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人若无心处处闲”的禅者心境
2025-04-14 09:13

龙牙居遁禅师(835―923年)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诗僧。禅师俗姓郭,抚州城南人。龙牙禅师曾跟随良价禅师学法,得到良价禅师的真传。龙牙禅师悟道之后住持长沙龙牙法济禅寺,故人称龙牙禅师。后唐同光元年八月示疾,九月十四凌晨,结跏跌坐入化。世寿89岁,戒腊69夏。

作为一个诗僧,龙牙居遁禅师写了很多阐释佛理,劝人看淡名利,轻松度日的诗歌。他的《人若无心处处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云:

粉壁朱门事甚繁,

高墙大户内如山。

莫言山林无休士,

人若无心处处闲。

在这首诗歌中,龙牙禅师将朱门富贵之人的富庶繁华生活与在山林中修身养性的修行之人清净悠闲的心态作对比,意在说明富贵并不值得人去羡慕,处于山林中心无挂碍的生活才是最惬意的。诗歌前两句说,那些被粉刷一新的墙壁、漆着朱红色大门的院落,通常都是豪门巨富所居之所。在世俗人眼中,这样的高宅大院是令人羡慕和向往,但是生在富贵之家的人,他们身心并不安闲,他们每天忙于应酬各种事务,有时忙得连饭也来不及吃,觉都睡不安稳。有很多人看到有钱人高高华丽的围墙,觉得很羡慕。殊不知,在这高墙大院内,人我是非,猜疑妒忌、权势争夺、贡高我慢等心态就像层层的山峦一样阻碍着人们,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真情可言。

在说过高门大院的纷争之后,龙牙禅师接着把话题转向深山隐居者。禅师劝人不要认为人人都像富人一样贪图名利。其实在山林之中有很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万事都能看破放下的休士。他们因为心无挂碍,能够过一种朝逐野鸟去,暮伴白云归的悠闲生活。他们心中没有俗世的名利之争,不会患得患失,心境清净悠闲,这才是一种悠闲自得的人生境界。

龙牙禅师这首诗歌的中心就是人若无心处处闲。诗中的无心是劝人不要执着于外物,不要被外境所转,不要计较是非恩怨,不要在意名闻利养,做到少欲知足,心境自然悠闲自在。这种悠闲是内心的清净无染,也许此时你自己在做各种事务,身体是忙碌的,但心境却是宁静愉快的。这种心境正如唐代的庞蕴居士在诗歌中所说: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铁牛不怕狮子吼,恰是木人见花鸟。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

心境如如只个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庞蕴居士在这首诗歌中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与影响,即使各种繁杂的事物都围绕在你的跟前,你也会视而不见,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任何影响。这种无心的心境就像一个没有任何感情的铁牛,丝毫不怕狮子怒吼一样。又像花鸟遇到没有情识的木人一样,一点也不会感觉到害怕。庞蕴居士认为,一个人的心境若能达到这样不被外境所动,就用不着担心成不了佛道了。

佛教的修行,其实就是在让人修心,即让学佛者那颗烦躁不安,向外驰求的心安住于道上,从而不被外境所转。龙牙禅师诗句中的无心与庞蕴诗歌中的无心一样,都是借禅意来表达禅者无所挂碍的心境。这种心境就是佛教中所讲的无心,即心无所取、无所住,排除一切欲念,悟得我、法两空。心不执着于外物,才能体会到佛家的智慧,达到禅的境界。实际上是借此强调一种任运随缘的生活,表现诗人的超世脱俗之趣。

龙牙禅师的人若无心处处闲中的无心其实就是一种心闲,心闲了人就会活得轻松自在。宋代高僧法演禅师在《心闲到处闲》的诗歌中也表达了这种心境:

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

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

法演禅师这首诗歌是一首劝世诗,诗歌多用俗语,使人一读便知道其中的禅意。首两句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劝告世人不管是在闹市中生活还是隐居在深山之中,只有心无挂碍才会过得轻松自在、心情舒畅。如果心中有挂碍,放不下世间的功名富贵、名闻利养,即使你躲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之中,也会整天烦恼重重,身心不得自由。反之,如果你能够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人我是非,那么即便你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生活,内心也不会受到尘世喧嚣的干扰,与生活在没有人烟的深山一样。

法演禅师的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两句诗,告诉人们如何做到心闲到处闲。法演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能生活得任运逍遥,是因为常常被人我是非和功名富贵等虚无缥缈的东西充塞了心田。心中有挂碍的人,会时刻都在计较着。因为他们心中有永不满足的贪心和嗔心在支撑着自己,他们就会整天为本可不去贪求的世事而奔忙,永远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法演禅师认为,是非功名都如梦幻泡影,纵然你在人我是非中取胜,你除了对别人造成伤害之外,对自己没有一点益处。其实,是非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事情,当你面对是非时,如果对之置之不理,这些是非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宋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也劝人要做到心中无事,认为这样才能生活得心情舒畅,轻松自然。禅师在《春有百花秋有月》一诗中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是佛门中最为流行的诗歌,也是劝人看破放下心中痛苦烦恼的最好的劝世诗。禅师认为人世间随时都可以发现自然的美景,春天有百花争艳的美景,可以陶冶情操;夏天有习习的凉风,给人带来凉爽:秋天有皎洁的月光,令人心旷神怡;冬天有白雪皑皑,给人以冰雪高洁的遐思。一个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种心境。如果你的心情好了,心中没有烦恼挂碍了,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欢乐,你也会感到在世间处处都充满温馨。

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了。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在的生活。

日本著名高僧梦窗国师(1275―1351年)曾开创了位于京都岚山山麓的天龙寺,闻名于世的日本相国寺奉梦窗国师为开山祖师。梦窗国师在佛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在中日禅宗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梦窗国师毕生憧憬自然,酷爱深山幽谷,培育了众多禅门弟子。他曾作有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心头无事一床宽》的诗歌: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诗歌的意思是说,人间沧海桑田,世界成住坏空,人心生住异灭,人生生老病死,一切都在变异,就像青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黄山一样。如果一个人能够证悟真如本性,找到自我,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那么无论世事再怎么样变幻无穷,都不会干扰你的清净之心。诗歌最有哲理性的诗句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眼中有放不下的世事,没有宽容之心,即使给你整个世界,你还会生起种种埋怨。如果对世事看不破,放不下,你会生活得十分痛苦。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看破、放下一般人所放不下的各种烦恼痛苦时,他才会活得安闲自在,心无牵挂。这样即使他的生活很清贫,所生活的环境十分狭小简陋,他依然会感恩知足,能够活出安然的境界。

总之,只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心中不挂碍于身外的各种世事,做到内心清净无染,你就能享受到人若无心处处闲的禅者心境了。

End

以心境来转逆境

惟觉老和尚人生的遭遇,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在佛法来讲,好的就是顺境,坏的就是逆境。对于顺境和逆境,我们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应该要保持一个忍 字,保持正定。面对好的境界,如果没有正定,好事也会变成坏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决定处境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当我们今天去着这个水大性相,向外攀缘,缺乏回光返照的圆顿止观的时候,那我们就会认为说是因缘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实这都是一种向外攀缘的分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寺院的文化建设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那烂陀的佛教文化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解脱后的心境

解脱后的心境◎慧 律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因此,解脱者的心境是坦荡荡、不忧不悔的。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楼宇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

中国古老文字的预言与神传文化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太极初学者必读,为什么要首先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雪漠:文化要保持一种多样性,对吗?

◎陈亦新: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听鸡蛋实现开悟是一种法门,扫地僧达到成就也是一种法门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达到那个目的的途径而已。佛教应该去适应更多的人群。比如说你喜欢跳舞,那么我就要告诉你,如何要在跳舞的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盂兰盆节的节日文化

“鬼月”盂兰盆节花灯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