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曹洞宗:曹洞宗禾山一支归宗南岳之一证
2025-04-22 12:40

徐文明

内容提要

一般认为源于药山的曹洞宗属于青原一系,但事实上药山一门对此并非一致承认。属于药山门下道悟系的禾山直到五代末年及宋初时仍然坚持南岳与荷泽两家并立之说,不承认青原系的地位,这表明药山一支未必出自青原。

主题词:禾山 曹洞宗 九峰 南岳 青原

一般认为,曹洞宗属于青原一系,这一说法起于晚唐之时,经《祖堂集》大加宣扬之后,更是成为定论。然而,即便到了云居道膺的弟子们都承认自己属于石头一支之后,药山一门也并非全加认可,属于道悟一系的禾山依然坚持旧说,不肯承认青原行思的地位,反过来对怀让大加称赞,这表明他还是坚持自己属于南岳一系。

禾山无殷(?960),《祖堂集》卷十三有传。无殷为福州连江县人,俗姓吴,七岁于雪峰山出家,受具之后,遍参诸方,后于九峰顿息疑情,奉以为师。九峰道虔为石霜庆诸之高足,石霜上承圆智道悟,道悟与云岩同为药山弟子,因此禾山亦属药山一支。

据《五灯会元》卷六,禾山七岁从雪峰义存(822908)出家,然而他受具之后却并未成为雪峰一系的门徒,而是在遍历宗筵之后归心九峰,这是否表明他的风格与公开宣称自己属于石头一系的雪峰有别,而更倾向于属于马祖一系的药山呢?

禾山初见九峰,峰问:汝远远而来,睴睴随众,见何境界而可修行,由何径路而得出离?山曰:重昏廓辟,盲者自盲。峰乃许入室。

九峰之问,意为你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不顾困倦( 睴睴,困视之貌),随众参请,依何境界修行,由何途径出离。九峰此问,半肯半斥,亦激亦陷,表面是说其求道心切,事实上却有如马祖责问大珠慧海不顾自家宝藏、抛家散走一般,怪其别寻外觅,其问依何境界修行、由何途径出离也是暗藏机关,若谓有法可依、有路可行就会陷于有为,若谓无法可依、无路可行就会落入空见。

禾山之答,意为重重昏障已然廓清净尽,而盲者依然都无所见,故盲者自盲,何怪白日之无光;聋者自聋,何责雷霆之无响!禾山的回答看来是很不客气的,大有以九峰为盲者、怪其不知自己凡情已尽之意,这种不客气的回答却博得了九峰的青睐,许其入室,因为禅门要的就是这种见过于师的人才,不需要那种唯唯诺诺、平平庸庸之辈。

禾山得九峰之传,顿契心源,独得迷要,后辞别九峰,九峰以一偈送之,偈云:将宝类宝意不殊,琉璃线贯琉璃珠,内外双通无异径,郁我家园桂一株。看来九峰对禾山的评价很高,期许亦深,道其内外通彻,与己无异,期望他能传持家业,令一支嫩桂久昌昌。

禾山先住吉州禾山,次居祥光、翠岩,于辛亥岁即南唐保大九年(951),命住洪州护国寺,号澄源禅师。师居禾山时,学徒济济,诸方钦叹,自然引起了占据江南的李昇父子的注意。据《五灯会元》,江南李氏召而问曰:和尚何处来?师曰:禾山来。曰:山在什么处?师曰:人来朝凤阙,山岳不曾移。国主重之。

这位江南李氏不知是李昇还是李暻,从时间上看,应当是李昇,因为其时还在禾山的早年。从两人的对答来看,这位李国主还是颇识禅门机锋的,他的设问看似平常,却是暗藏机关,一句山在什么处,表面是问是禾山的地理位置,实则是显示了国主的傲人之意,是说我一招见,你就来朝,人在面前,山岳何在?禾山当下识破其意,道是身为臣民,国主招见,不可不来,然而道尊德重,无可倾动,莫道一方之主,尽天下力也移不得。如此既照顾了国主的面子,又维护了禅宗的尊严,不由国主不服。自此李氏重之,命居扬州祥光院,禾山不愿久居城市,乞归山林,于是又栖止翠岩。其时夹山善会的弟子上蓝令超禅师在洪州开创的上蓝禅苑亦无人住持,于是李氏又命其兼领上蓝,此上蓝禅苑可能就是《祖堂集》所言的洪州护国。

禾山云:如今一等是乱说,可不闻六祖问让大师从嵩山来不污之语与神会和尚本源佛性之理,古德配云:一人会祖师意,一人会大教意。诸人道是谁如此解会,须是鹅王之作始得。这段话堪称要害,由于《祖堂集》为石头一系张目,将对于石头一系不利的材料删除了许多,能够保存下来的就非常难得了。大概是百密一疏,《祖堂集》竟然将如此重要的材料保存了下来,成为当时药山一支仍然不承认青原的铁证。

据《坛经》,怀让从嵩山至曹溪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则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

又据《坛经》,一日,师告众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坛经》的记载显然就是禾山所言的出处。怀让之不污染,甚得六祖称赏,而神会之本源佛性,却受六祖之诃,其实二人所言皆是一物。怀让之高明,在于默识心行,不曾说破,不著文字,故其得祖师意;神会之冒失,在于形之语言,开口说破,流于言教,故限于知解而非心证。虽然如是,神会也算得教意,并非一无是处。

禾山借古人之言称赞怀让与神会,称其一人得祖师意,一人得大教意,这显然还是赞同南岳与荷泽并立的旧说。唐末及五代之时荷泽一系早已室微,石头一系开始崛起,就连南岳门下也有人赞同怀让与行思并立之说,让青原思取代荷泽会的位置,药山门下更有人改弦更张,转而附青原之骥尾,在这种情况下,禾山仍然坚持早已过时的旧说,不肯给青原一席之地,这不正好表明道悟一支的态度么。

或谓禾山只是引用古人的成说,未必是他自己的意见。禾山并未将这位古人的名字说出来,他料到会有人提出这一问题,问是谁如此解会,他则答道须是鹅王之作始得。鹅王非同寻常,为佛本生事,其实是佛的称号之一。禾山如此赞美这一见解,足见其立场。六祖之后,中土何人能当鹅王之号?看来这是禾山借古德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称即便诸佛也会赞同这一看法,不必怀疑其确定性。

禾山如此解会,并非由于他对荷泽一系有多少感情,而是他要逆流而上,继续利用神会来排斥行思。从本源佛性的问答来看,六祖对于神会的见解和风格是不大满意的。神会影响之大,并不在于他在禅理上有何过人之处,而在于他有大弘顿教之功。南宗门下对于神会的评价一向是矛盾的,一方面肯定他为南宗争地位的功劳,一方面又对其教法不敢恭维,而是颇有微辞。即便是在神会影响尚在的时期也是如此,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一方面给神会四分天下的地位(在南宗内部与怀让并列),赞其得总持之印,独耀萤珠,一方面又指责其弟子不肖。称神会得总持之印,可谓言其得大教意的滥觞。所谓总持之印,非指佛之心印,而是总持佛法(教法)之印,扬中有抑,褒中含贬,其实是说神会并未得到六祖的真传,未明祖师意,只是得其教法名言而已,这与宗密对南岳的评价一样,带有一些宗派之见。

禾山言神会得大教意,其实也是为了衬托怀让的高明,强调怀让得祖师意,是六祖嫡子,佛祖正传。无论是强调祖师禅与如来禅之分,还是强调祖意与教意之别,都是为了说明祖师意的高明与特出,禾山自然亦不例外。

除肯定让大师得祖师意这一最高的评价之外,现存资料中并无禾山直言自己属于此支的记载,然而似乎这一句已经足够了,因为谁也不会不认为自己属于最高明的一支。禾山还称赞灵云志勤(长庆大安嫡子,百丈怀海法孙)见桃花、仰山慧寂见天云,由无情而悟道,属于上乘利根,又赞归宗当用无用,是上上之流,这三人都是属于马祖一系的。禾山提到的人物,除药山一系外,如沩山、华林、南泉、兴平等都属于南岳系,石头系中只提到玄沙师备,还是因其评价仰山插锹事而为人问及,并非禾山自己提及。

有僧问:仰山插锹,意作摩生?师云:汝问我。又问:玄沙蹋倒,意作摩生?师云:我问汝。曰:未辨其宗,如何体悉?师曰:头大尾尖。

这段问答有些费解。据《五灯会元》卷九仰山慧寂禅师因缘:师(仰山)在沩山为直岁,作务归。沩问:甚麽处去来?师曰:田中来。沩问:田中多少人?师插锹叉手。沩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师拔锹便行。玄沙云:我若见,即踏倒锹子。僧问镜清:仰山插锹,意旨如何?清云:狗御赦书,诸候避道。云:只如玄沙踏倒,意旨如何?清云:不奈船何,打破戽斗。云:南山刈茅,意旨如何?清云:李靖三兄,久经行阵。

沩山问什么处来,尚是直问,故仰山直答,而再问田中多少人,就暗藏机锋了,故仰山插锹叉手,以此作答。仰山插锹,是何意旨?镜清谓是狗御赦书,诸候避道,是说狐假虎威,百兽畏惧,大有挟天子以令诸候之势。此处切不可错解,镜清并非讥讽仰山,而是在说锹子。沩山问田中多少人,仰山插锹叉手,关键不在插锹,而在叉手,其意是说一已足矣,汝道还有欠少么?沩山久经战阵,当然不会轻易落败,于是又道南山大有人刈茅,意思是说田中事则足矣,南山事又作么生?汝既为直岁,不可只顾自己田中事,而置南山于不顾。沩山怪仰山只解自利,不解利他,只得其体,不明其用,然并不明言,而是故意说南山大有人刈茅,仰山一闻便知,赶紧拔锹而去。良马见鞭影便行,真师子儿,一拨就转,仰山自然不会脱泥带水。当然仰山拔锹而去,也有可能是谓本分事不得不问,南山事与我何干,和尚休得没事找事,诱人当头。

玄沙云当时若见,便踏倒锹子,是嫌沩山老婆心切,拐弯抹角,不肯直斥其非,其实玄沙此言亦有过,所谓杀人者走却,委过于刀斧,此事过在叉手者,关锹子何事?是故镜清讥讽玄沙欺软怕硬,奈何不得仰山,却拿锹子出气,不敢去碰大船,无端打破戽斗。

由此可知禾山一句汝问我,是说此理玄奥,汝不得不问我;一句我问汝,是说些须小事,有何难解,我问汝即可,何必劳动老师!因此禾山答语之中,颇有抑扬之意。仰山为南岳之后,故禾山尊之重之;玄沙为青原之裔,故禾山贬之抑之。此时其僧尚不明其意,禾山则言头大尾尖,其意更明,是说前者(头,仰山)大,后者(尾,玄沙)小。由此表明了禾山对两系不同的态度。

有僧问:即心即佛则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禾山曰:禾山解打鼓。且不说禾山此答何意,只如学人之问,尽是马祖宗旨,表明参学者是以马祖传人视之的。

禾山批评如今一等是乱说,这种乱说就是将让与思并列、并将药山划归石头门下之说。《祖堂集》为石头一支大造舆论,抬石头、贬马祖,但这一风气并未由《祖堂集》发起,将药山改归石头门下也是药山一门自己的事,若药山后人自己不如此改换门庭,他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禾山所痛恨的是云居道膺门下的乱说,指责的是自己一门的人赶时髦、追新潮,趋炎附势,跟着雪峰一系改换祖宗。

从禾山的立场也足以发现《祖堂集》借圆智道悟之口攻击南岳系的荒唐,道悟从百丈第二代法正禅师出家,又是属于马祖门徒的药山惟俨的法子,由他出面指责南岳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的后世尚且推崇南岳,不言青原,在他的时代怎么可能站在当时尚不存在的青原系的立场上指责百丈及江西一派呢?

禾山为九峰嫡传,代表道悟一支,同时他又主持上蓝法席,代表船子一支,他的看法不只是个人的意见,而是药山一派的主流观点。然而在一等是乱说的潮流之下,他的声音显得十分微弱,到了后来,连这种微弱的声音也听不到了。在党同青原的《景德传灯录》中,他的这段话被 悄然删去了。后来的曹洞宗由于是由云居一支传承下来的,反对的声音便越来越弱,后世就干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原来是南岳怀让了。幸而《祖堂集》的作者有所疏忽,才使禾山留下了足以表明其立场的只言片语,使后人知道原来药山一支其初也不是全部赞同改宗青原。

作者简介:徐文明,1965年生,男,河南濮阳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End

南岳慧思禅师

◎ 瞿汝稷姓李氏。顶有肉髻。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于闾里。常梦梵僧劝出俗。乃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诵法华等经。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时慧闻法师。有徒数百。(闻阅中观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旁出一支牛头禅

◎ 吴言生从达摩祖师到道信禅师,禅宗基本上都是单传。道信以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譬如树之生长,众条并发,方成枝繁叶茂之势。在四祖道信的嗣法弟子中,除五祖弘忍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脉--牛头法融。因在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智慧法语:南岳怀让禅师说执着坐禅不能通达佛法

《南岳大慧禅师语录》: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白话浅释】:怀让禅师是六祖惠能的法嗣,他接引马祖道一时,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