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四节 行解相应
2025-01-29 12:31

第四十四节 行解相应

达摩祖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白居易问鸟窠林:『如何是佛法大意?』林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麽道。』林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蒋山元曰:『佛祖无异於人,所异者,能自护念耳。滔天之水,源於滥觞,清净心中,无故动念,危乎甚於滔天,其可动耶?佛祖付授,必叮咛云:善自护持。』问:『佛法止此乎?』曰:『至言不烦,顾力行何如耳。』涌泉欧上台曰:『我四十九年在这裏,尚自有时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道轮回去在。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转功就他去。亦唤作就中功,亲他去。我所以道:亲人不得度,渠不度亲人。恁麽譬喻尚不会荐取。囫圃底的,但只管乱动舌头。岂不见洞山道:「相续也大难。」汝须知有此事。若不知有此事,啼哭有日在。』(解脱长者:此『尽却今时。』正是转功就位时事。非指最後入兼到位。)

大慈示众曰:『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云居云:『行时无说路,说时无行路,不说不行时,合行甚麽路?』洛浦云:『行说俱到,即本分事无。行说俱不到,即本分事在。』

佛果曰:『古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盖定慧之力,回转业缘,正要惺惺地,勇猛果决,千百生中,当受用其余。』

无业国师曰:『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恒河沙数。说佛说心,有百千万亿。纤尘不去,未免轮回。思念不亡,尽须沉坠。如斯之类,尚不能自识业果,妄言自利利他。自谓:上流,并他先德。但言触目无非佛事,举足皆是道场。原其所习,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观其发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萨。且醍醐上味,为世珍奇,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南山尚自不许呼焉大乘。学语之流,争锋唇舌之间,鼓论不形之事,并他先德,诚然,实苦哉!只如野逸高士,尚解枕石溲流,弃其利禄。亦有安国利民之谋,徵而不赴。况我禅宗途路,且别看他古德。道人,得意之後,茅茨石室,向折脚铛子裏煮饭,吃过三十二十年。名利不於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吾辈贪名爱利,汨没世途。如短贩人,有少希求,而忘大果。十地诸贤,岂不通佛理?可不如一个博地凡夫,实无此理。他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呵云:见性如隔罗壳。只为情存圣量,见在果因,未能逾越圣情,过诸影迹耳。』

大慧曰:『世人现行无明,矫而为善,善虽未至,岂不胜寡廉鲜耻。托善而为恶者,教中谓之,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苟能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矣。尘劫来事,只在如今。如今会得,尘劫来事,即时瓦解冰消。如今不会,更经尘劫,亦只始是。如是之法,亘古恒然,未尝移易一丝毫。』又曰:『世间尘劳之事,如鈎锁连环,相续不断,得省便省。为无始时来习得熟,若不力与之争,日久月深,不知不觉,入得头深,腊月三十日,卒着手脚不办。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颠错。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又曰:『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力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苟能於梦幻中如实而证,如实而解,如实而修,如实而行。以如实之法,能自调伏。起大悲心,作种种方便,能调伏一切众生,而於众生不作调伏不调伏想。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着这个道理。逆境界易打,顺境界难打。逆意者只消一个忍字,定省少时便过了。顺境界直是无你回避处。当此境界,若无智慧,不觉不知被他引入罗网。』

《参禅入门要法》载:佛法工夫做的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如人不识路,便好寻路,不可说:寻不着路便罢了。如寻着路的,贵在行,直至到家乃可。不可在路上,站着不行,终无到家的日子。

《禅门锻炼说》载:初祖云:行解相应,名之曰:祖。云居膺云:那边会得了,却向这边行履。涌泉曰: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则知从上诸祖未尝以行解为二事也。良以有行无解,即操履精纯,不出阶级,纵有修为,皆名痴福。有解无行,即见地超卓,犹是担板,虽有悟门,皆属狂慧。一者有目无足,一者有尾无头,均非究竟。学家道眼未开,先令参究以锻其解,敲骨打髓,痛下针锥,而行且缓问,所谓:但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也。大事既明,即令操履,以锻其行。鸟道玄路,脚下无私,而解始诣实,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也。俗禅中有二种歧路,以主人公为禅者,止认身田主宰动转施为,以为佛祖大机大用。无顺无逆,一切皆是,谓之作用是性。由此笼统习气窃发,遂至不择饮啖,不拣净秽,以为大道者矣。有人规正,则曰:痴人。佛性岂有二耶?是谓:以黐胶门而成魔业者也。以豁达空为禅者,止认本来无一物,泯默莽荡,以为自己安身立命。无物无祖,一切皆空,谓之向上巴鼻。由此颟顸邪见得便,遂至不避讥嫌,不顾罪福,而肆行无忌者矣。有人呵谏,则曰:抖子。犹有这个在乎?是谓:以铁铲禅而灭因果者也。此虽学者之谬,亦师家之过也。盖师承正,则学者行解必端。师承不正,学者行解必邪。何谓:师承正?道眼通彻,而重操履。虽为长老,凡事一同乎众。洁其身,苦其志,以勤苦先德为规绳。而冰霜金玉道行内充,丛林得以矜式,斯之谓:正也。何谓:师承不正?道眼疏狂,而心轻操履。一居师位,凡事不同乎众。美其馔,蚕其衣,早息而宴起,以晏安鸩毒为洒落。而持蛮执拗,呵斥修行,一众无所取则,斯之谓:不正也。

《禅学讲话》载:禅宗以坐禅为心花开发唯一之道。以决死的精神,而期达到禅定圆熟之境。同时,在圆熟的境上,必然地有着自己的内在所自发的心灵的飞跃的事实。这是每一禅匠自己所有的经验。然而这个经验,在各种妄见存在的时候,那是不可能的。必将佛见,法见,有见,无见,一切超越过,而入无禅定三昧境时,始经验到心灵的飞跃。这个经验,不外就是教外别传的禅的本质。然则禅的经验是什么呢?首先,可举出的是见性。第二,是行解相应。见性是彻见自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言之,是把经典裏的理想,变为心证,将心性发现为事实。第二,行解相应者,谓:把那种自内证的表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实践行为,心证与行为相应而成为一如的人格活动。见性是心灵的自觉。这个自觉当然伴同外面的表现。不仅是外面的表现,(如纯是物理作用等。)且透过那表现,而契合於内证的源底。(尾。正可作及尽今时的解释,但不要站在外面单纯的相上作解,而是应该会解色身佛乃是实相佛家用,菩萨家用。菩萨行般若时,火烧三界,内外诸物尽。於中不损一草叶,为诸法如相故,见山还是山也。)表现便成为归还无限的活动。更说一句,即:和物成为一如,生活在物的当体上,向物悟入者是也。故物和心,物和我,没有个别的存在,物是我,我是物。若说到行解相应方面,是把自内证的真理,活现到日常生活的全体上去。达摩说:『知理者多,悟理者少。悟道者多,行道者少。』可见道的实践是怎样地重要了。(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

永明曰:『内证自心第一义理,住自觉地入圣智门。此是行时,非是解时。因解成行,行成解绝,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华严》法界观门第一真空观法:(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泯绝无寄观,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圭峰注曰:受即是念。此下小注,都是圭峰所释。)迥绝无寄,(般若现前。)非言所及,(言语道断。)非解所到。(心行处灭故,不可智知故。)是谓行境。(有二种:一者,是行之境,今心与境冥,冥心遗智,方诣兹境;明唯行能到,非解境故。二者,行即是境,如是冥合,即是真行,行分齐故。一者,相当於从加行无分别智入。二者,相当於从根本无分别智出,乍入後得无分别智。)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真空理性,本自如然,但以迷之,动念执相,故须推破,简情显理。今情忘智泯,但是本真,何存新生之解数,若有解数,即为动念,动念生心,故失正念。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名正念!)又:於前四句中,初二句,(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八门皆简情显解。第三一句,(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一门解终趣行。第四一句,(此语亦不受。)一门正成行体。(以上,正分解行,此下,反显相须。又:(初)会色归空,无增益谤。(二)明空即色,无损减谤。(三)空色无碍,不是双非,无戏论谤。(四)泯绝无寄,不是亦空亦色,无相违谤。四谤既无,百非斯绝,已当八部般若无相大乘之极致也。况後二观展转深玄。(又:初句,当色即是空。次句,当空即是色。第三,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第四,即当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也。)若不洞明前解,何以蹑成此行,(由前成此。)若不解此行法,绝於前解,无以成其正解。(绝解为真解也。由此成前。)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舍解成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

僧从大慈到洞山。山问僧:『大慈有何言句?』僧曰:『有时示众曰: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山曰:『我不恁么道。』问:『和尚作麽生说?』山曰:『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後来云居曰:『行时无说路,说时无行路,不说不行时,合行甚麽路?』洛浦曰:『行说俱到,即本分事无;行说俱不到,即本分事在。』天童拈曰:『绝是非,没踪迹,相逢不识面,识面不相逢;诸尊宿各有长处。如今舌头上无十字关,脚跟下无五色綫;要行便行,要说便说。若有人问:如何是要行便行,天童云:步。如何是要说便说,天童云:啊。』

End

祸福无门 唯人自招

◎ 仁 者 世间上的人,有的遇到挫折灾难,或运气不佳,就到处算命、改运、求神问卜,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也有人自认天生命运多舛,相信命运是前世注定,既然天生命不好,就认命而活;像这种宿命论者,对自己的未来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巳二、供养亲近无量品3 午一、总征云何菩萨供养、亲近、修习无量?午二、嗢柁南标嗢柁南曰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卷一一六二、本经叙说婆四咤婆罗门尼因六子相续命终而发狂,后闻佛说法,欢喜而去。其后虽丧其第七子亦不悲伤,其夫问明所以,亦诣佛所闻法后出家,家中御者等亦跟随出家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上次《宗镜录》正式介绍到《楞严经》七处征心,讲到明心见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说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涵盖乾坤、包括整个宇宙。宇宙是科学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内容提要:佛说此经名目。阿难请佛开示微细沈惑。佛告诉阿难,众生临命终时,情分下沉,想分飞升,依情想多寡,分别生于六道。原文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第二章 云何明心第十节 非心非佛西竺初祖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西竺四祖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六祖告惠明大师曰:『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後来说法时,又曰:『若仅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第十四节 良久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百丈恒举世尊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

第二十节 圆裹十方《圆觉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第三章 云何见性第十九节 眼 见《大涅槃经》略载:『佛告迦叶菩萨,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能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

第二十一节 晴空无云《首楞严经》:佛言:『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

第二十二节 洞明廓彻《首楞严经》:『佛告富楼那。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外道问迦叶尊者:『如何是我我。』(即我的真我。)尊者曰:『觅我者是汝我。』(觅汝真我的那个,是汝真我。)无业国师问马祖曰:『三乘等学,某初知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晓。』祖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第三节 本分南阳忠国师将入涅槃。乃辞唐代宗,代宗问曰:『国师百年後所需何物?』国师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代宗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麽?』代宗曰:『不会。』後来圆悟勤曰:『这些子最难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三节 现量

第二十三节 现量《华严经》: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解脱长者:无空间,无时间,一切理量,俱不可得。)现量所得,(然而既非比量,亦非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黄檗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据坐。(或载:良久。)檗曰:後代儿孙,将何传授?(或载: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圆悟勤曰:『说法者,无说无示。听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三节 圆相

第七十三节 圆相耽源小师见马祖画个圆相,就上拜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源无对。马祖令人送书到径山钦。书中作一圆相。钦发函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曰:钦师犹破马师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

第七十二节 毒辣钳槌神会童子参六祖,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曰:吾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

第七十节 宗师接引六祖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远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第七节 无心无住六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

第七十六节 无一法与人志诚大师问六祖: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僧问黄檗: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檗曰:『我无一物,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你无始以来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

第七十八节 触犯忌讳洞山五位颂: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僧问云居觉:如何是沙门所重?觉曰:心识不到处。寂音曰:洞山宗旨,语忌十成,不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第一章 总述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一节 参究

第三十一节 参究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依《起信论》。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满。离心名:自觉。(原注:觉心无心。为离心也。)离色名:觉他。(原注:觉身无身。为离色也。)俱离为:觉满。(原注:「下同。」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