?对云:有。山云:作摩生问?对云:作摩生是恆照?又问常照。山云:好问处不问。僧问:请师垂个问头。洞山云:问则有,不用拈出。缘作摩故?庠梨千乡万里来,乍到者里,且歇息。其僧才得个问头,眼泪落。洞山云:哭作什摩?对云:启和尚,末代后生,伏蒙和尚垂方便。得这个气道,一则喜不自胜,二则恋和尚法席,所以与摩泪下。洞山云:唐三藏又作摩生?从唐国去西天十万八千里。为这个佛法因缘,不惜身命。过得如许多险难,所以道,五天犹未到,两眼泪先枯。虽则是从此香严千乡万里,为佛法因缘,怕个什摩?其僧下山,却归香严。

从容得二日,师戴帽子上堂,其僧便出来问:承师有言:恆照常照本来照。三等照则不问,不照时唤作什摩?师便却下帽子,抛放众前。其僧却归洞山,具陈前事。洞山却低头后云:实与摩也无?对云:实与摩。洞云:若也实与摩,斫头也无罪过。其僧却归香严,具陈前事。师下床,向洞山合掌云:新丰和尚是作家。最后颂曰:

有一语,全规矩。

休思量,不自许。

路逢同道人,扬眉省来处。

踏不著,多疑虑。

却思量,带伴侣。

一生参学事无成,殷勤抱得啃檀树。

常在颁:

管带历历,诸边宁息。

平常见闻,不入榛棘。

四威仪中,净洁析析。

机感相投,一时抛掷。

嘿处对缘,声前显迹。

同道相知,不劳势力。

修行颂曰:

天寒宜曝日,归堂一食倾[顷]。

思著未生时,宜然任他清。

只摩寻时,明镜非明镜;

独坐觉雪凉,行时也只宁。

郑郎中问颂:

既无人解,又无人缚。

出此路歧,入何城廓?

师颂答:

语中埋迹,声前露容。

即时妙会,古人道同。

响应机劝,无自他宗。

诃起骇足 奔,曩迅成龙。

郑郎中又问:

来无他彻[辙]迹,去是非我途。

并逐猿猴尽,山川境在无。

大师以发机颂答:

语里埋筋骨,音声染道容。

即时才妙会,拍手趁乖龙。

清思颂曰:

尽日坐虚堂,静思绝参详。

更无回顾意,争肯置平常?

谈玄颂曰:

的的无兼带,独运何依赖。

路逢达道人,莫将语嘿对。

香 曷学人玄机颂曰:

妙旨迅速,言说来迟。

才随语会,迷却神机。

扬眉当问,对面熙怡。

是何境界,同道方知。

浑仑语颂曰:

一束茅,草六分。

盖得庵,无子门。

藏头人,入去却。

转头来,语浑仑。

师为众曰:此世界日月短促,则须急急底事了却去。平治如许多不如意事,直须如地相似,安然不动,一切殊胜境不随转,只摩寻常,不用造作,独脱现前,不带伴侣。皎然秋月明,内外通透。克 寸念寸阴,直须此生了却。今生不了,阿谁替代?大德莫待头白齿黄,耳聋眼暗,无常到来,悔当何及?大德身上是他衣,堂里是他食。灯油大炭,床榻卧具,什方信心供须,将何道业消受?一念迹不尽,个个是债负。特达丈夫,气志坚固。心如断绳,休去三界因果。无断现时富贵贫穷,苦乐之事,尽未来际,纵恣贪爱,织造有漏。至于今日应当知足。过去诸佛,还从凡夫中修持去,无天生圣人。大德本离歹 帚[乡]中,抛却父母出家,为什摩事?莫因循,莫犹预[豫],虚度光阴。古人道:寄语参玄人,光阴莫虚度。百丈云:努力一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诸殃。明古颂曰:

古人骨,多灵异。

贤子孙,密安置。

此一门,成孝义。

人未达,莫差池。

须志固,遣狐疑。

得安静,不倾危。

向即远,求即离。

取即失,急即迟。

无计校,忘觉知。

浊流识,今古伪。

一刹那,通变异。

嵯峨山,石火起。

内里发,焚巅山/累。

无遮拦,烧海底。

法网疏,灵焰细。

六月卧,去被衣。

盖不得,无假伪。

达道人,唱祖意。

我师宗,古来讳。

唯此人,善安置。

足法财,具惭愧。

不虚施,用处谛。

有人问,小呵气。

更寻来,说米贵。

香 曷崔大夫暢玄颂曰:

达人多随显,不定露形仪。

语下不遗迹,密密潜护持。

动容扬古路,明妙乃方知。

应物但施设,莫道不思议。

宝明颂曰:

思清人少虑,风规自然足。

影落在音容,孤明绝撑触。

出家颂:

从来求出家,未详出家称。

起坐只寻常,更无小殊胜。

寄法堂颂:

东问里入寂,西间里语话。

中间里睡眠,通间里行道。

向前即检拔,向后即隐形。

时人都不措,问:什摩精灵?答曰:净地上鼓怒,怡然中伴嗔,平坦处不守,危险中藏身。盲聋遇之眼开,僧瑶[僧繇]驻笔凝神。

玄旨颂曰:

去去无标的,来来只摩来。

有人相借问,不语笑咳咳。

赠同住归寂颂:

同住道人七十余,共辞城郭乐山居。

身如寒木心芽绝,不话唐言休梵书。

心期尽处身虽丧,如来弟子沙门样。

深信共崇钵塔成,巍巍置在青山蟑。

观夫参道不虚然,脱去形骸甚高上。

从来不说今朝事,暗里埋头隐玄暢。

不留踪迹异人间,深妙神光饱明亮。

观学颂曰:

出家修道莫求安,失念求安学道难。

未得直须求大道,觉了无安无不安。

志守得破颂云:

十五日已前,师僧莫离此间;

十五日已后,师僧莫住此间。

去即打汝头破,住即亦复如然。

不去不住,事意如何?

是即是,拟即差。

辞见闻颂曰:

好住至@辶分离,幽宗人迹稀。

从来未登涉,无计遣狐疑。

分明颂:

顿丧命根,威德自足。

一物不似,规矩现前。

遵古路颂,香 曷郎中:

虚心越境净思量,句里无踪声外详。

文字影像骇惊觉,动容弹指饱馨香。

香 曷董兵马使说示偈:

宿静心意到山中,为求半偈契神踪。

向道却思思不得,却被寻思碍不通。

专志颂:

宛转宛转,究尽疑见。

只摩分明,无生己恋。

内外不思,未露眉面。

如梦踏蛇,惊人顿变。

香 曷学人宗教宗如:

满寺释迦子,未详释迦经。

唤来试共语,开口杂音声。

三句后意颂:

书出语多虚,虚中带有无。

却向书前会,放却意中珠。

自余化缘终始年月,悉彰实录。敕谥袭灯大师延福之塔。

祖堂卷十九径山

径山和尚嗣沩山,师讳鸿徠。未睹实录。师两浙尚父大王礼重为师,赐号法齐大师。

师初出世时,未具方便,不得稳便。因此不说法。过得两年后,忽然回心向徒弟曰:我闻湖南石霜是作家知识。我一百来少师中,岂无灵利者?谁去彼中,勤学彼中气道,转来密教老汉?时有一僧名全表,便辞发到石霜。

恰遇上堂日,便置问曰:三千里外,久响石霜。到来为什摩寸步千里?霜云:我道落带手不长。从此亲近石霜四十余日,后却归本山,成持和尚。便有来由,上堂说法。时有人问:如何是短?师云:桀螟眼里著不满。进曰:如何是长?师云:千圣不能量。全表却归石霜,举似前话。石霜微笑曰:是你和尚真实道人。全表却问石霜:如何是短?霜云:莫屈曲。进曰:如何是长?霜云:双陆盘中不喝彩。

全表持此因缘来举似师,师欢喜便上堂,告众曰:南风吹来,饱鼻 句鼻 句底。任你横来竖来,十字纵横,也不怕你。时有人问:香 曷摩去底人,还有却未分也无?师云:我道金锁闭不得。

全表持此话来举似石霜,石霜当日便上堂,告众曰:今日有径山消息来,诸上座总去径山。径山是真善知识,具举前话后,却向众曰:只如径山与摩道,还得十成也无?虽然如此,只道得八分。全表便出来问:香 曷摩去底人,还有却来分也无?云:金锁闭不得,来作什摩?

石霜久住,道明上座欲去径山,辞石霜。临发时,便问:一毫穿众穴时如何?霜云:须得万年。进曰:直得万年后如何?霜云:光靴听你光靴,白俊听你白俊。明上座持此问来径山,便问曰:一毫穿众穴时如何?云:须得老。进曰:直得老后如何?云:登科听你登科,拔髓听你拔髓。

祖堂卷十九灵云

灵云和尚嗣沩山,在福州。师讳志阖。福州人也。

一造大沩,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睹春时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曰。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沩山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汝今既尔,善自护持。进而返锡瓯闽。举似玄沙,玄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未彻在。僧进问:正是也。和尚还彻也无?玄沙云:须与摩始得。师云:亘古亘今。玄沙云:甚好甚好。师云:诺诺。玄沙送师颂曰:

三十年来只如常,几回落叶放毫光。

从此一去云霄外,圆音体性应法王。

中塔颂曰:

谛当恆然亘古今,未彻见闻实甚深。

现现运转三十载,春尽萎花示君心。

师初创灵应,后住灵云,玄徒臻凑矣。长庆初参见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驴使未了,马使到来。雪峰僧来问:如何是佛出世时事?师竖起拂子。进曰:如何是佛未出世时事?师又竖起拂子。其僧便发上雪峰。雪峰问:回太速乎?其僧云:问佛法不相当,所以却归来。雪峰云:你举看。其僧便举前话。雪峰云:你问我,我与你道。僧便问:如何是佛出世时事?雪峰竖起拂子。进曰:如何是佛未出世时事?雪峰放下拂子,僧便礼拜。雪峰便打之喝出。

僧举似玄沙,玄沙云:譬如一片地,作契卖与你总了。东西四畔,并属你了也。唯有中心一树,由属我在。

雪峰示众云:山上鸟,水里鱼。什摩人取得?有僧举似,师云:前三三后三三。雪峰闻举云:灵云顶上孤月明。问:诸方尽皆杂食,未审和尚如何?师云:唯有闽中异,雄雄镇海捱。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彩气夜常动,精灵日少逢。问:久战沙场,为什摩功名不就?师云:君王有道三边静,何劳万里筑长城?进曰:罢息干戈,缩手皈朝时如何?师云:慈云普润无边际,枯树无花争奈何?问:混沌未分时如何?师云:如露柱怀兒。进曰:含生来后如何?师云:如一片云点太清。进曰:只如太清,还受点也无?师云:香 曷摩则含生不来。进曰: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师云:由是真常流注。进曰:如何是真常流注?师云:如镜常明。进曰:未审向上还有事也无?师曰:有。进曰:如何是向上事?师云:打破镜来相见。问:摩尼不随众色。未审作什摩色?师云:作白色。进曰:这个是众也。师云:玉本无瑕,相如诳于秦主。问:君主出阵时如何?师云:吕才葬虎耳。进曰:如何是吕才葬虎耳?师云:坐见自衣天。进曰:王今何在?师云:莫触龙颜。

祖堂卷十九王敬初

王敬初常侍嗣沩山。

因见米和尚来,公竖起笔。米和尚云:还解判得虚空不?天官抛笔案上,便入宅,更不出见。米乃致疑。

公制襄州延庆寺祖师堂双声碑文者是也。称扬祖教,洞契玄猷。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韵,广行于世矣。

祖堂卷十九临济

临济和尚嗣黄檗,在镇州。师讳义玄,姓刑[邢],曹南人也。

自契黄斥锋机,乃阐化于河北,提网峻速,示教幽深。其于枢秘,难陈示诲,略申少分。

师有时谓众云:山僧分明向你道,五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露现,无毫发许间隔,何不识取!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便打之,云:无位真人是什摩不净之物!雪峰闻举,云:林际大似好手。师问落浦:从上有一人行棒,有一人行喝,还有亲疏也无?落浦云:如某甲所见,两人总不亲。师云:亲处作摩生?落浦遂喝,师便打之。

因德山见僧参爱趁打。师委得,令侍者到德山,打汝,汝便接取柱杖,以柱杖打一下。侍者遂到德山,皆依师指。德山便归丈室。侍者却归举似,师云:从来疑这个老汉。因僧侍立次,师竖起拂子,僧便礼拜,师便打之。后因僧侍立次,师竖起拂子,其僧并不顾,师亦打之。云门代云:只宜专甲。

黄檗和尚告众曰:余昔时同参大寂道友,名曰大愚。此人诸方行脚,法眼明彻,今在高安,愿不好群居,独栖山舍。众余相别时叮嘱云:他后或逢灵利者,指一人来相访。于时,师在众,闻已,便往造谒。既到其所,具陈上说。至夜间,于大愚前说《瑜珈论》,谭唯识,复申问难。大愚毕夕峭[悄]然不对,及至旦来,谓师曰:老僧独居山舍,念子远来,且延一宿,何故夜间于吾前无羞惭,放不净?言讫,杖之数下推出,关却门。师回黄斥,复陈上说,黄斥闻已,稽首曰:作者如猛火燃,喜子遇人,何乃虚往?师又去,复见大愚,大愚曰:前时无惭愧,今日何故又来?言讫便棒,推出门。师复返黄斥,启闻和尚:此回再返,不是空归。黄斥曰:何故如此?师曰:于一棒下入佛境界。假使百劫,粉骨碎身,顶擎绕须弥山,经无量匝,报此深恩,莫可酬得。黄斥闻已,喜之异常,曰:子且解歇。更自出身。师过旬日,又辞黄斥,至大愚所。大愚才见,便拟棒师。师接得棒子,则便抱倒大愚,乃就其背,殴之数拳。大愚遂连点头曰:吾独居山舍,将谓空过一生,不期今日却得一子。先招庆和尚举终,乃问师演侍者曰:既因他得悟,何以却将拳打他?侍者曰:当时教化全因佛,今日威拳总属君。师因此侍奉大愚,经十余年。大愚临迁化时嘱师云:子自不负平生,又乃歹 冬吾一世,已后出世传心,第一莫忘黄檗。

自后师于镇府匡化,虽承黄斥,常赞大愚。到于化门,多行喝棒。有时谓众云: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因何不会?只为情生智隔,想[相]变体殊,所以三界轮回,受种种苦。大德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脚云[运]奔。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大德欲得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兒。何以如此?盖为不达三败劫空,所以有此障。若是真正道流,尽不如此。大德,山僧略为诸人大约话破纲宗,切须自看。可惜时光,各自努力。

自余应机对答,广彰别录矣。咸通七年丙戍岁四月十日示化,谧号慧照大师澄虚之塔。

祖堂卷十九观和尚

观和尚嗣黄檗,在福州。

师出家黄檗寺,密承黄檗宗教。后复瓯闽,于丁墓山居小兰若。每扃其户,学者无由辄造其门。唯有日给饷食清信儒流,至时则号扣之,乃一开耳。

后因雪峰和尚初入岭,久钦高峻,遂往祗候,手扣其门,师才出门。雪峰一见,拦胸把住便问:是凡是圣?师蓦面与一唾云:野狐精!便推出却闭其户。雪峰云:只要识老兄。

曹山到洞山,洞山问:近离什摩处?对云:近离闽中。洞山云:有什摩佛法因缘?对云:某甲问西院:如何是大人相?西院云:安三藏[岁]时则有。洞山向西院合掌云:作家。

洞山又云:某甲行脚时,遇著南泉。南泉也有似这个因缘。有僧问:如何是大人相?南泉答曰:王老师三岁时则有,如今无。洞山又问:什摩处人?对云:莆田县人。洞山云:什摩处出家?对云:碎石院。山云:碎石院近黄檗,你曾到不?对云:曾到。洞山云:有什摩佛法因缘?对云:某甲自问:如何是毗卢师法身主?云:我若向你道,则别更有也。洞山闻此语,便合掌云:你见古佛。虽然如此,只欠一问。

曹山礼拜,便请问头。曹山再三苦切问,三度方得问头。入岭参师,举前话。进问:为什摩故不道?师云:若道我不道,则哑却我口。若道我道,则秃却我舌。曹山便归洞山,具陈前事。洞山执手抚背云:汝甚有雕啄之分。便下床,向黄檗合掌云:古佛古佛。

师问安和尚:只这一片由地,合著什摩人好?安和尚云:好著个无相佛。师云:早是污却也。

师住庵时,有一僧吃粥了,便辞师。师问:汝去什摩处?僧云:礼拜大沩。师云:近那,吃饭了去也。其僧便住。吃饭了便辞。师恰得见庵前树上,有青蛇开口,便指云:汝若去大沩,只这青蛇是。

自外枢要不一,故不尽彰。乾府五年,遇黄巢兵马偿债而终。临刃之时,白乳涌高数尺,盖大权化迹,莫可测。

祖堂卷十九陈和尚

陈和尚嗣黄檗,在睦州龙兴寺。

师平生行密行,常制造莆鞋,暗遗于人。因此称为陈莆鞋和尚是也。

有时谓众曰:汝诸人,还得个入处摩?若未得入,即向这里入。向后不得辜负老僧,珍重!师有时云:明明向你道,尚乃不知。岂况盖覆将来!时有一座主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已留心。宗门中事,乞师提纲。师云:问著宗门中事,有什摩难道?恰问著。老僧鼻孔头上漫漫,脚下底漫漫。教家唤作什摩?座主:教家无这个意旨。师便打之。

师问:大德什摩经论?答曰:讲《十本经论》。作摩生讲?云:依文讲。你不解讲经。某甲则不解讲,请师讲。云:你不是听经人。某甲不会,乞师说。教云:三段不同,今当第一。又问:大德讲什摩经论?云:曾讲十数本经语。何得妄说?对云:某甲实语。师云:雪上更加霜,担枷过状来。我与你道不妄语。近前来。便近前。师云:得与摩?墨大德隔三月后便悟。

又问:什摩处来?云:江西来。夏在什摩处?云:云居。云居切要处作摩生?云:只今作摩生拈上大人?对云:有什摩罪过?师云:云居与摩道,是你与摩道?云:云居与摩道。师云:三家村里老婆禅。造主不得,自领出去。

师见僧上来云:破也。什摩处是破处?师云:破也。临济见僧上来便喝。有僧问:古人才见人便喝,意作摩生?师唤僧正,僧正应喏。师云:有什摩共语处?又云:来来会摩?对云:不会。不会则念经持斋。

又问僧:什摩处来?云:游台山去来。还见文殊摩?云:见。什摩处见?对云:台阁上见。师云:见泥堆。又云:近前,你识文殊摩?云:不识。师云:年高腊长,占得上座头,并无气息。问:祖意香 曷教意,还同别?师云:教意是教意,祖意是祖意。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一怕你不问,二恐你不会。便请。师云:心不负人,面无惭愧。

祖堂卷十九大随

大随和尚嗣安和尚,师讳法真,俗姓陈,东川人也。

心行慈悯,道德高峻,赈饥□俭,割己于人。而天性敖于林峦,守道不趣于浮世也。大蜀皇帝响其德高,敕书请诏。师辞老病不赴,渥泽须送紫衣法号神照大师。

问僧:什摩处去?对云:去娥媚礼拜普贤。师提起拂子云:文殊普贤,总在这里。其僧便作圆相,抛向背后。师唤侍者。师云:将一贴茶来与师僧。

师欲顺世时患口口 呙。师乃集众,上堂告云:还有人医得吾口摩?有人医得,出来!再三徵,无人只对。师云:若无人解医,老僧自医。师遂以手推正。告寂。

祖堂卷十九灵树

灵树和尚嗣西院安禅师,在韶州。师讳如敏,冥州人也。

自四十余年,大化汉国,其道行孤峻。一方贤儒,敬重极矣。多有异行,南北礼为师,赐号知圣大师。

有僧问:和尚生缘在什摩处?云:日出东山,月落西山。年多少?师云:今日生明日死。问:如何是法身?云:鼓鸣也吃饭去。问:佛法毕竟事如何?师展开两手。

镇州大王请赵州,共师斋次。师问赵州:大王请和尚斋,和尚将何报答?赵州云:念佛。师云:门前乞兒也解也摩道。州云:大王,将钱来与灵树。

祖堂卷十九倩山

倩山和尚嗣西院安禅师,在饶州。未睹行录,不决化缘终始。

问:如何是西来意?云:中冬严寒。问:如何是深深处?师云:待你舌头落地,则向你道。

祖堂卷十九道吾休

道吾休和尚嗣关南。

师每日上堂,戴莲花笠子,身著拦简,击鼓吹笛,口称鲁三郎云:打动关南鼓,尽唱德山歌。法乐自娱者是也。

有人拈问东山:古人有言:打动关南鼓,尽唱德山歌。如何是关南鼓?云:听。如何是德山歌?云:还解和得摩?忽遇同道者,作摩生?云:教他作舞应声。便作舞时,作摩生?云:知音者不无,亦须讳却。讳却后如何?云:萎萎羸羸,且与摩过时。

师上僧堂,问第一座:上座是什摩人?对云:东国人。彼中还有这个样人也无?对云:有。既有,来这里作什摩?对云:只为有,所以回避来。今日恰遇著。师便呵呵大笑,却归房丈。

祖堂卷十九俱胝

俱胝和尚嗣天龙,在敬安州。未睹行录,不决始终。

师因住庵时,有尼众名实际,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匝,卓锡前立,问师曰:和尚若答,某甲则下笠子。师无对,其尼便发去。师云:日势已晚,且止一宿。尼云:若答得便宿,若答不得,则进前行。师叹曰:我是沙门,被尼众所笑。滥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用。

欲出山参寻知识,宴寂之中,忽然神人报言:三五日间,有大菩萨人到来,为和尚说法。未逾旬日,天龙和尚到来,师接足前迎,侍立之次,具陈上事。未审如何对他?天龙竖起一指,师当时大悟。后为众云:某甲得天龙和尚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

祖堂卷十九胜光

胜光和尚嗣紫湖,在台州。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云:福州荔枝,泉州刺桐。问:如何是佛法两字?云:即便道。进曰:请师道。云:穿耳胡僧笑点头。

祖堂卷十九资福

资福和尚嗣仰山和尚,在吉州。师讳贞邃,韶州浈昌县人也。

师有时把团子,向面前云:诸佛菩萨,及入理圣人,皆从这里出。却折破抛下,拍开胸云:作摩生?问:如何是古佛心?云:山河大地。问:如何是纳僧切急处?云:不过于此。问:室内呈丧时如何?师云:好个问头。

学人礼拜,师云:苦痛苍天。学人云:此时学人重揲和尚,如何?云:明日来,向你道。学人云:苦痛苍天。师便打之。问:古人拈槌竖拂,此理如何?哑。

又僧过夏问师:某甲新入丛林,在此间过夏,未曾蒙和尚指教,亦须往问。遂至和尚所,述其意,则被师拦胸托出云:某甲自住此山,未曾瞎却一个师僧眼。

问:如何是一路涅盘门?师弹指一下,却展手。如何领会?云:不是秋月不明,子自横行八九。

End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 方广锠《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从《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祖堂集》的记载看,西来意这一公案出现得甚早。《祖堂集》卷三老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方广锠:《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方广锠《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欣赏《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