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星云大师:谈你说我
2025-04-21 09:07

时间:公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廿二日

地点: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一.从社会方面谈你我的关系

二.从时空方面看你我的关系

三.从佛经里面看你我的关系

四.究竟解决你我的关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谈你说我。

在这个人世间里,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你我彼此的交谊如果很和谐,就会有安乐祥和的关系;如果你我的关系不调和,人际的交往不顺畅,就会生出许多苦恼忧烦。每一个人的生存情况,都依靠着你我彼此的合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多苦多忧多烦恼,便是发端于你、我之间的人际冲突,肇因于我们既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自知如何修持我的缘故。所以,在今天这个因缘殊胜的时候,我想跟各位谈一谈你和我。

从前有一位信徒热心学佛,跑去问禅师:

禅师,什么是佛?

禅师笑着看他:这个问题,我不敢告诉你,因为即使告诉你,恐怕你也不相信。

那个信徒立刻恭恭敬敬的说:禅师的话我一定听,怎么敢不相信呢?

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诉你吧!禅师笑着伸出手一指:你,就是佛!

咦,我只是一介凡夫,那里敢自居是佛呢!

这是因为你有一个我的观念作梗,有了我执而不能超越,所以你不知道你自己是佛。禅师笑着解说。

信徒似懂未懂,又继续问道:我有我的缘故,不自知是佛,那么,请问禅师:你呢?你是不是佛?

禅师冁然而笑:何必执着这么多呢?有我已经不是佛了,再加上有一个你,那就更不是佛了!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所以会觉得有各种迷惑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你、我的分别对待观念,对你、我既不能认识清楚,就难免产生无明而造作千般罪业,连带的对佛法也就难免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见不真切了。我今天和各位谈你说我,将分别从社会、时空、佛经、究竟四个方面来解说,希望能透显出一些佛教的奥义献与大家。

一.从社会方面谈你我的关系

我们先从你我争斗的开始来探讨你我计较的原因。

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们,一直不停的互相争斗、计较,就是从你、我关系的不协调产生出来的。佛经里面有一个六根会议的譬喻,最能说明这种因果关系:

原来人的脸孔上,眉毛最高,依次是眼睛、鼻子,最低的是嘴巴。有一天,它们四者聚在一起开会,眼睛首先发难:

我是人的灵魂之窗,你们有谁比我重要?如果不是我洞观万事烛照万物,你们怎么能见出形形色色?靠了我的看视,你们才知道走路;没有我,你们就寸步难行了。像我这么有用的眼睛却屈居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真是不服气得很!

眼睛刚说完,鼻子便立刻抢着说:

我这鼻子应该是最重要的啦,你们想想:不但是闻香闻臭要靠我,呼吸也要靠我,我如果一口气不顺,你们还有什么用啊?像我这么有用的鼻子却长在眉毛的下面,让眉毛高高在上,我才真不服气呢!

鼻子说完了,嘴巴也鼓起如簧之舌发言抱怨道:

人的身体上,最有用的应该是我这张嘴才对!靠了我说话,你们才知道什么是什么;靠了我张口吃饭,你们才能生存下去。像我这么有用的嘴,却长在脸的最下面,反而是毫无用处的眉毛高踞上方,我实在太不服气了!

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你一枪我一箭的纷纷指摘,令眉毛十分为难,等大家说完了,眉毛就说道:

我知道我没有你们有用,不够资格在你们上面,现在我愿意到你们的下面去。

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一站。眼睛一看,吃了一惊:

怪了,有点不对劲,这样不像个人了。

眉毛只好再落到鼻子下面,大家一看,也不像个人,就又把眉毛驱逐到嘴巴下面,再怎么看更不像个人了。这样你推我赶、你吵我闹的议论纷纷了很久,终于决定:还是让眉毛回到原来的上位才最妥当,最像个人。如此你高我低、你来我去了一番,徒然庸人自扰。

人也是一样:我们有时候就是不服气别人比我好,比我高,比我大,因此千方百计的和对方计较、争夺、斗法,能欺则欺,能胜过别人一寸就胜一寸,能赢别人一分就赢一分,终于造成了彼此的不和谐,甚至互有痛苦,不能离相去障。这种你我斗争的情形,就连恩爱、亲蜜如夫妻都不能免,像《百喻经》里夫妻争饼的寓言:有一对夫妻为了争一块烧饼吃,你争我夺的僵持不下,这个丈夫心里想:女人比较爱讲话,我不妨从这个弱点上去赢她。于是提议以不讲话来决胜负,谁先讲话就算输,烧饼就让赢的人吃;太太同意了,这夫妻两个人就面对面坐着,中间摆着那块饼,彼此一句话都不说的对峙起来了。不久来了一个小偷,窥见屋子里坐了泥塑木雕似的两个人,一动也不动,这个小偷不觉心里纳闷起来,不知个中玄虚,可是一连几小时过去了,两个人还是不言不动,小偷的胆子就大了,一步一步走近太太的身边,东摸摸、西碰碰,找不到值钱的首饰,就有意无意的对她吃起豆腐来。那个丈夫眼睁睁看着太太被人欺侮,竟然还是无动于衷,这个太太心里又气又急,终于忍耐不住,愤然起身戟指大骂:

你是个瞎子是不是?没看到我被人欺侮吗?

想不到这个丈夫反而欣然色喜的跳起来,一把抓起那块烧饼就啃,还笑着说:

哈哈!你说话了,你输了!这块烧饼终于是我的了!

像这样一心计较人我之间的利害、得失,胜则生怨,负则自鄙,由此生出一切迷惑烦恼,是很难和平相处的,唯有去除胜负心,泯灭分别识,才能无争自安,也才能证入虚空如实的法界。

由于彼此的互相计较、争斗,就造成了种种爱憎。爱的时候,就爱得缠绵热烈,恨起来也彻底恨得天地殊隔。太爱的人,爱得一分一秒也不能分离,稍一分开,就有了爱别离的痛苦;而对于不喜欢的人,一旦冤家路窄碰头了,就有怨憎会的苦。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正是人我关系张弛的现象,人我之间的种种不和谐,都是因为没有发扬慈悲心,没有把别人看成跟我一样,没有把众生看成同胞手足,反而你我互相猜忌乖隔,尔虞我诈、我虞尔狡的,自然容易生出一切是非、纠纷、烦恼。其实,你我之间是没有界限和鸿沟的,应该如《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泯却心理上没有意义的种种猜忌对待。

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同堂,祖父和儿孙相聚的时候,小孙子调皮捣蛋,祖父看不过去,就打了孙子几巴掌。做儿子的在旁边看到了,心里气愤,就自己打起自己的耳光来;这个祖父十分惊讶,就问:

你这是干什么呢?

那个做儿子的振振有辞的回答:

你打我的儿子,我当然也要打你的儿子出气啊!

从社会的关系来看,如果不能认清或调和你我的关系,许多类似的愚痴见解,烦恼障碍就会层出不穷;如果能洞明人我一体的道理,自化化他,那么种种的是非、种种的纠纷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你和我。

二.从时空方面看你我的关系

我们所认识的我,从时间上讲,只有几十年的生命,这种短视的看法,使一般人充满浅见。其实,人不是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和生命,人不但有绵长的过去,还有无限的将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天的生命是不死的,在无限中有恒久的未来。基督教常常说信我者,得永生,这话只说了一半,应该再补充为:不信者,亦不死──信,我们的生命固然生生死死不息;不信,也依然要在轮回流转中出世入世,不会失去的。

我们的身体像一栋房屋,旧的房屋坏了,要搬到新的房屋去;现世的身体坏了,也要换一个来生的新身体。房子不管怎么换,主人翁只有一个;身体不管怎么换,自我的本性也仍然是一个。假如我们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无限的未来,那么对于现在一时的成败得失,又何必认真计较呢?空间上也一样,各世有不同的因缘,有无量的造化,一个人如果时时自怨自艾他所拥有的房子只有一间,田地只有几亩,钱财只有多少这样的生命就太卑微渺小了。其实我们这个真实不虚的生命,从时间上讲,是竖穷三界的;从空间上看,是横遍十方的──整个的宇宙大千都是从自我的心性之中流露出来的,一花一草一虫一木都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苏东坡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三十年前我初来台湾时,身上一无所有。从物质上看起来,我确实是一无所有,但是在内心的实相观照上,我所拥有的,可以说多至无可计数,大到无法衡量。寒冷的时候,我晒太阳取暖,太阳照着我,没有人会禁止我说:喂,你不可以晒太阳!沈闷的时候,我望月自遣,月亮映照着我,也没有人与我计较说:你不可以看月亮!我看花,花自缤纷;我见树,树自婆娑;山河大地,任我尽情赏游,无一不照拂我、清凉我、利乐我;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包容着我,我怎么会是贫穷的呢?我们如果实实在在体会到自己的生命充满于古往今来的无穷时光,横布上下十方的无限空间之中,那里还会惊惧于一时的得失,恐怖于一世的生死呢?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人在无穷尽的生死与五趣六道的轮回里,不知道觉悟,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家,耽乐多瞋地生生死死一直转下去而迷痴不觉,实在是很可惜。佛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有一个罗汉到一个富翁家去托钵化缘,正好遇到这家人在办喜事,忙进忙出地没有人理睬他;这个罗汉东张西望的看了半天,不觉慨然而歎:

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席上坐,孙子娶祖母。

这个意思是说:众生愚痴度日,实在是很悲苦的啊!你们只知道忙忙碌碌的办事,却不知道三界六道生死变易的轮回。现在锅里煮着的鱼肉,原是你们过去生的父母、亲友;现在高坐席上大吃大喝的宾客,上辈子原是一头头牛,一只只羊;而今天办的喜事,其实是过去生的孙子在娶祖母啊!

用慧眼、法眼来看这个形形色色的人间,有时候实在是很可怜亦可笑的。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有两句话: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知乃翁之痛?这里面也有个典故:有一人家养了一头驴子,拉了十几年的车,年老力衰,终于拉不动了,主人依然日日鞭笞赶着走,不肯轻饶。有一天夜里,主人梦见驴子化成人形,悲悲切切的来托梦说:

我曾经亏待你,如今是来受报还债的,我原是你前世的母亲啊!这十几年来,我日日任劳任怨的替你拉车,为你载货,现在老了,实在走不动了,请你念在我们曾经是母子的情份上,不要这样无情地鞭打我啊!

这个儿子一梦而醒,惊觉自己这样虐待牲畜的罪过,就把驴子送到寺院里放生,作为对牠的报恩与补偿。以同样的观点来看,我们平日斩杀吞食的牛、羊,又焉知不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宗亲、骨肉眷属?有一首诗形容得很好: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还有一首偈语,把六道轮回、五趣众生的人我关系讲得很明白: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族,只为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是说:我的皮肉与众生的皮肉是一样的,只是形体不同,我是人,牠沦为动物,然而生命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尽量地慈悲,不要只顾自己拣甘挑肥,而把痛苦烦恼都推给别人承受,否则不必等待死后阎王来审断,我们自己扪着良心想想,都清清楚楚知道这样做是太不仁慈的了。

佛经上常说:我们要视一切众生如唯一的佛子罗睺罗,爱护他、教育他;我们要视众生如病痛垂危的骨肉,抚慰他、照顾他。在诸佛菩萨的眼中,众生和我不但体不相殊,并且互为一体,关系至为亲密,众生受苦是我受苦,众生享乐是我享乐,因此我为众生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他人作嫁,而是为自己储粮,这就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崇高思想的精义所在!

三.从佛经里面看你我的关系

过去,有一个人寿辰,请禅师为他家写一副对联,以增喜气,而且指定要有特殊的含意。禅师受他之托,就写了一副对联送去,上联赫然是:父死子死孙死,这个人看了很不高兴,怪禅师在寿诞喜庆的日子怎么写出这不吉祥的话,禅师洒脱一笑说:

这是最吉祥的话了!

一家人都死了,怎么会吉祥呢?

难道你要孙子先死,儿子再死,你最后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对人我之间上下、尊卑,先后的顺序没有明辨了知,就容易生出许多类似的烦恼、纠纷。佛经里面谈人我关系的地方很多,我现在就举出其中谈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的例子来和各位谈谈。

(一)朋友之间的关系

佛经里面说明朋友有四种品格:

1.有友如华。

2.有友如秤。

3.有友如山。

4.有友如地。

你们各位所交的朋友,是属于这四种中的哪里一种呢?

朋友如华,花开美丽的时候,就将它戴在头上;枯萎了,就弃之如敝屣。有些人交朋友也是一样,你有办法的时候,就同你亲密来往,一旦你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和你一刀两断,真是贫在闹市无近邻,富在深山有远亲。还有一种同样处处衡量你的斤两的朋友,就象是一把磅秤一样,你重要,他对你好,你失势无财了,他全身而退。又有朋友如金山宝矿,内中好花遍长,众鸟荟萃,大家都来这里挖宝取财,交上这种朋友,会让我们沾上一些光,受一些益。另外一种朋友,宛如大地山川,可以生长万物,与他交往,可以增长我们智能,砥砺我们的志节,使我们在这片山川大地之中欣欣向荣。

另外,在《阿含经》里,也提到四种可亲的朋友:

第一种是止非的朋友:他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指示我们正当的目标,正当的途径,是劝人止恶,示人正直,护彼庄重,示人天路的朋友。

第二种是慈愍的朋友:他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能够给我们精神上极大的支持,是见利代喜,慈心愍念,见恶代忧,称誉人德的朋友。

第三种是利人的朋友:他经常给予我们协助,可以帮忙我们,与我们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在我们需要扶持的时候,能够在一旁支柱我们,是令不放逸,令不失财,令不恐怖,群相教诫的那种朋友。

第四种是同事的朋友:同事不一定是指与我们在一起工作的人,而是指与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人不惜身命,不惜财宝,互相勉励,是很好的益友。

另外在佛经里面,又告诉我们有五种不可亲近的朋友,辨识这五种损友也有方法:

一是笑而不笑的朋友:这种人面色阴沈,皮笑肉不笑,不知道他怀有什么鬼胎,什么计谋?

二是喜而不喜的朋友:这种朋友,阳奉阴违,也不可与之亲近。比方说,我做生意赚了大钱,做事升了官,应该为我感到欣喜,而却虚有其表的故作欢喜,在心里嫉妒我。

三是慈而不慈的朋友:也不可亲近。比如说,冬令救济是慈善的事,他不但不响应,反而劝我们不要做功德。这种朋友心胸狭小,只看到自己没想到别人,不能对他人慈悲,更不会对你慈悲了。

四是耻而不耻的朋友:大凡做错了事,或对不起别人时,应该感到羞耻、惭愧,他却旁若无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种人没有惭耻心,行事容易偏失,也不可以深交。

五是听而不听的朋友:古代的大禹,闻善言而拜服,对别人的善言能够感谢与接受。可是,有一种朋友却听不进忠告善言,只当成耳边风,不能闻善而善,又如何与之为善?所以,这种朋友也不可结交。

(二)夫妻之间的关系

佛经里面,对于夫妇之道也有很深的阐扬。

各位在座的护法居士们,大多是已经成家立业的人。那么,做先生的应该如何对待妻子?做妻子的,又应该如何与先生相处?现在我就把佛经里面的微妙法义,贡献给各位参考。

先说丈夫敬爱妻子之道,经上记载有五事:

第一.要敬畏有礼:先生对太太要存着恭敬、畏惧、礼让。胡适博士曾经提倡说,凡是有学问的君子,有知识的男子汉大丈夫,都应该加入他的怕老婆会。我的意思不是要各位都怕老婆,而是要对太太存有敬畏的心。凡是对太太敬畏的人,大概都不会去做坏事;不敬畏太太的人,反而容易无法无天。

第二.要悉委家事:将细微大小的家事,都交给太太管。不仅把整个家庭交给太太,就是丈夫的荷包,也要交给太太。一般说来,太太有私房钱不碍事,先生身边有太多的私房钱,比较容易挥霍无度,甚至做出越轨的事。

第三.要衣食俱足: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靠不住的。所以做丈夫的,要给太太足够的衣食,这是做人丈夫的责任。

第四.要爱威有时:做丈夫的,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一副威严昂扬的样子,对太太一点爱怜都没有,那么夫妻的感情很容易就冷漠了。但是,也不能女人似地娘娘腔,尽会谈情说爱,不像个大丈夫,应该要当爱则爱,当威则威。

第五.要使妻荣耀:丈夫应该努力于事业,尽心于工作,让太太因我而感到荣耀,觉得嫁给我是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

那么,做太太的又应该如何对待丈夫呢?根据经典记载也有五点:

第一.要恭敬信顺:不仅要恭敬,而且要信顺。做一个太太不要常常对先生说: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接受我的意见啊!,这样挫丈夫的威风,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心,而且,还会令他生起反感,影响家庭和谐。

第二.要温和爱语:做一个好太太要对先生态度温柔,谈吐和气。男人的性子较刚,女性较柔,要以柔才能克刚。太太对丈夫讲话,也要多讲鼓励、赞美的话,千万不可以说反讽、暗嘲的话,比方说朋友来找丈夫,你不要当着别人面前说:你要来找我那个死鬼啊?。平日夫妻相称,也不要动辄粗口恶言的说:死人啊!你过来!万一真的的死了,怎么办呢?一个家庭的和谐,是从彼此的温和态度、关爱言谈中开始的。

第三.要勤劳家务:家庭的环境,要里外干净,对于饮食三餐,尤其要妥善照顾。有些太太怨怪先生外面有外遇,每次先生一回来就噜噜苏囌,闲话唠叨一大堆,让先生觉得这个家像个牢狱、冰库。有些先生有外遇,是因为在那儿有人对他殷勤、赞美,他当然觉得:啊!这一个比较可爱!。一个幸福的家庭,先生下班回来了,桌上已经放好了一杯热茶、一份报纸,餐桌上又准备了热腾腾、美味的饭菜;那么,先生无论再怎么忙,都会赶回来喝你准备的热茶,看你放置的报纸,吃你烹调的饭食,不会浪荡在外彻夜不归了。

第四.要关护亲友:先生的朋友、亲戚、邻居到家里来,你要帮他招呼,亲切款待,使他们宾至如归。一个贤内助知道先生的事业重要,你要让他把朋友、客人带到家里来,他就不必到外面去应酬了。若是先生的朋友、客户到家里来,你对他们不欢喜,使先生事业和心情都不顺遂,他只好到外面去应酬,久而久之,他可能就移情别恋了。

第五.要缝衣善煮:一个贤慧的太太,要细心关护先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在衣、食、行止间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要一天到晚责问:你有没有去寻花问柳啊?有没有金屋藏娇啊?这个不用去计较,要计较的是先生的兴趣是什么,妥善地关心他的兴趣、他的生活,那么,一个再不规矩的先生,在体贴周到、爱护备至的太太面前,也坏不到哪里里去的了。

另外在《玉耶女经》里面,指示我们一个好太太要具备五种妇德:

1.要做母妇:爱夫如子,像母亲疼爱子女一样地去关心丈夫。

2.要做臣妇:事夫如君,要像大臣侍奉国君一样地礼敬丈夫。

3.要做妹妇:事夫如兄,要像小妹妹一般把先生当兄长手足,对他友爱、关怀。

4.要做婢妇:事夫如妾,要像婢女侍候主人一样地恭奉丈夫,给他自尊自信。

5.要做夫妇:虽然,过去有父母、兄弟姊妹、朋友亲人,现在离开他们了,嫁给了先生。过去,彼此也许没有很好的因缘,现在凭着媒妁之言,双方情投意合而结为夫妇。虽然,结婚的典礼只在一瞬间,但是夫妇的关系却要永远地维持下去,恒久不变。做太太的要认为:世间上最能干、最有为、最可靠、最疼惜我的是我的丈夫。做丈夫的,也要这样想:世间上最贤慧,最体谅我的就是太太。这种心理能维持多久,夫妇的恩爱幸福就有多深多长。像经上说的: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为夫妇。

以上从佛经中仅仅提出朋友、夫妇的例子来讲你我的相处关系,事实上佛经中对于君臣、父子等其它伦常关系,也都有精辟独到的阐明。从经上佛陀谆谆的教示中,我们可以了解佛教不仅对出世之学有精深圆融的思想体系,佛教对于世间纲常的诠释,其究竟透彻,如实切要,也是各种学说难以望其项背的。

四.究竟解决你我的问题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你我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在缘份上维系,善缘得善谊,恶缘造恶业。那么我们如何彻底解决人我的一切是非争执呢?我提供几点办法给各位参考:

(一)你好我坏,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

我说这几句话,各位一定觉得很奇怪:怎么和我们平常认定的道理不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好、自己大,希望拥有和快乐,怎么反而把好的、大的、有的、乐的都给别人去享受呢?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功利心态的所知障。人与人之间,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彼此的一切不和谐,就应该奉行这四句话,这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法喜。

1.你好我坏:有两户人家,一户张家老是吵架,另一户李家则内外融洽,从不吵架争执。日子久了,张家不免纳闷,就问李家:

为什么我们家天天吵架,没有一天的安宁,你们家却和和气气的,几乎从来不闹纠纷呢?

李家的人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会吵架;我们家一个个都是坏人,所以吵不起来。

那有这种事?这话什么意思?

比方说:有人打破了花瓶,你们家的人立刻觉得自己没错而错在别人,于是一个指摘对方不小把花瓶打破了,另一个则认为不能怪他,而是你不该把花瓶乱摆,谁都认为自己对,自己是好人,自然就争执不休了。我们家的人则一个个怕伤害别人,宁可承认自己坏也不愿指责对方,所以打破了花瓶的人马上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对方也立刻引咎自责说:不怪你,不怪你,我不该随便把花瓶放在这儿!,我们人人都承认自己错、自己坏、不推诿、不卸责,家里的关系自然和谐无争了。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随时肯谦卑自承:对不起!我错了!我做得不好!,那么,为人处事就会很顺利,一切无明自然泯除,一切罣碍自然消解。

2.你大我小:同样的道理,世间上每个人如果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伟大、强大,争执也会层出不穷;如果能怀让你伟大,我来渺小的心态,自然就能化戾气为祥和。其实,要想伟大的人不一定就伟大得起来,自然渺小的人也并不真的就很渺小,反而是能忍为大能容为大,能包容涵纳他人的人更伟大。

3你有我无:一般人总希望自己拥有的比别人多,而不顾别人的空乏,但是如果大家都没有,只有你个人独占,恐怕别人也不会让你顺顺心心的安享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一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又是一例。把有让给别人,自己无有;无并不是真的一切空空,而是无限、无穷、无尽,有则反而有限、有穷、有尽了。从我们的精神上、道德上去与佛法相应,会发觉这世上许多无形无相的东西反而更可贵,一切价值不在于虚无的外表,而在于丰蕴的内涵。

4.你乐我苦:一般人总是好逸恶劳,只求一己逸乐,不顾他人苦楚,这是世间争执的泉源。我们现在要把快乐献给别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别人快乐的时候,我们也会感染快乐;当众人快乐的围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快乐就会更大更深。牺牲享受,享受牺牲即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解决人我关系的办法,就是《般若心经》上的:

(二)照见五蕴皆空

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在佛教里面,一切苦的根源在我,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蕴含了人的一切精神、物质上的得失忧喜,佛经里面记载人有八万四千个烦恼,这八万四千个烦恼,就好比八万四千个盗贼;统领这八万四千个盗贼的,有三员大将,就是贪、瞋、痴,而御使这三员大将的总司令就是我,收服了这个我,自然天下太平了。实在说,我们做一个人的负担也很重,有八万四千个盗贼盘踞在我们的身心里,这个身心就像一座大营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像六股盗贼,一个个伺机为非作歹,不容易受我们领导控制,那么,要怎么样才能离苦得乐呢?这个关键就在一个无我上面。佛教讲的无我,并不是要我们先去死、去自杀了,就没有我,因为六道轮回流转,人是死不了的,仍然有个有我在;佛教讲的无我,是无我相,无我执,道理很深,我现在用一个譬喻来说明:

有一个人晚上赶路回家,天太黑迷了路,看到路旁有一间小屋,就进去歇一歇。

刚休息不久,就有一个小鬼揹了一具尸体进来了,那个人吓得魂不附体,还来不及逃命,立刻又跑进来一个大鬼,兜头扭住小鬼争夺尸体,这个说是我的,那个也说是我的,结果两个鬼头僵持不下,吵得轰隆价响,把那个人吓得悚悚发抖,不小心弄出了声音来,被大鬼听到了,就说;

好!这里面还躲着一个人,把他抓出来,叫他评评这尸首是谁的。

顺手一揪就把这人揪出来,小鬼理直气壮的问:

你说,这一个尸首是谁先揹来的?

这个人心里又慌又怕的心想:如果我照实说的小鬼揹来的,大鬼一定不会饶过我;如果我说这个尸首是大鬼的,说了谎作了伪证,小鬼一定发怒,并且违逆因果。唉,反正左右是一死,还是实话实说吧!

于是心一横,大声说了:

这个尸首,我看见是先由小鬼揹进来的!

大鬼一听之下,大怒,就扭断这个人的膀子,一口吞下肚子里去了;小鬼看到这个人帮了他的忙,反遭不测之祸,心有不忍,立刻从尸体上拔下来一只膀子给那个人接上。大鬼更生气,就掰下这人的左臂来吃,小鬼随即卸下尸体的左手接上;大鬼再拆下腿,小鬼就接上新腿;大鬼气得不得了,一把砍下那人的头,小鬼就又接上个尸头;这样撕来换去的,又吵又闹,到最后两鬼都含怒呼啸而去,只留下这个人呆呆的想:我是谁啊?我的膀子、手臂、腿、头都被大鬼吃了,现在这个换上来的膀子、手臂、腿、头都是那具尸体的,究竟那一个才是我啊?

现在的医学已经进步到器官移植的境界了:眼睛坏了,可以把别人的眼睛移植到我们的身上来;皮肤溃烂了,可以用羊皮、牛皮移补;肾脏坏了,父母、兄弟、姊妹的肾脏都可以移植给我;等到统统换过之后,这个我又是谁呢?人身原是一个假合的幻形空象,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不要在这个形相上计较、执着,认为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耳朵,这是我的观念,这是我的权利,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的,有我,是痛苦的根源;无我,才是解决你我问题的妙方。

最后一个解决你我关系的究竟如实之法,就是《金刚经》上说的: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除了无我之外,还要无你,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四相一起捐,圣凡悉平等,到了这个境界,没有一切你我分别对待的假相,就会呈显出平等自如的法,大家就能和谐相处,融洽自在了。

为什么四相一起捐之后,没有你我,就会没有苦恼呢?我现在举一个譬喻来说明:假如你和一个人讲话,他坐着,你站着,你一定会在心里嘀咕:哼,好大的架子,你有什么了不起?觉得气愤难平。可是回到家了,你的小儿小女一看到你回来,就缠着你说:爸爸!你跪下来当马给我骑!你不但会高高兴兴的跪下来让他们骑上去,还让他们一面骑一面打:快点跑!快点跑!,乐得哈哈大笑。人家坐着你站着,你就生气,因为有你我之分;回到家给小儿女当马骑,跪着爬,你反而高兴,因为是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和我一样没有分别,也没有你我的差异,所以能不烦恼、不生气,一切扰扰纭纭的分别妄想就都不会生起了。

人生在世,解决痛苦的究竟之道,就是把你当作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将心比心,解衣推食。像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人都抱着尊重的态度:我尊敬你们,不敢轻视你们,因为你们将来人人可成佛,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建立在互相尊敬、人我一如的妙谛上面,那么一切的纷争平息,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安和乐利了!

今天大家不辞路远的来到这里,共同护持这一场讲座,就是因为我们能无我无你无私心,但求沾被佛法,自净其意如虚空,而全然没有纷争私情。我希望大家记取眼前这一刻一切是非莫顾的心情,转身踏破虚空,带着光风霁月的心胸回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好人,成就三世诸佛的甚深妙法,信解历劫如来真实意!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幸福快乐!

End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善慧莲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

蒋介石与太虚大师

◎ 光 泉 印顺法师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写到:国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从狂风暴雨中复归安定,得以泄沓混日,却与此夜此人(指蒋介石)有关。 太虚大师清醒地认识到不尊王法,难弘佛法,中国佛教要想在乱世中得

玄奘大师纪念

◎ 温金玉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的卓越贡献也可

天然大师

天然大师 天然(1608-1685),法名函罡,字丽中。本姓曾,世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师。生时胎胞紫衣,堕地始出。17岁补诸生。青年时曾作诗《莫厌贫》,云读书慕先贤,抱志志四方。常与梁朝钟、罗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星云大师:逆境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

玄畅大师生平

玄畅大师生平◎ 东篱下 玄畅大师(415--484)是南朝宋、齐时代高僧,俗姓赵,河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玄畅大师年少时家门被胡虏所灭,将要掳掠玄畅之时,胡虏主帅见玄畅不同凡俗,于是对抓玄畅的士兵说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太虚大师

太 虚 大 师◎ 星 云 一个领导人固然很难,但能被人领导不仅不容易,更是一门学问。我从小在丛林生活,就有希圣希贤的观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领导者,可以让我追随,而太虚大师就是我想追随的对象。太虚大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数息观,这两个把它整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令我们摄心念佛有很大的好处。大家普遍感觉到,尤其现在众生,念佛都是散乱的心,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元晓大师

元晓大师 (617~686)新罗僧人,俗姓薛,儿名誓幢,法名元晓,意为使佛教散发新的光芒。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尚北道庆山市慈仁面北部)。他的修学思想是一心和静,致力于佛教的大众化,著作众多,为当时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 善 知 家喻户晓的唐朝玄奘大师,西元六〇二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解释不一,众说纷纭,玄奘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

慈觉大师圆仁

慈觉大师圆仁◎ 艾 宁  日本天台宗僧人。延历寺第三世座主。俗姓壬生氏。下野(今枥木县)人。幼丧父﹐九岁出家,礼大慈寺广智为师。十五岁入比睿山师事最澄。十余年间笃修苦行。838年入唐求法,值唐武宗灭佛

印光大师法语三则

第一则  世人食肉,已成习惯,但须知无论何肉均有毒,是因生物被杀时,恨心怨气所致。人食之,虽不至实时丧命,但积之既久,则必发而为疮为病。年轻女人,于生大气后,喂孩子奶,其孩每死,亦因生气而奶成毒汁之故

弘一大师自述“不堪回首”的人生

文:弘一大师他是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他学贯东西,才华横溢,堪称中国现代音乐、戏剧、美术之先驱;后半生,他勇猛精进,慈悲度世,修成佛门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被誉为人天师范。本文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