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思想:惟觉长老:禅与人生
2025-04-26 06:53

(一)

佛法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禅。古德曾说,修行学佛要从三方面去努力:学佛的口、学佛的身、学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禅。研究经教或修任何宗派,如果不知道禅的道理,就没有学到佛的心要。因为禅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性,迷失本心本性,学佛就失去了方向。

古德云: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所有一切宗派都非常注重禅,例如,净土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称作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禅。如古德云: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修行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要超凡入圣、转识成智,要生净土。净土,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心清净就是净土,这念心不清净就是秽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任何宗派都离不开禅,禅是贯通一切的。

经中提到,行者必修三事:第一,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广积福德资粮;第二,博学多闻,增长智慧;第三,修习禅定。可见禅定对修行的重要性。因此《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每一个法门都在阐述禅定的道理。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由此可知,禅是修行学佛的必修课程。

禅也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必修课程。尤其现在的社会,已经从农业社会到达工商社会和信息科技的时代,生活步调十分紧凑,不像以前农业社会时,人的心比较单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心很宁静、很自在。宁静的心、安详的心、自在的心,就与禅相应。而现在工商业社会,人们在行住坐卧之中心都非常紧张,缺少了宁静、安详的心,因此就产生了很多混乱、失序的现象。

由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偏重于物质文明,使得一般人汲汲营营于追求物质生活,忽略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当一直对外追求,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希望这念心能够真正落实、安定下来,就必须要了解禅的道理,才能够在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有条不紊,人生才会愉快、有意义!

禅是安定的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要更进一步地了解禅的意义与重要性,就必须通过禅修的熏习、契悟,我们的人生才会落实,修行才能提升。

禅有两种意义:第一是真实,第二是无量。真实,就是不可说、不可说,超越了文字、语言。这念心是本具的,是不可思不可议的;可思可议,就落入生灭、落入相对,就不是绝对的心。如禅宗祖师所言: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只要说出来,就不是第一义了。

假使契悟了禅,就知道这最真实的道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说。虽然知道水的味道,但是无论怎么形容,别人还是无法体会;只有他自己喝了这一杯水,才能知道水的味道。往昔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传法的过程中无言无说,却已经显现了这念心的微妙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禅就是契悟自己这念心性,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实相。不过,最真实的意义虽然不可以言说,但是也不妨碍运用言说。说出来是一种方便,藉此表达禅的种种功德与意义,方便学人藉由这种方便来契悟。

悟到了禅的道理,就能超凡入圣。悟到当下这念心不可思、不可议,就能发挥种种妙用。这念心能够做主,在日常生活上的所作所为,就能恰如其分,如禅宗祖师所说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什么叫做不昧因果?就是契悟到我们这念心,行住坐卧、举手投足都恰到好处,时时刻刻都合乎因果法则;不但合乎因果的法则,而且处处都是禅,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搬柴运水无不是神通妙用。因为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禅。所以古德讲: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面对外在的环境,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心。

悟了这念心,契悟实相理体,便能开演出无量无边的道理,因为一切法皆不离当下这念心。前面提到,禅有两种意义:一是真实义,一是无量义。什么是无量义?禅具足无量无边的微妙义理,代表智慧、定力、慈悲,心当中所有一切功德都是禅的妙用,无论是俗谛、真谛、中谛之理,都是这一念心的体、用,一切都统归于禅,此谓无量义。

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了解禅的义理与妙用后,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向佛的身、口、意(心)学习,便能真正落实禅的修习。

什么是佛之身?就是佛经所讲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些道理、规矩、章法,都是从心中产生出来的。

什么是佛之口?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空说有,横说竖说,一切言教──包括禅、净、律、密,渐修法门、顿悟法门等,都是从这念心流露出来的。所以古德说,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诸法,都是从实相当中产生出来的。

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诸法最后仍然回归这念心;离开了这念心,没有一法可得。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管修习哪一个法门,都是走了远路,只是种一点善根而已,要等待久远之后才能得到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道理都是从我们这念心当中流露出来的;离开这念心来修行,如同舍本逐末。所以永嘉玄觉大师说:但得本,莫愁末。本指的就是禅心。契悟这念禅心,了解了根本,做什么都易如反掌,这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贵,才能得到解脱。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佛的心,起心动念都是智慧、都是三昧,乃至于神通妙用。为什么众生与如来同样具有这念心,起心动念的果报却不一样?这是因为如来契悟了本心,也就是禅心。禅心,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在定慧当中,清楚明白,随处做主。众生的心,念念都在生灭当中,患得患失,贪着财、色、名、食、睡、权势、地位等。所以,众生起心动念都是罪过、都是业障。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禅对我们的人生,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

禅与人生,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讲述:第一,禅与我们的生活;第二,禅与我们的生存;第三,禅与我们的生命。

禅,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真正契悟了禅心,得到禅定,这念心就能经常得到自在,看任何事情都能够清楚、明白。这就是一种回归心源的境界,已经契悟了禅,才有这种作用。

一般人不了解禅的道理,心始终在散乱当中,贪求无厌,始终都得不到满足。因为人的欲望无有穷尽,而物质生活却非常有限,以有限的物质来满足人类无穷尽的欲望,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生活,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竞争,产生仇恨、斗争;甚至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发动战争。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人的心中有贪、嗔、痴三毒,拼命往外追求物质,执着、烦恼与纷争便由此而生。

人们之所以会拼命往外追求,乃源自于心里的空虚、烦闷,为了要填满空虚、解除自己的烦恼,就在物质生活上找刺激。没有得到之前,总是贪着追求;得到了以后,就觉得没有什么,因此又去追求新的东西始终都在得失、取舍当中,无法满足。

物质生活是一种藉由刺激而暂时得到满足的假相,所以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幸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受刺激时,刚开始会觉得很满足,等到刺激达到饱和点,舒服、快乐的感觉就不见了,甚至会产生副作用,带来祸患。例如抽烟、吸毒,刚开始觉得很不错,等到上瘾、中毒,想戒除恶习却戒不掉的时候,就会痛苦不堪,甚至连命都没有了。

现在一般人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生活,也是一种慢性中毒,往往愈追求,心里就愈空虚、愈无法满足。想把这种慢性中毒戒除,必须要有方法,用智慧及通过禅修来改变自己的身心。身心清静、安详、自在,对物质生活能看破、看淡,就能够知足常乐。能够知足,心就能够定下来。心的安定,就是禅修的开始。

一般人不明白这些道理,拼命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追求到物质、名利的享受,人生就很丰富。其实愈追求,心就愈贫穷。古德言:身贫不是贫,心贫实是贫。身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所以一个人的贫与富,不是用财富来衡量的,心灵的空虚、烦恼才是真正的贫穷。

许多有名气、有财富的人,仍然有很多烦恼。例如:孩子不争气,读书不用功,结交了损友,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乐,变成了流氓,虽有万贯家财,将来可能落得一场空。或者,一个太太嫌不够,另外再找二个、三个、四个姨太太,家庭整天吵闹不休,产生种种烦恼。一般人都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富有的人时时害怕被绑票、勒索,还要请保镖来保护自己和家庭的安全,行住坐卧都提心吊胆。由此看来,有钱并不一定就等于拥有快乐。

佛法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一般人往往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知道要将这念心静下来、定下来。其实有了定力与智慧,即使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生活依然很愉快。假使没有定力、智慧,不知道精神生活,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追求,纵使富可敌国,还是有种种烦恼。

古德常说知足常乐,要能知足,生活才能安定、快乐。战国时代有位隐士颜斶曾说: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虽然是粗茶淡饭,但是肚子饿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津津有味,这就是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坐在轿车里虽然很神气,但是遇到单行道时,短短三、四十公尺却要多绕几个圈子才到得了,还不如走路轻松自在;什么是无罪以当贵?一般人通常认为当官才是贵、事业上有了地位才是贵,其实这种富贵就像花开花谢,转眼即逝。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没有烦恼,时时刻刻保持平静、宁静,心中便是一片光明。俗话也说:平常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如果做了亏心事,表面上衣冠楚楚,心当中却是愚痴、黑暗,是所谓的人面兽心。种了三涂恶道的因,将来就会受三涂恶道的果报,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富贵了。

能够知足常乐,才是真正的富贵。希望达到这个境界,就要看破、放下;能够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得到安定。若能如此,日常生活就很富足,幸福快乐、自在光明不求自得,这就是禅的生活。

End

禅悟人生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

淡泊人生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

◎ 苏 轼幽人白骨观,大士甘露灭。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真源未纯熟,习气余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摘自《苏文忠公全集》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 圣 严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本性法师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多借宿人家。僧侣,更是如此。借宿,我们自然会想到:此处非久留,只是借住,不是自己的,时时处处要谨慎小心对待,一声再见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凡尘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净界法师【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八后悔

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足够终生受用,象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

新量长老尼

持律严谨 戒行清净新量长老(1920--2015)尼的一生持律严谨,虔诚信仰,矢志不移。文革期间,上海万佛阁被迫停上宗教活动,她白天随众劳动,早晚不辍修持,数十年如一日,素食独身,戒行清净。她主持每日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幸福人生的秘诀: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嫉妒,还有嫉妒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这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因为他们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最明显的,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

本焕长老报恩还愿记

1907年9月21日,在湖北新州李集西张湾村的一户贫穷的家庭里,一位男婴诞生了。在这个姓张的大家族,孩子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欢乐,父亲为这位爱子取名志山,希望以后他的志向比山还高,将来一定能够堪成大器。小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刘素云: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

「听经十几载,改变我人生」。我就是衷心的要告诉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谁来转变?你自己来转变。怎么转变?听经闻法。因为我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成功了,所以我把我这个成功的经验告诉

刘素云: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我们也时常面对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悟?因为我们是凡夫。菩萨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菩萨悟,我们不悟,菩萨悟了之后帮助我们悟,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四个字「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弘恩法师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

◎ 季羡林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

谛禅长老行谊

  谛禅长老,俗姓侍,名完年,祖籍甘肃民勤。1926年生于民勤县,1945年依民勤县法幢寺上融下通上人,披剃出家。1954年在灵武县马鞍山甘露寺受戒。1993年正月初六(1月28日)世缘已尽,在甘肃武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圣 严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

净慧长老的晚年感言

我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一岁半被卖入尼庵,换了一担谷子,养活了一家人。那么小就能为家庭作出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们生在福中要知福惜福。我80年的生活中有50年在痛苦中度过,尽管解放以后生

谦卑的人生

夜诵《妙法莲华经》。读到《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的修道理念和方法让我着实有些感触。经中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菩萨比丘,修行很是谦虚恭敬,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每逢见到出家、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苏 轼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如何走上人生的正道

老和尚开示:第一,人的欲望如果没有止尽,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心。第二、要知足,能够知足,能够敬业乐群,心就会安,就会定。以前有一位刘居士,他告诉师父,他已经失眠两个礼拜都没有睡觉,心很不安定,如果再这样

懂得享受人生

◎ 林语堂有些人头发刚刚转白,便自认是风中残烛,老态龙钟起来了;有些人虽已七八十,却仍是精神抖擞,童心勃勃,照样和后生小伙子一般。为什么人类的寿命有长有短?为什么有些人未老先衰,有些人老而弥健?衰老的

如何摆脱颓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人生究竟为何事

印顺法师人生所为何事?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是应该明白的。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的,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吉祥人生的善缘

◎ 明 海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部经文的构成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经文最初的这两个偈子,我把它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善缘。要有一

现代人生的境况

◎ 魏 磊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著。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像的陨落、文明

大好人生,何必自讨苦吃呢!

叶 曼常见许多太太小姐们,热络起来,同出同进,形影不离,突然间为了三言两语,鸡毛蒜皮,便发生了误会,便自相视如仇雠,每当他们义愤填膺的来找我诉说评理时,我从不偏袒来者,顺着他火上加油,我永远是装作很不

人生最胜的吉祥

(一)不亲近愚者 此事最吉祥(二)宜亲近智者 此事最吉祥(三)尊敬可敬者 此事最吉祥(四)居所宜安适 此事最吉祥(五)往昔曾修福 此事最吉祥(六)引导心向正道 此事最吉祥(七)博爱 此事最吉祥(八)善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

人生的四境界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向内的人生

◎ 钱 穆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的目标愈鲜明

珍惜人生每一秒

证严法师社会上很流行一句话: 彩色的人生。要生活得有色彩,就要用心抓住时间;心用在时间上、用在待人处事上,便能拥有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生。人生像无法拨回的时钟,我们的生命时钟也永远无法再拨回去。因此,我们

人生不是用来享乐的

人生不是用来享乐的◎ 博 文一旦你知道你对别人还有些用处,这时候你才感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使命。--茨威格人活着不只为了享乐,人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被他人需要。当你感到这个世界都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会产生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