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星桥:培植柔和之心
2025-04-13 12:15

培植柔和之心

一、忍耐与柔和相辅相成

作为菩萨的修行要求为六波罗蜜,其中第三项即为忍辱波罗蜜。据中村元博士在《佛教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所谓忍辱,意谓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气和不起瞋恚之念。一般来说,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普通人都能做到,甚至连小孩被淘气的孩子欺负时也能忍耐,何况明了事理的成年人呢!他们在被上司斥责或被周围人以刺耳之言伤害时还是能默然忍受的。不过极力忍耐不愉快的事若重复数次,就很容易给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为精神分析学和心身医学所证实的。即被压抑的情感作为心理变态滞留于潜意识中,就会引发神经衰弱、抑郁症、胃溃疡或哮喘等各种各样的疾病。反过来若不善克制,听到不如意之事立刻回骂,或打架,或争吵,就会在心底留下一个更大的疙瘩,甚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斩不断的最大羁绊。

因此,所谓忍辱不应只是极力忍耐,重点应放在中村元博士说的后半句:心平气和不起瞋恚之念。

《法华经法师品》谓如来之衣忍辱柔和之心是;《安乐行品》也有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之语。可见忍辱与柔和总是一并出现,相辅相成。为了能忍耐,必须相应地培植柔和之心。

有一则寓言故事很有名,说的是北风和太阳在荒野为争夺行人的斗篷而较力。北风越是呼呼地吹,行人越是将斗篷紧紧缠在身上。而太阳一送来温暖的阳光,行人就马上脱下斗篷。人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若你以柔和温暖之心待人,就能柔化对方的感情而卸下敌意之铠。我们佛教徒就要象太阳那样,经常以温暖柔和的心、柔和的语言、柔和的态度待人接物。

二、把苦难当作考验

然而,当我们遇到他人的侮辱或迫害时,怎样才能保持柔和之心呢?其捷径就是把它当作增进自己德行的一种考验。释迦佛对七度试图谋害自己性命的叛逆者提婆达多,竟以前世的故事而表感谢之情:我之所以得悟成佛,多亏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如果将此作现实性的解释,我认为它表明了这样一种心境:提婆达多的憎恶、嫉妒、权势欲等,将导人迷惑的各种烦恼暴露无遗。由此之故,使我的人生观愈益深刻,从而更加坚固了必须拯救一切众生的决心。这样一来,将加给自己的苦难当作增益德行的一种考验来接受,并由此形成一种感谢的心情,那么其心境就必然会变得柔软、温和、安详起来。

不过在现实中,很多人都会认为,当受到侮辱和迫害时总是保持那样的心情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所以要学佛。佛教讲的是因缘之教。通过早晚在佛前诵经,消除根本的因,也就是过去曾多次引发瞋恚的恶因缘,就能逐渐养成柔和忍辱的品格。何况我们知道,学习佛法、完善人格,最终就是要培植起如佛陀般的心。若能将此铭刻不忘,不断地修行,日久天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饶恕一切的宽容之心。例如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说:立正佼成会的人总是那么和颜悦色啊!就是良好的证明。会员们无论是受到前辈严厉的训斥还是世人的非难,由于能以感谢之心予以接受:多谢指教、承蒙关照,不胜感谢,保持和颜悦色也就理所当然。在这一点上,大家都应树立起更大的自信心。

三、践行忍辱乃和平之基础

不只佛教以忍辱为美德,一切纯正的宗教无不倡行忍辱。基督教《圣经马太福音》中就说:要爱你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做你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这不由令人想起《法华经药草喻品》。该福音书接着说:因此,正象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样,你们也要成为完全的人。这与《法华经如来寿量品》表述的常自作是念,云何作众生。当入无上道,速疾成佛身的释迦佛本愿何其相似。立正佼成会的会员纲领确立以人格的完成为终极目标,即本于此。凡属纯正之宗教,诚然是万教同根。

我从恩师新井助信先生学习《法华经》讲义时,听到了前人谁也没说过的解释:受到别人褒扬而不骄傲自满,也是忍辱之一种。忍受令人发怒的事可以说仍属较容易的忍辱,而受到别人赞扬不骄傲自满的忍辱就要难得多。事实也的确如此。当由生气、发怒而变态时,有点修养的人往往能反省自己啊!失态了而马上回到正道上来。但若被赞扬而冲昏头脑的话,就不会反省,迷惑则日益加深。我听过新井先生的这个讲义后,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导,铭记至今。

近来我更深刻认识到,忍辱的品格对于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同时,对一个国家来说,也必须以此为旨趣。如果大多数国家都能彻底奉行忍辱之教,那么世界和平的实现就不是梦想。

特别是日本由于发展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大国,就有点忘乎所以起来,这是应予反省的。即或遭到严厉的打击,也要着忍辱之衣,常以柔和的态度予以处理,并且若能对亚洲非洲生活贫困的国家投入丰富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以真心作布施,相信必能获得世界各国的信赖。

(编译自日刊《佼成》1991年No。6,作者为庭野日敬原载《法音》1993年第1期)

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

一提到爱,在世人心中就会引发一种温暖的、充满激情的甚至神圣的感受,并很自然地将它与爱情、友爱、母爱、仁爱、博爱等词联系起来。这是因为爱是一种凡人皆具的自然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是组成家庭乃至社会的情感基础。然而在佛教内,尤其是在出家人心中,爱这个词并不可爱,甚而令人感到可怕,这是因为佛教认为它是一种烦恼,是众生生死之根本,是出离苦海之魔障,因而总是将它与贪爱、爱欲、情爱、爱河、爱缚、爱火等词联系在一起。佛法修行的全部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爱尽情绝,生死永断。这话让不明佛法的人听起来可能会惊骇不已。不过请不要害怕,佛教不会强迫人去断爱,只是广陈爱的过患,诱导人觉醒,从而自行断爱,进而引发出一种平等、无染、真正的爱--慈悲。与众生乐名慈,拔众生苦名悲。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可见慈悲与断爱同为佛教的根本教义。那么慈悲与爱究竟有何异同呢?下面试将它们作一比较研究,或许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佛法的认识。

一、爱的简别与取舍

无论是在原始佛典还是在大乘经论中,爱字及其组合词随处可见。由于爱字本身的含义就很丰富,因而对于不同表示的梵文和巴利文原语,译师几乎都译作爱,从而使佛经中爱的语意复杂起来。例如:巴利文Chada,是爱好、愿欲之意,见《杂阿含经》;梵文anunaya,tr!s!yama^n!a,均指爱的执著之意,前者见《楞伽经》,后者见《中论》;巴利文?ta-n!ha^,梵文tr!s!n!a^,都表示烦恼、贪欲,由此而生起盲目的冲动。前者见《杂阿含经》,后者见《俱舍论》;巴利文mama^yita,是执著他物为自身所有之物,语见《义足经》;梵文Ka^ma,指性爱,语见《理趣经》;梵文snehan,指父母对子女的爱,语见《佛所行赞》;梵文preman,指对一种崇高理想或真理的爱,此种用法相当普遍,自古即有。又,巴利文pema,指对他人的友情,语见《法句经》。这种种表示,意思都不一样,其原语也相互差别,其中有一些佛教独具的语意,为古汉语所无,而汉译都译作爱,显然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爱字的内涵。

爱的涵义虽然复杂,但可以归纳为两个总的意义。如《俱舍论》将爱分为二种,一是有染污的爱,即贬义的爱,如爱色、爱财、贪爱等;二是无贪染或少染污的爱,即褒义的爱,如敬爱、信爱等。爱的贪染之义为佛教独具,因此《大乘义章》定义说:贪染名爱。爱为十二因缘之一,为众生的根本烦恼。《杂阿含经》: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卷十二P。6)又云:彼无明不断,爱缘未尽,身坏命终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卷十二P。35)《往生要集》则将这种爱细分为三种,一境界爱,临终时于眷属家财等起爱著心;二自体爱,临终时于自己身体起爱著心;三当生爱,临终时于当来生处起爱著心。这种种爱为修行、证果的魔障,因此《魔女经》谓魔有三女,一名爱欲,二名爱念,三名爱乐。《圆觉经》谓轮回爱为根本。此外由爱连着其它字眼而成的表示染污义的词汇甚多,如爱诞、爱水、爱海、渴爱、爱结、爱见、爱业、爱染、爱想、爱欲、爱著等等。这种种词均出自佛经,表明佛教对爱的本质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是不共世俗的,因此可以说爱的染污义实为佛法中的本义,是修行断舍的主要对象。当然爱的无贪染之义在佛典中出现得也不少,如前面提到的对崇高理想的爱:爱法(梵文dharma-preman),其它如爱道、爱育、爱果、爱敬、爱喜觉、爱语、爱惜等。这方面的意思通于世俗,或者说是爱字古汉语原义的直接运用,因而可推广至爱国、爱教、爱社会、爱亲人、爱老师以及于对人类万物的一种关切之情。它是一种宝贵的德性,为人类所必需。佛法不离世法,更须藉世法以弘传,因此佛经对无贪染的爱是赞许的。当然,在佛法看来,它只是一种善法、一种方便,不是究竟的。因此,千经万论中出现得最多的乃是慈悲一词,因为它是清净的、平等的、圆满究竟的。

二、慈悲为佛法宗本

一提到慈悲,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佛教,联想到寺庙里供奉的那些慈眉善目的佛菩萨形象,从而产生一种庄严、祥和的心情。释迦牟尼佛塑像多数都是左手下垂,右手上扬,前者名与愿印,表示与众生乐;后者为施无畏印,表示拔众生苦。充分展示了佛陀的慈悲胸怀。当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出家修道,正是由悲心而引发。释尊生长王宫,一日见到烈日下辛苦工作的农夫,饥渴疲乏而不得休息;见到耕牛被役使、被鞭策、被轭压伤皮肉而流下血来;见到田土翻过来时,种种小虫或受伤,或被鸟雀啄食。众生的自相残害,农工的艰苦,刻画出世间的残酷面目。释尊内心的深切悲痛,引发了求道与解脱世间的思虑。此后释尊又出去游观,见到老病死亡。从一人而了解到这是人类共有的痛苦经历,自己也不能不如此。对此若仅为自己着想,则引发出声闻的厌离心。如不仅为自己,更为一切众生着想,即成为菩萨的悲悯心。释尊是并不专为自己着想的,所以一旦在菩提树下彻悟了人生的真实,即踏遍恒河两岸,到处去转*轮、击法鼓、吹法螺,以微妙的法音去觉悟在痛苦中的众生。从传记来看,释尊的一生不外乎大慈大悲的生活,处处表露出慈悲为本的佛心。如进一步推求释尊的往昔修行,在本生谈中,菩萨或以自己的双目与人,让别人见到光明;或投身饲虎,以保全小豹的生命;或割肉饲饿鹰以救鸽;或舍身供养梵志;或刺身血施五夜叉。如此等等,表明菩萨自始至终都以慈悲为怀,因而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因而得以成就无上佛果。

慈悲的字面意义并不复杂,由它构筑的词也不多,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深邃。慈悲是清净的,这缘于佛教对贪爱的断舍或超越;慈悲是平等的,因为佛教对缘起法有着深切的认识;慈悲是圆满究竟的,这缘于佛教的无边悲愿和无漏智慧的交融。当然它们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菩萨为什么要慈悲众生?如何增长慈悲心?这须从佛教的缘起法说起。从缘起法的相关性说,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物质、心识、生命,都不是独立的,是相依相成的缘起法。在依托种种因缘和合而成为现实中的存在,虽表现为个体的、独立的活动,但它犹如结成的网结一样,实在是关系的存在,因而自然要受着关系的制约。世间的一切本来如此,众生、人类也同样如此。由深切认识这样的缘起事实而形成的人生观,即是无我的人生观、互助的人生观、知恩报恩的人生观,也就是慈悲为本的人生观。单依现生来说,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的。除了家庭的共同关系不说,衣食住行都由于农工的生产原料、加工制造,由于商贾的转运供给;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问与事业的成功,都靠着师友的助成;社会秩序的维持,公共事业的推行、安内攘外,一切都靠着政府的政治与军事,如没有这些因缘的和合,我们一天、一刻也难以安乐的生存。扩大来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又何尝不是息息相关。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增进了这种认识。甚至非人类的众生,对于我们的生存利乐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众生间是这样的密切相关,自然会生起或多或少的同情和关切。可以说,无论是佛教的慈悲,还是儒家的仁爱、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都由此发端。若进一步从时间的三世流转来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都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或为父母或为兄弟姐妹,或为夫妇儿女。一切众生对我都有恩德,因此佛教强调要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基于这样认识,佛教的慈悲要求超越于狭隘的家庭、国族、人类的界限,超越于宗教、阶级和怨亲的差别,生发起利乐一切众生(慈),救济一切众生(悲)的报恩心行,慈悲为道德的根源,为道德的最高准绳,似乎神秘,而实是人心映现缘起法则而流露的关切与同情。

再从缘起法的平等性来看,缘起法是重重关系,无限的差别。由此深入观察,可知一切法的无自性,即体现着平等一味的法性。这一味平等的法性,不是神,不是属此属彼,是一一缘起法的本性。由此去了达缘起法时,不再单是相依相成的关切,而是进一步的无二无别的平等。大乘法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即是从这法性平等的现观中得来。在这平等一如的心境中,油然发生同体大悲。所以《法华经》说:今此三界,皆是吾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大乘法中,慈悲利济众生的心行,尽未来际而不已,即缘于此。

依于智慧观察的深浅和断除贪爱的程度不同,慈悲亦有层次之别。因而佛教将慈悲分为三种:一、众生缘慈:这是一般凡情的慈爱。不明我法二空,以为实有众生,见众生的有苦无乐,而生起慈悲的同情。这样的慈爱,无论是儒家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终究是生死中事。二、法缘慈:悟解得众生的无我性,还不能了达一切法空,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心境。见到生死的惑、业、苦--因果钩锁,众生总在流转中不得解脱,由此而引起慈悲。三、无所缘慈:这不像二乘那样的但悟众生空,以为诸法实有;佛菩萨是彻证一切法空的。但这不是说偏证无所缘的空性,而是于彻证一切法空时,当下显了假名的众生。缘起的假名众生即毕竟空,毕竟空中不碍众生。因而诸佛能宴坐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观自在菩萨能千处祈求千处应,三十二应度众生。

由上可见,慈悲绝非简单的与乐、拔苦,它是佛菩萨觉悟我法二空后的一种崇高心境,是大乘行果的心髓,是我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微妙法门,实为佛法之宗本。

三、慈悲与爱的异同

上面分别介绍了慈悲的性质以及佛教对爱的认识。那么儒家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性质如何?它们与佛教的慈悲有何异同?下面拟就此问题略作探讨。

爱是一切众生皆具的情识,贪染为性,源于对自体及外境的染著希求而生起的盲目冲动,由此产生爱情、亲情。孔子十分重视这种发乎自然的爱,不过认为这种爱太过粗鄙、偏狭,尚须改造、提高,由此提出了他的哲学主张仁。颜渊问仁的意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樊迟也问仁的意义,孔子说:爱人。所谓克己是指内在行为的修养,而复礼则是外在行为的节制。如何使克己、复礼臻于最高的境界呢?那就是爱人。虽然这里的爱已不仅是本能的对情人、亲人的爱,已升华为一种推己及人的爱,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而广之,则形成一种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爱,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为公。至此,从世法来看,儒家的仁爱可谓完美之极。

不过我们若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儒家的仁爱含有浓厚的等级观念和功利观念。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教,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哀公问政》篇)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篇)仁爱既有如此严正的等级,人就必定会产生分别、爱恶之心。仁爱既不能超越阶级,甚而成为阶级争斗的工具,即源于此。而佛教虽诞生于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仍能打破等级观念,正是缘于佛陀等视众生如罗睺罗(儿子)的慈悲之心。

又,子张问仁的意义,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又问五者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从这段话里,就可知道孔子提倡仁爱的最大目的是着眼于功利的。功利者贪欲也,既有贪欲,岂能利乐一切众生。菩萨为了度众生,则有四摄法,所谓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爱语(和颜的善语、关切的温慰语)、利行(福利事业)、同事(与众生同甘共苦)。它不仅是度众生的方便,更是一种慈悲心的流露,与儒家的功利实有天壤之别。

孟子对于仁爱的施与,较之孔子的说法更为露骨些。他说:君子之施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东汉的赵歧注释孟子的这段话说:物,谓凡物可以养人者也,当爱育之,而不加之以仁。若牺牲,不得不杀也。临民,以非己族类,故不得与亲同也。可见儒家之言仁爱,有亲疏之别,族类之差,因其所处地位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这就是儒家所谓的理一而分殊的原则。而佛教的慈悲是平等施与一切众生的,因而能超越怨亲、人与非人等种种差别。如佛教的戒杀、放生、素食、忍辱等,无不体现着慈悲的平等精神。

儒家的仁爱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局限性,是由爱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爱是一种烦恼,是众生的虚妄情识。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的、有条件的,因而无论你怎样将它扩展、升华,总是十分有限的。

博爱,即泛爱一切人。韩愈《原道》说:博爱之谓仁。可见在扩充爱心方面,仁爱和博爱是相同的,不过中国的仁爱根源于家本位的文化,而西方的博爱则根源于基督教的神造说。耶和华--神为世间的创造主,人类的父。神爱世人,所以人也应当爱神,并体贴神的意思,爱人如己。这多少根源于家属爱,然主要还是启发于万化同体同源的观念,近于缘起法的平等性。平等一如,本是事事物物的本性,然而缺乏对缘起法的智慧观照,因而在定心或类似定心的映现中,将其神格化,成为神秘的宇宙根源。

了解了仁爱、博爱的局限性,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佛教为什么要断爱,为什么要提出一个不同于爱的道德标准--慈悲。其实,佛教慈悲的高超之处即在于它建立在断除贪爱烦恼,将虚妄情识转化为清净智慧的基础上。菩萨依此智悲。不但从自己而广泛地观察向外的关系,而理解得自己与他的相关性,更从自己而深刻地观察内在的关系,了解自我,只是心色(物质)和合而相似的相续的个体;虽表现为个体的活动,而并无绝对的主体,因而能内证身心的无我,外证自他的无我,使慈悲心超越自他;无有限量。所以佛教将慈悲心又分为慈、悲、喜(见众生的离苦得乐而欢喜)、舍(怨亲平等,不忆念众生对于自己的恩怨而分别爱恶)四心,称为四无量心。

爱,是人的本能,或纯朴,或粗俗,必须经过克己,作不断的向上的努力,才能复礼,才能归仁。能推己及人,扩充爱心,予他人以真诚的关心、同情和爱护,这种仁爱或博爱的精神是崇高的,完全符合佛教利乐一切众生的慈悲精神。在当今地球日益变小,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及至自然万物的关系日趋密切的现实中,我们多么需要这种精神。佛教说的断爱,是约出世的、内在的断舍贪染执著的修养而言,丝毫不会贬低爱、仁爱、博爱等积极意义,这从佛典中广泛出现的爱道、爱语、爱敬、爱眼、慈爱等词即可了知。

慈悲,是佛心,是清净的、平等的、圆满究竟的。众生皆具佛性,因而皆具慈悲之心。然而由于无明爱、取等烦恼的障蔽,不得显发。因而必须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不断修学佛法,由出世(离爱染)而入世或即世而出世,在净化身心、完成人格、利益大众的过程中圆成慈悲之心。在如今这个斗争坚固的时代,尽管物质日益丰富,精神却日见空虚,贪欲横流,道德沦丧,生态平衡日遭破坏,战争也是此起彼伏。当此之世,我们不正是需要这种清净的、和平的、平等利乐一切众生的慈悲精神吗?本文旨在光显佛教的慈悲教义,容有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原载《法音》1993年第3期)

End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不屈不挠之心定会成功

◎ 稻盛和夫 这个想法会不会实现不了?--如果不消除这些怀疑,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有半分怀疑自己的念头。很多人虽然有想完成一件事的意愿,但是一想到有棘手之处,就马上开始消极思考。但

以敬畏之心修行

以敬畏之心修行◎ 信 愿人在天地之间,能生存下来,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有敬畏之心,这世界的灾难,以及个人的疾病,就会少很多。说到敬畏,不仅对可见的敬畏,不可见的,也要敬畏。比如一切圣贤、教主、乃至

以真诚不妄之心来待人处事

惟觉老和尚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言。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为了做生意,容易打妄语;有时修行人为了名闻利养,也会打大妄语。例如自己没有开悟证果,却说自己已开悟证果,乃至说自己是如来转世,迦叶转世,说了这些大妄语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心中心法之心得

心得修心中心法约用三年的时间,仗佛力加持,可以开悟,虽较一念回光者多花了些时间,但比三十年勤苦参禅者省去了十倍的辛劳,而且可以得到同样的力用和效果。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子孙,除了深自庆幸何来如此福德遇

陈星桥:福建雪峰崇圣寺巡礼

福建雪峰崇圣寺巡礼福建是一个佛教大省,寺院多,出家人也特别多,历史上高僧辈出。1983年春,我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一毕业,即到浙江、福建参学。今年10月12日至22日,为与福建省佛教协会合办一期《法

陈星桥:略谈佛教的健康观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

陈星桥:佛教与旅游

佛教与旅游陈星桥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开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游方问道在佛教界有着悠久的传统。佛教有一部流传极广的大乘经典《华严经》,该经的《入法界品》介绍

陈星桥:百尺竿头更进步 万刊丛中现峥嵘

百尺竿头更进步万刊丛中现峥嵘办好一个刊物不容易,办好一个佛教刊物就更不容易。《法音》创刊以来,克服了重重困难,办得很有生气,不仅刊期从季刊、双月刊发展到月刊,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改观,发行量稳定地

陈星桥:佛经教学随想录

佛经教学随想录去年十二月三日,我把《金刚经》讲完之后,先后找十七位同学上台复讲。平均每人讲两段经文,约二十分钟。至十七日,全经复讲完毕。在学生复讲时,我及时指出每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使后面复讲的同学能

陈星桥:以正法化导民俗

以正法化导民俗陈星桥转眼间又要过盂兰盆节了。许多名山大寺过去都要延请法师开讲《佛说盂兰盆经》,甚至要组织民间艺人上演目连救母之类的戏剧,场面庄严隆重。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妨先默默地读诵一遍《佛说盂兰盆经

陈星桥:韩国佛教与天台宗

韩国佛教与天台宗陈星桥很早以来,位于东亚的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人民即被一条黄金纽带联系在一起,它就是汉传佛教,其中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即是这黄金纽带上的重要一环。在这里,笔者拟简要介绍一下韩国佛教与中国天

陈星桥:先为他人着想

一、他人幸福则己幸福先为他人着想是我们立正佼成会全体会员的共同信念。从人之常情来说,一般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争取自己的幸福的人无可非议,而先为他人着想恰恰是与此相反的一大信条。它是我们所依据的《法华

陈星桥: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

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一提到爱,在世人心中就会引发一种温暖的、充满激情的甚至神圣的感受,并很自然地将它与爱情、友爱、母爱、仁爱、博爱等词联系起来。这是因为爱是一种凡人皆具的自然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是

陈星桥:如何识别与防范附佛外道

外道为梵文底体加(tirthaka)意译,原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学派,本无贬义。后来才有了心游道外的诠释,便带有非正道乃至邪道的意味。佛典中分外道为佛法外外道、附佛法外道、学佛法成外道三类(见《摩诃止观

陈星桥:茶 茶益 茶道

在我国汉族佛教徒中,对饮食的禁忌颇为重视,尤其是自梁武帝下令全国僧寺禁断荤腥以来,就严格奉行素食制度,从而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素食文化, 这是汉传佛教区别于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特点之一。佛教主张清心寡欲,

陈星桥:佛教“气功”概说

佛教禅法、佛教气功研究佛教气功概说陈星桥一、气功的形成及其涵义二、佛教气功的构成、分类及其基本理论与修习方法(一)佛教修证体系概述(二)佛教气功的基本理论(三)佛教气功的分类(四)佛教气功的修习程序(

陈星桥:都市佛教的地位与作用

都市佛教的地位与作用陈星桥都市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却不一定是宗教或宗教信仰的中心,这是由于多数宗教具有出世的品格,其信仰是以宗教领袖的言行及相关的圣物和活动场所为中心的。佛教

陈星桥:灵岩山巡礼

灵岩山巡礼陈星桥灵岩山地处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的佛教圣地。山势挺拔,岩壑奇秀。海拔220米,占地1800亩。因山多奇石,以灵芝石为最,故名灵岩山;又以山势右旋,如巨象回首,而别名象山。灵岩山寺建于山巅

陈星桥:穷汉子偷佛像

从前有一个穷汉子喜好偷窃,并将偷得的东西换成金子。有一天晚上竟潜入寺庙,来到金黄色的阿弥陀佛像前,心想:不妨拿到镇上旧家具店,若问是哪个寺里的佛像,就说不知道。他用包裹将佛像包好,背在背上就往山上走。

陈星桥:法难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

法难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二千多年来,佛教以其慈悲、和平的形象,充满智慧的教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传播,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是令广大佛教徒感到自豪和欣慰的。不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在各

陈星桥:佛教“气功”参考书概观

佛教气功参考书概观陈星桥一、我国近现代有关佛教气功的著述二、关于阐述佛教修证体系的参考书三、关于如来禅的参考书四、关于祖师禅的参考书五、关于密法禅的参考书六、关于念诵禅的参考书气功界通常将佛教气功视为

陈星桥:弘法利生,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弘法利生,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陈星桥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未来也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一个具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宗教对我国各个民族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建设

陈星桥:哈尔滨普照寺巡礼

哈尔滨普照寺巡礼普照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邻文化公园,西接极乐寺塔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创建于1985年,是市区内最大的一座尼众道场。因取佛光普照之意,故名普照寺。哈尔滨市原有多处尼众寺院,可惜

陈星桥:石家庄佛教胜地记游

石家庄佛教胜地记游河北省古为燕赵之地,历史上曾经是中国佛教的重镇之一。在这块土地上不仅诞生过像释道安、僧一行等许多光照千古的高僧大德,还产生过像临济宗那样声震寰宇、影响深远的佛教宗派。尤其是禅宗,与河

陈星桥:“居士佛教”刍议

居士佛教刍议陈星桥去年末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何劲松副研究员宣读了一篇论文,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当时笔者对其居士佛教

陈星桥: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佛教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佛教一.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到一些名山古刹去。除寺院周围有少量古木、绿树成荫以外,一路上呈现眼前的多是大片裸露的山体,传说中的许多飞禽走兽不是迁徙便是死亡;一些江河的河床也常常大片裸露,

陈星桥:培植柔和之心

培植柔和之心一、忍耐与柔和相辅相成作为菩萨的修行要求为六波罗蜜,其中第三项即为忍辱波罗蜜。据中村元博士在《佛教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所谓忍辱,意谓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气和不起瞋恚之念。一般来说,

陈星桥:公案趣话

公案趣话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借用以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佛教公案故事极多,如拈花微笑、菩提本无树、磨砖成镜、南泉斩猫、吃茶去等等。它们既是佛祖修证境界的体现,也是禅师教化门徒、传佛心印的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要有信乐之心去修行

什么事都是慢慢适应的就习惯了,这句话是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的我慢心。可能对应经验能够调整忍耐,但是同时也是一种信不过的无所谓心,它不是智慧而是我执我慢,对经验当中的境界慢慢习惯了是你可掌控的,因为经验我