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五家:云门宗:云门文偃生平及语录公案
2025-04-23 09:41

云门文偃

(一)生平

【文偃(864~949)】

五代禅僧。云门宗之祖。俗姓张,世居苏州嘉兴。幼怀出尘之志,依空王寺志澄出家,侍志澄数年,研究四分律。后离去,参睦州道踪,经数载,尽得其旨。既而谒雪峰义存,钻研经年始受宗仰。此后历叩诸方,益究玄要,令名日盛。其后复参韶州灵树如敏座下,如敏推为首座。贞明四年(918)如敏示寂后,广主刘王请师主持灵树寺。同光元年(923)建光泰禅院于云门山,海众云集,法化四播;刘王尝迎至内廷叩问宗要,师酬答如流,王益崇仰之,赐紫袍及匡真禅师之号。乾和七年四月十日,上表辞王,垂诫徒众,端坐示寂。享年八十六,僧腊六十六。弟子遵其遗嘱,安遗体于方丈中。北宋?乾德四年(966,一说元年,或说三年),迎灵躯于内廷供养月余,太祖追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师于灵树、云门二寺力弘禅旨。其机锋险峻,门风殊绝,世称云门文偃。于化导学人时,惯以一字说破禅旨,故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之美称。此外,亦常以顾、鉴、咦三字启发禅者,故又有谓之为云门三字禅者。著有法语、偈颂、诗歌等,由门人守坚编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及《语录》一卷行世。嗣法弟子有实性、圆明、明教、道谦、智寂等八十八位。

[参考资料]《古尊宿语录》卷十八;《景德传灯录》卷十九;《禅林僧宝传》卷二;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铃木哲雄《唐五代禅宗史》。(《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文偃条)

(二)语录公案

【药病相治】(日种让山著?芝峰译《禅学讲话》本论第三章)

云门药病相治(第八十七则)

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

这则是依据《华严经》中的︰

文殊一日,令善财去采药︰不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采,无不是药;却来白云︰无不是药者。文殊云︰是药者采将来!善财乃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文殊提起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即云门所举药病相应,尽大地是药,更添一句那个是自己的话来诱导大众。故圜悟评云︰识取钩头意。尽大地是药,和善财说的无不是药者相同;即是说︰尽大地无不是法,宇宙全体都是法。释迦原是不假他力,自己是释迦;弥勒,也是自己是弥勒,什么也不曾假借过,便是物物全真,个个显露,一切都是壁立万仞的法。此是本则的中心思想,云门示众的本意也在此。云门为使人体验此法,说那个是自己,给与以思索的端绪。由于这端绪的摄引,才能于法得到把握,这是云门接化的手段。但是药病相治一着,原为方便的施设,就是释尊四十九年说法,也是应机说教,应病与药的,所以只是一种寻常施设的手段,还不是根本法的直示。换言之︰与药,为淘汰众生的业根使之透达洒洒落落的心境的方便耳。圜悟曰︰药病相治,也只是寻常语论。你若著有,与你说无,你若着无,与汝说有;你若着不有不无,与汝去粪扫堆上,现丈六金身,头出头没。

这是药病相治的解说,也是文殊的杀活的手段。然一说到那个是自己︰这是指到法的本源,为使把握住世界未现、佛祖未出世以前的无名无相的无法的法之钓饵。法的本源︰是无道、无禅、无自己、无名、无相的。达到这无名无相的法的本源的立场,却来看宇宙森罗万象时,万象和自己也都是法,都是药。因为若不透入自己即是法之本法,要得到尽大地是法的达观,必不可能。故雪窦颂云︰尽大地是药,古今何太错!闭门不造车,通途自寥廓。错!错!鼻孔撩天亦穿却。

何故说太错呢?云门希望使人转却一切现象,一切意识,归还到法之本法,可是自古到今,只死在做药会,斯所以错!本源底里的法,是闭门不造车的,不凭借种种论究,种种修行,是天然自性真。如万里一条铁,坦坦荡荡地一物也不立。通途自寥廓者︰是对他之作用言,因为一念起时,则三千诸佛悉起,一一具全,一一本真,任何物也都无少异。次说错!错!者:意说尽大地是药,已是错;那个是自己,也是错!何以故?以本源的法,无名无相故;说是药是自己,已落于第二义,远离第一义故。至乎是,虽掀起撩天的鼻孔到高而且远的苍空的识见,也须穿却始得,不穿 却,都为无用。

于此又作评唱曰︰云门云︰拄杖子是浪,许你七纵八横;尽大地是浪,看你头出头没。

拄杖子,是本源的法;浪,是现象。若识本源底的法全体是现象,就在一物中都体验得本体和现象,既不拘泥于现象,也不滞留于本体,自在的妙用,才自然地自由显现。然而若仅是认取浪的现象,以离却了本体故,便得不到自由,堕在生灭有无之见中头出头没。照这个意义来看︰药,是浪,是现象;自己,是拄杖子,是本体。尽大地是药,指显现了的法,是教内的法,不外天台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但是教外的法,即是自己的本源底的法,是闭门不造车的本自圆成、脱体现成的法。是故通途而成现象,亦无何挂碍,自在无碍。然而,这不是闭门独自耽着冥想上制造出抽象的概念或假定,凡是我们可履践的大道,必定是自然完备成就的。这就是早被达磨喝出了的廓然无圣。

【云门一字关】(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上,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五)

时有僧问。如何是一句。师云。举。问。如何是说时默。师云。清机历掌。进云。如何是默时说。师云。嗄。进云。不默不说时如何。师将棒趁。僧问。如何是云门剑。师云。祖。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云。更请一问。问。如何是露地白牛。师云。觌机无改路。进云。放著什么处。师云。再举不逾尘。问。如何是尘尘三昧。师云。桶里水。钵里饭。问。如何是一如体玄。师云。欠你一问。问。如何是玄中的。师云。[祝/土]。进云。如何即是。师云。速退。速退。妨他别人问。问。如何是非思量处。师云。识情难测。问。凿壁偷光时如何。师云。恰。

问。如何是吹毛剑。师云。骼。又云。胔。问。如何是内外光。师云。向什么处问。学云。如何明达。师云。忽然有人问。你作么生道。进云。明达后如何。师云。明即且置。还我达来。问。如何是切急一句。师云。吃。

【云门两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六)

师有时云。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点检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

上引之中,光不透脱系谓凡夫被无明覆盖而虚妄迷执,犹如光线被遮挡,无法自然透射;法身即指清净法身,亦为真空无相之法身本体。法身又分未法身、到法身。尚未证得法身之前,称为未法身、未到底;若已悟得法身,则称到法身、已到底。云门于此公案中指出未法身、到法身各有二种病。未法身之病:(一)此阶段因有微细之烦恼,故无法迅速到达法身。(二)即使到达,亦非真正之真空无相。到法身之病:(一)执着于法身底而不自由。(二)即使能由法身底跳出,亦不能飞转得无拘无束。故欲自由自在地往还而无心,唯有根本拔除未法身、到法身之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联灯会要卷二十四云门文偃章](《佛学大词典》云门两病条解释)

【色声香味,当体菩提】(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六)

举。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师云。一切处不是三昧。行时不是三昧。有处云声香味触。体在一边。声香味触在一边。见解偏枯。

师一日拈起拄杖。举。教云。凡夫实谓之有。二乘析谓之无。缘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乃云。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得动著。

师有时拈拄杖打床一下。云。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你把钵盂噇饭时。有个钵盂见。行时有个行见。坐时有个坐见。者般底。作与么去就。把棒一时趁散。

举。古人道。一处不通。两处失功。两处不通。触途成滞。师拈起拄杖云。山河大地三世诸佛尽在拄杖头上。有甚滞碍。如今明也。暗向什么处去。只者明便是暗。一切众生只被色空明暗隔碍。便见有生灭之法。

举。僧问雪峰。如何是触目菩提。峰云。好个露柱。有处云。还见露柱么。师拈起拄杖云。有底体上会事。见露柱祗唤作露柱。有处道不见有露柱。见解偏枯。见露柱但唤作露柱。见拄杖但唤作拄杖。有什么过。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玄畅大师生平

玄畅大师生平◎ 东篱下 玄畅大师(415--484)是南朝宋、齐时代高僧,俗姓赵,河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玄畅大师年少时家门被胡虏所灭,将要掳掠玄畅之时,胡虏主帅见玄畅不同凡俗,于是对抓玄畅的士兵说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业障发现的公案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元音老人:讲述修法见护法神的公案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公案

赵州禅师公案一师示众云:“大道只在目前,要且难睹。”-----大道从来无遮无隐,一直在眼前,只有悟者才能看清楚。僧乃问:“目前有何形段,令学人睹?”眼前的大道,是何形状,能试说说让求学人明白吗?师云: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宗喀巴的生平

宗喀巴生于1357年,卒于1419年,享年63岁。他出生在青海宗喀地方(在唐朝时就已经有宗喀这个地名)。宗喀汉文的意思是宗水岸边;在宗喀巴成名以后,西藏人为了表示尊敬,都不称他的原名——罗桑扎巴,而尊

云岩昙晟禅师的生平故事

钟陵建昌王氏子(高僧传。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少出家于石门。参百丈海禅师。二十年。因缘不契。后造药山。山问。甚处来。曰百丈来。山曰。百丈有何言句示徒。师曰。寻常道。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山曰。咸则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云岩昙晟生平介绍

据《宋高僧传》所载,昙晟禅师在出生时,“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焉”,赞宁还在系语中对“胎衣”作了一大番解释。对于这些奇闻异事,我们也无须不去多考究它。昙晟的出家是在石门,在今湖南省的北部,与惟俨的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一行禅师的生平事迹

释一行禅师(Thích Nhất Hạnh,1926年10月11日-),越南人,是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诗人、学者及和平主义者。左翼佛教主要的提倡者。在汉传佛教传统中,出家众都以“释”(越南文为Th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