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星云大师:谈空说有
2025-04-22 12:19

时间: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地点: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四.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谈空说有

在佛教里面,空和有是个不容易表达的意境,而且听讲的人也不容易深入空有之中。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有的就不是空,空的绝对不可能有。用二分法把空、有之间的关系一刀两断,是很肤浅的观念。佛陀时代有一种外道认为世间的一切常有不灭,和空完全无关,这就是执常的常见外道;另外有一种外道认为宇宙万象一切皆归于幻灭,和有没有关连,这是执无常的断见外道,相当于现代的虚无主义者。从佛教立场来看,执持常见固然错误,执取断见也不正确,这种空并不是真正的空,只不过是断灭空、顽空而已。

佛教认为:空、有是一体的两面,像手心和手背都是肉一样,两者相需相求、相生相成;又譬如孪生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从有之中可以体悟到空的妙谛,从空里面又可以认识有的义蕴。

真空妙有,是佛教对空、有关系的如实诠释。

我现在就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讲空、有: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a

佛法讲求明心见性,不在形体上求,不在名相上求,而要在本体自性中见人之所不能见,明人之所不能明,要能撒手悬崖,踏破虚空,才能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游于诸佛毕竟空的真理境界;要了解空、有,也要用这样的方法。

了解空、有是求得解脱之道,但是空、有的真谛并不容易理解,没有透过勇猛精进的大修行而体认空的真正道理,纵然有所认识,所认识到的空是对立于有的假空,而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对待的,是绝对的绝对。事实上我们世间所认识的有也不是真有,空当然更不是真空了。譬如我们以为有自己、有他人,但是生命究竟有几个寒暑?我们以为有山河大地、田园财产,一切竟然不过是幻象而已。又譬如说横梗在我们之间有什么东西吗?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放在我们中间,好像空空如也,至少表相上是空的;其实在我们之中的空间充满了肉眼所不能见的浮游物质,如二氧化碳、微尘、水分子、电波,也充满了肉眼所不能感觉的精神交流,如渴慕、企盼、瞩望、关切,这个空间里面含有太多的事物,实相上是有,只是被人眼的盲点矇蔽了,望不见,可是它依然存在。

要了解空、有的意义,就不能在表相上打转,而要深入本心,大破大立。

以下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说明:

(一)空是什么?有是什么?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就是般若智能,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空是什么?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是无限,像数字中的0,也像数学中的X:你把0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把0放在10的后面,它就是100;把0放在100的后面,就变成了1000,可以无限的增加至天文数字。你把X摆在那里,它就能解出什么,空无所不包、无限广大。空也像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有万千的意义,代表一切的摄受:你给我东西,我说一句阿弥陀佛代表感谢;你升官发财了,我用一句阿弥陀佛代表祝福;有人去世了,我念一声阿弥陀佛表示哀悼。阿弥陀佛是真理,空也是真理。阿弥陀佛是万有,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空也是万有,你说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什么──虚空孕育了万有,就如同空气孕育了大地万物一样。

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只小狗,牠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牠牠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

(二)空在哪里里?有在哪里里?

空就像爱,你们说爱在哪里里?在眼睛里?在肌肉里?大脑里?心脏里?你把人的这些器官一一解剖分析之后,找得到爱在哪里里吗?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人间有爱,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每个人都有爱,爱过别人也被人爱;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爱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空就和爱一样,空的未尝空,遍布人间万事万物,如如不动。

空又像电,电在哪里里?在机器上?在电线中?在插头上?你把这些零件一一拆卸分解开来,电在哪里里?电能无远弗届,空也横遍十方。

空又像风,风在哪里里?在天上?在山项?在林梢?在地面?你把这些一一独立分隔起来,风在哪里里?风能无孔不入,空也竖穷三际。

有在哪里里?这里有没有人?有!这里有没有屋子?有!这儿有没有花?有!可是,有的未尝有,因为有只是一个假相,我们表面上所执着、认定的有,从空理上讲,从因缘上看,常常不是真有,都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来省察这个假相: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心,做丈夫的就要太太到地窖里,打开酒缸取酒,她俯身一看,大吃一惊:

吓!怎么酒缸里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他爱我,原来却暗中藏了个女人在此,可恶!

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吵吵闹闹起来,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

胡说八道!那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于是也下到酒窖来,谁知低头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一声:

好了!明明是她藏了个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两个于是各执一理互不相让,一个吵着说缸里藏了女人,一个闹着说藏着的是男子,相互指摘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就决定请他们的婆罗门教的师父来评理。师父听了这回事之后,就亲自下去看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责骂小夫妻说:

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另外拜别人为师父,从今日起断绝师徒的关系!

说完,怒气冲冲拂袖而去,留下一对瞠目结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巧来了一位比丘,两夫妻于是请这位比丘下去地窖,掀开酒一看,不觉笑了起来,就把小夫妻俩叫下来,当着他们的面,一伸手搅乱了缸面上的影子,又拿了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咚隆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这个酒缸里面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着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那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

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三)空有的关系

空、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拿双手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当我们把手握起来的时候,请问各位这是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

这是拳头呀!

那么如果我们把手张开,请问这又是什么呢?大家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

这是手掌嘛!

但是我一会儿握拳头、一会儿伸手的,那么这究竟又是什么呢?到底说它是拳头还是手掌呢?其实它是手掌,它也是拳;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头。

空、有就和这个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的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有的关系,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譬如说:你们身上佩戴的耳环、戒指、手镯,还没有开采提炼之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就摇身一变成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环、项链、手镯,尽管形状上千变万化,其实它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识空、有的关系,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有又像大海里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了波澜,一波一波掀腾翻涌动个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时候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候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有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是不二的。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的调和而成就万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煦日放射光线,看起来好像空无一物,却传布了生长的能源,是理,是性,是精神;雨露滋养水份,有实实在在散播甘霖的功效,是事,是相,是物质。这两者都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在万有的上面,有一个空的理体;由于万缘和合,在空的理体中显现万有诸法。

我们再进一步从六祖慧能和神秀的示法诗偈来看空、有的关系: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诸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工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工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净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慧能则不同,慧能认为万法皆空,法界更是真空,什么身、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惟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毋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即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是空。无始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这就如同钻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的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没有火,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钻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了──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我们认识了空、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今天我们全国的人民,如果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国家的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大家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纷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有不能在一起,这样的损失是很大,也会引起太多的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了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守庙的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应该把妈祖摆在中间才对,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了一旁。事有凑巧,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一看弟子的妈祖正坐在殿中,而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在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不发一语把两尊圣像调换回原位;但是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由于他们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把我们的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的说,就是心经上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就是本体。色即是空的意思: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说: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我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球;世间上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佛法说孤缘不生,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像这次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这个礼堂给我们演讲,有各位大德来护法听闻,还有福山寺的信徒献花、献供,有各种执事接待安排,才能成就这个演讲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一会儿演讲结束后会解散,你们还是要回到各人的家庭去;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能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了。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譬如说:我现在当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将来你学有专长,举办个专业训练班,我恰好到你那儿受训,结果你就变成我的老师,我反而成为你的学生了。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

再譬如说:我现在站在台上对你们说:你请到上面来!你们坐在下面,也对我说:喂!你下来。;外面有个人对你喊:快!你到外面来!,里面的人对他说:你不要站在那里,到里面来!,另外有一个人又对此人说:喂!你不要挡在外面,到里面来!到底上下里外怎么划分呢?哪里里是内?哪里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有也只是我们把它对待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待,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待,调和空、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瘦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那一种,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而已。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我们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突然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的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情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环境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知道尽管万法有千差万别的形相,但是空的理体是相同的,而这个空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无去无来无障碍,不在中间及内外,唯有拨开了万有的烟雾,体证空的光明智能,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与真理相契!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如何从空来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佛经上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我们的概念里总以为:没有了才是空,毁灭了才归于空,空就是没有的意思,有了就不是空,空有是相互对待的两个境界。但是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自性空;更进一步地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一切有之前,心须要先空,不空就没有了;空不是破坏有的,空是成就有、建设有的。比方说:必须先有这个演讲厅的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在这里举办法会;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没有法会了。又如我们手里拿的皮包,要空才能装东西,如果不空就没有办法当皮包装东西。我们的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听闻,乃至全身的毛细孔、口腔、五脏六腑如果不空阻塞了,就无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续,我们的心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容一切万物,所以我们必须从建设性、积极性的角度来认识空,这个空才是万有的空!

有些人常常怀疑: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不错,佛教是说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完全没有了的意思,空是存在,是因缘,所谓四大皆空,正是说明宇宙万有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而地、水、火、风这四样空虚无形的元素却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长的源头。譬如:花,必须要有土地来种植,要有水份来滋养,有了土地和水还不够,还要有阳光照射,要有和风吹拂,依靠这四大元素的因缘假合才能产生花草树木;本来没有花,靠了这四项因缘聚合,便有了花。无数的因缘相聚而产了万有,空不是建设有了吗?

我们人也是由四大所构成的:骨骼、毛发坚韧如地;汗泪、大小便等分泌物柔软如水;身体上的温度、热度属于火大;一呼一吸的进出则是风。因为有这地、水、火、风四大假相的调和,四大一旦不调和就不能生存,这叫做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构成,这不也说明了空建设有的吗?

因此,四大皆空是存在的意思,不是虚无、虚空。空建设了有,空建设了人生,空建设了宇宙万有,生出宇宙万物的种种存在,而这个从因缘上、空无上所显现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十六年前,我在高雄县大树乡建设起佛光山,上个月有一位大学教授到山上参观,他讲了一段很好的形容:这个佛光山,真是真空生妙有,从荒山野谷闢建成现在的雄伟佛国,如果不是当初有那么多空间来建设道场,恐怕也不会有眼前这一片庄严寺庙了!这一段话很能说出空的无穷妙用。

可是,还是有许多人不能了悟这个空。像过去有一个小沙弥,跟着师父念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一段,小沙弥越念越奇怪,越念越头大,终于忍不住问师父了:

师父,这是什么呢?他指着眼睛问。

是眼睛呀!

这又是什么呢?一手指耳。

这耳朵呀!

那么这是什么呢?小沙弥再指着鼻子认真地问。

是鼻子呀!

每问一次,答案都是确定的,小沙弥更理直气壮了:

我们的身体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上偏偏要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

其实,无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是说要盲了聋了,才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健全一样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常常欺骗自己,眼睛只能从分别意识上来看,只看得到事物的表象、表面,而看不到诸法的真相、空相。譬如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曲的,实际上筷子并无弯曲,而是光影在眼球中造成的折射幻像;又如人坐在火车上看外面的景色,以为是火车在倒退;两眼看笔直漫长的路,越远处显得越狭窄;有时候在强烈的阳光之下曝晒,觉得金星撩乱,这一切都是由分别意识所产生的错觉。常听到有人在争辩说:我亲眼看到的!我亲耳听到的!我们的六根就像六贼一样,常常会欺骗了我们,如果我们凡事都从这种虚幻不实的现象来认识的话,便很容易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们了解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四大所组合的相状假,那么心经上所说的无,便是无上般若了。

随着各人知识的不同,了别意识的不同,业感的不同,对于万象万物的认知也就千差万别了。譬如污秽的粪便,人们一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狗却把它当做珍肴美味,趋之若骛。从知识、了别都无法把握到真正的空义,因为空不是知识的臆度,空更不是了别臆测,空要透过精进勇猛的修行才能体证。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一般人听到空就恐惧害怕,以为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人生不是太缺乏了吗?这是因为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蕴无限,真空中生长万有。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毕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为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这个空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证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别、对待、虚妄的万法都空除了,以无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实世界。

以同样的道理来看,科学家能空,才能够把物理上极细微深奥的结构推衍出来,才能分子、原子、电子、中子等一直不停的分析下去。哲学家能空,才不会以先天的主观来建立绝对的第一因,坚持自己的论点,从而自是非他。

佛教的空观哲学,必须先摒弃物我表相的种种对待,从大本大源处建立内在圆融高妙的胜义。是化否定为肯定,从出世到入世,变消极为积极,却玄义而重实践的。唯有这样,才能转身踏破虚空,返顾宇宙万有,而从否定中建设有,从肯定中了悟空了。

四.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

从有上体认了空义,并且从空上建设了有之后,接着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和空有,过着空有不二的圆融生活。

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随缘而放下,自在而不执着。譬如钱财被人倒闭了,有了空的涵养,看得破,有得过,把它当作是前生欠钱,今世还债,或者进一步视为行布施供养,给得起别人表示自己是个有办法的人,如此转念一想,便能心平气和,快乐过日子。这种空虽然不是佛法的空,但是已经有如此的成效,如果能体证真正毕竟空的境界,其中的自在逍遥真是无法言喻。

对空有了体会的人,生病了也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很好。经常小病不断的人往往比较长寿,而从不害病的健康人一旦病倒了,反而不容易医治。佛经上说:修行要带三分病;身体患了疾病,平时才知道保健预防,有了病痛更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激发道心努力学佛,因此病患有时也是学道的逆增上缘。记得二十年前我罹患了关节炎,躺在床上一个月,不能动弹,医生诊断结果必须锯去双腿,当时听了医生的宣布,不但没有丝毫的忧惧,心中反而很坦然:锯掉了双腿也很好,从此以后就不必东奔西跑四处弘法,可以安心在寺中看书写作,以文字般若来传扬佛法了。有了空,连生病都有了法味。

懂得过空有不二生活的人,遭遇逆境也不以为忤,一切的苦难困厄是长养信念、增长悲愍心的助缘。各位也许曾经在佛菩萨面前祈求,不知道各位都祈求些什么?我也向诸佛菩萨祈求,我总是如此的祈求:佛陀!把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到我的身上,让您的弟子在困难中接受严格的冶链,使我更坚强,更有力量去承担所有众生的灾厄,增长更大的悲心去关心一切有情的疾苦。无论是宦途失意的人,情场失意的青年男女,生活中有了空的法宝,便能转横逆为平顺,化坎坷为甘夷,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忍一口气,风平浪静。

空有不二的生活是超越虚妄对待,泯除人我生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绝对世界。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到牛首山拜访法融禅师,法融禅师道风高远,隐居于人烟罕至的牛首山,平日只有几只猛虎为伴,四祖一看几只张牙咧齿的老虎,双手一张,做出惊惧不已的样子,法融禅师于是犀利地勘破四祖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意思是说: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生死一如,怎么对五蕴假合的色身还如此在意?说完便呵退猛虎,转身进入禅室倒茶待客。四祖一看法融禅师进去,便写了一个佛字,放在法融禅师的禅座上;法融正要坐下去,一看是个偌大的佛字,吃了一惊,赶快站了起来,四祖抓住机锋,哈哈大笑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空有不二的调和世界,是绝生佛之假名、超生死之对待、泯自他之差异的真理世界。过去有人向智藏禅师请教佛法,不管问什么问题,禅师总是回答有;而这个人以同样的问题请教径山禅师的时候,径山禅师却一律回答无。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如此互相矛盾的答案?原来径山禅师所表达的是悟者体空的境界,在绝对空无的世界是不容许说是非、讲人我、论有无,不容许议论任何一物,勉强说为空无的世界;而智藏禅师则站在众生的立场,有是非、人我、有无的相对世界。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虚空本无差异,但是鹰隼在空中展翅一飞数里之遥,而麻雀只有隔枝之距;真空的世界也没有圣愚的分别,但是依众生的根器,证悟的境界却有浅近深远的不同。这种空有不二的境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理论上的分析,必须透过生活中的伟大实践及心灵上的不断提升才能证得,甚至连这证得之念也要空除,是楚俊禅师所谓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高峰顶上行的绝对世界。

证悟了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活,以无为有的生活,以空为乐的生活,以众为我的生活。证悟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一种洒脱自在、放旷逍遥的生活,我们从一休和尚晒藏经的故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有一天天气晴和,寺中出普坡,把发霉的藏经搬到大殿的丹墀、回廊上曝晒,大家正在埋头奋力忙碌工作时,只有一休和尚却悠闲地躺在地上,敞开着衣襟,享受日光浴。管理藏经楼的藏主看不过去,上前大喝一声:

一休!你在偷懒睡觉呀

没有呀!我正在晒藏经呀!

对一休禅师来说,三藏十二部不是汗牛充栋的典籍经帙,而是涵蕴于自性中的无上般若智能,没有了我的存在,也没有了经典的存在,我即物,物即我。在觉悟者的眼中,一切经典不外是为我的清净佛性所做的诠释,任何的文字般若无非是为显发实相般若的方便,空有不二的世界就如同维摩经中菩萨身上不着华,照见诸法虚妄的无执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好比《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舍离一切假相的无着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是有而不有、空亦不空,究竟快乐的世界。

感谢各位拨冗来参加佛学讲座,最后祝福各位都能体证空有不二的境界,生活在空有不二的般若智能之中。

End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临济宗最初的来源

◎ 编 者达摩西来,六祖分灯,一花五叶,广开妙法之门。义玄立宗,传称临济,棒喝交驰,付授正法眼藏。寒山寺自古以来是临济宗的弘法圣地。究竟临济宗风如何?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传法时曾说过一首偈子:吾本来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善慧莲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

蒋介石与太虚大师

◎ 光 泉 印顺法师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写到:国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从狂风暴雨中复归安定,得以泄沓混日,却与此夜此人(指蒋介石)有关。 太虚大师清醒地认识到不尊王法,难弘佛法,中国佛教要想在乱世中得

玄奘大师纪念

◎ 温金玉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的卓越贡献也可

天然大师

天然大师 天然(1608-1685),法名函罡,字丽中。本姓曾,世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师。生时胎胞紫衣,堕地始出。17岁补诸生。青年时曾作诗《莫厌贫》,云读书慕先贤,抱志志四方。常与梁朝钟、罗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星驰电激临济宗

禅宗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者是临济宗。临济宗因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家后首参黄檗希运,有三度问佛法大意,三

星云大师:逆境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

玄畅大师生平

玄畅大师生平◎ 东篱下 玄畅大师(415--484)是南朝宋、齐时代高僧,俗姓赵,河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玄畅大师年少时家门被胡虏所灭,将要掳掠玄畅之时,胡虏主帅见玄畅不同凡俗,于是对抓玄畅的士兵说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太虚大师

太 虚 大 师◎ 星 云 一个领导人固然很难,但能被人领导不仅不容易,更是一门学问。我从小在丛林生活,就有希圣希贤的观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领导者,可以让我追随,而太虚大师就是我想追随的对象。太虚大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数息观,这两个把它整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令我们摄心念佛有很大的好处。大家普遍感觉到,尤其现在众生,念佛都是散乱的心,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元晓大师

元晓大师 (617~686)新罗僧人,俗姓薛,儿名誓幢,法名元晓,意为使佛教散发新的光芒。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尚北道庆山市慈仁面北部)。他的修学思想是一心和静,致力于佛教的大众化,著作众多,为当时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 善 知 家喻户晓的唐朝玄奘大师,西元六〇二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解释不一,众说纷纭,玄奘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

慈觉大师圆仁

慈觉大师圆仁◎ 艾 宁  日本天台宗僧人。延历寺第三世座主。俗姓壬生氏。下野(今枥木县)人。幼丧父﹐九岁出家,礼大慈寺广智为师。十五岁入比睿山师事最澄。十余年间笃修苦行。838年入唐求法,值唐武宗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