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临济宗:希运禅师与黄檗祖庭
2025-04-12 08:01

灵山秀水

南宋礼部尚书、大学者王应麟曾游黄檗山,赋诗一首:黄檗去无踪,清流出涧中。乍疑飞冻雨,还觅透寒风。湛性非尘溷,闻根与暗通。曹溪留一滴,清味此应同。黄檗山不知踪影,唯见清流飞瀑,而曹溪六祖的血脉却在此处生根开花。上溯一千一百年,唐宪宗第十三子李忱,少时行为古怪,喜学僧人跏趺坐。他的长兄李恒在位时,有次早朝后,他忽登上龙床,作揖群臣,众皆大惊,以其患心风而奏请穆宗免其罪。穆宗抚其背云:我这个弟弟是吾宗英胄也。穆宗逝后,敬宗、文宗、武宗继立皇位。武宗常称他这个叔叔是痴汉,还嫉恨他当年登龙床有篡位之嫌。一日命人将其打昏在后苑,以屎尿灌之。在京城他是无法立足了,为避武宗猜忌之祸,李忱只得云游四方,后来到黄檗寺成了小沙弥。一日,他与希运禅师同游黄檗山,至一瀑布前,希运突然吟诵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立即接对: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下联对得天衣无缝,但希运禅师说的是佛法道理,而李忱谈的却是自己未来的龙庭之志。后来,李忱果然继皇位,是为唐宣宗,不知是不是黄檗这片灵山秀水使他东山再起了。山之有水,犹人之有灵。山之水何来?必得茂盛之植被。远望黄檗诸山,但见群峰重峦,古木参天,遥遥看去,直觉得树比山高,气象万千。有人总结出黄檗有六大景观:道场塔林、峡谷飞瀑、清泉幽径、奇石险峰、古木香茶、名人题咏。倪思还有诗《游黄檗山》,内云:云鹫峰头一万杉,覆盂山下木参天。当年曾识祖师面,溜雨鸣风三百年。灵山胜水,当引来高僧大德,于是,宜丰的黄檗山注定了要成为佛教禅宗祖庭之胜地。不知何时何日,一位云游四海的印度僧人来到此处,抬头一看,觉得此山水胜景真像天竺国的鹫岭,于是命名曰:鹫峰,并建鹫峰寺修行。此僧姓甚名谁、法号为何一概不知,后来他的下落怎样、葬于何处也一无知晓。只是数百年后,从江西奉新的百丈山来了一位禅师,名叫希运,他是奉师命来此处修行的。这位和尚身长七尺,相貌古怪:额间隆起一颗硕大的肉球,其行其言被人称为倜傥不加羁,人莫深测。他见此处山峦起伏,壑深林密,是修道的好场所,便决意驻锡于此,并改鹫峰为其家乡同名之黄檗山,以解其思乡之念。自希运大师居黄檗后,史载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宜丰的黄檗山遂成禅宗的大道场。

断际禅师

在颠簸中,吉普车猛然停住,打断了我的思路,原来到了希运墓塔处。下了沙石路,拐上山坡,不用十分钟,眼前蓦然出现了并排的三座墓塔。最左边的即是运祖塔,又称广业塔,它就是希运祖师的归宿地了。该塔位于塔前村墓山上,塔高3.1米,宽1.2米,形如宝瓶,下为须弥座,束腰肥鼓,刻满了缠枝花叶。上分四层:华盖、覆钵、仰莲和宝珠。塔的四周建有石砌的罗围,内有石台石柱石阶等。石台的正中刻有断际禅师塔,罗围后部正中嵌有石碑,上刻开山始祖上希下运谥断际禅师之塔,为清初重立。墓塔斑斑驳驳,灰黑相间,在万木丛中显得庄严肃穆。希运禅师一生有奇遇。他少年时出家于福建福清县黄檗山,长而云游四方。一日,他在天台山参学,路遇一行脚僧,两人相谈甚欢,结伴而行。忽遇一阵暴雨,涧水陡然间上涨,挡住了去路。行脚僧说:我带着你渡过去如何?希运张口拒绝:兄要渡自渡好了!行脚僧取下斗笠一抛,但见成一优美的弧线滑落在涧水中间,和尚褰衣蹑波,一跃而起,正好落在斗笠上,借其浮力,已然渡过了溪涧。僧人回头,颇得意地招手:过来,过来。希运大吼:咄!你这个自了汉,早知道如此,我真该砍断你的腿!僧人不以为怪,反而叹道:真是个参悟了大乘佛法的人,我不如你啊。原来,在佛教,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之分,所谓渡人喻指引渡人们到觉悟的彼岸世界去。小乘佛法是自顾自地渡;而大乘佛法则强调要靠自己的力量自渡,且要渡尽天下之人。所以,在这则故事中,行脚僧虽神通广大却感慨不如希运禅师的大乘境界之高。希运离开天台山,往京城长安行脚。一日,天色已晚,他到一户人家化缘,一老妇人出来,见希运说:不要太贪得无厌了!希运回言:你还未施舍予我,咋就责我?老妇人见其气度谈吐不凡,召其进屋,请他用斋毕,又告诉希运:在江西的百丈山,有个怀海大师,禅法高深,何不求学于他呢?希运闻言,即刻上路,赶往江西。初见怀海,大师见其个子高大,说:巍巍堂堂,从何处来?希运接言:巍巍堂堂,从岭南来。怀海心中高兴,问:巍巍堂堂,当为何事?希运答:巍巍堂堂,不为别事。怀海觉得希运禅师的根器非凡。就这样,希运成为了怀海大师座下与沩山灵?齐名的得意弟子。一日,怀海问刚出外的希运从何处来?希运慢悠悠地说:大雄山下采菌子来。怀海又问:看见大虫(老虎)否?希运立即作老虎叫。怀海拿出斧头作砍状,希运则反过一巴掌扇过去。怀海大师受掌不仅不怪罪,还哈哈大笑,上堂对众僧说:大雄山下有一大虫,你们要好生看着,我老汉今日亲遭咬一口。又一日,怀海大师对众僧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三日耳聋。希运一听,不觉吐舌,但也记住了这种独特的传法方式,日后他接引学者常常灵活运用。这两个禅宗的公案,说明怀海大师对希运的慧根颇为欣赏。

皇叔古塔

离开运祖塔,我们往东行约400米,从乱草丛中钻过去,眼前顿现一倾圯毁坏的巨塔,名皇叔塔,是唐宣宗驾崩之后,因他与宜丰黄檗的缘分而为他建的一座纪念性墓塔。塔高约2米,宽1.4米,依稀可见上面刻有佛像和祥兽。但是,塔的上半部完全损毁了。黑黝黝的半截塔身,全部淹没在高大的松林翠竹芭草之中,山坡上到处散堆着刻有精美图案的石块,显见得都是塔墓的组成部分。在黄檗山旁,有山名天子山。传说,李忱当年到黄檗,天现瑞相,似乎预示他的远大前程,所以山名更为天子山。李忱走累了,天神送来了座椅,现在山上就有块酷似靠背椅的石头,被老表们称为天子椅。公元九世纪,唐宪宗被宦官杀死,唐代出现了宦官与朝官、朝官与朋党之间争斗的惨烈局面。作为宪宗13子的李忱虽被尊为皇太叔,但却遭到先后继位的敬宗、文宗、武宗的猜忌,甚至于性命难保。李忱为自救计,不问朝政,装痴卖傻,乃至避武宗之忌,为僧,云游四方。最后到了江西宜丰黄檗山,随希运和尚习禅法。禅是梵语Dhyana一词的音译,意为静虑,即安静地思虑。在古印度,佛教把修行分成几十个阶段,人们必须经历每个阶段,渐进地提升。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后,历数百年的发展而出现了禅宗,禅师们坚决反对皓首穷经,弃绝渐进式的苦修苦练方式,倡导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个个皆能成佛,这是一条通过个人的直觉而实现成佛的道路,并且是一种解脱一切人生烦恼的突进式的修行方式。所以,当慧能创南宗顿悟成佛之义时,便主张成佛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立文字。希运是南宗第五世法孙,他完全继承了慧能的学说,也主张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地若空,慧目自现,内无一物,外无所求,所以希运和尚就发展出所谓当头棒喝的方法来打破僧人的迷执。徘徊皇叔塔前,心中暗暗思忖:这个唐宣宗由宜丰深山中的黄檗古寺里的小沙弥一跃为大唐的皇帝之后,在处理繁重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时,不知是否还能贯之以禅学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即世而求出世间?也就是说,是人都不能凌空蹈虚,不食人间烟火;但另一方面,为求解脱,又须以出世的态度作入世的事情。南禅创始人慧能大师有话云:法原在人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佛法就在人间,人们只要在现世生活中去求取即可,不必也不应该离开现世的生活,另去寻求一个彼岸世界。这就叫做行住坐卧皆是坐禅,挑水担柴无非妙道。有了如此精神,宣宗必可为其世俗的政务活动获得一种超越的价值承诺,把治国安邦转化成参禅悟道,这一点是仅有儒家精神的治国者们无法获得的。作为晚唐中兴之君,其治道与此或许有些内在联系吧?而且,宣宗即位且获大权之后,一改武宗灭佛的政策,大兴佛教,并使黄檗希运临济义玄一系发展迅猛,宗风半天下。下得山岭,我们穿行于麻石小道上,偶尔也跨过一座座圆拱形的石桥,它们被磨得圆润光滑,半沉于水田泥土之中。显而易见,这都是一些唐宋古道,无数的僧人信众就是通过这些小道进山参禅的。

临济宗风

黄檗古寺始建于唐代,明中叶被毁。崇祯二年(1629年),有僧人重建;清光绪庚子又毁于火,仅存旁殿和观音阁。文革十年浩劫期间,古寺建筑毁坏大半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筹款修路过程中,古寺所有的地面建筑全部拆除。现今有台湾来的法师想重新恢复,已筑好了规模宏大的地基。当年黄檗古寺的遗存中,在一块残砖上还刻有鹫峰二字。寺侧左边有一石砌井栏的清泉,内壁刻有虎跑泉三字,井旁还有一些石凿的凹盆,传说是当年和尚们盥洗所用之物。为何叫虎跑泉?据说有一只虎闯入了寺内,碰翻了香案,吓跑了和尚。希运法师点香案化为巨石,镇虎于石下。虎并未死去,倒是静静地听和尚们讲经诵课,以致改掉了虎性。希运圆寂之后,老虎突然从石下冲出,头触广业塔而死,有泉水忽然从石下涌出,成了黄檗古寺中的一景,且为僧众生活所必需。千余年前的黄檗古寺可是一座闻名天下的大丛林,到黄檗山追随希运和尚习禅者常有八百上千人,挤得禅堂水泄不通。希运师每每大怒,认为这许多人不是真习禅,不过是凑凑热闹而已。一日上堂,众僧云集,希运师忽大喝:你们这些人究竟想求什么?边说边举起禅杖驱逐他们。众僧仍不肯散。希运无奈坐下道:你们这些吃酒渣子的家伙,到处云游,看见八百、一千人的禅院便赶过去,难道是图他的热闹吗?习禅不易,当年马祖大师席下有八十四人习禅,得大师法旨者不过两三个而已。能领悟的就立即领悟,不能领悟的就散伙吧!言语明快,直截了当,禅味十足,真是个痛快淋漓的和尚。可惜,如今禅堂荡然无存。十几个世纪过去了,青山依旧,人去物非。这千年古刹能否重生?我们拐到山后,信步双林峰小径,未百步,眼前情景使我们眼睛为之一亮:三座十分壮观的佛塔顿现面前。最高处的塔最为抢眼,它名称塔中塔,又叫大钟盖小钟:外塔似一大钟,以石块垒成弧状塔屋,高约4.3米,底径4.5米。内又耸立一座钟状的小塔,高有2.47米,底宽1.2米。塔身正面刻有亦苇岸禅师塔。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间,据说造型为全国佛塔中仅有的珍品。下面排开有两座墓塔,一为湛虚智禅师归骨之处,一为临济宗三十七世上肇下修显道禅师的舍利塔,均建有石砌的罗围,造型均为佛塔中的精品,气势恢宏,令人赞叹。虽然此塔为钟状,可我们却觉得像蒙古包,也许生于明末清初的黄檗古寺中兴祖师的亦苇岸是蒙古族?抑或他曾在蒙古大草原生活甚久而对蒙古包情有独钟?这一切都无法确证,只能留待这陪伴在侧的苍松翠竹去解答了。在黄檗山的群峰中,千百年来,建起了大大小小70余座墓塔,还有葬众僧遗骨之普同塔,每座塔在造型上皆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只有住持一级的宗师才能置专门的墓塔。自古以来,黄檗山的祖山、祖庭、祖塔被赞为天下临济三大圣景。散在山间的众多斑斑驳驳的墓塔,透露出往昔黄檗古寺些许辉煌的信息,也让游客惆怅,沉思,唏嘘不已

End

一行禅师的一生

◎ 果 祈出生名门 天赋异禀农历十月初八是一行禅师圆寂纪念日。释一行(公元683-727年),俗姓张,巨鹿人氏。本名张遂,唐初将军张公谨的曾孙,郯国公张公瑾曾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战功,位列凌烟阁二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龙潭崇信禅师

◎普 济【原文】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

大颠宝通禅师

◎ 普 济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普 济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

临济宗最初的来源

◎ 编 者达摩西来,六祖分灯,一花五叶,广开妙法之门。义玄立宗,传称临济,棒喝交驰,付授正法眼藏。寒山寺自古以来是临济宗的弘法圣地。究竟临济宗风如何?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传法时曾说过一首偈子:吾本来

南岳慧思禅师

◎ 瞿汝稷姓李氏。顶有肉髻。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于闾里。常梦梵僧劝出俗。乃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诵法华等经。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时慧闻法师。有徒数百。(闻阅中观

慧南禅师

◎ 肖 来2023年农历三月十一至三月十七,黄龙宗祖庭江西九江修水黄龙禅寺举行黄龙宗初祖慧南禅师圆寂954周年纪念活动,并于5月6日晚在黄龙祖师舍利塔院,供七天七夜不灭常明灯954盏以示纪念,惟愿正法

唐代灵佑禅师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原文】如下:《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题秀禅师房---韩 愈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渔竿下钓沙。 摘自《全唐诗》卷344

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 王 维 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嵋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禅师幼孤,在诸儿,其神独不偶。家颇苦乏绝,去诣乡校,见周孔书,

雪窦禅师的师承

雪窦禅学思想的形成有其广学经论、积淀深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云游参拜,求师证道的践行。宋代僧俗交往广泛,雪窦禅师交游禅门内外,以下就师承方面加以论述。雪窦禅师嗣法于云门宗智门光祚,而其思想可远溯于青原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苏东坡与道潜禅师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普化禅师

日里与友闲谈自在,想到普化禅师的自在无着,心生欢喜。普化禅师是盘山宝积的法嗣,马祖道一的法孙。被日本普化禅宗奉为鼻祖。他是一个居无定所的人,没有自己的寺庙。有时候会到临济寺去,等大家都吃完了饭,他才去

大错禅师

◎ 袁 源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

密云圆悟禅师

◎ 明 尧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

无准师范禅师

◎ 佚 名无准师范禅师(1177-1249),四川剑州梓潼县人,俗姓雍。九岁时投同乡阴平山昭庆院道钦法师出家,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熙五年(1194)冬受具足戒。翌年往成都正法寺圆悟克勤禅师法孙先首座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荷泽神会禅师

荷 泽 神 会 禅 师◎ 明 尧西京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惠能大师之法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学习五经,后读老庄,深受启发。自从读《后汉书》得知有佛教一事,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仕

阐教禅师塔铭

师讳通理,字达天,家直隶新河。族赵氏,父名士公,尝阅大藏;母白氏,敬事三宝。师生相契之年,投本邑妙音铎师薙染。从祖显如珍公受学。年十一,侍显至檀越家,值众僧诵《法华经》,师随诵之,若宿习然,举众称异,

虎丘绍隆禅师

在金兵入侵、国之将倾的北宋末、南宋初年,处于世局动乱的绍隆禅师,有着坚定的意志,默守初心,追随着圆悟克勤禅师。二十年间,尽得法要,开演出临济宗虎丘派。 访师悟道绍隆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愚庵智及禅师诗五首

早出余杭感怀 佛祖宏规有准绳,侯门无事愧频登。苍茫五髻三更月,迢递千岩万壑冰。心迹任教同槁木,姓名何必上传灯。觉天不夜空无际,寂寂行看慧日升。答东皋伯远法师二首东皋尊者隐郊墟,小小屠苏睹史居。切柏代香

云居道齐禅师

◎ 大 德洪州云居山第十一世住持道齐禅师,洪州人也,姓金氏,礼百丈山明照禅师得度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 暨法灯住上蓝院,师乃主经藏。 一日,侍立次,法灯谓师曰:藏主! 我有一转

行端禅师

◎ 法 藏元叟行端禅师在藏叟善珍禅师门下顿悟,他顿悟的具体因缘是什么呢? 行端禅师(1254~1341),俗姓何,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元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径山藏叟善珍禅师法嗣,是大慧宗杲

医师与禅师

◎ 吴礼鑫一个医师信奉佛道,崇拜佛祖。有一天,医师决定到一座名寺去寻访真佛大道。当医师走到一座山的山角,他碰到一个中年男子被蛇咬伤,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马上想方设法抢救了那个男子,又继续赶路而行。当医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普 济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盘山宝积禅师

盘山宝积禅师◎ 禅 悦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

宝彻彦充二禅师

◎ 普 济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曰:作

定光禅师

坊间流传的定光禅师与闽西地区的定光佛文化混淆,乃至被上升到定光佛或燃灯佛的地位。但天台山的定光禅师却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修行成就者。在浙江天台山有不少关于佛教菩萨、罗汉的传说,但将智者大师以梦境招引至此

月泉同新禅师

◎ 明 尧燕京鞍山月泉同新禅师,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之法嗣,俗姓郭,燕都房山人。同新禅师少时为人厚朴,寡言少语,从鞍山坚禅师出家落发,一直以苦役事众。同新禅师白天干各种各样的苦力杂活,晚上则用功读颂经

黄龙法忠禅师

◎ 明 尧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灵祐禅师开山记

◎ 瞿汝稷灵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后,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负责寺院伙食)。一天,司马头陀来到百丈山,告诉百丈禅师: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名高徒的大善知识

伏虎禅师

◎ 古 德相传,过去燃灯佛为广度众生,延续度生悲愿,曾于宋代降生闽南泉州,俗姓郑,法名自严,道行高洁,每多灵异,后人尊其为定光古佛。某一年,自严法师云游到汀州府武平县,在山上一石洞中诵经修行。有一天,

《彻悟禅师遗集》序

讷堂老人一生苦心为法真诚,诲人不倦。住广通时,著作法语、偈颂、题跋甚富。逮辍参后,一意西驰,从前所作,尽令焚之。乾隆五十四年冬,睿始亲炙座下。次岁解制,同学唤醒师欲旋梓里。临行遗余钞本语录一卷,题曰《

星驰电激临济宗

禅宗五宗中影响最大、延续最久者是临济宗。临济宗因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创立而得名。义玄(?-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出家后首参黄檗希运,有三度问佛法大意,三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汪正球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