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曹洞宗:曹山本寂禅师的禅法思想
2025-04-23 07:03

曹山本寂为曹洞宗的创建者之一,他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良价开创的曹洞宗基本理论。本文对曹山的五位君臣、五相偈、三种堕等理论及其机缘语句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指出对自由的极端追求才是曹洞宗的真精神,而这一精神是建立在以自性为唯一真宰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特征与南岳一系十分接近,表明直到曹山时期,曹洞宗仍然未改属青原。

曹山本寂(840901)为洞山良价弟子,深明的旨,堪传法印,师资道合,妙唱嘉猷,使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曹洞一宗,卓然成立。此宗赖洞山创业,至曹山大成,故有曹洞之名。曹山继往开来之功,由是可见其一斑。

本寂,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十九出家,二十五受具,咸通初往高安参良价,言问之际,默领玄旨,颇受器重。后盘桓数载,不违如愚,临行,师更授以《宝镜三昧》,以表传付。别师之后,先礼曹溪,后住抚州曹山,又居荷王山,主持法席二十年,参学之众,往来不绝,然心不附物,意无求荣,钟陵大王再三迎请,终无一赴。后终于山居,寿六十二,腊三十七。

一、以五位君臣和五相偈为核心的偏正回互说

曹山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开创的曹洞宗理论,他著有《五位君臣旨诀》、《解释洞山五位显诀》、《注释洞山五位颂》等,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使五位之说更加系统。

据《五灯会元》卷十三:

师因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云: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即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僧问:如何是君?师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曰:如何是臣?师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曰:如何是臣向君?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曰:如何是君视臣?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总无偏。曰:如何是君臣道合?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师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乃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曹山指出,虽言五位,其实以三位为本,一者色界,为事,为用,二者空界,为理,为体,三者兼带,理事双融,体用无滞,君臣道合,最妙最玄。三者既有分别,又无分别。从境界来论,兼带最高,空界其次,色界最低,然而虽然空界高于色界,臣从于君,子顺于父,却不能重体轻用,有理无事,若有空无色,有体无用,则落顽空,反成陷堕。故对于理事、体用、本末、空色,既不可昧其分别,又不可执其尊卑,迷其分殊则父子不分,宾主不辨,执其尊卑则有取有舍,陷于边见。故兼带最是难得,先德推尊,上贤莫识,欲得兼带,须不昧因果,不落有无。

曹洞宗从有分别到无分别,不昧两边,不立两边,与中观派从性空、假有到中道实相的理论相应,但中观派的性空是说自性空,并非实有空界,而且是从否定意义上立说,而曹洞宗则以本来无物为空界,是从肯定方面立论。曹山认为,己宗的宗要是直显真际,不落顽空。妙明之体,尽而非尽,无而非无,虽然无形无象,无思无为,却是不可毁伤,不得触犯,譬如君王,虽不离宫门,玉殿苔生,不治事,不受礼,却不敢不朝,有违则斩。力用是有,不离因缘,却又不借外缘,借亦不得,逢而不借,故有而不执,有而不执,故有而非有。不欲犯中,故不犯虚玄,回互旁参,虽非无语,却不得犯讳,不可说破,凡有所说,皆是回互,故有句而无句,有说而非说。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修行为本分事,须脚踏实地,深深海底行,不可虚浮,不必外眩,但自潜修即得。无身有事,即体无用有,体无即空界,本来无物,五蕴非有,用有即色界,有修有证,有位有功,体性空寂,而有弘法利生之用,此乃正理,若舍凡取圣,沉空守寂,直是好无,非但无身,亦言无事,以为如此方可悟道,其实转入顽空,陷于始终。

曹山复作五相偈,?偈曰: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白衣拜相,是说自下而上,布衣百姓,积功而升,喻修行悟道。积代簪缨,今时落魄,是说自上而下,世家士族,于今败落,喻本是佛种,今暂蒙尘。黑多白少,喻正中有偏。偈曰: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这一偈语与前偈似有颠倒, ?为正中偏,言君位,所说却是白衣臣相,?为偏中正,为臣位,所说却是君,当正位者为君,在兜率者为佛,而乌鸡雪上行是说黑上白下,皆与此相不符。子时即夜半,夜半正明,君王即位,诸道来贺,君臣之分已定,不可混之,故君上臣下,黑上白下,君重臣轻,黑多白少。⊙偈曰: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出水面,木马逐风嘶。白中藏黑,阳中有阴。用由体生,偏从正来,故用不碍体,偏不妨正。体用无滞,理事双融,故泥牛戏水,木马逐风,秋舞杨花,夏日结冰。冰炭相聚而共存,猫鼠一笼而无伤。○偈曰: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日将坠而未隐,月已升而初照,日月丽天,回互一个明字。日月并照,上下朗然,故纯白无黑,一切皆现。理事俱明,体用互显,法境相敌,宾主相见,事功到此,至于极端,然此皆有功之功,有用之用,未得无功之功,无用之用,也只是人天初果,渐修小道,不能速证道果,疾得菩提。●偈曰: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纯然一色,理事混然,君臣道合,上下和融,到此境界,释迦未晓,弥勒不知。此即兼带,为最高境界。

曹山以五相配合五位,只是进一步申明回互傍参之意,无论五相还是五位,以及君臣、爻相等说,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既不是汲引儒家之说,也不是杂取道家之术。若谓曹洞宗旁通外学,就不符合其本意了。

二、以三种堕说明执于分别之害

曹洞宗一方面强调分别说,注重宾主、偏正,反对无原则的盲目尚同的所谓平等,一方面又主张无分别,反对执著于宾主、偏正之说而而落于分别二见。故而曹山又立三种堕。据《五灯会元》卷十三:

稠布衲问:披毛带角是什么堕?师曰:是类堕。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师曰:是随堕。问?不受食是什么堕?师曰:是尊贵堕。乃曰:食者即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贵堕;若执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故曰类堕;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时,摈却色声香味触法,得宁谧,即成功勋后,却不执六尘等事,随分而昧,任之则碍,所以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亦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只是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取,岂况其余事邪?师凡言堕,谓混不得,类不齐;凡言初心者,所谓悟了同未悟耳。

所谓类堕,指发初心者,发初心,即《起信论》所说之始觉,虽觉非觉,悟同未悟,知凡俗之可厌,明圣位之可期,故舍凡执圣,二见炽盛,有等级类别之心,故堕于类见,本意莲台宝座,反成披毛带角。故厌凡求圣是初发心者易生之病,此种人执著于凡圣异类的差别,故分别心重,欲求圣位,反生陷堕,落入畜生一道。

所谓随堕,指发初心,得始觉,了悟自性非干六尘,故回光返照自身,摈却六尘外境,从而心神安宁,修证悟道,然得悟成功之后,却不能了却六尘等事,随之则昧理,任之则碍物,故外道六师即六尘为汝之师,彼有所堕,汝即随堕。随堕是说发初心者由离世独修而悟道,但悟道之后,唯知净法,不解染法,只知体,不解用,故一入尘世,便被外境六尘所染,随之而堕。此虽胜于初心,却仍然未得大悟,只是小乘独觉而已,故于声色等事不能了断。

所谓尊贵堕,指明了自性,悟得自家主人公,于是自尊自贵,不出门户,不涉外境,不受食,不取物,不知食者为本分事。此食其实是正命食,虽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却不受染污,将此见闻觉知为堕,以为其与向前均同,不知己事一明,万法皆从,山河大地总成净境,见闻觉知无非妙用,故欲免染堕,反生净障,落尊贵堕。尊贵堕自尊自重,本分事尚不取,何况他事,故一尘不染,高于独觉及初心。

据师自言,所谓堕,即混之不得,类之不齐,欲混然无别而不能得,思分门别类而不能齐,因而进退失据,上下两难,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故而堕于二见,不得出离。此三种堕,皆是重体轻用,有本无末,凡圣情重,染净心盛,欲免斯累,直须不存二见,心无分别。欲免类堕,披毛带角即得;欲免随堕,不断声色即是;欲免尊贵堕,不受供养即可。不以披毛带角为耻,则无类之高低,不受类堕。断声色求道,遇声色还迷,不断声色,不除生死,生死本无何必除,声色虚妄何须断,但知自家主人公,自然不随声色转。故不断声色而声色自断,六尘为我奴仆,转从于我,不复为我之师,令我效他,由此可免随堕。不自尊贵,即真尊贵,自求尊贵,即非尊贵。不生自贵之心,不受人天供养,八方来朝,虚位不受,不受食,即得法喜禅悦之食,终身受用不尽,不著价,却成无价之宝,最尊最贵最第一,此即免得尊贵堕。

三、以自性为唯一真宰的自由精神

曹山志慕六祖,道继洞山,对于自性自我十分重视,故一方面但求明得己事,于诸荣利外相毫不挂怀,带有一种强烈的遗世独立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对外界诸法平等视之,无凡情圣见,无染净二病,甘向异类中行。钟陵大王再三迎请,他始终不下山,并书大梅法常的一偈回绝之: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视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这首偈虽是大梅所作,却也明确地表达了曹山与世诀绝的精神,一悟之后,心无再移,任其春来冬去,此心再无回转。这种重视内心的自由、完全不计其他的精神可以是禅宗一贯的风格,与此相应,一切凡圣、理事诸境都是平等无二的,这种平等一方面体现在它们都是无自性的空的存在这一共性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自我的奴仆,不论是佛是驴,皆在我之身后,在此意义上彰显了其平等的一面。

曹山为己性之自由反对顽空,破除空见、佛见,以免净病,同时又反对知见,以破智病。曹山曾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沈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法身无相,觉性圆明,实际理地,纤毫不容。知见无非兔角,情识皆是蛇足。说真说妄,论疏分亲,欲明其事,却昧其理。一则迷于外境,与理事为缘,于诸法作奴,二则丧乎本真,意昧于玄体,心异于大道。因此求知求见,舍迷求悟,不知反成其迷;说空道无,除染布净,不料适成其染。自性清净,何必求净;本来灵觉,何必求悟!

值得注意的是,曹山反对空见知见,重视本真之性,此与马祖一系接近,与石头一支有别。南岳一系继承了六祖如来藏性净之说,主张自性是佛,自性涅槃,性本清净,但莫污染。青原一系继承了六祖般若性空学说,主张自性明觉,自性菩提,性本觉悟,不可迷失。是故石头一支重视法空知见,如招提慧朗始参马祖,求佛知见,马祖便言佛无知见,知见乃魔界,令慧朗去参石头,慧朗果于石头得悟。这表明两系宗风已经形成,石头自解其梦,道是与六祖同乘灵智、共游性海,表明其对智慧觉悟的偏重。

曹山重视如来藏一系之说,以为自身本具如来之藏,有如是宝藏,故一切具足,无所欠少。据《曹山语录》:

人问:古人云人人尽有,弟子在尘蒙,还有也无?师曰:过手来。其僧过手,师点指曰:一二三四五六(六疑衍,亦或此僧天生六指),足。

人人尽有,凡圣无别,虽在尘中,何曾欠少?凡俗之人,总是不肯承当,不信自身本有,一味东顾西盼,寻寻觅觅,虽觅不得,却不肯止。曹山为其点手,告之五指俱全,丝毫无缺,有什么疑处,更问是有是无、在尘在净?

又据《五灯会元》卷十三:

僧问:清税孤贫,乞师赈济?师召:税阇黎。税应诺。师曰:清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虽然身无分文,可与国王斗富,因为心中自有无价珍,识得自家宝藏,终生受用不尽。清税不识自家宝藏,故求曹山赈济。山呼其名,税应诺,其中暗藏机锋。山呼其名,令其回光自照,自识其宝,税应诺,表明他还有自知之明,本性未昧,若能于此有省,则能自名及实,了知自性圆满,勿须他借。曹山云清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是说清税不识好恶,明明赈济于他,却不解其味。若是清税醒悟,便知曹山不过是借花献佛,盗人之宝与人,还欲得赈济之名,赶紧喝止,守护自家宝藏勿失,曹山定然作贼人心虚,大笑而罢。有僧问曹山:即心即佛则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曹山曰: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即心即佛即直下承当,识取自家宝藏,心佛非他,皆是自家,只如牛角,本来是有,不用强调其有。非心非佛则于前句有疑,不肯承当,或以心为幻化、佛为相好,非但不悟,又加一重枷锁,故说非心非佛以除其病,心佛皆相,只如兔角,本来是无,不必强调其无。

曹山一门应对机缘语句,多与洪州有关,而与石头无涉。如问即心即佛,问不与万法为侣者,问鲁祖宝云面壁事,举大梅偈,举南泉玉殿苔生意旨,举香严枯木龙吟句等。值得注意的是,曹山在解释五位旨诀时,曾举什么物,恁么来一句,这是六祖问怀让的语,南岳法乳,由此而生,实是非同小可,对于行思与六祖对答句,却一无道及,这是否表明直至曹山之时,曹洞宗尚自认是南岳一脉,并未改宗石头呢?

曹山认为,法身如来藏自性涅槃,本来清净,不动不变,不生不灭,不变异,不变心,故不立知见,不存妙解,只如枯木,又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始与理相应。然本寂之体,非同无情,而是能生种种妙用,弘法利生,无事不办。若但知体寂,不知用有,便入死寂,不能解脱,大悟底地人,当于空寂体上起诸妙用,如死中得活。

有僧问:灵衣不挂时如何?山曰:曹山孝满。问:满后如何?山曰:曹山好颠酒。

所谓孝满,指于空寂清净之体已经完全证得,不用再拂拭守护、恐其有失了,孝满之后,便转父母佛祖为自家,自可随缘放旷、任运东西,处处是道,步步履真,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酒也吃得,茶也饮得,一任自在,无拘无束。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

僧举有人问香严,如何是道?答曰:枯木里龙吟。学云:不会。曰:髑髅里眼睛。后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云:犹带喜在。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石霜云:犹带识在。师因而颂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其僧却问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师曰:血脉不断。曰:如何是髑髅里眼睛?师曰:干不尽。曰:未审还有闻者无?师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曰:未审龙吟是何章句?师曰:也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香严义端为南泉弟子,石霜不知指的是百丈怀海弟子石霜性空还是道吾弟子石霜庆诸。枯木里龙吟,即体寂而用生,故寂而非寂,大有生意,体虽寂灭,顿现灵机。虽是枯木,血脉未曾断,生意自盎然。髑髅里眼睛,即由定发慧,身心寂止,如同髑髅之断绝情识,故尘翳皆尽,慧眼为开。是故肌肤尽脱,真性显露,体发皆枯,眼睛不干。石霜云犹带喜识,有未能净尽之意,故他书载曹山斥之为老声闻,并称喜识若尽,则消息不通,何以辨清浊、分宾主?看起来曹山赞同香严的说法,以为体寂非寂、用有非功、死中得活、回互旁通,不可拘泥失道。

曹山主张自性为唯一真宰,不可变易,得此主宰,佛祖不必求,业惑不须免,触处自由,任意东西。这种对自由的极端追求体现了曹洞宗的真精神,其他偏正回互之说不过是表达这一精神的曲折方式,不可但言其表,而忘其里,但重其肌肤,忽略其灵魂。

End

一行禅师的一生

◎ 果 祈出生名门 天赋异禀农历十月初八是一行禅师圆寂纪念日。释一行(公元683-727年),俗姓张,巨鹿人氏。本名张遂,唐初将军张公谨的曾孙,郯国公张公瑾曾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战功,位列凌烟阁二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龙潭崇信禅师

◎普 济【原文】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

大颠宝通禅师

◎ 普 济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普 济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

南岳慧思禅师

◎ 瞿汝稷姓李氏。顶有肉髻。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于闾里。常梦梵僧劝出俗。乃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诵法华等经。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时慧闻法师。有徒数百。(闻阅中观

慧南禅师

◎ 肖 来2023年农历三月十一至三月十七,黄龙宗祖庭江西九江修水黄龙禅寺举行黄龙宗初祖慧南禅师圆寂954周年纪念活动,并于5月6日晚在黄龙祖师舍利塔院,供七天七夜不灭常明灯954盏以示纪念,惟愿正法

唐代灵佑禅师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原文】如下:《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题秀禅师房---韩 愈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渔竿下钓沙。 摘自《全唐诗》卷344

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 王 维 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嵋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禅师幼孤,在诸儿,其神独不偶。家颇苦乏绝,去诣乡校,见周孔书,

雪窦禅师的师承

雪窦禅学思想的形成有其广学经论、积淀深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云游参拜,求师证道的践行。宋代僧俗交往广泛,雪窦禅师交游禅门内外,以下就师承方面加以论述。雪窦禅师嗣法于云门宗智门光祚,而其思想可远溯于青原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苏东坡与道潜禅师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普化禅师

日里与友闲谈自在,想到普化禅师的自在无着,心生欢喜。普化禅师是盘山宝积的法嗣,马祖道一的法孙。被日本普化禅宗奉为鼻祖。他是一个居无定所的人,没有自己的寺庙。有时候会到临济寺去,等大家都吃完了饭,他才去

大错禅师

◎ 袁 源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

密云圆悟禅师

◎ 明 尧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

无准师范禅师

◎ 佚 名无准师范禅师(1177-1249),四川剑州梓潼县人,俗姓雍。九岁时投同乡阴平山昭庆院道钦法师出家,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熙五年(1194)冬受具足戒。翌年往成都正法寺圆悟克勤禅师法孙先首座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荷泽神会禅师

荷 泽 神 会 禅 师◎ 明 尧西京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惠能大师之法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学习五经,后读老庄,深受启发。自从读《后汉书》得知有佛教一事,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仕

阐教禅师塔铭

师讳通理,字达天,家直隶新河。族赵氏,父名士公,尝阅大藏;母白氏,敬事三宝。师生相契之年,投本邑妙音铎师薙染。从祖显如珍公受学。年十一,侍显至檀越家,值众僧诵《法华经》,师随诵之,若宿习然,举众称异,

虎丘绍隆禅师

在金兵入侵、国之将倾的北宋末、南宋初年,处于世局动乱的绍隆禅师,有着坚定的意志,默守初心,追随着圆悟克勤禅师。二十年间,尽得法要,开演出临济宗虎丘派。 访师悟道绍隆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愚庵智及禅师诗五首

早出余杭感怀 佛祖宏规有准绳,侯门无事愧频登。苍茫五髻三更月,迢递千岩万壑冰。心迹任教同槁木,姓名何必上传灯。觉天不夜空无际,寂寂行看慧日升。答东皋伯远法师二首东皋尊者隐郊墟,小小屠苏睹史居。切柏代香

云居道齐禅师

◎ 大 德洪州云居山第十一世住持道齐禅师,洪州人也,姓金氏,礼百丈山明照禅师得度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 暨法灯住上蓝院,师乃主经藏。 一日,侍立次,法灯谓师曰:藏主! 我有一转

行端禅师

◎ 法 藏元叟行端禅师在藏叟善珍禅师门下顿悟,他顿悟的具体因缘是什么呢? 行端禅师(1254~1341),俗姓何,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元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径山藏叟善珍禅师法嗣,是大慧宗杲

医师与禅师

◎ 吴礼鑫一个医师信奉佛道,崇拜佛祖。有一天,医师决定到一座名寺去寻访真佛大道。当医师走到一座山的山角,他碰到一个中年男子被蛇咬伤,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马上想方设法抢救了那个男子,又继续赶路而行。当医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普 济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盘山宝积禅师

盘山宝积禅师◎ 禅 悦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

宝彻彦充二禅师

◎ 普 济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曰:作

定光禅师

坊间流传的定光禅师与闽西地区的定光佛文化混淆,乃至被上升到定光佛或燃灯佛的地位。但天台山的定光禅师却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修行成就者。在浙江天台山有不少关于佛教菩萨、罗汉的传说,但将智者大师以梦境招引至此

月泉同新禅师

◎ 明 尧燕京鞍山月泉同新禅师,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之法嗣,俗姓郭,燕都房山人。同新禅师少时为人厚朴,寡言少语,从鞍山坚禅师出家落发,一直以苦役事众。同新禅师白天干各种各样的苦力杂活,晚上则用功读颂经

黄龙法忠禅师

◎ 明 尧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灵祐禅师开山记

◎ 瞿汝稷灵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后,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负责寺院伙食)。一天,司马头陀来到百丈山,告诉百丈禅师: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名高徒的大善知识

伏虎禅师

◎ 古 德相传,过去燃灯佛为广度众生,延续度生悲愿,曾于宋代降生闽南泉州,俗姓郑,法名自严,道行高洁,每多灵异,后人尊其为定光古佛。某一年,自严法师云游到汀州府武平县,在山上一石洞中诵经修行。有一天,

《彻悟禅师遗集》序

讷堂老人一生苦心为法真诚,诲人不倦。住广通时,著作法语、偈颂、题跋甚富。逮辍参后,一意西驰,从前所作,尽令焚之。乾隆五十四年冬,睿始亲炙座下。次岁解制,同学唤醒师欲旋梓里。临行遗余钞本语录一卷,题曰《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