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争论,是莲花戒与禅宗和尚的一次辩论。据现在的资料来看,禅宗和尚讲了一些无分别的修行理念,如说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这种说法遭到莲花戒的批评。
我以为,善恶皆不分别,是特定场合下的禅修方法,不应以偏盖全,认为禅宗否定修善止恶。君不见禅门还有《万善同归集》等著作呢?若说善恶皆不分别,六祖大师亦曾说过: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但这显然是指在证悟本性的时候要无分别,并非日常生活中也不分别善恶,否则《坛经》中何必又说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之类的话呢?
禅宗的根本典籍《楞伽经》中曾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的话语,憨山大师和虚云老和尚的传记当中,也提到他们曾于定中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讲: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就教理而言,识和智是相应的,前者是心王,后者是慧心所,如果说识是有分别的,那么与之相应的慧也必然是有分别的。如果识是无分别的,那么与之相应的慧也是无分别的。故此句的意思,绝不是指从有分别与无分别的角度,去区分识和智,而是另有所指。若不明乎此,以为凡有分别皆错,凡无分别皆对,则误会闹大了。
《摄大乘论》中说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但需要注意的是,无分别智并不是无分别,它还有个智的后缀。为了树立正确的无分别智,抵制错误的无分别,《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集论》等论中特别批评了五种错误的无分别方式。
教下对这方面是比较谨慎的。无分别只是无漏智的一种特征,不是判定无漏智的唯一标准。重点在于,我们是如何趣入无分别的?就像灭尽定和无想定,都没有前六识。如果单凭无明了心识的特征,我们无法区分二者。这时,就需要通过分析趣入无心定的前因,比如发心、所依定等,来判断是哪种类型的无心定。无分别智也一样,需要通过其趣入之因,来和其他无分别的状态进行简别。这里面的陷阱有很多。
无论是宗门,还是教下,都肯定大乘的无漏智是无分别的,关键是怎么进入?教下趣入无分别的路径,是从认知所缘境的实相开始,由所缘境的实相,自然引发心识的无分别。重点是认知所缘境,不是什么也不去分别,在证得无分别智之前都是有分别的,当这种分别成为了一种高速高效运转的本能,就趣入了无分别现观。
比如,《摄大乘论》说,小乘圣者获得的是无颠倒无分别智,他们观世间无常、苦、空、非我,断除了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于是就获得了无分别智。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人的分别是有一定心理基础的,我们喜欢的分别对象,多是关于自我、永恒、愉悦、清净的事物。如果一个东西是无常、苦、空、非我的,就失去了分别的兴趣。比如说我生病了,就一定会去分别得了什么病。如果说其他人得了病,跟我没关系,我就不会去分别。又比如上完厕所,我们不会去分别排泄的是什么。不会去分别的。但如果中午的饭菜很好吃,你就会分别是什么材料做的,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吃等等。小乘圣者就是通过观无常、苦、空、非我而契入无分别。而大乘圣者获得的是无戏论无分别智,他们观世间出世间的染净诸法,从五蕴到涅槃都是假名安立的,故不再对此名言戏论妄加分别。
与教下先境后心的趣入方式不同,禅宗多是从心上直接趣入无分别。当然,这需要非常好的根器,所谓垂钓四海,只钓狞龙。如果某人过去世熏习的善根深厚,以至于今生不需要学习什么教理,对于世间一切就自然没有分别的兴趣,这样的人或可直接趣入无分别。就如同在宇宙中看地球那样,渺小如微尘,还有什么需要计较分别的。
唐代守安禅师写过一首诗:南台静坐一炷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禅师说他每天什么都不想,不是修了什么了不得的功夫,只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想的。而我们凡夫很多时候的用功,都是在对治自己的恶念、烦恼,费了很大的力气,还是妄想分别不断,而大根器的人,只是个绝学无为的闲道人而已。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慧能大师那样的宿根深厚者,为了趣入无分别,还是需要一些方法的。针对此,禅师们创造了参话头的方式,这对于非上根利智者来说,是绝佳的入手处,因为参话头可以帮助行者直达无分别的状态。平常我们的心总是不断地分别,想停也停不下来,真所谓沿流不止问如何?宗门通过参话头,起疑情的方式,绞杀我们无始以来的分别惯性,让心在参究中自然趣向无分别。比如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对这句话起了天大的疑情。我未出生前,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不是头上安头地,将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等一堆名言概念当做答案,而是要亲证始得。话头一方面将心导向无可分别的境地,一方面将所有杂念阻隔在外,因为什么念想都不是这道题的答案。一个话头替代了千思万想,而话头本身又无法生成任何义想,于是内心自然趣入无分别的状态。
这种趣入无分别的方式,牵扯到禅宗的一个基本理论,《华严经》中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这句话在禅宗的影响非常大。菩提达磨东土传禅,传的就是这个,其《二入四行论》中提到的理入就是指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由这个本自清净的理论,可以推导出禅宗的修行方法,即我们的内心如同明镜蒙尘,失去了功用;若把灰尘擦掉,本具的功德就能开显。故我们所要做就是把灰尘扫掉,古德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这一点与唯识宗等教下派别不同,唯识宗把本心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杂染的状态,《摄大乘论》比喻为金土藏,就是指含金的矿石,里面有金,也有土。它不是现成的镜子,如果要做成明镜,需要洗炼打磨,经过很多工序才行。用印顺法师的话来说,禅宗是真常唯心系,唯识宗是虚妄唯识系。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同,所以修行的路径也就不同。
禅宗重视无分别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尺。比如当我们审视真理的时候,自然会生起这样一个疑问,即判断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凡夫以为的常乐我净,小乘圣者斥之为颠倒,而以无常、不净、非我等为真理,但大乘佛教认为这只是半字真理,并不圆满,因为诸法的实相是不常亦不断,不垢不净,无我无非我的(详见《中论?观法品》与《中论观颠倒品》)。比如,一个爱美的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皮肤白皙光滑,甚是干净可爱;小乘行者的观智就如同拿来一个光学显微镜,把皮肤放大一百倍,发现皮肤表面坑坑洼洼,如同月球表面,爬满细菌螨虫,觉得不净才是真相。而大乘行者,就如同拿来一个电子显微镜,把皮肤放大一百万倍,所看到的就如同星空一样,没有什么净不净。垢净如是,其他的所谓真理也是如此,当我们觉得自己在如实观照时,可能已有某种预设的倾向,伴随着我们的分别心混入其中,当你如是观时,自然就看到了你预设的那个真理,但它真的是真理吗?经中曾说:不以空三昧观诸法空,诸法自空故。真理不应该是我们用有预设的分别心观修出来的,如果它真实的存在,就应该在没有分别造作的情况下呈现。
禅宗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好,如何亲证它?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佛性不是你的分别心,不是这个六根六尘产生的东西。你要证得佛性,首先得脱离根尘,离心意识参。比如,以前雪岩钦问高峰原妙,白天能做得了主吗?答说,可以。又问,晚上睡觉做梦时能做得了主吗?答说,可以。又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高峰禅师就回答不上来了。有分别心的时候,觉得有个能做主的,不过是妄心所变。无梦无想时还能做主,那是亲证了。
禅宗有三个著名的话头,分别与过去、现在、未来有关,即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无梦无想时,主人翁何在,烧成一堆灰时,去哪儿了?这三个烧脑公案,行者若不大死一番,岂有活路!
透过这些公案,我们不难发现,禅宗看似天马行空,但其实设计的方案非常严谨。通过参话头的方式,趣入无分别的状态,让本具的清净佛性显现。当然,无世间的分别妄想只是向上参究的基石,不是已达究竟的标志,所谓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但若连无心都做不到,那就更隔着十八重山了。赵州和尚说:除却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当为楷模!(本文由研究所学员根据录音整理,并由法师本人修订而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戒幢法雨
End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问:承蒙指示,念佛不必观想,但我念佛时,思想不能集中,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李炳南答:佛号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再印于心,要使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这样就能做到思想集中。如果仍然不能集中,就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古代禅师的圆寂方式◎ 星 云各位大概会觉得奇怪,死亡也能算是一件美好的事吗?其实仔细想想,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勘破死亡的阴霾,穿越时空的限隔,对生死都能坦然面对,无所畏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济群法师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不是的,大多数人是通过直接与出家人接触来了解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 佚 名如果你去仔细观察,很会嫌弃和抱怨的,都没有多少福报。嫌弃,是损福报最快的方式。夫妻之间、家人之间互相嫌弃,家庭就很难兴旺,公司企业也是如此。?每个东西的存在都有价值,人类也不会创造一个用来丢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一.目前传存于世的《坛经》异本甚多,日本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1]共列出异本十四种。又,日本柳田圣山编禅学丛书之一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中,也收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走路是一种重要的禅修方式!一行禅师《法华经》中,佛陀被称为两足尊,亦即以两足行走的生物中最受人尊敬与喜爱者。佛陀之所以如此受人喜爱, 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好好享受步行。 走路是一种重要的佛教禅修方式,可以
(一)要珍惜这番大好因缘诸位同学值遇殊胜因缘非同一般,不可以寻常视之。诸位年方韶龄,正信佛教,发心出家,实非寻常人所堪能;生值盛世,国泰民安,衣食丰足,日用不缺,这都是夙世为善之所感召。能够入学到中国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