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德山宣鉴与“德山棒”
2025-04-14 11:52

在六祖慧能的法系中,长传下来的有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两大系统。青原行思(一世)传石头希迁(二世),希迁传天皇道悟(二世),道悟传龙潭崇信(四世),崇信传德山宣鉴。德山为青原行思系的第五代传人。

一、德山生平

德山宣鉴(782―865),剑南节度使(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简州(今四川简阳县)人,生活于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吐蕃入侵、朋党之争、宦官掌权,国家动荡不安。武宗灭佛,佛教受到沉重打击,唯有禅宗的见性成佛说,在群众中有牢固基础;其传弘多在南方,所受打击较小,且有沩仰、临济、曹洞等宗的建立,这是唐代中后期佛教发展的一大特点。

德山俗姓周,年少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精究律藏,常讲《金刚经》,人称周金刚。

他听说南方流行禅学,气恼地说: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五灯会元》卷七,载《卍续》第138册第229页下。以下引此,仅标页码)遂担《青龙疏抄》出蜀,至醴阳(今湖南醴县,县政府住醴阳镇),见一婆子卖饼,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问:这个是什么文字?他说是《金刚经》。婆又问:《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哪个心?(第229---230页)这一下德山窘了,无言可对。可见,这时德山的水平还不高,文字般若也不及格,更无论观照与实相了。《金刚经》在过去心不可得之前,就有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这是着名公案德山三世心不可得,又作婆子点心。

禅宗祖师爱斗机锋,影响所及,许多门弟子也学会了,婆子点心、台山婆子、俱胝一指都是,可见禅宗在民间扎根很深。

兹对以上三术语先作一解释:

(1)《青龙疏抄》为唐代青龙寺僧道氤奉玄宗诏为《金刚经》所作之注疏,原6卷,今存2卷。

(2)台山婆子又名赵州勘婆。台山下有婆子,凡有僧问:台山路向什么处去?便云:蓦直去。僧才行,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每每如斯。众僧不解,赵州前往,勘破婆子机锋(《卍续》136册。第267页上版)。婆子之意是,求佛道不可左顾右盼,要游戏自在、随处作主。

(3)俱胝一指指唐代俱胝和尚对参学者仅竖一指,别无余言。有一童子亦学得竖指(《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一,载《大正藏》卷51,页288上、中)。宇宙万象,体性平等一如,故以一指示之。

宣鉴经婆子一击,深感禅宗高深莫测,欲探其玄奥,经婆子指点,来到澧州(今湖南澧县)龙潭禅院崇信禅师处。宣鉴毕竟是上根,在婆子处学得了机锋,至法堂,见到禅师,说: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潭引身(退一步)曰:子亲到龙潭(见性了吗)!山无语,遂住下来。一夕,山侍立龙潭旁,潭说:更深何不下去(双关语,此指佛性之海深广)?山珍重便出,又回头说:外面黑(到性海无方向)。潭点纸烛与山,山拟接,潭立即将烛吹灭了。德山于此大悟(外缘不能见性,见性则心自明),便礼拜,(第230页)成为龙潭崇信的得法弟子。

至来日,龙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230页上)剑树血盆为阿鼻地狱之罗刹夜叉相,龙潭以贬语喻德山这门徒很厉害,可立吾道。

宣鉴在澧州住了三十年,遇唐武宗会昌灭佛(845年),毁寺4.46万所,迫令僧尼还俗26万余人。宣鉴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大中(847―859)初年,应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太守薛廷(亦作延)望之请,移住德山(今常德市)古德禅院,在此住了十多年,直至圆寂。德山禅学亦于此时期正式形成,其道芬馨,四海禅徒辐凑,伏腊堂中有半千人矣(门下有五百僧众)!(《宋僧传》卷12,载《大正藏》卷50,页778下),俨然一代宗师,形成禅门一大势力。

二、德山禅学

1、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

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师打一棒曰:道什么?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师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页231.k)

雪峰义存问有佛法可学吗?德山说无法可学可传。其根据是:《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六祖慧能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上乘一心之法,在于自悟内省,不在文字言说。

2、无事于心,无心于事

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页230下)

《坛经》说: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于六尘中,都无染着,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德山所说的无事于心,于心无事,是对慧能无念般若三昧的发挥。无念则不染六尘,不染六尘则来去自由,来去自由则虚而灵,空而妙了。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就是由于有我法二执的系念与情生。二祖慧可在《答向居士书》中说: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真如);六祖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所以说执着凡名圣号,尽是虚(假之)声。《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说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求虚幻之相不是白费劲(累)吗!反之,明知是幻,你又要去憎恶(厌)它,耿耿于怀,仍是执着,仍是有心于事,终而无益。

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和赵州从谂所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意境相同,它是德山禅学的核心,要行者去掉我法二执,亦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问即有过,不问犹乖

上堂:问即有过,不问犹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么生!师令侍者唤义存,(雪峰义)存上来,师曰:我自唤义存,汝又来作什么?存无对,(页231上、下)

学人所问,不外如何作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所以问即有过。慧能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善知识是增上缘,故不问犹乖(乖谬)。

两者是矛盾的统一,如石头希迁参礼青原行思(慧能弟子),行思问他从什么地方来,迁说从曹溪来。行思说,你得到什么?迁说,未到曹溪亦不失(佛性)?行思说,那你何必去曹溪呢?希迁说:若不到曹溪,怎能知道不失(佛性)呢!如不问,那德山就不用传授禅法了!德山与弟子的关系有如接生婆、助产士与产妇的关系,不是给你佛性,而是唤你自觉佛性,故德山说出此白相矛盾的话。

德山唤义存,义存来,德山却说汝又来作什么?对此,怎么解呢?这是德[i:向义存传法。传什么法呢?佛的根本智是五分别智,证五分别智的障碍是分别心,分别心中之散动分别,为菩萨五分别智现前之障碍。在《般若经学观品》中,释尊对舍利弗说:是菩萨,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何以故?色自性空,不由空故(法性实有)。色空非色(法性的色空,不是法的色,即本质非外相),色离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弗问)何以故?(释尊答)舍利弗:此但有名,谓之为色,此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如是一切菩萨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着。经文的核心是扫荡无相和有相。如说无我,以为什么都无相无体,这就是分别,经以实有菩萨对治,即诸法实相或如来藏为菩萨自体。如说有,又以为什么都有,虚妄杂染皆真实,经以不见有菩萨对治有相妄执。这时显真空,遣俗有,即是实有。(见真谛《释》,载《大正藏》卷31,页189下)唤义存是扫荡无相,即义存以诸法实相为体,并非无相无体;汝又来作什么是扫荡有相妄执,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义存执着于客名言说,不见有菩萨即不见有义存,才是真实的义存。换言之,这是德山在考验义存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悟解程度。

4、呵佛骂祖

上堂: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粪汉,等觉妙觉是破执(有作戒)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页231下)

德山把佛、菩萨、阿罗汉、禅宗祖师都骂遍了,不能容忍,离经叛道!一位大禅师为什么要呵佛骂祖呢?是要打破学人对名相知解的执着。有根据吗?《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这就是德山呵佛骂祖的根据一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即无执着、五分别,趋人诸法实相而见性成佛。

呵佛骂祖在教内的祖师中,仅仅只有德山宣鉴与临济义玄二人(还有丹霞烧佛,但他未骂佛)作出此惊世骇俗之举。佛教徒都是礼敬三宝的,还有用血写经、烧身、燃指供佛的,虔诚至极,但绝不能说德山是离经叛道。德山据《般若经》讲非相,讲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人人皆有佛性,顿悟成佛。此说与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之含义同。

德山禅是中国化的佛教。其特点是相信自己,反对权威,勇于创新,思想自由。对佛教徒来说,起到了精神解放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德山不但未受到口诛笔伐,且从者如云,其后继者还开创了云门、法眼两大宗派,足见其影响力。

三、德山棒一一教学方法

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

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什么打某甲?师曰:汝是什么处人?曰:新罗人。

师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页230下)

(德山)示众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页231下)

有一次,门弟子围绕着德山,请其开示(小参),德山说不答话,有一新罗僧人未问话,也遭一顿打(新罗为朝鲜古国,7世纪中叶统一朝鲜半岛大部),还说你未上船(未跨船舷)就该吃三十棒。这段活应如何理解呢?德山不是说过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吗!为什么要打呢?催其见性,有如敲鸡蛋,雏鸡从破壳处出。百丈怀海、临济义玄不是因挨打而见性的吗?新罗人不在新罗见自心,跑到大唐国来干啥,故未上船就该挨打,意在叫其反观自心也。

打人不是好玩的,要打得了,不当面顶撞;要打得服,使其开窍,使其留恋,如临济义玄说:我于黄檗先师处,三度问佛法的大意,三度被打,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顿,谁为下手;(《指月录卷十四临济义玄》)要打得和合融洽,僧团秩序井然;要打得禅风活泼,禅门兴旺,四众来归。德山动辄打人,常人视之,成何体统!可是,在其门下,经常都有五百僧人留住参学,视其训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宋僧传卷十二德山宣鉴》,载《大正藏》卷50,页778下)是一位莫测高深的大禅师。德山驾驭得住弟子,控制得住僧团,充满生机活力,这就是德山的人格魅力与领导艺术。

四、对德山禅的评价

1、德山棒,临济呵

《碧岩录》第87则说: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呵似雷奔。《汾阳无德禅师语录》说:德山棒,临济呵,独出乾坤解横沬,从头谁敢乱区分,多口阿师不能说。临机纵,临机夺,迅速锋芒如电掣,乾坤只在掌中持,竹木精灵脑劈裂。棒喝教学,为禅门创新之举(独出乾坤)并以此代替文字知解(解横沫),没有人敢说他不好(乱区分),好说长论短的阿师也不能说他不对。棒喝是应学人的根机而发的(临机),要有妙观察智才能施教,来得迅猛突然,有方有度(掌中持),使受教者开窍顿悟(脑劈裂)。德山与临济并举,足见其在禅门中的地位。

2、德山势

陈兆雄先生在《禅门人物的风姿》(《禅学论文集》第二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版)中,称德山禅富有磅礴气势和威慑力量,望之威严,莫测高深。陈先生所说是有根据的。如前举德山见崇信就说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引起崇信对他的重视。

再如他参访沩山灵佑:

夹复子上法堂,从西过东,从东过西,顾视方丈,曰:有么有么?(沩)山坐次,殊不顾眄。(德山)师曰:无无!便出至门首,乃曰: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再入相见。才跨门,提起坐具曰:和尚!(沩)山拟取拂子,(德山)师便喝,拂袖而出。(页230上)

沩山是德山的前辈(比德山年长9岁),且为沩仰宗创建人,他在沩山面前,表演了一幕汹涌凌厉的禅机,沩山却处之泰然,基本上是静观其拿云攫雾之势。后世祖师说沩山两度勘破了德山。尽管德山着草鞋出去也,沩山仍对他作出高度评价: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页230上)

兹对德山参沩山的公案,作几点解释,以助理解。

德山将夹衣夹在胳膊下(夹复子)上法堂,显出傲慢,意在激怒沩山。沩山如动肝火,方寸必乱,德山可一鼓将沩山拉下马。从西过东,从东过西,顾视方丈,意为西(佛)法东来,德山向沩山学法(从东过西)。沩山既为宗师,自非等闲之辈,傍若无人,默不作声(维摩居士有默不二),处之泰然。这下倒将了德山一军,德山沉不住气,连说无无,意为你沩山无法可传,但你德山不是说过我宗无一法与人么,既无法,你德山来干什么呢!第一回合,显然是德山输了。德山走出门首,变换战术,具威仪再人相见。坐具是一块二至三层的长方形布,为比丘六物之一,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中国则变为拜佛或礼师长之具。德山提起坐具意为你能作我的师吗?呼和尚,意为你说法吗?拂子为禅家之庄严具,执拂上堂说法叫秉拂,北禅神秀有拂尘看净(勿使惹尘埃)说。沩山拟取拂子,意为扫相,有什么可说的,德山把取拂子理解为扫尘埃,所以德山便喝,因对拂子有多解,不能说谁胜谁负。德山拂袖而出,着草鞋出去,表明德山近乎落荒而逃,但他敢于挑战权威,且未被轰出,走得还是体面,足见其势不虚。

3、禅学源于《金刚经》

德山出自石头希迁一系。希迁据《华严经》理事无碍思想,着《参同契》,建立回互学说,即各个不同的事物是相互融会涉人的,有其相同性,如大乘佛教都以成佛为目标,这就是回互,回互又名理;但各个宗派的教理行都各有特点,这就是不回互,又名事。希迁认为理事无碍,两者是统一的,他说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把回互看作是悟的关键。后来的曹洞宗,就继承了希迁的禅法。德山最先接受的是《金刚经》,先人为主,一切都从《金刚经》角度去思维,如他说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就与《金刚经》有关,自然不讲《华严》与回互了。

德山禅与道一禅比较接近,如德山的无心于事与道一的平常心是道就近乎;德山棒可能是道一棒的继承,以道一首开棒呵教学故。

概括说来,德山禅学,创新不多;德山棒与其人的澎湃气势,使徒众倾心。其后继者开创了云门宗与法眼宗,五家禅中有其二,数典不忘祖,后代子孙,自然要对德山大书特书了。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寺院的文化建设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那烂陀的佛教文化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楼宇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

中国古老文字的预言与神传文化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太极初学者必读,为什么要首先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雪漠:文化要保持一种多样性,对吗?

◎陈亦新: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听鸡蛋实现开悟是一种法门,扫地僧达到成就也是一种法门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达到那个目的的途径而已。佛教应该去适应更多的人群。比如说你喜欢跳舞,那么我就要告诉你,如何要在跳舞的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盂兰盆节的节日文化

“鬼月”盂兰盆节花灯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