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祖堂集 二十卷
2025-04-20 12:46

祖堂集 二十卷

祖堂卷二十瑞云寺

五冠山瑞云寺和尚嗣仰山寂禅师,师讳顺之。俗姓朴氏,氵 贝江人也。

祖考并家业雄豪,世为边将,忠勤之誉,遗庆在乡。母昭氏,柔范母仪,芬芳闾里。怀娠之日,频梦吉祥。免腹之时,即多异瑞。昔贤知此,今又徵焉。及乎竹马之期,渐有牛车之量。凡为嬉戏,必表殊常,已至十岁,精勤好学;属词咏志,即见凌云;剖义谈玄,如同照镜。既登弱冠,道牙早熟。厌处喧华之地,长游静默之中,遂乃恳告二亲,将随缁侣。志不可夺,所天容许,便投五冠山剃发,乃适俗离山,受具足戒,行同结草,心比护鹅。因游公岳,忽遇神人邀请,化成官阙,若兜率天,说法应缘,倏焉殄灭。若非德至行圆,孰能致感如此也?

洎乎大中十二年,私发誓愿,拟游上国。随入朝使利涉云溟,乘一只之舟 公,过万重之浪,曾无惧念,不动安禅,迳到仰山慧寂和尚处,虔诚礼足,愿为弟子,和尚宽尔笑曰:来何迟?缘何晚?既有所志,任汝住留。禅师不离左右,谘禀玄宗,若颜回于夫子之下,如迦叶于释尊之前。彼中禅侣,皆增叹伏。

乾符初,松岳郡女檀越元昌王后,及子威武大王,施五冠山龙严寺,便往居焉,今改瑞云寺也。

师有时表相现法,示徒证理迟疾。此中四对八相。

○此相者,所依涅般相,亦名理佛性相,与群生众圣,皆依此相。相虽不异,迷悟不同。故有凡夫有圣,谓识此相者名为圣人,迷此相者名为凡流。是故龙树在南印土,则为说法,对诸大众而现异相,身如月轮,当于坐上。唯闻说法,不见其形。彼众之中,有一长者,名曰提婆,谓诸众曰:识此瑞不?众曰:非其长圣,谁能辩耶?尔时提婆心根宿静,亦见相默然契会,乃告众曰:今此瑞者,师现佛性,非师身者。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语犹未讫,师现本身,座上偈曰:

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

说法无其形,用辩非声色。

若有人将此月轮相来问,相中心著牛字对也。

○@牛此相者,牛食忍草相,亦名见性成佛相。何以故?经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又云: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涅般,则见佛性故。当知草喻妙法,牛喻顿机,醍醐喻佛。如是则牛若食草,则出醍醐。人若解法,则成正觉。故云牛食忍草相,亦名见性成佛相也。

○牛 牛 牛,此相者,三乘求空相。何以故?三乘人间说真空,有心趣向,未证入真空,故表围相下画三牛也。若将此相来问,以渐次见性成佛相对之。

○@牛此相者,露地白牛相,谓露地者佛地,亦名第一义空。白牛者谘法身之妙慧也,是故表一牛入圆相也。问:何故月轮相下著三兽,又月轮相中心著牛字对之耶?答:月轮相下三兽,是表三乘。月轮相中心一牛,是表一乘,是故举权乘来,现实入证对之。问:向前已说,月轮相中心著牛,是牛食忍草相。何故又言月轮相中心著牛者?露地白牛相也。两处皆是同相同牛,何故说文不同耶?答:说文虽别,相及牛则不异。问:若也不异,何故两处各现同相同牛耶?答:虽相及牛则不异,见性迟疾不同,故两处各现同相同牛。问:若论见性迟疾各别者,食忍草牛与露地白牛谁迟谁疾耶?答:食忍草牛,则明花严会中顿见实性之牛,故疾;露地白牛,则明法华会中,会三归一牛故,是故说文虽则不同,证理不异。故举同相同牛,明理智不异,不言来处全同也。

牛○,此相者,契果修因相。何以故?初发心住,虽成正觉,而不碍众行。慧等佛地,行不过位,故表此相也。古人云:履践如来所行之迹,则此相也。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又作月轮相中心著橑字对之。

○@橑,此相者,因圆果满相也。问:何故月轮相上头著牛字来,月轮相中心著橑字对之?答:月轮相上头著牛者,契果修因相。日[月]轮相中心著橑字者,因圆果满相。举因来现果对之。

○牛,此相者,求空精行相,谓门前草庵菩萨求空故。经云:三僧败修菩萨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求心不歇,故表此相也。若有人将此相来问,月轮相中心著王字对之。

○@王,此相者,渐证实际相。何以故?若有菩萨经劫修行,坏四魔贼,始得无漏真智,证人佛地,更无余习所恆[忄 且],似圣王降伏群贼,国界安宁,更无怨贼所忄 且。故表此相也。此下两对四相,遣虚指实。

牛○@人,此相者,想解遣教相。谓:若有人依佛所说一乘普法,善能讨寻,善能解脱,实不错谬,而不了自己理智,全依他人所说。故表此相也。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则袪上头牛字对之。

○@人,此相者,识本还源相。经云:回神住空窟,降伏难调伏。解脱魔所缚,超然露地坐,识阴般涅般者,即此相也。问:何故袪上头牛字,不袪圆相中心人字耶?答:圆相中心人字者,表理智;上头牛字音,喻人想解。若有人虽依教分析三藏教典,而未显自己理智者,尽是想解。想解不生,则理智现前。故袪上头牛字,不袪圆相中心人字,是故经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问:何故不许凡人依教学法耶?答:若是智者依教,何用识心?凡人依教无益。问:诸佛所说三藏经典,有所用不?答:不是不许,依教悟入,依教想解,只是虚妄。是故佛告阿难,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戏论,当知依教想解无益。问:何故教云闻佛教者,尽成圣果?又云一毫之善,发迹驻佛?答:约上根人,依教便梧。直现理智,决定明了。若约下根,依教不悟,想解无益。此下根人,依教动[薰]种。待后世者,谁言无益?闻佛教者,尽成圣果。一毫之善,发迹驻佛。何况广学经论,及讲说者?

○@人牛,此相者,迷头认影相。何以故?若有人不了自己佛及净土,情知他方佛净土,一心专求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故勤修善行。念佛名号,及净土名相。故表此相也。志公笑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者。即此相也。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则袪圆相下牛字对之。

○@人,此相者,背影认头相。问:何故袪下头牛字,不袪圆相中心人字耶?答:众生未发真智,未达真空,故专求他方净土及佛,往生净土,见佛闻法。众生若回光发智,达得真空,自己佛及净土,一时齐现。不求心外净土佛,故不袪圆相中心人字,袪下牛字也。问:如何是自己佛及自己净土?答:众生若发真智,达得真空,即真智是佛,空是净土。若能如是体会,何处更求他方净土及佛也?是故经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又此下四对五相:

□,此相者,举函索盖相,亦名半月待圆相。若有人将此相来问,更添半月对之。此则问者举函索盖,答者将盖著函,函盖相称故,已现圆月相也。圆相则表诸佛体也。

□,此相者,把玉觅契相。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圆月中心著某对之。此则问者把玉觅契,故答者识珠便下手。

□,此相者,钓入索续相。若有人将此相来问,某字边添著人字对之。此则问者钓入索续,故答续成宝器也。

○@佛,此相者,已成宝器相。若有人将此相来问,又作圆月相中心著土字对之。

○@士,此相者,玄印旨相,迥然超前现众相。更不属教意所摄。若有人似个对面付,果然不见。故三祖云:毫厘有错,天地玄隔。然不无玄会之,谁能识此相也?若是其人,见而谙会,如子期听百牙之琴,提婆见龙树之相。不是其人,对面不识,似巴人闻白雪之歌,锾子入净名之会。假使后学根机玄利,将是则顿晓。如鸡把卵,啐啄同时。相性迟钝者,学而难晓。似盲人相色而转错耳。

师有时说三遍成佛篇,于中有三意。云何为三?一者证理成佛,二者行满成佛,三者示显成佛。言证理成佛者,知识言下,回光返照,自己心原,本无一物,便是成佛。不从万行渐渐而证,故云证理成佛。是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又古人云:佛道不远,回心即是。即此义也。此证理成佛中,若说体性,都无一物。通论三身,不无一佛二菩萨。虽有三人,而今见性成佛,故得成佛,功在文殊,故古人云:文殊是诸佛母。所谓诸佛从文殊生,故言文殊者,即实智也。一切诸佛,因其实智,而证菩提。是故文殊是诸佛母耳。

言行满成佛者,虽已穷其真理,而顺普贤行愿。历位广修菩萨之道,所行周备,悲智圆满。故云行满成佛也。故古人云:行到处即是从来处。是故明知,所行已周,还至本处。本处者即理也。此行满成佛所证之理,不异于前证理成佛之理。理虽不异,行因至果,故云行满成佛也。此行满成佛中,若举果德,但以普贤,行成佛道。论三身亦有一佛二菩萨,虽有三人,而今别取行满成佛,故得成佛功在普贤。故古人云:普贤是诸佛父也。所谓诸佛从普贤生。故言普贤者,即万行也。一切诸佛,因其万行而证菩提,是故普贤是诸佛父耳。

言一佛二菩萨者,遮那是理,文殊是智,普贤是行。此理、智、行,三人同体,故一不可舍也。又,一佛二菩萨,互为主伴,以本体无上,遮那为主;以见性智功,文殊为主;以万行福力,普贤为主。是故李玄通云:一切诸佛,皆以文殊普贤二大士成佛菩提也。又云:文殊普贤,为诸佛作少男长子。故知三人互为主伴耳。

言示显成佛者,如前证理行满,自行成佛已毕,今为众生,示显成佛,八相成道矣。言八相者,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般等八相成佛,故云示显成佛当知八相成道,是报化非真。是故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般。以本愿力,故示显自在法,此经报化佛中指真佛也。又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只劫。故知释迦如来,无量劫前,已成行满大觉,而为众生故。示显始成正觉,今此释迦,是贤劫千佛之中第四佛也。过去庄严劫中一千佛,现在贤劫中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中一千佛。如是三劫中,一切诸佛出现于世,摄化群生,相传授记,分毫不错矣。观看教典,推寻古迹,通观一人成佛方样,应知三遍成佛耳。伏请欲磨佛位者,略看筌蹄,却自思惟。前佛后佛,皆同此路。如人行路,新旧同辙,故记而[而记]之也。

师有时说三篇,于中有三意。第一《顿证实际笃》,第二《回渐证实际篇》,第三《渐证实际篇》。

广野中有一仙人,名日该通。为大众说:若有众生,无始已来,不悟性地,轮回三界,随缘受报。忽遇智者,演说真教。顿悟性地,便成正觉,不依渐次,故名为顿证实际。是故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出醍醐。是其意也。

众中有一隐士,名曰智通,启仙人曰:信知群品自有性地,又一切智者,演说真教,不为一人。何以故?同闻真教,悟与不悟,各各不同?仙人告隐士言:众生虽有自性清净圆明之体,背本逐末,多劫多时,受别异身,根性利钝不等,故同闻真教,悟与不悟各各不同,不是智者说真教祸。故经云:犹如明净日,瞽者莫能见。无有智慧心,终不能见。隐士启仙人曰:谛观高指,且寻来言,智者说法,不为一人。悟与不悟,唯在愚智。然则愚智本来各各不同。说法有何所用?仙人告隐士言:汝今谛听,吾为汝说。智人不是本悟,愚人不是长迷。愚人忽悟真说,智人不是外来。若也不用真教,愚争成智人?若也不用真教,何处辩得利钝?是故众生若是根钝者,再闻真教,不晓性地。众生若是利根者,忽闻真教,顿晓性地,便是智人也。何处愚智有隔?是故当知凡圣不隔,根有利钝。智者说法,亦不为一人,犹如母鸡抱卵,众卵皆发。赞窠不发,可即母鸡唯不爱众卵,爱赞[占]窠。是则发与不发,唯在卵性,不是母鸡抱卵之祸。一切智者,亦复如是。广为大众演说真教,根利者顿晓,根钝者不晓,可则智者唯爱利根,不爱钝根,是即晓与不晓唯在根性,不是智者说教之祸。是故经云:所有闻法,不由他悟。然即知假方便,智者常说妙法,悟与不悟,此在学人,不在智者。隐士问曰:众生若是利根,忽闻真教,言下慧发,顿悟性地。此是何人?仙人答曰:此是智照文殊。隐士问曰:文殊智照在何处?仙人答曰:文殊智照是在性之隐士。问曰:照智与性地同异若何?仙人答曰:智照与性地不同不异。隐士问曰:智照与性地不同不异,其义如何?仙人答曰:智照是能证之人,性地是所证之法,故不无能所。是故古人云:以此无知之般苦,证被无相之真谛。故智与性不同。又能证智照无知,所证性地无体,不有能所。是故古人云:智穷真际,能所两亡。故智照与性地不异照。隐士智通闻仙人说,奉契高指,顿决疑网也。

于时该通仙人为大众说,先为智通已说见性,若论众行,不必如此。此众中有游子,名曰行通,启仙人曰:见性如此,众行若何?仙人告游子言:若有众生,忽闻真教,顿见性地,不住此处,随缘行,自利利他悲智,故名为众行。游子启仙人曰:我等曾闻仙人演说法,忽闻真教,顿悟性地,名为智照文殊。今承仙人说,顿悟性地,不住此处。随缘行自利利他悲智,故名为众行。行此行者,此是何人?仙人答曰:行此行者,寄位普贤。游子问曰:普贤大士,寄何等位?仙人答言:寄因五位,乃至果位。虽寄此位,不住此位。

众行行时,三等普贤。游子问曰:寄位于因位,乃至果位。何等名为三等普贤?仙人答曰:一者出缠普贤,二者入缠普贤,三者果后普贤。游子问曰:此三普贤,胜劣等级,其义如何?仙人答言:此三普贤,胜劣等级,其义不同。谓所言出缠普贤者,见性之后,行于众行。对前万境,不无瞥起之心。已达心源,不滞幻化之境。故古人云:不无所断之障,还有能断之智。游子问曰:古人云:若发能证之智,全无所断之障。其义如何?仙人答曰:若发能证之智,全无所断之障者,此是文殊断惑。何以故?文殊当性之时,体中不有异相,故今言不无所断之障,还有能断之智。此是普贤断惑。何以故?普贤历位之时,不无断惑成德故。是故两人断惑成德不同,不会两人断惑成德,相诤断惑成德之义。游子问曰:已知文殊断惑如此,若论普贤断惑,断现行耶?断习气耶?仙人答言:若言普贤位中,全无现行烦恼,普贤寄位断惑,此是习气烦恼。游子问:现行与习气如何?普贤全无现行之惑,唯有习气之障。仙人答言:凡夫对境起心,不识前境后境作业,即是现行。智者对境起心,知境虚幻,不滞前境习气,故是普贤是见性之后,行行之人,故全无现行之惑,唯有习气之障。若无习气可断,何用难忍能忍?若无悲智成佛,何用难行能行?虽行悲智,二门所作,依体成行,是故古人云: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取寂意,唯有济群心。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少圣讵能任?然却知出缠普贤,众行悲智,而依体修行,又细说普贤众行,即行布圆融齐现,断惑成德俱有,自利利他双修,智门悲门并成。言行也,繁兴大用,起必全真,言行相也。不无依位断惑,位高则习气渐薄,行广则悲智增深。从十住乃至十地,出缠菩提已满也。所言入缠普贤者,一切群品中,同类大悲是。前出缠普贤位中,广行悲智,而自利利他行故,不无断惑成德之功。虽断成德之功,出缠已满,而不信出缠无患之处,故于四生六趣,广行大悲,同断化物之名入缠普贤,以此入缠化物之德,与前出缠成行之功,二心功齐平等,故名为等觉。悲智圆满,故名为等觉。不取出缠入缠,不取大智大悲,故名为妙觉。虽不取悲智出缠入缠,若论果德,无行不取,无位不收也。所言果后普贤者,通行三昧是也。谓:妙觉位中,虽不取出缠大智大悲,而不住此,还向出缠大缠,大智大悲,逆顺纵横,于诸位中同类同心,亦不定守位,随缘任运,广作大悲。于诸类中,何位定不受,于能作能受,不作不受,故名为果后普贤也。若定取此人所行者,未会此人行处也。所言三等普贤者,不是三人,一人行行,依行胜劣大义,三等普贤也。所言一人者,初顿证实际之时即文殊,今随缘行行之时即普贤,故名为一人也。此是通取内证外化也。若以内证外化不同,故文殊普贤两人。若以通取能证所证,及众行不同,即为三人也。此大教意说也。

谓大经题云:大方广者所说之法故,即遮那是也。佛者,能证之人也,故即文殊是也;花严者,随缘之行,故普贤是也。此且一佛二菩萨,即为三人也。苦欲修行普贤行者,先穷真理。随缘行行,即今行与古迹相应,如似闭门造车,出门合撤耳。

《回渐证实际篇》第二,时该通仙人为大众说法。若有众生,无始已来,不悟性地,轮回三界,闻三乘渐教,悟三乘法,三界患,故有三乘人。此忽闻真教,回成妙惠,穷证实际,故名为回渐证实际也。是故古人云:门前三驾车是权乘,露地白牛方明实际。即其意也。

隐士智通启仙人曰:此回渐证实际之者,与彼顿证实际之人同异如何?仙人答曰:虽先已落三乘,不在三乘故,来处玄殊,而今回渐证实际,故与彼顿证实际者不异。是故古人云:百川归大海,无百川名,三乘归一乘,无三乘名也。然即知此回渐证实际之人,与彼顿证之人不异也。莫愁回渐与顿证同异,自回随缘之心,还照实际之理也。隐士智通奉领真说,寂然无言也。

于时游子行通启仙人曰:我等曾问仙人演说,若有众生,顿证悟性地,不住此处,随缘行行,名为众行。行此行者,名为普贤。今此回渐证实之后,有人行众行耶?无人行众行耶?仙人答曰:不无行众行者,所以者何?回渐证实者,即露地白牛故。白牛运转,不住露地故,不无行众行人,所言露地白牛者,露地是所证之法故,即遮那是也。白牛是能证之人故,即是文殊是也。白牛运转,不住此处故,即普贤是也。普贤所行,即是众行也。二篇大意如此,汝自谛观,同异自看耳。

《渐证实际篇》第三,时该通仙人为大众说:若有众生,无始已来,不悟性地。轮回三界,随缘受报。忽闻渐教,信解渐发,寄因六位,经三败劫,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断惑成德,始得无漏真智。露现法身,故名为渐证实际也。是故古人云:信根生一念,诸佛尽应知。修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三大僧败劫,六度久安施。薰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是其意也。

时隐士智通启仙人曰:今此渐证实际之人,顿悟实际之人,同异如何?仙人告隐士言:虽渐顿不同,而终归一耳。所以者何?小川归海,全同一味。渐解归源,岂有两般也?是故渐顿虽异,归源无二耳。隐士智通,奉仙人教,不生异解,退身默然也。

于时游子行通,启仙人曰:于前篇中闻仙人说顿证实际后有行人。此篇所明渐证实际之者,渐证实际已后,有行人耶?仙人答曰:虽不无行行,不同前篇所明者,顿证实际已后,随位行时,出缠入缠,乃至果后,三等普贤行。今此《渐证实际篇》意者,依渐教方便,经三僧败修菩萨行,始得无漏真智。以此无漏真智,露现法身,故名为渐证实际。渐证实际已后,虽不无行行,而全依位等级故。是故不同前篇所明也。

游子问曰:曾闻前两篇中,俱明能证之人,所证之法,乃至随缘行人,各各有名。此篇中还有能证所证,及随缘行人名耶?请为指出。仙人答曰:不无能证所证,及随缘行人名也。谓能证之人者,即是无漏真智,亦报身佛是也。所证之法者,即是实际,亦名法身佛是也。行之人即是无漏真智,不守果位,随缘利物,名为行人,亦名化身佛是也。

和尚享年六十五迁化也,谥号了悟禅师真原之塔。

祖堂卷二十米和尚

米和尚嗣襄州王敬初常侍,在西京。未睹行录,莫穷氏族。

师因教僧问仰山:令时还假悟也无?仰山云:悟则不无,争奈落第二头何?师肯之。

有老宿屈师斋,师来不排座位。老宿在一边坐,师便展座具,礼拜老宿。老宿便起,师便坐,老宿都不作声。乃展席地上而坐。到夜间,告众曰:他家若在佛法中,用心三日,便合见,若不见则不知。师到三日后,来云:前日著贼。僧问镜清:米和尚回意如何?云: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平。

临济问师: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师云:是也。作摩生是本来面?临济一掴。师云:长老且宽宽。济侧掌,师归受业寺。

有老宿问:月中断井索,时人唤作蛇。未审吾师唤作甚摩?师云:若有佛见,则同众生见。其老宿云:千年桃核。

祖堂卷二十宝寿

宝寿和尚嗣临济,师讳沼,在镇州。未睹行录,不决化缘终始。

师问胡钉铰:见说解钉铰,是不?对曰:是也。师曰:还解钉铰得虚空摩?对曰:请和尚打破将来。师便打之。对曰:莫错打某甲。师云:向后有多口阿师与你点破在。

有人举似赵州。赵州云:只者一缝,尚不奈何。东山代第一云:若是某甲手里,阿那个缝门@下不钉?

师初开堂时,三圣推出一僧,师便打之。三圣云:长老与摩识弁人,瞎却镇州城里人眼去在。

祖堂卷二十灌溪

灌溪和尚嗣林济,在潭州。师讳志闲。未睹行录,不决化缘始终。

后道吾参师,不礼拜便问:什摩生?师云:无位。吾云:与摩则同空去也。师云:咄,这屠兒!吾云:有生可杀则不倦。

师到末山师姑处,师姑问:从什摩处来?师云:露口来。师姑云:何不盖覆?师却问:如何是末山?师姑云:不露顶。进曰:如何是末山中人?姑云:非男非女相。进曰:还变也无?姑云:不是鬼神,变什摩?师肯之。

洞山问夹山:作摩生?对云:只与。洞山肯之。有人举似师,师云:金打金,水洗水。云门拈问僧:作摩生是金打金,水洗水?僧云:吃胡饼。与摩道,还得摩?僧云:捶了莫闹。云门肯之。问:如何是不伤之句?师云:满口道不触。

师初住灌溪山,次化岳麓。每有一言:五阴山中古佛堂,毗卢昼夜放圆光。

塔于岳麓山。

祖堂卷二十兴化

兴化和尚嗣林济,师在魏府,师讳存奖。未睹行录,莫决终始。敕谥广济大师通寂之塔。

师问僧:甚摩处来?对云:崔禅师处来。师云:还将得喝来也无?对云:不将来。师云:与摩则不从崔禅师处来。僧便喝,师便棒打。

师又时唤,僧应喏。师云:点则不到。又唉别僧。僧云:作摩?师云:到则不点。问:国师唤侍者意作摩生?师云:一盲引众盲。怡山拈问众:什摩处是国师盲处?自代云:他家欠少甚摩?

同光帝问师:朕昨来河南,取得一个宝珠,无人著价。师云:请皇帝宝珠看。帝以两手拨开幞头角。师云:皇帝是万代之宝珠,谁敢著价?

祖堂卷二十后鲁祖

后鲁祖和尚嗣灌溪,在邓州。

问:如何是双林树?师云:有相身中无相身。进曰:如何是无相身?师云:金香炉下铁昆仑。问:如何是高峰独宿底人?师云:夜半日头明,午时打三更。问:格外事如何?师云:化道缘终后,虚空更那边。僧问:进向无门时如何?师云:太钝生。进曰:不是钝生,直下进向无门时如何?师云:灵机未曾论边际,执法无[元]来在暗中。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云:春来草自青,日上已天明。进曰:如何是不著力处?云:山头石崩落,平川烧火行。

祖堂卷二十隐山

洞山行脚时,迷路入山,恰到师处。师问:此山无路,从什摩处来?对云:来处则不无。和尚从什摩处入此山?隐山云:我不从云水来。和尚是先住,此山是先住?云:不知。和尚为什摩不知?云:春秋不到来。洞山便问:如何是宾中主?云:白云盖青山。如何是主中主?云:长年不出户。宾主相去几何?云:长江水上波。宾主相见,有何言说?云:清风拂白月。又偈曰:

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兒。

白云终日依,青山都不知。

欲知此中意,寸步不相离。

洞山因此颂曰:

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

欲知此中意,一老一不老。

因此,龙牙大师造颂曰:

心空不及道空安,道与心空状一般。

参玄不是道空士,一乍相逢不易看。

因此,曹山大师造颂曰:

今年田不熟,来年种有期。

爱他年少父,须得白头兒。

祖堂卷二十兴平

洞山礼拜,师云。莫礼老朽。洞云:礼非老朽者。师云:他不受礼。洞山云:亦未曾止。洞又辞,师云:何处去?云:沿流无所止。师云:法身沿流,报身沿流?云:总不作如是见解。师拍掌讶之。

保福云:觅不得几个。又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即汝心是。虽然如此,犹未是某甲问处。师云:若与摩,问取木人去。某甲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师云:汝试道看。洞山云:不是某甲,有人问。

祖堂卷二十米岭

问:如何是纳衣下事?师云:丑陋任君嫌,不挂云霞色。

End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 方广锠《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从《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一、最早出处从《祖堂集》的记载看,西来意这一公案出现得甚早。《祖堂集》卷三老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能打开任何人心结的二十句话

1.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不要害怕过错而错过2.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3.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4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

钟茂森:净宗根本戒(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请看《大乘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我们继续来讲第四条戒,妄语戒。我们一起将经文读一下:【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来看第十九句:【正直代天行化。】这一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这两个字,这讲的是心地,『代天行化』这一部分是讲到行动,心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着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敬兄。】『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修地藏法门的二十八种功德利益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调伏人生二十难:善解方便难

证严法师佛说人有二十难,善解方便二十难;会事启理方便法,举手投足是妙方;万法唯心重善解,随机逗教方便法;不变随缘圆事理,善解方便就不难。佛说人有二十难,第二十种是善解方便的困难。善解方便,听起来好像很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