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曹洞宗:衣钵传承与一花五叶
2025-04-23 06:23

佛教三千年,法灯辉映,相传至今,全赖历代贤哲大德的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正法是以心传心的。自古以来,诸佛唯传见性心法,诸祖只是密付自性本心。又,唯传心法,恐人不信,故传衣钵,以资证明,由此代代相继承嗣。

衣钵传承,源自佛陀在灵山会上传法给摩诃迦叶,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至二下八祖菩提达磨时,东渡来华,为东土初祖。其后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依次相传。弘忍门下又出神秀与惠能,遂有南能、北秀之分。而后南宗禅又演变成五家、七宗。直到明清,尚有临济与曹洞两宗的弘传,其余各宗皆已不传。兹逐一陈述如下:

一、禅法的传承从初祖达磨到五祖弘忍

1、达磨传慧可

达磨(西元?-五三五年),为中土禅宗始祖。初到中国,被梁武帝迎请到金陵。终因与武帝机缘不契对面不识,北渡栖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静待法缘,一坐九年。后有年登四十的博学善士,名叫神光,前来参谒。初时,达磨端坐不语不理,后一为视神光立雪过膝、断臂求法所感动,知是法器,遂收其为徒,取名慧可。

慧可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磨答: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曰:与汝安心竟。

慧可闻言,有所省悟,於是奉达磨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年,精究一乘。其后,达磨便将衣法及《楞伽经》四卷传与慧可,即为东土禅宗二祖。传法偈云:

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偈文意思是说:我来到中国传扬顿教法门,救度迷昧的有情众生。其后的禅门,将会有一位贤人(六祖惠能)出现,从其座下开演出五宗门庭,自然结成菩提道果。

盛唐时期,中国禅门的波澜壮阔,原来达磨老祖早有预言。

2、慧可传僧璨

慧可(西元四八七-五九三年),於达磨座下得法。达磨西归后,一日,有一居士,年逾四十,来见慧可,问道: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慧可答言:将罪来,与当忏。

居士过了好一会儿,说:觅罪不可得。

慧可说: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居士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慧可答言: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居士闻言,深有所悟,说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慧可闻言,知其已悟,许其出家,取名僧璨。过了二的,传法与僧璨,是为禅宗三祖。傅法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偈文意思是说: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缘於因缘假合的三界有地,促使在因地的菩提种子,开华结晶。其实,在清净的本性上,一法不立,一尘不染,并无菩提佛种,也无心华顿开之事。

迷界众生,由於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故厌惧烦恼,欣求菩提,终日颠倒妄想。若能契悟一切法无生,则清净真心本性,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自然回归本来。

3、僧璨传道信

僧璨(西元?-六零六年),以居士身得法於二祖,之后隐居皖公山。隋开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有沙弥道们,年十四,来向他求解脱法门。

璨问曰:谁缚汝?

沙弥答:无人缚。

璨问:更何求解脱?道信遂於言下省悟。其后,随侍三祖九年,方得衣法,是为禅宗四祖。传法偈曰: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偈文意思是说:凡夫众生的菩提种子虽然尚在因地之中,但是这佛性种子却可从因地开华结果。假如凡夫众生能净化凡情,不嗔爱妄图执著,则森罗万象无一不是无生无灭的清净本性。

4、道信传弘忍

道信(西元五八零-六五一年),幼时即因仰慕佛法诸解脱门的殊胜而出家。后来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得其衣钵后,住破头山(后改为双峰山)三十余年。

一日,山里有一位种松树的老人要跟随他出家。道信说:你年岁已大,如欲出家,可待来世。

多年后,道信在赴黄梅的路上遇一小儿,问其姓名,小儿说:性即有,不是常性。

再问之,小儿说:是佛性。

信又问:你没有姓吗?

小儿说:性空故。

於是,道信当下了知此儿是种松老人的转世。原来,老人接受提示,死前向一洗衣女借宿,女云:须问父母。老人说:你答应一声即可。就这样,未婚的洗衣女便怀孕了。父母认为败坏门风,就把女儿逐出家门。从此洗衣女以乞讨度日,生下此儿。

道信既知此儿来历,乃商之其母,许其出家,取名弘忍。其后,传法予弘忍,是为禅宗五祖。传法偈曰: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偈文意思是说:凡夫心中的菩提种子,具有开花结果的性能,故因地能生菩提涅磐之道果,当幻生幻灭的因缘与清净的本性相应时,表面上看来生灭的现象,却展现出不生不灭的实相。

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迷执尘境、住心是非,故轮回生死,不得出离。然而,清净圆明的自家宝藏却不曾远离,只要凡人一念回光返照,将妄心中的真性认证出来,当下即得顿悟无生。

此外,道信亦传法与牛头法融。《传灯录》说:四祖到牛头山时,看见法融周围有许多虎狼,便故作恐怖状。法融见了便说:你还有这个在?过一会,待法融进屋里后,四祖就在法融石座上写一佛字。法融出来欲就座,忽见佛字在座,惶急缩身。四祖说:你也还有这个在?闻此言,法融始向四祖请示法要,因而别传牛头一支,名为牛头宗。

5、弘忍传惠能

弘忍(西元六零二-六七五年),七岁即追随道信出家,三十年不离师侧,尽得其师禅法精要。得法的弘忍,在道信示寂后,定居於黄梅双峰山东面的凭茂山,所以弘忍的禅法被时人称为东山法门,亲近学习者千人有余,法席隆盛。

弘忍门下有惠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壹,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为五祖所默许。其后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获得五祖密付衣法,是为禅宗六祖。传法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偈文意思是说:具凡情的众生,来世间努力於菩提道种的栽培,於因地上就自然结生菩提道果。其实,清净的本性中并无凡情、佛种,也无实性及菩提道果的结生。

有为世间的一切,但有缘起方便施设的假名言语、物相、概念,并无实在的体性,甚至连修行、成佛的事,也不能执著,否则就无法找回清净本性。

此外,神秀(西元六零五-七零六年),十三岁出家,年少博学多闻,精通老庄玄学,深入三乘佛学要旨,是一位深通世、出世学的学者。年四十六,参谒忍大师,服勤六年,后被誉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大足元年(西元七零一年),神秀应武则天的徵召入京,不多时,声名大盛,被奉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师世寿一百零二岁,后事备极衰荣。神秀一生虽未得忍大师付法,然能为帝王所器重,化导於京畿,既弘扬东山之法,作为忍大师的旁系法嗣,应无不可。

二、花开五叶的风光惠能与五家七宗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五传至弘忍,其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惠能二派。北宗主渐悟,行於北地,并无分派;南宗主顿悟,行於南方,盛於中唐以后。尤以惠能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为唐末以降,禅宗的主流。南岳门下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门下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是为五家。临济门下又分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七宗。於是,五家七宗各立门户,各有家风。宋朝以后,唯临济、曹洞盛行於世。

由以上陈述可知,禅宗的宗派形成,直到惠能大师才大放异彩,而后开演为五家七宗。其后发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独步当代。太虚大师曾说:所谓宗门,实到惠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澜壮阔。正应验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所谓家风,就是各宗祖师阐扬自家宗旨,接引后学的独特风格。各祖师虽同为明心见性者,但因性格不同,因此接引后学的方法就有宽、猛、缓、急的差异。

宗门家风,应以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为滥觞,中国祖师以棒喝接引学人,最为普遍。棒,始於六祖打神会;喝,始於马祖接百丈,其用法皆与拈花无别。乃至德山登门便棒,临济入室便喝,百丈的是什麽,无业的莫妄想,赵州吃茶,云门胡饼,亦皆与拈花示众无别。唯祖师随机发挥,以接物利生原无一定矩式。至临济义玄,设三玄三要、四料简等,用以勘验徒众,接引后学。由於儿孙世代相承,遂形成显著的家风。略述各家家风如下:

1、沩仰宗沩仰宗有九十六圆相,家风较为温和,不若临济守的猛烈。《人天眼目》云: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捧饭,我便与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又法眼禅师《十规论》说:沩仰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可见其家风之温和。

2、临济宗临济应机多用喝,盖二喝之中,俱三玄三要的宾主作用: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中踞地金毛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五祖法眼禅师谓临济禅风为五逆闻雷之喝。是指一喝之下,似头脑破裂,如五逆罪人为雷所裂。所以临济禅风如铁槌击石,火光闪闪;若五雷相鸣,震碎心肝,是以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的美称。

3、云门宗云门宗的开祖文偃禅师,其禅风即所谓凼盖截流,是取截断众流、师徒凼盖之意。故云门禅风有如奔流突止的气慨。《人天眼目》卷二云:云门宗旨,截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这就是云门的宗风。

4、法眼宗法眼宗创始者清凉文益禅师,其禅风以六相及四料简接引后学。四料简即:闻闻(放)、闻不闻(收)、不闻闻(明)、不闻不闻(暗)。《人天眼目》卷四云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种种机缘,不尽详举,观其大概,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这就是法眼的家风。

5、曹洞宗曹洞宗乃洞山良价禅师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禅师所创。法眼禅师《十规论》称曹洞则敲唱为用,知其家风一敲一唱,回互绵密,较之峻急之机,颇异其趣。《人天眼目》卷三云: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就语接人。所以古的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语。意指临济家风有如指挥百万师派的将军,曹洞家风则如经营细碎田地的农夫。

古人评论五家家风之说为:曹油叮咛,临济势胜,云门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故知所谓家风者,即指祖师接引后学的权宜方便之法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衣钵相传”指的是什么呢

据说,为了续佛慧命,使法乳长流,摩诃迦叶把正眼法藏和衣钵以单传的方式授予阿难,如此历经二十七代,这衣钵便由般若多罗手里传到了西天二十八祖(亦即东土初祖)菩提达摩手里,上述说法过为玄妙,恐怕真正信服的人

“衣钵”指的是什么

在佛教界向有“继承衣钵”的说法,已经流传为成语。这是怎么回事呢?说到继承衣钵,这就要先说“嗣法”。所谓嗣法,字面意思是继承法度或方法。在佛教界是指弟子对师傅所传之佛法的继承。佛教传至唐朝时期被立为国教

六祖惠能之后衣钵不传的原因是什么

相传在禅宗创立时,佛祖赐给摩诃迦叶两件宝物,一件是紫金钵盂,另一件就是木棉袈裟,那时候,佛门弟子一般是依靠布施和乞讨为生,经常居无定所,风餐露宿,而佛祖传下的这两件“温饱”器物倒也非常的实用。公元52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衣钵是什么意思

【释义】衣:袈裟;钵: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食器,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例句】《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衣钵传承是什么意思

很多老和尚告诉你,“你要注意能转身”,禅宗大德过去不是有句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涌入虚空才能证到法身。”听过这个词儿吧?怎么跳进去?这都要有一个传承。我往后用这段时间,一点一点地都给你解开。我用头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