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大师——临济宗初祖
2025-04-22 13:24

临济义玄大师,唐朝人,临济宗初祖。

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后,博通经论,精究律学。

首参黄檗希运,又礼高安大愚,于言下大悟,复还黄檗,

受其印可。继以行脚参禅,与大老交锋,故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之说。师接化学人之法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机锋峻烈,生机勃勃;

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门风兴隆的临济宗,为中日禅宗主流之一。

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示寂,敕谥「慧照大师」。

--------------------------------------------------------------------------------

吴言生

一九六四年生,安徽省庐江县人。

现为陕西省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并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禅的梦》、《禅门公案》、《禅门妙语》、《佛缘丛书》、

《圜悟克勤大师传》等二十余本书,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

如果说唐代时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那么临济宗则是这个主流中的主流。

禅宗自菩提达摩六传至惠能,下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位巨匠,南岳之下经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传至临济义玄,大振禅道,成为临济宗。义玄之下经兴化存奖、宝应慧颙、风穴延沼传至石霜楚圆,楚圆传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创黄龙派、杨岐派。而百丈怀海下另有沩山灵佑,沩山传仰山慧寂,立沩仰宗;青原之下有曹洞、云门、法眼等三宗,这就是禅宗史上著名的「五家七宗」。中唐之后,临济宗风大兴,所以禅宗史上公认南岳怀让为曹溪禅法之正统;而临济宗的创始人,就是本传的传主──临济义玄。

义玄俗姓邢,唐曹州(今山东荷泽)南华人。其师承颇为广泛,而直接启发他大悟的,则是黄檗希运禅师。义玄在披剃受具足戒后,曾先居讲肆,精究佛教律学,博通经论,随后辗转来到江西黄檗山参见黄檗希运禅师。在黄檗会下,义玄以行业第一着称。后来他三度参问黄檗「什么是佛法大意」,三度遭黄檗痛打,一时不能领悟,就到高安(在今江西)滩头向大愚禅师请教,说:『我三次问师父什么是佛法大意,三次遭到师父痛打,不知有没有过错?』大愚禅师说『黄檗为你如此老婆心切,都快被你累死了,你还在这里问有什么过错!』义玄于言下大悟,回到黄檗,向黄檗叙说了此事。黄檗说:『这大愚太饶舌多事,待明日见了,非痛打他一顿不可!』义玄说:『说什么明天,现在就揍他一顿!』一边说着,一边向黄檗肋下筑了三拳!黄檗呵呵大笑,加以印可。

义玄大悟后,经常在黄檗处参与作务,还为黄檗作信使,与径山、沩山多有往来。离开黄檗后,义玄继续行脚参禅,与诸方大老交锋、切磋,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的说法。后来义玄来到镇州(今河北正定),在城东南隅临济滹沱河的小院担任住持,因号临济。他在普化、克符的辅佐下,建立起黄檗宗旨,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的临济宗。后来由于战乱,有一个叫默君和的太尉,将正定城里的宅舍施舍为佛寺,仍然称「临济寺」,迎请义玄居之。后义玄避乱来到河府,府主王常侍待以师礼。不久,义玄到达大名(属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东),住在兴化寺,终于此寺。临济大师圆寂后,门人慧然编集他的语录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共一卷,又称《临济义玄禅师语录》,简称《临济录》,被临济宗奉为最重要的语录。

义玄有嗣0法弟子二十二人,主要分布在河北三镇,以镇州的宝寿沼、三圣慧然和魏州的兴化存奖为代表,而个别在江南传禅者,即潭州的灌溪志闲。

临济宗建立之时,正是禅宗史上的黄金时代。黄檗、沩山、赵州、云岩、德山、仰山、香岩、睦州、石霜、洞山、夹山都是宗门大老,领袖一方。在此禅学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临济出现,遂有临济宗的建立,实在是自达摩、六祖以来,禅宗极为光辉重要的巨大变革,是禅宗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成就。

临济天分卓异,广泛汲取了教乘的精英,有破有立,能杀能活,远远超出诸家之上。比如,与临济同时的德山,一条白棒打风打雨,打遍天下人,剿绝知见,呵佛骂祖。但德山的着重点只是在扫荡方面,却往往使人走到空荡荡不着边际处。临济则铸成了杀活破立统一的利剑,是具有极大辩证威力的活般若。他囊括了德山,德山却只能于他乾瞪眼。再如,古来禅林比较各家宗风的时候,常将「临济将军」一语与「云门天子」、「曹洞士民」作为对比,意思是云门宗接化学人之方式就像天子的诏敕,一次即决定万机,不得再问再应,令人毫无犹豫的余地;曹洞宗风殷实,接化学人时,犹如农夫默默耕耘田地;而临济禅风乃「互换为机」,师徒酬答时,每每互换机锋,易主为客,任运自如,活泼而严峻,展现生杀予夺之机,犹如将军的吒(口 宅)军。

在临济宗的禅学传授方法中,最著名的有「四料简」、「三玄三要」、「四喝」、「四宾主」、「四照用」等禅法。

四料简──「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人」,指主观存在;而「境」,则是指客观存在。夺与不夺,应当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临济创立四料简的目的,是为了破除对我(支配人与事物的内部主宰者)、法(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二者的执着。临济认为,如果想当一个胜任的导师,就必须掌握接机时示教的四种方式。这是禅宗教学上的创作,并非从现成模子里衍出。

三玄三要──「大凡讲解禅宗大法,一句中必须具备三玄门,一玄门中又必须具备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三玄三要也是临济大师所创的独特禅法之一,但对它的理解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临济创立三玄三要之旨在教人于言语之前证悟。如果不能领会这个根本要旨,却在三玄三要的具体名称上迷指忘月,搬弄数字凑合三三,真是如蝇钻故纸、驴年能见道!

四喝──「我有时大喝一声,犹如金刚王的宝剑。」这一喝是发大机之喝,在学人系着知解情量、拘于名相言句时落下,好似宝剑截物一般,能杀能活。「有时大喝一声,好比那踞地狮子。」第二喝是具备了大机大用的一喝,当修行的人想测度师家,走上前来卖弄小机小见时,师家震成一喝,如狮子哮吼,百兽脑裂。「有时大喝一声,恰似探竿影草。」这一喝是为了勘验学人的修行,或者是学人测试师家时所使用的手段,是勘验的大喝。「有时大喝一声,却不作大喝一声的功用!」第四喝是最不着痕迹的一喝。虽然不在前三喝之中,却能将前三喝收摄无余。当年马祖震威一喝,震得弟子百丈怀海三日耳聋。但将「大喝」机法发扬到极致的,还数临济大师!

四宾主──如果参学者懂得禅理,大喝一声,先端出一个胶盆子,师家不知道这是境,反而装模作样,参学者又大喝一声,师家还不肯放下,就是宾看主。师家随着参学者的问处就夺,参学者被夺,抵死不肯放,就是主看宾。参学者应现一个清净境,出现在师家面前,师家辨得是境,抓住抛向坑里,参学者便礼拜,就是主看主。参学者不懂禅理,披枷带锁,出现在师家面前,师家不但不知道为他解开枷锁,反而给他加上一重枷锁,参学者心生欢喜,彼此不辨,这叫做宾看宝。四宾主理论,是考察「宾」(参学者)主(师家)问答中是否真正掌握禅理、衡量双方悟境深浅的四种方法。「看」就是勘验的意思。宾主相看就是作战,就是法战。在禅法盛行的当时,既有冒牌的师家,也有滥竽充数的禅客,龙蛇杂混、鱼目混珠。临济总结了这种情况,为的是让学人打开慧眼,用这四种类型衡量真伪,有着极为强烈的实践意义。

四照用──先照后用,是针对「法执」重的人,先破除其以客体为实有的观点。先用后照,是针对「我执」重的人,先破除其以主体为实有的观点。照用同时,是针对我法二执均重人,同时须破除。照用不同时,是对于我法二执均已破除的人,可应机接物,运用自如。「四照用」,是根据学人的根器利钝、功夫浅深而临机施设的教学方法,也是针对悟境程度(对我、法之态度)不同之参学者进行说教的方式及接引学人的方法,可谓单刀直入,机锋峻烈。

临济大师建立起如此名目众多的门庭施设,为的正是教学人彻证自家本来面目。为了建立起擎天拄地的黄檗真宗,需要对参学者进行猛烈的锻炼。因此,临济大师不厌其烦地拈出一件又一件的门庭施设,接引学人时,也妙用多方,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大凡棒喝机用及一切言句,临济大师都安措在剑刃刀口上,完全是为了激发顿悟。这正是马祖、百丈、睦州一禅道的最高发展,也是禅宗在修持方面最大的革新。

在临济禅风中,最有生气的莫过于对无限自性的充分开发。临济认为,只有树立起充分的自信,才能擎起禅学的苍穹!他主张参禅学道之人,应当求得真正的见解。因此,学人不要被别人所迷惑,应直直地挺起脊梁,自己做自己的主宰!他满怀热忱地呼唤道:

『求道者啊!你们如果想契合正确的佛法,必须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行。你们切勿受别人的诳惑,要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要在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主宰自己的命运,投注进你们全部的真诚与热忱,熔铸进你们的至情至性!

『不要在偶像面前长跪不起,小心偶像倒下来碰死了你们!在我的眼里,你们与佛祖并没有两样。佛祖就是你们,你们就是佛祖!

『求道者们,真正的大善知识,才敢于毁佛毁祖,才敢于排斥三藏教。

『求道者啊!想得到契合真理的见解,就不要受任何人的诳惑,这样才能解脱,才能不拘泥物相,才能超脱自在,才能在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也才能证悟绝对自由的生命!』

无事,无事是贵人!当一个人消除了偶像崇拜之后,他就是一个无事之人了!

『无事是贵人。贵个什么?贵在有一颗平常心。当你是一位无事道人后,就会自由无碍,处处皆安。这个无事的贵人,进入色界不被色迷惑,进入声界不被声迷惑,进入味界不被味迷惑,进入触界不被触迷惑,进入法界不被法迷惑。』

毁佛、毁僧和排斥经典三藏,反对任何思想束缚,如此激烈的方式,真可谓史无前例!正是这种一空依傍、不与物拘的气势,使临济宗成为禅宗五家中最有活力的宗派,成为生机勃勃的禅宗主流。

伟哉临济!他本人及其开创的临济宗,已经成长为一株参天的大树,为芸芸众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荫凉。

--------------------------------------------------------------------------------

敲完正文的最后一个字符,已是遥看终南浮积雪的长安之冬了。

近年环境污染加重,浊俗之气越深,各种病菌广为流传。现在,一场大雪,将腐朽衰萎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尸布,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是造物自有主张,轮回不爽毫芒。

在冰天雪地中,人的头脑也格外清醒。

写《临济大师传》,进入高处不胜寒的生命大境界,也俨然在冰天雪地里走了一回。

临济是禅宗发展鼎盛时期最著名的禅师。禅宗五家中,其它各宗都流传不远,而临济宗则越来越盛。传承至今,便是香火鼎盛的佛光山寺,是佛光山开山祖师星云大师,以及星云大师悉心鎚链下的禅学栋梁。临济大师乃是佛光山的远祖,撰写这样一位地位特殊的大师之传记,自然要格外慎重。因此,资料准备得虽然极为认真,却迟迟没有下笔。正在忐忑不安之时,又是友人的一番热忱鼓励。

『没关系,只要你豁出身家性命,投入生命的至情至性,就一定能够成功!』

自从几年前与广舆先生结缘以来,每遇到疑虑不解之处,广舆总是鼓励再鼓励!我在禅学方面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如果说有个老师的话,那么便是广舆了。

这番鼓励使我信心大增,立即投入了写作。

写作的甘苦,真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临济机锋峻烈,电转星飞。有些公案,如果我们不尽毕生之力去参究体悟,是永难窥其堂奥的。而由于它们涉及到大师一生行迹,尤为重要,在作传时又绝不能省略。因此,对这些公案,笔者只是根据当时情形力求生动地描绘出来,保持原来的风貌,不作画蛇添足之解释,而留给慧心妙悟的读者去体会。这既是对大师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尊重;与此同时,对有些公案,如果时贤已有很好的悟解,自己再重新去解释,一定是愚蠢透顶的事。由于读广舆的《人生禅》读多了,受其影响太深,读到最后,竟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作者,因此写到意兴飞动之时,已不知何者为广舆之文,何者为我的笔墨。所以,书中有些地方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化用了《人生禅》的语言、意境,也只是因为细心涵咏日久,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缘故,藉此也可显示两岸文化交流之缘分。更何况我已得广舆之惠允,他说这些文本是「天下公器,只要喜欢,尽管拿去用」呢。

我与佛法的缘分,已在先前出版的《圜悟克勤大师传》后记中作了交待,此不赘述。值得庆幸的是,在写作《临济大师传》的同时,我开始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博士学位;受广舆先生之命,我为这套《中国佛教高僧全集》组约的稿件,在星云大师的佛光普照下,得到了全国四十多位教授、博士、作家等鼎力协助,也全部如期完成,喜结佛缘;而我自己编着的《佛缘丛书》一套六本,也于近日出版了。而《临济大师传》写成后,承蒙佛光文化的费心审稿,有时为了核对一两项资料,不其烦地来电或以E-mail与我讨论,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委实令人感动;一九九七年夏天,我先后朝礼了清凉五台和终南五台,与终南山宝珠禅师结为方外之友,一九九七年金秋,佛光山文化院院长依空法师亲临西安,为我开示了「无常擦身而过」,使我益发有了「人命在呼吸之间」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这些,都昭示着我与佛法更深的缘分。缘此,我更加坚定了努力的方向:我将矢志不渝地研究中国佛教文化,不遗余力弘传正法,清除人性的渣滓,还一个赤裸裸净洒洒的本我,使有情众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亮丽的生命晴空下。

一九九八年元月十八日于长安佛音阁

End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临济宗最初的来源

◎ 编 者达摩西来,六祖分灯,一花五叶,广开妙法之门。义玄立宗,传称临济,棒喝交驰,付授正法眼藏。寒山寺自古以来是临济宗的弘法圣地。究竟临济宗风如何?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传法时曾说过一首偈子:吾本来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善慧莲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

蒋介石与太虚大师

◎ 光 泉 印顺法师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写到:国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从狂风暴雨中复归安定,得以泄沓混日,却与此夜此人(指蒋介石)有关。 太虚大师清醒地认识到不尊王法,难弘佛法,中国佛教要想在乱世中得

玄奘大师纪念

◎ 温金玉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的卓越贡献也可

天然大师

天然大师 天然(1608-1685),法名函罡,字丽中。本姓曾,世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师。生时胎胞紫衣,堕地始出。17岁补诸生。青年时曾作诗《莫厌贫》,云读书慕先贤,抱志志四方。常与梁朝钟、罗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星驰电激临济宗

禅宗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者是临济宗。临济宗因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家后首参黄檗希运,有三度问佛法大意,三

星云大师:逆境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

玄畅大师生平

玄畅大师生平◎ 东篱下 玄畅大师(415--484)是南朝宋、齐时代高僧,俗姓赵,河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玄畅大师年少时家门被胡虏所灭,将要掳掠玄畅之时,胡虏主帅见玄畅不同凡俗,于是对抓玄畅的士兵说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太虚大师

太 虚 大 师◎ 星 云 一个领导人固然很难,但能被人领导不仅不容易,更是一门学问。我从小在丛林生活,就有希圣希贤的观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领导者,可以让我追随,而太虚大师就是我想追随的对象。太虚大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数息观,这两个把它整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令我们摄心念佛有很大的好处。大家普遍感觉到,尤其现在众生,念佛都是散乱的心,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元晓大师

元晓大师 (617~686)新罗僧人,俗姓薛,儿名誓幢,法名元晓,意为使佛教散发新的光芒。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尚北道庆山市慈仁面北部)。他的修学思想是一心和静,致力于佛教的大众化,著作众多,为当时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 善 知 家喻户晓的唐朝玄奘大师,西元六〇二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解释不一,众说纷纭,玄奘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

慈觉大师圆仁

慈觉大师圆仁◎ 艾 宁  日本天台宗僧人。延历寺第三世座主。俗姓壬生氏。下野(今枥木县)人。幼丧父﹐九岁出家,礼大慈寺广智为师。十五岁入比睿山师事最澄。十余年间笃修苦行。838年入唐求法,值唐武宗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