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三卷
2025-04-20 12:28

祖堂集 第十三卷

祖堂卷十三招庆

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

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

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落处摩?若委落处,出来,大家证明;若无,一时谩糊去也。时有人问:大众云集,请师真正举扬。师良久云:未委谁是闻者?云:闻者闻,如何是闻者?师云:雀逐凤飞。

问:灵山一会,迦叶亲闻,未审招庆筵中,谁当视听?师云:汝还闻摩?僧云:与摩则迦叶侧耳,虚得其名。师云:更有一著子,作摩生?学人拟进问,师便喝出。

又时上堂云:古人道:开门待知识,知识不相过。招庆今日不惜身命,出门相访。还有知音者也无?

问:如何是招庆提宗之句?云:不得昧著招庆。学人礼拜起,师又云:不得昧著招庆,是嘱汝。什摩处是招庆提宗处?

间:凡有言句,尽属不了义。如何是了义?师云:若向阇梨道,还是不了义。进曰:为什摩如此?师云:阇梨适来问什摩?

问:师子未乳已前,为什摩众类同居?师云:不惊。进曰:只如乳后,为什摩毛羽脱落?师云:是阇梨分上事。进曰:除非师子,请和尚道一句。师云:向与摩时,置一问来。

问:诸佛出世,普润含生。未审招庆出世如何?师云:我不敢瞎却汝底。

问:无居止处,还许学人立身也无?师云:于上不足,疋下有余。学云:与摩则学人进一步也。师云:汝也莫口解脱。

问:如何是问?师云:不与摩来问。如何是答?师云:向你道什摩?进曰:不问不答时如何?师云:你亦须别头好。

问:古佛道场,如何得到?师云:更拟什摩处去?学云:与摩则学人退一步?师云:又是乱走作摩?

问:如何是学人本来心?师云:即今是什摩心?学云:争奈学人不识何?师云:不识,识取好。

问:此是和尚肉身,如何是和尚法身?师以手搭胸,进曰:与摩则分付去也?师云:是法身,是肉身?

问:环丹一颗,点铁成金;妙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点。师云:不点。学云:为什摩不点?师云:不欲得抑良为贱。进曰:与摩则不欺于学人去也?师云:莫闲言语。

问:四方归崇,凭何道理,消得人天应供?师云:若有一物所凭,一滴水也难消。进曰:直得一物不留,还消得也无?师云:于上不足,疋下有余。进曰:虽然如此,有赏有罚。师云:亦要汝委。

问:三界忙忙,如何得出?师云:不舍一法。学云:争奈忙忙何?师云:当直除,断不肯。

问:如何是与摩去底人?师云:还与摩问人摩?又云:不回头。问:如何是与摩来底人?师云:还会摩?又云:满面忻欢。问: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师云:向与摩时,问将来。又云:还与摩问人摩?

问:菩萨如恆沙,为什摩不能知佛智?师云:不见道,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又云汝还当得摩?学云:争奈不能恻得何?师云:如许多时,什摩处去来?

问:如何是沙门行李处?师云:莫教自委。进曰:还行李也无?师云:莫略虚。问:如何是沙门行?师云:非行不行。学云:如何保任?师云:汝适来问什摩?

问:请师不却来情。师云:虽然如此,更待什摩时?进曰:击电之机,难为措意。师云:何假烦词?

问:目瞪口肥底人来,师如何击发?师云:何处有与摩人?学人云:如今则无,忽有如何?师云:待有则得。进曰:终不道和尚不为人。师云:莫碗鸣声。

问:如何是无句中有句?师云:不道亦不道。学人云:请师举扬。师云:什摩处去来?

问:古佛之机,已有人置了也。未审师意如何?师云:古佛之机,已有人置了也。进曰:与摩则造次非宜。师乃休去。

问:浑仑提唱,学人根思迟回,曲运慈悲,开一线道。云:这个是老婆心。与摩则悲花剖折,已须尊慈,未审从上宗乘如何举唱?与摩须索你亲问始得。

问:疑则途中作,不疑则坐家兒。离此二途,乞师方便。师云:未曾将曲与,汝离什摩?进曰:与摩则冰消瓦解。师云:动亦你置,静亦你置。

问:如何是眼处闻声?师弹指,云:若待答话,则落耳根去也。云:我道汝领处错。

问:佛魔不到处,未是学人自己。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我道,你还信摩?学人云:便请师道。师云:你话堕也。

问:瞥起便息,此人于宗乘中如何?师云:困鱼止泊,病鸟栖芦。宗乘中不可作与摩语话。学云:如何是宗乘中事?师云:招庆道什摩?问:如何履饯,则得不负当人?师云:若求履践,则负当人。进曰:与摩则任性随流去也。师云:还向你与摩道摩?问:文殊剑下,不承当时如何?师云:未是好人。学人云:如何是好人?师云:是汝话堕也。问:诸缘则不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宁可清贫长乐,不作浊富多忧。问:如何是南泉一线道?师云:不辞向汝道,恐较中又有较。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七颠八倒。

师有时云:言前荐得,辜负平生。句后投机,殊乖道体。僧便问:为什摩却如此?师云:汝且道,从来事合作摩生?

问:古人有言:般若无知,遇缘而照。如何是遇缘而照?师乃提起手。问:古人相见,目击道存。今时如何相见?师云:如今不可更道目击道存。学云:与摩则适来已是非次去也。师云:知过必改。

问:古人有言:皮肤脱落尽,唯有真实在。皮肤则不问,如何是真实?师云:莫是将皮肤过与汝摩?

问:承教中有言:正直舍方便。方便则不问,如何是正直?师云:方便里收得摩?

问:常居大海,为什摩口里烟生?师云:非但大海,醍醐亦须吐却。僧云:与摩则学人不与摩去。师云:若不与摩去,阿谁罪过?僧谢师答话,师云:更不与你责状。

问:不假提网,还有提处也无?师云:试举与摩时看。僧进曰:不可道无提处。师云:你作摩生?学人礼拜。师云:虾跳不出斗。

问:教中有言:欲行大道,莫视小径。未委如何是大道?师云:行得摩?僧云:学人未会,乞师进向。师云:我若与汝进向,蹉却汝大道。

问:古人有言:阎浮有大宝,少见得人希。如何是大宝?师云:见摩?僧谢师垂慈,师云:大小。

问:古人有言:未有绝尘之行,徒为男子之身。如何是绝尘之行?师云:我若将一法如微尘许与汝受持,则不得绝。僧云:便与摩去,还得也无?师云:汝也莫贪头。

问:古人有言:一句了然超百亿。如何是超百亿底句?师云:不答汝这个话。僧云:为什摩不答?师云:适来问什摩?

问:古人有言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此是今时升降处。未审向上一路,和尚如何示及于学人?师云:不可道智知识识得。僧云:与摩则终不错举似于人。师云:你作摩生举?学人云:当不当?师云:此是答话,你作摩生举?僧云:和尚与摩道则得。师云:你作摩生合杀?

师问僧:你名什摩?对云:慧炬。师便提起杖云:还照得这个也无?对云:有物则照。师云:还见这个摩?对云:适来向和尚道什摩?师云:争奈这个何?对云:和尚是什摩心行?因古时有一尊者,在山中住。自看牛次,忽遇贼斫头,其尊者把头觅牛次,见人问:只如无头人,还得活也无?对云:无头人争得活?其尊者当时抛头便死。师遂拈问僧:尊者无头,什摩人觅牛?对云:那个人。师云:只如那个人,还觅牛也无?僧无对。师代云:不可同于死人。

祖堂卷十三报慈

报慈和尚嗣长庆,福州住,师讳光云,泉州莆田县人也。

于玄沙出家,才具尸罗,便参祖道,而造怡山,顿晓真心。后闽主请住报慈,赐紫号慧觉大师矣。

师升座,谓众云:某甲道薄人微,叨奉皇恩请命,传持从上祖宗,贵得相承不令断绝。今日众中,还有堪任继踵底人摩?出来!若是利根底相投,不烦瞬视。何况更待历涉脣锋,方为知有。与摩道也,未免招他诸方明眼人不肯。

问:师承超觉锁口之诀,如何示人?师云:赖我柱杖不在。学云:与摩则深领尊慈。师云:待我肯,汝则得。

问:玄沙宝印,和尚亲传。未审今日一会,付嘱何人?师云:且就是。你还解承置得摩?问:不历诸位,如何与道相应?师良久,学人罔措。师云:虽有此问,何异于无问?僧问:和尚适来拈掇,犹是第二机,如何是第一机?师良久,学人罔措。师遂云:合消得汝三拜。学云:与摩则非但学人,大众有赖。师云:亦须讳却。

师入朝,皇帝问:报慈与圣众相去近远?对云:若说近远,不如亲到。师知问:皇帝陛下,日应万机,是什摩心?皇帝云:什摩处得心来?师云:岂有无心者?帝云:那边事作摩生?师云:请向那边问。帝云:道。师云:皇帝要谩众人,则不可。

问:大众臻凑,请师举扬。师云:更有几人未闻?学云:与摩则不假上来。师云:不假上来,也且从。汝向什摩处会?僧云:若有所在,则辜负和尚。师云:只恐不弁精粗。

师问僧:才有是非,纷然失心。祖师与摩道,还有过也无?对云:不可道无。师云:过在于何?对云:合与摩道不?师云:你只是担枷判事。师代云:只为自犯严条。僧进云:如何道得,免得此过?师云:雨顺风调,极有所济。

师问僧:灵利参学,与道伴交肩过,便得一生不喜见,为复宾不喜见主?为复主不喜见宾?对云:主不喜见宾。师喝之。明朝却来云:宾不喜见主。师又喝。师代云:不弁投机,则向宾主分上行。僧进云:只如不喜见底人,合到什摩田地?师云:药山道底,只是拙钝。

师问僧曰:近离什摩处?对云:近离莲花。师云:古人道:不见一相出莲花。汝既离莲花,何烦更到这里?对云:参礼和尚。师云:汝是奴缘未尽,见婢殷勤。师代云:游山玩水来。

问:诸余则不问,请师尽其机。师云:不消汝三拜。对众道却。僧云:与摩则深领尊慈。师云:若是别处,则柱杖到来。学云:和尚宁不与摩?师云:又是不识痛庠。

问:名言妙义,教有所诠。不涉三科,请师指示。师云:消汝三拜。

问:得旨不存时如何?师云:若教更进一步,也是无端。僧云:与摩则粥饭随时去也。师云:或有人借问汝,汝且作摩生向他道?僧云:今日多好雨。师云:合吃棒,不合吃棒?学人礼拜。

问:机缘不到处,由是成瑕翳。未委和尚如何?师云:若问我,我则粥饭僧。学云:忽遇人问,作摩生向伊道?师云:遇寒则说寒,遇热则说热。

又时上堂云:四方来者,从头勘过,勿去处底,竹片痛决。直是道得十成,亦须痛决过。学人便问:既是道得十成,和尚为什摩亦劈脊打他?师云:不见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进云:与摩则学人更进一步。师云:若更进一步,亦是乱走人。学云:在和尚与摩道则得。师云:若如是,竹片犹是到来。

又时上堂云:古人教向未启口已前会取。今日报慈同于古人,为复不同于古人?有明眼汉,出来断看。还有人断得摩?若断不得公当,任你便解放光,亦无用处。虽然如此,我亦未免少分腥膻在。学人便问:不啧上来,宗风如何举?师良久,僧云:久处沉疴,全因王膳。师云:待我肯则得。

问:如何是和尚广化?师云:非但一人,更有来者,我亦向他道。学云:忽有大阐提人来,又作摩生?师云:□个还问人摩?僧云:故问又作摩生?师云:但□□来。僧云:则今现来。师便喝出。

师问僧:尽□□□不塞人口,作摩生道则塞却人口?对云:□□□好喧。师云:扶提不扶提?对云:未却扶提。师□:□语不付前言。师代云:和尚吃茶也未?

有僧辞,师问:脚根未跨门限,四目相睹,一生更休去。更招人检点,为复不招人检点?汝若道得,我则提囊煎茶送汝。无对。师以杖趁出法堂云:这虚生浪死汉!别僧代云:亦招人检点。师云:过在什摩处?对云:一翳又作摩生?师肯之。

师又问僧:见处出一切人见,还有过也无?对云:官不容针。师云:不放过,过在什摩处?对云:还与摩也无?师云:汝与摩道,还解齐得见处,出一切人见也未?无对。师云:大凡行脚人,到处且子细好。以杖趁出法堂。别僧代第二机云:犹是今时置得。

师上堂,众已集,云:灵药不假多。僧便出来:吁吁!师云:我则肯你,别有人不肯。僧云:只如不肯底人,活业在什摩处?师云:吃茶吃饭。僧云:只如与摩人,还检点人也无?师云:若是与摩人,始解见你病痛。其僧不肯,师云:汝虽然如此,我道理在。

师举佛日见夹山因缘云:古人道:自己尚是怨家,岂况从人?得与摩判断,堪与人为眼,为复不堪与人为眼?对云:虽然如此,犹较些子。师云:自己尚是怨家,为什摩道较些子?对云:唯有这个见解。师云:只如检点底人眼作摩生?对云:遇茶则吃茶。师云:此人还检点人也无?对云:传来则不可。师云:未传时作摩生?无对。师代云:吃茶吃饭。

问:教中有言:文殊赞维摩。维摩还得究竟也无?师云:未也,犹是教尽处。僧云:究竟作摩生?师云:吃茶吃饭。僧云:文殊与维摩,还得究竟也无?师云:自少出家,粗识好恶。

师问僧:吃饭也未?对云:吃饭了也。师云:宾主二家,阿那个眼目最长?对云:请师鉴。师云:方木逗于圆孔。师又问别僧:这个只对作摩生?对云:这个不合与摩只对。

师云:阇梨作摩生?对云:据某甲所见,两个总是瞎汉。师云:只如判断底人,还有眼也无?对云:若无眼,争解与摩判断?师云:作摩生是此人眼?对云:还怪得某甲摩?师不肯。师代云:适来与摩判断,还成瞎汉得摩?

因僧辞次,师问僧:你到浙中,浙中道伴惜问,语附机而不顾,舌头玄而不参,且作摩生与报慈知音,是汝若为对他?对云:终不敢辜负和尚。师云:看汝。平生未脱笼在。师代云:和尚上堂,则随和尚上堂。僧云:还有知音分也无?师云:平生被人请益,口似扁担。

师问僧:离什摩处?对云:离莲花。在莲花多少时?对云:半月来日。师云:古人道:灵利参学,与道伴交肩过,便得不喜见。汝既在莲化半月来日,亲得见处作摩生?对云:专甲虽在彼中,只是吃粥吃饭。师云:好五六百人聚头,吃粥吃饭,为复见处一般,见处别?对云:大家担柴则担柴,大家捣米则捣米。师云:既然如此,何用行脚?对云:天长地阔,有什摩障碍?师云:不道你无道理,也须纯熟始得。

同文节道场,三更时,僧俗俱集于应圣殿前。皇帝问师:作摩生是纳僧本分事?对云:若问本分事,终不别道。皇帝又问:还见不?师云:是甚摩?帝再问:还见不?对云:不可更见。皇帝别问:如何是一切众生本来心?师云:不离当位。帝云:其中事如何?对云:即心是佛。皇帝便礼拜。皇帝又别问:作摩生是诸大师道不得底事?对云:臣到这里,缄口则有分。

别日又于大安殿上,集百寮升殿,及两街僧录,名公大师。皇帝问:诸佛还有师也无?对云:佛佛相传,作摩无师?皇帝云:如何是诸佛师?云:不过于此。皇帝云:大师佛法,亦无穷无尽。对云:湛湛亡言,法海之波澜浩瀚,有何穷尽?皇帝遂礼拜。皇帝又问:佛何不现?对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未尝不现。时有两街首座,对御问师:本自圆成,凝然湛寂。和尚对圣人,说个甚摩事?师云:汝更听看。首座云:那边事作摩生?师云:向那边来商量。

因师说文殊院是报慈主山,僧拈问:和尚寻常道:祖佛向这里出头不得。为什摩却以文殊为主?师云:为他善能按剑。且留与后来。僧云:未委按剑时,还存也无?师云:拽出著。

问:古人道:因师故邪,为什摩宗承达摩?师云:若见达摩师,向什摩处出头?因举《花严经》:普眼菩萨,入三千三味门,觅普贤菩萨不见。僧便问:既是定观,为什摩不见?师云:只为妄想追求,未晓全真。僧云:只如退一步,还得见也无?师云:若于进前退后,则对面千里。僧云:既然如此,为甚摩举一念想,得见普贤?师云:不闻道繁兴大用,举必全真?

因师看经次,僧便问:主人道:佛教祖教,如似怨家。和尚为什摩却看经?师云:见若不见,触事何妨?与摩则超毗卢去也。师云:亦是傍助插嘴。僧云:何妨之义,凭何致得?师云:为你与摩。

因僧辞,师问:六根无用底人,还有行持佛法也无?对云:有。师云:既是六根无用,于佛法中,作摩生行持?其僧叉手进前退后,师便喝出,云:将为是作家,若与摩见知,更须行脚遇人去好。别僧代良久,师肯之。

祖堂卷十三龙潭

龙潭和尚嗣保福,在舒州,师号如新。福州福唐县人也。姓林,依灵握院出家。才具尸罗,志慕祖筵,而登保福之门,密契传心之旨。

数年盘泊后,因一日辞保福,出闽,保福云:汝出岭去,几时却来?师云:待世界平宁,则归省觐。福云:与摩则与汝个护身符子。师云:虽然如此,虑恐有人不肯。保福深器之。自尔遍游淮海,檀信倾瞻,俯徇人天,匡于禅刹矣。

师有时上堂,良久乃云:礼烦则乱。问:如何是迦叶亲闻底事?师云:汝若领得,我则不怪。学云:与摩则不烦于师去也。师云:又须著棒,争得不烦?问:省要处,乞师指示。师云:不得说,也听他。问:古人道:横说竖说,犹未知有向上一关捩子。如何是向上一关捩子?师云:赖遇娘生臂短。僧问:如何是祖师意?师云:要道有何难?僧云:便请师道。师云:将谓灵利,又却不先陀。

师问僧:古人借君臣父子,汝还信也无?对云:今日劳倦,勿心情。师云:待明朝,还祗对也无?对云:入丛林久矣。

师癸巳之冬,甲午之春,丁卯之月二十一日,示诲遗诫诸徒,则以子时便当顺寂。住世四十一年,为僧二十五夏。

祖堂卷十三福先招庆

福先招庆和尚嗣保福,在泉州。师讳省澄,泉州仙游县人也。俗姓阮氏,于彼龙花寺菩提院出家,依年具戒。

先穷律部,精讲上生。酬因虽超于净方,达理宁固于广岸,因而谓云:我闻禅宗最上,何必扃然而失大理?遂乃拥毳参寻,初见鼓山、长庆、安国,未凑机缘;以登保福之门,顿息他游之路。

后因一日,保福忽然入殿,见佛乃举手,师便问:佛举手意作摩生?保福举手而便掴,保福却问师:汝道我意作摩生?师云:和尚也是横身。保福云:这一橛我自插取。于时而[师]云:和尚非唯是横身。福深奇之。寻游吴楚,遍历水云,却旋招庆之筵,坚秘龙溪之旨。后以郡使钦仰,请转法轮,敬奏紫衣,师号净修禅师矣。

师初开堂日,升座,顷间云:大众向后到别处遇道伴,作摩生举似他?若有举得,试对众举看。若举得,免辜负上祖,亦免埋没后来。古人道:通心君子,文外相见,还有这个摩?况是曹溪门下子孙,合作摩生理论?合作摩生提唱?若欲问,向宗乘中置问来。时有人始云:谘和尚。师云:白云千里万里。学云:承和尚有言:向宗乘中置问来,请和尚答。师云:与摩也可在。问:昔日觉城东际,象王回旋,今日闽领南方,如何提接?师云:会摩?僧云:与摩则一机启处,四句难追。未委从上宗乘,成得什摩边事?师云:退后礼拜,随众上下。问:昔日灵山会,匿王请佛;今日招庆,太尉迎师。人天交接于坐隅,至理愿垂于开演。师云:莫屈著者问摩?僧云:与摩则慈舟已驾,苦海何忧?师云:不敢。问:昔日梵王请佛,盖为奉法之心,今日太尉临筵,如何拯济?师云:不是不拯济,还肯也无?学云:既然如此,今日一会,当为何人?师云:不为老兄。僧云:为什摩人?师云:却为老兄。问:九年少室,五叶花开;十载白莲,今日如何垂示?师云:遇人作摩生举?僧云:与摩则法雨滂沱,群生有赖去也。师云:别时与摩道则得。

师上堂云:某甲东道西道也得,只是于人无利益。只如达摩大师,梁普通八年到此土来,向少林寺里冷坐地,时人唤作壁观婆罗门,直得九年方始得一人继续。只如他是观音圣人,岂无智辩?可不解说法摩?只如当时分付二祖,是个甚摩意旨?二祖于达摩边承领得个什摩事?还有人举得摩?若有人举得,出来举看;若无人举得,大众侧聆,待某甲为众举当时事。于时众立辂然,师云:久立珍重。

问:名言妙句,尽是教中之言,真实谤源,请师指示。师云:吃茶去。僧云:与摩则慧日乾坤朗,有昧悉皆明。师云:向后也须更遇作家。问:承和尚举古云:师坐真金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地。如何是真实义?师云:览老兄此一问。云:与摩则不异于当时也。师云:说同说异,天与地犹是相近。

师上堂,临下堂时云:有人问话者出来。其时无人问,良久之间,师云:霜重方知松柏操,事难始见丈夫心。珍重。师上堂云:真实离言说,文字别时行。诸上座在教不在教?又上堂云:本自圆成,不劳机杼。诸上座出手不出手?又上堂云:古人道:拟心则差。招庆道:拟心为什摩却成差?时有人出来,叉手而立。师肯之。

又上堂示众了,饷时却言:诸上座看后莫看前,珍重。问:南泉道: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只如三世诸佛,为什摩不知有?师云:只为慈悲利物。僧云:狸奴白牯为什摩却知有?师云:唯思水草,别也无求。僧云:未审南泉还知有也无?师云:知幻则离。问:才施三寸,尽落途中;不落途中,请师指示。师云:适来岂不是捣米归?与摩则不虚申此问也。师云:今日是真正。问:不啧非次,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一瓶兼一钵,到处是生涯。僧云:与摩则后学之流皆承覆廕。师云:随众上下。又上堂于时云:大家识取混仑,莫识取劈破。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是混仑?是劈破?时有人便(问):承师有言:大家识取混仑,莫识取劈破。如何是混仑?师良久。问:如何是劈破底?师云:只这个是。僧问:古人道:服像虽殊,妙机不二。如何是不二底妙机?师云:你试分看。僧云:已蒙师指,如何保任?师云:适来作摩生会?僧云:是什摩?师云:若与摩则著衣吃饭。问:尽令提钢,末免受人检点。到别处有人相借访,如何知音?师云:茶饭延时。僧云:与摩则拈掇无功去也。师云:府庭过岁,春间却来。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扰扰匆匆,晨鸡暮锺。问:从上宗承,如何举唱?师云:无老兄扫地又争得?问:全身振视,为什摩道犹执瓦砾?师云:你还有眼不?僧云:若不与摩问,争委得当时事?师云:汝道思和尚见知作摩生?僧进前叉手,师云:莫辜负思和尚。僧云:思和尚宁不与摩?师云:众眼难谩。问:温白[伯]夫子相见则且置,和尚作摩生相见?师云:嘎。僧云:若不是学人,招得和尚怪笑。师云:汝适来问什摩?学人礼拜,师云:虾跳不出斗,是汝不会。

师有颂曰:

佛日冲天闲雾开,觉城东际象王回。

善财五众承当得,锾子虽逢似不来。

问:巧妙之说,又涉三寸,不啧上来,若为指示。师云:我不责你上来。僧云:深须尊慈,师意如何?师云:我则且置,汝适来作摩生?学人礼拜,师云:我适来龙头蛇尾,是汝不知。

师有颂曰:

大士梁天请讲开,始登莲座蹑梯回。

皇情未晓志公说,大士金刚已请来。

问:普贤心洞晓,何不获圆通?师云:因地修心闻力大,初心争可得圆通?僧云:与摩则格高难凑泊,门普易相应。

师有时颂曰:

吴坂当年塔未开,宋云葱岭见师回。

手携只履分明个,后代如何密荐来?

问:未审和尚法嗣何人?师云:漳水深沉,宁穷浪底?云:与摩则龙溪一派,晋水分流。师云:甘言道薄,何置饰词?问:如何是古佛?师云:无金色。僧又问:如何是今佛?师云:带笑容。僧云:未审古佛与今佛还分也无?师云:向汝道:无金色,带笑容。僧云:说古说今,因学人置得,和尚如何?师云:阳和布令,万物唯新。府主太尉问:僧众已蒙师指示,弟子进步,乞和尚垂慈悲。师云:太尉既进步,招庆不可不祗接。弟子常笼日久,军府事多不会,乞师方便。师云:太尉适来道进步,招庆道不可不祗接,太尉还会摩?太尉设礼而退。问:如何是般若?师云:是什摩?僧云:与摩则因师委得去也。师云:委得底事作摩生?学云:遇茶吃茶。师云:太深也。

祖堂卷十三山谷

山谷和尚嗣保福,在舒州三祖塔住。师讳行崇,福州长溪县人也。俗姓郑氏,于彼慈云出家具戒。

至于经论,无不博通。律部精严,长讲百法。久在浙江,后闻保福匡徒化盛,乃拥毳抠衣,密传心印。漳州太尉钦仰道风,请匡禅苑,敬奏紫衣,敷扬佛事。寻离漳浦,远届皇都,叠捧天恩,赐于山谷矣。

师初开堂时,僧问:不责非次,乞师全示。云:若教全示,更是阿谁?又时上堂云:虽不在,未尝不为诸兄弟。若委报恩常为人处,许汝出意想知解五阴身田。若不委得,犹待报恩开者两片皮,方是为人,保汝未解出得意想知解。所以古人唤作鬼家之活计,虾蟆衣下客。汝欲得速疾相应,只如今立地便验取识取,有什摩罪过?不然,根思迟回,且须以日及夜,究竟将去。忽然一日觑见,更莫以少为足,更解研穷究竟,乃至屠坊酒肆,若角 牛若净,若好若恶。以汝所见事,觑尽教是,此境界入如入律。若更见一法,如丝发许,不是此个事。我说为无明翳障,直须不见有一法是别底法,方得圆备。到这里,更能翻掷自由,开合不成痕缝。如水入水,如火入火,如风入风,如空入空。若能如是,直下提一口剑,刺断天下人疑网,一如不作相似。所以,古人道:繁兴大用,起必全真。若有一个汉到与摩境界,谁敢向汝面前,说是说非?何以故?此人是个汉,超诸限量,透出因果。一切处管束此人不得。兄弟若能如是,则不可。未得如此,直须好与,莫取次发言吐气,沉坠却汝无量劫。莫到与摩时,便道报恩不道。珍重。

问:不涉公私,如何言论?云:吃茶去。问:丹霞烧木佛,意作摩生?云:时寒烧向火。翠微递罗汉意作摩生?云:别是一家春。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云:碓捣磨磨。问:曹溪一路,请师举扬。云:莫屈著曹溪摩。与摩则群生有赖?云:汝也是老鼠吃盐。

End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 方广锠《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从《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祖堂集》的记载看,西来意这一公案出现得甚早。《祖堂集》卷三老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方广锠:《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方广锠《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欣赏《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