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思想:修行如莲
2025-04-26 07:31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修行讲究次第,一步一个脚印,马虎不得,更不能跳跃式前进。很多人都在讲一个问,叫顿悟,以为获得智慧是一瞬间的事,却不知自己的根器是否足够,顿悟前的功夫是否做足。所谓顿悟,非常人能顿能悟,不如在通往信仰的山路上踏踏实实地走。

修行要选对正确的方向

修行是对自身实行的一系列修正措施,是对身心的一次改造和革命。所以,向内修行,降服自心,自净其意。才是正确的修行方向,一旦你的修行是为了一些外在的追求,比如放生能积多少功德、布施能得多少福报,那么你就偏离了正确的修行方向。起了向外之心,起了比较之心,磕头白磕,打坐白打,念咒白念、只有回归到自净其意、降服自心这个大方向上,念念指向自心,法法收摄自我,才是佛弟子正确的修行方向。

人类具有对生命的自我意识,自我革新能力,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终极的追求,使人类能不断进化自身,改造自己:在这个成就二世诸佛的人间,我们常常感叹:人身难得,佛法难求。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能够生为人身是非常难得的,而修行成佛,则需依仗这个难得的人身!如今,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既然得以生而为人,又得以遇到佛法,并能听闻起信,若不珍惜这个殊胜的因缘,努力修行,精进,自然是万分可惜的事情。

修行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有―个弟子与师父一起在田里插秧,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的,而师父插的秧却是整整齐齐的:

弟子就问师父:您是怎么把禾苗插得这么直的呢?

师父说:很简单,插秧的寸候,眼睛要盯住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

弟子按照师父说的,又插了一趟,回头看时,发现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弧线。弟子又问师父:我盯着那边吃草的水牛,怎么还是插不直呀?

师父说:水牛边吃草边走动,而你插秧时也跟着水牛动,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恍然大悟,选择了路边一棵大树作为参照,插出来的秧就直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择正确的标准和参照是修行的根本:有苦有乐是人生,有善有恶是世相。修行就要彻底放弃我执的分别心,从二元幻相中解脱出来。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在主动调整或被动训练,父母教育我们做人,老师教给我们知识,社会修正我们的行为。待我们成熟后,带领整个团队共修,每前进一步,发展一步都要知道对错,对的坚持,错的修正。

修行要次第如法

修行有深有浅,有高有低;有肉体修行,有精神修行;有个体修行,有领众修行。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或多或少都在修行,活着就要修行,只是有的主动修行,有的被动修行,不修行就会被社会淘汰,被自然淘汰。因此,要趁早修行,把修行带进生活与工作中。就像日常的开车,要经常保养,经常检查,才能保证上路行驶的安全。如果车子有毛病不及时修理,那早晚要坏在半路上。

人生的道路上,也要时常反省,以保持一颗宁静与觉醒的心;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这都不够,要时刻觉醒。速度越快的交通工具越要检查得勤、保养得好。人也一样,越聪明的人越需要勤修,要加大力度修。所谓爬得高摔得重,不巾差错则可,一出错就是大问题,所以说要居安思危,如履薄冰。

但是,改变与建立一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会立竿见影:人们常常会计划着下午静坐,念经,结果到了下午,义有某种娱乐向你招手,于是你就改变计划,拖延到晚上再去修行;可到了晚间,你又发现有个非看不可的电视节日或有个非常重要的朋友前来会面,你决定开始修行后。会有各种借口出现-即使在理智上知道修行重要,却无法严格执行,因为你是习性的奴隶,缺乏改变这种习性的决心和毅力。

若要使修行成为一种习惯,就要强制自己依循。就像在体育训练中,为使一个动作稳定下来,需要很长时间的重复训练,直到让肌肉形成动力定型。或者说让肌肉产生记忆力,这样才能保证每次动作都一致,才能保证在比赛中稳定发挥。修行也是这个道理,要让我们的思维产生修行的汜忆力,也需要不断地训练这个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坚持念一部经,或拜佛一百零八次,或持一个咒,或让自己静坐二十分钟。只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修行或静心的方式。坚持下去,一个月、二个月、半年,渐渐地你就会感受到修行的益处与功德。修行的功夫上身了,对佛法的理解切实了,心灵才能在信、解、行、证的循环中不断地成长。

修行因人而异,可以有历史修行、文化修行、哲学修行、艺术修行。政治修行。法律修行、劳动修行和宗教修行。同时,每个人修行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可以修身,修健康长寿;可以修容,修身材容貌;可以修性,修逍遥自在;可以修定,修淡定从容;可以修行,修创造奉献;可以修养,修宽广格局;可以修福,修神通福报;可以修道,修解脱成佛。修行就像农夫种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修行要勤劳,还要有方法,更要持之以恒,把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修掉,把阻碍自己成就的恶因素修掉。

佛门修行,有顿有渐,有难有易。禅。净、律,密、教,八万四千法门,随缘对机。《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无论根机多有利,事相上功夫都需次第尽除,亦如快车、慢车只是转速之差别,其空间距离不变,缩短的只是时间。在五乘佛法修行中,始终贯穿了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世因果,从果追因,由因摄果,众生诸苦之因,皆由无明烦恼所致,若要祛除诸痛苦,须溯本清源。

修行就是补漏,用戒定慧补漏;用八正道配合戒定慧,修补我们生命中的贪嗔痴。人有很多陋习,也就是生命中的短板,这些陋习和短板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命质量,妨碍我们的健康、阻碍我们的成功。

在菩提道的修行中,我们始终沿着佛陀的足迹,一步步靠近彼岸;在灵性解脱道上,常能体验到修行所回应的那份喜悦与自在。这种法喜远远胜过了物质上的快乐。

修行如莲,入污泥而不染;修行如莲,泥莲不二,要换位思考,不能厚此薄彼,分别执着;修行如莲,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时。多少年的修行,只等那一刻,与佛一样,回归本性,法界一体,像历代祖师开悟一般:一念周沙界,日用万般通;湛然常寂灭,常展自家风。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