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曹洞宗:禅学的黄金时代:曹洞宗的祖师洞山良价
2025-04-22 11:59

曹洞宗的建立者是洞山良价(公元八零七至八六九年)和他的学生曹山本寂(公元八四零至九零一年)两人。我们之所以称本宗为曹洞,而非洞曹,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比老师更重要,而是由于学生所住持的曹山,和六祖的曹溪同一个曹字,因此为了尊崇六祖,所以叫做曹洞。

洞山是浙江会稽人,俗姓俞。幼时便出家做和尚,他的老师教他念般若心经。当他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处时,便突然用手扪住了脸问:我就有眼耳鼻舌等,为什么经中却说没有呢!

那位老师对于他的问题,不禁大为惊骇。

这个小插曲是颇意义的。虽然洞山这时思想尚未成熟,但他这种独立的精神却是追求真理所不可缺少的。在当时一般的学生都不会怀疑神圣的经书有错误,唯独洞山不愿被任何人,任何书所蒙蔽。这使得那位老师大为惊骇而说:我不配做你的老师。

洞山在二十岁以前信念还没有确定,因此他必须游化各地去拜师问道。他第一个参拜的是马祖最得意的学生南泉。那天正是马祖逝世纪念日的前夕,南泉对大家说:明天我们为马祖高斋,不知马祖是否会来。

大家听了都默然无语,洞山却站出来说:等到有伴,他就会来。

南泉听了便说:这和尚虽然年轻,却颇堪雕琢。

洞山不以为然的说:大和尚,可别压良为贱啊!

在这里他又表现出那种独立的精神。事实上,以内在的真我来说,根本不是能雕琢的。

他第二个参拜的是沩山,他问沩山是否无情之物真会说法。如果无情会说法,为什么我们却听不见他说法呢?经过了一番讨论,最后,沩山说:我父母所生的嘴巴,不是替你解说的。

听了这话,洞山迷惑的问:那么,是否另外还有得道之人,我可以向他去求教呢?

于是沩山便介绍洞山去见云岩晟(公元七八二至八四一年),见到云岩,他便直截了当的问:无情说法,谁能听到?

云岩立刻回答:无情能听到。

洞山再问:你能听到吗?

云岩说:假如我能听到的话,我便成了法身,那么,你就听不到我的说法了。

洞山仍然不解的问: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云岩便举起了拂尘说:你听到吗?

洞山回答:听不到。

云岩便说:我说法,你都听不到,更何况无情说的法呢?

洞山又问: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云岩回答说:弥陀经中不是说: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吗?

听了这话,洞山心有所悟,便作了首偈子说: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接着云岩又问洞山说:现在你很高兴,是吗?

洞山回答:我岂敢说不高兴,我高兴得正像在垃圾堆中,检到了一颗明珠。

所谓明珠,当然是指新的悟境,至于垃圾堆可能是利余的积习。他自认这些积习存留在心中。当洞山辞别云岩时,云岩对他说:自此一别,恐怕很难再相见了。

洞山却说:是难得不相见呢!

临行时,洞山又对云岩说:在你离开世间后,如果有人问起关于你的情形时,我将怎么回答呢?

云岩沉默了好一会,才说:就是这个。

听了这话,洞山沉吟了一会,云岩接着说:你须承当大事,自己要小心啊!

于是洞山走上了行程,路上玩味着老师的那句:就是这个。后来,当他渡河时,偶然的看到河中自己的倒影,使他突然音彻悟了所谓就是这个的真意,便把心得写成了下面一首偈子: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这里所谓如如,也就是道德经中的常道,印度教中的梵天,和旧约中的我是自有者。其中最有意义的两句是: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很显然的,我和渠之间有显然的差别。渠是我,而我不是渠。这正像说,虽然上帝是比我更真的我,但我不是上帝。我和渠之间的关系,正如自我之于梵天,真从之于常道了。

这首偈子不仅在佛学中,而且在世界所有描写精神的文字里,都是稀世的珍宝。它给予我们一种开阔的视界,一种活生生的经验。这境界是明澈的,又是深湛的,正如杜甫的诗句:秋水清无底。

在这首偈子中,你可以看到这位特立独行,而又平实朴质的洞山,已迈入一个新的境界。他是孤高的,也是随俗的,他达到了绝对的一,但并不完全遗弃了多,他超然物外,但却步步踏实。他所契合的如如,使他又回到此时此地的现在。

当他走到泐潭的时候,看见一位名叫初的首座在对大家说: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

洞山便问:我不问道界佛界,只问才在说佛界道的是什么人?

初首座默然无对,洞山又说:为什么不快说呢?

初首座说:快了就无所得。

洞山便说:你说都未曾说,还谈什么快了就无所得。

初首座又是无话可说,洞山便接着说:佛和道,都只是名词而已,为什么不引证教义来看看呢。

初首座便问:教义是怎么说的?

洞山回答说:得意忘言。

洞山这句话引自庄子书中,是值得重视的;因为这不但证明他的思想是兼容的,而且也说明了禅和道之间的密切关系。

大约在公元八六零年,洞山五十余岁时,便做了江西洞山的方丈。有一次,在云岩的逝世纪念会上,有个和尚问他说:师父,你在云岩处是否得到了什么特别的指示?

洞山回答:我虽然在他那边,却没有得到指示。

对方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要设斋供奉他呢?

洞山回答:我岂敢暗地违背他?

对方又问:师父最先拜见的是南泉,为什么却替云岩设斋?

洞山回答:我并不是尊重云岩的道德佛法,只是尊重他没有替我说破这个秘密。

对方又问:师父替先师设斋,是否完全同意先师的见解呢?

洞山回答说: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

对方又问:为什么不全部同意呢?

洞山回答:如果照你所说全部同意,那我便完全辜负了先师之意。

由此可见他到了年长时,仍然没有松懈他那特立独行的精神。其实,学生必须比老师更为灵俐,才能得到老师的传灯,这也正是禅宗的一个传统。

有和尚问洞山:在冷天或热天里,我们要到那里去躲寒避署?

洞山回答:为什么不到冷不热的地方呢?

对方又问:那是什么地方?

洞山回答:那地方是,冷时冻死你,热时烤死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洞是何等有耐心,何等思路敏捷的一位老师啊!在他手上,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会被他当作跳板,跳入了玄妙的智慧之海。

洞山的脾气比较平和,不会用棒用喝。也不会叫人去苦参公案。他的对话都是平易而深刻的,正像橄槛一样,愈嚼愈有味。例如,有个和尚问他说:先师云岩是否曾说过:就是这个?

洞山回答:是。对方又问: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洞山回答:当时我差点就会错了意呢!

对方再问:不知先师自己是否知道有这个?

洞山回答:假如他不知道有,他怎么知道这样说;假如他知道有,他怎么肯这样说。

所谓这个是指的真我,有是指实有。严格的说,真我和实有都不是能用语言表达的。因此一个人当作体悟到真我或实有时,他同时也体悟到这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即使这个两字,也嫌多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洞山暗示给对方的是什么了。作为一个伟大的禅师,他的教授法,并不是提供出自己的见解,而是用问题去刺激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自寻解答。学生自己所发现的解答,远比老师教给他的,更有价值。

任何人提到洞山和曹洞宗的思想都会注意到五位君臣的原理。像这种原理,并不是曹洞宗的中心思想。它们只是接引根机较差学生的一种权宜的方法而已。遗憾的是禅宗史家们总是常把权宜方法当作基本原理,而忽略了根本的精神。

为他说明这点,我们特别把五位颂的原理加以简单的分析,(事实上,关于五位颂的看法,洞山和曹山都各有其观点)。洞山所提出的五位是1、正中偏2、偏中正3、正中来4、兼中至5、兼中到。这五位是指精神开悟的五个阶段,现在分别讨论如下:

(1)第一个阶段:在这阶段中,学生不知自身就是本体,而只注意到现象;他不知自己本是主人,而偏要去作客。但实际上,本体和现象合成一个活的整体,即是老子所谓的玄同。因此如果你从现象方面,穷索其间的法则和关系;也许照样能帮助你上天入地,直达本体。没有一个人研究现象,而不会渐渐感觉到心的作用。在客观中发现主观,就是自我发现的开始。同样,在道德方面,一个人起初总是染于习俗,以为那样是神圣的,普遍的;可是后来经验逐渐丰富,才发现最熟悉的未必对,而不常见的未必错。他被这种道德标准的混乱现象所迷惑,不得不返向内心,去寻求理性意识的指导。这一来,他便逐渐的发现自己是主人,而不是奴隶。但在这个时期,旧的积习仍然很能完全破除。

洞山曾替这阶段作了着颂说: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2)第二阶段:在这阶段中,我们已由现象看到本体。这是一个返回内心的转变。你已看到了曙光,正像看到故友似的,你不再为过去痛苦的经验所烦恼。以前你认贼作友,现在却不再受骗了。你已看透虚幻的世界,悟入了真实不变的本体。这一阶段,即是顿悟的经验。

洞山曾替这个阶段作了一首颂偈: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3)第三阶段:由于在前一阶段已经开悟,因此这时,他已是真正的自己,他是真人,至人,主人,王公。他已完全进入了人位,可以称为道人。现在这位道人又要回到现象世界,为众生而工作,而说法。这第三阶段可以称为正中来。从本体回来的人,虽然到了现象世界,但却不是属于现象世界。洞山曾为这阶段作了首颂偈: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这首颂是说,他了解要把自己亲身的体验,告诉那些未悟的人,是不太可能的;他也了解用清楚易记的公式来代替事物本身,是会产生很大的偏差。这也正是禅师们之所以常用否定法,而不愿沿袭旧规。有时,他们用有趣的寓言,标新立异的话,甚至于用棒,用喝,用无意义的回答等去对付所提出的重要问题。而不采用那种令产生错觉,或使人厌烦的呆板定义,和系统的观念。伟大的禅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想到自己,想想自己是谁。至于他们是否已运用了最完全美的方法,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4)第四阶段:当悟道者深入到现象世界后,他感觉此刻比以前更自在,他体验到烦恼就是菩提。以前他只是在理智上了解本体和现象是合一的,现在他已是新身具(有这种经验了。他看出本体现象同属相对的范围,不是绝对的。正如老子所谓的妙(本体)和徼(现象),共出于玄同。这个玄同是比本体和现象更高的。事实上,本体和现象都是从同一个根源中流出的河川,只是人们加以不同的称呼而已,其实它们本身并没有真正的差别。开悟后的人并不是只有一个本体的自我,而是和现象融为一个整体的。他并不只希冀着本体,而是要从事物身上,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直探到无极之境。我们如果读到洞山所作的颂,对于这点将更为明了: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5)最后阶段,这时,他的心已,由本体和现象的融合,而到本体和现象的一体。在前一个阶段时,仍然有超然的物外的希望,这可以称为超宇宙,而现在却更进步了,可称超以象外,得之寰中。因为一个人达到了超然境界之后,他却必须回到这个本体现象合一的世界,这才是百尺竿头须进步的真义。在前一阶段,他是英雄;但这时,他发现了地上的乐园,发现生活上任何极平凡的事,都是最神圣的。这便是烦恼即菩提的境界。正如洞山的颂: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所谓炭里坐,是说完全包围在黑暗中。洞中把这境界当作精神发展的最高峰,比起前面的阶段来,也许有人以为有点虎头蛇尾之感。其实一个精神玄妙的人,如果他最后所发现的,和以上所说的完全不同的话,那才是令人诧异呢!所以即使是在极度神秘境界中,这种不平凡对他却是非常有用的。他是和老子,庄子,普罗泰奴斯(Plotinus),爱克哈特 (Meister Eckhart)和十字若望是同一个境界。老子说:知不知上,那些崇尚玄黑的禅师都和老子的见解相呼应。洞山所说的炭,也只是玄黑的一种象徵。他曾说:有一物上柱天,下住地,黑似漆,常在动用中。

这简直像一个谜语。其实,这不只是谜;而是道,而是玄同。

另外,洞山又提出五个阶段,叫做:1、向2、奉3、功4、共功5、功功。显然这是指导学生精神修练的一个方位蓝图。

(1)向:

禅师必须非常仁慈,他的行为和智慧才能受学生的爱戴,也才能实现他的理想。洞山曾作偈说: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

在政治舞台上,这也许是最高的成就了。但在精神的层次上,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2)奉:

学生必须全心全意的集中于禅思,并接受严厉的训练。以前的热情只是浮光掠影,现在却炬火内燃,渐达炉火纯青之境。洞山曾作偈说: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这首偈子需要略为注解。在第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已开始毕生的探险索,他已洗尽了一切粉饰,可是这样做究竟为了谁呢?这答案是在第二句中,不是禅师逼他这样做,而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催他回去。这声音是用杜鹃的啼声来象徵,因为在中国诗话里,认为杜鹃的声音是子归!子归!可以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但这位学生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呢?也许是他的兄弟、姊妹、爱人、朋友、或双亲的声音。总之是和他非常亲近,而无私心者的声音,是提醒他不要再作这种无目的的浪游。这声音不是冷酷的,而是像夏天的习习凉风那样温柔,温柔得令人软绵绵的无法抗拒。但究竟是谁的声音呢?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关心的是所传来的信息,而不是发信息的是谁?他仍然是在信位,尚未进入人位。这个信息是要他回家,但和尚却是出家人。是否杜鹃的啼声,要他回到离弃了的家中?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究竟要他回到什么家呢?是要他回到内心的家,这种反观是内在生活的开始。

最后两句是说,经验丰富的老师将会告诉学生:他不是唯一需要回家的游子,即使精神生活发展到最高的境界,仍然还是在回家的路上。这种说法使学生不致犹疑,因为那将使他们了解在回家途中,不是他孤独的一人,而是有很多好的行伴。

(3)功:

这一阶段是宁静的,快乐的,宁静是由自己努力得来的,而快乐却是意外的收获,洞山曾有偈说: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这风景是多么美丽,多么安静啊!笔者的任何注解都会沾污了它。不过只有第二句需要略作说明。所谓玉象就是象徵道的作用,麒麟是指最终目标的道。现在,求道的人已进入了完全被动的途径,任道带着他去。所谓倒骑是说像赤子般真诚的信托母亲,这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精神,这样才是无为而无不为。

(4)共功:

前面的阶段是枯木开花,是高隐千峰外,而这一阶段却是清泉流满了三界,正如洞山的偈子: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清,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这首偈子可以说是庄子齐物论的一个缩影。有一次洞山曾说:唯有体验到超佛之事的人,才能和他谈谈。

当时有和尚问:什么是超佛之人

洞山回答说:非佛。

在这个超佛之人眼中,佛和众生都没有什么大差别,这是该偈第一句的意思。在第二句,关键在于这个自字,山高水深,干卿底事,你无须去过问它们的存在,也无权去判断它们,或者去区分它们。你凭什么去非难别人的奴仆?你有什么资格,把主当作客来批评。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于你已泯灭了分别意识,你便会像鹧鸪一样啼处百花新。

(5)功功:

在第三个阶段中,你是单独的功;在第四个阶段中,你是与万物共功。但洞山的精神却并不止于此;他像一只清晨的云雀,一直向上飞翔,直到牠不能再飞。他这种经验也不是肯定的: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愧,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当他好不容易刚露了头角,有点自得时,却立刻感觉到羞愧,这似乎是很苦闷的事啊!不过去时种苦闷接着便很快的被消解了。因为我们虽不能真正认识自己,但空劫以来,也没有人认识他自己。其实那个自己不是我们知识的对象,不是让我们去知的,因为他就是我们自己。

洞山把这首偈语当作精神修养的极峰,正说明了他和罗汉桂琛的不知最亲切是同一见地。

在这里,我们要一提默灯庄思想的一段描写:庄子把生命看作一个神秘的整体,它的神秘不是用明确的原理所能把握,不是用逻辑的辩证所能了解,也不是用社会的习俗,和人品德行所能充实的。他要追求那个不能表达的,但却是活泼泼的,就是那不可名的道。

由于洞山是属于石头的法统,而石头和庄子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默灯描写庄子的话,也是非常适合于洞山的。

洞山的最终理想,甚至于要超越了悟,正如他说: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它是超越了任何两边之见的,如主和客,本体和现象,默和言,肯定和否定,为和无为,敏和渐,动和静,内处外。从下面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思想的精妙,他说:真常流注。

他很多精妙的思想都是在他写给曹山的长偈中,不过这些都是思解的,而不是实证的。因为它们都是观念化的,而不是像他悟道偈那样的属于心的证悟。他给曹山的偈子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后面两句: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在这里,可以看出洞山是怎样一位敏捷,老练的导师了!在他的血液中流动着的,不仅是老子的深邃悟力,而且是老子的老练圆滑。

在表面上看,洞山反复强调精神生活的五个阶段,和他的祖师青原的不落阶级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要了解,到了洞山手上,它们才被公开的当作一种方便说法。只要把他们看作一种权宜的方法,它们也自有其重要的地位。否则,把它们误作基本的原理,自然会变成一种棘手的障碍了。

洞山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老师,特别是在于他知道学生的需要,他终其一生都是一位毫无私心的老师,在他临终前的一幕更是非常的动人。那是在公元八六九年的春天,他病倒了。有个和尚问他:师父有病是否还有不病的体呢?

洞山回答:有

对方又问:不病的体,是否看得见师父呢?

洞山回答:是我在看他。

对方又问:不知师父怎样看他?

洞山回答:当我看时,看不到有病。

这种把不病看作真我,正是禅的方法。换种说法,只有化身会生病,法身却是永远健康,圆满,不生,不死的。

当洞山感觉到要死时,他便洗脸沐浴,穿上长袍,敲钟向大家辞别,然后端坐着不再呼吸。大家看到这情形,都如丧考妣似的在哭,突然洞山张开了眼,对哭泣的和尚说出家人要能心不染着于物,才是真正的修行,劳生息死,是人的常情,悲恸又有什么益处呢!

于是他便叫主事的人办愚痴斋。僧徒们知道斋后,便要离别亲爱的老师,都不敢速办。一直拖了七天,才把斋食办好,洞山和他们共吃。餐后,又对他们说:清静一点,不要吵我,做一个僧徒,当别人临终时,千万不要喧动。

于是他回到方丈室,端坐长逝。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一直到临终仍然保持着那种特立独行,而又平实质朴的精神。

End

达摩祖师辞世偈

◎ 慧 心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少林寺达摩洞面壁九年,传法慧可。《五灯全书》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天台祖师颂

◎达 照初祖龙树菩萨荒唐世智戏身心,欲荡深宫悟苦因。偶见雪山真面目,方从海藏度迷津。二祖慧文大师三智一心空假中,戴天履地漫从容。河淮依旧高齐远,料得余荫盖苍穹。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三位祖师往生经过

◎ 大 德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夜里一时半,大师从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于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南怀瑾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西藏人认为他是真正的活佛。现在书店里应该有他的传记卖,叫《密勒日巴尊者传》。其实他的传记以前就有人翻译,叫《

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绍云老和尚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又如何了脱呢?这都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祖师的行持!

梦参长老我们只看见祖师开悟,没看见祖师行持!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无法像常人一样光宗耀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养死葬都做不到。当这种误解与中国传统中对孝道的尊崇与对家庭的重视相结合,就导致佛教传入中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中国禅学的方法

◎ 胡 适今天是最后一次讲演,黎先生刚才对我说今天功德圆满,其实不过是我的一笔旧债还清了。这次讲的是中国禅学的方法。上次本来想把中国禅宗的历史讲得更详细一点,但因限于时间,只能将普通书所没有的禅宗的来

刘一明祖师传丨吾将上下而求索之修道需先行人伦

[摘要]当刘一明祖师回到了龛谷峡,再次请教樊仙人时,将他的经历告诉了老师。听罢,樊仙人向他强调了行人伦对修天道的意义,决意让他回家。同时,老人也肯定了刘一明的修行,将毕生所学传给了祖师。文/贾来生乾隆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