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节 落空
僧问黄檗:如何是道?如何修行?檗曰:道是何物?汝欲修行?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檗曰:接引钝根人语,未可依凭。问:此是接引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檗曰,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真大慈大悲。)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问: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檗曰:若与麽,则省心力。问:如此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檗曰: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便拟觅他?问: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檗曰,若不觅便休,即谁教你断?你见目前虚空,作麽生断他?问: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檗曰: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你便向这裏生解。问:应是不与人生解耶?曰: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属於情,情生则智隔。问:向这裏莫生情是否?檗曰: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大慧示吕舜元略谓:古德有言:『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非但祖师门下如是,佛说一大藏教尽是这般道理。不见昔日子湖和尚有言:祖师西来,也只是个冬寒夏热夜暗日明。只为你徒无意立意,无事生事,无内外强作内外,无东西漫说东西;所以奢摩他不能明了,以至根境不能自由。以是评量舜元不曾来,来妙喜处求法语,妙喜元不曾写一字。冬寒夏热夜暗日明内外中间东西南北,元不曾移易增减一丝毫许。何以故?『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既无一法与人,即今写底是个甚麽?说冬寒夏热内外中间者又是个甚麽?东西南北不曾移易一丝毫者又是甚麽?咄。有也不可得,无也不可得,冬寒夏热也不可得,内外中间也不可得,作如是说者亦不可得,受如是说者亦不可得,一丝毫亦不可得,舜元亦不可得,妙喜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不可得中只麽得。舜元到这裏合作麽生参?只这作麽生参亦无着处。然後此语亦不受,此语既不受,妙喜决定无说,舜元决定无闻。无说处是真说,无闻处是真闻。如是,则妙喜即是舜元,舜元即是妙喜,妙喜舜元,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故嘉州大象吃黄连,陕府铁牛满口苦。苦不苦,分明觑见没可覩。咄!
大慧又示人曰: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如水上葫芦,拘牵他不得,惹绊他不得。古来有道之士得之,向生死海中头出头没,全体受用,无欠无余,不见有生死尘劳之状。如析梅檀,片片皆是,将甚麽作生死尘劳?生死尘劳从甚麽处起?收因结果时,却向甚麽处着?既无处着,则佛是幻,法是幻,三界二十五有十二处十八界空荡荡地,到得这个田地,佛之一字,亦无处着。佛之一字,尚无着处,真如佛性菩提涅槃,何处有也。故傅大士有言:『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学道人理会不得,一向去古人入道因缘上,求玄求妙,求奇特求解会,不能见月忘指,直下一刀两段。永嘉所谓:『空拳指上生实解,根境法中虚捏怪。』於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尘劳中,妄自囚执,如来说为可怜悯者。又有一种,才闻善知识说如是事,又将心意识搏量卜度云:若如此,则莫落空否?士大夫十个有五双作这般见解。妙喜不得已向他道:你未曾空,何怕之有?如船未翻,先要跳入水去。见伊不领略,不惜口业,又为他打葛藤一上云:只这怕落空底,还空得也无?(真大慈大悲。)你眼若不空,将甚麽观色?耳若不空,将甚麽听声?鼻若不空,将甚麽知香臭?舌若不空,将甚麽尝味?身若不空,将甚麽觉触?意若不空,将甚麽分别万法?佛不云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及佛所说之法,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及说此法者,听此法者,作如是说者,受如是说者,悉皆无有。(真大慈大悲。)得如是了;唤作空耶?唤作不空耶?唤作佛耶?唤作菩萨耶?唤作声闻耶?唤作缘觉耶?唤作菩提涅槃耶?唤作真如佛性耶?道我聪明灵利,不受人瞒,向这裏,试定当看。若是定当出,止宿草庵,且居门外。若定当不出,切忌开大口,说过头话。决欲究竟此一段大事因缘,一等打破面皮性燥,竖起脊梁骨,莫顺人情,把自家平昔所疑处,贴在额头上。常时一似欠了人百万贯钱,被人追索,无物可偿,生怕被人耻辱,无急得急,无忙得忙,无大得大底一件事,方有趋向分。
大慧又曰:『法本无一法,心亦无心,心法两空,是真实相。』而今学道之士,多旧落空,作如是解者错认方便,执病为药,深可怜悯。故庞居士有言:『汝勿嫌落空,落空亦不恶。』又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若觑得这一句子破,无边恶业无明,当下瓦解冰消。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亦注解这一句子不出。当人若具决定信,知得有如是大解脱法,只在知得处拨转上头关棙子,则庞公一句与佛说一大藏教无二无别,无前无後,无古无今,无少无剩。亦不见有一切法,亦不见有一切心。十方世界空荡荡地,亦莫作空荡荡地见。若作是(空荡荡)见,则便有说空者,便有闻说空者,便有一切法可听,便有一切心可证。既可听可证,则内有能证之心,外有所证之法。此病不除,教中谓之以我说法,亦谓之谤佛法僧。又:教中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前所云:内有能证之心,外有所证之法,便是这个道理也。
又曰:佛弟子某知身是妄,知法是幻;於幻妄中能看狗子无佛性话,忽然洗面摸着鼻孔。伊有书来呈见解,试手说禅。如虎生三日,气已食牛。其间通消息处,虽似吉獠棒打地,有着处,则入地数寸;不着处,则全无巴鼻;然大体基本已正,而大法未明,亦初心入道之常病耳。苟能知是般事,拨向一边,却把诸佛诸祖妙门一时塞断,向威音那畔讨个生涯处,方于法得自在矣,释迦老子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信知如是事,以我所证据而充之,然後『不被法缚,不求法脱。』恁麽也得,不恁麽也得,恁麽不恁麽总得。凡有言句,凡所受用,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箭既离弦,无返回势。(喻彻去以去,绝无纤毫系缠。)非是强为,法如是故。得如此了,始可言:无善无恶无佛无众生等事。而今大法未明,若便说恁麽话,恐堕在永嘉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中,不可不知也。
大慧又曰:玄沙云:此事限约不得,心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真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欠少。今时人,不悟个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尘,处处染着,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纭,名相不实,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实默照邪禅埋人底坑子,不可不知也。『举话(头)时,都不用作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举来举去,看来看去,觉得没理路,没滋味,心头热闷时,便是当人放身命处也。记取!记取!莫见如此境界便退心;如此境界,正是成佛作祖底消息也。』(真大慈大悲。)而今默照邪师辈,只以无言无说为极则,唤作威音那畔事,亦唤作空劫以前事。不信有悟门,以悟为诳,(真大慈大悲。)以悟为第二头,以悟为方便语,以悟为接引之词。如此之徒,谩人自谩,误人自误;亦不可不知。『日用四威仪中,涉差别境界觉得省力时,便是得力处也。得力处极省力。若用一毫毛气力支撑,定是邪法,非佛法也。』但办取长远心,与狗子无佛性话撕挨。挨来挨去,心无所之;忽然如睡梦觉,如莲花开,如披云见日;到恁麽时,自然成一片矣。但日用七颠八倒处。只看个『无』字,莫管悟不悟,彻不彻,三世诸佛只是个无事人,诸代祖师亦只是个无事人。古德云:『但於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又:古德云:『愚人除境不亡心,智者亡心不除境。』於一切处无心,则种种差别境界自无矣。而今士大夫多是急性,便要会禅,於经教上及祖师言句中搏量,要说得分晓,殊不知分晓处,却是不分晓底事。若透得个『无』字,分晓不分晓,不着问人矣。
《金天基参禅入门要法》曰:佛法工夫最怕落空,话头现前那得空去?只此怕落空的,便空不去,何况话头现前耶?
律师法明谓大珠曰:禅师家多落空。珠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珠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於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空否?珠曰:不落空。问:何却不落空?珠曰:文字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
荷泽曰:不用心,不看心,不看静,不观空,不住心,不澄心,不远看,不近看,无十方,不降伏,无怖畏,无分别,不沉空,不住寂,一切妄想不生,是大乘禅定。
End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天气比较凉爽下来,大家要多加件衣服,不要着凉、感冒,因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其实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德行不单是自己的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二九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有求为苦,无欲为乐。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第三十二节 勿讲求道理知解 、勿过用力一、勿讲求道理知解有问黄檗:和尚所言,是何道理?檗曰:觅甚麽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问:前言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曰:只为觅,(道理)故,汝自异他。汝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第七十四节 四料拣、四喝、四宾主、四照用一、四料拣。临济曰: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济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依《起信论》。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满。离心名:自觉。(原注:觉心无心。为离心也。)离色名:觉他。(原注:觉身无身。为离色也。)俱离为:觉满。(原注:「下同。」觉
第四十节 开悟《圆觉经》载: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
第三十八节 疑 情永觉载问:参禅须是起疑情,疑情发不起时如何?曰:此是近日学人通病。夫疑情不起,只为生死之心不切耳。诚能如处朽宅,歘然火起,唯有一门,更无别路,安得不疾驰竞出。故一分切,一分疑。十分切
第四十五节 牧 牛《遗教经》: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庵提遮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