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落时分,我们仍穿行在终南山的小径上,夕阳下的山野,有大片大片的白花,一些已摧折于路边,鼻端一直萦绕着一股野菊和着艾草的药香。还未到寺里,先臆想着佛殿中隐约渺茫的梵呗钟鼓之声,不觉有花外疏钟送夕阳的况味。
来到紫竹林前,远远看见一溜小巧别致的建筑安然坐落于峭壁之上。上山门的石阶转折而上,峭壁有多高,石阶就有多长。而峭壁之下,有一几,数座!我们一行数人便先在山门外小憩。寒暄中闻得峭壁右侧之半腰有一仙人下棋处,现仍存刻有楚河汉界的石棋桌。传说晋代樵夫王质入山砍柴偶遇二童子对奕,便驻足观棋。一局终了,斧柯尽烂。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立刻寻将过去,希冀能看到一局剩棋,以揣天机,也感受一下这遇仙烂柯的美谈。等到了跟前,几株粗松环拥之下,所见不过是普通的棋格罢了,且疑为近代所刻,颇以为憾!然,独自一人,立于这松荫之下、峭壁之上,清幽寂静,倒合了松下无人一局棋,空山松子落棋盘的旨趣了。
关于紫竹林,据今存的光绪乙巳年荷月刘焕甲等镌刻的《重修紫竹林碑记》载:紫竹林者,大石头之更名也。庙邻南海之殿,寺居南山之颠,云殿崔嵬,灵光昭著,为终南五台中第一佳境也。自名以来称观音大寺,光绪二十三年(1897)仲春重修时更名为紫竹林。民国傅增湘《秦游日录》曰:此寺斩崖构宇,门外地不盈丈,凭栏下看,幽壑深 。其语果然不虚!一进山门,便有一石挡住前路,这倒深得中国园林的隔景之趣,欲扬先抑,欲显先隐,欲通豁先阻隔逼仄。秀岩浑圆突兀。自然天成。绕过岩石,是崖台,极目舒远,远处是一片雾光,峰峰连绵,时有一峰兀立,皆秀美挺拔,淡然于天边,数峰无语立斜阳!远处,依稀可见村廓,夕阳照耀下轻笼着一层薄薄的灰雾。近处是起伏的绿色,绿沉沉的,如一片锦绣铺陈于山的崖壁。
此时,忽见庙里的居士婆婆们捧着一大捧一大捧的红烛和香火于大殿前的铜香炉上燃起。才发觉一层暮色把四下里都收拢住,夜色已经悄然垂临!火焰燃烧起来了,烛火摇曳中,有轻微的灯花炸裂的哔剥之声:香燃起来了,青烟袅袅随风送上夜空。大殿中佛龛里的灯也亮起来了。杜审言诗:云标金阙回,树稍玉堂悬。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此时,天是幽蓝色的,寺后山影幢幢,庙宇的屋脊上伸出的半截松冠如同团团黑绿色的剪影,彤扉朱户皆没于夜色之中,只隐隐可辨轮廓,约略可知是窗棂栏柱。
我们与法师端坐于大殿前的崖台上,山风送凉,和着微汗的衣服,身上更加幽凉,如山泉之清凉拂于身。蛐蛐不停地轻促地叫着,坐于悬崖之台上,下面是千岩竞秀万壑松风,法师和我们一同坐于崖台露地的蒲团之上。大殿之下,崖台之上,盘腿参禅,一切随同夜色进入静谧,此时心无所住,了无挂碍,正是云在青天水在瓶。不知过了多久,晚钟敲响,灵台一清,醒来依旧蒲团上,满耳溪声入乱松,夜更加深沉了,四下里是松风荡荡,耳边是风入乱松、幽幽之声,此时心中无躁唯静,沉着于心,仰望苍穹,黑蓝色的大幕上,有星数点,其微光依稀可辨。
叩钟偈亦吟诵起来。在空谷中回响,一位男居士的声音哑中带清,平中有曲,钟声与吟唱之声在寂静的山野中穿越,我方理解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正是这钟声、吟咏声使群峰寂立,凡情凡心荡涤一尽,正是钟声叩愈静啊!
在微醒的晚风里,法师为我们泡上了终南清净茶,是铁观音,美如观音沉如铁。相传达摩面壁时,因屡屡犯困,精进之心令他决然撕下自己的眼皮,弃掷于地,后便长出茶树来。就着这样的典故吃茶,怎容人不生恭敬心?收敛心神,细细品茶,入口果有质感,汤色淡黄,浓艳中有清澈,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
夜深了,我起身悄悄走到山门,门虚掩着,迈步而出,四下里黑茫茫的一片,借着微弱的夜光看到院门的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无锁待云遮,不禁击节赞叹,好大的气象和胸襟,此种境界正是王静安先生之不隔之境也!
刚才的禅茶此时于口中回甘,沉香积于舌颚之间。面对万籁松风、寂寂空谷,我的思绪不禁联系到在律宗祖庭净业寺禅房坐禅时所喝的禅茶一味。禅寺丛林中一般设有禅房,僧人环坐,随磬声而排定,眼观鼻,鼻观心,磐声再响,是为迎茶,有新进小沙弥顺序发小杯,唐时小沙弥入寺先学烹茶,一十辞亲愿出家,手携冱榼学烹茶。坐禅者一手用拇指与食指托杯,伸出体外,等待小沙弥依次巡茶,茶共有三巡,三巡后不再添茶,此间有一杯未足者,可饮完后继续以手托杯,巡茶者见之自会前来,若不欲再饮,则双手以禅定印托杯,表示茶水已足。其后静心等待僧众巡茶毕,收取饮具,磬声清越一响,再度入定。
关于禅门吃茶,古来已有一定的渊源了。北宋林逋《西湖春日》有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南宋陈造《县西》有:茶鼓适敲灵鹫院。唐初律寺中已有饮茶的风气,道宣的《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在院住法》中:凡欲受药、茶、盐,一切堪食之物,料量,当吃取尽,逐时受之,不得多受,令有残宿。深须慎之,人多喜犯。可知茶与药、盐都已成为唐初律寺僧众的必需之物。由此可见禅门吃茶早有定制,唐代佛寺尊行食止一味,茶不非时,一般定时在斋饭之后饮茶。
古人好茶,史上多有记载,据《世说新语》云,王濛好茶,人至则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候濛,必云今日有水卮。《洛阳伽蓝记》说王肃归魏住洛阳,初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可见南朝时南方吃茶的嗜好很是普遍,且所吃分量也很多。唐时,有僧问泉州栖隐寺有评禅师:十二时中如何趣向?答曰:著衣吃饭。又问:别应有事也无?答曰:有。问:如何即是?师答:斋余更请一瓯茶。僧皎然《饮茶歌》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还有关于禅茶的机锋典故:《五灯会元》中载赵州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吗?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先不论此中禅机就缘何饮茶曰吃茶,此一吃颇令人费解?郝懿行《证俗文》一云:考茗饮之法始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然其饮法未闻,或曰为饼咀食之,逮东汉末蜀吴之人始造茗饮。古人造茶,多 令细,末而蒸之,所谓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唐人煎茶多用姜盐,至宋始用碾,揉而焙之则自明朝始。又古者茶必有点,择一二佳果点之谓之点茶。由咀嚼至浆汁至茶点,细细想来确乎应呼为吃茶!知堂老人在《再论吃茶》中云:自吴至南宋将近千年,始由团片而叶茶,至明大抵不用姜盐,然而点茶下花果,至今不尽改。
这里,赵州禅师一连三个吃茶去,语意相同,却是为不同的语用而设,但归根结底都是禅门机锋,期待棒喝成悟。将认识的轮回打散,将思维逼至悬崖,期待最后的凌空一跃、智慧解脱。是要放下一切念头,进而要将放下一切观念这一念头也放下,令一切无住于心。这句禅语不禁还令我想到郁达夫在《出昱关记》中的一段描述,记他与林语堂等人同游,一路上遇有不适意处,语堂就这是Wahrheit!是借用歌德的书名付以新解表明现实与理想的不能相符。语汇虽极简单涵义倒着实广阔,并且说一次大家就哄笑一场,不厌重复,也不怕烦腻,正像是在唱古诗里的循环复句一般。短短几行文字,将文人可爱可气之处,将恰同学少年携手曾游的风发之书生意气表达了出来。想起素日里与友人共处,亦常有此中情形:凡可恨可恼可爱之事无可答、无须答、勿愿答之事,单只拈出此二三字来,掷与你,便胜似千言。出处、用典虽不及达夫、语堂诸先生,但其心其理却是十分相契的,也有些禅意机锋的况味。是啊!过去、现在,虽然人物、时代各各不同,但文人的可爱可气之处却是一直传承了下来,这也是文人的乐趣吧。
独自一人思度到这里,倦意袭来,我便推了门进屋,径自睡了
End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一.目前传存于世的《坛经》异本甚多,日本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1]共列出异本十四种。又,日本柳田圣山编禅学丛书之一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中,也收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陈亦新: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听鸡蛋实现开悟是一种法门,扫地僧达到成就也是一种法门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达到那个目的的途径而已。佛教应该去适应更多的人群。比如说你喜欢跳舞,那么我就要告诉你,如何要在跳舞的
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修行交流,请加公众号: 全球华人居士网公众号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是公认的诸子百家之祖、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他所撰写的《道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鬼月”盂兰盆节花灯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