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之禅 出于常情
2025-04-22 11:30

潭州(今长沙)石霜山的楚圆禅师,俗姓李,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人。本是一位生性豪放飘逸,不拘小节,意气风发的书生,22岁那年到湘山隐静寺出家当了和尚。

全州位于广西与湖南交界处,越城岭巍然高耸,绵延横亘,在形成交通孔道、军事要冲的同时,也把闭塞留在这里。因此,唐末宋初浩浩荡荡的禅风并没有吹拂到这里。楚圆的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的人,她变卖家产,支持楚圆走出大山,到中原游方。

于是,楚圆沿着湘江河谷,穿越崇山峻岭,一路北上,来到了两湖境内。

楚圆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确是一表人才。然而,他忽略绳墨,行为不规范,言语没规矩,所到之处,经常被前辈老僧教训、呵斥,人们都以为他不具备优秀禅僧的潜质。楚圆自己却自信满满,笑道:龙象蹴踏,非绵羊所能知;鹤鸣九霄,燕雀岂堪听闻。

他以竹杖挑着行囊,漫游在襄沔之间。

云中一曲艰且深,高山流水有知音

不修边幅、放浪形骸的楚圆,居然在参学中结交了两位知己禅友大愚守芝与芭蕉谷泉。这三个活宝结伴云游,很是给所到丛林平添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色彩。他们渐行渐远,从湖北来到河南洛阳。这里,不仅是中国唐宋以来最繁华的都市,而且有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有美仑美奂的石窟造像,然而,他们的脚步并未停留,因为他们闻听汾阳善昭道望天下第一,决志亲依。

当时,河东路(今山西省)地方势力与朝廷闹别扭,中央政府正要问罪,凡是通往河东的道路都屯有重兵,阻断了交通。而双方厮杀的战场,更是极端惨烈,居民逃之夭夭,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同参们都劝他们不要冒险。楚圆一笑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他人不行我自行!自然,同样特立独行的大愚与泉大道,也毅然追随他北渡黄河,进入河东境内。为了绕开重重关卡,他们改换服装,装扮成山民,在太行山深处迂回前行。他们或与商贩结伴,或与猎人为伍,忍饥挨饿,露眠草宿,经过九死一生,总算活着到达了汾阳。

汾阳善昭大师法眼如炬,一眼就看出楚圆是一个非凡之才。然而,在长达二年的时间里,他从来不许楚圆登堂入室,参问佛法。不仅如此,他每次遇到楚圆,必定指着鼻子大骂,开口说话,必定诋毁诸方丛林。而楚圆每次请教佛法,得到的教导也不过是一些最世俗、最庸俗、最流俗的屑琐小事。楚圆千里迢迢、冒着生命危险来求佛法,却遭遇了这样的结果,心中那个苦楚,真是罄竹难书,就连滔滔汾河,仿佛都是他委屈的泪水。

一天晚上,楚圆实在憋不住了,来到方丈哭诉说:自从我来到您的法席,已经过去了两个冬夏,从来不蒙您指示禅要,所增添的不过是世俗尘劳。眼看着岁月流失,时光飘零,而我仍然不明白自己的生死大事,丧失了出家的本怀。

他的话语未落,汾阳善昭瞪着眼睛大骂道:你这混蛋东西,竟敢贬低数落我!骂还不算,汾阳怒气冲冲,举着禅杖追打楚圆。太子院的方丈十分狭小,没处躲、没处藏,乒乒乓乓,楚圆的光头上早已挨了好几棒。他无法逃跑,只好呼救。然而,他刚刚张开口,尚未发出声,未卜先知的老汾阳抢先一步,死死捂住了他的嘴

但是,就在这求死不得、求活不能,有苦没处诉、有冤无法伸的时刻,楚圆豁然大悟了!

他开悟之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现在才明白,临济的禅道,出自常情。

其实,不但临济之禅道出常情,整个禅宗也可以说道即常情。祖师们早已说过:平常心是道,道非物外。真理源自生活,本身并不放光。

楚圆开悟之后,在师父身边服侍七年,然后去参谒师叔唐明智嵩禅师(也称三交智嵩)。智嵩禅师介绍他认识了杨大年、李遵勖两位士大夫禅友。后来,因为母亲年事已高,为了尽孝,楚圆策杖南归。到瑞州,他又在云门宗高僧洞山晓聪座下参学了整整三年。这时,禅友杨大年写信给宜春太守黄宗旦,让他请楚圆出世说法。于是,黄太守奉请他住持南源禅寺。

楚圆禅师秉性豪逸,凡圣莫测。他在南源禅寺住了三年,弃丈席而去,归家探望母亲。有位富商供养了他一个银盆,他便以此为母亲祝寿。他那贤行的母亲将贵重的银盆摔在地上,骂道:你从少年时期背着布囊行脚,难道就是为了得个此物?

楚圆心中暗喜:看来,母亲之心并不为名利所动,他这就完全放心了。于是,他悄然辞别家乡,去参谒神鼎洪禅师。

神鼎老和尚,也是楚圆师叔辈的高僧,他望尊当时,门风孤峻,禅僧中不是极为聪慧者,不敢登其门。当然,能够得到他老人家肯定的,都不是泛泛之辈。因此,连他的弟子都一个个鼻孔撩天,气吞诸方。

楚圆禅师到来之时,留着一头乱蓬蓬的长发,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衲衣,操着一口土里土气的湖南话,自称法侄求见。神鼎的弟子们看他这般模样,不禁哄堂大笑。自然而然,神鼎不会出来见他,而是派遣了一个小童子问他是谁的徒弟?楚圆仰望着屋角说:我曾经亲见汾阳!

哇,是大师兄的弟子啊!于是,神鼎拄着禅杖走出门来。老和尚见他长得高高大大,便勘问道:汾州有西河狮子,是否?

狮子为兽中之王,禅宗时常以此比拟开悟的僧人。狮子一吼,声震十方,百兽降伏;悟道的禅者,毫无怖畏,群魔摄伏。所以,你若是狮子,就咆吼一声!

楚圆不咆吼,反而指着神鼎老和尚身后的方丈说:房屋倒啦!

那小童子大吃一惊,转身就跑,而神鼎老和尚也应声转过身去。楚圆就像一个恶作剧的孩子,一边自己偷偷乐,一边坐在地上,脱下一只鞋,抠脚丫子玩。等神鼎老和尚回转身的时候,眼前不见了楚圆,不知他去了哪里。这时,楚圆徐徐站立起来,整理整理衣服,一边走一边说:见面不如闻名。

说完,他扬长而去,连神鼎老和尚遣人去追都没追上。神鼎老和尚惊叹道:没想到,汾阳师兄竟然有如此了得的法子!

神鼎一言九鼎,自此,楚圆名重丛林。后来神鼎老和尚时常说:楚圆法侄,可兴临济。并且大力推荐他住持著名的道吾禅寺法席。

果然,因了神鼎的传扬,湖湘禅僧闻楚圆之名,都来追随。而楚圆更是出手不凡:山僧打鼓,四大部洲同参。我的禅杖横挑乾坤大地,钵盂覆盖整个宇宙。且问,在这个时候,你们诸人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若知道,向北俱卢洲吃粥吃饭;若不知,长连床上(僧堂)吃粥吃饭。

后来,楚圆禅师长期住持石霜禅寺,所以史称石霜楚圆。

石霜楚圆以禅杖敲禅床一下,徐徐说道:万法本闲,唯人自闹。所以山僧我居在山中,只见山中的境界,迟起早睡,自由自在。有时云生碧嶂,月落寒潭,飞鸟鸣啭在崖壁之前,山花飘香于高峰之畔。把瘦筇,坐盘石,与五湖四海的僧人说禅的玄微。若是灰头土面住在城里,只现城里的家风,迎来送去,门庭若市,车马骈阗。渔唱潇湘,猿啼岳麓,丝竹歌谣,时时入耳。复与四海高人,日谈禅道,岁月都忘。且道居深山、住城市,还有优劣之分么?试着说说看!他沉默了很久之后,说道:是处是慈氏(弥勒菩萨),无门无善财(善财童子)。

一位弟子问:寻枝摘叶我就不问了,如何是直截根源?

石霜楚圆举起手里的禅杖:没枝没叶,就是禅杖。

弟子追问:意旨如何?

石霜楚圆吟诵道:行即肩挑云水衲,坐来安在掌中擎。

弟子幡然顿悟:没有枝叶,何以找到根源!

从楚圆的法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股清新自然、简单明了的禅风扑面而来。古人云:至美不华,至言不繁。因为,浮华与繁琐,去道甚远。生活本来就是道,顺其自然即是禅。

永首座本来也是汾阳善昭的弟子,却未尽其妙。他又跟随了石霜楚圆20年,始终不脱洒。一天晚上,他来到方丈,与石霜楚圆一同围着火炉,一边烧茶,一边夜话。楚圆的嘎劲上来了,他一边用捅火的棍子敲木炭,一边说:永首座,永首座。永首座怪嫌地咄他:你这野狐精。石霜楚圆十分惊讶地指着他说:你这个郎当汉,就这样理解吗?永首座豁然开悟了。

石霜楚圆兴奋地诵道:飒飒凉风景,同人访寂寥。煮茶山上水,烧鼎洞中樵。珍重!

他又说:面西行向东,北斗正离宫。道去何曾去,骑牛卧牧童。

石霜楚园的呼啸出世,为丛林带来了一股崭新气象,天下僧衲望山奔凑,望风披靡。于是,在他的座下,汇集了一大批杰出英才。石霜楚圆的方丈之中插着一口锋利的宝剑,又将草鞋一对、清水一盆,放置在剑边。一个云游僧说:手仗龙泉剑,拟取师父头,如何?楚圆将脑袋伸到他的面前:你斩去好了。云游僧略一犹豫,正考虑如何应答,楚圆的巴掌早已打了过去

另一个禅僧说:磨利三尺剑,去化不平人。师意如何?

石霜楚圆说好。这僧说:点。

石霜禅师指着宝剑说:你看,看。禅僧走到剑边,正在思索拟议,石霜说:你险些丧身失命啊!于是就将他喝了出去。

从此,凡是有僧进来,石霜禅师就说:看、看。稍有迟疑,就被喝出。

石霜之禅,高深莫测,可以十分平实,也可如此凛厉。如来佛祖的大法印,岂是寻常之人所能荷担的!石霜楚圆以超凡之姿,行平常之事,谈笑之间,中兴了临济一宗;千锤百炼,敲打出数位铁汉:黄龙慧南、杨岐方会,气势宏伟,开宗立派,在禅宗百花园中绽放出两朵璀璨的奇葩;蒋山赞元、大宁道宽,禅法绵密,自然清新,连王安石这样的千古人物都折服于他;道吾悟真、百丈惟政,悟境宏深,禅风孤硬,以大知见勘尽天下禅人

正如他所说:

北山南,南山北,日月双明天地黑。

大海江河尽放光,逢着观音问弥勒。

(本文选自张志军居士新著《禅机领悟》丛书。《禅机领悟》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共四册:《禅的风采》、《禅的风骨》、《禅的风韵》、《禅的风流》。丛书系统描述了临济宗开宗立派到清朝中叶的发展历程。)

End

临济宗最初的来源

◎ 编 者达摩西来,六祖分灯,一花五叶,广开妙法之门。义玄立宗,传称临济,棒喝交驰,付授正法眼藏。寒山寺自古以来是临济宗的弘法圣地。究竟临济宗风如何?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传法时曾说过一首偈子:吾本来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星驰电激临济宗

禅宗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者是临济宗。临济宗因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家后首参黄檗希运,有三度问佛法大意,三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