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云门宗:北渐南顿话云门
2025-04-23 08:12

马步洲

本文原载杨羽仪主编《千家写岭南》,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作者:马步洲,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处级干部。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源头,一说为印度南天竺的达摩祖师,一说是六祖。《云门宗史话》的作者冯学成居士则认为:禅宗的源头,不可局于达摩或六祖,而应归于六代祖师的法事积累传教方法和社会效应的积累,到六祖之后方局面一新,这是较为客观的说法。

达摩大师经一苇渡江,虽说长居嵩山,九年面壁,但身边却没有几位弟子。二祖慧可处于战乱之际,且受到其它教派的打压,甚至没有一处可供立足的寺庙,只好四处流离,以百余岁的高龄死于诬陷。三祖僧璨吸取二祖的教训,舍北而就南,长期隐于安徽舒州的皖公山。只有四祖道信身逢治世,得以在双峰山落脚建寺,聚众开法,常有众五百余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四祖圆寂于双峰山,五祖弘忍承袭其位,后将道场迁到东面十余里的冯墓山,终于成为名动京洛的东山法门。五祖弘忍于高宗咸亨五年圆寂,其后十大弟子分别开法于荆州、安州、资州、潞州、扬州、莘州、随州、越州等地,而六祖慧能开法于广东韶州,则显示了禅宗内大变革的启动。这么一来,东山法门分布的范围,北至山西,南至广东,东至浙江,西至四川,几乎涵盖了大唐帝国大半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这是东山法门在国内的盛况。

印度佛教,本身就存在着从小乘部派佛法、大乘中观和瑜伽佛法到后来密乘佛法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各派佛法并存的形态。不少高僧和学者都把达摩到六祖的禅法看作一个转变的过程,并且是印度禅到中国禅的转变过程,也就是从如来禅到祖师禅的转变过程。在佛教的三乘教法内,不论是印度的或中国的,不论其何宗何派,也不论是初期阶段还是成熟阶段,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都是此岸和彼岸、生死和涅槃、烦恼和菩提这一终极问题。在方法上,则是渐修和顿悟的问题。

自东晋末年道生提出顿悟以来,顿渐之争便成了中国佛教中的一个热点,顿悟之说虽渐被人们接受,但其理论体系的成熟和成为僧人们自觉修持的方法却需要好几代人的时间。六祖之前,道生和天台宗的慧思、智者大师等虽倡导顿悟,但同时也强调渐修。传统的佛教确认,人们若要修行,若要取证无上菩提,必须遵循信解行证的次第,也就是先具信仰,然后明解法术义理,再则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沿着次第禅门和般若观照的路走下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由十地,经等觉妙觉方转识成智,圆满无上菩提。只有六祖慧能大师把顿悟作为宗眼、宗风,作为自己传授的根本法门,并作了精采的表述,又创立有相应的接人方法和手段,真正意义上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南宗,才得到了确立。

渐与顿在修行中的差别显而易见,渐则有能所、有净染、有因果、有次第。顿则无能所、无净染、无因果、无次第,并且一切俱足,个个圆成,学人无丝毫可取舍可建立处。六祖明确指出: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三身佛。众生都是佛,只是未能明见而已。

有了师承,有了经典,在六祖门下二传之后,南宗的顿悟法门,就疾速地推展开,与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从盛唐的南北竞流发展到晚唐的南宗独盛。

安史之乱使北宗受到强烈的冲击。90年后唐武宗灭佛,更是彻底地结束了北宗的存在。南宗由于大多建丛林于荒野山区,远离政治中心,过着自耕自足的农禅生活,经济上没有对城市供养的依赖,加上彻底的、不立文字的祖师禅,更没有如其它宗派那样背上沉重的文化包袱,所以唐武宗的灭佛,对它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为它们消灭了对立面,和对立面消失后所留下的广大传教空间。

至五代时,我国佛教禅宗演绎为五个较大支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被称为一花五叶。云门宗是其中之一叶,由文偃禅师创始于韶州云门山。文偃是慧能下七世弟子,属青原行思一系,初参睦州陈尊宿,后得法于雪峰大师。所创云门宗在北宋时与临济宗并盛。其宗风险峻,简洁高古。据《五灯会元》记载,文偃讲道时指出:我有三句话,示汝诸人。一句涵盖干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若辩得出,有参学分,若辩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依次推论:第一句为一心门,第二句为真如门,第三句为生灭门。文偃把云门三句叫作云门剑、吹毛剑,掌握了就能求得解脱。

从文偃大师所承袭的雪峰义存禅师圆寂之年(908年)算起,到南宋雷庵正受禅师圆寂之年(1208年)止,云门宗经历了五代、北宋、南宋三朝整整300年。这期间,在云门宗风铸冶之下,成就了多少英杰才俊,出类拔萃的高僧大德代代相承,如第二代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洞山守初、香林澄远、韶州广悟(乳源双峰山广悟禅师,讳竟钦)、巴陵颢鉴等80余人。洞山晓聪、雪窦重显那一代有200余人。雪窦重显下有天衣义怀、佛印了元等也是200余人。佛印与苏东坡的交往,在千年的禅林中无人不知无不喜闻。再如圆通居讷、大觉怀琏、佛日契嵩、慧林宗本、法云法秀、大通善本等,这些大威德禅师们,因宋王朝的推崇敬重,到了至尊至贵的地位。以后云门宗的重心,便由山林转到了都市,由粗布麻衣,转为紫衣磨衲。这样,就将云门祖师当年的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这种真参实证、刻苦求知的宝贵精神逐渐淡化,甚至忘失了。以至宋朝走向灭亡时,云门宗也随之灯焰熄灭。据《五灯会元》载,沩仰宗兴得最早,衰亡也最早,次之是法眼宗,再次之是云门宗。这三宗都是在宋朝时法脉绝传,正所谓后继无人了。

自雷庵正受禅师圆寂后至虚云老和尚兴灭继绝,续开云门的1944年,前后跨时736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云门宗灯灭焰熄,何等的空旷沉寂!

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禅宗尊宿和代表人物。他一身兼挑禅宗五家法脉,在福州鼓山之时,就接传曹洞,兼嗣临济,在后来于各处重建寺庙的活动中,又续开了沩仰和法眼二宗传承。1934年,虚云老和尚95岁主持并重修南华寺。1943年,虚云老和尚104岁,得知云门古寺残破,尚存文偃大师肉身,于是决定重开云门道场。

续兴云门宗,最关键处在于传承有人,不至于再一次断绝。虚云老和尚详考云门宗的谱系,自宋温州光孝寺已庵深禅师后即无传。再考云门寺的住持,更是续断不定。在法脉的传承上虚云老和尚以云门宗第十二代自任,直续光孝寺,又以妙云等40余人为十三代以续其传。56字的传承法脉口诀,更期以延绵不断之望。

1952年虚云老和尚赴北京,云门寺一时群龙无主,虚老示僧众普书众名,在韦陀菩萨下求断,三次都现佛源和尚之名,虚老于是将云门宗第十三代之重任,嘱咐与佛源和尚。

虚云老和尚示佛源禅人偈曰:

妙心胜德不可量,恺志雄能振宗纲。

佛慈梵畅摩诃衍,源远流长法海康。

1953年6月3日,韦陀圣诞,佛源和尚于云门寺升座,自是檀信依皈海众安和,农禅并举,家风重振。然诸行无常,实莫能测,1958年,佛源因反右而蒙冤在狱。三年饥荒,几饿毙狱中。1961年虽获释,仍受监管于南华寺。文革时,佛源和尚不顾性命,冒死护匿六祖灵骸。文革后,六祖真身方因之得复原貌。1982年,云门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寺庙,佛源和尚率四众往礼云门祖师,县政府遂请佛源和尚还山。其时寺庙仅余老僧三人,残存殿宇亦为危房,经像法器荡然无存。

1983年的一天,60多岁的佛源和尚找到县长盘才万:云门大觉寺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佛像、禅房、财物已毁损80%,山林无竹木, 桂花潭没桂花,原有的20亩田尽被占去,现寺里只剩下五个和尚。眼看香烟难以为继,故特来求见县长大人,救救云门大觉禅寺。盘才万听了,立即找到陈京书记,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拨出5万元,支持佛源方丈,作为文物保护和宗教场所的维修费用。接着,佛源方丈又从市里得到15万元,从省里得到20万元,再向海内外开展募捐,共得2000万元,于是开始维修和扩建云门寺。县政府派出统战部副部长专门负责修建工程,直至1993年全面完工。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云门寺住持佛源有感于县领导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尽力帮助他,特题辞敬赠:自治乳源官父母,功垂瑶族利人民。并于后来也拿出十多万元,帮助县里建起一间云门希望小学。

佛源和尚既归,日夜筹度,事必躬亲,农禅并举,不数年,四众归仰,住僧渐至百余。1986年传戒,殿宇重建已具规模,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寺,赞云:十方翘首宗风振,第一功劳在树人。

佛源和尚牢记虚老遗愿,在辉煌云门祖庭同时,兴办云门佛学院,选贤任能,为培育后继人才呕心沥血。又恢复禅堂,规定禅堂每日必坐香六枝,冬季五七专精参究。故道风远播,德泽普被。1990年,曹溪惟因和尚归寂,南华寺又迎请佛源和尚住持。自1992年入主南华寺以来,8年之间,佛源和尚清肃于内,庄严于外,使六祖道场焕然一新,其气象为千年之最,亦为天下之冠。佛源和尚终以续兴云门为己任,故于近年辞南华院事,以期全力于云门。佛源和尚不负虚老所托,爱国爱教,50多年来,虽屡经骇浪,仍以履薄临深的精神,将云门建设成为当今国内佛教的重寺。

2003年4月2日,云门寺举行盛典,82岁高龄的佛源升座50周年退居,传位给明向大和尚。

这又是:佛法无边源流长远,明灯续慧向往直前。

大觉禅寺

刘烜

本文原载季羡林主编《中国科学丛书》之一,刘烜、志安(韩)主编《中国禅寺》,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作者:刘烜,北京大学教授。

大觉禅寺位于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处的云门山麓,为云门宗祖庭。云门宗以山名宗。宗主文偃为慧能第七代传人,属南宗青原法系。

五代十国中期,文偃奏准南汉王刘?,移住云门山。经5年努力,文偃创建了岭南名刹,又在此开创一代新宗风,参拜者恒逾半千。

公元927年,五代十国中的南汉国王刘?敕赐该寺名光泰禅院。这个名字因云门宗的发展而光耀禅史。不久,刘?又敕改为证真禅寺。北宋干德元年癸亥(963年),南汉王刘釒长敕改寺名为大觉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不过,当地人习惯上将云门山、云门宗联系起来,称庙为云门寺。

云门宗创于五代,南汉国几代君主都崇佛,为云门宗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入宋,此宗势力迅速向北发展,影响及于京师和朝廷,可以说云门宗挟皇权之势,与临济一起共同担当了发展禅宗的动力,云门的影响在北宋初、中期稍大于临济。云门在南宋时渐衰,元以后法脉不清,历时不足200年。

以文偃为宗主的云门宗风,上承石头希迁、青原行思,坚持南宗禅主张的万事万物都有佛性的主张,着重点突出一切现成,即事即真,事事无碍的思想。与这样的理论重点相联系,在接引学人的方法上又显得很有特色。有人将禅的宗风的区别概括为:云门天子、临济将军、曹洞士民。大体认为,云门宗宗风峭峻,一语中的,不容改易,一语决定万机。临济却是师徒间互相交锋。曹洞宗风细密,犹如农民耕地,默默耕耘。理论上能概括云门宗风的是所谓云门三句,即涵盖干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所谓涵盖干坤,因为万物有佛性,可以随处感悟到宇宙中的真理,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其中也含有师生相合之意。所谓截断众流,就是对学人习惯上陷于语言文字的迷障时,即刻打断他的固定的思维模式。由于众流难断常为人之固癖,而南宗禅要求直落本心不随众流。而所谓随波逐浪,是要按照学人的根基和水准加以教化、开导。

云门宗风常用云门一字关,是说文偃回答学人时常以一个字作答。比如有人问: 如何是心?答曰: 心。其实,这是要打断他们的执着,改变他惯用的思维定势,引导学人自己去体验。等待别人的答案时,永远也等不到的。其实,什么是心,什么是禅,事实上也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样的禅风可以说参破一字,便破万字,实际是截断众流的一种机用。形式上孤危、险峻,事实上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可以说禅风超逸,言语不群。要旨在于回到重视自身体验,不去求外在的事物攀附。

文偃的公案中,有一则云门日日是好日。过去中国人外出办事总得找个黄道吉日,有的日子不宜栽种,有的不宜婚嫁,有的不宜外出,这与云门主张的万事万物都有佛性的主张不合,所以.云门宗主张日有阴晴,月有圆缺,皆合常规,况且从来如此,不必顾忌,产生了日日是好日的思想,看来很有自信。

据说有人对文偃说:世尊(释迦牟尼的尊称)刚生下来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文偃立刻回应说: 我当时若是看见,便把他一棒子打死喂狗吃,好使天下太平。我们可以将这些话理解成禅的超佛越祖。禅的精神是重自性,排除对外力的依赖,排斥对他力的敬畏。所以文偃又说过: 整个干坤都在你们眼睫上,你们且缓缓细看,是有还是没有。你们都知德山和尚刚见有人进门就挥棒把人打走之事,为什么?不要只知吃别人的涎水唾沫,记住一堆话语,担着一堆古董到处驰骋,管他驴唇马嘴,四处夸耀说自己懂这懂那。换句话说,如果天下本无佛祖,那么人人都可成为佛祖了。

云门宗风禅意盎然,但太孤危险峻,有时曲高和寡,即列上根而言禅风飘逸,余韵无穷,对一般中下根广大人群,常感不易理解。

现代振兴大觉禅寺的高僧,是虚云老和尚。1943年冬,他在当时广东省长李汉魂的支持下,由曹溪移锡云门,时年104岁,历9年日夜辛劳建成殿、堂、楼、阁180余间,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占地20多亩,1949年以后仍驻锡云门,1952年才以高龄离开云门寺,留下了禅史上的千古佳话。虚云老和尚一直提倡农禅并重的丛林风范,并形成制度。他认为今后的佛教,要不被社会所淘汰,僧伽必须在经济上自信自足,自食其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领导修建云门寺,都带领僧众一齐动手。创立大觉农场,规定在寺共住者均须参加垦荒农耕,做到自给有余。

云门寺文革中遭破坏,但1978年得到修复。1983年4月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1990年修复工程竣工。现今大觉禅寺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殿、禅堂、山门、虚云纪念堂、海会塔等。整体布局俨然有序,庄严肃穆。总计维修改建2600多平方米,重建新建9800多平方米。新修虚云和尚舍利塔高7米、山门石牌坊高12米。山门内壁保存有两块石碑:南汉大宝元年(958年)《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大师实性碑》、大宝七年(964年) 《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铭并序》。

振兴云门大觉寺,在虚云老和尚的人间佛教思想指导下,下一步拟建立云门山佛教诊所,以发扬佛教利民的宗旨,还准备建设佛学院和藏书10万册的图书馆。大觉寺前有观音山,寺后有桂花潭、九仙岩、钟鼓石、云门峰等景点,正在开发成旅游景点。大觉寺除了发挥佛教的宗教功能以外,还将致力于禅学研究、佛学教学、开展利民服务、旅游活动,以迎接新时代的佛寺建设。

云门山大觉禅寺

本文原载《乳源文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云门山大觉禅寺,俗称云门寺,在乳城镇云门村云门山下,即县城北6公里。

云门寺,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即南汉干亨七年(923年)文偃禅师开山创建,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重修。明洪武(1368-1398年)初重修,成化五年至十一年(1469-1475年)重建,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万历十一年(1583年)和四十六年(1618年)分别重修。清代曾经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十三年(1704年)、嘉庆五年(1800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元年(1851年)数次重修。民国32年(1943年)虚云和尚重建。新中国成立后,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所损坏,1982年省、市、县拨款40万元,加上各方募捐资助,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力量,由佛源和尚主持重修。

云门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即南汉大有元年(928年)由南汉王刘?敕名光泰禅院,后改证真禅寺。 南汉大宝六年(963年),南汉王刘鋹敕升证真禅寺为大觉禅寺。我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云门宗,就是由文偃禅师创立于云门寺。

云门寺东是龙王宫岭,西为云门坳,南系雷公岭,北依主山大慈悲峰,主峰凌驾众山,独出云表,山顶常浮缕缕游云,故名云门山。乳源古八景之一的秀顶奇云原指于此。寺院坐落在山之东麓,正前方是云门洞,乳(源)桂(头)公路贯穿其间。前面山峰名曰观音山,与寺院遥遥相望。寺西北面1公里多的山谷之中有桂花潭瀑布。寺宇环境清幽,景色秀丽,有碑记载:匼匝尽奇峰秀岭,逶迤皆泼黛堆蓝。泉幽而声激珠玑,松老而势拏空碧。古松挺拨,修竹吐翠,浓荫掩映。寺院之建筑,据史料记载,始建时五载功成,构筑的梵宫,殿宇之檐楹翼翥,房廊之高下鳞差。日丰香积之厨,有殊舍卫之城。层轩邃宇而涌成,花界金绳而化出。晓霞低覆,绛惟微衬于雕楹,夕露散垂,珠纲轻笼于碧瓦。庄严宝相,合杂香厨,抠衣者岁溢千人,拥锡者云来四表。庵罗卫之林畔,景象无殊,耆阇崛之山中,规模非异。该寺至今历时1000多年,经历代多次重修或重建。

民国32年(1943年),虚云和尚自曹溪移锡云门,重奠地基,改移寺向,大兴土木,历时9年,建造殿堂、厅楼、库房、塔舍等共180余楹,总建筑面积7300多平方米,占地12000多平方米。

1982年起,先后由国家拨款和国内外信徒捐款全面重修,至2006年,修建、重建和扩建的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旭日楼、明月楼、钟楼、鼓楼、斋堂、禅堂、法堂、方丈、祖堂、小西天、海会塔、舍利塔(虚云纪念塔)、纪念堂(虚云纪念堂)、桥、路、亭、牌坊、碑廊、放生池、佛学院、释迦佛塔等。重新修建的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或条石结构。经过重修的云门寺院,是一座富丽堂皇的仿古建筑群:殿堂楼阁,亭塔牌坊,碧瓦黄墙,巍峨壮丽。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占地近180万平方米,常住僧尼400多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观之一。1993年12月1日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殿堂各门或殿内,悬挂有匾联。其中:天王殿门楣上方悬挂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83年手书的云门山大觉禅寺匾。门两边挂顺德岑学吕撰、虚云和尚书的云覆大千界,门传不二宗楹联。大雄宝殿门楣上方悬挂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1983年手书的大雄宝殿匾。另外,寺内有摹刻宋代苏东坡手书的斋堂匾和建国后到美国定居的原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于1984年为云门寺书写的大觉禅寺匾,以及海内外一些佛教界人士书赠的匾联,分别悬挂在一些殿堂的门楣、厅堂或柱子上。这些匾联均为木制,黑地,多阳刻烫金字,匾缘雕纹饰。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二十五有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梵王在初禅天。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人我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经说的“我”,与今人说的“我”,意思大不相同。在佛经中“人我”的“我”,有常不变、能主宰的含义。“人”也不是实体的人,而指人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