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携筇寻远水——禅僧行脚与丛林文化传播
2025-04-14 10:52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禅宗丛林文化绝对是一颗璀璨的明殊。这一文化形态不但在古代华夏辉煌一时,而且绵延千年、从未中断,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而丛林文化的生成和维系,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行脚这一独特的传播方式。大约从唐代中期开始,禅师们为了求法证悟,满怀宗教热忱,携杖擎钵,寻师访道。这种传播行为不仅直接催生了行脚诗、行脚画等艺术作品,还把寺院建筑、机锋问答、丛林清规等禅宗文化迅速推广至整个汉文化圈。在安土重迁、因循守旧的中国传统社会中,能够生成这样一种活泼、外向的文化形态,行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潮流中,也应该重视行脚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意义。

一、行脚的历史内涵与作用

对于佛教徒来说,游走四方、求道弘法是一个延续上千年的古老传统。早在佛教成立之初,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就频繁往来于南亚次大陆的诸城邦之间。佛教传入汉地的壮举,更是在印度、西域等地僧人东进的脚步下完成的。汉地早期的僧人,也会因应政治形势、学术风气等外部条件的改变而转徙于大江南北。不过,这种游学传法的现象并不专属于佛教,而是在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中都普遍存在,故并不具备独特性和表征性。但是,只有在禅宗崛起之后,行脚才从宽泛意义上的行游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固定且边界分明的指称,而且在形式与内容上逐渐规约化,由此衍生了独具特色的行脚文化,也成为丛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从语词源流、具体内涵、经典依据等方面对其做进一步的考察。

从语词源流来看,行脚的词义演化经历了一个由宽到窄、由世俗而宗教的过程。这个词语的使用虽然在汉语文献中古已有之,但其时并不具备特定的宗教内涵,如《宋书顾觊之传》:觊之不欲与殷景仁久接事,乃辞脚疾白免归。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结合上下文来看,此处的行脚应当是行走之意,与佛教及僧人并无干系。梁代僧伽婆罗所译释典《解脱道论》可资佐证:依节量食安置衣钵,身不懈倦,心无怠惰,当小行脚。小行脚已,坐洗手足。小行脚亦非后世行脚之意,而是指稍稍走动。可见,至少在南北朝时期,行脚的含义还是较为宽泛的。及至隋唐之际,佛教开始步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天台、贤首、禅宗等宗派纷纷成立,僧人游学之风盛行,但同时期的文献中还没有用行脚来专门指称这一现象。因此,当时虽有行脚之实而并无行脚之名。直到唐代中后期,禅宗僧人将其引入佛教,行脚方从一个表示宽泛的人类行为的词语分化出特定的宗教意义,如诗僧清塞《送宗禅师》:衡阳一别十三春,行脚同来有几人?老大却思归岳寺,当时未漆祖师身。又如齐己《题赠湘西龙安寺利禅师》:头白已无行脚念,自开荒寺住烟萝。门前路到潇湘尽,石上云归岳麓多。南祖衣盂曾礼谒,东林泉月旧经过。闲来松外看城郭,一片红尘隔逝波。再如杜牧《大梦上人自庐峰回》:行脚寻常到寺稀,一枝藜杖一禅衣。开门满院空秋色,新向庐峰过夏归。李洞亦有《送行脚僧》诗:瓶枕信腰垂,出门何所之?毳衣沾雨重,棕笠看山欹。夜观入枯树,野眠逢断碑。邻房毋泪下,相课别离词。虽然现存用例不多,但行脚词义的演化有两个趋势,一是生理意义上的行走之意逐渐弱化,二是与禅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到了宋代,禅宗势力进一步膨胀,乃至成为佛教的主流,史传、灯录、笔记等佛教典籍开始大规模使用行脚一词。而世俗文献中虽然尚有表示行走的用法,但所占比例很小,已难以阻止佛教对这个词语的垄断。至此,行脚作为一种名实相符的独特现象才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至于行脚的内涵,宋代僧人善卿在《祖庭事苑》卷八作了简要归纳: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此说主要突出了两点,一是行脚范围,即脚行天下,二是行脚目的,即求法证悟。就前者而言,善卿的说法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理想,而非记录历史现实。因为行脚并非毫无计划的盲目游走,一般皆有特定的目的地,概而论之,南方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而北方则以河北、河南、陕西为主。这些地区或为丛林渊薮,或者是著名禅师的驻锡地,以独特的宗风与先进的制度吸引着四方衲子纷至沓来。而以求法证悟为目的则是行脚最具表征性的特点之一。从佛教史来看,禅僧个体的宗教历程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开悟之前的行脚参学,二是开悟之后的布道传法。以宋代临济宗禅师大慧宗杲(1089―1163)为例,宗杲剃发受具以后,旋即到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参谒名师,但皆未契悟,直到在汴京追随圆悟克勤(1063―1135),方蒙印可:圆悟遂举,师出语无滞,圆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遂著引临济正宗记》以付之,俾掌记室,分座训徒。其中,分座训徒是宗杲宗教生涯的转折点,自此之后,他才开始升堂说法,从一个参学者变成一个传道者。值得注意的是,宗杲曾两次提到其行脚的经历,一次是徽宗大观年间参谒洞山道微,一次是宣和年间游历至邓州。而对于开悟后在赣、闽、浙、粤等地长达数十年的传法,则绝不以行脚称之。张商英有诗赞赵州从谂: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遍参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从谂之所以行脚八十年,乃是因为心头未悄然,即心中尚存疑惑,故仍需不断参访探寻。一直到定居于赵州观音院,才开始传法收徒。可见,时人对行脚求法与行游传法是有严格区分的。

与行脚同义的表述还有云水、云游、游行、游方、游诸方等,但使用频率皆不如前者。另外,禅僧称之为乞食的行为其实本质上也是行脚,如惠洪《石门文字禅》收有《道林送鸿禅者江陵乞食》、《送范上人乞食》、《秀江逢石门徽上人将北行乞食,而予方南游衡岳,作此送之》、《送瑜上人归筠乞食》等相关诗作,但从诗题和内容来看,这类活动一般都要远行,甚至经州跨府,而且包含访师参学的成份,这与佛教传统意义上以果腹为目的的乞食是有区别的。至于为何将游学称为行脚,后世僧人已经搞不清楚其经典依据,《释氏要览》卷下游行人间条谓:今称行脚,未见其典。昆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行人间。门引可见佛典中一般将此种现象称为游行,而后来以行脚呼之,很可能是唐代禅师的约定俗成。虽然时人对行脚这一名称的来源有些困惑,但游学四方这种行为本身却有坚实的经典依据,如《杂阿含经》记载,过去世时有一位天帝释,他向诸方施礼以表示对出家者的恭敬,赶车的侍者大为不解,帝释即说偈云:

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自在游诸方,不计其行止。城邑国土色,不能累其心。不畜资生具,一往无欲定唯有出家者,于诸诤无诤。于一切众生,放舍于刀杖。于财离财色,不醉亦不荒。远离一切恶,是故敬礼彼。

可见,天帝释之所以恭敬僧众,自在游诸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除了佛陀及其弟子外,佛经中记载的许多人物在求法证悟的过程中也都有四方游行的经历,如萨陀波伦(即常啼菩萨)于梦中得天人指点,得知东方两万里外的挞陀越国有般若波罗蜜大法,遂往求之。经过重重磨难,终于在彼国面谒昙无竭菩萨而得其法。客观来说,这则故事所要凸显的并不是游行的殊胜,但萨陀波伦在求法过程中不畏远途、一往无前的宗教热忱,则成为后世禅僧在行脚时的精神动力与信仰支撑。更为典型的例子是善财童子,《华严经入法界品》用十余卷的篇幅详细描述了善财根据文殊师利的指点南游一百多座城池、参谒五十三善知识并最终证入法界的经过。这一典故在后世影响深远,善财成为虔心求法之人的榜样,许多禅师都是在其感召下踏上了行脚之路,如《宋高僧传唐洛京荷泽寺神会传》: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乃学善财南方参问,裂裳裹足,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再如宋代志逢禅师上堂时谓:诸上座舍一知识而参一知识,尽学善财南游之式样也。行脚活动之所以能在安土重迁的中国传统社会盛极一时,离不开佛教经典的大力提倡。行脚在唐宋禅林中蔚为风尚,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当然是促使禅师们达到开悟的终极境界,即永嘉玄觉所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云居道膺(835―902)尝告诫弟子:汝等既在遮个行,流十分去,九不较多也。更着些力便是上坐,不屈平生,行脚不孤负丛林。古人道:欲得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水底行,方有些子气力。汝若大事未办,且须履践玄途。禅僧眼中的大事,自然指开悟。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经历一个高高山顶立,深深水底行的行脚过程。由于僧人个体之间在根机、性情、学识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游历四方、遍参丛林可以大大提高证悟的机率,如五代禅师天台德韶(890―971),纳戒后首谒石头希迁一系的投子大同,但未能领悟。又参洞山良价(807―869)的两位弟子龙牙居遁和疏山匡仁,又不契。前后共参访五十四位善知识,皆不契法缘。最后投至法眼文益(885―958)门下,于座侧听文益以是曹源一滴水来回答僧人如何是曹源一滴水之问,豁然开悟,平生疑滞涣若冰释。若非行脚之利,德韶恐怕就要在迷昧中蹉跎一生了。除了宗教的终极追求,行脚更为普遍的意义是增广见闻。开悟不仅对修行者的素质有一定要求,而且还需要适当的机缘,故行脚并不是开悟的充分条件。但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远游必然会开阔视野、增加阅历。禅师们靠双脚克服空间限制,饱览山川胜景,体验四方风俗,不断积累着经验和知识。僧人们对此颇为自豪,如《祖庭事苑》卷八:又高僧慧乘,事祖强为师,年十六,启强曰:离家千里,犹名在家沙门,请远游都鄙,以广见闻。强乃从之。夫是行脚之利,岂不博哉?可见,行脚能够使人博闻广识,是得到世人普遍认可的。另外,在时人的认知中,知与智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广博的见闻自然会生发智慧,如《宋高僧传》卷一一《唐常州芙蓉山太毓传》:

释太毓,姓范氏,金陵人也。年才一纪,志在出家。乃礼牛头山忠禅师而师事焉,于是勇猛精进,求其玄旨,法器外朗,神栗内融,虽明了一乘而具足万行。往雍京安国寺进受具戒,衰然出众。加复威仪整肃,妙相殊特,如大海之不可测,如虚空之不可量。巡礼道场,摄心净域,虽智能通达,不假因师,而印可证明,必从先觉,遂谒洪井大寂禅师,睹相而了达法身,刹那而顿成大道。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其数颇众。毓与天彻禅师、大宣教禅师、大智禅师,皆昆仲也。既而南北观方,曾无告禅,俾广闻见,闲养圣胎耳。

太毓在开悟之前乃至开悟之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南北观方的过程,其直接目的当然是增广见闻,终极目的则是闲养圣胎,即内在的宗教修炼。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不行脚对于僧人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如南宋刘克庄《通上人诗卷》载:余自杖史免归,屏居荒村,面壁九年,门无贵客,惟游于方之外者辱临焉。然闽僧多白首未尝行脚,又未尝参叩大善知识,与语,不过曰某刹虚,某贵人与某官善,书可求刹,可得也。主人急起洗耳,客不乐而去。

闽地僧人之所以识见鄙陋,就是因为缺少行脚这一关键环节。

正因为行脚有如许利益,故在丛林规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一位禅师在出世说法及住持寺院之前,行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参考指标。应庵昙华禅师(1103―1163)曾在书信中勉励其弟子守诠:果能如吾自幼出家,为僧行脚,亲近真善知识,以至出世住持,其正因行藏如此行之,则吾不妄付授也。可知行脚当为出世住持之阶基。宋代律僧元照(1048一1116)说得更为明确,其《勉住持》谓:深嗟末说实悲伤,佛法无人为主张。未解读文先坐讲,不曾行脚便升堂。将钱讨院如狂狗,空腹高心似哑羊。奉劝后贤休继此,免教地狱苦时长。则行脚应是升堂说法的前提与准备。另一个例证是吴山净端禅师(1031―1104)在上堂时所说:山僧夜来得一梦,与古人不同:梦见土地向山僧道:来日太博士承野翁先生与诸人入山,请和尚住持寿圣禅刹。况和尚不曾行脚,焉可住持?可知行脚与住持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密切的关联。不过,这种关联应该不是硬性规定,南宋的法律文件《庆元条法事类》在道释门中对住持人选的要求是较为宽泛的有道行才干,对是否具有行脚经历并未涉及。因此,行脚作为住持说法的前提和条件,应该只是禅林中约定俗成的习惯。

二、行脚与丛林文化的传播

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行脚对丛林文化具有传播与扩张之功。禅师们行脚的空间范围理论上来说是不受限制的,如《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一所谓:游州猎县,横担拄杖,一千里、二千里走,这边经冬,那边过夏。这就为信息与知识的远距离传播铺设了一条新的物理通道,丛林文化依靠这种传播方式迅速占领整个汉文化圈,从而奠定了后世佛教的基本格局。例如,清规是禅宗僧团的制度保障,也是禅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早期的清规似乎并没有形成一套普施于天下的制度,而是各个寺院在百丈古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时损益。这在清规的发源地百丈山已有体现:怀海去世后,弟子们通过协商,制定了力保山门久远的五条规定,如出家者悉依院主、不得置办庄田等。这应是根据新情况对怀海清规所做的补充。而雪峰义存(822―908)有《师规制净、《师遗诫》传世,从内容上来看,实际上就是本寺的清规。尤需注意的是,这两件文献中都提到了芙蓉先师规制。芙蓉先师即芙蓉灵训,义存曾依止于彼处。这说明晚唐五代时期各处道场皆有自己的制度。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地方法规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呢?行脚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释氏要览》卷下入寺问制条载:制者,即今丛林规绳也。昆奈耶云:凡客比丘入寺,应问旧住:此中僧伽有何制令?若不问者,得突吉罗罪。旧住不告者罪同。即行脚至一处,首要的任务是了解该寺的规矩制度。虽然其直接目的是防止违反本处寺规,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各寺清规在丛林间的交流与传播,而且具有一定强制性。

十方丛林模式的寺院组织形式也是借行脚而推广开来。宋代很多寺院都采取师徒相传的甲乙制,这种制度是将寺院作为私产,户居而别食,几与流俗无异,严重损害了佛教的神圣品格。而普遍施行于禅宗寺院的十方制则提倡民主、平等的公共生活,较之甲乙制更为适合宗教的超越性。但十方制最初只流行于湖南、江西一带的禅寺中133),大概从未真宗、仁宗时,政府发动革律为禅运动,大规模推广十方制。不过,政府只负责宏观引导,而具体的改革内容则由佛教内部承担,在这一过程中,行脚的意义便凸显出来。《续传灯录》卷一八:

成都府昭觉纯白禅师,梓州飞乌人,姓支氏一日跃过溪,忽有省,不觉失笑。送往依峨眉山华严寺落发受具去之南游,首谒澧州太平俊禅师后诣黄蘖山,礼真觉胜禅师会成都府帅奏改昭觉为十方,问真觉谁可住持,真觉以师应请。师既领院,遵南方规范,一变律居。上堂示众有曰:不超性海,是理事缚,不透声轮,是语言缚。于是蜀之净侣靡然向风,经肆讲席为之一空。

纯白曾游方至湖南澧州及江西黄檗山,而他主持成都昭觉寺改革时所依据的南方规范,无疑就得之于行脚期间的所见所闻。

丛林制度虽然具备一定的宗教特征,但本质上还是一种易于把握的理性知识,因此其传播过程也比较清晰。那么,更加感性、直观的禅宗智慧是否也能传播呢?实际上,学人在禅师的点化下开悟,本身就是智慧的传递,只是这一过程无法用言语直接、正面地表达出来,故难以用传播学的原理进行分析。不过,接引学人的手段、家系门风等能够启发智慧的因素却可以实实在在地传播。在前揭《东山演禅师送徒弟行脚》一文中,法演禅师细细叮嘱一番后,又提出自己的期望:向前望汝早早打破漆桶归来,与老僧揩背。打破漆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为彻底开悟。而与老僧揩背则是一个禅林典故:唐代古灵神赞于福州大中寺受业,行脚至百丈山,在怀海座下开悟,后还本寺:

受业师问曰: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所佛殿,而佛不圣。其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得?其师置经问曰:

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师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今欲报慈德耳。其师于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师登座举唱百丈门风其师于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

可见,揩背即指弟子外出行脚开悟后归来反哺本师。神赞于怀海处得法,后又以百丈门风启发其受业师,并促使其感悟,事实上就是智慧的传播。由于智慧的感悟具有偶然性和当下性,所以行脚僧的片言只语往往就可以改变有缘者的人生轨迹,如丹霞天然少习儒业,入京赴选,于路上遇到行脚僧人:

与吃茶次,僧云:秀才去何处?对曰:救选官去。僧云:可惜许功夫,何不选佛去?秀才曰:

佛当何处选?其僧提起茶碗曰:会摩?秀才曰:未测高旨。僧曰:若然者,江西马祖今现住世说法,悟道者不可胜记,彼是真选佛之处。天然闻言幡然改志,遂访马祖于江西,后经马祖指示投在石头希迁门下,成为一代名僧。再如大安禅师自少於黄蘖寺出家,乃至为僧。本拟听习,因在洪州招提,偶闻行脚僧举百丈一二句玄机,似少省觉,从尔便造百丈。若非行脚僧的传播之功,恐怕大安难有后来的成就。及至晚唐,禅宗内部在机缘问答的方式上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家系,各家在门风上其实也有交流,而行脚僧在其中又发挥了重要作用。《景德传灯录》卷一五记载了发生在德山宣鉴和临济义玄之间的故事:

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侍者回,举似临济,济云:后来疑遮个汉。

正是由于行脚的侍者,两位禅师才能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同样的例子不一而足,有行脚僧从江西云居山来参雪峰义存:

又问僧:什么处来?对云:江西来。师云:这里与江西相去多少?对云:不遥。师拈起柱杖云:还隔这个么?对云:若隔这个则遥。师便打之。其僧却归,举似云居,云居云:世谛则得,佛法则无过。其僧却归雪峰,举似前话。峰云:者老汉!老僧臂长,则便打二十棒。虽然如此,老僧这里留取十个。

行脚僧人数次往来于义存与道膺门下,这无疑是曹洞、云门二宗交流的关键环节。行脚对禅思想的传播并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繁荣,而是从哲学角度深化了对禅的认识。例如,马祖道一与其弟子大梅山法常(752―839)之间的一段公案:

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阿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遮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遮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据葛兆光先生的意见,即心即佛说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即心到底指佛性还是人性。所以,马祖晚年的思想一变而为非心非佛,以破弃学人对虚幻之心的分别与执着。法常离开之后,通过行脚僧了解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但他并没有如其他同门一样对此表示支持,而是坚持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的立场。表面上看,行脚僧的这次交通并未起到任何效果,实际上,法常这种执拗的态度将非心非佛说又向前推进了一层:既然一切都只是虚妄假相,那么非心非佛也是多此一举,既然色即是空,那么即心即佛也无可无不可。马祖梅子熟也的赞叹,便是对法常深得个中三昧的认可。由此可见,行脚不惟有功于丛林制度和家系门风的推广,更有力地促进了禅学思想向上一路的进展。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寺院的文化建设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人生丛林

◎ 林清玄佛教把大的寺院称为丛林,特别是禅宗的寺院。那是由于僧众合和,犹如大树丛聚成林,另外还有功德丛林的意思,因此后世居士聚集的团体,也称居士林。丛林!是多么好的一个象征,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生活不也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

那烂陀的佛教文化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行脚僧

◎ 正 见玄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个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每天,他都很勤奋地做着住持交给他的工作,已经两年了,他每天如此,从来没有一次让住持对他的工作感到不满。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丛林四十八单执事

丛林四十八单执事◎ 广 行 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东山演禅师送徒行脚

◎ 莲 池须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讨取个分晓。如只随群作队,打哄过日,他时阎罗老子打算饭钱,莫道我不曾说与你来。若是做工夫,须要时时检点,刻刻提撕,那里是得力处?那里是不得力处?那里是打失处?那里是不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楼宇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僧行脚及行脚的意义

明海法师在中国历史上,禅僧行脚是有非常悠久的传统的。古代中国寺院有讲寺、律寺、禅寺,一般地说,讲寺、律寺这些寺院的生活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唐朝以后勃兴的禅寺,禅僧行脚才是真正蔚然成风,而且是每一个禅僧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

中国古老文字的预言与神传文化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太极初学者必读,为什么要首先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