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曹洞宗:禅宗五家:曹洞宗东渡
2025-04-23 06:31

13世纪,日本僧人道元从宋携来曹洞正宗法脉。到六百多年后的当代,仅居日本禅宗二十四流派之三的曹洞宗,却已拥有一千万信徒,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

1227年,在佛教曹洞宗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这一年,在宁波天童寺,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净,正式将本宗法脉授予了28岁的道元。

道元是一位日本僧人,出身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世后裔,父亲是朝中高官,母亲是摄政藤原氏之女,可谓名门高第。然而他出生时,正逢幕府军人集团与与朝廷天皇公卿集团激斗,三岁时,父亲死于政局动荡中,八岁时母亲又去世,家门内外吹来无常之风,难免印下深刻的感伤,于是在14岁那年就落发为僧了。

一年后,道元就开始带着诸多发问遍访名师,如若人本来即是佛,何故三世诸佛,要发心出家而求菩提?何必修行求道?而自己每日作务勤行有何意义?等等,但无人能给满意的回答。当他向善修观心的公胤僧正(官方册封的天下僧人总管)请教时,公胤称传闻大宋有传佛心印(即禅宗)正宗,宜入宋求觅。

这是道元首次听闻佛法正宗在大海西岸的中国。

而后,他又到京都建仁寺拜见荣西禅师。建仁寺为当时日本佛教临济宗的本山、幕府御用禅寺。当时荣西已74岁,他给予道元的回答是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荣西这句偈语的意思是,平凡事物之中,乃至无智识的异类,自然生息之中都蕴涵着道;反而是智慧之人,往往被各种智识所蒙蔽、难得觉察体认。

道元从此有醒,而入宋求法之心,也就此萌芽壮大。

道元到建仁寺的第二年,荣西圆寂了,接任主持的,是精通天台宗华严学的荣西弟子明全,他继续指导道元一面坐禅一面读经。

1224,恰逢明全要入宋,于是两人同行。

船抵中国靠港时,一位61岁的老僧来船中买香菰。道元认为老人往复五、六里路的劳苦,不如在静室看经学道,就开口询问。老僧答:这是自己的修道、是不能让与他人的工作。道元若有所悟。

他国尘境

离船后,两人分头参谒佛门诸家,到1226年,道元打算回国,便转回天童寺想见明全。

如果道元就这样回国,世上便不会有被后学铭记的曹洞法脉异域传人。在天童寺,道元听闻如净已继承曹洞宗法脉后,便改变了行程,决定投到如净门下继续求法。

曹洞宗自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弟子本寂在江西宜黄曹山传禅,其根本思想,是认为万事万物间都存在着回互和不回互的关系。回互即万事万物虽然界限脉络分明,但都能互相融会贯通、难分彼此;不回互,则是说万物各有位次,各住本位而不杂乱,由此衍生出五位说,成为禅宗诸派中哲学思辩味最浓的一派。

然而,也正因过于注重形而上,且主张沉默专心坐禅、以智慧观照灵知心性的默照禅,与世俗普通民众鲜有交集,于是虽然思辨精妙却日渐衰落。

在道元西来时,中国盛行的禅宗主流,是奉看话禅为圭臬的临济宗。而曹洞宗自宏智正觉创默照禅后,传至如净时已经衰微到脉悬一线。此间,传往海外的禅宗,自然也多是临济宗禅法。

与此同时,被称为南宋曹洞宗史上殿军的如净,却是将默照禅推向了极致,他从十九岁起直至圆寂五十多年间,每天早上自三时开始打坐,直至晚间十一二时,如有盹睡的学人,即以拳打。

他的理由是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难测死于今夜明朝,于其有生之间当行佛法,否则佛法必衰。道元对如净之说深表赞同,认为必须专心坐禅。

此外,如净为人豪放,喜欢放言纵谈、恶拳痛棒痛斥时弊,完全不同于其他禅师的从容绵密、回互亲切,这是他对当时禅僧们惑溺名利,风纪颓败的反弹。

尤为道元尊敬的,则是如净不亲近帝者、不与丞相官员相交,视豪家喜舍之金银珠玉如粪土的品格。如净甚至辞谢了宋宁宗所赐的紫衣。

由此种种,道元认为他是丛林的中兴大宋国二三百年来无比的佛徒,他去世以后的宋国,将如暗夜。

于是,秉承三年从师,不如三年选师,不得正师,不如不学的理念,道元毅然决然改变了归国计划。

异域法脉

道元相见如净以前,也抱有世俗之念,想参究禅宗五宗玄旨,后来受如净有佛法,无禅宗的教诲后才改变想法,悟到禅宗之称,从谁称出?诸佛座师,未有称禅宗的。可见,禅宗之称,是魔波旬(佛教称魔王之名)之称。也就是说,禅宗各派主旨根本如一,所谓各派之名,乃是人为割裂所致,是外道末法。

至于道元的大悟,则缘于某日如净呵斥一位坐禅时打瞌睡的僧人:参禅者,只管身心脱落,只管打睡作么?脱落是指身心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忘我境界。道元闻此语而豁然大悟,于是直接到如净那里烧香礼拜。如净问来由,于是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道元:身心脱落来。

如净:身心脱落,脱落身心。即授道元印可,也即正式认可了道元。

道元:这个是暂时伎俩,和尚莫乱印。

如净:我不乱印你。

道元:如何是不乱印底事?

如净:脱落,脱落。(《宝庆记》)

此后,道元在天童寺参禅两年,直到1227年拜别如净回国。临别时,如净赠以曹洞宗六代祖芙蓉道楷的法衣、洞山良价《宝镜三昧》和《五位显诀》,又赠自赞顶像(肖像),并嘱咐说:汝以异域人,授之表信。归国布化,广利人天。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国王大臣,只居深山幽谷,接得一个半个,勿令吾宗致断。

目送传法信物尽随道元挂帆远去的第二年,如净就圆寂了。

像如净这样没有将法脉托付门下弟子的,在曹洞宗历史上并非先例。200年前,曹洞传人大阳警玄面临法脉断绝时,将之托付于临济高僧浮山法远,以等待最合适传人,成为千古佳话,于是便有了大阳警玄在前,天童如净殿后的曹洞法脉艰辛传承史。

紫衣老翁

1228年,32岁的道元终于回到故国,此时同去的明全已病殁三年,成为道元怀抱着的一捧遗骨。

回日本后,道元看见建仁寺已经俗化,便于1233年移住于山城国深草的废院,这就是日本最初的曹洞禅堂。

此间,道元著成《普劝坐禅仪》,专劝人坐禅:看彼祇园的生知,端坐六年的踪迹,传少林的心印,尚闻面壁九岁的声名,古圣既然,今人何不办?由于道元携来曹洞正宗法脉,在日本名声极高,公卿九条氏和武家波多野氏等,成了道元最早的敬仰者。

不久,由九条氏布施,为道元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建成了一座兴圣寺。

当时的禅宗,是作为镰仓新佛教而独立,临济、曹洞二宗勃然而起,大有盖过净土宗日莲宗等旧佛教之势、幕府执权北条时赖的祖父北条泰时,曾问临终的明惠上人:上人百年以后,可以谁为师?上人答:关于道,可问于禅僧。

幕府青睐禅宗,还因其适合于武士的修养,同时由于京都公家(天皇公卿集团)势力压迫幕府,而京都各大寺院势力,正是公卿的羽翼。因此,幕府最怕京都佛教的天台真言等传到镰仓,于是自执权以下自然皈依禅宗、不遗余力提倡。

然而,道元却觉得兴圣寺离日本权力中心京都太近,因此常想隐居远地。

此时,日本社会在镰仓幕府治下已渐渐安定,但大寺的僧兵仍不时逞威滋扰乡村。越前大名波多野义重,就常为僧兵闹事而烦恼,甚至因此疑起佛教的意义。而道元极力排斥僧院驻兵、排除旧佛教弊风。

义重到京都拜访道元,得知其爱好闲寂之地后,就力邀至越前的群山中建寺修禅。道元欣然允诺。二周后,道元到越前物色建寺,兼而教化道俗,曹洞禅由此奠基于北越前。而这座山峦叠翠、群山环抱中的大佛寺,便是后来改名永平寺的日本曹洞宗大本山。

永平一名,是佛教东传中国时的东汉明帝年号。据《永平寺梵钟铭》记载:夫永平者,佛法东渐之历号也。扶桑创建之祖迹,鹫峰一枝,于是密密;少林五叶,至今芬芬。这含义,正是将道元从中国携来曹洞法脉一事,与白马驮经为中国带来佛法之事并举。

1247年,幕府又派使到永平寺执弟子礼,恳请道元来关东弘法。当年八月,道元抵达镰仓。不过,因为讨厌名利,道元仅住了七个月就返回了越前。

此间,幕府北条将军因为仰慕佛法,向寺庙赠送了土地,并告知其弟子玄明,玄明回来眉飞色舞告诉大家。道元说:陋哉!这汉一片利心,堕入八识田中,如油入骨永远难出,恐遗辱于大法。于是追回法衣,把他逐出了师门,又掘除其床下七尺土。至于敕赐的紫衣,也如乃师如净那样束之高阁不穿,然后作偈谢云:永平虽谷浅,敕命重重重;却被猿鹤笑,紫衣一老翁。

千万信众

道元于54岁时圆寂于京都。由于在理论和组织上为日本曹洞宗奠定基础,道元被遵为日本曹洞宗高祖,而官方则赐其谥号佛性传东国师。

道元身后,经二代祖怀奘传至三世弟子义介、寂园、义演时,永平寺僧团因义介义演的意见不同而起纷争。义介被赶出,住石川大乘寺,再传莹山绍瑾。

莹山绍瑾被认为是曹洞正法西传日本后的发扬光大者、日本曹洞宗太祖。他年轻时,曾经遍参临济宗湛然、慧晓、法灯觉心等禅密兼修者诸师。莹山也因此多少有些密教味道,同时也有临济宗风。道元禅没有祈祷,莹山的清规,却是逢年过节行事祝圣,为信徒祈祷。这样一来,曹洞宗寺院就演变成了坐禅兼祈祷的道场。

这背后根本的理念差异,则是道元主张远离世俗、出世修禅,而莹山认为需要进入俗世教化众生,他一直致力于向普通民众传教,创建了净住寺、永光寺、总持寺等许多新寺院。走出了避世静悟状态的日本曹洞宗,恰恰由此迅速发展。

莹山居住于能登国(今横滨鹤见区)的总持寺,这本是一所真言宗佛寺,后来主持定贤皈依了曹洞宗,总持寺也就成了曹洞禅寺。随后天皇也敕令总持寺为曹洞宗出世道场,至此已于曹洞宗本山永平寺并列,于是两寺互争本山地位,直到江户时代才定总持寺为能本山,永平寺则称为越本山,并称曹洞宗两大本山。

到六百多年后的当代,仅居日本禅宗二十四流派之三的曹洞宗,却已拥有一千万信徒,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二十五有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梵王在初禅天。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人我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经说的“我”,与今人说的“我”,意思大不相同。在佛经中“人我”的“我”,有常不变、能主宰的含义。“人”也不是实体的人,而指人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