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曹洞宗:何燕生:道元和日本曹洞宗
2025-04-23 07:40

中国佛教自公元六世纪中叶经由朝鲜半岛移植到日本以后,逐渐在日本社会流传开来。隋唐时期,中日两国通过海路开始直接往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成实宗和俱舍宗也相继传到了日本,因这些宗派均以国都奈良为传教中心,故史称奈良六宗。之后,日本遣唐僧最澄、空海入唐求法,归国后,分别开创了日本天台宗和真言宗。因这两个宗派均形成于日本平安时代(793~1184),故史称平安二宗。它们分别以比叡山、高野山为弘法据点。在古代日本,佛教被看做是大陆先进文化的复合体,曾被最高统治者当做施政的指导理念而加以提倡。

道元(1200~1254)是在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2)入宋将中国佛教曹洞宗传入日本的僧侣。道元生活的时代,日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生了空前巨变,一方面,由贵族阶级支配的政治体制开始走向崩溃,代之而起的是以一批代表一般庶民立场的新兴武士阶级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并迁都镰仓;另一方面,继荣西从中国传入临济宗之后,当时的一部份知识僧侣,对中国佛教已由原来的单纯移植、介绍而逐步向主动消化、吸收和重建的高度拓展。这些僧侣从未到过中国,他们通过业已传入日本的中国佛教祖师撰述的经疏论著的吟味、咀嚼,在思想上、信仰上与中国佛教祖师遥相默契,于日本本土分别创立了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和时宗。因这些宗派的开创者在立宗开教的同时,为适应时代的嬗变,对传统佛教的思想内容和修行方法作了某些重大调整与改革,力求赋予佛教以新意而适于日本社会,并使佛教流行于日本民间,故一般称之为镰仓新佛教。这些新兴的宗派,是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后经数百年与日本固有民族文化、社会习俗相互碰撞、激荡、冲突、融合,最后成为日本化的产物,是古代中日文化得以在深层领域交融的重要标志。随着这些宗派势力在日本民间的不断增强,当时的统治者对它们实行限制、统制政策;以比叡山为首的传统佛教势力也采取排斥态度,甚至视它们为异端邪说。与此同时,由荣西、道元分别传入日本的临济宗和曹洞宗,尽管也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传统佛教的排挤,但在统治者的积极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曹洞宗由道元传入日本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发生过深远影响。而且道元本人,基于自己对禅的深刻体验,撰写了九十余卷的宏篇巨著《正法眼藏》等,对通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禅宗独特的修行理论和思维模式进行过不少创造性阐释,并形成了自己的禅学风貌。道元被誉为是日本历史上唯一具有独创思想的哲学巨人,在中日古代佛教文化交流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道元,又名希玄,京都人,出生于贵族家庭。父亲名久我通亲,为当时内大臣;母亲名伊子,为当时摄政太政大臣松殿基房之女,亦系贵族出身。道元自幼聪颖,相传四岁时读《李峤百咏》,七岁时读《毛诗》、《左传》,九岁时能背诵世亲的《俱舍论》。不幸的是,道元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使他在幼小时就尝尽了人生无常的痛苦,面临坎坷的人生维艰之途。前任摄政关白是道元的舅父,将道元收为养子,寄希望于道元将来能继承松殿家族的荣华富贵。可是,道元于建历二年(1212),逃到另一舅父良显法眼驻锡的比叡山麓一寺庵,请求赐许出家。经道元再三哀求,遂于翌年依当时天台宗座主公圆僧正正式剃度,法名佛法房道元。当时道元十三岁。

此后,道元在比叡山广读佛教经典,对天台宗风,兼南天(高野山)秘教,大小义理,显密奥义,无不习学(《三祖行业》)。可是,聪颖的道元不久便对当时比叡山天台宗风靡一时的本觉思想发生了怀疑。本觉思想源于《涅?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语。此语原意是: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然而,到日本天台宗却发展为众生本来觉悟,不须再修行。对此,道元发出质问说:宗家之大宗,法门之大纲,本来本法性,天然自然身,显密两宗,不出此理。大有疑滞。若本法身法性者,诸佛(为)什么更发心修行?为解决此疑团,道元于建保二年(1214)下离比叡山,投当时京都园城寺座主公胤僧正门下,乞求示教。公胤示曰:吾宗之至极,今汝疑处也,为传教(最澄)、慈觉(圆仁)累代口诀所传来者也,皆不解此疑(团)。遥闻西天达摩大师来东土,正传持佛印。其宗风今流行于天下,名曰禅宗。若欲抉择此事,汝须入建仁寺荣西僧正之室,寻其故实,遥访道于异朝(《传光录》)。于是,依照公胤的指点,道元于建保三年(1215)叩开了荣西驻锡的京都建仁寺大门。

荣西(1141~1215)为日本临济宗始祖,曾两次渡宋。绍熙二年(1191)第二次渡宋时,再度师事天童山虚庵怀敞(生卒年不详),相依四载。后蒙赐临济宗黄龙派法脉而回国创建仁寺。荣西不仅将中国临济禅,而且还将中国茶文化传到了日本,并撰有《喫茶养生记》行世。据《建撕记》载,道元入建仁寺开山千光禅师(荣西)之室,始闻临济之宗风。但同书又载荣西七十五岁而寂,故从年代推算,多数学者怀疑道元曾见到过荣西,而认为道元实际谒见并师事的则是荣西的高足明全。明全(1184~1225)是荣西第二次入宋回国后投荣西门下的。道元师事明全先后约十载,广学台、密、禅、律。其后,二人订立入宋求法计划。二人于贞应二年(1223)离开京都到达博多,遂乘坐商船,于同年四月抵达中国宁波。当时是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

二人抵达宁波后,明全因带有戒牒,很快办完了上陆手续。而道元因未携带戒牒,南宋政府拒绝其上岸,只许在船上逗留。道元乘坐的商船上载有日本土特产。相传,一天,一位来自阿育王山的老典座到道元乘坐的船上买蘑菇,道元问老典座:座尊年,不坐禅办道,看古人话头,烦充当典座,只管作务,有甚好事?典座回答说:外国好人未了得办道不在文字。道元又问:如何是文字,如何是办道?典座遂回答说:若蹉过问处,岂非其人也。在当时道元看来,佛道修行,是看经、参禅,而炊事之类的日常作务则与佛道修行无关。后来道元撰《典座教训》,力说日常作务之重要,并强调自己通过与阿育王山老典座邂逅,始知文字、办道之真谛(《典座教训》)。

道元在船上逗留三个月后,终于获准上陆。先登礼天童山的住持为临济宗大慧宗杲法孙无际了派禅师。道元在此修行一年,其间蒙阅览龙门佛眼派嗣书和云门系嗣书。道元后来撰《嗣书》一卷,记述此段因缘。之后,因了派示寂,道元离开天童山,前往江浙各寺寻访正师,终不得如愿。当时道元绝望之际,正欲归国,忽闻如净新任天童山住持,于是以一线希望再登天童山,师事如净。时为宋宝庆元年(1225)五月一日。

如净(1162~1227),又名长翁或净长,越州(今浙江)人。如净生来岐嶷,非常童,性格欣然豪爽(《枯崖和尚漫录》)。十九岁出家,师事足庵(雪窦)智鉴(1105 ~1192)而了悟人生大事。其后,历任建康(今南京)清凉寺、浙江台州黄岩县瑞岩净土寺、杭州净慈寺、明州庆元定海开业寺住持。嘉定十七年(1224,一说宝庆元年),蒙勅晋住天童山,成为曹洞宗第五十世传人。如净与其后辈虚堂智愚、无门慧开,被称为南宋末期弘扬古风禅的复古革新派人物。他否定当时盛行的三教一致说,试图以禅为基石确立全一佛法。这在当时带有贵族化、官僚化倾向的大慧派全盛的宋朝禅林,可谓别具一格(《枯崖和尚漫录》、《正法眼藏》行持卷、《如净和尚语录》序)。

道元在拜谒如净之前,曾撰有一篇请愿文,叙述自己发心修行以来的经过以及入宋求法的目的。全文是:

道元,幼年发菩提心,在本国访道于诸师,仅识因果之所由。虽然如是,未明佛、法、僧之实旨,徒滞名相之怀标。后入千光禅师(按:荣西)之室,初闻临济之宗风,今随全法师(按:明全)而入炎宋。航海万里,任幻身于波涛,遂达大宋。得投和尚之法席,盖是宿福之庆幸也。和尚大慈大悲,外国远方人所愿者,不拘时候,不具威仪,频频上方丈,欲拜问愚怀。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时不待人,去圣必悔。本师堂上和尚大禅师,大慈大悲,哀愍许听道元问法。伏翼慈照。小师道元百拜叩头上覆(道元《宝庆记》)。如净展阅此文,为道元热心求法之志所感动,遂复书说:元子参问,不拘昼夜时候,著衣袒衣,而来方丈问道无妨。老僧一如亲父,许无礼也(《宝庆记》)。如净如此优遇道元,许其随时上方丈参问,一方面说明了如净的慈悲护爱之心,同时也表达了二人以心传心的禅机巧合。后来道元回忆这段因缘时说:

大宋宝庆元年(1225)己酉五月一日,初在妙高台烧香礼拜先师天童古佛(如净);而先师古佛亦始见道元。其时,指示面授道元曰:佛佛祖祖,面授法门乃现成也。是即灵山之拈华,嵩山之得髓也。只吾屋裹,而余人梦也未有见闻也。(道元《正法眼藏》面授卷)。如净将自己与道元的见面,喻为释迦与迦叶、达摩与惠可之师资邂逅,高度评价了道元的器量。道元在其《正法眼藏行持》中也说:面对先师,适逢其人也。表达了与如净相见的喜悦之情。自此以后,道元师事如净前后约两载。其间,据《宝庆记》载,道元得以向如净参问禅者一切疑团,如教、禅之区别,佛性是否超越善、恶、无记三性,禅院、教院、律院以及徒弟院的区别和其规则如何,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道元自己在比叡山修行时提出的修证疑团。

据《宝庆记》载,一天,如净入堂,见一禅徒未坐禅而瞌睡,于是如净呵叱说:参禅者,只管身心脱落;只管打盹者,堪为什么?坐在一旁的道元闻及此语而豁然大悟。随后,道元赴方丈拜谒如净。如净问其来由,道元答曰:身心脱落来。如净说:身心脱落,脱落身心,遂授道元以印可。道元谦逊地说:这个是暂时伎俩,和尚莫乱印某甲。如净说:吾不乱印汝。道元继续质问:如何是莫乱印底?如净答道:脱落脱落。对于此次的一问一答,后来,道元在其《永平广录》第二卷中记述说:由闻得天童脱落话而成佛道,了却一生参学大事。道元自比叡山出家修行以来的疑团,终于在如净的指导下而获解决。如净的只管打坐,身心脱落的修证思想,成为道元尔后参禅打坐的究极关键和建构自己的修证理论的主要依据。

南宋宝庆三年(1227)秋,道元手捧客死于宋土的明全的遗骨而踏上了归国之途。相传,在道元归国之前,如净曾训示道元:尔虽后辈,颇有古貌,直须居深山幽谷,长养佛祖圣胎,必致古德之证据(《宝庆记》)。回到日本后,道元先住九洲。不久,撰《普劝坐禅仪》,作为他立教开宗的宣言。在该著中,道元总结入宋求法时说:只是等闲见天童先师,当下认得眼横鼻直,不被人瞒,便空手还乡,所以无一毫佛法与人。表达了道元对如净禅法的体认。道元后上京,住建仁寺。不久因见建仁寺僧团腐败,并遭比叡山天台宗排斥,又闻先师如净示寂之噩耗,于是于宽喜三年(1231)春,移到远离京城的深草(今京都伏见区)安养闲居。至此,道元终于得以将如净生前的遗训付诸实现。以后,地方武士、豪族为道元在深草建立寺舍,取寺名为兴圣寺。道元于天福元年(1233)正式移锡此寺。《正法眼藏》亦系道元于此时开始执笔的。文历元年(1234)冬,收怀奘为弟子。怀奘(1198~1280)原系日本达摩宗僧侣,精通佛教,比道元长两岁。道元命其为兴圣寺首座。怀奘为辅佐道元的僧团建设和禅法弘扬,贡献良多。著名的《正法眼藏随闻记》就是由怀奘笔录而成的。

之后,兴圣寺因失火,寺舍全遭破坏。道元受在家弟子、当时有名的地方武士波多野义重的邀请,于宽元元年(1243)七月末迁居越前(今福井县)吉田郡吉峰。道元后来对此次迁居越前记述说:我先师天童如净古佛,大唐越州人也。闻越国之名,是我所望也(《建撕记》)。表明他赴越前是对出生于中国越州的先师如净的怀念。后得波多野义重、左金古禅门觉念等人资助,道元于越前建寺舍,命寺名为大佛寺。宽元四年(1246),又更寺名为水平寺。关于永平寺名之由来,据《永平寺梵钟铭》记载,夫永平者,佛法东渐之历号也。扶桑创建之祖迹,鹫峰一枝,于是密密;少林五叶,至今芬芬。可见,道元是以佛教东传中国的永平年号而起永平寺之名的。表明了道元对中国佛教的尊崇,同时也暗示着道元不仅将中国曹洞宗,而且还将中国的正统佛教真正传入日本的自信。

道元住锡永平寺期间,一方面同弟子怀奘一道,立禅堂,建僧院,整理丛林清规,致力于僧团建设;另一方面,他自己继续着手于《正法眼藏》的撰写,积极阐扬入宋所学禅法。经道元及其弟子们的辛勤努力,水平寺在当时的日本佛教界有天上天下,当处永平之盛誉。而且,当山(永平寺)初有僧堂,是日本国始闻之,日本国人,闻上堂之名,最初水平所传也。使水平寺成为当时日本禅林僧堂之示范,而且,当时不毛之地的越前,也一跃而成为佛法总府(《水平广录》),道元自己被誉为佛法房上人(无住《沙石集》)。

随着道元名声的高扬,当时实权派和豪门贵族对道元颇为器重。相传,宝治元年(1247),道元四十八岁时,身为当时执政者的北条时赖(1227~1263)曾下敕诏请道元赴国都镰仓弘法。建成二年(1251)后嵯峨上皇闻道元之道誉,遂赐道元以紫衣。因传如净生前曾拒绝宋宁宗皇帝赐以紫衣和师号,故道元为忠实地遵循乃师反抗权势的精神,于是作偈以辞谢,偈曰:永平谷虽浅,勅命重重重,却不笑猿鹤,紫衣一老翁(《永平广录》)。表现了道元禀承如净的超俗风格。

建长四年(1253)秋,道元患病。在家弟子波多野义重和觉念遣使邀道元上京都疗养。翌年,即建长五年(1254)八月二十八日夜半,道元于觉念私宅示寂,享年五十四岁。相传,道元入寂前遗偈一首,曰:五十四年,照第一天;打个?跳,触破大千。浑身无觅,活落黄泉。咦!火化后,弟子怀奘将道元遗骨送到永平寺埋葬。道元寂后六百零一年的嘉永七年(1854),孝明天皇追赐佛性传东国师谥号。明治十二年(1879),明治天皇又加赐承阳大师谥号。

道元留下的著作有《正法眼藏》95卷(其中用纯汉文撰写的有12卷,俗称12卷本《正法眼藏》,又称正法眼藏三百则)、《普劝坐禅仪》1卷、《学道用心集》10卷、《永平清规》6卷、《宝庆记》1卷、《永平广录》7卷、《永平略录》1卷。诗偈集有《伞松道咏》1卷(共收诗偈六十首)。由弟子怀奘编纂的著作有《正法眼藏随闻记》6卷。

中国曹洞宗自唐代洞山良价(807~869)、曹山本寂(840~901)创立以来,通过宋代宏智正觉(1091~1157)阐扬默照禅而确立其禅风宗旨,与以大慧宗杲(1089 ~1163)力说看话禅而奠定其禅法基石的临济宗,并驾齐驱,构成为唐代以后中国禅宗的两大流派。道元入宋时,曹洞宗在全国势力已趋衰弱,仅在浙江、江苏等地维系着宗嗣法脉,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天童山的足庵(雪窦)智鉴和被道元称为古佛的如净。他们都阐扬古风禅,对道元的禅法建构发生过一定影响。不过,从道元后来围绕修行与证悟的关系问题而确立修证一等的理论来看,道元并不囿于中国曹洞一宗,他站在正法的立场,拒绝使用曹洞宗的称谓,因而形成了中日两国在曹洞宗的传承世系上的乖离。他以入宋求法沙门自居,声称自己所传为正法真传,对广义上的禅宗的主要教理进行颇富创造性的论证,并加以哲理化,从而提出了以修证一等或本证妙修为其禅法核心的修证理论,发展了中国曹洞宗的修证观。下面仅作概要介绍。

(一)、传承世系

禅宗最重视师资相承。中国历代曹洞宗学人普遍尊洞山良价、曹山本寂为其开祖,故一般认为其宗名来源于洞山的洞和曹山的曹。对此,日本学者则认为,如果按中国的说法,应是洞曹宗,而不应是曹洞宗。他们认为,曹洞宗的曹与洞,实际应看做是来源于曹溪慧能的曹和洞山良价的洞。这一主张,在日本尽管到近代才被明确提出来,但它与早期道元对其所传禅法的认识有直接关系。道元虽未对自己所传禅法的传承世系象其它宗派的开创者那样有过明确的界说,不过,在《正法眼藏》中,道元一方面极力强调自己的禅法是师承中国如净,甚至自己所传如净禅法为正法佛法,并撰《嗣法》、《佛道》、《面授》等,以说明师传弟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同时他又恭称中国禅宗慧能为古佛,并对宋代篡改《坛经》的事件,加以批驳,认为是篡改祖意,甚至对五宗分派以及由曹山本寂、洞山良价提出的正偏五位说,严加指摘。因而间接的透露了他对自己所传禅法世系的观点。鉴于这些事实,当今日本曹洞宗学人提出了道元的禅法是借用中国曹洞宗的宗名,将曹溪慧能及其以后的禅法加以统一整合,使其成为日本化的产物的主张。由道元传入的曹洞宗的传承世系也由此而重新作了界定:曹溪慧能洞山良价云居道膺丹霞子淳真歇清了大休宗珏足庵智鉴长翁如净永平道元。日本曹洞宗,作为宗旨的创立者,尊道元为高祖,作为教团的实际开创者,又尊莹山绍瑾(1268~1325)为太祖,两祖并立。这种两祖并立的做法,在日本从中国传入的诸宗派中,尚属异例。

(二)、基本禅风:修证一等

中国早期曹洞宗的基本禅风是正偏五位说,这正偏五位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其后又出现了默而常照的默照禅风。道元深受默照禅的影响,但也有新的拓展,这就是他提出的修证一等的禅风。道元在其《正法眼藏》办道话卷中叙述说:

于佛法而言,修证是一等。即今亦是证上之修,故初心办道,即是本证之全体。是故言用心修行者,意在修(行)之外不须有期证之念。直指,即是本证也。既修乃证,此证无际限;既证乃修,此修无始终。

道元认为,坐禅修行与证悟解脱,并非是前为因、后为果的因果关系,而是与彼此等同的直指性统一。坐禅实践的本身就是证悟解脱的全体。他劝诫人们不要为求得证悟而去参禅打坐,应为坐禅而坐禅。而且他还指出,这种坐禅,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证悟,当下直指,即是本证全体。道元这种无所得无所悟的禅风,近似于中国的早期禅宗的不图作佛的禅风,但与曹洞宗的默照禅相异,与如净的只管打坐,身心脱落中所表明的禅风也并非一致尽管道元是因闻如净此语而获证悟的。

道元这一禅风,还反映在他对中国南岳怀让(677~744)的磨砖作镜公案的理解上。如此则公案中,怀让有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语。意思是说:如果执着坐禅的事相,则不能获得证悟的道理。对此,道元则理解为不得不执(着)坐相也。与原意完全相反。道元把它理解为劝戒人们不要成佛,把它当作劝人坐禅的故事来把握。这种故意误读机锋术语的事例,散见于道元的一切著述之中。如他在《正法眼藏》佛性卷中,将《涅?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语,解释为悉有即佛性。又在有时卷中,理解汉语有时为有与时,等等。因而,近代日本学者称赞道元是误读天才。道元正是基于这种故意误读,而确立其禅学风貌的。

道元之所以强调修证一等的禅风,甚至不惜误读祖师的机关术语,其理由主要在于他认为坐禅是佛祖的迹踪,是单传直指之佛法,是最上中之最上。如他说:

释迦老子之为生知,已在六年端坐之迹。达摩大师之传心印,更贻九岁面壁之踪。古圣既然,今人盖办。所以翻寻言逐语之解行,须回光返照之退步。自然身心脱落,本来面目现前。欲得恁麽,急务坐禅。谓坐禅,则大安乐法门也。已能发明,可谓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普劝坐禅仪》)。

如又说:

此单传直指之佛法,乃最上中之最上。自参见知识始,更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得打坐、身心脱落(《办道话》)。

道元深信坐禅悟道是释迦、达摩的迹与踪,它可以替代甚至胜过于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等其它佛事修行。他认为,在打坐之中,自然身心脱落,因而,只管打坐。道元以强调坐禅修行的殊胜性而建构的修证一等的禅风,确立了日本曹洞宗的修证观,并规范着尔后日本曹洞宗学人的禅林生活,同时也使中国曹洞宗在日本得到了新发展。此外,道元还对历来禅宗的主要概念,如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等,作过新的阐释。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道元的弟子不多,嗣法弟子只有怀让一人。戒弟子有诠慧、僧海、怀鉴、觉心等。日本曹洞宗在道元寂后在教理方面没有多大发展,而在修行方法方面却出现过改革。这改革出现在道元的法孙彻通义介晋住永平寺第三代住持的时候。相传,义介曾试图将密教的修行方法导入曹洞宗内,以改革历来的修行方法。这一做法,很快遭到宗门其他僧侣的反对,于是发生了三代相论事件,结果导致曹洞宗僧团破裂。约半世纪后,莹山绍瑾继任曹洞宗第四祖,并于能登(今石川县)建总持寺。他为将道元禅法推向日本民间,相继成立了江湖会、腊八摄心会等,使日本曹洞宗教团得以中兴。现在,日本曹洞宗以永平寺、总持寺为大本山,拥有七百多万信徒,是日本佛教最大宗派。主要仪礼是二祖三佛忌。二祖忌是高祖、太祖忌日。近代以来,还创办了驹泽大学、爱知学院大学和东北福祉大学等,在日本的教育、科研和社会福利事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游日本静冈县古寺

游日本静冈县古寺 杨巨川携筇度过石桥东,寺古寻幽曲径通。禅榻穴藤人已去,满街黄叶乱秋风。 摘自《梦游四吟》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莫言在日本的演讲:所有坏人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莫言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演讲题目:《哪些人是有罪的》。有人说,仅凭这篇演讲,莫言就应该获得诺奖。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择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日本国宝级医生的5大长寿经

一个人活过百岁还愿意涉猎新鲜的食物,我不得不佩服这位老人的勇气。他在90岁时开始学习水彩画、音乐指挥、训练肌力,对一系列新鲜事物感兴趣,并愿意去尝试。而从老年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些要素正是老年人乐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