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马祖门下的三大士
2025-04-14 09:23

马祖道一禅师(709-788)是唐代著名禅师,培养和印证子―大批禅宗学徒。这些弟子得法之后,弘化一方,使南宗禅法传播于大江南北。在马祖众多弟子中,以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等三人最为著名,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

一、百丈怀海禅师

百丈怀海禅师(749―814),俗姓王,名怀海,福建长乐人,唐代最著名的高僧之―。马祖道一的高足,承继洪州宗禅法。因其后半生常居洪州大雄山百丈岩(位于今江西宜春市奉新县),人称百丈禅师。百丈禅师自幼欢喜游访寺院。年二十,从西山(广东潮安)慧照出家,后从南岳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庐江浮槎寺研读经藏。大历初年(766),闻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康竖立南禅法幢,遂前往投其座下,得道一之印可。后出主新吴(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禅院,制订清规,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元和九年(814)人寂,世寿九十五。敕谥大智禅师,塔号大宝胜轮。座下以黄檗希运、沩山灵祐居首。所订清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有禅宗史上划时代的功绩。

百丈禅师对禅宗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发展了马祖的禅学思想。百丈禅师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系缚,就和诸佛无异。他曾上堂开示大众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段法语显示随事即用显体的禅宗心要,比道一所说更加具体。基于这一思想,百丈在修行上强调: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主张在禅修中采取离开一切分别有无、肯定或否定的说话方式――隔断了两头句,做到了这样,才可成为自由人或无为道人。

其次,制定了百丈清规。百丈清规原本称《禅门规式》,原文早已散失,但从现存的《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禅苑清规》及《敕修百丈清规》等资料中,还可以见到其概貌。

禅宗自创立以来,僧人们大多只能寄居在律寺里,而禅宗僧人的修行方式与律宗僧人是不同的,他们的如法修行为此受到影响。百丈禅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禅门规式》中根据大小乘禅法,从实用方便角度出发,决定别立禅居。虽然过去禅宗的祖师道信、弘忍、神秀等诸大禅师离寺别居,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且没有用文字将其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百丈禅师由此而提出摆脱禅宗依附于其他宗派,建立一个适合于禅宗发展,不受夕叻影响的宽松环境,这是他制定《禅门规式》的初衷。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是《禅门规式》的一个特色。禅师们以佛祖亲自嘱授、当代为尊的理念,从制度上体现了禅宗教外别传的特点。而在禅堂中设长连床、施架、挂搭道具,对后来禅寺建筑模式和厅堂的布置、禅僧的宗教生活方式,产生了长远影响。《禅门规式》中还设立了禅寺内部的各种僧职,并对僧职的权限作了各种规定。如确立长老、主事、寮舍主以及堂维那等管理整个禅院。长老主要由有道眼和受尊敬的大德担任,因为他是禅僧中的楷模,在通晓义理和修行方面都有上乘的表现。由这样的禅师代表佛陀宣讲禅法,体现了佛的意志。长老住的地方叫方丈,现在方丈已经成为一个寺院一寺之主的别称,方丈室则成为一寺之长的住地。主事是在日常带领大家听闻禅法的负责人。寮舍主是负责大众日常生活的人。在禅宗寺院中,禅僧人数或多或少,大的寺院可达千人以上。出于管理的需要,寮舍主也可以有多人,各管一摊儿,而且相互间是平等的。权力较大的是堂维那,他是执法的僧人,如果有禅僧违犯规矩,由堂维那检举,并依法作出处理。

禅僧在举行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准则,《禅门规式》也做子―些规定。例如不管人数多少,,职务和年龄的高低,修学禅法都必须在禅堂中修行。而且在修行中要按照出家时间的长短安排座次,而不以年龄、职务的高低为标准。禅僧所用的道具要按规定放在长连床或架子上。如果坐禅时间过长,想卧眠略作休息一下,要斜枕床唇,像佛陀那样右胁吉祥卧,行住坐卧要有佛教的四威仪,符合僧人应有仪表。禅僧除了听长老上堂说法外,勤怠请便,可以不拘常格,有一定自由的宽松时间。不过每天有两项修持内容是禅众必须参加的,这就是朝参夕聚,参学禅法和行普请法。前者是正常的宗教生活,后者是日常世俗生活,主要是维持生计而从事的生产劳动。其中包括播种、除草、收割等生产劳动和打柴、挑水、烧饭、丧葬等日常劳作内容。行普请法的人,不论职务高低,都要各尽所能,共同参与,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参加集体劳动这一形式,既显示和体会到上下平等的关系,又解决别立禅居后禅僧们的生活来源问题。普请之法作为制度规定下来,突出了百丈禅师农禅并重的思想。

对违犯寺规的僧人,《禅门规式》也制定了惩罚的办法。那些冒名顶替混进禅院的假禅僧,一经查出即摈除出院。但对违犯规矩的真禅僧,犯法之后即以杖杖之,并从禅院的偏门赶出,以示耻辱。这些规定之所以这样严厉,其目的还在于警世众人,维护佛寺的权威,以保证佛教内部的纯洁性和教团的严肃性,使任何人都不敢随便破坏和废弛禅门规矩。

二、西堂智藏禅师

西堂智藏禅师(735―814),俗姓廖,虔化人,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门徒,洪州宗传人。智藏八岁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后投人道一禅师门下修学。马祖曾经派他向南阳慧忠国师问学,他也曾参礼牛头宗径山法钦。他在道一门下时间最长,也最得道一信任,得到道一禅师亲付袈裟,担任西堂和尚,在僧团中地位极高,人称西堂智藏。道一过世后,由智藏继续领导僧团。元和九年入寂,春秋80。唐宪宗谥大宣教禅师,穆宗赐谥大觉禅师。

智藏的禅法,甚得马祖机用,提倡心不着相,情不附物,任运自然。智藏在马祖门下,一次受遣诣长安,奉书于慧忠国师。国师问他:汝师说甚么法?智藏默不作声,从东过西而立。慧忠又问:只这个更别有?智藏依然不语,又从西过到东边而立。慧忠又问:这个是马师底,仁者作么生?智藏开口说:早个呈似和尚了也。由此可见,智藏确实是深得马祖性在作用的禅法要旨。有一次李翱问智藏:马大师有何言教?智藏直呼:李翱!李应诺。智藏说:鼓角动也。还有一次,智藏住西堂。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回答说:有。这个俗士接着还问了许多问题,智藏都答有。这位俗士感到有些奇怪,就说:和尚恁么道莫错否?智藏问他怎么错了,俗士回答说:我曾参径山和尚,他道一切总无。智藏问俗士:汝有妻否?答曰:无。智藏便说: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从这个简洁明快的回答中不难看出,智藏接引学人主要是破除各种情见执着。俗士原以为天堂地狱等都是有,听径山说无后,又执着无。在智藏看来,有无皆不可执著,心无挂碍,任运自在,即是解脱人,正所谓马祖的平常心是道。

三、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普愿于唐至德二年(757)依大隗山大慧禅师出家,后到嵩岳善会寺受具足戒。禅师最初精研相部律典,不久游历名山古刹,虔诚听高僧讲授《楞严经》、《华严经》、《人中百门观》等,普愿禅师听名师讲经后,常自己深味其真意。后来又参学于马祖道一禅师门下,深得大寂禅师妙旨,颇有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的境界,得到马祖禅师的印可。得法不久,移住池阳南泉山,创建禅宇,伐木开田,种粮自食,独自弘化一方。三十余年不下南泉山。大和初年,宣城廉使陆公亘向往禅师之道风,遂与监军同请下山,伸弟子之礼,大兴佛法。自此普愿门下学徒不下数百,言满诸方,被时人称为郢匠。大和八年示寂,春秋87。

普愿禅师常以充满禅机的话语作为启示学徒的方式,使弟子从其法语中悟道。他一次上堂说:王老师(普愿自称)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不见得。

普愿有时说: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恁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还有过么?

普愿看来,人心与佛性,众生与佛,都是方便开示学人的语言设施,不可执为实有,不可分别对待。他曾说:大道无形,真理无对,所以不属见闻觉知。无佛名,无众生名,与么时正是道。他曾以马祖的平常心是道开示从谂。当从谂进而问:还可趋向也无时,他强调说:拟向即乖。意思是说,道是不可求的,它就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行住坐卧的平凡小事中,如果产生求取之心,那就乖离了道了。他还常用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三语告诫众人,马祖的即心即佛只是一时间的方便语,不可在这上面产生执著,如果执心是佛,孜孜以求,那等于是以指为月了。有僧因此向他发问: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普愿回答说:大德自信即心即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也。由此看来,普愿的禅法更注重从语言文字上扫除众人的执见。

普愿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常用机锋棒喝等方便来截断学人的执见,促其自省自悟。赵州从谂禅师曾问普愿: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普愿迎头便打。因为道不可说,怎么解释和回答都是错,所以,他只有用棒打的方式了。有一次,普愿在山上作务,有僧问:路向什么处去?普愿拿起镰刀说:我这茆镰子,三十钱买得。问者曰:不问茆镰子,南泉路向什么处去?普愿曰:我使得正快!这种看似答非所问的回答,实则是在启悟问者处去就在当下,就在自心,舍心外求,背道而驰。

有个僧人―次洗钵,南泉夺下僧人的钵盂。那个僧人便空手站立。南泉说:钵在我手里,你口中喃喃而语作什么?僧人回答不出来。南泉到菜园中去,见到一个僧人,就拿起一瓦块打他。那个僧人回头看他,南泉就向他翘足示意。僧人无语,南泉回到方丈,僧人随后跟了进去,向南泉问讯说:和尚刚才掷瓦块打我,岂不是警觉我?师说:翘足是什么意思?僧人哑口无言。

南泉斩猫是南泉接引启悟学人的最著名的公案。南泉一次见东西两堂争夺一只猫,南泉夺过猫对众人说: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僧不明其话语的含义,回答不出来。师便将猫斩了首。赵州从外面回来,南泉以前语告诉他。赵州脱下鞋子安放在头上出去了。南泉说:你当时若在,即救得猫儿了。这则公案启示学人法不可执,我不可骄,一切无常,一切平等。众人不知,妄生分别,故争论不休,赵州深契此理,他脱履安头而出,是嘲笑大家本末倒置、驰心外求的愚痴。

普愿禅师住锡南泉山以来,常常以禅机之语截断学徒的执着妄念,使他们心不外求,不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如此方可反观内照,触缘开悟。因为禅是通过自证自悟才体会出其中奥妙的,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所以南泉一听到弟子以经教文字发问时,就当下以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斩断其妄念,使他们回到正念上来。正是由于普愿禅师以正确的教化方法教导学人,因此,南泉门下学道开悟者不可胜数,他们在南泉圆寂后各自弘化―方,对禅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祖门下三大土,分别从马祖门下得法,并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弘扬禅门宗风,使禅宗得到发扬光大。他们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马祖道一

马 祖 道 一 史载,道一和尚俗姓马,生而凝重,容貌奇特,目光如虎,舌长过鼻,神宇不凡,因其在禅宗发展史上独特的贡献而尊称马祖。他幼年时即在剑南道(今四川)汉州什邡罗汉寺依唐和尚削发为僧,20岁左右

寺院的文化建设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三天。我们继续选取莲公大士念佛的偈子来学习。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两首偈,我先念一念:【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五天,我们选取莲公大士一首「老实念」的偈子来一起学习。这首偈子我先给大家读一遍:【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佛七第四天,爷爷到今天已经是第九天断食,基本上都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饮料。今天他的状态是最好的,从早上五点钟开始念佛,念了一个早上,休息了一下,又念了一个上午,下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晚晴轩的助念佛七圆满。虽然佛七圆满,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开始,为爷爷的助念可以说又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爷爷有一点业障现前,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产生诸多的疑问,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我们这次因为要为爷爷助念的这个因缘,聚集到此地。昨天我们圆满了地藏七,总共念了四十九部《地藏经》。今天开始我们在一起打佛七,这个功德是专为回向爷爷能够顺顺利利往生西方极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二天。昨天我们给大家报告了夏莲居老居士的一首偈子,可以说是净宗修学的总纲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夏莲老居士念佛实修的心得体会。我们选了两首偈子,我先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六天,我们分享夏莲居老居士的这首偈子,我先把偈子念一遍:【净念相继即是佛。拟议顿隔万亿程。幸闻如来异方便。苦乐忙闲莫停声。】这是讲到念佛要领。要领

那烂陀的佛教文化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楼宇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

中国古老文字的预言与神传文化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太极初学者必读,为什么要首先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